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初三历史北方民族的融合试题
初三历史北方民族的融合试题1.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民族融合。
“胡人汉服'”指是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仰慕汉族文化,说汉语,着汉服,最典型的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鲜卑族人改成汉姓,学习汉语,穿汉服。
“汉人胡食”是胡人的饮食习惯传到中原,使得中原的百姓接受了一些胡地的饮食习惯。
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现象可以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其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北方民族融合出现高潮,也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2.魏主下诏:“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语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礼乐制度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⑤【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但是解决本题需要根据材料回答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采用汉族的礼乐制度的内容,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3.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
下列几组朝代基本并存的一组是A.西周与东周B.西晋与东晋C.南朝与北朝D.北宋与南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的理解。
周、晋、宋都是前后延续的朝代,而南北朝时期有很多分立的政权,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当时地域的不同。
故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4.北魏时期,促使鲜卑族从语言、服饰、姓氏到思想观念与汉族日趋一致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大化改新D.戊戌变法【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掌握,材料中“北魏、鲜卑族、语言、服饰、姓氏、与汉族日趋一致”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比如: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婚等,故选B。
考研民族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考研民族史真题及答案解析考研民族史是考研历史学类专业的重要科目之一,涵盖了中国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文化传承。
对于考研民族史的备考,了解历年真题并进行答案解析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分析几道典型的考研民族史真题,并给出解析,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备考。
一、真题解析1. 试题:《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略论——以北方少数民族为例》是哪位学者的名篇?该题主要考查对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的专家学者的了解程度。
正确答案是:韩愈。
解析:韩愈是唐朝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作品涉及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
其中《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略论——以北方少数民族为例》是他的名篇之一,该论文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的研究,探讨了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2. 试题: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五华一藏”的地域结构。
其中,“五华”是指以下哪五个省份?该题考察对于中国历史上地域结构的了解。
正确答案是: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河南。
解析: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很多地域结构,其中“五华一藏”是指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河南这五个省份,而“一藏”则指的是西藏。
3. 试题:以下哪个民族是中国的维吾尔族的主要支流?该题考察对于中国民族的了解。
正确答案是:党项。
解析:中国的维吾尔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的主要支流是党项,党项又被称为党項、党项语或当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后来被融入了维吾尔族。
二、备考建议除了了解历年的真题和答案解析,备考民族史还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便能够更好地回答解析类似的问题。
此外,阅读相关的历史专业书籍和研究论文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供考生们参考:1. 学习相关的历史理论和方法。
了解不同的历史研究方法,比如文献研究、考古学、口头传统研究等,可以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分析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
2. 多做历年的真题,并进行答案解析。
通过解析真题,可以帮助考生们熟悉考试的题型和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
《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研究》范文
《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拓跋鲜卑,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其早期历史对于了解其文化、民族融合及中国多民族历史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力求为该民族早期发展历程提供更多有力的证据和理论支持。
二、拓跋鲜卑的起源关于拓跋鲜卑的起源,目前学界尚无定论。
然而,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其与匈奴、东胡等北方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期拓跋鲜卑的活动区域主要在今内蒙古中北部及蒙古国境内的辽河流域。
在这一地区,他们与当地的各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交流与融合。
三、拓跋鲜卑的迁徙与分布随着历史的发展,拓跋鲜卑逐渐向南、向东迁徙,分布范围逐渐扩大。
其迁徙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和资源。
在迁徙过程中,他们与汉族及其他北方民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拓跋鲜卑开始出现一些有组织的社会结构,如氏族部落等。
四、早期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拓跋鲜卑早期的政治体制为部落制,各部落之间通过联盟或战争等方式进行互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氏族、家族等组织形式。
这些组织形式在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各方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早期拓跋鲜卑社会的婚姻、祭祀、军事等制度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
五、经济生活与文化习俗拓跋鲜卑早期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同时也从事农业生产。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在文化方面,拓跋鲜卑具有独特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如祭祀祖先的传统仪式等。
这些习俗对后来的蒙古族、满族等北方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拓跋鲜卑在早期历史中与其他北方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他们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拓跋鲜卑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
七、结论通过对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拓跋鲜卑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重要民族,其起源与发展历程与其他北方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拓跋鲜卑的政治体制、经济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拓跋鲜卑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为中国多民族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再谈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翁独健
这 个 问 题 目前有
,
争论
,
认 识 并不 一 致
前 几 年 上 演 杨 家 将题 材 的 戏 剧 和 广 播 评 书岳 飞 传
针 对 这 一 情况
.
在 一些兄 弟 民族 中
“
引起 比较 强烈 的反 响
,
,
一九 八 三 年 李一 氓 同 志在 一篇 文 章 中指 出
,
由于 中
, ,
国 现 代 组成 这 样 一个 多 民 族 国 家
应 该有 选 择 史 学家
,
,
有避 讳
,
。
不 选择
,
,
不 避讳
—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
讲爱 国 主 义 的 时 候
,
,
从 历 史 上 来讲
、
就 会变 成挑 拨 民族 关 系
,
使 民 族 之 间互 相 不 和 睦
。
这 对于 国 家 的 发 展
社 会主 义 的 发 展 和 各 民 族 的 关 系
,
都没 有 好处
。
因此
,
对 民 族 战 争 的 研 究 应 成 为 中 国 民 族 关 系 史 研 究 的 一 个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争 的 性 质 有否 正 义 压迫
、
其次
。
,
历 史上 的 民族 战
。
非正 义 之 分 呢 ? 是 否 也 如 所 谓
、
“
春 秋无 义 战
,
”
呢 ? 当然不 是 我认 为
,
、
历史上 曾
国 民 族 关 系 史 研 究 中若 干 问题 作 了 两 次 讲 话
。
现 征 得 作 者 同意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名词解释1. 胡人:指的是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包括匈奴、鲜卑、突厥等。
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汉族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不同,因此被汉族称为“胡人”。
2. 匈奴: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曾经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
匈奴在中国古代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与汉族进行了多次战争和交往。
3. 鲜卑: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曾经建立了鲜卑王国。
后来,鲜卑人与汉族的混血后代建立了北魏,成为中国北方的统治者。
4. 突厥: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也是汉族称呼北方游牧民族的通称之一。
突厥曾经建立了大突厥汗国,对中亚和中国北方都有较大的影响。
5. 府兵制: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兵役制度,根据户籍制度对人民进行兵役动员。
府兵制主要用于保卫边疆和进行战争,是北方民族维持军事力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6. 九姓夷狄:是指中国古代北方的九个特定民族,包括漂、渑、羌、髳、氐、翟、庾、獫、白。
这些民族主要居住在北方边境地区,与汉族有一定的关联和交往。
7.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指的是从西晋末年到南北朝之间,中国北方出现了一系列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
这些政权包括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后秦、西燕、北凉、南凉、西凉、南史、北史、西史、北齐、西魏、东魏、北周等十六个政权。
8. 北伐:指的是中国古代以汉族南方政权为主动力,对北方游牧民族政权进行军事征讨和征服的行动。
北伐主要发生在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北方南征的重要战争行动。
9. 游牧民族:指的是一种以牧畜为主要生活和经济方式的民族群体。
游牧民族通常具有移居、放牧和游牧的习惯,他们在草原和高原地区居住,依靠牧畜、狩猎和贸易为生。
中国古代北方的匈奴、鲜卑、突厥等民族就属于游牧民族。
10. 贵族: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社会阶层之一,贵族阶层通常拥有特定的世袭地位和特权。
贵族的地位由出生和家族背景决定,拥有土地、财产和权力,并享有特殊待遇和特权。
11. 精兵:指的是北方民族中经过训练和装备精良的战士。
2019-2020学年度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课后练习七十
2019-2020学年度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课后练习七十第1题【单选题】善于学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看,他主要向哪个民族学习( )A、鲜卑族B、汉族C、匈奴族D、氐族【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其中至今还存在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B、羌族C、鲜卑族D、氐族【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C、改穿汉服D、改说汉话【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民族大融合B、学习汉族先进文化C、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维护了封建贵族的利益【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直接原因是( )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B、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D、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 )A、迁都洛阳B、军队战斗力提高C、社会矛盾激化D、北方民族大融合【答案】:【解析】:第9题【判断题】判断题:请你根据题目表述的内容判断正误,“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是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之一。
北方民族史
一:名词解释部落: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
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
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
华夏: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
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作为华夏民族自称也是他称的“华夏”、“诸夏”等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
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古代汉族的自称。
原指中国中原地区,后包括中国全部领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以华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大聚居区内,逐步实现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华夏开始成为稳定的族体,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秦汉以后,华夏族这一称谓先后为“秦人”、“汉人”乃至“唐人”所代替,但“华”作为中国民族的概念,并未消失。
近代出现“中华民族”的概念后,遂以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可汗:可汗,又称大汗,简称汗,源于王朝、神灵和上天,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尊称,最早出现于3世纪鲜卑部落,记载于《宋书》,类似于汉字的天子;古代北亚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政治首领皆称可汗。
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部众对首领的尊称。
萨满教: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
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操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蒙古、突厥语族的许多民族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达斡尔族到20世纪50年代初尚保存该教的信仰。
对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等各个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
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
萨满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
它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兼西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
崇拜对象极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
谈黑龙江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 2002年第3期(总第70期)民族历史1收稿日期22002-01-101作者简介2韩任伟(1954-),男,北方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副编审。
谈黑龙江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韩任伟(北方文艺出版社,黑龙江哈尔滨150020)1摘 要2本文追述了黑龙江古代民族兴衰嬗变的历史过程,认为黑龙江的古代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学习,友好往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紧密联系。
1关键词2黑龙江;古代民族;民族关系史1中图分类号2K29135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4-4922(2002)03-0105-03黑龙江流域的广阔地区,古代民族兴衰嬗变,先后出现过许多民族。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都有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民族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友好往来的关系;各民族之间,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紧密联系。
黑龙江古老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很不一致。
那么,黑龙江古代少数民族发展史怎样呢?历史上诸民族之间的关系的发展,产生于统治阶级制定的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把它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它的时代性。
有人认为,历史上没有民族政策,历史上有没有民族政策呢?还是让历史说话吧!以往的历史告诉人们,在多民族的祖国,无论那个朝代,都有着统治集团的民族政策。
早在虞舜和夏禹时期,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就与中原地区往来了,/息慎氏来朝贡弓矢0。
学术界一般认为,周朝是华夏族从奴隶社会发展为封建社会的时期。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是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在周朝的著作中,有对四方民族不平等观念的记载,他们主张用两种统治手段制定民族政策,这对以后历朝的民族关系影响特别大。
东北诸民族,见于史乘者,以肃慎为最早。
金毓黻先生说,谈先史时代之东北民族不可遗却之一事,那就是肃慎民族。
王国维先生在5今本竹书纪年疏证6中说:/肃慎氏来宾。
北方民族发展与历史演变
蒙古民族的发展与历史演进主要内容摘要: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与中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发生相互学习与交融碰撞,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与精神文明。
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明,并使自身的文化发展壮大,形成各自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色,延续到了今天,是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宝贵遗产。
蒙古族是带有传奇色彩与悠久历史的民族,同时也是众多少数民族经过历史沉淀而留存并不断壮大发展的少数几个民族之一。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坚韧果敢,热情开朗,奔放大方的性格。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古代北方民族、草原的自然生态地理区域特性对蒙古民族文化特色的形成发展的影响,以及民族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所遇到的挑战与新的发展途径的问题。
关键词: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草原文化现代化民族发展正文:草原文化是一种适应草原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千百年来不同民族的人们,包括草原民族本身,都赋予这个文化无尽的浪漫色彩,对其充满向往欣赏之情,甚至为之陶醉。
北朝斛律金的一首《敕勒歌》,曾引起古今人们多少无尽的遐想;当代一首牧歌,打开多少回望草原的心扉。
以至“草原”一词不管在草原民族语言中还是在他民族词汇中,都蕴涵“田园牧歌”式的文化内涵。
如汉语中的“草原”一词,除了指北方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外,更主要的内涵是指在辽阔天宇下白云、羊群与悠远牧歌结合中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美好景象与意境。
而在蒙古语中,“草原”一词一般都是与家乡一词连用的,称为“塔拉努图克”,一方面表示蒙古人的现实生活家园,而更多指的却是草原人的精神家园。
正如一首草原歌曲唱的那样:“草原在哪里?草原在我的心里,草原在我的梦里。
”其实草原生活的真实,除了客观的美好之外,还有生产生活环境的严酷,如沙漠的荒凉,冬季的寒冷,蚊虫的侵扰,生活的寂寞等。
对于草原的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生产生活严酷的一面,草原民族自身是十分清楚的,其他民族也并非完全不了解,但大家在面对这一文化时,却自觉地回避了草原文化的另一面,积极参与了对草原文化的审美提纯。
初一历史北方民族的融合试题
初一历史北方民族的融合试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曹魏.北魏B.西晋.北魏C.前秦.北魏D.前秦.东晋【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联系已学知识可知376年,前秦灭前凉统一北方。
到苻坚淝水之战失败以后,384年慕容垂建立后燕以及姚苌建立后秦北方再度分裂。
苻秦为氐族建立的政权; 436年,北魏灭北燕再次统一北方。
直到523年六镇起义之后,524年孝武帝奔长安依宇文泰,高欢入洛阳另立孝静帝迁都邺,从此北方分裂为东西魏。
北魏为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国家。
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淝水之战2.简答题:(10分)(1)、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什么地方?(2分)(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六个方面?(6分)意义是什么?(2分)【答案】(1)迁都洛阳(2)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第(1)问,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相关内容,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2)问,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向及历史意义。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其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中国古代民族史与民族问题研究史论结合的典范——读林斡先生《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
作者: 王德忠
作者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出版物刊名: 兰州学刊
页码: 221-22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北方民族;林斡;学术史
摘要:林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专家,著作丰厚,对匈奴、突厥和东胡三大族系有深入研究,堪称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领域之执牛耳者。
近期,林斡先生的新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出版,以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和雄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对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及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认识中国古代民族史诸问题,把握我国的现实民族关系大局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
文章对该书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人教版初二上册历史北方的民族融合检测试题
人教版初二上册历史北方的民族融合检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原创)东汉末年以后,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北方多个政权分立,其中有二个少数民族政权曾统一过黄河流域,这二个政权是( )①曹魏②北魏③前秦④西晋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正确答案是B。
课标要求为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本题考查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掌握,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
东晋中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基本统一黄河流域。
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再次统一黄河流域。
2.(改编)概括归纳特点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概括最准确的是(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B.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C.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解析】正确答案是C。
课标要求为知道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和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事例。
本题考查对历史时期的特点把握,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多个政权并立,由于少数民族的内迁,形成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
3.(原创)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①汉族改变席地而坐习俗②胡人汉服③昭君出塞④蒙恬北击匈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正确答案是D。
课题要求为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事例,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
本题的时间为南北朝时期,条件是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
①②选项符合这两个条件,而③的时间不对,是东汉时期;④时间不对,是秦朝,同时是冲突不符合友好关系的条件。
选出不正确的③④,正确答案为选D。
4.(原创)下列事件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大禹治水B.秦始皇统一六国C.楚汉争霸D.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正确答案是D。
课标要求为知道古代文化领域的成就。
本题考查《史记》的记载内容的时间起止,所以学生要知道每个选项的时间,属于识记理解的层次。
元代史学家苏天爵研究刍议
元代史学家苏天爵研究刍议颜培建【摘要】元代史学家苏天爵在史学研究上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他不仅有意识保存元代文献,而且提出有关文献编纂整理的看法.他一生著述丰富,其主要成就和贡献,都体现在他的著述之中.目前的学术界,关于苏天爵的研究取得不少成就.本文撰写主要考虑到三个方面:一是对有关苏天爵研究概况和现状作一番梳理;二是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三是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发掘继续研究的空间.【期刊名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1【总页数】5页(P111-115)【关键词】史学家;苏天爵;研究现状【作者】颜培建【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5.81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它结束了长期以来分裂割据、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了一个空前规模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1]。
大统一换来了国内相对安定的局面,南北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密切,理学在北方得到广泛传播,史学的发展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2]由于元代资料、文字等方面的特殊性,有一些内容是学术界很少涉及的。
元代史学家苏天爵顺应了时代要求,在史学研究上有自己独特的贡献。
他不仅有意识保存元代文献,而且提出有关文献编纂整理的看法。
他一生著述丰富,其主要成就和贡献,都体现在他的著述之中。
他所编撰的《国朝名臣事略》(下文简称《事略》)、《国朝文类》(下文简称《文类》)、《滋溪文稿》(下文简称《文稿》)和《治世龟鉴》(下文简称《龟鉴》)等书,对于元代史研究以及元代文献的保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他将当时的人物活动与文章加以记载和保留,为当时学者和后世所参考与借鉴,同时也保留了当时各民族文化的相关事迹。
为了能够对苏天爵其人和著述有较好的把握,笔者搜集了能管见所及的所有研究成果。
以资能够推动和进一步加强苏天爵的研究力度,同时促进元代史学研究的进程,本文的写作也是基于这一点。
《2024年慕容鲜卑历史若干问题研究》范文
《慕容鲜卑历史若干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慕容鲜卑,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自东汉末年至晋代时期活跃于我国北方的历史舞台,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篇论文将对慕容鲜卑的起源、迁徙、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影响等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揭示其历史面貌提供新的视角。
二、慕容鲜卑的起源与迁徙关于慕容鲜卑的起源,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
有观点认为,慕容鲜卑起源于东胡族系,而东胡则是中原汉族和蒙古高原诸族交融的产物。
其最初居住地在辽东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向北、向西迁徙。
三、慕容鲜卑的社会制度慕容鲜卑的社会制度在早期主要采取的是氏族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逐渐形成了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军事民主制。
在慕容鲜卑的统治体系中,首领具有极高的权威,其权力来自于军事力量和宗教信仰的双重支撑。
此外,慕容鲜卑还实行了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级贵族和军事将领,以维护其统治秩序。
四、慕容鲜卑的文化影响慕容鲜卑在文化上具有多元性,其文化既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又保留了本民族的独特性。
在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慕容鲜卑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此外,慕容鲜卑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统治的燕国成为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五、慕容鲜卑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慕容鲜卑与周边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
一方面,他们与匈奴、乌桓等民族进行过长期的战争和争夺;另一方面,他们也与其他民族进行过交流和融合。
这种关系对慕容鲜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壮大。
六、结论通过对慕容鲜卑的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慕容鲜卑的起源、迁徙、社会制度和文化影响等方面都为我们揭示了其独特的历史面貌。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慕容鲜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也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慕容鲜卑历史的研究,以揭示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北魏时期族群和社会变迁的研究
北魏时期族群和社会变迁的研究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和族群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整个历史。
本文将探讨北魏时期社会结构和族群变迁的研究。
一、北魏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北魏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阶级结构和地区结构。
1.阶级结构在北魏时期,中央政权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力增强,统治者对统治阶级实行集权制度。
这一制度的产生,主要是随着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增强,涌现出一批新的权力集团。
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统治阶级开始失去统治地位。
阶级结构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贵族阶级的消失以及新兴阶级的产生。
在北魏时期,由于贵族阶级的消失,农民阶级逐渐升格成为社会地位最高的阶级。
这时期的农民,其实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农民。
他们大多是建制农民,依靠土地经营和银钱交易谋生。
同时,大量的流民出现,这也是阶级结构变迁的一个标志。
另外,在北魏时期,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开始崛起,他们以贸易和手工业为生计。
这些新的阶级,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
2.地区结构北魏时期,地区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大规模变革。
汉族的南迁,导致北方大片地区由汉族占领。
这一变化,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影响深远。
一个重要的后果是,北方由汉地变为游牧地区。
这也成为后来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文化萎靡不振的根源之一。
二、族群变迁的研究1.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非常大。
这些民族代表了不同的族群文化,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鲜卑族。
鲜卑族的入侵,导致汉族文化的北方大面积覆盖。
在北方大面积漂泊的汉族往往保留了本民族的风貌,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结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
在这个过程中,游牧民族对汉族文化的影响也是很深刻的。
游牧民族的习俗和思想,促进了汉族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汉族与游牧民族的交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积淀。
2.族群的渗透和消失在北魏时期,各族群之间的界限趋于消失。
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中考古学资料应用问题的思考
迹 中 的 物 品 多 是 人 们 生 活 中 的废 弃 物 或 是 不 经 意 间 丢 落 的 物 体 , 够 反 映 的 信 息 是 零 零 碎 碎 能
的 生 活 中 的 片 断 。 以 上 几 种 遗 存牧 民 族 文 化 的 研 究 过 程 中 , 考 古 学 资 对
料 的应 用 要 意 识 到 考 古 学 资 料 的 局 限 性 。
一
、
考 古 学 资 料 信 息 的 有 限 性
本 文 所 指 的考 古 学 资 料 既 包 括 各 类 考 古 实
物 资 料 即 考 古 学 遗 存 , 包 括 通 过 对 实 物 资 料 也
的地 位 。 在 北 方 民 族 历 史 文 化 的 研 究 中 , 史 历
的整理 分析研 究所 得到 的各种信 息 。 ( ) 古 学 实 物 资 料 的 埋 藏 形 成 过 程 中 一 考
信 息 的 衰 减 。 考 古 学 遗 存 的 形 成 主 要 有 以 下 几 种 情 况 :. 发 性 或 灾 难 性 的 事 件 突 然 形 成 的 1突 遗 址 , 由 于火 山爆 发 被 掩 埋 的 庞 贝 古 城 、 河 如 黄 大 水 淹 没 的 河 南 内 黄 县 的 汉 代 聚 落 遗 址 、 难 灾 性原 因造成 的 突然 被 掩 埋 的青 海 喇家 遗址 等 。 由 于 灾 难 突 然 发 生 , 址 在 短 时 间 内 形 成 , 以 遗 可
收 稿 日期 :0 9—1 0 20 1— 6
作 者简 介 : 瑞俊 (9 6一) 男 , 北 大 学文 博 学 院考 古 学 系教 师 , 刘 16 , 西 中央 民族 大 学 民族 学 与社 会 学 学 院博
士研 究生, 主要从 事考 古学教 学以及北方民族文化研究。
关于东北史的一些理论问题
关于东北史的一些理论问题孙进己本文是作者2009年5月15日在辽宁社会科学院在全院大会所作讲作,由于时间关系仅提要讲了计划在八月讲的内容的五分之一。
感谢院领导给我这个机会谈一谈有关东北史的一些问题,我从研究东北史开始到现在正好是五十年,我从明年起不准备在搞东北史啦。
但看到目前东北史的研究情况有些担忧,东北史前一个时期搞得很好,搞了一些专著,但是近年有一些理论问题搞不清楚,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因此有些人就回避这些问题,不谈这些问题,甚至于改行了。
这个问题让我感到很遗憾,借这个机会,把我五十年来所得的研究体会现在拿出来,给大家讨论一下,希望关于东北史的研究能够再次辉煌起来。
今天要讲的问题是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东北史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它的意义。
第二个问题是东北史的研究的内容,因为在东北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泛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清楚。
第三个问题是东北史研究的方法问题。
因为我感觉到东北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都是由于研究方法不当的原因。
由于要展开的问题比较多,因此每个问题也就不能一一充分列举,希望大家见谅。
有些问题可能多讲一点,有些问题可能少讲一点。
我现在所说的这些事综合了现有的十多种东北史的本子和一些专史得出来的,因为我现在视力很差,所有的都是别人读给我听的,所以涉及的大量论文,我就不能一一听了,希望有关同志见谅。
第一个,关于东北史的研究现状和它的历史意义。
东北史的研究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的,当时随着帝国主义对东北地区的侵略,中国学者为了抵御侵略,开始研究东北史。
当时有曹廷杰等人做了一些关于东北历史地理的研究,为东北史的研究开辟了先河。
到了二十世纪,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地区侵略的加剧,中国学者对东北史的研究也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一时期,一共出现了六种本子,但其中一些没有流传下来。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个是傅斯年的《东北史纲》,另一个是金毓黼的《东北通史》,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金毓黼的《东北通史》,他的体系和观点至今还有很大影响,可惜此书没有写全,只是写到了元朝。
东北史研究问题探讨
东北史研究问题探讨考古学上反映的距今3000 年前后,辽西地区自然生态和由此影响的经济形态的变迁,在中国东北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它的动因可以从气候、环境变迁和民族迁徙等多方面探究。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历史上自然生态的每一次大的变迁,都深深影响着一个区域的文明进程和民族文化的形成。
这无疑是今后东北史研究中应予以特殊关注的生态资源变迁问题之一。
东北史研究与东北地域文化的关系地域文化研究,是世纪之交兴起的区域文明和社会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东北史研究领域中,地域文化研究,与区域民族史、专门史研究,是互为伯仲的重要方面。
在我看来,地域文化研究是地方史研究的第一要素,它积淀了一个地区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多元文化蕴涵,同样也是东北史研究的重要学术领域。
而在孙先生的第九个问题“关于文化”一节中,并没有提“地域文化”的概念。
而我认为,谈到东北史研究中的文化问题,无论就社会文化,还是民族文化,其中首要的问题,应当是如何界定和划分中国东北大的地域文化类型。
2006 年10 月,在哈尔滨召开“黑龙江流域文明”学术讨论会,出版了《多维视野中的黑龙流域文明》论文集。
会上许多人均认为“黑龙江流域文明”,是中国东北代表性地域文化之一。
③会上我亦应邀首次发表了《辽河文明与长白山文化和草原文化———中国东北三大地域文化论》。
这篇与大多数与会者视角不同的论文,在“编者的话” 中这样评述:“王绵厚先生学养深厚,眼界开阔,其中国东北三大地域文化说,从宏观上梳理了黑龙江流域文明与中国东北其它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切中了我的初衷。
我的本义,并不是否定存在“黑龙江流域文明”,而是意在探讨如何从宏观上界定中国东北应有几个大的地域文化。
因为在此前后,学术界已有东北地区“五大流域文明”、“浑河文明”、“凌河文明”、“辽河文明”、“长白山文化”和“鸭绿江文化”等诸多地域文化的命题。
这些提法如果就一个局部的地区看,似乎每一个“区域文明”都有其合理因素,因为“文明”是一个难以量化的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北方民族史虽然在学术研究上占据着有非常重要位置,但由于一直以来在观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束缚,对于些问题的研究讨论和认识理解上还留有一些疑问,虽然这些问题不能在当下得到准确答案,但有必要将其提出并与专家学者一起探讨,从而进一步扩大北方民族史的研究成果。
标签:北方;民族史;研究
一、北方民族起源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历程中,大多数专家学者普遍认同北方中国民族和中华民族一样起源于黄河流域。
受到这一观点影响,黄河流域成为我国文化的唯一起源地,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长江流域也陆续发现了较为古老的文化遗址,甚至有大量的石器用品相续出土。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唯一起源地这一观点产生了质疑,并且提出了有力的证据,证明石器用品最早出现在长江流域。
至此,有部分专家学者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支持长江流域也是北方民族起源地这一观点。
但仍有大部分研究者们对此持反对态度,依然坚持原有观点,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唯一的起源地,并且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进一步加大了研究力度,希望能够找到更为有力证据,证明起源地的正确位置。
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之前的两种观点虽然都没有找到有力证据,但却有了另外一个重要发现,那就是北方民族可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甚至有人提出北方民族是第三文明的觀点,并且认为北方民族文化不亚于其他两种文化,还通过在北方民族地区发现的大量文化遗址作为有力证据证明这一观点,这些文化遗址也确实呈现出了中华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这样一来,问题似乎变得更加复杂,人们又开始质疑北方民族文明到底属于哪些民族,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北方民族文明就是一种在当地土生土长的文明,隶属于中华民族,这种观点一旦成立的话,就说明北方民族文明仅限于地方文明,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古代文明。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北方民族文明的形成,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原文化和中亚文化,最终成为一种独具北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并通过彩陶瓷、玫瑰花、龙纹等文物证明这一观点。
迄今为止,北方民族起源地问题依然是专家学者们研究讨论的热点,大家各执一词,却又不能拿出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唯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寻找到事实的真相。
二、北方民族文化发展序列及继承问题
在研究北方民族史的进程中,发现北方文化已经形成自己的发展序列,并且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
但是,在北方民文化发展的历程当中,因为人们经常隔断这种联系,所以没有凸显出这种连续性。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北方文化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这一类问题也经常被研究人员所忽视。
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北方民族文化也是经历过原始社会末期自己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如果北方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发展序列被隔断,就无法对北方民族文化的诞生与发展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更无法对其发展水平进行准确评估。
还有部分人认为,北方民族文化在发展进程
中曾经出现过一次民族迁移,这就意味着北方民族文化被转移到别的民族,并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还有一部分人不想随集体一起迁移,选择在当地继续生活,保持了原有的民族文化。
也就是说,这次民族迁移不仅有大量的北方民族人民迁移至中原,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中原居民迁移至北方地区。
为了让观点更加贴近事实,笔者还特别研究了北方民族文明的发展趋势及发展基础,除了研究其中“人”这一基础因素之外,还研究了其中有关于“物”的文化基础。
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历史上的北方民族就非常注重耕种方式,并且在发展的历程当中确实出现过较大程度的改变和多种文化的不断融合,最终形成北方民族自己的独特文化。
因此,在研究北方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民族文化形成的连续性与传承性,比如历史中北方民族经济发展基础的继承性,以及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序列性。
鉴于以上情况,在研究北方民族史的过程当中,又积蓄出一个较具争议的问题,那就是北方民族文化发展序列及继承问题,仍然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探索,找到更加明确的观点。
三、北方民族统一对我国统一的影响
在研究北方民族史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个存在争议的热点问题,那就是北方民族文化的统一对全国大统一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
有些专家学者根据从统一时间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没有北方民族的统一,就不会实现之后的全国大统一,或者说北方民族的统一为全国大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全国大统一的实现。
但有一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北方民族的统一在全国大统一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之所以能够实现全国统一,主要是因为各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了取长补短,最终将所有文化融会贯通在一起,为全民族大统一提供了先决条件。
在所有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基础上,保留了精华,去除了糟粕,实现了中华文明的整体升华,为中华民族大统一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通过研究北方民族史发现,在北方民族实现统一之后,整个民族实现了快速发菜,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逐渐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向心力,使得北方与中原两个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促成全国大统一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赵永春.关于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3):61-64.
[2]林幹.建国三十五年来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方文物,1985(3):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