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异质空间”概念对当代电影批评的意义
福克纳作品异质空间叙事解读_周文娟
当代外国文学
No. 3 , 2013
Author: Zhou Wenjuan < zzwwjj68 @ 126. com >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China ( 226019 ) . Her major research area includes literary theories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福克纳作品异质空间叙事解读
《喧哗与骚动》 ( The Sound and The Fury, 1929 ) 开篇就以 “栅栏” “囚禁” 福克纳的 的 隐喻, 建构了与外部自由空间对立的异质空间 , 使小说中的南方与美国主体社会间异质文化冲突的 : “透过栅栏 ……” , 主题隐喻开门见山的跃然纸上。 文中第一章的第一句话 交代了主人公被 “栅栏” 、 “顺着栅栏往前 ” 、 囚禁于 之内的生活环境。 然后接二连三地“我顺着栅栏朝前走” “我贴紧栅栏 ” 、 “我们顺着栅栏 ” 、 “走到……栅栏旁 ” 、 “影子落在栅栏上 ” 、 “在栅栏上 ” 等等一 “栅栏” 系列关于 的描写, 隐喻了南方社会的封闭衰败和南方人的失落与困窘。 紧接着“铁院 ” 、 “铁门是冰冰冷的 ” 、 “铁门冷 ” 、 “她打开铁门走进来” 、 “他喜欢抓住铁门” 、 “朝院 门冰冰冷 ( 3 —7 ) , 门外面张望” 通过这些界定边界的词语, 福克纳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囚禁环 境, 一种类监狱或精神病院的异质文化空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 它既交代了班吉的囚禁生 活, 更隐喻了南方人的精神困境。如果仔细琢磨这些关于“栅栏 ” 短句的先后顺序, 我们还会 “透过栅栏……” 发现其中的递进关系, 首先是 这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视觉空间关系 ; 之后是“我 ” 、 “顺着栅栏往前” 顺着栅栏朝前走 呈现人在空间中的移动状态, 显然栅栏内的人有走出栅栏 “我贴紧栅栏 ” 、 “我顺着栅栏走回” , ; “我 空间的意愿; 再后 栅栏中人明显是出不去所以往回走 ” 、 “来到栅栏旁 ” 、 “我们顺着栅栏” , 紧紧地贴着栅栏 此时表现出渴望走出栅栏、 了解栅栏之外 “走到……栅栏旁 ” 、 “影子落在栅栏上 ” 、 “在栅栏上 ” , 世界的急切心理; 最后 体现了栅栏中人 “栅” 在经历了一番情绪跌宕起伏的挣扎之后 , 望 兴叹的无奈。 班吉这个人物是影射耶稣的原型引用 , 小说中班吉 33 岁, 而耶稣正是 33 岁时被钉死在十 字架上的。而班吉居然是一个白痴, 但福克纳赋予了他耶稣般的超意识力 , 竭力想阻止凯蒂的 堕落。而凯蒂堕落是旧南方衰败的隐喻 , 因此竭力阻止凯蒂堕落的实质是想阻止南方社会的 崩溃。然而, 这位具有超意识力的班吉竟然被囚禁在栅栏之后 。 通过引导读者体验班吉“非 场所” 囚禁空间的故事情节, 福克纳轻而易举地亮出了班吉的白痴身份 , 揭示了康普生家族与 , 世隔绝的生存环境和远离社会主体文化的隔离状态 不露声色地嘲弄了“全能上帝 ” 的神性, 喻示了南方社会无可挽回的败落结局 , 深化了小说的批判主题。 作品不仅对班吉的叙述使用 在凯蒂为毛莱舅舅送信的情节上 , 也使用了同样的空间隐喻手法。为了 了异质文化空间手法, “我们往山下走去 ” 、 “我们来到小河沟了” 、 “她拉我过了小河沟, 、 “我 送信 我们往山上走去” 、 “她手里拿着信, 、 “帕特太太的裙子让栅栏挂住 们面前出现了一道栅栏” 从栅栏上爬过去” — —康普生家的邻居帕特太太送情书, 了”( 3 —15 ) 。毛莱舅舅让外甥女凯蒂给自己的情人— 、 “山” 、 “栅栏 ” 福克纳在这里完全避开了传统小说叙事的时间顺序 , 而以“河沟” 等不同寻常 “从栅栏上爬过去 ” 、 “帕特太太的裙子让栅栏挂住了” ( 3 —15 ) 的空间概念作为叙事手段, 并以 这样的隐喻, 暗示毛莱舅舅与帕特太太间的私情是对道德伦理的僭越 , 以及情书被帕特先生夺 过去之后的尴尬处境。 由上可见, 文学异质空间与社会意识形态间存在着互相生产 、 互为表征且密不可分的有机 关联, 文学空间总会生产出人们看不见 、 摸不着但又始终充斥于空间的社会文化关系、 权力运 作乃至思想观念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内容 。因此, 异质空间不是纯粹自然的存在, 它是一种文 , “异质空间 ” 化性的建构。在福克纳的文学创作中 作为叙事的技巧介入背景、 结构乃至意义 , — 。 的表征 被应用于对既有空间 权力的社会性批判 二、异质空间的社会相关性表现 其实, 福克纳的许多作品都与福柯异质空间的六项特征有着一致性 。福柯认为, 从运作来 · 7·
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福柯理论探析
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福柯理论探析电影《飞越疯人院》是由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根据肯·凯西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该电影以1963年美国精神病院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拉尔夫与院友们的故事。
在电影中,福柯的理论被运用于对疯人院及其管理方式的探索和批判。
本文将从福柯的理论视角对电影中相关情节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社会控制和权力的反思。
福柯的理论认为权力通过各种社会机构和规范制度来实现。
在电影中,疯人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权力结构的具体体现。
院长麦克墨菲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来控制患者,使他们按照“正常”的方式生活。
院方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动、饮食和自由,甚至施行电击治疗等手段。
这些措施旨在将患者纳入到正常社会秩序中,使他们符合所谓的“正常”标准。
福柯的理论强调知识和权力的相互关系。
在电影中,医生们通过对患者的试验和观察,获得了关于精神疾病的知识,并以此为依据对患者进行管理。
观察和试验过程中的主观偏见和误判使得医生们对患者的解释可能存在错误和不完全。
电影中的拉尔夫本身就是一个被错误地视为智障的患者,然而他通过与其他患者的交流,展现出了自己的智慧和独特的见解,从而对医生们的权威性提出了质疑。
福柯的理论中强调监视和惩罚作为权力表现的一种方式,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具体呈现。
疯人院通过闭门造车的管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持续的观察和控制。
监视系统和纪律的存在使得患者们无法逃脱和抗拒,从而被动地接受了院方的管理和惩罚。
电影中,患者们被强迫接受电击治疗和药物治疗,而这些治疗手段不仅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善,反而加剧了他们的病情和痛苦。
这种残酷的惩罚手段使得观众对疯人院的管理方式产生了质疑,并引发了对精神病治疗方式的反思。
福柯的理论提出了个体抵抗和权力反抗的可能性。
在电影中,拉尔夫通过与其他患者的合作和斗争,逐渐实现了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他们共同制定了反抗计划,通过夺取院方的控制工具和发动叛乱来反抗疯人院的管理。
影片结尾,拉尔夫成功逃离了疯人院,实现了自由的追求。
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福柯理论探析
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福柯理论探析电影《飞越疯人院》是一部于1975年上映的美国电影,该片改编自基尼斯康西(Ken Kesey)的同名小说,由米洛斯·福尔曼(Milos Forman)执导。
该电影通过讲述主人公麦克墨菲(Randle Patrick McMurphy)与精神病院管理者乔治·S·鲍尔丘兰(Dr. John Spivey)之间的斗争,展现了对自由和权力关系的深入探讨。
在电影中,福柯的一些理论思想被隐含地运用到了剧情中,本文将通过分析电影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探讨福柯理论在《飞越疯人院》中的应用。
福柯(Michel Foucault)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权力、知识和监狱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的理论对现代社会的普遍生活方式和权力关系进行了重要的分析和批判。
电影《飞越疯人院》中,主要包括两个福柯理论的应用:颠覆权力关系和狂欢文化。
电影涉及了颠覆权力关系的问题。
在电影中,鲍尔丘兰是疯人院的管理者,他采取了严格的控制和惩罚措施来管理病人。
他试图通过电击疗法、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控制来维持自己对病人的控制和权威。
麦克墨菲的出现打破了疯人院的平衡。
他以一种自由奔放的方式对抗鲍尔丘兰的权威,试图让其他病人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尊严。
这一情节正好符合福柯的权力关系理论。
福柯认为,权力并不是只存在于特定的个人或机构中,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能力。
在电影中,麦克墨菲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对话,引发了其他病人的反抗和对抗,从而动摇了鲍尔丘兰在疯人院内的权力地位。
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也可以反抗和抵制疯人院的规则和限制,从而寻求更多的自由和尊严。
这种颠覆权力关系的行为使得电影中的权力关系变得复杂而多元,不再是单向的、死板的统一体。
电影中还有狂欢文化的元素。
福柯在《狂欢与文明》一书中指出,狂欢文化是一种对现有秩序的否定和挑战,它突破了规则和限制,让个人能够在特定的场所和时间内发挥自己的欲望和想象力。
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福柯理论探析
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福柯理论探析电影《飞越疯人院》是一部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杰克·尼科尔森和路易丝·弗莱彻主演的经典电影。
该片根据肯·凯西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在精神病院度过一段时间的男子的故事。
电影以其对精神健康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而闻名,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福柯理论在其中的应用和解读。
本文将探析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福柯理论,分析其在电影中的体现和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福柯的理论。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是20世纪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权力、知识和监狱等。
福柯提出了许多概念和观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关于权力和知识的理论。
他认为权力和知识是息息相关的,权力不只是存在于政府和机构中,还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知识则是权力的产物。
在《精神病与狂想的历史》一书中,福柯讨论了精神病院和精神病患者,指出了权力和知识是如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的。
福柯理论在分析精神疾病和精神病院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福柯理论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探讨。
电影的主人公麦克墨菲是一个反叛的角色,他因为在军队中的行为而被判入精神病院。
在精神病院中,他观察到许多不合理和不公正的现象,同时也结识了其他病患者。
福柯的理论中提到了“监狱化”和“病院化”等概念,这些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麦克在精神病院中所经历的一切。
在精神病院里,病患者被剥夺了自由,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下,医生和护士拥有绝对的权力。
医生和护士们也掌握着关于病患者的所有知识,他们可以随意决定病患者的命运和治疗方案。
这些情况都与福柯所描述的权力和知识的关系完美契合。
电影中的精神病院可以被看作是福柯所描述的“惩治和监控的机构”,它不仅是一个医疗机构,更是一个控制和规训病患者的机构。
医生和护士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和规范病患者的行为,使他们服从于权威和规则。
而这种规范和控制又产生了更多的知识,医生和护士们通过观察和记录病患者的行为来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加强他们的权力。
论贾樟柯电影现代性空间
论贾樟柯电影现代性空间[摘要]贾樟柯电影所以取得成功并在国内外获得好评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其融进并表达了导演关注社会底层、关怀民生的人文思想和时代良知。
贾樟柯电影的空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底层空间的真实写照,是对很多当下中国光鲜的媒体现实的一种必要补充和观照,也是对某些社会现实所进行的艺术表达和文化批判――不是简单的揭丑,而是富有强烈的后现代性指向。
[关键词]贾樟柯;空间;现代性福柯在1967年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另一空间》(Des espaces autres),也有翻译作“异域”或“异质空间”,福柯在文中对此有一注解,即他发明了一个与“乌托邦”(utopie)不同的新词“异托邦”(hétérotopise)。
和乌托邦在世界上并不真实存在不同,“异托邦”是实际存在的,但对它的理解要借助于想象力。
福柯还阐述了“异托邦”的六个特征:“第一,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文化,多元文化的情形就是‘异托邦’;第二,在同一民族或不同民族中,不同时代所处的每一个相对不变的社会就是一个‘异托邦’,因为从另一个社会的眼光看,这个社会发生作用的形式是完全不同的;第三,‘异托邦’还指这样的情形:在一个单独的真实位置或场所同时并立安排几个似乎并不相容的空间和场所;第四,‘异托邦’与时间的关系:因为时间与空间是对称而不可分的要素。
‘异托邦’在隔离空间的同时也把时间隔离开来;第五,各种不同的‘异托邦’自身是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系统,两个‘异托邦’之间既是隔离的又是互相渗透的;第六,‘异托邦’是空间的两极,一方面它创造出一个虚幻的空间,但另一方面,这个最虚幻的空间揭示最真实的空间。
”①福柯的“异托邦”理论,给当代电影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我们进入贾樟柯电影空间提供了一把钥匙。
一、作为家园的小城镇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曾经说:“电影是一种乡愁。
”他用自己的摄影机拍摄了多部表达自己乡关之思的影片。
在现代艺术意义上,乡愁已不仅是怀念地理位置上的家乡,更多地是指怀念某种记忆中的“精神家园”。
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福柯理论探析
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福柯理论探析电影《飞越疯人院》是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该片由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由杰克·尼克尔森、路易丝·弗莱彻等主演。
电影通过主人公麦克墨菲的表现,描绘了一个以理性和自由为标志的美国人的过程。
麦克墨菲在电影中表现出了对密集体制的反抗,同时也对权威与规训的批判。
在这个过程中,福柯的一些观点和理论被融入了电影的情节之中。
通过对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福柯理论的探索,我们可以了解到观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不妨重温一下福柯的一些基本理论。
福柯认为,当代社会实践被权力的技术性机制所构建。
监狱、学校、工厂等,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社会实践体系,其实都在进行权力的运作。
这种权力运作是在不断地生产和调整着主体身份。
福柯也提出了"规训"的概念,规训是对自由主体进行塑造。
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规训,使得自由主体的行为符合某种规则。
在电影《飞越疯人院》中,麦克墨菲被诊断为精神病患者,然后被送到了一个精神疗养院。
在这个疗养院里,麦克墨菲遭受到了各种规训和权力的囚禁。
这种囚禁并非是简单的监禁,而是对于主体身份的塑造。
在这个过程中,电影展现了福柯所论述的权力的技术性机制以及规训的方式。
电影中展现了精神疗养院这个特殊的社会实践体系。
这个体系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患者进行监控和限制。
在这里,患者失去了自由,他们的行为和言论都受到了限制。
这种限制并非来自于个别医生或者警卫的日常行为,而是来自于整个制度的技术性机制。
这个机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患者实施规训,使得他们符合这个体系所规定的行为标准。
电影中呈现了主人公麦克墨菲的反抗过程。
麦克墨菲对于这个制度进行了抗争,同时也对于这个制度下规训的方式进行了批判。
他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反抗,试图打破这种规训的固有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电影展现了麦克墨菲的个体自由和权力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正是福柯理论中所探讨的权力对于主体身份的塑造和限制。
电影空间造型的多重复杂性——论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的空间观
广电聚焦H J4铃 t i第4卷第03期电影空间造型的多重复杂性----论庠布里克“未耒三部曲”的全同观王艺萱(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摘要:斯坦利•库布里克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也是联结经典好莱坞与新好莱坞时期电影的重 要代表导演。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库布里克创作出了代表他艺术造诣巅峰的“未来三部曲〈奇爱博士》(1964 )、《2001太空漫游》(1968)、《发条橙子》(1971 )。
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提到:“空间造型参与叙事,不仅使影片在电影语言的叙事方式越来越摆脱戏剧化,也是电影语言本身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1]本文笔者 将尝试围绕三大空间理论家:列斐伏尔、爱德华-W•索亚以及米歇尔•福柯的主要观点,对库布里克的“未来 三部曲”中的空间观进行阐释。
望通过研究,重新发掘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的别样绚烂。
关键词: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空间理论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3-0056-03—、引目如今的世界是“空间的纪元”。
社会现实的焦虑、权力机构的运作以及人们精神的荒芜都离不开空间问 题。
电影又作为“时空艺术”被大众所喜爱,空间理论可 以作为一把开启电影鉴赏以及批评的一把钥匙。
空间 理论可以大致分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第三空间、异质空间以及身体空间等,电影中的空间造型的多重复 杂性值得我们进行的深入剖析。
二、怪诞的精神空间巴什拉开辟的主体体验和诗学想象的空间思维,激发了列斐伏尔从浪漫主义与艺术创新角度,憧憬社 会空间乌托邦理想。
[2]打破了传统空间代表的冰冷固 有的物质结构,空间成为一种可以进行情感依托的精 神场域。
库布里克的“未来三部曲”中所展现的精神空 间混合散发着怪诞巧思且具有不可或缺性。
《奇爱博士》中精神空间出现在结尾,当美苏冷战 导致“世界末日装置”的启动,一个个核弹爆发的慢镜 头搭配着舒缓悠扬的背景音乐。
试论福柯的“异托邦”空间理论
不是 固化 定位 的等级 空间 ,也不
是 无 限 广 延 的 空 洞 的 空 间 ,而 是
阴 影给 我 带来 了 自己的 可见 性 , 使 我能 够在 那 边看 到 我 自己 , 而 我并非在那边 : 镜 子 的乌 托 邦 。” l 5 j
镜 子 所 反 映 出 的 场 所 不 是 现 实 中 存在 的场所 , 而是 想象 中的场所 ,
福柯 对传统空 间理论 的批
判
在1 9 6 7 年3 月 法 国 建 筑研 究
缘“ 异质 空间 ” 作 为出发点 。他把 人类 生活看作 是一个 内部 的关 系
所 以是 具 有 乌托 邦性 质 的概 念 , 而 在这个非 真实 的乌托邦 场所看 到 了非真 实 的 “ 我” , 通过 观 照镜 子 中的 自我 , 镜 子使 “ 我” 和“ 我” 所 占据 的空 间变 得真 实 起来 , 在 镜 子 中这个 虚幻 的场所 中反 映了 “ 我” 所 处 的真 实场 所 , 在 这种 意 义上镜子起到 了“ 异位 ” 的作用 。 通 过 镜 子 的 比 喻 可 知 ,福 柯
会上 , 福柯作 了题 为《 异 质 空 间》
的演讲 , 在演讲 中 , 他系统 阐述 了 对“ 异托邦 ” 的全 新看法 。在演 讲 中 ,福 柯 对 空 间 的 研 究 采 取 了 一 贯 的谱系学 研究 方法 ,从历史 主 义 的角度对 空间 概念进 行 了分 阶
集合 体 ,提到诸 如咖啡 馆 、电影
… …
福柯 第一次 提 出“ 异 托邦 ” 的 概 念是在 其 《 词 与物一一 人类 科 学考 古学 》 一 书中 。在 这本 书中 , 福柯 将对事 物秩序 的思考 延伸 至 空间领 域 , 首次 提 出了“ 异 托邦 ”
身份危机·情感困局·状态叙事——章明电影的城镇书写研究
城镇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命题。
费孝通先生通过对乡镇企业的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小城镇理论,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促进各地区小城镇建设的作用。
[1]20世纪90年代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城镇面对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城市化的一系列通病,如人的空虚、城乡的贫富分化等。
而城镇因身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特殊地位,在与二者的互相渗透中具有了自身的独特结构。
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形态,“呈乡村社会、城市社会与小城镇社会‘三足鼎立’之势”[2]。
城镇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中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发展的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尽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但小城镇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逐渐提升,必将改变社会整体格局……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去‘发现’小城镇则是崭新思维和必要路径。
”[3]章明创作了一系列以小城镇为故事背景的电影,呈现了2000年前后城镇在社会转型中的阵痛。
城镇开始从乡土社会的中心地位进入到全球化的漂浮中,原先施加于乡土社会的文化和经济影响被城市化的空间生产所替代。
而漫游于城镇的个体身处传统伦理和现代空间异质属性的冲突中,已满足不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简单情欲。
因此,章明的城镇电影具有了对社会现实状况的映射意义。
一、边缘化和异质感:城镇的身份危机最初,小城镇形成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需求,慢慢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工商业集散地,教育和服务业体现出的较高物质水平又摘 要 章明电影对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小城镇进行了独特的呈现,从1996年的《巫山云雨》到2018年的《冥王星时刻》,展现了全球化局面下城镇空间传统与现代的并置,差异存在导致的城镇身份的边缘与异质,人物在身份割裂中的情感困局。
在艺术表达上,影片通过自觉的镜头语言和意象隐喻,与城镇和居住者的真实状态产生了共振,呈现出状态化叙事的独特意蕴。
章明电影独特的现实思考和对时代阵痛记录的影像风格,体现出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诗意的人文关怀。
异托邦:福柯理论的空间维度
异托邦:福柯理论的空间维度金韬【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6页(P105-110)【作者】金韬【作者单位】中共遵义市委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正文语种】中文20世纪下半叶,随着后现代主义的登场,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激进哲学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空间转向”。
以亨利·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曼努埃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和大卫·哈维(David Harvey)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空间”概念纳入了马克思主义框架,在内涵上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而本文重点分析另一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空间理论,并揭示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
正如列斐伏尔所指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作家忽视了空间的重要性[1]。
他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相当精确,并且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阶级斗争理论,但是在马克思那里空间被时间所消灭,所有的反抗形式都是在无差别的空间中进行,以至于早期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所提出的都是世界性的抗争理论。
但是在这种理论中并没有见到空间的差异性,不具备地理敏感性,在微观层面上无法指导具体的抗争。
哈维用实例指出了空间是对马克思理论的必要补充,在分析巴黎公社起落时,哈维详尽地描绘了巴黎空间的变迁,并指出巴黎公社的失败和豪斯曼对城市的改造分不开,尽管后者表面上是为了打造大都市区的手笔,但巧妙地运用了空间规划对市民进行区隔,这种区隔最终也导致了巴黎公社挫败[2]。
尽管马克思本人或许没有关注到空间的重要性,但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这点。
比如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小册子里,恩格斯敏锐地察觉到工人阶级受到的隔离不仅是在工厂里,也在生活中,这种空间的区隔使得工人阶级既生活在肮脏的自然环境,也生活在腐化的道德环境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不同的区隔策略使得工人们无法形成有组织的罢工形式。
凯鲁亚克小说中的异质空间
凯鲁亚克小说中的异质空间摘要:凯鲁亚克的作品常常将“在路上”作为主题,讲述了他在小镇、城市、自然以及异域等多种空间中的人生体验,追求精神自由的故事。
逃离同质空间、在异托邦中重构身份认同是凯鲁亚克小说空间书写的重要内容。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学界经历了“空间转向”,空间不再被视为空虚的、僵死的容器,而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范畴。
本文运用福柯的“异托邦”空间理论对凯鲁亚克小说中的空间进行分析。
在凯鲁亚克的小说中,异托邦表征出了常规空间中不合理的权力关系和社会主流文化,人物在权力和文化的互动中展现出对同质空间的抗拒与对异托邦的向往,传达出他追求精神自由、重构文化身份的努力。
关键词:凯鲁亚克;小说;空间书写;异托邦随着福柯、列斐伏尔等思想家对空间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和阐释,西方学术界愈发关注文学作品中空间及其内涵。
作为杰出的空间研究者,米歇尔·福柯创造性地指出,人类社会关注点正在经历时间到空间的转向。
他梳理了区分了社会中的常规空间、理想而虚幻的乌托邦、与乌托邦相袭相对的“异托邦”三种空间类型,并将权力、知识与主体关系等哲学研究的主题融入到空间分析当中。
异质空间是一种具有抽象属性的空间形态,福柯在《不同的空间》一文中界定了“异托邦”的概念。
他指出在常规空间之外还存在着乌托邦和异托邦两种特殊的空间,异托邦是物质生活空间和虚构空间之外的异质空间。
在异托邦中,常规空间中等权力关系被表征、被抗议、被颠倒。
异托邦既是被社会机制所认可的常规场所,又是反常规空间的。
正如《词与物》中西方常规分类法被百科全书中的中国分类逻辑毁坏一样,异托邦的存在能够以其存在揭露出常规空间中的隐匿着的权力与秩序,这是“异托邦”的现实意义,也是许多作家通过书写“异托邦”试图达到的目的。
因此,异托邦书写本身就带有着强烈的反抗性。
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凯鲁亚克的文学创作和生活方式都是无视常规、自由叛逆的。
他的出格之举并非只是发泄和放纵,究其深处则是对如死水般凝滞的美国社会的不满,国家机器以有型或无形的手,操纵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凯鲁亚克和他的朋友们则以特有的方式挑战、冲击、试图解构着美国主流社会。
批判与救赎:《艰难时世》的异质空间书写
2019年第3期第35卷(总第459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No.3,2019Vol.35Total No.459批判与救赎:《艰难时世》的异质空间书写王敏(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艰难时世》是19世纪英国生态文学的代表作品"狄更斯在其中有意识地将异质空间书写作为生态表意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虚构生态恶托邦“焦煤镇”对工业文明和功利主义进行富有预见性的批判,另一方面通过创造与焦煤镇恶托邦并置抗衡的异质空间“史里锐马戏团”探索精神救赎的可能「解读作品的异质空间叙事手法,不仅有利于深化对作岛社会批判性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揭示作岛作为生态文学文本的核心价值,从而在生态文学发展进程的层面上为理解狄更斯这名伟大作家的先进性与前瞻性提供启示。
关键词:异质空间;批判;救赎doi:10.16083/ki.l671-1580.2019.03.042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3-0178-04—、弓I言《艰难时世》中的生态因素早已引起评论界的注意。
李美华将《艰难时世》中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批判作为19世纪英国生态文学的重要例证丿作为第二波生态批评的代表人物,劳伦斯•布伊尔在探讨环境决定论话语时指出《艰难时世》中人物的精神景观与外在环境之间形成一种映照关系。
⑵虽然布伊尔对《艰难时世》着墨不多,但是他的论断启发了对作品生态意蕴表达方式的进一步思考。
狄更斯为什么没有像惯常那样将故事发生地设置成伦敦?小说灵魂人物西斯•朱浦与狄更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小圣母”形象有何异同?本文聚焦于《艰难时世》中夸张甚至极端呈现工业文明和功利主义弊病的虚构城市焦煤镇,以及与焦煤镇形成抗衡态势的史里锐马戏团,力图挖掘环境污染问题的表象之下,作品更深层次的生态内涵。
电影《地久天长》中福州空间符号意义的构建与解析
19电影《地久天长》中福州空间符号意义的构建与解析葛舒怡摘 要:电影《地久天长》通过对两个家庭30年的生活描绘展现出了历史洪流下个体的命运浮沉。
福州作为影片在南方的取景地,在场景构建中实现了银幕城市与现实城市的有机统一。
在城市空间的选择上,影片依据情节需要,选择了渔村作为取景地,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地理空间、公共空间与家庭空间;在这三个空间中选择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典型符号作为隐喻以服务主题;在空间构建下召集了情感的回归,既展现出人物的隐匿与孤独,又展示出与城市文化相符的影片主题。
影片在媒介城市的视域下实现了现实、影像与情感的三重融合。
关键词:《地久天长》;城市空间;城市文化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电影《地久天长》是第六代导演王小帅“家园三部曲”中的首部作品,讲述了两个原本亲如一家的家庭因为意外而分离,从此天各一方,之后又因为其中一人的葬礼而重新聚首的故事。
电影经历了30年的跨度,囊括了计划生育、国企改革、下海经商等多个历史事件。
影片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巨大,场景空间的转换丰富多样。
同时,因为故事内容涉及人物南迁,因此影片选择了在内蒙古包头与福州连江县分别进行南北方的取景。
而影片中对于福州城市空间与意象的选择不仅服务了影片叙事,也反哺了银幕上福州城市形象的建立,并在城市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彰显出与城市文化相符合的情感回归。
福州不仅作为电影故事演绎的背景出现,也高度介入了叙事,即因为城市因素而直接影响、改变或决定了电影故事的线索或走向。
[1]22-29电影《地久天长》构建出了具有鲜明福州特色的影像空间,并通过选取其中的代表性意象构建起各个空间的典型形象,在呼唤情感回归的同时,也充分发扬了城市的地方特色与海洋文化特色。
一、福州城市空间与影像空间选择(一)地理空间不同于普罗大众对于福州作为沿海城市的印象,福州整体上属于河口盆地地貌,山地丘陵地貌占据了其土地面积的70%以上,主城区并不与海岸线接壤,反而四面环山,就城市景观来看难以体现与北方城市的差别。
代家园题材艺术电影中的隐喻——以《过昭关》和《平原上的夏洛克》为例
2023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作者马克·约翰逊指出,隐喻通过语言、思想、行为,普遍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而人类的概念系统也是建立于隐喻之上。
[1]20世纪末,以吉尔·德勒兹为首的研究者,关注电影本体研究,对隐喻的讨论亦不仅限于手法、策略、功能层面,而是进入电影本体论范畴。
本文正是建立在认同其电影隐喻性理论的基础上,并拟依托语境隐喻、类型隐喻、文本隐喻这个理论范式的三个层次,自外及内、自上而下地进入当代家园题材艺术电影的隐喻面向及表达。
2019年上映的两部国产小成本艺术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和《过昭关》,分别在平遥电影节及FIRST 电影节中获奖。
两部影片虽然在风格、手法、类型上有着显著的区别,但都可纳入“家园”题材范畴,如有影评人将这两部电影归入当年“家园三部曲”①之列。
在中国艺术电影的进路中,家园题材是重要的母题之一。
以传统农耕社会文化为基点的文化心理,深涉故土、人情、道德、仪式。
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一传统文化心理呈现出断裂、疏离、边缘化,与现代化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张力。
“身土不二”的传统文化观念是我国农耕社会文化情感的折射,而现代化之路中城乡景观的切变、置换,令这一观念变成了一种具有隐在悲情愁绪的伪命题,从而造就了“乡愁”之情感结构[2],并在“乡土电影”中有具体表达。
21世纪以来,乡村电影或乡土电影的提法较之于前有明显的沉寂,而“家园”题材电影的表述,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二元对立的城乡关系发生转变的某种折射,同时也为乡土电影中常常表达的“乡愁”之愁揉入了更多偏于温润、中和、平衡的人文意味。
当然,从更广义的维度看,“家园”包括并不限于乡村、城镇、都市等行政空间,关涉土地、家舍、家庭、家族、自然、家国等更广阔范畴中的物理和心理的栖所之喻。
回看艺术电影中的佳作,多将家园置于“现代性”语境中进行思考,多以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城、乡镇呈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家园叙事则处于相对缺失的状态。
从福柯的空间理论解读欧茨小说中的异质空间
从福柯的空间理论解读欧茨小说中的异质空间[章编号*****(010―03 5文10―5721)505― 0种特定的功能或目的,们“理地”为一体。
第它合联四,质空间“常和时间的断裂相关联”[ 2文异常。
1。
]上16 9 7年福柯在演讲稿《同的空间》或译为不(《于异类空间》异托邦》中提出了“质空间”关或《)异( eeoo i)一概念。
他举例阐述了这一空间的h tr tpa这六个特征。
第一,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建立异质空间的单一文化,异质空间的形态多种多样。
去主要有但过两种,是原始社会中“些特权性的或神圣的或禁一一忌的场所”它们属“机性异质空间”,危。
另外一种更为现代,“离性(e it n”质空间,休息的是偏d vai )异o如家居、神病院和监狱。
们存在于我们熟悉的日常精它空间中,但就“庸或所要求的常态的关系而言,中其行为乃是偏离性的”[2第二,对于一种文化而。
1 13相言,另一种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就是一种异质空间。
在提到的墓地便是典型的异质空间。
在这里,生与死的界限既泾渭分明,存在某种关联;又在这里,间被时永远地悬置起来。
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堆积时间的异质空间。
代的人们步入其中,以同时接触到各个现可时代的生活、化和思想。
第五,质空间同时具有文异开放性和封闭性。
人们或被禁止进入,如军营或监狱,须经由某种仪式进入,穆斯林浴场或教堂。
或如美国常见的汽车旅馆也是这样的空间,侣办理入情住手续后可以在那里进行性活动。
第六,异质空间具有幻觉性和补偿性,者如妓院,者如某些殖民前后地。
另外,泊是一个浮动的、船流动的空间;福柯视之同一个民族中,同时代、同的社会形态也会造就不不出自己独特的空间。
因此,以说“同一民族或不可在同民族,同时代所处的每一个相对不变的社会就不是一个‘托邦,。
2。
时,种异质空间“有某异,[2’]同每都为“出类拔萃的异质空间’],拈,能把包括妓院和殖[ 1民地在内的各种空间联结起来。
福柯在界定“质空间”异时虽举了例子,仍有但言之不详之感。
《刺杀小说家》:奇幻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双重空间叙事解析
(刘新阳: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讲师,博 士;任庭义: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 士)
影片将故事角色带入了真实与想象的重合之境,并 逐渐一一对位:李沐和赤发鬼、路空文和少年空文始终 相互对位,而一开始“缺席”于小说世界的关宁也被难以 预料地写入小说,并在结尾一跃成为小说世界不可或缺 的重要角色。最终关宁接过了生命垂危的路空文未完 成的小说事业,狗尾续貂地写完了小说的大结局:红甲 战士被小橘子的笛声唤醒,带着冒蓝火的加特林登场, 协助少年空文打败了赤发鬼— — —然而,这一情节却受到 了不少观众的诟病。究其原因,在于互文的基本条件是 两个世界的运行法则不能任意改变,其世界观和相互作 用力应该平等。但影片结尾处“加特林”的出现却无疑打 破了此前两个世界心照不宣的互文性,为了解决前文抛 出的矛盾而破坏了故事基底和世界的既定运行法则。
四、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 阶段,农业领域的新理念、新实践、新人物、新成果必将 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这为农业专题片提供了广阔的创 作空间和丰富的内容素材。同时,农业也需要有效的传 播,推广中国农业治理经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才投身 乡村振兴事业。这就要求电视工作者能够面对融媒体 环境,准确把握观众的触媒特点,创新农业内容的叙述 方式,创作出一系列具有中国情怀和中国气派的农业专 题片,传播中国农业治理的新方案和新成就,增强农业
如果说,时间主导着现实主义世界,空间范畴和空 间化逻辑则主导着后现代社会①。要探究电影的空间叙 事,既需要思考电影空间在叙事上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及表意,也需 要研究导演如何利用空间来建构电影叙事②。本文从小 说改编电影的空间叙事特征、奇幻世界的建构和现实世
作为哲学的影像空间电影《暴雪将至》中的异托邦建构
作者: 王健[1]
作者机构: [1]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出版物刊名: 未来传播
页码: 106-11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异托邦";《暴雪将至》;第二重文本;叙事
摘要:借由福柯的"异托邦"空间理论分析电影《暴雪将至》中所呈现的"异质空间",通过对空间的解读与破译进入影像深层的第二重文本并生成隐喻、象征的主题阐释.区别于现有规则与秩序下的外部空间,影片中空间意象的建构指涉了一种另类的文化景观,即与社会主流空间相悖的"异托邦".一方面,"异托邦"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场域",会成为主体经由一系列叙事流程去论证其身份合法性的重要叙事要素;另一方面,集中在电影文本中、游离于虚幻与现实的叙事逻辑同时也构成了"异托邦",即事件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Vol. 29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7────────── 收稿日期:2007-02-16作者简介:张一玮(1976-),男,天津宁河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
- 122 -✧艺术学研究✧福柯“异质空间”概念对当代电影批评的意义张一玮(中国传媒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24)摘 要:福柯提出的“异质空间”概念当代电影批评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本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文化研究者对异质空间的不同阐述和理解,第二是异质空间概念对艺术批评的意义,第三是异质空间概念对当代电影批评的意义。
关键词:异质空间;福柯;当代电影;批评;异类空间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6-0122-05福柯在1967年完成的巴黎演讲稿《关于异类空间》(Of Other Spaces )中阐述了“异质空间”(heterotopia )的概念。
Heterotopia 这一命名源自希腊文,“hetero ”意为“其它的”、“不同的”,而“topia ”意为“地点”,所以这个词从字面可译作“差异地点”,此外另有“异质空间”和“异托邦”等译法。
这一概念本在医学领域应用,意指错位或冗余的器官。
在福柯的阐释下,异质空间的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理论魅力。
借助异质空间提供的理论视角和方法,研究者可以对社会空间进行“差异地学”的研究,其重点关注的对象就是空间中存在的带有差异性、异质性、颠覆性的空间。
在“差异性的地点”的字面意义之外,异质空间的涵义还有一层,即“遗忘”与“移置”[1]。
由此,在异质空间理论视角的观照下,社会研究者面前所呈现的往往是非主流的、另类的、被遗忘和忽视的空间景观与社会关系,关联到文化与政治,叙事与审美等诸多问题。
福柯提出,异质空间具有六种特征[2]:第一,没有任何文化不参与建构异质空间,但异质空间江不存在绝对普遍的形式。
第二,每个异质空间都具有其精确而特定的功能和价值,而这种功能和价值将随它所在的文化的变迁而发生这种或那种变化。
第三,异质空间可以在同一地点中并列数个彼此矛盾的空间与地点。
第四,异质空间通常和时间的片断性相关。
第五,异质空间有时必须经由特定的文化仪式或具备群体的共识才能进入。
第六,异质空间对于其它空间所具有的一个功能有两个极端:幻觉性的和补偿性的。
在现代性和都市性不断发展延伸的当代中国,这种理论视角的适用语境已然生成。
而且,如上的症候也必然在文艺领域得到显现。
于是,从“异质空间”及其相关理论入手,对当代电影进行批评,可算作是一种独特的思路。
一、异质空间的界定与辨析在福柯看来,(后)现代社会中的空间形态与前现代空间形态的差别在于空间散落为众多的“基地”(site ),它们之间充满了差异性、断裂性、不连续性和异质性,并且不断产生着矛盾和对抗。
而异质空间就是建立在“基地”基础上的特殊的空间形态,包含了有别于主流社会秩序的社会关系。
福柯给异质空间的定义是:“可能在每一文化、文明中,也存在着另一种真实空间——它们确实存在,并且形成社会的真实基础——它们是那些对立基地(counter-sites ),是一种有效制定的虚构地点,通过对立基地,真实基地与所有可在文化中找到的不同的真实基地,被同时地再现、对立与倒转。
这类地点是在所有地点之外,纵然如此,却仍然可以指出它们在现实中的位置。
由于这些地点绝对异于它们所反映与讨论的所有基地,更由于它们与虚拟地点的差别,我称之为差异地点。
”[3]福柯曾以镜为喻来进行说明——“我相信在虚构地点与这些截然不同的基地即这些差异地点之间,可以存在着某种混合的、交汇的经验,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总之,镜子是一个无地点的地方,所以是一个虚构地点。
在此镜面中,我看到了不存在于其中的自我,处在那打开表层的、不真实的虚像空间中;我就在那儿,那儿却又非我之所在,是一种让我看见自己的能力,使我能在自己缺席之处,看见自身;这是一种镜子的虚构地点。
但就此镜子确实存在于现实中而言,又是一个差异地点,它运用了某种对我所处位置的抵制。
从镜子的角度,我发现了我对于我所在之处的缺席,因为我在那儿看到了我自己。
从这个凝视起,就如它朝我而来,从一个虚张一玮:福柯“异质空间”概念对当代电影批评的意义- 123 -像空间的状态,亦即从镜面这彼端,我因之回到自我本身;我再度开始凝视我自己,并且在我所在之处重构自我。
”[4]毫无疑问,空间的认识者无一例外地身处在他习以为常的隐蔽的社会文化秩序中,他们对空间的认识过程酷似在普通的镜像中只看到自身的形貌,却并未察觉需要对形成这形貌的机制和秩序进行反思。
不过当认识主体面对一个由异质空间所构成的镜像时,他者的异质性就会映衬出主体所处的秩序的存在,并有可能推动文本对自身身处并习以为常的秩序进行置疑和颠覆。
最终,主体在对异质空间的观照中有可能达到对自身及社会环境的重新认识,获得新的知识,并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共存问题上作出自己的选择。
因此异质空间的认识论价值是打破某一秩序的宏大叙事,发现众多“微小叙事”的价值。
这个理论视角在伦理维度的推论,即是平等、包容和自我反思的精神。
对社会是如此,对艺术作品也同样如此。
由于福柯对异质空间的解释带有某种含混性和未完成性,所以各家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莫衷一是。
格诺奇奥认为“与其说异质空间是具体可见的空间,不如说是不可见,随时在改变的‘匮乏’”[5]。
这同样也是一种意味深长的阐释。
如果说乌托邦是对现实的完美超越或者与现实相反的恐怖梦魇,那么异质空间总是缺乏真正的同一性的表述,缺乏对彻底颠覆同一性的力量的约束。
同时异质空间的视角也引出了有关焦虑的话题(毫无疑问这正是来自“匮乏”)。
在探讨的最初阶段,他者的存在加强了我对我自我位置的确认,而且他者显露出与我不同的“匮乏”。
此时我们需要考虑:他者究竟缺乏什么?不过认识不可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匮乏”或许是“他者”劣于我的证据,但更可能代表着另一种我所不具有的(文化)形式。
它的形式穿越由匮乏所构成的镜面,使“另一个我”与我并存[6]。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异质空间是一个这样的世界,在其中所有的板块不会也不能被拼入同一个拼图。
”[7]系统的同质性,即如此被异质空间消解了。
但格诺奇奥对异质空间概念在文化研究中被任意使用的状况不为不满:“如果去掉对想象力的限制,那么问题就会变成:究竟还有什么不能被指认为异质空间?由此可见,大多数对这个概念的不加批判的使用,把它作为一种非公平的或抵抗的空间来看待都应当被认为是值得怀疑的。
”[8]这种说法的价值,有待社会空间实践和批评实践来共同检验。
苏贾有关异质空间的论述带有总结的性质。
他在《第三空间》一书中首先明确了列斐伏尔和福柯之间的观点差异,认为后者忽视中心和中心性的立场有别于前者持有的综合性态度,因此要理解福柯意义上的异质空间必须了解福柯开放的散点式批评姿态。
借助对《关于异类空间》一文的解读和评价,苏贾认为福柯有关异质空间的论述的精髓在于开放性和怀疑论。
“福柯的异形地志学缺乏完整性、一贯性和逻辑性,这一点未免让人失望。
它们似乎局限于专门的微观地理,鼠目寸光,离经叛道,游离于政治之外。
但是,它们又是成果丰硕之旅的发祥地,从这里可以走向第三空间,走向差异构成的空间,走向他性的地理历史”。
[9]据凯文·亨廷顿的著作《现代性的荒野:异质空间与社会分类》调查,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很多社会研究者都喜欢使用“异质空间”这一概念。
他们当中有Teyssot, Connor, Soja, Delaney, Chambers, Lyon, Bennett, Genocchio 等人,其中每位学者都有各自的观点和阐述。
他得到的结论是:第一,异质空间的概念通常会被学者们不加理论化地应用,包括那些试图界定它的学者;第二,异质空间被应用于后现代性的批评语境多于现代性语境。
亨廷顿本人认为:“异质空间与其说是一件事物,不如说是一个过程”,“异质空间存在于空间之间,在空间的关系之中”[10]。
如果本文必须对异质空间作一个界定,那么构成这一概念内涵的要点应为“异质性”、“空间”、“权力”和“秩序”。
“空间”无论在中文还是英文当中,都是包容性极强的语词,可以指代现实的地点及相关经验、关系和抽象的秩序及法则。
这对概念的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福柯的描述以“现实加虚幻”的方式来表达一种(后)现代性的逻辑,那么阐释“异质空间”也可以参照这点,适时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将异质空间既看作“地点”、“现实空间”、“事物”或“事件”,又看作“关系”、“法则”、“秩序”和“过程”。
这种看似自我矛盾的说法,其实已经贴近了异质空间作为方法或视角的独特魅力所在。
借用伊格尔顿的观点来评价异质空间,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用概念来框定住对象,却又以某种理智的杂技在瞬间使概念化的同一性滑动起来的哲学风格。
”[11]或许只有极具(后)现代性的概念,才需要使用这种诡辩式的命名和阐释。
在此基础上,论者只需强调异质空间能够在其内外并置两种或多种相互矛盾的秩序和法则,并且打破其所处的系统的均质性和同一性,就可以有效地回应格诺奇奥的诘问了。
二、由社会批评到文艺批评异质空间在理论研究和分析方面,因其对空间研究的适用性,无论面对全球空间,国族空间,都市空间,或者家庭空间和身体的空间,都具有独特的阐释价值,提供着独特的视角和思路。
在对国族空间的文化差异性的阐释方面,张隆溪评述“异托邦”的概念说:“这可能是有关不可分类事物的最著名的假想空间了。
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命名和分类并不依照西方所能理解的体系或逻辑。
‘异托邦’以其荒谬的分类法动摇了西方通常的逻辑类别。
福柯在谈到他读过的‘某本中国百科全书’时说,‘异托邦’体现出另一种思维体系的异域美。
对于福柯来说,中国处在‘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另一端’,不管是地理距离还是文化距离,它都是欧洲和西方的第29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124 -对立面,中国的国土是‘非托邦’,中国的文化是‘失语’,中国是欧洲人不可能‘命名、描述和思考的’。
福柯的‘异托邦’就像谢阁兰的‘内在’一样,都是极其宏大,无法用言语命名和描述的空间,都只存在于某个距欧洲自我要多遥远就多遥远的地方。
”[12]国族文化之间的“异”的空间,也纳入了“异质空间”的关注范围。
不同的国族认同渗透到社会文化领域中,成为了社会空间中不可通约性的来源之一。
此外,有研究者在评述福柯的思想时认为:“福柯的‘异质空间’(heterotopia )这一概念在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环境的文化冲击中表现的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