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词是“特征”,指⽰物的显著特⾊。
“建筑”⼀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词,⽓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代宗师开阔的视⾓和强烈的民族⾃豪感。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第⼀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于实际需要,受制于⾃然物理,⾮着意创制形式,更⽆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在其环境中产⽣,先⽽胚胎,粗具规模,继⽽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不⾃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化兴衰潮汐之映影;⼀国⼀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貌。
今⽇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独⽴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遽变之迹,渗杂之象,⼀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构系统,随我民族⾜迹所⾄,树⽴⽂化表志,都会边疆,⽆论其为⼀郡之雄,或⼀村之僻,其⼤⼩建置,或为我国⼈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化精神之重,下⾄服饰、车马、⼯艺、器⽤之细,⽆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部,⾮但在其结构本⾝之材质⽅法⽽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淆乱⼀系建筑⾃⾝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教案参考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教案参考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理解不同建筑元素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对于中国建筑元素的理解和解读。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建筑元素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挑战学生对于建筑风格的审美认知。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高三语文课本中的《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
教学重点将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2.中国建筑元素的定义和用途;3.建筑风格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显示一张中国传统建筑的照片,让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介绍他们所熟悉的传统建筑种类以及特点。
活动二:阅读理解•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并标出不理解的部分。
•放映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和特点。
活动三: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查找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信息并分享给其他组。
•指导学生共同获得对于中国建筑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活动四:演讲•选择几位学生用当代语言展示他们所了解到的传统建筑的特点,并将画面共享到课堂上。
相关知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
它通常包括了亭台楼阁、庭院式建筑以及悬山顶建筑等。
中国建筑元素的定义和用途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包括了屋顶部分的“飞檐翘角”和“硬山顶”,还有门的“梁、柱、框、扇”等元素,每个元素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建筑风格与文化背景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体现了中国中国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发展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高三下册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
高三下册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三下册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高三下册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
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教法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
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
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
所以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写作的目的何在。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内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课文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国建筑的特征。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一些中国著名建筑图片,如故宫、颐和园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建筑的特点。
(2)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3.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特点。
(3)分析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审美上的特点。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特点的短文。
(2)收集有关中国建筑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四、教学策略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建筑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2.采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结合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中国建筑图片3.相关资料本节课通过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2023年《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2023年《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023年《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知识目标】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__的阅读评价。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色__,培养对民族建筑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学会对古建筑的审美,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一、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是__学习的重点。
二、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__的阅读评价是__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把握,概括表述1、【导入】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一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请结合闽南古建筑的特色__,说说你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初步印象。
2、【初读】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像这样的__,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首先概括指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从地域和历史(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其影响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一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
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板书】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影响深远——民族文化瑰宝3、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试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第一层次】(1-2段)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建筑自下而上——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第二层次】 (第3-5段)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高三语文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
高三语文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领会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用具:电脑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中外著名建筑图片)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
谈一谈为何这样选择,通过图片对比,说说中国建筑有什么特点,最好用所学的成语描述。
明确:从颜色上,中国建筑以鲜艳的红、绿、黄为主色调,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其他。
(成语:如雕栏玉砌、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登堂入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过渡)先了解我们的梁思成二、简介:(展示图片)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过渡语)筑专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 解题:中国建筑研究对象;特征(主关键词)研究方向2.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人教课标教材必修5第四单元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
2.学习理清文章思路,归纳作者观点的方法,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雅典卫城、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英国的伦敦大桥、法国的凡尔赛宫、美国的白宫、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这些具有鲜明特征的代表性的伟大建筑,成为人们精神的永恒家园。
那么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建筑,有什麽样的特征呢?我们如何理解我们传统的建筑语汇呢?欢迎大家和我一起来欣赏中国建筑的美,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二、作者介绍: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三、整体感知:中国建筑的特征1.解题: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
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2.结构脉络:•①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1-2)•②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3-13)•③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14-17)•④作者最后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并提出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18-20)四、研读赏析1.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8中国建筑的特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
8 中国建筑的特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特征;2.学习并能够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构造、布局和装修;3.掌握一定的建筑设计和评价能力;4.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特征;2.学习并能够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构造、布局和装修。
三、教学难点1.掌握一定的建筑设计和评价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审美意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征,引导学生对“中国建筑”有初步的认识。
2.学习重点和难点(25分钟)教师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PPT形式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布局、屋顶形制、门窗特征、建筑材料等,配合图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要素。
3.案例分析(20分钟)将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中国古代建筑案例分配给学生进行分析,并有志愿者向全班汇报分析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案例进行建筑设计和评价,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4.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中国建筑的特色和文化认同价值,引导学生形成舒展谆谆的文化自信。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中的建筑元素,如楼阁、园林等。
并进行竞赛,比谁画得更逼真。
六、教学评估通过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和作业的合格率评估本节课教学效果。
并在下节课中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检验,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具体地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建筑的特色和文化认同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审美意识。
同时,也每个案例分析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和评价能力。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1中国建筑的特征(1)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例题6:请举例说明中国建筑的审美鉴赏特点。
答案:中国建筑的审美鉴赏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形式美:中国建筑注重形式的美感,如线条流畅、比例协调、结构平衡等。
- 意境美:中国建筑追求意境美,如借景、对景、造景等,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注重屋顶形式和建筑群组合。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建筑案例。比如故宫,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展示了木结构体系和屋顶形式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和装饰风格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针对以上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举例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逐步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化内涵。同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实地考察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1)《中国古代建筑史》:为学生提供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风格、特点的书籍,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内涵。
(2)《中国建筑艺术》:介绍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包括各种建筑形式、结构、装饰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中国建筑的美学价值。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1中国建筑的特征(1)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4)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中国建筑中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5)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思考中国建筑与文化的联系,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板书设计
本文重点知识点、词、句等:
1.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斗拱、飞檐翘角、歇山顶等。
2.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如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例如,在讲解建筑专业术语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详细地解释这些术语,并通过实际建筑物的观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此外,课堂上的互动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我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教学总结:
总体来看,本节课学生对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他们能够用专业的术语来描述这些特征,并对建筑的文化内涵有了深入的探讨。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显示出较高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பைடு நூலகம்反思:
在今天的中国建筑特征课堂上,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我注意到,学生在看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时,普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我认识到,运用多媒体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通过设计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对于建筑文化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当堂检测:
1.请简要描述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请解释中国建筑中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如何体现在建筑中的。
3.请举例说明中国建筑的艺术价值。
4.请谈谈你对保护中国建筑的看法。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
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目标及其解析目标定位: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作者思维的逻辑性。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中国建筑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
中国建筑一般采用清凉、明快、简练、含蓄的风格,这种风格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和谐的精神。
中国建筑最典型的特点是注重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注重利用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来调和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包括殿堂、宫殿、园林和寺庙等。
其中,殿堂饰以琉璃瓦、彩画、木雕等,色彩斑斓,华丽而不庸俗。
宫殿则宏伟壮观,富有气势,游客可在这些建筑中体味到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威严与尊荣。
园林则注重自然与人工相融,构建小巧玲珑的景观,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的审美追求。
寺庙则处处以素净清幽为主,反映了中国人对宗教信仰和平安祥和的向往。
中国现代建筑也在不断发展进步,现代建筑大多是建筑师结合西方建筑风格创造的。
其中,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上海的外滩金融城等都是以现代化的面貌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建筑实力。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色;2.探究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3.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历程与成就;4.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色;2.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3.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教学难点1.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和哲学思想;2.掌握中国现代建筑的新理念和技术。
教学方法1.授课;2.分组讨论;3.群体讨论;4.走进建筑,实地考察。
教学步骤及内容1.教师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查看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美和文化底蕴。
2.教师讲解(20分钟)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和哲学思想,包括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的组成结构、建筑的装饰和色彩、建筑的文化内涵等方面。
3.分组讨论(20分钟)分成小组,结合学校及家乡的传统建筑,讨论其主要特色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
人教版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案【一】一、內容及其解析本課要學的內容《中國建築的特徵》是一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其核心是總括說明我國建築的特徵,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是要掌握其文體特點,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的邏輯性和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在初中到高中的課文中,我們已接觸過說明文,本課作為自然科學小論文就是說明文的深度發展,即說明文重在“說明”,而說明性論文重在說明後的論述。
因此,本課在本學科教學中處於承上啟下的地位,有鞏固說明文知識、向縱深開掘論文知識、為今後論文寫作打基礎的作用。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說明順序以把握結構的邏輯性,並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與嚴密性,解決這兩個重點的關鍵是要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強變式訓練。
二、目標及其解析目標定位:A.瞭解這種說明性論文的文體特點;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結構的邏輯性;C.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目標解析:A.瞭解就是指對論文與說明文的異同點要弄清楚;B.把握就是指對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維的邏輯性要理清楚;C.體會就是指對有關句子中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的含義及其作用要能準確把握。
三、問題診斷與分析本課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把握作者思維的邏輯性。
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強化學生的抽象思維,加強學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五、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著,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創建50周年的清華建築系去上班。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築的特徵》(板書課題)。
作者簡介梁思成(1901-1972),我國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
梁思成教授1923年就學於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1 中国建筑的特征5-人教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建筑的特征。
2、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1、对建筑术语如“斗拱”的理解。
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打开中国建筑的画卷,一种古典和诗意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那杏花微雨的江南、在那地广人稀的塞北,玲珑俊秀的阁楼、飞檐翘角的瓦房,都在建筑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流转,斑驳了古老的城墙,却留下了见证历史的古老建筑。
中国建筑以一种厚重而独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建筑体系。
梁思成先生曾说:“中国的建筑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推开这扇古老的大门,去看看那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的中国建筑。
二、解题1、《中国建筑的特征》明确:“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说明了研究的方向。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对象;而“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角开阔,展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九大特征讲析1、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这九大基本特征,并说说这九大特征可以概括为几个角度?它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进行的?(多媒体)板书:明确: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至次的顺序展开的。
这样的写作顺序突出了说明文逻辑性的严密性,使文章结构更为清晰。
2、中国的建筑在平面布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多媒体图片)明确:往往左右均匀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
从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可以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中规中矩和阶级分明的特点。
8中国建筑的特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
8 中国建筑的特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版本本教案针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版)第八章内容设计。
1.2 教材内容第八章的主题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1.3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掌握常见的中国传统建筑构造技法和建筑造型特征;•理解传统建筑在当今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设计2.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教材第八章内容,在家中阅读教材并做好笔记,为下一节课的授课做好准备。
2.2 课堂授课2.2.1 导入(10分钟)用图片展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典型建筑,比如天坛、故宫、孔庙等,在画展宣传海报的方式下,让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2.2.2 介绍(30分钟)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其中的庭院建筑、寺庙建筑、城墙建筑等几个重要方面的内容,同时,打出“木屋到瓦房,扁舟到画舫,简陋到华美,宗教到居住”这几个方面的概括性语句,加深学生对于建筑演变的了解。
2.2.3 讲解(50分钟)分步进行,讲解各方面的内容: 1.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造技法,如琉璃瓦、大檐、榫卯和木结构等; 2.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造型特征,如斗拱、飞檐、闹檐、攒尖和角楼等; 3.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如古代祭祀、教育、商业、居住等方面; 4. 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如当今大量出现的仿古建筑等。
2.2.4 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的特点、内涵和价值。
2.3 课后作业1.回答教材中出现的重点问题;2.选取一种建筑构造技法或一种建筑造型特征,作出相关的手工模型或是制成PPT,展示在课堂上;3.搜集当今中国城市地段和乡村旧建筑的景观照片,分析出其与传统建筑的异同之处。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授课方法,包括图片展示、多媒体演示、讲解案例分析,以及学生作图、制PPT等多种形式的展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背景,包括常见的建筑风格、结构形式和材料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手段,掌握分析、归纳和总结中国建筑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背景,了解常见的建筑风格、结构形式和材料等。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建筑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建筑的风格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古代建筑实例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变化”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关于中国建筑的经典书籍和文章,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了解中国建筑特征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章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建筑图片或视频、相关书籍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章。
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晰、有一定思想深度。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建筑图片或视频、相关书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所以。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ZUI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准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所以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
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
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
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
唐宋少数遗物在结构上造诣之精,实积千余年之工程经验,所产生之美术风格也。
(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第1一4图)。
第1图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材,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
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
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槫,直至ZUI上为脊槫,故可有五槫,七槫至十一槫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
每两槫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
四柱间之位置称'间'。
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
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
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隔断墙'(CurtainWall),非负重之部分。
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
欧洲建筑中,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
所异者材料及科学水准之不同耳。
中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海之地,在极不同之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实有赖于此构架制之绝大伸缩性也。
(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
后世斗拱之制日趋标准化,全部建筑物之权衡比例遂以横拱?quot;材'为度量单位,犹罗马建筑之柱式(Order),以柱径为度量单位,治建筑学者必习焉(第2图)。
第2图一系统之建筑自有其一定之法式,如语言之有文法与辞汇,中国建筑则灾额、斗拱、梁、槫、瓦、檐为?quot;辞汇',施用柱额、斗拱、梁、槫等之法式为其'文法'。
虽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拱形制。
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理解,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四)外部轮廓之特异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素。
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
今分别言之如下:1.翼展之屋顶部分屋顶为实际必需之一部,其在中国建筑中,至迟自殷代始,已极受注意,历代匠师不殚烦难,集中构造之努力于此。
依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之应用,遂形成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边,转角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为中国建筑物之冠冕,而被视为神秘风格之特征,其功用且收'上尊而字卑,则吐水疾而霤远'之实效。
而其ZUI可注意者,尤在屋顶结构之合理与自然。
其所形成之曲线,乃其结构工程之当然结果,非勉强造作而成也。
2.崇厚阶基之衬托中国建筑特征之一为阶基之重要;与崇峻屋瓦互为呼应。
周秦西汉时尤甚。
高台之风与游猎骑射并盛,其后日渐衰弛,至近世台基阶险遂渐趋扁平,仅成文弱之衬托,非若当年之台榭,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
但宋辽以后之'台随檐出'及'须弥座'等仍为建筑外形显著之轮廓。
3.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屋顶与台基间乃立面主要之中部,无论中国建筑物之外表若何魁伟,此段正面之表现仍为并立之木质楹柱与玲珑之窗户相间而成,鲜用墙壁。
左右两面如为山墙,则又少有开窗辟门者。
厚墙开辟窗洞之法,除箭楼仓廒等特殊建筑外,不常见于殿堂,与垒石之建筑状貌大异。
4.院落之组织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周绕,如配厢、夹室、廊庑、周屋、山门、前殿、围墙、角楼之属,成为庭院之组织,始完成中国建筑物之全貌。
除佛塔以外,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者。
单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离之庭院中表现其一部。
此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
中国建筑物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合观之。
国画中之宫殿楼阁,常为登高俯视鸟瞰之图。
其故殆亦为此耶。
5.彩色之施用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
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且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
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
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
在建筑之外部,彩画装饰之处,均约束于檐影下之斗拱横额及柱头部分,犹欧洲石造建筑之雕刻部分约束于墙额(Frieze)及柱顶(Capital),而保留素面于其它主要墙壁及柱身上然。
盖木构之髤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
而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
故中国建筑物虽名为多色,其大体重在有节制之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故虽有较繁缛者,亦可免淆杂俚俗之弊焉。
6.绝对均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
庭院四周,绕以建筑物。
庭院数目无定。
其所ZUI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
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Formal)之庄严场合;公者如朝会大典,私者如婚丧喜庆之属。
反之如优游闲处之庭园建筑,则常一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之变化。
部署取高低曲折之趣,间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诗画之境。
此两种传统之平面部署,在不觉中,含蕴中国精神生活之各面,至为深刻。
7.用石方法之失败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
究其原因有二:(1)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
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不过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ZUI多。
(2)垫灰之恶劣。
中国石匠既未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决之努力。
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粘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
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
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理解。
希腊匠师竟有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
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
二、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它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注意者四:(一)不求原物长存之观点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遗实物,其ZUI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能够居止之殿堂。
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点。
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
此种见解习惯之深,乃有以下之结果:1.满足于木材之沿用,达数千年;顺序发展木造精到之方法,而不深究砖石之代替及应用。
2.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旧址及其创建年代而已。
唯坟墓工程,则古来确甚着意于巩固永保之观点,然隐于地底之砖券室,与立于地面之木构殿堂,其原则互异,墓室间或以砖石模仿地面结构之若干部分,地面之殿堂结构,则除少数之例外,并未因砖券应用于墓室之经验,致改变中国建筑木构主体改用砖石叠砌之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