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有感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全文5篇)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全文5篇)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全文5篇)第一篇: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精选8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学而篇读后感(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1《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

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

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

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操行。

有一个故事,在日本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日本找不到工作。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电子版课文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电子版课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国学经典《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国学经典《论语》经典名句100句

国学经典《论语》经典名句100句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舒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意,居处不求恬静,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论语》【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把握了知识而不致疑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索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1、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读后感小学生35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小学生35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小学生350字(精选5篇)《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已经被神圣化,成为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紧箍咒。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读后感小学生35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论语读后感小学生350字(精选篇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

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

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

《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

”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

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

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

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关于君子的读后感(5篇)

论语关于君子的读后感(5篇)

论语关于君子的读后感(5篇)论语关于君子的读后感(5篇)儒家经典《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和终身学习的道理,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论语关于君子的读后感,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论语关于君子的读后感(篇1)论语是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本语录,讲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或一些官员的对话,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意思思是说:学完了再去复习,不让人开心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快乐吗?人不知我而我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看了这段话,我想到了明朝的刘大夏。

小时候的刘大夏十分聪明,对孙子兵法更是情有独钟。

看了一遍又一遍,总是爱不释手。

他告诉别人:“我遵守了孔夫子‘学而时习之’的教诲,十分高兴。

”刘大夏当上官后,他的同窗来找他叙旧。

刘大夏摆了一桌酒席,对同窗说:“唉,自我当官后,也只有远方来的你让我如此愉快啊!”有一天,刘大夏在路上遇到一个醉汉,官兵大喝:"刘大人出巡,让道让道!”醉汉说:“什……什么刘……刘大人啊?”官兵说:“就是刘大夏刘大人!”醉汉说:“没听……听说过……过这玩……意。

”刘大夏见状说:“算了算了,绕道走吧。

”按照孔夫子的话说,刘大夏的这种行为就是君子所为。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我们一开始观察人,正如孔子所说,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为人处事。

但是自从读了《论语》我才知道,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之后,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所以,读了《论语》之后,使我受益良多。

它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多读经典著作,才能令我们的思维更敏捷,视野更开阔,做事更合理,才能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上不断自勉,少走弯路。

才能让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日常行为规范。

论语关于君子的读后感(篇2)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

于丹论语阅读感想简短(精选5篇)

于丹论语阅读感想简短(精选5篇)

于丹论语阅读感想简短(精选5篇)于丹论语阅读感想简短篇1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

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君子与小人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

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而不是小人呢?孔夫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又到底是怎样的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告诉我们:用孔夫子的说法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比如我们大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不可能意见都一致,君子会很平和的跟每一个人都能交流,但是他会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不会苟同别人。

小人没主见,别人一说什么好像都对,但是还经常跟人打起来,叫做同而不和。

君子好处事,但你很难取悦于他,但他对人了解是非常准确的,能够量才用人。

而小人难处事,你却很容易取悦于他,但他对人却常常是求全责备。

于丹教授认为,孔夫子描述的这个现象它远吗?这肯定不是远古的事,这一切现象其实今天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你要把这个标准想明白的话你会发现,孔夫子给了我们一个考察人品的标准。

孔夫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

少年时为何要“戒色”?中年时又为什么要“戒斗”?老年时“戒得”指得又是什么?于丹教授在这一讲——《君子之道》中将为我们详细讲解这三戒的内容和它对人生的重要影响。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我们今天就说说《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画外音:“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将为我们讲授《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通用6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读后感篇1初读《论语》,无外乎“之乎者也”,无外乎“仁”,无外乎“克己复礼”,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长,越来越觉得,《论语》是我一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汪国真曾经说过:“我不管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是啊,人生百态,谁能够一生无忧呢,孔子在许多人的眼里,不过是个渺小的夫子,可真正懂得孔子的人,都认为孔子是个圣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一书,有很多精辟的话语,其中我认为能够真正形容孔子的就只有这句:知其不可而为之。

生活中的我,不善辞令,苟于言笑。

是《论语》教会我坚强是人生的准则,永不放弃,永不抛弃。

于是,我对生活中的许多应接不暇的事情都付诸一笑,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泥泞,我都会坚强到底,永不服输。

我坚信,坚强为人是智者的选择,我无悔于青春,因为我有坚强的人生。

坚持,是一种无愧于心的表现。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在当时,它的学说并没有被应用,也很少有君王重视,但孔子坚持了一生。

它认为自己是对的,不被采纳的意见,不能阻止孔子前进的道路,孔子一路坎坷,但是他的成就是当代人无法想到的,一丝文明的曙光照耀着中华大地,映出来的是孔子,是大成至圣的先师。

这是孔子一生坚持的结果,当年嘲笑孔子的人,都被淹没在历史的波涛之中,只剩下了孔子。

《论语》一书,可以说的上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的民族之魂,而珍重坚持到底的精神更是《论语》教给我们的瑰宝。

有了它,我们可以战胜一切艰难危险,不畏人生中的坎坷,不屑于路人的嘲笑。

每当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都会静下心来,默默地咏读《论语》,觉得有一位千年前的智者在告诉我一些道理,这已经使我一生受用。

在低谷里,我远眺山峰。

在挫折中,我笑纳苦果。

在淡薄里,我静思明志……《论语》读后感篇2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

《论语》读书心得作文(精选24篇)

《论语》读书心得作文(精选24篇)

《论语》读书心得作文(精选24篇)《论语》读书心得篇1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觉如今的我们已离儒家文化甚远了,也许以今人的眼光,论语中的孝道已很难让人接受。

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其实父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榜样,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我曾听说父亲卖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境的花销;我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

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如今我也见年过半百的父母仍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为儿女的他们是否对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见解。

而有感于父母之年这正是现在儿女应尽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满泪水的父母的脸。

夫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若有时要远行必告知父母。

若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一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

如果今后我们远游了,我们更应当珍惜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父母以最大的关心来弥补远游之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就是孝。

而对于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颜悦色大概只是父母对他们吧!若以夫子之言,我们应当以遵从的心来面对父母,以此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辈重拾对父母的敬佩服从之心,重捧《论语》,势在必行。

读《论语》,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真切、切实。

初一写有关论语的满分读后感

初一写有关论语的满分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大家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一写有关论语的满分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初一写有关论语的满分读后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

翻译今天的语言是:“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

”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

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能力的培养。

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

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禁引起了我感慨:“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校领导真是我们的救星,及时为我们增加营养。

当今社会知识裂变“一日千里”,知识在不断更新。

用传统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经跟不上社会形势的需要,所以老师要经常更新知识结构,要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心与敏锐感,为了培养能够适应这个社会需要的人,老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可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都是重中之重。

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

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

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经验、优秀论文、教学先进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学习论语的篇1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

”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

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

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

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

他们是社会的良心。

”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0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0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0篇)《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0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读书笔记篇1坐在桌前,写《论语十则》读后感。

拿着《论语》摇晃了半天,也感不出个头绪来。

恍惚中似乎看见一缕魂儿头过纸背,飘荡在春秋战国和两三千年后的今天。

想当年,孔老人家为做官周游列国,历尽颠簸,费劲口舌。

不只是相貌不够酷,还是不太会做秀,反正最后没戏,只得回到老家教书。

为了多挣几个钱,收了三千弟子,只是混个温饱,最后也没发财。

就得了几束肉干,几片干鱼,很失败的样子。

说他是办学的祖宗,有可能的。

听说以前的私塾都挂他的画像。

现在私立学校是不挂他老人家的像了,不过收费比起祖宗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说他书教的好,似乎有点儿勉强。

据观察,他就的教学宗旨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由,会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懂不懂?自己去想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走在路上大伙儿互相讨论学习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凭兴趣爱怎么学就怎么学吧。

学的怎么样,全靠一个“悟”字。

悟好了,是老人家的功劳;悟不好就只能怪自己了。

反正已经收到了肉干,鱼片,“我是老师我怕谁?”后来要不是几个学生有出息,哭着喊着又是叩头又是膜拜的,他老人家才不会成为千古圣人。

嘿嘿,不信啊?你说他书教的好,让他拿特级教师证出来看看!教书不怎么样吧,说话也没什么水平。

那天不只怎么的跑到河边上憋了好半天,总算说了句有意思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弟子们历尽记录下来大呼高明。

其实就在他不远处有一位老农也在说;“不抓紧点种上,秋后就得饿肚子了。

”从战国回来,也不敢把自己的感想写到作文本上,那不是找死吗?还是按照“四勿”原则,端端正正的写上:要抓紧分分秒秒时间,刻苦努力,向孔子学习。

论语君子篇读后感

论语君子篇读后感

论语君子篇读后感论语中的哲理近乎常识,但又深沉。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君子篇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君子篇读后感篇一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

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离的,而是人格理想的两端。

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

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

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由此可见,“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从当下做的;而那个梦想,那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它其实就存在于当下,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

论语关于君子的优秀读后感(5篇)

论语关于君子的优秀读后感(5篇)

论语关于君子的优秀读后感(5篇)论语关于君子的优秀读后感(5篇)《论语》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是我国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论语关于君子的读后感,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论语关于君子的读后感(篇1)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

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

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论语关于君子的读后感(篇2)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结晶《论语》吧!说实话,我还没有能力把《论语》都看下来,可是以下两句就让我受益匪浅。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为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

他很尊敬老师,但是孔子的课,他听不明白的就会向孔子提出,有疑问的甚至敢当着同学们向孔子质疑。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出自《论语》,表达了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们都能看到它,君子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人们都会敬仰他。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篇1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一章,是孔子的言论之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们都能看到它,君子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人们都会敬仰他。

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犯了错误,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们都能看到。

但是君子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尽快改正。

人们不会因为君子犯了错误就贬低他,相反,人们会更加敬仰他,因为他有勇气承认错误并改正。

这句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会犯错误。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坦诚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尽快改正,人们会更加敬仰我们。

这是因为,承认错误并改正,需要勇气和责任感。

此外,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学会宽容他人的错误。

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我们都能看到君子的错误,但是我们也应该给予君子改正错误的机会。

同样,我们也应该对待他人犯错的时候,不要过于苛求,要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总结起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我们应该坦诚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尽快改正,这样人们会更加敬仰我们。

同时,我们也应该宽容他人的错误,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篇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中的一段话,意为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们都能看得见。

而君子改正错误的时候,人们都会仰望着他。

《论语》智慧: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论语》智慧: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论语》智慧: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释文: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和月蚀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


今解: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和君子打交道?这是来源于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是趋利避害的选择。

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人,对于未知的东西都充满恐惧与担忧。

君子光明磊落,不会隐瞒自己的过错,让人一目了然,消除恐惧。

小人善于伪装,有太多未知的东西,所以,人们发自内心的担忧,进而远离。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是什么意思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是什么意思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是什么意思
标题《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的意思是什么?
这个标题来自于《论语·卫灵公篇》中的一句话,他传的是孔子的言论:“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一日之内,也人皆见之。

再也三日,三日则已可期月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
君子的过失就像日月的食蚀一样,过失很容易被人们注意到,就像
日月食蚀一样,人人都能看见。

当君子改正自己的过失时,就像日
月从食蚀中恢复过来一样,只需再过一天,人们就能看到改变的结果。

最终,三天过去了,月食消失,君子的过失也完全消除,人们
对他寄予了期望。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君子风范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

它强调了君子应当重视自己的过错,并及时改正。

君子应当时
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任何一个过失都会被人们察觉,就如
同日月的食蚀一样,人人都能看到。

\
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注释】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解读】
在“晋灵公不君”的故事中,士会劝晋灵公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所谓暇不掩瑜。

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好像被黑影遮住了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阳月亮的光辉。

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度。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有地位的君子,也就是领导人来说,就像太阳、月亮一样,居于高处,并且大家都看惯了他光辉的形象,不像一般人,亮不亮没关系,反正也没人注意。

居于高位的领导人一旦犯错误,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稍有有一点点黑,就被人们觉察到了,所以尤其需要谨慎,一言一行都要注意。

当然,你一旦改正错误,那也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因为大家都仰望着你嘛。

以上两方面就是子贡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的意思。

不过,孟子认为,古代君子的过错的确如子贡所说,像日食月食一样,但他所处那个时代的所谓“君子”,却是将错就错,文过饰非,已完全没有“日食月食”的风度了。

(《孟子·公孙五下》)
孟子距子贡的时代并不很遥远,而我们今天距孟子的时代却是远之又远。

“君子”之过,是如日月之食让人仰望,还是将错就错,文过饰非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有感十一小六(2)班苏梦怡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之仰之。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

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自从读了《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这篇文章后,这句话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被我铭记在心。

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也彼为深刻:“的确,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

在事实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是的,在铁证如山的事实面前,无论你有多少言论,花多大的价钱请多好的律师,终究还是会败在事实面前。

这句话不仅是我悟到了这么一个道理,还使我想起了一件令我难忘的往事:
那是四年级的时候了,一次,老师在上完课后布置我们完成数学书上的几道题,我听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不以为然,心想:“反正老师都不检查,那就不写好了!”
谁知第二天,上数学课时,老师一进教室,就让我们打开数学书,让她检查作业完成的情况,让没写完的主动站起来。

我心里一惊,着急的想:“惨了惨了,这次完蛋了,我没写。

”我又想到了平时老师总是夸我是一个按时完成作业的好学生,这次没写完,大家会怎么看我?
班上的几个同学站了起来,接着又有几个同学陆陆续续的站了起来,我还在犹豫:“到底站不站?”旁边有同学小声的劝我:“你是好学生,应该不用站了吧。

”又有几个同学站了起来,这次,我心想:“有错了就要承认,岂能因为一点颜面就要欺骗自己?”我不再犹豫,果断地站了起来。

虽然最后被老师批评了,但我心里没有半丝委屈,反而还很舒坦,因为我没有欺骗自己,勇敢的承认了错误。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犯错,但一旦错了,只要你勇敢的站出来,坦率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终究会获得原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