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山水诗歌绘画美探微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山水画“中西融合”风格中的意境

当代中国山水画“中西融合”风格中的意境

当 代 中 国 山水 画 “中 西 融 合 口 . ” 风 『 人 格 中 的 意 境
白 杨
( 广 西师 范大 学 美 术 学 院 , 广西 桂林 5 4 1 0 0 4 )
摘 要 : 当 代 中 国 山 水 画 “中 西 融 合 ” 风 格 的 出现 是 历 史 发 展 的 必 然 。 在 当代 , 人 们 在
保 持 中 国 山 水 画 的 意 境 精 神 ? 这 种 现 象 和 问 题 必 须 引起 我 们 的 注 意 和 思 考 。
关键 词 : 绘 画艺 术 ; 中 国画创作 ; 中西 融合 ; 艺术 风格 ; 山水 画 ; 意境 中图分 类号 : J 2 0 文献 标识 码 : A

Ar t i s t i c I d e a— — Re a l m o f I n t e g r a t i o n be t we e n Ch i n e s e a nd W e s t e r n St y l e i n Co nt e mp o r a r y Ch i ne s e Wa t e r— — Mo un t a i n Pa i n t i ng
典雅 、 劲健 、 自然 、 含蓄飘 逸 等 , 称为 二 十 四诗品 。同样 , 用 于
山水 画 中 也 能 贴 切 地 表 达 出 中 国 山 水 画 的 意 境 , 如恬淡 闲适 、
思考 。在一些这样 的创作 里 , 我们 更 多看 到的是 画 面 的视 觉 冲击 力 , 而很难 发现其 中所蕴含 的意境精 神。所 以 , 意境 精神 究竟是 已经随着时代 的变迁 变得 “ 不重要 ” 了?还是 当代 中国 山水 画在融入西方 审 美观念 和方 式方 法后 , 无 法保 持住 中 国 山水 画的意境精神 ?

小学美术“唐诗配画”教学探微

小学美术“唐诗配画”教学探微

小学美术“唐诗配画”教学探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唐诗配画”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

通过唐诗配画,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中国古代诗词的精髓,还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诗词的意境展现出来。

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本文将对小学美术“唐诗配画”教学进行探微,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美术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一、教学设计在进行小学美术“唐诗配画”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既包括学科性目标,也包括德育目标和审美目标。

学科性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唐诗的基本知识,学会用绘画表现唐诗的意境;德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通过绘画感受诗歌的内涵;审美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懂得欣赏诗歌和绘画的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唐诗选段和相关的绘画技法。

在选择唐诗选段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来确定,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诗歌进行选择。

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解唐诗的背景故事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在教学绘画技法时,教师可以讲解一些绘画基础知识,如素描、色彩等,还可以示范一些绘画技法,如水墨画、工笔画等。

二、教学方法在小学美术“唐诗配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指导、实践等。

在讲解环节,教师要结合课文和课外材料,向学生介绍唐诗的背景故事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在示范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实物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唐诗配画作品,让他们感受诗歌和绘画的美。

在指导环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指导,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绘画创作。

在实践环节,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进行绘画创作,通过实践来提高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如小组讨论、展示评比等。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和自己的认识,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心得和体会。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作者:周波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04期王维山水田园诗多半作于人生后期。

由于社会政治黑暗,诗人生活经历的坎坷和他思想的局限等因素,诗中往往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主要倾向是消极的。

他的一些表现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一些意境开阔、气魄雄伟以及反映田家生活情趣的作品则属于肯定范围的。

这类诗的艺术特色,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

王维的这类山水田园诗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叙事往往从大处落墨,简约而宏深,纲举目张,荦荦大方;写景不求词藻华美,多用白描,注意层次的对比和色彩的和谐,特别善于捕捉客观景物的形象物征和动态,淡淡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图画,表现一种意境;抒情以构思的精巧和语言的新鲜见长。

他的这些艺术特色从古到今都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其中最有代表性,评论最得体的还是宋朝的文坛领袖苏东坡。

苏东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见《东坡志林》)这主要是指王维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而言。

可见“诗中有画”这就是他独树一帜的个性特点,是他的独创。

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就是说他运用语言艺术表现出造型艺术的形式。

在诗中表现出一幅画所描绘的图形、风韵和意境。

他的山水诗渗透着绘画艺术美。

为什么这样说呢?(一)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立意和章法,符合绘画艺术中谋篇布局的基本规律,表现出均衡,对称的构图美构图,是绘画艺术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

历代的画家们十分注重构图,构图或叫“经营位置”、“章法”、“谋篇布局”等。

它是关系到作品成败的关键。

构图在绘画中有很多形式和技巧,其中最主要的有:表现稳重、庄严、大方的均衡构图;表现和谐、统一、合理的对称构图。

诗人王维具有很高的作画造诣,深领其中的奥妙,能在诗中淋漓酣畅的表现出诗情画意。

如脍炙人口的名篇《山居秋暝》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此诗如一幅清秀隽永,宁静沁心的画面。

可以想见,画幅景物是这样的:秋天的晚上,一阵阵秋雨过后,重重叠叠的远山显得十分端庄、秀丽。

试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绘画美

试谈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绘画美

内容摘要绘画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突出特点,本文从经营结构、光色映衬、音声律动、气韵生发等四个层面具体剖示绘画美的表现形式,并经由绘画美的内涵探讨其画意的生成背景与原因,揭示诗的审美价值。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首先表现在娴熟而成功的运用了绘画艺术中的构图美。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和《汉江临泛》等诗,远景和近影的相互映衬,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对景物的布局和取舍精确和谐。

其次,就是他的形象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看似随意而写,不事雕琢,但却清新而秀丽,生动真切的形象,有着精巧之妙,传神之处,把自然的景色与人情感融为一体,形象而逼真,神形传韵,风格别致。

第三点,就是它的色彩美。

自然的景物,通过人诗人独特手法描绘着色后,情态飞动,色彩传情。

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同时,也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情绪,通过色彩本身的特性美,表达出了情意美。

他的意境美。

王维的诗在幽静恬淡的情景中深含着高洁的形象,寓意出深远的涵意。

优美秀丽的画面上,融化着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使人的心声和外界的景物融为一体,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使诗的创作达到了美不胜收的境地。

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

他的山水田园诗平淡朴实丰富,意境深远,有力的线条,明快的色彩,无时不散发出绘画的艺术美。

试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古往今来能诗会画者固然不少,但罕能并臻其妙,而王维却得天独厚。

他“文章冠世,画绝古今”(《纯全集》)。

《诗活总龟》把他在诗画方面的成就与杜甫、顾恺之相提并论,说:“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作诗而不能画。

从容二子之间者,王右丞也。

”其实,王维不只擅长作诗、工于绘画,而且妙通音律。

正是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使之成为诗坛上声名卓著的大家,杜甫也曾用“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表示对他的钦佩。

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

盛唐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诗和画是人类表达情感、思想和艺术之美的两种重要形式。

在中西文化中,诗画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西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中西诗画的历史渊源、创作特点、审美观念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以探讨中西诗画关系的异同,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

一、历史渊源比较中西诗画的历史渊源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中国的诗画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殷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诗画艺术体系。

诗歌在中国古代已有很早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而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中国古代诗人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画家则以绘画来表现他们对自然、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感悟。

而在西方,诗歌和绘画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历史轨迹。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西方诗歌以史诗和神话为主题,而绘画则以雕塑和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

中世纪时期,西方的诗歌和绘画受到了宗教的影响,以宗教题材为主要内容,艺术风格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诗歌和绘画才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开始了独立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开创了新的绘画风格,推动了西方绘画的发展。

中西诗画的历史渊源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都表现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的共同特点。

诗歌和绘画在中西文化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类文明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创作特点比较中西诗画在创作特点上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中国古代诗画的创作主要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注重意境、氛围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古诗为主,内容多表现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文字简练、意境深远。

而中国古代绘画更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象的表达,主要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要题材,艺术风格以写意和工笔为主。

而西方诗歌和绘画的创作特点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的表达。

浅谈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

浅谈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

浅谈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作者:胡富存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2期内容摘要:读王维的山水诗我们不难感受到他诗歌中包含的一幅甚或几幅令人神往的图画。

他这种诗画交融的艺术成就使后学叹为观止。

以至大文豪苏轼感慨地评价他:“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关键词:王维绘画美色彩构图意境、千百年来,中国诗歌与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在中国盛唐,精通音律亦擅绘画的王维则把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完成了诗歌、绘画这两种姊妹艺术的有机结合。

读王维的山水诗我们不难感受到他诗歌中包含的一幅甚或几幅令人神往的图画。

他这种诗画交融的艺术成就使后学叹为观止。

一.色彩美。

从色彩方面来讲,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主要有水墨和着色两种。

传统的中国水墨,也是一种特殊的色彩,是“运墨而五色具”的无彩之色。

在中国绘画史上,王维首创了不用线条勾勒而用淡墨渲染的水墨画。

不同的艺术领域修养在同一个体中具有相通性,因此,他的山水诗中也产生了不少以水墨色调构思的名篇。

如《汉江临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和《终南山》中的“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无”就是最典型的水墨画面。

由于他对颜色的明暗、深浅有着精微的审辨能力和表现能力。

因此在王维诗歌中随处可见色彩淋漓的画面。

例如:“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沙明水下”(《白石滩》)一诗,月下的浣溪水涧,水中绿蒲垂手可得,再配上白滩的浅色,显然构成了一幅安然清宁调子的画面,这与王维南宗山水画清幽的用色风格相吻合。

无论是绚丽的色彩还是质朴的色调都体现了作者对环境的一种主体认知,因此王维诗歌的色彩不是客观景物颜色的录像,而是作者对主体感情与客观色彩的有机整合,是中国画“随类附彩”着色原则的妙用。

二.构图美。

王维山水诗的构思体现了传统绘画矛盾统一的构图辩证规律。

首先,王维诗歌构图中对取舍处理十分得当,如在《山居秋暝》中,我们相信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明月与清泉,但为了体现“空山新雨”后的寂静与清幽,作者选择了这两个景物,并写出了它们的动态,以更显“空山”之“空”。

浅谈中西方山水风景画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山水风景画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山水风景画的差异衡南县教师进修学校贺雯【摘要】中西方艺术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孕育了当今世界两大绘画体系,即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可谓泾渭分明,它们的最大不同在于中国绘画表现出一种写意性,注重的是一种高雅的美,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写实性,注重的是一种豪华的美。

在此,我从不同的角度对中西方的山水风景画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和比较,使我们对于中西方艺术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比较中国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表现对象、创作理念和造型手法等诸多方面,归根到底,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一、表现对象西方的风景画在表现对象上可谓包罗万象,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人物、动物无不包括在风景画的取材之中,但西方艺术家在选取对象时,表现与人有关的风景环境略多于纯粹的自然风光,他们注重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真实的题材,强调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

而中国的山水画画家的描绘对象虽然也涉及自然风景的方方面面,但它多是以表现“纯”自然风景中的山水为主,表现人文景观和生存环境的“界画”次之。

在自然风景中,又以“大山大河”为主要题材,描绘其它题材类型的作品次之,这就形成了中国山水画在表现对象方面与西方风景画相比,中国山水倾向于抒发对大自然的天籁之美的欣赏,而西方风景画似更关注大自然与人的具体生存关系.二、创作理念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原则是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为此,要求山水画家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对大自然的观赏、认识和感受,与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认识相融合,酝酿为胸中意象,抒发为画面情景。

所以,中国山水画更强调作者主观情感的移入和在绘制形象的笔法中的彰显。

如元代倪瓒《六君子图》,它描绘的是江南秋色,画面中的山坡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它们疏密掩映,姿势挺拔。

全图气象萧疏,近乎荒凉,笔法简洁疏放。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产物,诗与画作为艺术的两个重要方面,在中西文化中都有着独立而又紧密的联系。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旨在探究和对比两种文化中诗与画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中西诗画之间的关系可以从起源和发展角度加以比较。

在中国,诗与画始于古代,两者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诗人已经将自己的诗意表达转化为图画。

随后的宋代,以文人画为代表的诗画联合的艺术形式兴盛起来。

西方的诗与画关系则可以追溯到希腊与罗马时代,特别是古希腊的瓦斯美斯和荷马的史诗作品,它们对西方的诗和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西诗画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加以比较。

中国古代的绘画注重意境和写意,追求的是山水的神秘与壮观。

而中国古代诗歌则强调意义、韵律和音韵的美。

这种内省趣味也体现在诗和绘画相互影响的艺术形式上,中国文人常将绘画作为表达诗意的形式之一。

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人物、静物和风景的写实与再现,而诗歌则注重抒情和戏剧性的表现。

在西方文化中,诗和绘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上。

中西诗画关系还可以从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加以比较。

在中国,诗和绘画几乎一直被视为高雅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对美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探索。

中国传统文艺中的“诗画同源”观念使得诗和绘画在中国文化中得以高度融合。

而在西方,诗和绘画在文艺史上有着不同的地位和发展。

虽然绘画在西方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诗歌却一直被视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并在西方文学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诗与画在不同文化中的异同和相互影响。

这种比较研究有助于拓宽我们对艺术的认识,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中西诗画关系,以丰富人类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

大自然之美中西方山水的异同探究

大自然之美中西方山水的异同探究

大自然之美中西方山水的异同探究大自然之美:中西方山水的异同探究一、引言大自然的美丽令人陶醉,山水作为大自然的代表之一,吸引着中西方人民的目光。

中西方文化因地域与历史差异,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山水风景。

本文将针对中西方山水的异同进行探究,以揭示不同文化对于大自然的理解与表达方式。

二、中式山水的特点中式山水以“山水画”的形式广为人知,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深厚的哲学意蕴:中式山水画注重意境的表达,追求“不以形似而写神似”,通过山水的形象来传递思想与情感。

画中山水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2. 反映自然之神韵:中式山水画追求“写意”,强调自然景观的神韵与气势。

山水画中常见的层峦叠嶂、奇峰怪石,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雄奇。

3. 追求虚实相间的景深感:中式山水画通过运用“前景、中景与远景”的概念来凸显景深感,让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虚实结合的手法,给予画作更多的变化与韵味。

三、西方山水的特点与中式山水画相比,西方山水更倾向于写实与细腻的表现方式。

以下是西方山水画的特点:1. 追求真实的描绘:西方山水画注重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绘,致力于还原自然之美。

绘画技巧上,西方山水画经常运用透视法与明暗对比,以增强画面的真实感。

2. 强调细节与细腻的技法:西方山水画追求细节的精确表达,注重色彩的丰富与细腻的层次感。

通过精心雕琢的技法,营造出浓郁的氛围与情感。

3. 注重自然的壮美与浩渺:西方山水画常常体现出景物的宏伟与浩渺感,营造出一种广袤、开阔的氛围。

画中的山脉、河流或瀑布,常常以庞大的形象展现自然之力。

四、中西方山水的异同对比中西方山水在表现手法与审美取向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以下是中西方山水的异同之处:1. 表达方式的差异:中式山水注重表达内在的思想与情感,追求山水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突出意境与神韵;而西方山水则更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还原,追求真实与细腻的描绘。

2. 集中与分散的视觉效果:中式山水画常常通过虚实结合来创造出深度与层次感,画面中的景物以点、面、线的组合来达到集中的视觉效果;而西方山水画则更注重画面的整体布局,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上自由流动。

山水画中萧条澹泊荒寒简远之美学探微

山水画中萧条澹泊荒寒简远之美学探微

山水画中萧条澹泊荒寒简远之美学探微作者:许格非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11期摘要:萧条澹泊、荒寒简远一直以来被看做是传统山水画特别是文人画的最高美学境界。

其美学观念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比较复杂,它涵盖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最核心的审美元素。

以传统山水画之构图、笔墨为视角,探寻这一审美观念的多种含义以及形成的思想根源。

关键词:形象;尚简;南北宗山水画发展的早期,特别是唐五代时期,其内涵外延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自身体系还在丰富完善阶段,作为山水画特点的艺术语言也在探索中完善。

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核,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也不甚强烈。

社会对山水画的需求基本上还处在宣教和政治需求的阶段,规劝箴言、贞节烈女、忠臣义士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山水画的发展方向。

上层社会对能表现皇家气派的青绿山水、金壁山水格外青睐,大多追求富丽堂皇的画风,如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青绿山水见长,当时的艺术地位很高。

与此相反,王维是一个佛教信徒,又是上层社会的士大夫,其诗词画面皆充斥着浓厚的禅味,受佛教影响很深,而且他把对禅的理解蕴藏在画面和诗歌中,纵观画史,萧条澹泊、荒寒简远的美学追求,始于王维,其表现为对画面的位置经营和对象形态的把握出自机缘,不可强求,在心灵上表现为顿悟的佛教修行观念。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

他把绘画的美学意境带入诗歌的王国,以清醒灵性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他的山水诗善于表现绘画性色彩对比,特别是黑白对比,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等,神韵的澹泊简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美学内核。

这和其半官半隐、笃信佛教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深林不见人迹,耳畔的人语声声相连,动静结合,在纷繁的自然生命中,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一幅萧条澹泊的画卷,意趣悠远,神韵澹泊,这一瞬间,本质上也是佛教修行的方式之一。

从诗情与画意看“空灵”美——王维山水诗作的美学探微

从诗情与画意看“空灵”美——王维山水诗作的美学探微

2018年第動(总第792期)大放f_从诗情与画意看“空灵”美—王维山水诗作的美学探微楼芸(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1121)摘要$ &空灵”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审美形态,是艺术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弹性和灵气,氤氲在诗歌的氛围文笔中,尤以盛唐诗人王维见长。

本文旨在对王维山水诗作所呈现的“诗情”与“画意”做阐述,以探析其诗作中无所不在的“空灵”美,从而丰富诗作的赏析角度,进一步深化“空灵”的美学诗蕴。

王维山水诗作中的“空灵”美主要通过充盈着哲理之美、音乐之美 与无我之美的“诗”情和色彩之美、构图之美与线条之美的“画意”交错映现,体现出其诗作在“禅悟”思想下神韵悠然、超逸灵秀、不着迹象又幽深清远的美学意象世界。

关键词:诗情画意空灵山水诗禅悟自古以来,诗歌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与结晶的最高体现 形式,是心灵的写照,表达情感的艺术。

从重气象、讲神韵、塑意境的诗歌中,我们可以赏悦到一幅韵味之致与形神兼 备的绘画作品。

“诗画本一律”,北宋张舜民言道:“诗是无形 画,画是有形)。

”™以诗韵人画,诗画并举,相得益彰。

苏东 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高度 诗画艺术的“诗情”与“画意”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的诗作中的“诗中有画”来诗画 求的把握,将诗与画完地融起来,以画人诗,融绘画的作一体,起 意中I逼真的图 。

以的文 气 、的情 自的诗,诗作 。

,以“诗”的在:诗 中自的、之 ,诗蕴下掩藏的“空灵”美学形态。

本文就以王维的山水诗作 中呈现的“诗情”与“画意”为 ,进一 诗作中衍生的“灵”,诗作的赏 度与。

—、“空灵”的美学阐释“空灵”,指的是诗歌写得超逸灵活,飘然灵秀,既象,有致的象外之意。

中艺术“神 形”,举“气韵之致”,“意境”,出中国诗着意无、灵的文 意。

袁枚:“诗之灵在空不在巧。

”[3]在诗歌的领域里,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以实 写实,而在于以实写的创作方式,在心无杂念、万事皆的心境 出的空灵世界。

绘画美·超脱美·坚韧美——牛汉诗歌的美学追求

绘画美·超脱美·坚韧美——牛汉诗歌的美学追求

绘画美超脱美坚韧美——牛汉诗歌的美学追求
乔军豫
【期刊名称】《湘南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3)3
【摘要】牛汉将绘画的技法引入诗歌,以色彩的描绘、场景的捕捉、形象的刻画见长,诗中呈现出的绘画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新时期,牛汉历经沧桑“归来”后完成了三首长诗的创作,证实了自己诗歌审美观念的变化,超脱美在诗中脱颖而出。

诗人通过不同形式和艺术手法展示诗歌的坚韧美,其中蕴含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起到了警醒世人的作用。

【总页数】6页(P71-76)
【作者】乔军豫
【作者单位】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从分离、冲突走向交融的人文关怀与美学追求——济慈诗歌和谐之美探微
2.诗歌的绘画美与音乐美
3.文字美与绘画美的交融——凌叔华创作的美学追求
4.谈诗歌的绘画美和雕塑美
5.“双子星”与“三美论”:诗歌的音乐、绘画、建筑及情感之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

论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

会 背景 、 文化 背景 、 人 际 关系 等 ) 和 内部语 境 ( 如 文 章 中心 、 上 下文等 ) 。 ” ( 《 教 师教 学用书》 ) 鲁 迅 先生 悲 愤 的情 感 贯 穿 作 品始 终 , 因 而
前 三联 从大 处落 墨 , 全局 着 眼 : 终南 山主峰 太 乙高耸入 云 , 已接 近天 帝所 居之 处 , 它绵 亘不 绝 的岭 脉 , 一直 延伸 到东 海之 滨 。走近 山 中 , 前
上升起 了层 层 薄雾 , 烟 雾 缭绕 , 游离不定 , 忽 明
忽暗 的光 线 , 更 显得 神 秘 莫 测 。 画 面 的色 调 由 深及浅 , 从 近处 向远 处 延 伸 , 逐步变化 , 群 山在
处宿 , 隔 水 问樵 夫 。
我 国古 代绘 画 , 还特别讲究远 近、 虚实、 浓 淡、 有无 等 艺术辩 证关 系 的处 理 , 王 维 的 山水 诗 也 借用 了这 些 技 巧 。 比如 , 《 汉 江 临 眺》中 “ 江
流天地 外 , 山色 有无 中” 二句, 一望 无 垠 的大 地
王维 还擅 长对 自然 景 物 色 彩 的 描 写 , 通 过 对景 物色 彩 的刻 画 , 创 造 出多 姿 多 彩 的艺 术 形 象 。浓彩 重墨 和惜 色如 金是 古代 画家 常用 的手 法, 王维就 常 常运用 这类 手法 , 描绘 出山水 景物
当登上 中 峰俯 瞰 四周 , 只 见 山南 山北 , 景 象 迥
卷顿 时显 得气 韵生 动 了 。
大诗 人 、 大 画家 和著名 的音 乐家 , 以诗 人 的文 学
造诣 、 画家 的眼 睛 、 音乐 家 的耳朵 去感 受大 干 世 界, 敏锐 地捕 捉 自然界 不 同品类 的美 , 从 而使 他 的山水 诗具 有 形 象 美 、 构 图美 、 色 彩美 、 音 乐 美 和意境 美 。苏东 坡 曾说 : “ 味摩诘之诗 , 诗 中有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引言诗和画是两种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诗和画常常是相互配合、互相渗透的,同时也互为表达和传达情感的媒介。

在西方艺术中,诗和画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那么紧密,它们似乎更多地是独立存在的两种艺术方式。

本文将对中西诗画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诗画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一、诗画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和画常常被视为表达意境、描绘景物的两种方式。

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宋代,文人雅士将诗和画结合在一起,创作了很多以诗为题的山水画作品。

这种结合不仅仅在于诗词的题跋,更体现在画作中的笔墨和构图上。

诗和画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得文人雅士的创作既有诗的意境,也有画的表现力。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的诗和画之间的联系可能较少,两者更多地是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

在西方艺术中,绘画往往是独立的艺术门类,而诗则是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艺术。

尽管西方也有诗画结合的艺术作品,但这种结合并不像中国古代那样普遍。

二、诗画表现内容的差异中国诗画常常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题材,追求四季变化和自然界的美感。

这种以自然为中心的创作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基础,体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中国的山水画通过艺术手法,精妙地表现了山水之美,展示出一种意境和气韵,常常通过诗句来进一步强调画面的氛围。

相反,西方艺术更注重人物的表现和角色的情感传达。

西方绘画常常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注重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西方的肖像画、历史画等形式,更加强调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表达,以此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画作所要表达的内容。

中国诗在表达上更加注重意境和感情抒发,追求形象的变化和意境的表达。

中国古代的诗常常通过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诗文章的意境也与画作十分相似,喜欢在一篇诗中出现多处视觉冲击点,表现多次视线的游移是中国古诗的杰出特点之一。

相比之下,西方诗更多地注重逻辑和思维的表达,注重文字的组织和结构。

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绘画美

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绘画美

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绘画美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他曾在其诗作《偶然作》里这样写道:“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

”可见,他对自己的能诗善画颇为自负。

王维善于捕捉事物的形象,刻画特征和形状,并能从线条、布局、角度、色彩等多方面下笔,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提示性作用,在读者心中唤醒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

因此,读王维的诗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绝佳的画作,读来便有“画面感”。

苏东坡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对王维的作品艺术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本文将从“色彩美”、“线条美”、“布局美”和“意境美”四个层面浅析王维诗中的“绘画之美”。

一、王维诗的“色彩美”绘画在我国被称为“丹青”,可见色彩对于绘画的重要性。

至于传统水墨画,这也是特殊的色彩,不过不是有彩之色,而是无彩之色。

王维对淡墨是有偏爱的,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以水墨色调构思的名篇。

比如《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人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在这里,诗人用简单的笔触勾勒出眼前的磅礴气势,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这里的“胜”则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难怪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除了水墨画,王维的诗中也善用颜色明媚的浓笔重彩。

其中《田园乐·其六》中的两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更是典型的代表。

诗人通过“桃花”、“柳丝”两种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副春意盎然的图画。

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诗人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也因此展现出一派柳暗花明的景象。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绘画美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绘画美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绘画美作者:肖菲来源:《读写算》2010年第09期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能诗。

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

二十一岁举进士,锐意进取,仕途顺利,诗作表现出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

随着张九龄罢相遭贬,他的思想趋向消极隐退,后以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精神上的逃遁,在山林溪壑之中,寄托着诗人不与世俗合流的人生态度,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诗作多写山水田园间的闲情逸志。

他对自然观察得极为细致,审美的感受又非常敏锐。

他的山水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山水景物,更传达了他的感情,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纯美的诗境。

在诗中实际上熔铸了他的绘画、音乐等种种娴熟技巧在内,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即是在这样全面的艺术修养上取得的。

苏东坡在评价唐代诗人王维的《蓝田辋川烟雨图》诗时,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认为王维的诗善于景物描写,有图画般的“视象世界”,是诗中有画;王维的画富有诗的意境,诗意盎然,是画中有诗,诗与画在王维那里相通相融,毫无间隔。

绘画美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探讨不尽的课题,关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粗略的探究:一、构图美明代山水画家董其昌评论王维的画作是“以天地为师”、“以造物为师”。

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同样遵循着这条原则。

当他对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有了长期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并在其中找到了某种意义之后,就会感物而发。

一首诗,就是一幅山水画,按照诗、画各个不同的表现特点和要求,用形象的语言或画面表达自己内心的寄托和感受。

王维的绘画创作以“师造化”为基础,但并不是照抄自然。

他汲取了六朝以来绘画重神似的经验,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美的概括。

中国传统画法常用“散点透视”和“回环透视”法来看自然景物。

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

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家宗炳认为,一个画家应“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写色。

试谈王维山水、景物诗中的绘画美-

试谈王维山水、景物诗中的绘画美-

试谈王维山水、景物诗中的绘画美-人道王维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是王维诗的最大特点。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同时又是著名的画家。

他的画流传下来的极少,因此,王维作为一个诗人兼画家的艺术家,在他把对生活的观察表现于艺术创作的时候,诗与画之间就必有相通之处。

也就是说,在王维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时时领略到绘画的美。

亦即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

本文试图探讨一下王维山水景物诗中的绘画美是以怎样的绘画手法体现出来的。

人们常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一个并不怎么为人注意的或已经习以为常的景象,一旦通过画家或诗人再现出来的时候,往往使人惊叹,使人神往。

如倪瓒的山水画,有的只不过是几处疏林,两三处平坡;米芾的烟雨图,大抵也无非是树林拱卫的几处山头而已。

然而,画家们正是通过他们的观察、挖掘和剪裁,才使人们发现并感受到平远开扩,或烟雨濛濛之美。

诗亦然。

一个平淡无奇的野店,一旦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早行》)的诗句再现出来,就使读者进入一种寂寥而又清新的美的境界。

“美”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哲学家们探讨不尽的课题。

然而从中国山水画或西洋风景画的表现方法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一粗略的概括: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意境美。

当然,这四个方面是统一的,不是孤立的。

不能设想一幅构图杂乱无章的画会有什么意境之美;也不能设想一幅色调不合谐的画面会有什么形象美。

但诗毕竟不是画,也不能把二者等同视之。

为论述方便,本文还是打算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王维的山水景物诗。

一、构图美构图大体上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景物的布局和取舍,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简练的八句,就写出了终南山磅礴的气势。

诗人完全不采用通常的山水诗中突出山水泉石、丛林古木的描写手法,而是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

写它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涯无际的广度。

这就把整个终南山的山势通过总体性的布局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觉得是在观赏一幅巨画。

赏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

赏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

赏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学区:学号:姓名:内容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既“精于画”,又“妙于诗”。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边疆关塞的辽阔荒远;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

在这一幅幅画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

他的诗对于绘画的美,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

产生一种绘画无法追踪的特殊的艺术美。

这就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美学特征,是对中国山水诗艺术的重大贡献。

Summary:Wang Wei is distinguished one poet full of talent , his both "be proficient in painting ", and "wonderful Yu poem " hold the Tang period. Disregarding if the well-known mountains and rivers magnificence is grand , or the frontier pass squeezes in vast famine is distant; Disregarding deep being foot bridge running water peace , be still jungle ancient temple, he all can wield the graceful picture scroll become one image natural , the most concise, vivid , be rich in the characteristic language most, adorn most , distinct , being magnificently conceived. Within this picture scroll, poet's oneself image and the external world scenery merge into an organic whole, with author's individuality reaching the consummate agreement naturally. His poem US to drawing, now that can enter among them , can beyond the person. Peculiar artistic esthetics producing one kind of drawing having no way to track. This is that Wang Wei aesthetics characteristic having painting " in the "poem, be to that Chinese scenic poem art major contribution.关键词:诗中有画;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画面美;气韵美;声乐美Key words:There are painting in poem; Picture composition is beautiful; The line is beautiful; The color is beautiful; The tableau is beautiful; Artistic conception is beautiful; V ocal music is beautiful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以水为媒——绘画艺术中“水”意象探微

以水为媒——绘画艺术中“水”意象探微
美术时空
□ 以 ART EDUCATION RESEARCH
摘 要:水为生命之源,是地球所有生命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那些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珍贵 丁 宝藏的文明也是逐水而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于水的观照已不仅仅限于物质的实用价值,更升华 秀

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因而在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众多绘画艺术作品中,"水”作为融通自然和人类情感的一 琴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智者乐水。”汉代的 述宇宙论的基础。
刘向对于“智者乐水”有一段孔子答弟子自贡的记二、Fra bibliotek在各个画种中的表达
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曰:君子之所以见大
基于中西方对水的哲学概念的出发点和认知的
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 不同,使水在中西方绘画中呈现的面貌、深层意蕴也

万物皆为道所发生。他在《道德经》中讲道:“上善若 经验的表达方式。

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泰勒斯对水的阐释的动机和东方哲学中对水精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
神性的宣导与推崇不同,他命题中的一切都是基于解
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①为什么说水德 决万物本源这一重要的哲学概念。他认为水作为一
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是观者的欣赏对象之一;其次,画面中的水呈现出自
2. 水在西方哲学背景下的语义 和东方对水人格化精神层面的释义相比,西方
然、灵动的美感;最后,作品本身具有绘画性。 中国画以水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作品中,比较有
15
代表性的是南宋马远的《水图》。 (1) 创作理论 明人李日华看了马远的《水图》后说:“凡状物者,得

中国山水画意境探微

中国山水画意境探微

水 画绘画技 法也有 了长足 发展 , 荆 浩 的《 笔 法记》 提 出“ 六要” “ 搜妙 创真” 等观点。画家们均将“ 含不尽之 意见 于言外 ” 作 为 审美追 求 , 荆浩提 出“ 可忘笔 墨而 有 真景 ” “ 真者气 质俱盛 ” , 北 宋画论 家郭 熙的《 林泉 高致》 是对古代 山水画创作 的总结 , 明确提 出“ 境 界” 的概念 范畴 , 提 出“ 可行 、 可望 、 可游 、 可居 ” 的山水画 评价标准 。元代的政治环境较为恶劣 , 文人们 多被排
然, 强调 文学创作的言外之意 , “ 言者所 以在 意 , 得 意 而忘言” 。意境 是艺术创作 中情景交融 、 虚实相 生的
形象系统及其诱发 的审美想象空 间 , 是主 客、 物我 的 辩证 统一。“ 意境 ” 是从 “ 意象 ” 演 变而来 的 , “ 少 陵笔
墨无形画 , 韩 干丹青不语诗 ” 。“ 意境 ” 一词最早见 于 王 昌龄 的《 诗 格》 , 《 说 文解 字》 中有“ 意, 志也 , 从心 ,
虽 然在魏 晋时期 没有 明确提 出意境 的概念 范畴 , 但 经过长 时间的发展 ,关于 意境的很 多问题 都已被理

中国 山水画意境简 述
在 中国传统绘 画 中,画家不会 简单地模仿 自然 世界 , 也不会 无休止地探究 未知世界 , 而是将 自己对
清。 宗炳在《 山水画序》 中提 出“ 澄怀 味像 ” “ 圣人含 道 映物 ” “ 山水 以形 媚道 ” 的美学观 点 , 主张 用 “ 天人 合一 ” “ 道” 等 哲学思想 指导 山水 画创 作 , 在心 灵与 自 然 山水 的交流和碰撞 中创造优美 的意境 。王微的《 叙 画》 提 出“ 望秋云 , 神飞 扬 , 临春风 , 思浩 荡” 的观点 , 顾 恺之 的《 画云 台山 记》 提出“ 以形 写神 ” 的绘 画要 求, 谢赫总结出绘画创作的“ 六法论 ” 。 在 隋唐 时期 ,山水 画家李思训将情感 寄托于 山 川景色 之中 , 创作 出许 多情景交融 的 山水 画作 品 ; 王 维 创造 了“ 破墨 ” 的 山水 画技 巧 , 并将 诗境与 画境联 系起 来 , 推进 了山水 画意境 的发展 ; 张彦远 的《 历代 名 画记》 提 出“ 气韵 ” “ 骨气 ” “ 得意 ” 等主 张 , 倡导 “ 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
音体美
中西山水诗歌绘画美探微
西安外事学院外国语学院 秦 莹
[摘 要]山 水 诗 歌 是 人 们 对 自 然 之 美 的 咏 叹 与 抒 怀 , 常 常 在 文 字 间 为 读 者 勾 画 出 一 幅 幅 生 动 的 画 面 , 因 此 而 具 有 绘 画 之 美 。本 文 试 图 从 文 化 的 角 度 探 究 中 西 方 山 水 诗 歌 , 特 别 是 他 们 在 展 示 绘 画 美 方 面 的 异 同 。由 于 世 界 观 、自 然 观 、思 维 习 惯 和 文 学 风 格 的 不 同 , 中 西 山 水 诗 人 以 不 同 的 视 角 和 虚 实 程 度 为 读 者 展 现 诗 歌 背 后 流 动 的 自 然 画 面 。 [关键词]中 西 山 水 诗 歌 绘 画 美
三 、中 西 山 水 诗 歌 的 绘 画 美 比 较 虽然中西山水诗都具有绘画美, 但是中西方人的宇宙观、 空间观以及思维习惯的不同使得他们在谋篇布局, 遣词造句 上也各有不同。 首先, 中西山水诗在空间意识上有所不同。西方山水诗歌 中, 作者的目光常常集中在一个透视的焦点, 向远处透视, 以 至 无 穷 。 而 中 国 的 山 水 诗 人 往 往 不 拘 于 某 个 点 , 而 是 以“ 俯 仰 自 得 ”的 精 神 来 展 现 空 间 经 验 的 。我 们 以 华 兹 华 斯 和 王 维 的 诗 为 例 。在 华 兹 华 斯 的 诗 中 , 山 水 呈 现 的 过 程 都 细 心 的 经 过 他 的 视 觉 接 触 次 序 指 引 , 是 一 种 单 线 的 进 行 。在 华 兹 华 斯《序 曲》第 十 四 章 中 有 这 样 的 诗 句 :“ 看 ! / 当 我 仰 视 / 月 光 赤 裸 地 挂 在 无 云的天穹 / 而在我的脚前 / 安卧着一海无声的白雾 / 一百个山 头把暮色的背耸起 / 散遍这寂然的海洋, 然后, 再过去 / 在更 远 的 那 边 , 固 体 的 霭 气 展 开 …… ”。诗 中 一 连 串 的 定 向 指 标“ 仰 视 ”、“ 脚 下 ”、“ 再 过 去 ”、“ 在 更 远 那 边 ”都 体 现 了 西 方 人 的 透 视 角度, 将读者引入彷徨的追寻之中。 王 维 的 辋 川 诗 有 一 绝 句 :“ 水 坨 湖 水 北 , 杂 树 映 朱 栏 , 逶 迤 南 川 水 , 名 灭 南 林 端 。”此 处 南 川 水 却 明 灭 于 青 林 之 端 , 不 向 下 而向上, 不向远而向近, 和青林朱栏构成一片平面。 中西山水诗的空间意识的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宇宙观。 中国人和西方人同爱无尽空间, 但在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的 不 同 。西 方 人 站 在 固 定 的 点 , 有 固 定 的 角 度 透 视 深 空 , 他 的 视 线 失 落 于 无 穷 , 驰 于 无 极 。他 对 这 无 穷 的 空 间 的 态 度 是 追 寻 的 、控 制 的 、冒 险 的 、探 索 的 。中 国 人 的 最 根 本 的 宇 宙 观 是《易 经》上 所 说 的“ 一 阴 一 阳 之 谓 道 ”。中 国 人 对 这 无 穷 无 尽 的 态 度 却 是 如 古 诗 所 说“ 高 山 仰 止 , 景 行 行 止 , 虽 不 能 至 , 而 心 向 往 之 ”。 此外, 中西山水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不同。中国的山水 诗 如 山 水 画 一 样 具 有 很 强 的 写 意 性 。 神 形 、意 象 、道 器 是 中 国 绘 画 的 核 心 , 中 国 的 山 水 是 同 样 有 着 这 样 的 写 意 特 点 。中 国 山 水 诗 歌 要 求“ 以 形 写 神 ”, 用 简 约 、抽 象 的 语 言 符 号 勾 勒 出 无 尽 的 意 境 。有 些 诗 歌 读 起 来 就 像 是 在 欣 赏 一 幅 简 笔 画 , 但 却 意 味 深 长 。以 马 致 远 的《秋 思》为 例 。“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 夕 阳 西 下 ,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 ”“ 枯 藤 ”、“ 老 树 ”、“ 昏 鸦 ”、“ 瘦 马 ”、“ 断 肠 人 ”写 出 诗 人 的 千 万 惆 怅 , 不 禁 让 人掩面哽咽, 潸然泪下。 而西方的山水诗歌却常常力求写实, 青山绿草, 真实饱满、 直 观 、细 腻 。 以 柯 勒 律 治《忽 必 烈 汗》为 例 , 诗 中 有 很 多 对 忽 必 烈 的 宫 殿 的 描 写 :“ …… 那 儿 有 神 河 阿 尔 浮 / 流 经 深 不 可 测 的 岩洞 / 注入不见太阳的海中 / 那儿有十哩方圆的沃土 / 城墙、 高 塔 四 面 围 绕 / 明 媚 的 花 园 , 曲 折 的 小 溪 / 丁 香 、豆 蔻 芳 华 四 溢 / 树林像山丘一样古老 / 环抱着阳光灿烂 的 草地 …… ”但 是这 些描写都侧重写实, 比较直观, 与中国诗歌中的描写大不相同。 四 、结 语 虽然中西山水诗歌在很多方面有所差异, 但是作为诗, 他 们都用语言描写流动的画面。诗人都试图以自己的角度向读 者 展 现 他 自 己 在 山 水 美 色 中 的 经 历 的 无 数 ( 下 转 第 549 页)
营 。以 卞 之 琳 的 诗《断 章》为 例 :“ 你 站 在 桥 上 看 风 景 , 看 风 景 的 人 在 楼 上 看 你 。明 月 装 饰 了 你 的 窗 子 , 你 装 饰 了 别 人 的 梦 ”, 其 中 ,“ 桥 ”、“ 楼 ”、“ 明 月 ”、“ 窗 子 ”便 勾 勒 出 诗 的 空 间 结 构 。 但 不 同的是, 诗的空间结构是相对存在的, 不像绘画的空间布局那 样具体, 一目了然。
— 547 —
科技信息
音体美
⑦ 灰 底 色 灰 底 色 的 配 色 由 强 到 弱 依 次 为 : 黄 色 、黄 绿 色 、 橙 色 、紫 色 、蓝 紫 色 。
⑧ 紫 底 色 紫 底 色 的 配 色 由 强 到 弱 依 次 为 : 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色 、黄 色 、黄 绿 色 、橙 色 、黄 橙 色 。
( 2) 色 彩 的 对 比 在十二色相环上, 两个相互对顶的色彩叫对比色, 其色相 明 度 差 异 最 大 , 给 人 留 下 鲜 明 、强 烈 的 对 比 感 觉 。 色 彩 只 有 通 过对比, 才能正确表达形象。对比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明度对比 包括同色相和不同色相的明度对比, 需通过反 复 比 较 , 以 求 准 确 表 达 。明 度 对 比 可 加 强 明 快 感 , 对 比 越 强 , 视 觉效果越清晰, 反之视觉效果越模糊。 纯度对比 在同一色相中, 纯度越高, 越显鲜艳, 纯度越低, 越 加 混 浊 。纯 度 对 比 可 加 强 浓 郁 感 。色 相 对 比 , 这 是 两 种 或 多 种色彩并置或交替变换时, 因色相不同而造成的色彩偏移现 象 , 又 可 分 临 色 对 比 、补 色 对 比 和 冷 暖 对 比 。 在进行色彩对比设计时, 应使对比恰到好处, 才使画面艳 而不俗, 华而不浮, 产生协调和谐的美感。 ( 3) 色 彩 的 调 和 在十 二色 相环 上 , 两个 相近 的 色彩 叫调 和 色。色 彩调 和 给 人 以 含 蓄 、丰 富 、高 雅 、愉 悦 、舒 服 的 感 觉 。 主 要 调 和 法 有 : ①同类色调和 是 指 色 相 同 而 明 度 不 同 的 色 彩 配 合 , 如 淡 绿 、鲜 绿 、深 绿 的 配 合 或 浅 红 、大 红 、深 红 的 配 合 。 ②近似色调和 是 指 含 有 共 同 成 分 的 不 同 色 彩 的 配 合 , 如 橙 、朱 红 、黄 都 含有黄的成分, 配合在一起容易协调一致。 ( 4) 色 彩 的 节 奏 节奏是构成画面形式感的重要因素, 体现在画面上则有 许 多 变 化 , 如 强 弱 、大 小 、明 暗 、刚 柔 、高 低 、虚 实 等 , 这 些 矛 盾 双方的交替变换, 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多种形式的节律运 动 , 它 既 有 重 复 、又 有 发 展 , 各 个 方 面 互 相 制 约 、互 相 推 进 , 体 现 了 自 然 的 和 谐 。从 画 面 效 果 看 , 有 激 烈 的 , 有 平 稳 的 , 有 快 乐 的, 有忧郁的等等。各种不同的色彩, 为体现同一主题组成有 机整体, 融合在节奏的律动之中。 色彩关系中, 对比是变化的因素, 调和是统一的因素。包 装色彩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要处理好变化与统一的关系, 在统 一 中 求 变 化 , 在 变 化 中 求 统 一 , 两 者 相 辅 相 成 。同 时 , 包 装 的 色 彩效果好并不在于用色多, 关键在于对色彩的选择与配合, 用 色 过 多 易 产 生 杂 乱 过“ 花 ”的 感 觉 , 显 得 俗 气 。 2.包 装 印 刷 品 的 习 惯 色 彩 ( 1) 食 品 类 包 装 印 刷 品 的 色 彩 在我国, 食品包装多使用红黄暖色搭配, 画面的主体以真 实或抽象商品的自身形象来冲击人们的视觉, 从而激起人们 的 食 欲 感 。 例 如 咖 啡 与 巧 克 力 的 包 装 色 彩 , 以 深 红 、大 红 、青 莲 、熟 褐 等 四 种 颜 色 搭 配 , 色 彩 几 乎 倾 向 于 食 品 的 本 色 , 这 种 色 彩 暗 示 了 其 香 醇 、浓 郁 的 口 味 , 富 有 诱 惑 感 , 画 面 色 彩 突 出 , 图形简单明了, 特别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该包装的色彩与人的 生活习惯和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色调运用适当, 体现了食 品包装的独特魅力。 ( 2) 化 装 品 包 装 的 色 彩 就 美 容 类 化 妆 品 而 言 , 常 用 和 谐 、文 静 、高 雅 的 色 调 , 表 现
一 、引 言 山水诗歌是人们用来表现自然山水之美, 抒发个人情怀 的一种文学形式。因为山水诗歌重在描写自然风光、高山流 水 、亭 台 楼 榭 , 往 往 能 在 字 里 行 间 为 读 者 描 拟 一 幅 幅 生 动 的 画 面, 使读者在享受语言的美妙之上, 更能在想象中栩栩如生 地 勾 勒 出 诗 里 描 绘 的 晨 曦 、雾 霭 、清 泥 、碧 水 、游 鱼 、飞 燕 。 因 此, 诗歌便有了其独特的绘画美。但诗源于思, 因此亦因诗人 的个性与文化不同而有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语言 在山水诗歌的谋篇布局上会有差别, 因而展现给读者的画面 感觉也会各不相同。 二 、诗 中 有 画 在各 个艺 术门 类 中 , 诗 与画 的 关系 最为 密 切。作 为两 门 独 立 的 艺 术 形 式 , 诗 歌 与 绘 画 在 很 多 方 面 都 有 所 不 同 。18 世 纪 德 国 启 蒙 主 义 者 莱 辛 在 《拉 奥 孔 — —— 论 绘 画 和 诗 的 界 限》 中 指 出: 绘画凭借线条和颜色, 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 因 此 绘 画 不 宜 于 处 理 事 物 的 运 动 、变 化 与 情 节 ; 诗 是 通 过 语 言 和声音, 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的动作, 所以诗不宜于充分地、 逼 真 地 描 写 静 止 的 物 体 。因 此 , 绘 画 作 为 造 型 艺 术 只 能 描 写 完 成了的人物性格和事物, 反映出他所具有的矛盾, 换句话说, 画为定型, 诗写变化。 但是古往今来也有许多中外文人看到了诗画之间的相同 之 处 。法 国 古 典 主 义 批 评 家 拉 宾 在《关 于 亚 里 斯 多 德〈诗 学〉的 随 笔》中 写 道 :“ 诗 的 构 思 , 犹 如 画 面 的 布 局 ”。希 腊 诗 人 西 蒙 奈 底 斯 说 :“ 诗 是 有 声 画 , 犹 如 画 是 无 声 诗 ”。17 世 纪 法 国 画 家 弗 列 斯 诺 埃 在《绘 画 、雕 刻 的 艺 术》中 认 为“ 一 首 诗 像 似 一 幅 画 , 那 么 , 一 幅 画 就 应 该 力 求 像 似 一 首 诗 ”。 我 国 宋 代 诗 人 苏 轼 在 谈及诗与画的关系时站得更高一些。他评论王维的诗与画: “ 味 摩 诘 之 诗 , 诗 中 有 画 , 观 摩 诘 之 画 , 画 中 有 诗 ”。 不 仅 如 此 , 苏 轼 还 从 两 者 的“ 相 通 ”看 到 两 者 的“ 统 一 ”。 他 在 诗 中 写 道 : “ 诗 话 本 一 体 , 天 工 与 清 新 ”, 也 就 是 说 , 塑 造 巧 夺 天 工 的 艺 术 形象, 使艺术在创新上能于自然相比美而又胜过自然。 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 山水诗和绘画在很多方面都有相 通之处。首先, 在内容上山水诗与绘画之间有着天然的共同 性, 即表现自然的山水景致, 用艺术的手法再现和塑造自然之 美 。从 这 一 方 面 看 , 读 一 首 山 水 诗 , 更 像 是 欣 赏 一 幅 山 水 画 卷 , 青 山 、绿 水 、白 云 、紫 烟 , 便 在 字 里 行 间 显 现 出 来 。以 杜 牧 的《山 行》为 例 :“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 白 云 深 处 有 人 家 。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画 。”这 首 诗 描 写 了 深 秋 季 节 山 中 的 景 色 , 让 人读起来像是身处枫林中一般, 难怪后人会取其诗意, 构成画 境。但不同的是, 诗所表现的画面是动态的, 它展现给读者以 若干个定格画面的连续, 作者经历的多个瞬间的连续, 而不是 某 一 个 静 止 的 景 象 。这 样 看 来 , 诗 是 流 动 的 画 。与 此 同 时 , 诗 又 是 有 声 的 画 。 诗 通 过 文 字 , 音 律 , 再 现 风 声 、水 流 、鸟 语 、蝉 鸣 , 给读者以听觉上的感染。 同时 , 山水 诗与 绘 画都 用色 彩 来表 现景 物 。如李 白的 诗 句 “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 中 ,“ 青 山 ”、“ 帆 ”、“ 日 ” 便 为 这 幅 画 着 了 颜 色 。 但 不 同 的 是 绘 画 中 使 用 是 水 彩 、颜 料 , 是直观的; 诗中的颜色是用文字表现出来的, 因而是间接的、 隐晦的。但相比较而言, 诗的色彩是具有期待性的, 它召唤读 者依照自己的理解去为它着色, 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最后, 诗与画都具有空间感, 两者都体现作者的空间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