齐齐哈尔市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研究

合集下载

文化跨界与交融——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创新与传承

文化跨界与交融——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创新与传承

文化跨界与交融———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创新与传承摘要:音乐作为少数民族重要的精神载体,在以其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感动世人的同时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文章以黑龙江流域内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10个世居本省的少数民族为窗口,一窥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更好地创新与传承这些民族音乐文化,寻求传承途径的探寻与拓展空间,将其发扬光大,以至流芳百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音乐少数民族创新与传承哈尔滨石油学院/张建明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锐艺术研究 民族文化追索 2020·3“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

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魄”,文化能够跨越历史与时空,是一个民族的精魄,文化的多样性源于民族的多样性。

在黑龙江这片极具魅力特色的沃土上,生活着53个少数民族的人群,经过历时推演和变迁,形成了时代口口相传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

本文试图通过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保护思索与研究,探寻更多元化的传承路径和发展模式,更好服务于保护该流域及地区的传统特色音乐文化。

一、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守护与拓展随着高科技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之间发生碰撞,或造成文化休克(即culture shock )等交流障碍,或产生文明冲突,全球文化的同质化倾向愈发严重,民间少数民族的文化正在遭受“无妄之灾”,其中,音乐这种在民间多数以口头方式代代流传的文化首当其冲。

纵览黑龙江全境流域,拥有着质朴粗犷、旋律平稳、铿锵有力,多采用八角鼓伴奏的信奉萨满教的满族音乐,汇聚了不同音乐类型、不同实际用途的雅乐、民俗音乐和宗教音乐的朝鲜族音乐,以口语化的说唱艺术“胡仁乌力格尔”为名称的蒙古族传统民间音乐,以及众所周知的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斡尔族的乌钦、鄂伦春族的摩苏昆、赫哲族的伊玛堪的曲艺音乐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传承保护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与伦比的价值与意义。

达斡尔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达斡尔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化艺术遗产保护工作 已初见成效 。 对于今后 的传 承和保护工作 , 笔 者 有 以下 几 点建 议 : 第一 , 首先我们要明确保 护什么 、 传承什么 、 发展什么 , 把保
问文化 的传承与发展 贡献力量 。
★本 文是 2 0 1 3黑龙 江省 艺术 科 学规 划青 年 项 目《 达 斡 尔族
有 自己的语言 , 但没有 自己的文字 , 现如今普遍使 用汉文 。在漫 长 的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 , 逐 步形 成 了具 有 民族 特 色 的 、 多 彩 多 样 的
教学方法上结合实际 。 在教学过程 中不断 向学生渗透 , 在寓教于 乐中使 学生接受 民间音乐 。
音乐文化 。 达斡尔族 的民间音乐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 , 是生 第 五 ,在 自然环境优美的达斡尔族聚居地大力发展旅游 产 活 的真实写照 , 内容 丰富, 风格 独特 。 达斡尔族人民从古至今“ 能 业 , 利用“ 敖包会 ” 和“ 库木勒” 节创建知名 的人 文和生态旅游 区, 歌善舞 ” , 民间 曲调丰富多彩 , 有类似于汉族 的民歌 、 小调类的山 使 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达斡尔族的文化 。在发展 文化
黑龙江省 的达斡尔少数民族 主要 聚居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
区, 具 有 悠 久 的 历史 文化 传 统 和独 具 特 色 的 民间 音 乐 。 达 斡 尔 族
第 四 ,在 基 层 学 校 选 择 教 师 进 入 艺 术 类 高 等 院校 进 行 学 习 和 研究 , 使 基 层 教 育 工作 者 从 理 论 上 更 了解 和 掌握 民 间 音 乐 , 在
重要性 。并在经济上给与一定的扶持 , 将此项工作 长期 、 有效 的
进行下去 。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是一个 有开始没有结束 的工作 。对 于祖辈 留下 的一份厚重的文化财富 , 现代人有责任 、 有义务将它 们加 以保护 , 并传 承给后人 。非物质遗产 的保护 , 应该说不单纯 是政府一个部 门的事 , 而是社会各界都要关注 , 建立非物质文化 保 护空间 , 政府加大资金投 入 , 鼓励 年轻人学 习非 物质文化 , 潜 心研究非物质文化理论 ,不要让先 辈留下的文化财富遗失在我 们这代人手里 。

达斡尔民族音乐研究

达斡尔民族音乐研究
在 中声区时 自如 , 低音区浑厚 , 有动听的喉音 , 在乐句结尾 长音处 , 声音先取直声后有颤动 , 具有特 殊的达斡尔族 山
歌韵味。 达斡尔族 民间艺术工作者在本民族 山歌基础上加
满。 此类歌 曲就是“ 萨满” 在进行祭祀 、 、 求神 治病等活动中
演唱的歌 曲。演唱时“ 雅德根 ” 领唱 , 每个“ 雅德根 ” 都有 自
“ 音” 特别 , 起 很 从喉部 和胸腔开始 发音 , 强起音后 又轻 下 来 ,好像刚想大声喊 叫时声音还没完全发 出又马上止住 、
变成轻柔 的发声状态 , 这种起音在中低声区使用较多。旋
速度也快慢不一 , 很有特色 。由于其 萨满种类 的不 同以及 萨满演唱者的个人独特的唱腔 , 即使是 同一 曲调 的萨满歌
尔人 , 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 师。 讲
( 91 )男, 1 6 一 , 黑龙江省齐齐哈
I e y Res ar Th or e ch
I学 — — _ l 埋 — — — l 化
变过来的 , 但演 唱时采取夸张手法 , 其 曲调带有 神秘 的 使
色彩。 演唱时随意性强 , 节奏随着“ 萨满” 的扭动长短不一 ,
己的编唱能力及风格 ; 有些 “ 雅德根伊若” 曲是 由民歌演 歌 23 D
黑龙江省教育厅入 文社会科学研 究项 目达斡尔民歌 的传承与发展 ( 课题编号 1 3 2 8 I 20 ) 5
作者简介 :董云秋( 4 )女, 1 7一 , 黑龙江省哈尔滨人, 9 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艺术系讲师;  ̄
和价值, 并建议 为传承达斡尔民族音乐要采取 积极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民族音乐: 歌唱方法 特点: 中图分类号: 1 . J 62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02 28 20 )1 -0 0- 0 1 0- 59(09 l- 23-2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哈库麦勒”音乐初探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哈库麦勒”音乐初探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哈库麦勒”音乐初探作者:张竹岩李亚光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3期【摘要】达斡尔族民歌的体裁及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民间歌舞“哈库麦勒”、民间歌曲“扎恩达勒”、民间说唱“乌钦”等。

其中“哈库麦勒”这种艺术形式流传最为广泛。

本文将主要从“哈库麦勒”的音乐部分入手,对其音乐的题裁、调式、节奏节拍以及旋律特征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达斡尔族;哈库麦勒;音乐特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是齐齐哈尔市辖区的近郊区之一。

清朝初期,达斡尔人从黑龙江上游到嫩江沿岸定居。

1988年7月11日,由民政部批准(民[1988]行批13号)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最终更名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达斡尔族人能歌善舞,每逢佳节、办喜事和群众性活动的时候,大家都聚在一起歌唱舞蹈。

这种歌舞形式嫩江流域梅里斯区达斡尔族称之为“哈库麦勒”。

其中“哈库麦勒”在歌舞当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达斡尔族人表达丰富感情的过程当中,它的音乐理所应当产生不同的风格特点。

一、“哈库麦勒”音乐中题裁的分类“哈库麦勒”音乐,具有广泛的题材和丰富的内容。

它就好比一幅有声的画卷,真实而优美的描绘出达斡尔族的历史、生活、变迁,形象生动的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的痛苦和欢乐。

较为常见的题材有反抗阶级斗争类、渔猎类、赞美自然类、婚姻生活类等。

(一)反抗阶级斗争类解放前,达斡尔族人民只能过着吃柳蒿芽、穿野兽皮、住荒郊野外、深山老林的贫苦生活。

承受了阶级斗争和民族压迫的达斡尔人,在欺压和凌辱中只能用歌声诉说内心的不平。

如《大葱的辣》;大葱的辣啊,让你胸口难受啊;大蒜的辣啊,让你鼻子难受啊。

(二)渔猎类达斡尔族先民曾经在黑龙江流域过着以狩猎、捕鱼为生的原始类生活,这个时期产生的“哈库麦勒”歌曲,大多是与渔猎内容相关的题材,如《农夫打兔》(片段);老婆老婆快来看哪,草根里“猫”着小白兔;抓过来斧子我扔过去呀,就差两指没打上。

(三)婚姻生活类在“哈库麦勒”音乐中,有很多表现妇女婚姻类的歌曲,并且这种题材的歌曲占有较大的比例。

论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

论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

论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摘要】内蒙古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民族间的音乐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从内蒙古地区的音乐传统入手,分析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满族的音乐特色。

蒙古族的音乐带有强烈的草原风情,达斡尔族的音乐具有独特的节奏和舞蹈元素,鄂温克族的音乐富有原始野性,而满族的音乐则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通过对这些音乐特色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内蒙古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

本文总结了内蒙古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更好地认识内蒙古地区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为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我们的力量。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特征、音乐传统、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满族、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内蒙古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也逐渐受到关注和研究。

研究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地各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还能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对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通过对内蒙古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进行探讨,分析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满族的音乐特色,总结内蒙古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为保护和传承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做出贡献。

部分将深入探讨以上提到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历史、地域和民族的独特性。

研究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入探讨内蒙古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各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达斡尔族文化研究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达斡尔族文化研究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达斡尔族文化研究摘要:达斡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少数民族,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达斡尔族人世代生活繁衍的聚集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传承着达斡尔族的民族精神也记述着达斡尔族的民族历史。

达斡尔族世代传承着宝贵的民族文化,并在传承的同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合时代性与民族性,与其他各民族共同构建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大厦。

关键词: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达斡尔族;民族文化“达斡尔”一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意即“开拓者”。

达斡尔族人的先民分布于外兴安岭以南至黑龙江北岸的河谷地带。

17世纪中叶以后逐步迁到嫩江流域,他们以种植业、畜牧业、渔猎业为生。

黑龙江为达斡尔族人世居地,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达斡尔族人口数量在56个民族中居第33位,现有人口13.24万,其中43608人生活在黑龙江省,占我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2.46%。

生活在我省的达斡尔族人又有31800 余人生活在西部地区,约占黑龙江省达斡尔族总人口的73%,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卧牛吐达斡尔族镇、莽格吐达斡尔族乡;富裕县的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塔哈满族达斡尔族乡,富拉尔基区的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等。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达斡尔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达斡尔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体育、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

宗教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崇拜和宗教信仰,达斡尔族的原始宗教为萨满教,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自达斡尔族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直至现代医学普及至达斡尔族居住地的几千年时间里,几乎所有达斡尔族都虔诚的信奉着萨满教,每一个莫昆都有萨满来组织宗教活动,萨满是连接一个莫昆所有人的精神纽带。

作为人神沟通的媒介,在古代达斡尔族社会生活中萨满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道德习惯方面都发挥积极的作用。

萨满举行的宗教仪式充满想象力、内容非常丰富。

关于齐齐哈尔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新探索

关于齐齐哈尔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新探索

关于齐齐哈尔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与开发fl镰海索引言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不断加剧,文化对经济的驱动作用日趋增强。

作为另一种形式的生产力,文化资源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征。

因此,如何开展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高自身软实力,成为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文化资源”的概念界定文化资源是指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创造或继承的兼具文化特征、人文与传统价值的,满足人类文化需求、为文化产业提供基础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资源。

借用国际上公认的、较流行的分类体系,文化资源应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智能文化资源,其中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资源1■相对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1民俗文化资源"相对应,智能文化资源即现实文化资源。

二、齐齐哈尔市地域特色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厚远凝重。

齐齐哈尔市拥有距今七千余年、被誉为“北方半坡”的以滕家岗遗址为代表的昂昂溪新石器文化;从1691年开始的以满文化为主的驻防八旗特色文化;揭开全国武装抗日序幕的江桥抗战遗址;解放以来形成的特色老工业基地文化等。

民俗文化、宗教文化资源独具特色。

齐齐哈尔拥有汉、满、达斡尔、柯尔克孜等35个民族,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以达斡尔族为例,其特有的传统婚俗、罕伯岱民歌、鲁日格勒舞、曲艺说唱乌钦被归入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的库米勒节、抹黑节、萨满舞、剌绣、体育竞技被归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清真寺、普恩寺故址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符号清晰,颇具研究价值。

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齐齐哈尔拥有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扎龙国家级珍贵水禽自然保护区,这里保留着中国同纬度最完整、最原始、最开闺的湿地生态系统,在世界现存15种样类中,扎龙有6种。

哈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其原始自然性和完整性在世界范围内也极为罕见。

齐齐哈尔四季分明,空气质量优良,境内江河均未受污染。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民歌调查与研究》范文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民歌调查与研究》范文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民歌调查与研究》篇一一、引言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一个富有浓郁民族文化的地区。

在这里,达斡尔族以其独特的民歌艺术形式,丰富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通过对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民歌的调查与研究,深入探讨其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及传承发展。

二、达斡尔族民歌的概述达斡尔族民歌是达斡尔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这些歌曲以歌唱自然、劳动、爱情、生活等为主题,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富有感染力。

达斡尔族民歌的歌词多以即兴创作、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是达斡尔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为了全面了解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民歌的现状,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

首先,通过实地走访、采访当地达斡尔族民歌传承人,了解民歌的演唱技巧、表演形式及文化内涵。

其次,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达斡尔族民歌音频、视频资料,以便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最后,我们还对当地学校、文化馆等机构的达斡尔族民歌教学与传承情况进行调查。

四、达斡尔族民歌的艺术特征(一)音乐特点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达斡尔族民歌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

其旋律悠扬动听,节奏明快,善于运用滑音、颤音等装饰音,使得歌曲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达斡尔族民歌在调式、和声等方面也具有独特之处,使得其音乐风格独具魅力。

(二)歌词特点达斡尔族民歌的歌词多以即兴创作、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内容丰富多样。

歌词往往以生活、劳动、爱情等为主题,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同时,歌词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三)表演形式达斡尔族民歌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对唱等个人表演形式,也有合唱、歌舞等集体表演形式。

在表演过程中,歌手们往往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得表演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五、达斡尔族民歌的文化内涵与传承发展达斡尔族民歌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瑰宝,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达斡尔族艺术研究

达斡尔族艺术研究

达斡尔族艺术研究一、达斡尔族主要的艺术形式经过历史岁月长河的洗礼,达斡尔族各种艺术形式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在不同时期又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兼收并蓄,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艺术形式:1传统民歌。

达斡尔族民歌与其历史同样久远。

按照本民族习惯,可分为扎恩达勒、雅德根调等。

其内容非常广泛,有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萨满歌、祝赞歌、教诲歌、儿歌等类别。

“扎恩达勒可直译为‘歌’,是类似山歌、小调体裁歌曲的统称”2。

通常是达斡尔人在生产生活时所唱。

其旋律舒展悠扬、起伏较大;雅德根调即萨满调。

在历史上,达斡尔族曾信仰萨满教,达斡尔族称萨满为雅德根,雅德根在通过请神附体、为人治病、驱鬼驱邪的同时,一边击鼓一边演唱。

其唱词属自由体韵文,旋律流畅,具有原始文化的神秘色彩。

2民间舞蹈。

达斡尔族的民间舞蹈颇有特点。

常称做鲁日格勒舞,也称哈肯麦舞,大约产生于狩猎采集为主业的年代,至今该舞蹈的动作仍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特征,如许多民间舞蹈中有模仿黑熊搏斗、布谷鸟的鸣叫,以及鹿走、鹰飞、兔跳的动作,有模仿挑水、采野果、梳头、照镜子等生产生活的动作等。

鲁日格勒的表演,以女性集体舞为主。

萨满舞,属达斡尔族的宗教舞蹈,系雅德根消除灾难、祈求丰收、祭神治病时所跳的舞蹈。

萨满舞并不是人们想像的简单的蹦跳,其舞蹈语汇独具神秘色彩,反映了达斡尔族舞蹈的原生态特征。

3说唱艺术———乌春。

乌春为达斡尔族曲种,一般用达斡尔语演唱,是流传于达斡尔族中的一种传统说唱形式。

流传于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及黑龙江等省的达斡尔族聚居地。

乌春无职业艺人,多为群众在农闲或节日的自娱性演唱。

相传乌春产生于“17世纪达斡尔族社会由原始渔猎生产发展为从事农业生产,并且有了定居的村屯以后”3。

现发现最早形成书面文字的乌春是在清咸丰元年(1851)。

呼伦贝尔八旗佐领阿拉布丹创作的《巡察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

乌春曲目丰富,题材广泛,包括描述劳动生活、爱情婚姻、教诲子女、征战沙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达斡尔族传统文化

达斡尔族传统文化

达斡尔族传统文化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地。

达斡尔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服饰、生活习俗、音乐舞蹈等方面,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介绍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

一、语言达斡尔族的语言属于蒙古语系,和蒙古族、鄂温克族等有一定的相似性。

达斡尔族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音调和语法结构,是达斡尔族人民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在现代社会,虽然汉语已成为主要的交流语言,但达斡尔族人民仍然保留并传承着自己的母语。

二、服饰达斡尔族的传统服饰非常独特,男性常穿长袍、长裤和皮靴,头戴斗笠或毡帽。

女性则穿着彩色长袍、裙子和皮靴,头戴花纹绣花的头巾。

达斡尔族的服饰多以羊毛、马毛、麻布等天然材料制作,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彰显了达斡尔族人民的民族特色。

三、生活习俗达斡尔族人民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

他们以牧民为主,过着放牧、捕鱼和狩猎的生活。

每年冬季,达斡尔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冬捕活动,用传统的方法捕捞鱼类资源,这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

此外,达斡尔族人民还有丰富多样的婚俗、葬礼等仪式,这些传统习俗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音乐舞蹈达斡尔族的音乐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多以马头琴、马头琴、手鼓等乐器为伴奏,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热爱。

达斡尔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舞狮、舞龙、舞蹈戏曲等,舞姿翩翩起伏,舞者身着华丽的服饰,给人以美的享受。

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样,不仅体现在语言、服饰、生活习俗和音乐舞蹈等方面,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元素。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达斡尔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加强对达斡尔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达斡尔族的独特魅力。

同时,也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让年轻一代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达斡尔族传统民歌中的调式交替研究

达斡尔族传统民歌中的调式交替研究

152艺术家The artists达翰尔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内涵丰厚,传统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感情真挚,体现了达翰尔族人民对自然风景、对劳动生活以及对艺术的品味和赞美之情。

从体裁种类来看,达翰尔族民歌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哈肯麦、扎恩德勒、乌春、萨满歌曲。

本文将依次介绍达翰尔族民歌体裁,并举例分析达斡尔族传统民歌中的调式交替形式。

一、达翰尔族民歌体裁音乐界将达斡尔族传统民歌划分为四种体裁——哈肯麦、扎恩德勒、乌春、雅德根依若。

其中,哈肯麦属于一种歌舞形式,在达斡尔族民歌活动中颇为流行。

关于哈肯麦的产生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哈肯麦产生于篝火舞会,是达翰尔族人民在篝火旁所创作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达斡尔族宫廷歌舞,是王公贵族在狩猎结束后用以庆祝猎物丰收的喜悦。

目前,哈肯麦歌舞保存了传统娱乐性舞蹈、原始狩猎舞蹈和宫廷歌舞元素,同时,融入了现代舞蹈精髓,从而有效推动了哈肯麦的创新与发展。

在节日庆典和劳动之余,达斡尔族人民经常会表演哈肯麦歌舞,表演者大多为女性,演唱过程中不用伴奏乐器,舞蹈者会一边跳舞一边喊“罕伯、罕伯”,舞蹈动作象征着提水、采集、飞翔、捕鱼和禽兽嬉戏相斗等。

哈肯麦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文化特色,唱歌与舞蹈有时共同进行,有时互相分离。

而且,哈肯麦舞蹈在表演过程中有一套独特的规律与法则,风格极为鲜明,非常注重手势、眼神、身姿、脚步和动作尺度的有机结合,在挥手、凝视、抬脚等每一步动作中均要保持与整个身体的协调性,避免因动作太大而影响审美效果。

与此同时,舞蹈者在表演中会遵守“曲和圆”理念,从舞蹈运动到停止表演的整个过程均会保持欲进先退、欲起先伏、欲伸先屈、欲直先迂和欲高先低等规则,例如在指向左边之前会先略微动一下右臂或者右手,然后,再用左手转变左边,进而构成“无曲折不美”的效果。

其次,在哈肯麦舞蹈表演中,必须保持动作线条的浑圆性与完整性,切忌带有棱角,例如在表演“云手”时,要通过浑圆完整的动作来表演天空流动、变幻的云彩,形成轻盈美观的效果。

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系列研究(之六)——达斡尔族萨满音乐

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系列研究(之六)——达斡尔族萨满音乐

族萨满 乐器的地域文化 特征 。 等 连续承担 国家 “ 八五” “ 、 九五” “ 、十 ’ 艺术科学规 划研 究项 目,
并获 国家哲 学社 会科 学基金 资助 出版 学术专
著: 单鼓音 乐研究 满族 萨满乐器研 究 《 、 满
族音 乐 究 ( 研 合作 ) 中 国萨满音乐文化》 、 等。
无文字 , 主要使用汉文 , 少数 人兼用满文 、 蒙古文和哈萨克文 。
所全改属努尔哈赤后金政权。 当时达斡尔或以地区被称为萨
语译音意 为黑 貂) , 与鄂 温克等泛称 为索 伦部 。 部 或 至康熙初 年 , 出现 “ 才 打虎儿” 的译名 , 以后 又常译为 “ 胡尔”“ 达 、达虎
里” “ 、达呼尔” 。 等 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根据本 民族意愿 ,
布特哈旗 、 阿荣旗及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 哈连 ( 满语对 黑龙江的称呼)或以贡物特点称为萨哈尔察 ( , 满
达斡尔族的来源 , 学术界 尚无定说 。主要有土著说与契 统一定名 为达斡 尔。 丹遗族说 。持土著说者认 为, 达斡尔 人最初分布的黑龙江及 顺治元年 (64 清兵入山海关后, 14 ) 无力顾及入侵的沙俄 精奇 里江河谷 , 唐时是室韦各部的分布地 , 隋、 当时 已有一些 殖 民者 , 达斡尔与鄂温克 、 伦春 等族 人民陆续 从江北 内迁 。 鄂 部落 向中原王朝通贡 。 以后辽 、 、 金 元各代都在这些地 区行使 清廷把迁至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居民编为杜博浅、 莫尔丁、 讷 管辖权 , 明曾于达斡尔族在江北的旧居地带 建立托木河 、 鲁 莫 尔 3个 “ 卜 扎兰” 队) 由理藩院管辖 。 ( , 雍正九年 (7 1 , 13 )清廷 丹河等卫所 , 故达斡尔族应是黑龙江以北土 著民族的后裔 , 与 又将 达斡 尔、 鄂温克 、 鄂伦春接姓 氏编 为布特哈八旗 , 设副都 隋、 唐时室韦某些部落有很深的渊源 。另一些 人还根据达斡 统衔 总管管辖 , 其中达斡 尔原来 的 3 扎兰”分 别编 为镶黄 个“ ,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民歌调查与研究》范文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民歌调查与研究》范文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民歌调查与研究》篇一一、引言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与历史积淀。

其中,达斡尔族民歌作为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通过对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民歌的调查与研究,探讨其文化背景、艺术特征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地区的文化背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其中,达斡尔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达斡尔族民歌是该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三、达斡尔族民歌的艺术特征(一)音乐特点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旋律、节奏、调式等方面。

其旋律优美动听,富有变化,节奏明快,调式独特。

在音乐表现上,达斡尔族民歌注重情感表达,通过音乐来传递民族文化和历史信息。

(二)歌词内容达斡尔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主要涉及劳动、生活、爱情、英雄传说等方面。

这些歌词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三)演唱形式达斡尔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们注重情感的传递和表达,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情感的起伏变化来感染听众,达到艺术的表现效果。

四、莫力达瓦达斡尔族民歌的调查与分析(一)调查方法为了深入了解莫力达瓦达斡尔族民歌的现状和特点,我们采用了实地调查、访谈、录音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通过与当地民歌手、文化工作者等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于达斡尔族民歌的认知和传承情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1. 传承情况:尽管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地区的达斡尔族民歌仍然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许多民歌手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民歌传承给下一代。

2. 艺术价值:达斡尔族民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歌词和丰富的演唱形式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达斡尔族“哈库麦勒”风格特征及其传承

达斡尔族“哈库麦勒”风格特征及其传承

达斡尔族“哈库麦勒”的风格特征及其传承摘要哈库麦勒是达斡尔族民歌四种体裁之一,是达斡尔典型的歌舞音乐,深受达斡尔族人民的喜爱。

本文从哈库麦勒歌曲的旋律、节奏节拍、调式和曲式等方面,分析了哈库麦勒歌曲的风格特征,并为其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对达斡尔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做一个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达斡尔哈库麦勒风格特征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达斡尔”是民族的自称,意为“开拓者”。

由于音译不同,历史上曾经有过“达瑚哩”“达呼尔”等称呼。

很久以前,达斡尔族就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的北岸,被统称为“索伦部”。

17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沙俄的入侵,达斡尔族被迫南迁到嫩江两岸。

现在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区以及新疆塔城等地。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达斡尔族灿烂的民族文化,编制、雕刻、刺绣、剪纸等手工艺品精致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达斡尔族众多的民族文化之中,达斡尔族歌曲犹如一幅有声的画卷,向世人展示出达斡尔族的经济、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在达斡尔族歌曲四种体裁之中,“哈库麦勒”最能体现出达斡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一歌与舞相结合的哈库麦勒哈库麦勒,因达斡尔族聚居区域不同,在称谓上有所区别,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一带称为鲁日格勒,海拉尔地区达斡尔族则称为阿亨拜勒。

哈库麦勒中所唱的歌曲称作哈库麦勒呼苏菇,即哈库麦勒歌曲。

哈库麦勒歌曲广泛流行于达斡尔族聚居地,是具有竞技性和群众性的歌舞表演形式中演唱的民间歌曲。

这类群众性的歌曲形式最初时参加者女子居多,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男子也开始踊跃参加,舞蹈的人数不限。

传统哈库麦勒的表演场地一般是在室内,但后来也发展到室外和广场。

哈库麦勒一般是在节庆日如春节和正月期间跳,平时亲朋好友欢聚也可即兴歌舞。

哈库麦勒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舞蹈,哈库麦勒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由在场的所有人尽情歌唱,有时齐唱,有时分成两组对唱。

简析齐齐哈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特征

简析齐齐哈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特征

等, 不仅形式古老, 其内容已经传承 了几百年。 特别是达斡尔 族《 郎与岱夫》 流传在齐齐哈尔市郊 区达斡 尔族 民间的 少 是

部长篇乌钦说唱。几 十年来 , 达斡尔族民间歌手拉 起四弦
齐齐 哈尔 少数 民族 歌舞 众多 , 《 如 罕伯 岱达 斡尔 族 民 歌》《 、达斡尔族鲁 日 格勒》《 、甘南朝鲜族碟子舞》《 山抬杆 、克 舞》 等。例如《 罕伯岱 达斡 尔族 民歌》 是达斡尔族人 民在生产 劳动和社会生活中 , 一代代创作 并传 承下来 的民族歌曲。内 容主要是放牧 、 田间劳动、 日活动 、 节 庆典 活动 、 婚丧嫁娶 、 男 女恋爱 、 传统教育和颂歌等。主要伴 奏乐器为二胡 、 四弦胡 、 笛子 、 木柯兰 ( 口弦琴 ) 主要曲 目有 :映山红花满 山坡》 《 。 《 、妈 妈的嘱咐》 《 、英雄的村庄》 等等 。这些 民歌曲调优 美 , 歌词也 很有特色。例如《 妈妈的嘱托》 的歌词唱到 : 你一岁妈生你, 用棉 布 包裹看着你。 你两岁妈养你 , 用方布 包裹放在摇篮里 。 你三岁妈养你 , 用三角被 包裹抱 着你。 你四岁妈养你 , 教你 学话语 。 你五岁妈养你 , 你教数理 。 教 你六岁妈养你, 你忠诚 莫忘记。 教
b r e . ac l r n t n cc t r . n y o e it gb ec l rlh r a e n l d h a io a e f r n rs fl ,t d t n l o d ra- u t e a d eh i u u e Ma f h n a il ut a e i g s ic u e t e t d t n lp romi g a t ok r io a 1 e u l t n u t r i , a i
h d r tkl. r a d esy r hcn n. ii r i o a r l ut a hrae r hi cn n cvr g ie ag, bi s n c fs l o l v t i o e a i a isf m i ri, c t tQg a t nnm t a cl rl e t , c ot t oe n wd ne ov u h Cy e u ig i n i e, i a r o

黑龙江省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特征及传承策略

黑龙江省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特征及传承策略

收稿日期:2018—05—03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业务专项,项目名称:黑龙江省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5109540。

作者简介:陈晓鹏(198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

黑龙江省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特征及传承策略陈晓鹏(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达斡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该民族经过漫长时间的洗涤,其传统音乐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是我国民族音乐的标本。

“鲁日格勒”和“乌春”作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类别,于2006年被纳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更进一步加深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文化底蕴。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创作背景不断消失,再加上缺乏文字,民间艺术家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大量传统音乐开始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达斡尔族传统音乐传承与抢救工作就迫在眉睫。

因此,本文将对黑龙江省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文化特征进行深入了解,研究发现该民族传统音乐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难题,并针对这些难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特征;传承策略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8)05—0010—03引言达斡尔族既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之一。

达斡尔族的分布相对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地。

其中,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是其重要的分布地区。

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是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整个达斡尔族的历史,记载着整个民族的民俗风情,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不仅能保护达斡尔语,还能增强人们对达斡尔族民俗风俗的认知和文化价值的认同,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特性(一)取材的生活性和创作的集体性达斡尔族人民通常利用音乐来记录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创作素材都取材于生活,是人民生活的反映和智慧的结晶。

达斡尔族音乐研究综述

达斡尔族音乐研究综述

体育艺术新教师教学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北方民族。

共13万余人,分散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个地区。

达斡尔族传统音乐属东亚乐系,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其中以民歌最为丰富。

“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对民间歌曲的统称,具有山歌体裁的特点,通常在野外劳动时演唱。

“哈库麦”是广泛流传于达斡尔族的一种民间歌舞,不同地区又有“阿旱伯勒”、“鲁日格勒”等称,参加者多为妇女,有固定的三段表演程式。

所唱歌曲称“哈库麦苏姑”。

“乌春”也称“乌钦”,是达斡尔族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说唱,表演或以说为主,或以唱为主,或一唱到底不插道白,也有用四胡伴奏自奏自唱的形式。

2004年,“哈库麦”与“乌钦”双双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达斡尔民间流传的乐器有“华倡斯”和“木库莲”,前者即四胡,主要用来伴奏“乌春”;后者即口弦或口衔琴,只有一个簧片,音域约有三度,可以模仿各种鸟鸣声,但奏不出曲调。

此外,专用于萨满仪式活动中的“浑吐热”(鼓)、串铃、铜镜等,也是达斡尔族所拥有的乐器。

不过他们尚未有独立完整的器乐曲。

达斡尔族信奉萨满教,在萨满仪式上萨满引用的乐曲称“萨满调”。

由于萨满歌曲的特殊应用场合和功能,这种来源于民歌的音调被有意夸大和修饰,音乐别具一格,因此带上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关于达斡尔族音乐方面的研究分为:概述性介绍、编著性著述和学术论文研究。

概述性的介绍达斡尔族音乐体现于诸多少数民族音乐著述中,如:在田联韬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中介绍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还有在冯光钰、袁炳昌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一卷》中也概述了达斡尔族音乐史,学者们都从民族分类的角度对达斡尔族音乐进行了概述性的介绍。

在学术论文和编著性著述方面有较多有关达斡尔族音乐的成果,本人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梳理分类:一、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的收集关于达斡尔族音乐的研究最初是针对民歌的收集。

1978年由齐齐哈尔市群众艺术馆编写的民歌集《映山红花满山坡》,收集了达斡尔族的传统民歌和根据时代背景新创作的民歌。

达斡尔族曲艺音乐“乌钦”艺术特点

达斡尔族曲艺音乐“乌钦”艺术特点

达斡尔族曲艺音乐“乌钦”艺术特点作者:李明溪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1期【摘要】关于达斡尔族曲艺音乐,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统称为“乌欽”。

乌钦也称“乌春”,是集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说唱音乐形式。

文体上有韵散间用及一韵到底之分,叙事与代言相结合;表演上叙事与模拟人物相结合;音乐上则以独特的、似说似唱的语言型旋律及民歌、小调叙述故事或事物。

【关键词】达斡尔族;曲艺音乐;“乌钦”艺术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乌钦是达斡尔族的曲艺说书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文化特色,是达斡尔族璀璨的艺术瑰宝。

乌钦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富拉尔基区、富裕县和龙江县,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呼伦贝尔盟、喜桂图旗,以及新疆维吾尔族塔城地区等达斡尔族聚居地。

达斡尔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民族艺术非常发达,多数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

乌钦本是在清朝年间由达斡尔族文人用满文创作并以吟诵调朗读的叙事体诗歌,后来民间艺人口头说唱表演这些作品,乌钦遂逐渐演变成含有“故事吟唱或故事说唱”之意的一个曲艺品种。

乌钦最初的演出多为徒口吟唱,后来出现了艺人采用“华昌斯”(四弦琴)自拉自唱的情形。

演唱的曲调也丰富起来,除了原有的吟诵调外,也采用叙事歌曲调和小唱曲调表演。

乌钦的节目内容丰富,有讲唱民族英雄莫日根故事的,有反映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有歌唱家乡山水风光的,也有讲述神话、童话和传说故事的。

在这些节目中,尤以反映民族英雄莫日根历史功绩的故事、具有史诗品格的《少郎和岱夫》及改编自汉族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的故事最受达斡尔族民众的欢迎。

节目的容量长短不一,长者可说唱几天几夜,短者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一、乌钦的历史渊源乌钦是达斡尔族人们创作的一种民间吟颂体韵律诗。

分为口头乌钦和文人(书面)乌钦。

乌钦内客丰富,题材广泛,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是达斡尔族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写照,也是达斡尔族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精华。

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及传承策略

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及传承策略

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及传承策略黑龙江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曲艺音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曲艺音乐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冲击,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

有必要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不同曲艺音乐的特点及其传承策略,以期为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类型及特点黑龙江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拥有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鄂伦春、赫哲、鄂温克、达斡尔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最为知名。

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地域差异,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类型和特点也各具特色。

鄂伦春族的曲艺音乐以蒙古族的长调、宽音和音域广阔为特点,歌曲优雅悠扬,歌词简练明快,表达了鄂伦春族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赫哲族的曲艺音乐以歌谣形式为主,歌声悠扬、音调柔和,歌词多为对自然的歌颂和对爱情的赞美,体现了赫哲族的纯朴和浪漫。

鄂温克族的曲艺音乐多为合唱形式,歌曲节奏明快,音乐旋律热烈欢快,反映了鄂温克族的豪放和热情。

达斡尔族的曲艺音乐多为舞蹈伴奏的歌曲形式,音乐节奏强烈,歌曲多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体现了达斡尔族的豪迈和奔放。

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由于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的年轻人逐渐远离传统文化,对曲艺音乐的兴趣和认同感降低,导致了曲艺音乐的传承困难;由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逐渐老去,一些曲艺音乐的传承人口中的曲目和技艺也逐渐失传,导致了曲艺音乐的断层。

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传承现状并不容乐观,亟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针对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传承困境,需要采取以下策略进行保护和传承:1.加强曲艺音乐的保护和挖掘工作,建立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歌曲和曲目,建立数据库,为后人的学习和传承提供便利。

黑龙江四个少数民族民歌音乐形态学研究论文

黑龙江四个少数民族民歌音乐形态学研究论文

黑龙江四个少数民族民歌音乐形态学研究【内容摘要】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的音乐是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以黑龙江四个少数民族即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及赫哲族的民间歌曲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类别的民间歌曲进行调式特征、旋律形态、节奏与节拍、曲式结构四方面的详细分析,总结出黑龙江四个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民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歌曲,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是民间音乐(歌曲形式)和民间文学(韵文形式)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中国自古即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不同的历史、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形态各异的家庭生活、不同的民俗习惯与风土人情、不同的民间宗教信仰……如此种种民族特征与文化属性都在各民族民歌中得到体现。

因此,这些民歌长期自由地、独立地存在于各自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中,这些民俗风情与宗教信仰也形成了种类繁多、特征各异的民间歌曲。

本文正是以黑龙江四个少数民族即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及赫哲族的民间歌曲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音乐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不同类别的民间歌曲进行调式特征、旋律形态、节奏与节拍、曲式结构四方面的详细分析,初步总结黑龙江四个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音乐特征。

同时,笔者旨在以本文的写作,进一步窥探黑龙江四个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文化理论认识。

一、四个少数民族简介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指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及赫哲族四个聚居于黑龙江一带的少数民族,因这四个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历程中一直显现出较为密切的联系,其地理位置毗邻交错,在民俗文化、自然气候、劳动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体现出若干共同之处。

同时,这四个少数民族在音乐特性方面也凸显出许多共通之处,这也是笔者将其民间歌曲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用意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市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研究达斡尔族繁衍生息在黑龙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是齐齐哈尔市最主要的少数民族。

达斡尔族是农牧、渔猎兼营的少数民族,在开发这里自然资源的同时,达斡尔族也创造了古老而优美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创造着一部漫长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史。

本文以达斡尔族为例,对齐齐哈尔市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特色与文化发展态势进行简要的分析。

标签:齐齐哈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在各种论著中,对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考察与研究涉及不多,已有的著述,主要还是研究音乐作品自身,而忽视了文化部分,忽视物质性、社会性、心理性音乐在黑龙江北方民族音乐现象系统化结构中的整体作用,尚未把数量众多的各不相同但又相互作用的音乐环节,在各种影响作用之下是如何作为整体在社会生活中生存来进行全局性的、综合性的把握,进行宏观的整体研究、对比研究和前瞻性研究。

可见,以达斡尔族传统音乐为例论述齐齐哈尔市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视角是独特的。

一、达斡尔族的音乐文化口头民间文学。

达斡尔族虽没有文字,但以世代口头流传形式创造了丰富的口头民间文学。

其中以“乌钦”流传最广,最受人民欢迎。

”乌钦”是一种民间说唱文学,有曲有词。

表演时,常是一个人用四弦琴自拉自唱。

“乌钦”的内容广泛,歌颂英雄除暴安良,赞美家乡美丽风光,反映民族历史源流,歌颂男女纯朴的爱情。

短的“乌钦”可以说上几天,长的可以演上数月。

《少郎和岱夫》《西小姐》《兵营之歌》《去海拉尔路上》等都是流传较广的“乌钦”。

还有“乌日格勒”,“乌日格勒”达斡尔语“故事”之意,它是寓言、传说、神话的通称。

其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歌颂了“巴特热”(英雄),抨击了“莽格”(恶鬼的形象),反映达斡尔族人民的爱与恨,追求与理想。

在发展过程中,达斡尔民间文学还吸取了汉族、满族、蒙古族民间文学的精华。

用达斡尔语和诗歌形式改译的《三国演义》《西游记》《西厢记》《聊斋志异》等说唱译本,在达斡尔族中流传甚广。

“扎恩达勒”是一种类似山歌、小曲体裁的民歌。

通常是在野外放牧、田间劳动、骑马赶车时吟唱。

其曲调悠扬,奔放。

可分为有词和无词两种类型。

无词的“扎恩达勒”是一种以“讷——呀,呢——呀”等无实在意义的衬词唱曲调的歌;有词“扎恩达勒”是在曲谱上填词的歌,有《美丽的嫩江》《牧歌》《快去撒网啰》《出嫁之前》《出征》《马上的哥哥在何方》《看年画》《想情人》等。

“雅德根依若”属萨满歌曲。

是“雅德根”或“巴格奇”治病跳神,以及集体祭祀活动时唱的歌。

歌词内容多带有宗教迷信色彩。

演唱时由“雅德根”或“巴格奇”领唱,其他人帮腔。

《野鸡经》是代表性的萨满歌曲之一。

清代达斡尔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都在达斡尔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哈肯麦”(又称鲁日额勒)是以女子为主的达斡尔族民间舞蹈。

每逢春节来临,从大年初一晚间开始,姑娘和妇女们都来到晚会上翩翩起舞。

“哈麦肯”分三个阶段;最初是二人对唱对舞,歌曲曲调委婉,节奏流畅,舞步轻缓;第二阶段,以舞为主,歌曲多为两个乐句组成,乐节不断重复,节奏逐渐欢快,跳跃,舞步也加快,加大;在高涨的情绪中进入第三阶段,对舞者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伸向对方,左右手交替动作,成对舞者相互对打戏嬉。

此阶段不再唱歌,舞者口呼有节奏呼号,此时,第三者下场起舞劝阻,全舞结束。

“哈肯麦”舞蹈动作取材于生产、生活,有担水、洗脸、摘豆角、鸟舞、鹰飞之式。

歌词内容丰富,歌颂劳动生活,表达美好的愿望。

“哈肯麦”歌曲很多,主要有《海奇姆哟》《昂齐》《摇篮曲》《小蓝花真美丽》《我不嫁给他》《想娘家》《盼亲人》等。

“木库连”是达斡尔独特的民间乐器。

它是用铁片或铜片制成,结构简单,小巧玲珑,含在口中,用手拨动簧片弹奏,其声悠扬悦耳。

达斡尔青年多以“木库连”弹奏来传递爱情,此外,达斡尔族中还有四弦琴、二胡等乐器。

汉族的文学艺术对达斡尔族民歌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首先在民歌音调上,达斡尔族民歌手或是将汉民族的民歌音调全盘拿来填上达斡尔族歌词,然后按其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对语言语音和演唱风格予以改造,或是将汉民族的民歌音调局部拿来融汇在本民族民歌中,形成一种新的风格,如《四季歌》,最初传唱时名为《征战四季歌》,很容易看出汉族民歌《小放牛》的影子,它描写了参加征战的人在四季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目前流行的《四季歌》把描绘四季部分摘录出来,编为四段“扎恩达勒”。

二、齐齐哈尔市达斡尔音乐源流在黑龙江流域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自古就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据《竹书纪年》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黑龙江地区的肃慎先民们就派代表到中原地区向帝舜贡献弓矢。

世居在黑龙江流域的主体民族,世世代代活动于斯,繁衍于斯,创造于斯,谱写着一部漫长的文化史,传承着悠久的黑龙江北方民族音乐文化。

而世居民族中的鄂温克、鄂伦春、赫哲与达斡尔等古老民族生活在黑龙江北方兴安岭及四周的草原、河谷地带,历史上曾被称为“森林里的人”。

他们长期交错杂居在一起,关系往来甚为密切。

生存在兴安岭这同一自然环境中的民族,由于生存地理上的封闭性,使这些民族在相距较近的生活地域中有着频繁的接触和往来,生产、生活交往以及相互通婚,是他们关系密切的重要原因。

自然环境能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数量、种类有极大差异,资源的贮存量及贮存形式往往决定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方式。

兴安岭的自然生态,决定着人们的产业结构,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特殊的生存方式和音乐文化行为。

特定的地理区域联系和文化联系以及相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使兴安岭的这些民族具有相似的社会文化结构,其文化形态上也具有相似性特征,包括构成社会文化结构的诸元素如经济、婚姻、家庭、教育、艺术等基本内容,其音乐文化的生成、演变和发展,也受其整體社会文化的制约,并表现出特殊的文化功能。

15世纪前叶,达斡尔族人居住在格尔必齐河以东到精奇里江(俄罗斯境内的结雅河)一带,从事畜牧业和渔猎生活,以后他们在那里建立了许多定居村屯,发展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16世纪中叶,沙俄派遣“远征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达斡尔族集居区,达斡尔族人民不畏强暴奋起反抗,英勇斗争,表现了他们,热爱家乡、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强信念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从清代顺治初年起,达斡尔人逐渐被迫迁往黑龙江右岸,沿嫩江定居下来。

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他们仍沿用在精奇里江一带居住时的地名。

如齐齐哈尔的“雅尔赛”等,都是他们原住黑龙江左岸时的地名。

关于他们的这段经历,民歌《达斡尔的歌声多么嘹亮》中唱道:“达斡尔的歌声多么嘹亮,达斡尔民族居住在黑龙江;过着游牧生活放着牛羊,从事农业搬到了嫩江边上;时间多么快已过百年,子子孙孙都在这里成长。

”1953年8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在民族调查的基础上正式宣布达斡尔族为单一民族。

达斡尔民族的特殊生活、生产方式,生存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独有的艰难迁徙之路,是达斡尔民族文化的源泉,也是达斡尔音乐的根基。

达斡尔音乐的深沉、悠扬、激昂、抒情,体现出这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个性。

三、齐齐哈尔市达斡尔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态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达斡尔族的音乐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一)近现代民歌达斡尔族近现代民歌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们比起传统民歌来又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

我们试把近现代民歌与传统民歌做一比较,不难发现,近现代民歌已经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民歌的新特色。

1.突出的时代特色,紧密地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

达斡尔族民歌历来是反映现实的,但在近现代民歌中紧密反映现实的和强烈的时代特色更为突出,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贯彻“双百方针”,走上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轨道,民歌作品不仅数量多,质量好,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丰富,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2.音调的丰富发展,使民歌更加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达斡尔传统民歌音调富有特色,但它们毕竟是对过去生活认识的反映,要用它来反映现代生活,就会遇到许多困难。

近现代民歌从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求出发,在把握住达斡尔民歌以级进为主的五度结构旋律特点的同时,大量融进诸如跳进、回绕、波浪等旋律进行,使固有的音调有了发展。

在调式上,由已有的五声调式发展成六声、七声结构;节拍亦有了许多新因素。

这些都是以往民歌中所没有的特点。

3.创作队伍的形成和演唱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民歌的繁荣发展。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涌现出一批民歌作者,他们置身于群众中,在民族沃土中生根开花,创作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品。

近现代民歌的创作队伍的特点是群众、业余作者和专业作者的结合。

近现代达斡尔民歌由于它自身的先天原因和发展中的诸多困难,也遇到过许多困扰,自觉不自觉地偏离过正确轨道,出现过曲折,后来又受到通俗歌曲的冲击,有人甚至预言它会消亡。

困难和消亡并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只要我们正视达斡尔民歌的存在,认真总结经验,克服缺点,战胜困难,那么达斡尔民歌在新的高度上继续进步发展完全是可能的。

党中央弘扬民族文化的号召给民歌的发展造成了良好的氛围,民歌自身的发展为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继续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勇于创新,民歌的日益繁荣仍是指日可待的。

在齐齐哈尔政府的重视下,达斡尔族已涌现出一批专业音乐家,他们在为继承和发展达斡尔族音乐努力工作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二)近现代舞蹈每逢节日和敖包会,达斡尔人便跳起哈库麦勒舞,赞美新的生活,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

著名的舞蹈老艺人康菊欣、吴彩歌、何刚阿及其传人康喜荣,继承和发展了优秀的达斡尔族歌舞遗产。

近年来又新编了反映达斡尔民族新生活的《采黄花》《瑞雪》《赶集路上》《丹顶鹤的春天》《欢乐的乌菇斯勒》等舞蹈。

其中有的在省内舞蹈比赛和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奖,有的拍成了影片。

(三)近现代说唱1953年,达斡尔族文化工作者孟希舜,深入民间采录乌钦,搜集整理40余首,流传于嫩江流域。

1956年春,单秀荣在齐齐哈尔市选拔节目会上演唱了长篇扎恩达勒《妈妈,我的苦难哟》前5段,引起人们对乌钦的注视。

其后,出现了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党和毛主席的新的乌钦作品,加之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挖掘整理传统乌钦,乌钦有了新的发展。

1959年1月19日至23日,齊齐哈尔市举办了群众文艺创作会演,郊区达斡尔族业余文艺工作者演唱了《嫩江两岸达斡尔族生活幸福》《共产党的恩情比水长》《歌唱梅里斯》《美丽的大草原》和《嫩江岸上》等新乌钦。

会上还有两个人表演唱,并且使用了小乐队伴奏。

1963年,作家程树榛在达斡尔族地区向乌钦歌手鄂力汗搜集一部乌钦《开山的钥匙》,发表于《黑龙江民间文学》上。

1964年夏,达斡尔族民间文学家、音乐家白杉,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海雅屯搜集了多额热布库说唱的长篇乌钦《文沁宝》(又名《文勒宝诺诺》),全文1000多行,韵文体,花辙,后又做过补充采录。

60年代,达斡尔族音乐家杨士清、何今声和何银柱,对乌钦音乐做过很多采录,有些乌钦曲调发表在杨士清编的《达斡尔族民歌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和何今声编的《达斡尔族传统民歌选》(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出版)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