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海筏式养殖中密度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密度与空间规划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密度与空间规划随着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然而,由于水产养殖涉及到大量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利用,养殖密度与空间规划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养殖密度与空间规划的角度来探讨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一、养殖密度的影响养殖密度是指水产养殖场所内每单位面积或体积上所容纳的养殖物种数量。
合理的养殖密度对于水产养殖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适当的养殖密度能够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当养殖密度过低时,养殖数量有限,无法充分利用场地资源,造成浪费。
而养殖密度过高则容易导致养殖物种之间的竞争过度,影响到水产品的生长发育,甚至引发疾病传播。
因此,合理的养殖密度能够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其次,养殖密度的选择与水质的管理密切相关。
适当的养殖密度可以促进水体的循环与更新,减少废物和残留物质的积累,保持水质的稳定。
养殖密度过高会导致氧气不足,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影响养殖物种的生长繁殖。
因此,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密度选择需要结合水质的监测与管理,确保水质符合生物生长的要求。
最后,养殖密度的选择与动物福利问题有关。
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以提供养殖物种充足的生存空间,减少残损和损伤,改善养殖物种的生长环境。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动物之间的争斗和压迫,影响养殖物种的行为和健康状况。
因此,在水产养殖中,需要根据养殖物种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适当的养殖密度,保障养殖物种的福利和利益。
二、空间规划的重要性水产养殖的空间规划是指利用养殖场所内有限的空间资源,合理布局和分配养殖设施与养殖物种。
合理的空间规划能够提高养殖场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首先,空间规划可以避免养殖物种之间的相互干扰。
不同的养殖物种具有不同的生态行为和空间需求,通过科学的空间规划,可以避免物种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提高养殖物种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
其次,合理的空间规划有利于水产养殖场的管理和疾病预防。
关于影响北方筏式养鲍生长及成活因素的探讨
关于影响北方筏式养鲍生长及成活因素的探讨
王兴章;邢信泽
【期刊名称】《现代渔业信息》
【年(卷),期】1999(014)008
【摘要】筏式养鲍是目前北方鲍鱼养殖的主要形式,本文从苗,饵,水,管等方面,对影响筏式养鲍生长,成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认为采用远缘杂交苗种,保持适当水层,利用秋苗养二茬海带保证鲍鱼鲜饵需求,能有效提高鲍鱼生长及成活。
依照本经验北方筏式养鲍养成期缩短半年左右,成活率提高10%以上,平均亩年效益达40000多元。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王兴章;邢信泽
【作者单位】荣成市海洋与水产局;荣成市海洋与水产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8.325
【相关文献】
1.不同水层与饵料对筏式吊养九孔鲍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J], 包秀凤;刘建勇;蒋湘;
胡志国
2.提高北方筏式养鲍效益措施 [J], 常忠岳
3.提高北方筏式养鲍效益措施 [J], 常忠岳
4.影响北方筏式养鲍生长及成活因素的探讨 [J], 王兴章;邢信泽;衣吉龙
5.影响北方筏式养鲍生长及成活因素的探讨 [J], 王兴章;邢信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养殖密度对中国海水养殖对虾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影响
养殖密度对中国海水养殖对虾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养殖对虾最大的国家之一,养殖密度对海水养殖对虾的生长和养殖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
养殖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者体积内养殖的对虾数量,高密度养殖容纳更多的对虾,但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影响对虾的生长和健康,而低密度养殖则可以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但会降低养殖效益。
因此,探究养殖密度对中国海水养殖对虾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影响对于提高养殖技术和增加养殖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高密度养殖对虾生长受到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
在高密度情况下,对虾之间的竞争变激烈,导致对虾间的食物和生存空间不足。
这种竞争会限制对虾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加,从而影响养殖效益。
研究表明,高密度养殖对虾的平均体重和生长速度明显低于低密度养殖的对虾。
此外,高密度环境下,水质容易恶化,对虾容易患病。
由于养殖密度高,水体中的有机废物和代谢产物增多,导致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上升,对虾会受到氨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的威胁,导致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因此,高密度养殖环境下容易出现疾病暴发,增加了养殖风险。
另一方面,低密度养殖对虾可以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但可能降低养殖效益。
在低密度养殖情况下,对虾可以获得更充足的食物和更宽敞的生存空间,有利于对虾的生长和健康。
研究发现,低密度养殖对虾的个体生长速度和体重增加明显高于高密度养殖的对虾。
此外,低密度养殖环境下,水质相对稳定,对虾的患病风险较低。
然而,低密度养殖容纳的对虾数量较少,相同面积或体积内的养殖效益较低,无法充分利用养殖资源。
此外,由于空间利用率低,低密度养殖需要更多的养殖场地和投入成本,增加了养殖的经济压力。
如何平衡养殖密度与对虾生长和养殖效益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养殖业的重要课题。
研究人员通过调整养殖密度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来实现养殖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一种常见的措施是定期清理养殖底部的有机物和沉积物,以维持水质的良好状态。
此外,合理利用化学物质,如抗生素和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处理,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不同水层与饵料对筏式吊养九孔鲍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不同水层与饵料对筏式吊养九孔鲍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包秀凤;刘建勇;蒋湘;胡志国【摘要】采用筏式吊养模式,分别研究水层与饵料两因子对九孔鲍幼鲍生长与存活的影响.养殖水层设置5个水深,分别为-1 m,-2 m,-3 m,-4 m,-5 m;3类饵料分别为海带、江篱菜、海带+江篱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养殖60、120日龄时的九孔鲍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并对不同水平下的均数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水层因子对60日龄九孔鲍的壳长和壳宽及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值>0.05),对体质量影响显著(p值<0.05);对120日龄鲍苗的所有生长性状均有显著影响;饵料因子对60日龄和120日龄鲍苗的体质量、壳长、壳宽与存活率均有影响显著(p 值>0.05).综合水层和饵料的实验结果表明,在-2 m水层以江蓠菜+海带为饵料时,九孔鲍幼鲍的生长最好,主要生长性状均显著大于其他组合.【期刊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5页(P45-49)【关键词】九孔鲍;浮筏式养殖;饵料;水层【作者】包秀凤;刘建勇;蒋湘;胡志国【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7.7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s)隶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原始腹足目(Arehaeogastropoda),鲍科(Haliotidae),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等沿海,是中国南方重要经济鲍养殖种类。
目前我国鲍养殖方式多样,主要有工厂化养殖[1]、浅海浮筏式养殖[2]、潮间网床养殖与海底沉箱养殖[3]等。
目前我国南部海域九孔鲍的养殖规模逐渐萎缩。
鲍海上筏式养殖技术
鲍海上筏式养殖技术李松泉【摘要】鲍海上筏式养殖是目前我省推广的一种养鲍方式。
本文主要介绍鲍海上筏式养殖的海区、养殖方式、养殖品种与投苗时间的选择,养成管理中的养鲍密度调整,饵料投喂、清污除害、养殖水层调整等的技术要点,并对养殖鲍病害、赤潮灾害提出了防范措施。
%Offshore cultivation of abalone in raft is one of many culturing patterns that has spreaded in Fujian Province currentl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key technique of culturing abalone in raft, including how to choose proper site, cultivation pattern, breed and seeds releasing time, how to adjust culturing density and water layer, how to feed bait, and how to clean -up the facilities. Besides,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precau- tions against abalone diseases and red tide disaster.【期刊名称】《福建水产》【年(卷),期】2012(034)006【总页数】4页(P514-517)【关键词】鲍;海上筏式养殖;技术要点【作者】李松泉【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连江3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7.7连江县鲍养殖始于1989年,养殖方式主要是在陆上建水泥池进行工厂化养鲍。
1995年开始引进海上筏式养鲍技术,之后又引进了海上沉箱养鲍技术[1-3]。
海水养殖鲍种苗的沉积物对养殖效果的影响研究
海水养殖鲍种苗的沉积物对养殖效果的影响研究引言:海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其中养殖鲍种苗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养殖业务。
然而,目前海水养殖鲍种苗的养殖效果受到沉积物的影响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海水中沉积物对鲍种苗养殖效果的影响,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沉积物的来源和组成海水中的沉积物主要由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组成。
有机物包括悬浮物、沉降物和底层沉积物,主要是由生物碎屑、植物残骸和有机化合物形成的。
无机物包括沉积的砂、泥和岩屑等颗粒物质,它们通过水流和风力的作用沉积在水底。
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微小生物体。
二、沉积物对鲍种苗养殖效果的影响1. 水质污染: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沉积在水底,会导致水质恶化,降低鲍种苗的生存环境。
高浓度的有机物和悬浮物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促进藻类的生长,形成赤潮等环境恶化的现象。
而大量的沉积物也会限制水的流通,导致缺氧现象,进一步影响鲍种苗的生长与发育。
2. 沉积物的机械作用:沉积物的存在会导致底资的破坏,包裹鲍种苗的水团的运动受限,鲍种苗的生长空间受到限制。
此外,沉降的沉积物也可能导致水底的堆积,增加水体的深度,对鲍种苗的巡游和采食造成困扰。
3. 化学物质的释放:沉积物中携带的化学物质,例如重金属、氨氮等,可能释放到水中,进一步影响鲍种苗的生长和发育。
这些化学物质对鲍种苗的生理机能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可能导致免疫力降低、生长受阻等不良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1. 定期清理底层沉积物:为了保持水质的良好状态,需要定期清理底层沉积物,以减少有机物和无机物对水质的污染。
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人工清理、水下吸泥或机械疏浚等方法。
2. 强化水质处理:加强鲍种苗养殖区域的水质处理工作,控制有机物和悬浮物的浓度,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适当增加水体的流通,以减少沉积物在水底的沉积。
3. 分散养殖:减少养殖密度,降低沉积物对鲍种苗生长环境的影响。
分散养殖有助于减少底层沉积物的累积,提高鲍种苗的生长效果。
九孔鲍工厂化养殖应警惕缺氧暴死
九孔鲍工厂化养殖应警惕缺氧暴死一、缺氧死亡的原因分析九孔鲍工厂化养殖是采用一种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方法,单位水体的载鱼量大,但水中的溶解氧是有限的,因此极易造成鲍鱼缺氧。
归结起来鲍鱼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缺氧死亡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养殖密度过大。
水体中的溶解氧是有限的,如果过分加大养殖密度,追求单位水体的产量,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在成养初期鲍鱼较小,相对的耗氧量也小,溶解氧的供求矛盾还不突出,随着鲍鱼的长大,耗氧量也逐渐增大,一旦水中的溶解氧供不应求就会出现缺氧暴死。
所以在养殖过程中缺氧死亡首先发生在个体较大,数量较多的养殖池。
2、养殖池卫生条件太差:饲养池中的饲料残渣、鲍鱼的排泄物腐烂、分解都要耗氧,如果不及时清除这些污物,就会减少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造成对鲍鱼的溶解氧供应不足而发生缺氧。
3、水生生物繁殖过多:养殖池中水生生物繁殖过多也会出现与鲍鱼争氧。
另外池中的水生植物的腐烂、分解也要耗氧。
4、水、气供应不足:工厂化养殖密度大,如果没有足够的新鲜海水流入和充气来补充水中的溶解氧,养殖池极易造成缺氧。
一旦停水、停气很快就造成鲍鱼缺氧死亡。
5、发病未及时治疗:一般水温上升到20℃以上鲍鱼的一些常规病害(溃烂病、肿胀病、破腹病等)发病率上升,如得不到及时治疗,这些病鲍更易发生缺氧死亡。
6、气候原因:中午是一天中水内溶解氧最高时间,而九孔鲍为夜间活动食饵,耗氧量增加,尤其是在闷热天气,气压低海水中自身溶解氧含量就低,在这种天气情况下,夜间也易发生缺氧。
二、缺氧死亡特征:缺氧死亡的鲍鱼多数爬到成养蓝的门边,足底朝上仰死在蓝门附近,足肌松软变白,无其他病征,下部蓝的死亡率高于上部,最上一层蓝内未死亡的鲍鱼多数爬在蓝盖上,逃入池中的鲍鱼也因缺氧沿蓝壁及池壁爬至上部。
给人一个感觉鲍鱼死亡前均想向蓝外逃逸。
缺氧死亡多发生在数量多,个体大的养殖池中,一旦出现缺氧时间过长就会发生严重死亡或全军覆没,剩下来的未死鲍鱼也因受到缺氧损害,很难恢复,在以后逐渐死亡,即使不死生长也受到严重影响,还易感染其它病害。
鲍鱼海参浅海筏式吊养试验
1 . 3 苗种放 养
1 . 3 . 1 苗 种来 源
2 0 1 2年 4月 , 利 用筏 式 网箱 吊笼
开展 不 同水 层 对鲍 鱼 生长 影 响 的试 验 , 试 验 用鲍 鱼
规格为 3 . 5 c m左右 , 海参规格为 2 5 g / 头。 1 . 3 . 2 放 养 密度 在筏 式 网箱 中 ,根据 吊挂 水 深 , l 6个 吊笼 分成 4个组 ,放 养密 度 为 每个 吊笼 按 3 0
度为 6 ~ 8 m。 该 海域 水温 与盐 度适 中 , 春秋 两季水 温
在 l 0 1 6℃ ,夏 季 水温 2 1 2 6 . 5℃ ,冬 季 水 温 4 7
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 ; 盐 度全 年 在 2 l 3 0之 间变化 。海域潮 差适 中。
1 . 2 试验 设 施
养 殖筏 架 设 置 : 由浮绠 、 浮漂 、 固定 桩 与锚 绳 等
1 . 4 . 2 病 害 防治 病 害 防治 应 坚 持 “ 以防 为 主 ” 的 原 则 。定期 检查 鲍 鱼 、 海 参分 布情 况 , 清理 附着 物和 死 亡个 体 , 发 现敌 害生 物要 及 时清 除 。 1 . 4 . 3 日常管 理 加 强巡 查 。观 察绳 子 、 浮子 和 养 殖 塑 料 笼 是 否 状 态 良好 , 及 时修 补 破 损 鲍 笼 , 更 换
的 目的 。鲍 鱼 海参 的混 养不 仅可 以改 善二 者 的栖息 环境 , 而且在提高单位的产出量的同时 , 减 小 环 境 胁迫 , 保 护 了水 体 环境 , 这 对 于发 展 低 碳 经 济 具 有 重 要意 义 。因此 , 在 筏式 养殖 基础 上 , 构建 鲍鱼 和海 参 高 效 生态 增养 殖 技 术体 系 , 实现 浅海 增 养 殖产 业 的健康 可持 续发 展 , 是一 条可 行之 路 。
盐度对九孔鲍胚胎发育及幼体附着率的影响
盐度对九孔鲍胚胎发育及幼体附着率的影响林伟; 杨治国【期刊名称】《《渔业信息与战略》》【年(卷),期】2009(024)011【摘要】采用梯度试验研究了盐度和密度对九孔鲍胚胎发育及附着率的影响。
试验盐度(‰)为24、26、28、30、32和34,在受精后96h统计各试验组中幼体的变态附着率。
结果显示,各盐度组中的幼体均可发育至浮游担轮幼虫,盐度越低,发育速度越快。
盐度24组的幼虫不能完成变态继续发育;而在盐度26~34范围内,盐度越高,幼虫的96h变态附板率越高,分别为:5.83±1.12%,12.50±2.33%,16.67±1.87%,16.67±3.33%和18.33±3.12%。
密度试验设计5个密度组,选择1、10、100、500、1000只健康浮游幼体分别随机放入500mL水体中,观察密度与九孔鲍幼体附着变态之间的关系,受精后96h的计数。
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幼体的附着变态产生影响,1只/500mL密度组中的幼体未完成附着,10~1000只/500mL密度组中,附着变态率随着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100、500、1000只/500mL三密度组中幼体的附着变态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总页数】3页(P21-22,27)【作者】林伟; 杨治国【作者单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中国河南省信阳市 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相关文献】1.盐度对冠瘤海鞘幼体附着与变态的影响 [J], 冯丹青;柯才焕;周时强;黄英2.盐度对海月水母幼体行为、附着和无性生殖的影响 [J], 孙婷婷;董志军;梁丽琨;;3.盐度对海月水母幼体行为、附着和无性生殖的影响 [J], 孙婷婷;董志军;梁丽琨4.盐度对九孔鲍胚胎发育的影响 [J], 古恒光;刘建勇;黎锦明5.盐度对九孔鲍胚胎发育及幼体附着率的影响 [J], 林伟;杨治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鲍鱼海上筏式筒养技术
鲍鱼海上筏式筒养技术高振华【期刊名称】《水产养殖》【年(卷),期】2015(036)012【总页数】2页(P44-45)【作者】高振华【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江苏赣榆222100【正文语种】中文鲍俗名鲍鱼,又称石决明,是珍贵的海产软体动物,软体部分非常发达,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被誉为海味之冠,自古以来,都列为“八珍”之一。
它含有蛋白质24%,脂肪0.04%,灰分0.98%。
其贝壳可做中药,称“石决明”,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并含有微量元素与14种氨基酸。
鲍除鲜食外,还可制作干品和罐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天然资源难以满足市场供求,鲍鱼以从采捕转向人工养殖和增养殖。
发展鲍鱼的人工养殖,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我国海岸线漫长,劳力资源丰富,对开展鲍鱼人工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发展鲍鱼人工养殖事业有广阔的前景。
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于2000年在青口镇秦山岛以东的海域进行鲍鱼筏式养殖试验并获得成功,根据这些年养殖经验和实践,现将鲍鱼筏式养殖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进行鲍鱼筏式养殖必须选择好海区。
根据鲍鱼的生活习惯,筏式养殖海区一般选择水质澄清,潮流畅通,风浪平缓,以保证设施安全。
饵料丰富,取用方便,无工农业污染源。
因鲍鱼不适应冰点以下低温,海区最好冬季不结冰,春季无流冰,风浪太大容易使养殖筏断缆、断绠、拔橛,致使养殖筒流失。
水浅的软泥底海区也会“泛海”使软泥沉积于筒底,其软泥会堵塞鲍鱼的呼吸孔而使其窒息死亡。
还应选择附着物较少的海区,如杂藻、杂贝等,附着物多会影响水流交换,对鲍鱼生长不利。
鲍鱼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对低温的适应能力较强,春秋季低温条件下,可连续干露3昼夜不死,而对高温忍耐能力较差,28℃以上的气温(干露)或水温持续时间12 h左右就会导致幼苗或成鲍死亡,水温低于5℃时基本不摄食。
根据鲍鱼这一特点,苗种运输应安排在秋季10月之后或翌年春季4月下旬之前,水温不得高于25℃,气温不得高于28℃,两地温差不要过大。
海水养殖鲍种苗的生长与养殖密度关系研究
海水养殖鲍种苗的生长与养殖密度关系研究鲍鱼是一种极具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其肉质鲜美且富含营养,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养殖。
然而,养殖鲍鱼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种苗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养殖密度的合理控制。
本文将重点研究海水养殖鲍种苗的生长与养殖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优化养殖密度来提高鲍种苗的生长效益。
首先,养殖密度是影响鲍种苗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宜的密度可以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营养供给,有利于鲍种苗的生长和发育。
然而,过高的密度会导致鲍种苗之间的竞争加剧,资源的争夺也会导致营养不足,影响鲍种苗的生长。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密度控制,可以避免过度竞争和营养不平衡,从而提高种苗的生长速度和质量。
其次,海水的质量对鲍种苗的生长也有重要影响。
鲍鱼是一种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的生物,适宜的水质条件对其生长至关重要。
水质中过高的生物负荷、浊度或无氧条件等因素会对鲍种苗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对水质进行定期检测和处理,保持适宜的pH值、温度和氧气含量等参数,从而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此外,饵料的选择和投喂方法也与鲍种苗的生长密切相关。
鲍鱼属于底栖生物,主要以浮游生物和藻类等作为食物。
在饲养过程中,选择富含营养且适宜鲍种苗摄食的饵料非常重要。
合理调整饵料的类型和投喂方法,可以提高鲍种苗的食欲和消化能力,从而促进其生长。
此外,饲料的投喂频率和量的控制也需根据种苗生长的需要进行调整,以避免过度投喂而导致饵料浪费或水质恶化。
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人工措施来促进鲍种苗的生长。
例如,定期清理和维护养殖器具,以避免污染和细菌滋生;合理调整光照和温度,以促进鲍种苗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定期监测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及时调整养殖密度和饲养管理策略,从而保证种苗的健康和快速生长。
综上所述,海水养殖鲍种苗的生长与养殖密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通过合理的密度控制、水质管理、饵料投喂和其他人工措施,可以提高鲍种苗的生长效益。
养殖密度对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养殖密度对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对虾养殖产业迅猛发展,成为许多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同时,随着对虾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对虾养殖管理,成为了养殖户和相关研究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重点研究养殖密度对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和实验结果,探讨并总结养殖密度对对虾种苗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可能的调控策略。
养殖密度是指每单位养殖池或养殖容器中放养的对虾种苗数量。
一般而言,养殖密度的提高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但高密度养殖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对虾作为一种底栖动物,其生长发育受到养殖密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适宜的养殖密度可以促进对虾种苗之间的交流和食物获取,但过高的养殖密度可能导致对虾个体之间的竞争加剧、养殖水质恶化等问题。
众多研究表明,养殖密度对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生长发育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适宜的养殖密度可以提高对虾的生长速度。
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增加养殖密度能够促进对虾种苗的生长。
这是因为适宜的养殖密度可以增加对虾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对虾的交流和竞争,从而刺激其生长发育。
然而,当养殖密度过高时,过多的个体在有限的空间内争夺食物和氧气,导致资源不足,进而抑制对虾的生长。
其次,养殖密度对对虾种苗的存活率也有重要影响。
较低的养殖密度有利于减少对虾个体之间的竞争和干扰,提供更充足的食物和氧气资源,从而增加对虾的存活率。
研究表明,在适宜的养殖密度范围内调节对虾的存活率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当养殖密度过高时,过多的对虾个体会引发养殖环境的恶化,包括氧气不足、水质污染等因素,进而导致对虾的存活率下降。
除了对虾的生长和存活率,养殖密度还会对对虾的行为和生理状态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引发对虾的逃避行为和恶性互攻行为,增加对虾个体之间的领域争夺,甚至导致对虾发生抑郁等不良状况。
这些行为变化不仅会影响对虾的健康和生长,还会对养殖环境稳定性和养殖效益造成负面影响。
海水养殖鲍的养殖密度与生长性能关系研究
海水养殖鲍的养殖密度与生长性能关系研究鲍是一种珍贵的海产品,以其高蛋白、低脂肪和丰富的营养成分而被广泛认可。
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稀缺资源的需求,海水养殖鲍的养殖业逐渐兴起。
然而,养殖密度与鲍的生长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保证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研究海水养殖鲍的养殖密度与生长性能的关系,为鲍的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首先,养殖密度对于鲍的生长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养殖密度是指单位养殖面积或装备所容纳的鲍的数量。
适当的养殖密度可以促进鲍的生长和发育,但是过高或过低的养殖密度都会对鲍的生长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鲍之间的竞争加剧,造成资源的争夺和限制,阻碍了鲍的正常生长;而过低的养殖密度可能会导致营养物质过剩,浪费资源,同样影响了鲍的生长。
其次,养殖密度对鲍的饲养效果有差异性。
根据不同种类的鲍贝和养殖环境的差异,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使鲍的饲养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水体水质恶化,污染严重,对鲍贝的生长有不利影响;而适当的养殖密度能够保持适宜的水质和饲料供给,提高鲍贝的饲养效果,促进其健康快速的生长。
因此,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对于海水养殖鲍的生长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养殖密度还会对鲍的产出和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在养殖密度合理的情况下,鲍贝的产量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并提高养殖效益,为养殖负责人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但是,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鲍贝发育不良,产量下降,从而影响了经济效益。
因此,在进行海水养殖鲍养殖时,需根据不同的养殖环境和鲍种的特性,科学地确定养殖密度,以便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此外,养殖密度对于鲍的养殖管理也有一定的要求。
适当的养殖密度有利于鲍的养殖管理。
例如,较高的养殖密度可以减少养殖区域的占地面积,方便日常管理和操作;而过低的养殖密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养殖能力的低下,增加养殖管理的难度。
因此,在鲍的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养殖设施的大小和鲍种的特点,科学地确定养殖密度,以便更好地进行养殖管理。
海水养殖鲍的饲料粒径与饲养效果关系分析
海水养殖鲍的饲料粒径与饲养效果关系分析鲍是一种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海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养殖和消费。
然而,鲍的饲养过程中,饲料的粒径选择对鲍的生长和养殖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海水养殖鲍的饲料粒径与饲养效果的关系进行分析。
首先,饲料粒径对鲍的饵食行为和摄食效率产生直接影响。
鲍是属于滤食性动物,其摄食方式是通过排列在鳃上的模拟纤毛进行摄食。
因此,饵料颗粒的大小与鳃的纤毛长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摄食效率的重要因素。
实验证明,饵料颗粒与鳃纤毛的匹配程度越高,摄食效率越高,鲍摄食量也越大。
因此,选择合适的饲料粒径可以提高鲍的摄食效率,促进其生长。
其次,饲料粒径与鲍的生长速率和养殖效果存在密切关系。
适当的饲料粒径可以提高鲍的生长速率和养殖效果,从而增加养殖收益。
研究表明,较小的饲料粒径可以增加鲍的进食频率和消化吸收速度,促进鲍的体重增加和壳的厚度增加。
而过大的饲料粒径则会导致鲍无法摄食,影响其生长和养殖效果。
因此,适宜的饲料粒径是养殖鲍取得良好生长效果的关键。
此外,饲料粒径还与鲍的健康状况和抗病能力密切相关。
合理的饲料粒径可以提高鲍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减少鲍的疾病发生率。
研究表明,饲料颗粒过大会引起鲍的消化不良和营养吸收不良,使其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而适当的饲料粒径可以促进鲍肠道菌群的平衡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提高鲍的健康状况和抗病能力。
然而,饲料粒径的选择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需要根据鲍的生长阶段和养殖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
在鲍的早期生长阶段,饲料颗粒应选择较小的粒径,以促进鲍的采食和生长。
而在鲍的中后期生长阶段,饲料颗粒应逐渐加大,以适应鲍体型的变大和消化器官的发育。
此外,饲料粒径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养殖环境的特点,如水质清洁程度、水流速度和鲍所处的养殖设施类型等。
不同的养殖环境对饲料粒径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海水养殖鲍的饲料粒径与饲养效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合理选择饲料粒径可以提高鲍的采食效率、促进生长、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养殖效果。
海水养殖鲍的养殖水深与生长速率关联研究
海水养殖鲍的养殖水深与生长速率关联研究鲍是一种高价值的海产品,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味道,因此在养殖业中备受关注。
鲍的养殖水深对于其生长速率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究海水养殖鲍的养殖水深与生长速率之间的关联,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提升养殖效果。
首先,养殖水深直接影响鲍的生长速率。
一般而言,适宜的养殖水深能够提供良好的生物环境,促进鲍的健康生长。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较深的水深有利于鲍的运动能力和食物摄取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其生长速率。
然而,水深过深也可能导致养殖环境的不稳定性增加,如温度和含氧量的变化,对于鲍的生长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选择适当的养殖水深是提高鲍的生长速率的关键。
其次,鲍的品种也是影响养殖水深与生长速率关联的因素之一。
不同品种的鲍对于水深的要求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养殖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品种的鲍进行相关的水深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调整水深,以确保鲍能够获得最佳的生长环境。
根据过往研究,一些较大型的鲍类(如拟鳃鲍)对较深的水深更为适应,而一些小型鲍类(如小手鲍)适宜于较浅的水深。
因此,在进行养殖鲍的项目时,应根据具体品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养殖水深。
另外,鲍的生长速率还受到养殖水质的影响。
除了水深外,水质中的溶解氧、温度、盐度和养殖密度等因素同样对鲍的生长速率有重要影响。
溶解氧是维持鲍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充足的溶解氧能够提高鲍的养殖效果。
温度和盐度是直接影响鲍的代谢和免疫功能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维持适宜的温度和盐度水平。
同时,养殖密度也是影响鲍生长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鲍竞争养分和空间资源,进而影响其生长速率。
因此,在进行鲍的海水养殖时,需要对水质进行严格控制和监测,以确保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鲍的生长速率。
此外,养殖水深与鲍的生存率、抗病能力等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合理的水深能够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增强鲍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其抗病能力。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密度与空间利用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密度与空间利用水产养殖是指人工培育、繁殖和养殖各种水生动植物的经营活动。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密度与空间利用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养殖密度是指在特定面积或体积的养殖环境中容纳的养殖个体或种群数量,而空间利用则涉及到重要的养殖设施、场地配置和养殖管理方法。
1. 养殖密度的影响高养殖密度往往会导致资源竞争加剧、水质恶化、疾病传播等问题。
鱼类在过高的养殖密度下,会相互挤压,争夺食物和空间,导致生长速度减缓甚至停滞。
此外,废物的排泄增多也会导致水质恶化,加剧养殖环境的污染,对其他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2. 各种水产养殖的适宜密度(1)鱼类养殖:适宜的养殖密度取决于鱼种的特点、养殖设施条件和管理经验。
常见的鱼类养殖密度一般在每立方米3-10尾之间,但也有例外,如部分高产、优良品种可适当提高密度。
(2)贝类养殖:贝类以滤食为主,对养殖密度较为敏感。
一般来说,养殖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30-50只为宜,以确保贝类个体的生长和养殖环境的稳定。
(3)虾类养殖:虾类的养殖密度与虾种类、生长阶段和养殖方式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稻田虾的合理养殖密度为每平方米15-30尾,对于淡水虾、对虾等种类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空间利用的优化(1)合理布局:充分利用鱼塘、池塘或网箱等养殖场地,避免空间浪费。
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区,如进口水源区、养殖区和出口水源区,以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2)利用立体空间:对于养殖设施有限的场地,可以考虑利用立体空间,在水面上搭建浮筏、网箱等设施,以提高养殖密度和空间利用率。
(3)环境改造:通过对养殖场环境进行合理改造和调整,如增设过滤装置、增加水流循环系统等,以提高水质和生态环境,从而提高养殖密度和养殖效益。
4. 养殖密度和空间利用的管理(1)科学投喂:科学合理的投喂量和投喂时间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并避免过多废料对水质造成的污染。
根据养殖密度和鱼类生长发育情况,合理安排饲料投喂量和频次。
(2)定期清理:定期清理养殖场环境,清除底泥、杂物等,以保持水质清洁,减少病菌滋生的可能。
九孔鲍的育苗和养殖技术
九孔鲍的育苗和养殖技术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ertexta),是一种附着性、底栖性的软体动物,在分类学上属于软体动物门,前鳃亚钢,原始腹足目,鲍科,鲍属。
此贝壳低平,其螺塔部位于体后部,从螺塔部螺旋状之孔列延伸到前部壳缘,并开孔于体前部,约有6~9个孔,其余孔列由壳内部分泌珍珠层所覆盖,主要栖息于沿岸潮间带表层至6m深的水域,并喜欢生活在阴暗之岩石孔隙中。
其分布之海域有**、韩国、中国南部沿海和台湾等暖海流域,适应于温度及盐度较高的水环境,夏季也生长良好。
但对低温的适应能力较差,生长适温20℃-28℃,水温低于15℃则生长速度明显下降;长时间低于10℃,则容易致其大量死亡。
九孔鲍与本地杂色鲍相比,具有生长快、个体大和品质优良的特点。
1 九孔鲍育苗技术1.1 繁殖场地的选择选择接近水源的区域,可降低汲水管线的成本,耗电量低,且水量大。
要注意水源水质,种苗适合生长在盐度2835的海水里。
1.2 繁殖方法 xx地区九孔鲍繁殖季节7~11月,盛期为8~10月。
繁殖过程如上图所示1.2.1 选种挑选个体完整、无损伤、无附着物,6cm以上的亲鲍。
九孔鲍雌雄异体,成熟度依生殖巢饱满程度来判断,精卵巢饱满度愈大者愈成熟。
用来繁殖之种贝以23龄者为佳,生殖巢位于腹足侧面,翻开腹足即可看到状似牛角之生殖巢,雄贝之生殖巢颜色呈乳白色或微黄色,雌贝之生殖巢呈紫色或深绿色,雌、雄之比为3:1或4:10。
1.2.2 清洗往往在养殖池所获得之种贝外壳常附有污泥或排泄沉积物,因此在采卵时应先将这些污物清洗干净,避免卵粒与污泥混杂而影响孵化率,清洗时可用刷子将壳表污物刷掉,但不能刷到腹足部分,否则种贝很容易受到伤害。
1.2.3 干出将清洗好之种贝放在阴凉处,壳朝下,腹足朝上放置o.5小时1.5小时。
为使雌雄亲鲍同时排放性产物,雌比雄早阴干0.5h。
1.2.4 物理性刺激产卵及产精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放有亲鲍的海水,剂量为、300。
密度、流水量对生长的而影响-可行性报告
密度与流水量对皱纹盘鲍幼苗生长、存活的影响可行性报告于连洋一、立项依据皱纹盘鲍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对象,其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众多科技因素。
在这些因素当中包括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实施、养殖技术、饲料和营养、疾病防治、繁殖与行为等。
稚鲍的培育是鲍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11月份到福建越冬的成活率问题。
一般来说,稚鲍个体越大,成活率越高。
影响幼鲍的生长和存活的因素有很多,如水质[1](Hahn,1989)、养殖方式[2](Aviles and Shepherd,1996)、苗种的规格[3](Nie et al.,1996)、食物的质量和数量[4](Viera et al.,2005)以及培育密度[5](Capinpin et al.,1999)等。
在幼鲍培育过程中,往往在2-3个月便进行一次筛苗、疏密操作,疏密虽然是一个常规操作[6](赵洪恩,1999),但密度效应对鲍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却存在的争议。
有报道鲍科动物的生长受到密度影响显著,如疣鲍H. tuberculata[7](Mgaya and Mercer,1995)、蓝鲍H. fulgens[2](Aviles and Shepherd,1996)、黑唇鲍H. rubra[8](Huchette et al.,2003)等,但也有报道由于鲍特殊的生活行为如喜群居和相互附着等,鲍的生长不受密度影响如H. iris[9](McShane and Naylor,1995)。
培育密度对海水动物存活率的影响也存在争议[10-14]。
本研究就鲍鱼幼苗培育期相同规格幼鲍在不同培育密度对幼鲍生长和存活的影响作了探讨,以期确定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幼鲍培育密度,为本公司的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另外,鲍科动物养成环境要求较高,如水质清澈、潮流通畅、海水的盐度常年保持在3 %以上。
鲍苗在水泥池的养殖过程中,一般为常流水、并不断充气,以模拟海区的生长环境。
笼养密度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
笼养密度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
聂宗庆;王素平
【期刊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1(021)004
【摘要】在室内水池内以五层笼摞叠养殖方式,试验了入笼时平均壳长21.2
mm(平均体重1.1 7 g)、37.0 mm(平均体重5.43 g)、51.8 mm(平均体重16.08 g)小、中、大3种规格的九孔鲍的不同放养密度对其生长的影响.笼子大小为40 cm×30 cm×12 cm.小规格设每笼放养量为25、30、35、40、45与50只6种密度;中为25、30、35、40、与45只5种密度;大为20、25、30与40只4种密度.经60 d试验,结果表明:(1)小个体组以30只/笼生长最快,平均160μm/d,33 mg/d;(2)中个体组以25只/笼生长最快,平均123um/d,62 mg/d;(3)大个体组以20只/笼生长最快,平均95 μm/d,116 mg/d.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聂宗庆;王素平
【作者单位】福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福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8.325
【相关文献】
1.养殖密度、水层、规格对浅海筏架吊笼养殖刺参生长的影响 [J], 胡园;张涛;蔡景波;唐明;罗奎;胡利华
2.浅海筏式养殖中密度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 [J], 胡志国;刘建勇;蒋湘;包秀凤
3.养殖密度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 [J], 张朝晖;丛娇日;朱明远
4.笼养式高密度培育九孔鲍苗试验 [J], 许色明;何华武
5.笼养密度对育成期迪卡蛋鸡生长发育的影响 [J], 王宏;谢永剑;张宝忠;赵志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广 东海 洋 大学 水产 学 院 , 广 东 湛 江 ,5 2 4 0 8 8 )
摘
要 :在 自然海 区设置 5个水平 养殖密度 ,分别为 1 0 0 、 2 0 0 、3 0 0 、5 0 0 、7 0 0只/ 组 ,每组分 别设置 1 平行 组 ,
l o w— d e n s i t y g r o u p g r o w t h e f a s t e s t ,a n d h a s t h e h i g h e s t s u r v i v a l r a t e , a n d t h e a v e r a g e i n c r e a s e i n s h e l l l e n g t h , wi d t h a n d b o d y we i g h t wa s 5 5 . 2 6 g m/ d , 4 0 . 0 0 g m/ d a n d 1 1 . 3 8 mg / d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Wi t h t h e
Ab s t r a c t : A r e s e a r c h wa s c o n d u c t e d o n t h e i n lu f e n c e o f s h a l l o w s e a s a l i s u l t u r e d e n s i t y o n t h e g r o wt h o f Ha l i o t i s d i v e r s i c o l o r s u pe r t e x t a . Th e t e s t i n c l u d e d 1 0 0 ,2 0 0 , 3 0 0 ,5 0 0 a n d 7 0 0 /c a g e f i v e d e n s i t y g r o u p s , a n d e a c h g r o u p h a d a p a r a l l e 1 . T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t i mp a c t o n t h e g r o wt h a n d
HU Zh i - g u o , LI U J i a n — y o n g , J I ANG Xi a n g , BAO Xi u - f e n g
( F i s h e r i e s Co l l e g e o fGu a n g d o n g Oc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Z h a n j i a n g 5 2 4 0 8 8 , C h i n a )
s u r v i v a l o f Ha l i o t i s d i v e r s i c o l o r s u p e r t e x t a s t o c k i n g d e n s i t y ( P < O . 0 5 ) . Amo n g t h e i f v e g r o u p s , t h e
关键词 :九孔鲍 ;筏式养殖 ;密度 ;生长
中图分类号 : ¥ 9 6 8 - 3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9 l 5 9 ( 2 0 1 3) 0 4 . 0 0 2 7 . 0 4
The I nf lue nc e of Sha l l o w Se a Ra f t Cul t ur e De ns i t y o n t h e Gr o wt h o f Ha l i o t i s d i v e r s i c o l o r s u pe r t e xt a
第3 3卷 第 4期
2 0 1 3年 8月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Gu a n g d o n g Oc e a n Un i v e r s i t y
、 , 0 1 - 3 3 NO . 4 Au g . 2 0 1 3
浅海筏式养殖 中密度 对九孔鲍 生长 的影响
i n c r e a s e i n c u l t u r e d d e n s i y,i t t s g r o wt h g r a d u a l l y s l o we d d o wn ,a n d t h e s u r v i v a l r a t e i s g r a d u a l l y r e d u c e d .I n t h e e x p e r i me n t s c o p e ,t h e r e g r e s s i o n e q u a t i o n o n t h e d e n s i t y a n d t h e q u a l i y 式 养殖 密度对九孔 鲍生长 的影响 , 结果表 明 : 养殖 密度对九 孔鲍的生长 和存活率 有显著影 响( P值< 0 . 0 5) , 在 5 只密 度 组 中 以低 密 度 组 的生 长 最 快 ,存 活 率 最 高 ,平 均 日增 壳 长 、 日增 壳 宽 与 日增 体 质 量 分 别达 7 2 . 5 0 g m / d 、4 0 . O 0 g m / d与 1 4 . 1 7 mg / d ;随着养 殖密度 的增加 ,九孔鲍生 长逐渐减慢 ,存 活率 逐渐降低 ;在实验 范围 内 ,养殖密度 与平均 日增体质 量的 回归 方程式 为 Y=1 2 . 3 3 8 e x p( 一 0 . 0 0 0 2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