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作业:家庭教育心理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自己的成长,分析一下父母对自己的教养类型以及自己对父母的依恋方式,并思考父母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有事实,有理论依据,1000字。

在我成长的生活经历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对我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将基于家庭教育的心理学层面,从父母对我的教养类型及我对父母的依恋方式两方面,来分析父母对我成长的影响。

我出生于湖北省孝昌县农村,4岁左右搬家到了宜城县农村。有一个弟弟和妹妹,父母都是农民。童年时期,父亲承包了村里的几口鱼塘,母亲一人操持家里所有的事情,并协助父亲的生意。从出生到13岁,我都没离开过父母亲,一直给我足够的关注和爱。父母亲对我的教养类型属于民主型,所以母亲对我的影响更为深刻。母亲上过高中,那个时候,算是高文凭了,她知情达理、勤劳善良、邻里融洽,对待我们也是很有一套方法。父亲小学没有毕业,但是也对我的学业很上心。

1. 在学习上

我上学较晚,7岁才上小学一年级。当时作业量也少,在家母亲从来没有强命我写作业,给了我充分的自由。我自己的自尊也很强,经常趴在凳子上写作业,有时候不会写,还哭起来。父亲对我的学业也很上心,在我读初二时,当发现由于乡村教学质量不好而影响我的学业时,父亲毫不犹豫的帮我办理转学,到县城里最好的中学继续学习。

2. 在生活上

从小母亲就教导我们兄妹三个人帮忙她做家务。当时,家里养鸡、养鸭、养鹅、养猪、种菜。

母亲每天早起做饭,做好饭就希望大家热乎乎的吃完,所以我也从不睡懒觉,一直保持到现在。印象中,我小时候的衣服都是母亲亲手做的。家里有台缝纫机,母亲向来我家借住的裁缝师傅学习了如何裁剪,如何缝纫。虽然做不出很漂亮的款式,但是小时候全家人的衣服,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每逢过年前夕,母亲既要给家里做大扫除,又要赶制新衣服,特别的忙碌。

我8岁那年,全家搬到乡里爸爸的工厂。那年我读4年级,就开始在学校寄宿,每个周末可以回家一次。母亲开了一个小卖铺,每周的生活费母亲都让我自己去抽屉里拿,从不限制我该拿多少。而我却特别自觉,每次拿一元钱,每周如果剩钱带回家就特别开心。学习之余,做小卖铺的小帮手就是我的职责。

在我眼里,父母亲的关系一般般,偶尔吵架。父亲的脾气比较暴躁,我记得有时候父亲在桌上上生气了,直接把碗筷都摔了出去,但是每次母亲都能忍受,尽量不在我们面前吵。

在孝顺老人上,父亲母亲做得特别的好,清明节也会去上坟。小时候过年是一定带着我和哥哥去走访亲戚,向长辈们问候

3. 在工作上

父母亲乐观的性格一直影响着我。98年长江流域发大洪水,我们家承包的鱼塘也淹掉了,房屋也冲垮了,但是父母亲积极面对,终于挺过去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影响下,我的依恋方式偏向于安全型依恋。想到父母,我的心理特别温暖,从三年级学校寄宿起,我就没有天天都与父母待在一起,但是我从不感到孤单,我一直都能体会到父母对我的关注和爱。我可以很好的独立照顾好自己,可以很好的适应新环境,与同伴友好相处。

学业继续深造、恋爱、婚姻、工作等等这些人生的重大选择,父母也给了我最大限度的自由,让我自己选择,而他们仅仅给我一些建议。这让我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并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生活态度也积极向上。我高考、考研第一次都失利,在选择是否复读时,父母也是尊重了我的意愿,这两年时间里,父母并未给我压力,生活中关注我、照顾我,学习上给予鼓励和宽慰,这些都是我成长中的温馨印记,让我明白自己的选择,需要自己去努力,而选择了就努力就不需要后悔。

正如温尼科特提出的“足够好的母亲”,开始的时候几乎完全适应她的婴儿的需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地适应得越来越少,并根据婴儿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应对她的失败。我很幸运拥有足够好的父母,这是我一生成长的财富。

编后语:

父母对待儿童的四种不同的教养风格: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

四种亲子依恋关系:安全型、不安全(反抗型)、不安全(回避型)、混乱型

1.安全型依恋

个体在依恋对象接近与适度时都感到舒适,但是太远的距离也会使他们痛苦。这种风格被认为是最好的,因为这种依恋保证了接近与亲密的关系,又鼓励孩子探索他的环境从而更有效地认识这个世界并更好地独立行动,同时也不会有离父母太远的风险。

2.不安全-反抗型依恋:

在父母接近时会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并极度渴望保持距离。这种类型是适应不良的,因为这会使得孩子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减少了孩子从父母那学习的机会(孩子较少在意父母并较少受到父母的影响),不利于儿童后期与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

3.不安全-回避型依恋:

同样是适应不良的,但这种孩子极度渴望亲近,只要父母稍远离便会感到极度不安。当时当父母与之分离再度接近时,他们又会报之以愤怒的反应。这种风格不利于探索性行为、学习和独立,并且很可能导致将来糟糕的亲密关系。

4.混乱性依恋:

这种类型太过依赖,并试图控制反复无常的父母。这种儿童既不渴望亲密也不为分离感到痛苦,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有高程度的接近-回避焦虑

童年时期,因为父母在工作,所以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婆和外公的照料下成长,直至15岁升入高中之后才开始与父母加深了解交流。所以对我的成长来说,除了父母,外公外婆对我的成长也有着重要影响。

外公外婆对我的抚养类型算作民主型和放任型的结合,在生活中,对我照顾的无微不至,不管我提出什么要求都会尽量满足我,但是却也不是一味地溺爱,在我犯了原则性问题时,他们也会指出来。也许是因为外公外婆的"隔代亲",父母心里担心我会被宠坏,所以对我的教导会很严厉,而且妈妈还是学校的老师,对我要求尤其高,教育类型更加倾向于专制型,对我高要求,因为外公外婆的

高回应的影响下,父母的回应就显得低回应。

童年时期,父母会提出很多种规则,希望我严格遵守。一般他们不会解释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强制性迫使我顺从,顺从便好,不顺从就是直接惩罚。专制型的父母,往往无法敏感觉察到孩子的冲突性观点,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将他们所说的话当做法律,接受他们所给予的一切(常常他们会过度相信自己,并且认为我都是为孩子好),并尊重他们的权威。比如当我犯错时,父母会选择直接训斥和惩罚,而对我的需求却不是很重视。记得小学时,有次老师退了书本费,我忘了交给妈妈,下午时未跟妈妈说就擅自用了一部分钱,后来被妈妈知道了,在学校就被妈妈叫到办公室"审问",然后给我定性为"偷窃行为",然后就是惩罚,这中间除了询问钱做什么用之外,没有问用钱时我的想法是什么。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影响下,我的依恋方式偏向于反抗型依恋。在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时,我会变的焦虑不安。我记得在5岁左右,父母带我去临市的姑姑家做客,有天傍晚,父母带着我和姑姑一家一起在游乐园游玩之后,姑父用自行车带着我和堂妹在回家途中遇到熟人停下说话,我要看着父母越走越远,心里害怕极了,跳下当时对我来说很高的自行车,拼命的向着父母的方向奔去。这个情景也一直很深的印在我的记忆中,一直到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