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多样性_刘峰

合集下载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与其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与其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 . 1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研 究
111 细 菌 ..
新 的微 生 物 及 活 性 代 谢 产 物 的 可 能性 日趋 减 少 ,红 树 林 土 壤 微 生 物 引 起 了科 学 家研 究 的浓 厚 兴趣 。 目 前 ,主 要 集 中于 对 红 树 林 土 壤微 生物 及 其 活 性 代 谢 产 物 的生物 多样 性 ,生 物修 复作 用方 面 的研 究 。
1 . 真菌 .2 1
真 菌 多 为 腐 生 菌 ,主 要 是 子 囊 菌 纲 , 半 知菌 , 担 子 菌类 [。Z k r 等 f 马 来西 亚 红 树林 土 壤 中分 1 a ai 5 ] a ] 从 离 鉴 定 到镰 刀菌 属 ( u a im S e is .oa i F s ru p ce )FS ln , Foyp r m 和 F Vr clod s . sou x :et iiie ,其 中 S ln是红 树 . i l ' oa i
rb d e ), 克雷伯 菌属 ( l s l p umo ie), u u aa K e i l n e na b ea 阴沟 肠 杆 菌 ( tr b ce la a ) 。At s i [ Eneo a trco c e s h等 4 u ]
从 日本 冲 绳 岛红 树 林 中分 离 到 能 降解 壳 多 糖 的细 菌
d sr u e h o g o t h p c a a g o e s i Ho v r b i g c n n d b h n wld e a d c l v t n me n , it b t d t r u h u e s e il n r v o l i t m . we e , en o f e y t e k o e g n u t a i a s i i o t e fed o n r v o lmi r b a o h l n ma g o e s i i c o i lc mmu i e s a tri g Re e t wi h e e o me to ce c d n t s wa tsa t . c n l i n  ̄ t te d v lp n fsin e a h n t c n l g , h e e r h so a g o e s i mi r o g n s a d r l t d a t e m e a o i s h v tr ce o e e h o o y t e r s a c e fm n r v o l c o r a im n e a e c i t b l e a e a t t d m r v t a a tn i n T e p o r s e r x o n e b u t d i g o n o e s i m ir b a p ce i e s y me a o i s t t . h r g e s swe e e p u d d a o ts y n n ma g v o l c o ils e is d v r i , t b l e e o u r t t a d i c i i a e il b o e t r t n e e twe e s mm a ie . n a d t n t e b i h t r f h mp  ̄a c n n t a t t m t ra , i r so ai f c r u s v y o rz d I d i o , h rg tf u e o e i o n e a d i u t d v l p t n e c n t i ed wa e c i e . e e o d n y o sf l s s r d e h i d b

有关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报告

有关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报告

有关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报告红树林生态系统报告引言: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沿海地区的特殊植被类型,由红树植物构成。

这类生态系统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使其成为关键的生态系统。

本报告将介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形成及其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以及现代威胁。

一、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形成:红树林生态系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洋、河流和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

河流的淡水与海水的相互交融提供了滋养红树林植物的养分。

大量带泥沙的水流侵蚀河岸,使得沉积物聚集在海岸线。

红树植物通过其特殊的根系,如龙须根和水根,能够在营养贫瘠的盐渍土壤中存活和生长。

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红树林生态系统是高度物种多样性的地方。

在这些生态系统中,可以找到各种动植物物种。

红树林植物具有适应盐度、温度和潮汐变化的特殊能力。

其特有的根系和叶片形态以及耐盐性使得红树植物能够在潮湿、盐渍和高温的环境中生存。

而各种水生生物、鸟类和爬行动物在红树林中繁衍生息。

它们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保持了生态平衡。

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红树植物通过其根系稳固河岸,减少泥沙侵蚀,保护沿海地区免受风暴的袭击。

其次,红树植物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贡献。

此外,红树林还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如木材、草药和食物等,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和生活有重要意义。

四、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现代威胁:尽管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被广泛认识,但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首要威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开发、工业污染和过度捕捞等。

这些因素破坏了红树林的栖息地,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平衡破坏。

此外,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也对红树林生存造成了威胁。

结论: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独特的植被类型,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关键之一、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共同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红树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丰富度

红树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丰富度

红树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丰富度红树林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生长在潮湿的沙质海岸地区。

它是一个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热点,支持着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和多种生物群落。

本文将探讨红树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丰富度,以及其对环境的重要性。

一、红树林的物种多样性红树林是一个繁茂的植被系统,生长在海岸的潮间带和沿海地区。

它具有独特的适应机制,可以在高盐度、干旱和氧气不足的环境下生存和繁殖。

红树林的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包括了多种植物和动物物种。

1. 植物物种多样性红树林主要由红树和白树等植物组成。

红树包括了红树科、漆树科等多个科属的植物,如红树、秋茄等。

白树包括了白杨科等多个科属的植物,如白蜡木、白榄等。

不同的树种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形成了红树林内丰富的植物群落。

2. 动物物种多样性红树林为众多动物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资源。

其中,鱼类是最常见的动物群体。

它们在红树林内繁衍生息,为捕食者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

此外,蟹类、鸟类、软体动物等也在红树林内繁衍生息,丰富了红树林的生态系统。

二、红树林的生物丰富度红树林是一个高度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

红树林的生物丰富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食物链的丰富度红树林内存在着复杂的食物链关系。

红树林中的植物提供了食物和庇护所,吸引了大量的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

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 资源的多样性红树林不仅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红树林的植物可以被利用来制作木材、草药和饲料等。

同时,红树林还为周边社区提供了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红树林通过维持沿海地区的稳定性、防止风暴潮和海浪侵蚀等方式,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

红树林可以净化海水,吸收有害物质和沉积物质,维持水体的清洁和透明度。

此外,红树林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红树林的环境重要性红树林具有重要的环境功能和意义。

深圳红树林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筛选

深圳红树林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筛选

深圳红树林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筛选龙梦;樊慧敏;夏洪丽;汪志文;喻大鹏;夏立群;鲁义善【期刊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年(卷),期】2022(42)6【摘要】【目的】研究广东深圳红树林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筛选潜在生物活性菌株及水产病原菌拮抗菌。

【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纯化深圳红树林沉积物中可培养细菌,基于16S rRNA序列分析细菌物种多样性,通过PCR扩增聚酮合酶基因、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基因检测菌株产次级代谢产物潜力,并采用点种法筛选水产病原菌拮抗菌。

【结果】获得177株细菌,隶属于4门20属27种,芽孢杆菌属(Bacillus)是优势菌属,6株细菌为潜在新物种,55株细菌的基因组DNA扩增出至少1种生物合成基因,其中有7株细菌对水产病原菌有拮抗活性。

【结论】深圳红树林沉积物可培养细菌资源丰富,有应用于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发掘和水产病害绿色防控的巨大潜力。

【总页数】9页(P88-96)【作者】龙梦;樊慧敏;夏洪丽;汪志文;喻大鹏;夏立群;鲁义善【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广东省水生动物健康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海水经济动物种苗健康评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省水产动物病害防控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2;Q938.15【相关文献】1.北极海洋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菌株筛选2.山口红树林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r多样性及其活性筛选3.南大西洋热液区沉积物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分析和产酶活性鉴定4.广西北部湾局部海域海洋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及生物活性评估5.漳江口红树林沉积物真菌多样性分析及抗茶叶致病真菌生物活性筛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ZF13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ZF13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ZF13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夏雪奎;李庆;邵长伦;刘昌衡;佘志刚;林永成【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9(048)004【摘要】红树林内生真菌ZZF13,为湛江红树林秋茄内生真菌,种属尚未鉴定.从该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以及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skyrin(1),lichenxanthone(2),griseoxanthone C(3),1,3,6-三羟基-8-甲基-Xanthone(4),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5),初步的药理活性显示,化合物1和5对Bacillus subtilis ATCC 6633的MIC分别为100和100μg/mL.【总页数】4页(P133-136)【作者】夏雪奎;李庆;邵长伦;刘昌衡;佘志刚;林永成【作者单位】山东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中日友好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山东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中日友好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9【相关文献】1.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Cephalosporium sp.(2090#)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J], 魏美燕;李尚德;陈须堂;邵长伦;佘志刚;林永成2.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 Aspergillus sp.9H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J], 王艳磊;蓝雄;黄华容;张焜3.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Fusarium solani 387#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J], 宋双;薛艳钰;陆勇军;李静;廖宝林;刘岚4.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B2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J], 张奕;杨昌;许芳;刘岚;林永成5.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ZJ-ML1两个新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J], 吴颖楠;佘志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

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红树林,是指生长在潮间带或河口海湾等盐碱地带的树木群落。

作为沿海地区的天然屏障和重要生态系统,红树林在全球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自然环境的日趋严峻,红树林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红树林生态系统。

一、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意义红树林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植物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海底雨林”。

它们既生长在海水中,也在陆地上。

它们有一系列棕色和红色组成的丰富的生态系统。

在红树林里,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构成完整的自然生态体系。

红树林是陆地和海洋的交界处,是大陆与海洋、湿地与干地相交的地带。

它们为沿海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服务功能。

红树林生态系统在海岸线的稳定、河口的防护、海洋的保护和渔业资源的供应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红树林生态系统遭受的威胁由于城市化、旅游业和渔业等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红树林面临多种威胁。

例如,城市扩张导致的土地使用变化和海水淡化,使得红树林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了破坏。

此外,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农业和城市垃圾的排放也对红树林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这些威胁破坏了红树林的植被和底栖动物群落,使其面临着严重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生态系统恢复的风险。

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对红树林的保护,扩大保护区范围我们可以采用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和控制利用的措施,从政策、法律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保护和管理红树林。

例如,建立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和禁止开发某些特定区域,例如红树林生态系统原始地带和重要的栖息地。

2.强化环境监测,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必须加强监测和管理红树林生态系统,提高对大气、水、土壤和植物等环境因素的监测和管理。

需要加强生态基础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制定全面的监测标准和管理措施,完善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网络体系。

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

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

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一、简介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监测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了解其现状和长期变化趋势,并为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1.植物监测:采用样点法,随机选取30个样点,并对每个样点内的植物进行物种鉴定和数量统计。

2.动物监测:采用诱捕法和直接观察法相结合,捕捉和观察保护区内的鸟类、爬行类(蛇、蜥蜴等)、兽类(猴子、水獭等)和昆虫等动物。

3.微生物监测:采用土壤样品和水样进行微生物多样性监测,通过分析土壤和水中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来评估微生物多样性。

四、监测结果1.植物多样性:经过植物监测,共鉴定出保护区内植物物种250余种,包括红树林、湿地植物和陆地植物等。

其中,红树林的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0%以上。

2.动物多样性:经过动物监测,共鉴定出保护区内鸟类90多种,爬行类和兽类20多种,昆虫众多。

其中,有部分为珍稀濒危物种,如白鹭、虎头蛇、香獐等。

3.微生物多样性:经过微生物监测,发现保护区内的土壤和水体中分布着丰富的微生物种类,包括细菌和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对于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五、结论和建议1.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但有部分物种存在濒危和受威胁的情况,需要加强保护措施。

2.保护区的红树林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需要加强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包括防止非法砍伐和破坏,减少土地开发等。

3.鸟类是保护区内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渡鸟对保护区的生态功能有重要影响,需要加强对鸟类的保护和研究。

4.加强保护区的巡护力度,严禁非法捕杀和破坏保护区内的动植物。

5.继续监测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建立长期监测体系,了解其变化趋势,为科学合理地制定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六、总结通过本次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我们了解到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也存在一定的濒危和受威胁物种。

三种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种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种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
报告
题目:三种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摘要:南海是我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海洋资源之一,其中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是其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资源。

本研究将选取三种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进行研究,分析其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为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研究思路:首先,将从南海海洋红树林内采集到的内生真菌进行筛选和鉴定,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真菌进行研究。

其次,采用化学分离和纯化技术,分离并获得该三种真菌次级代谢产物。

然后,对所得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结构鉴定、生物活性测试与分析,寻找具有活性、生物功能组合的代谢物。

最后,深入研究代谢物的应用前景和开发利用方法。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可深入了解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的代谢途径及产物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为南海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南海海洋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鉴定;生物活性。

两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SK7、SK11)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两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SK7、SK11)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两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SK7、SK11)次级代谢产物的研
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红树林是近海地区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天然的防风固沙、保护海岸线、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同时,红树林内生微生物是具有巨大研究价值的资源之一。

其中,
红树林内生真菌能够合成大量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红树林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中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测试,为寻找新型天然产物提供科学依据和理
论指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采集南海红树林样品,进行微生物分离和鉴定。

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及质谱等技术对红树林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
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3、通过生物活性测试,对筛选出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药理学评价。

四、预期成果
1、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中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

2、对筛选出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测试,探讨其可能的药理
作用和应用前景。

3、为后续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药物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海岸带独特的生态类型,它在保持海岸生态平衡、维护海洋物质循环、保护海岸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了多种动植物和微生物。

保持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至关重要。

那么,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是什么呢?红树林物种多样性的特点红树林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物种数目众多:红树林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众多,包括了海蛇、螃蟹、龙虾、鲤鱼、鲽鱼等海洋生物和红树、芦苇、杨柳等植物。

2. 区域性多样性: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数量比较均衡,但是在不同地区的红树林内,物种数量却有所不同。

3. 生命周期不同:红树林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生命周期不同。

例如,海螺、海蛤等动物的寿命比较短,而红树木、芦苇等植物则能够在相同生态环境下生存多年。

4. 气候适应性强: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般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潮汐、咸水、剧烈气候变化等。

红树林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能够得到很好的维持,这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维持机制。

1. 生态环境因素: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持着适宜的环境,它们的生长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例如照射充足的阳光、水分、咸度和土壤。

这样的适宜环境能够使物种间充分竞争,形成多样性。

2. 生死规律:红树林生态系统有着自己的生死规律,并且每一种物种都有不同的适应性,这使得物种间的充分竞争更加均衡。

3. 复杂的生境:红树林生态系统为各种生物提供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境,这个生境让不同种类的生物有合适的位置和养分来源,也允许它们各自独立生活,避免过度竞争和西方生长。

4. 生态地位:红树林生态系统内的生物有着丰富的生态地位,包括能够捕捉太阳能的植物、能够转化养分的微生物、猎食小型动物的中型动物等。

这些生物各具特色,互相依存,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从而促进了物种多样性。

海南西海岸红树林伴生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及其延缓衰老活性初筛

海南西海岸红树林伴生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及其延缓衰老活性初筛

海南西海岸红树林伴生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及其延缓衰老活性初筛作者:李蜜易湘茜杨彩妮庞晓婷姜舒高程海来源:《广西植物》2020年第03期摘要:為寻找新型抗衰老药物,该文以海南西海岸红树林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9种不同培养基从7种伴生植物21份样品中分离纯化放线菌,通过PCR扩增,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已纯化放线菌的多样性,利用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模型筛选菌株来进行延缓衰老活性研究。

结果表明:(1)从7种伴生植物21份样品中共分离到26株海洋放线菌,隶属于9科15属,分别为拟诺卡菌属、短状杆菌属、短小杆菌属、Demequina、戈登氏菌属、类诺卡氏菌属、Lysinimicrobium、细杆菌属、假诺卡氏菌属、微球菌属、原小单孢菌属、拟无枝酸菌属、Yimella、北里孢菌属和链霉菌属,其中链霉菌属为优势菌属。

(2)经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筛选,发现有2株海洋放线菌的发酵粗提物具有延缓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的作用。

综上结果说明海南西海岸红树林伴生植物中含有丰富多样的药用放线菌资源,为海洋放线菌抗衰老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内生放线菌,抗衰老活性Abstract:In order to search for new anti-aging drugs,actino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seven associated mangrove plants and nine different isolation media. The strain diversiti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PCR ampl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The anti-aging activities of the actinobacteri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Caenorhabditis elegans screening model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 A total of 26 marine actino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21 samples of seven associated mangrove plants,belonging to nine families and fifteen genera consist of Nocardiopsis,Brachybacterium,Curtobacterium,Demequina,Gordonia,Nocardioides,Lysinimicrobium,Microbacterium,Pseudonocardia,Micrococcus,Promicromonospora,Amycolatopsis,Yimella,Kitasatospora and Streptomyces,and the dominant genus was Streptomyces. (2) Two kinds of actinobacteria were found to have anti-aging effect by Caenorhabditis elegans screening models. All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abundant medical actinobacteria resources in the west coast of Hainan,and the study provides research fundamental data for anti-aging research of marine actinobacteria.Key words:associated mangrove plants,species diversity,endophytic actinobacteria,anti-aging activity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其伴生植物指偶尔出现于红树林最内缘或边缘地带的海岸、海滨、盐生或陆生植物,被认为是红树林的边缘物种(陶曙红等,2016)。

红树林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多样性

红树林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多样性
解修超 ,阮昌应 ,洪 亮 ,杨 建
( 1 . 陕西理 工学 院 生物科 学与 工程 学院 ,陕西汉 中 7 2 3 0 0 1 ; 2 . 陕 西省食 药用茵 工程技 术研 究 中心 ,陕西 汉 中 7 2 3 0 0 1 ; 3 . 红 河 学院 云 南省 高校农 作物优 质 高效栽培 与安全 控制 重点 实验 室,云 南蒙 自 6 6 1 1 0 0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红树 林 概 况
目前 全 世 界 的 红 树 林 面 积 约 为 1 4 0 0 万公 顷 , 其中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临海地 带. 根 据 国 际红 树 林 组 织 所 列 ,全 世 界 目前 有 6 2 科 3 0 属2 4 3 种 的红 树林 植 物 . 我 国现有 红树 面 积 1 5 1 2 2 公 顷 ,共有 红树 植物 1 2 科l 6 属2 7 种1 个变 种 ,主要集 中 在海 南 、广西 和广东 三省 .
2 红树林放线菌多样 性
红树林 放 线菌具 有 丰富 的多样性 . 它 广 泛
栖 息 于 动 植 物 体 表 、 体 内 、 土 壤 及 海 底 沉 积 物 中. 主 要包 括 链 霉菌 属 ( S t r e p t o my c e s ) 、小 单 孢 菌属( Mi C F O mo n o P 0 F a ) 、 马 杜 拉 放 线 菌 属 ( A c t i n o m a d u r a ) 、拟 诺卡 氏菌属 ( No c a r d i o p s i s ) 、疣孢 菌属 ( V e r r u c o s i s p o r a ) 、继 生菌属 ( J i s h e n g e l l a ) 1 )  ̄及游 动 放线菌属( A c t i n o p l a n e s ) 等. 已从红树林 中分离的放线 菌在 各 主要 放 线 菌科 、属 中都 有 分布 ,但 其 优 势菌 群一般 为链 霉菌属 和小单 胞菌属 . 2 . 1红树 林土壤 放线茵 多样 性 土壤 是 放线 菌 生 活 的大本 营 ,含有 丰 富 多样 的 放线菌资源. 仝林燕口 对 湛江红树林滩涂放线菌进行分 离鉴定时 ,发现3 5 株菌属于链霉菌属 ,l 株菌属于拟 诺卡氏菌属. 骆耐香等 , 从广西北海及防城港红树林 根系土壤 中分离 出1 5 株典型的放线菌 ,经1 6 S r D N A 序列 比对显示 ,其中有 1 2 株属于链霉菌属 ,是常见 菌属 ,3 株属于拟诺卡氏菌属 , 为稀有放线菌. 肖静等 同 从福建漳江 口红树林 自 然保护区的土壤沉积物中分 离得到1 6 3 株放线菌 , 经1 6 S r D N A 的序列多样性分析 发现 其 中8 9%为链 霉菌 属 、3 . 7%为 马杜拉放 线菌属 ( A c t i n o m a d u r a ) 、6 . 1 % 为小单胞菌属、0 . 6% 为糖单孢 菌属 ( S a c c h a r o mo n o s p o r a ) 和拟诺 卡 氏菌 属. 2 . 2红树 林 内生放线 菌 多样 性 唐依莉 等 从 红树植株不 同部位分离 内生放线 菌 ,用 1 6 S r R N A基 因序 列分 析鉴定 到 属 ,共 分离 得 到 内生放线菌5 2 株 ,分别属于小单孢菌属4 7 株 ,链 霉菌属3 株 ,疣孢菌属1 株和继生菌属1 株. 魏玉珍

红树林放线菌生物多样性及其抗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红树林放线菌生物多样性及其抗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红树林放线菌生物多样性及其抗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徐静;邹仁健;陈红军;温珍昌【期刊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年(卷),期】2022(42)6【摘要】【目的】综述红树林来源放线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的抗菌活性产物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为红树林放线菌资源以及抗生素类先导物的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在阐述红树林来源放线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抗菌活性代谢产物的基础上,综述红树林放线菌的来源、鉴定方法、分布科属、优势菌属,并概括了红树林放线菌来源抗菌活性成分的结构类型、抗菌活性谱、最小抑菌浓度和产业应用前景。

【结果】红树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区,微生物资源极其丰富,2014年以来分离出上千株放线菌绝大多数来自于土壤,分布于35科96属,其中链霉菌和小单孢菌属为优势菌属,描述化合物73个,结构类型涉及生物碱、大环内脂类、萜类、酚类、黄酮类、肽类,其中34个是自2014年以来发现的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策略提出了建议。

【结论】红树林放线菌在医药、农业及食品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获得新型抗生素类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资源。

【总页数】10页(P143-152)【作者】徐静;邹仁健;陈红军;温珍昌【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海南省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大学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83【相关文献】1.红树林放线菌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2.红树林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多样性3.红树林放线菌Stremptmeces costaricanus SCSIO ZS0073抗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4.昆虫共生放线菌多样性、功能及其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5.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种南海红树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五种南海红树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五种南海红树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南海红树林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摘要:南海红树林是地球上独特的珍贵生态系统,其中各种微生物生物量大且物种丰富。

真菌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

本文采用分离纯化、质谱分析等方法,分别研究了南海红树林中5种常见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并从中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对其进行初步的活性评价,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内容:1. 研究背景和意义2. 研究对象与方法3. 研究进展与成果4. 展望与期望正文: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南海红树林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系统,包括了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生态群落,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态学价值。

其中,各种微生物丰富多样,真菌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环境等领域。

红树林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加之南海红树林真菌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因此研究红树林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科学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南海岛屿附近红树林中5种常见真菌进行研究,包括:Penicillium glabrum、Aspergillus flavus、Fusarium equiseti、Phoma sp. 和Trichoderma sp.。

2.2 研究方法采用分离纯化、质谱分析等方法,分别研究各菌株次级代谢产物,并从中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实验流程如下:1. 真菌分离将采集的南海红树林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菌株。

2. 发酵条件的优化选用培养基、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次级代谢产物的产量。

3. 提取和分离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和分离,得到纯化的化合物。

4. 质谱分析采用质谱分析技术,结合NMR等分析方法对各纯化物进行鉴定。

5. 活性评价对筛选出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活性评价,分析其对植物、微生物等的生物活性。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4c代谢产物研究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4c代谢产物研究

o n c h r o a t m o g r a p h y we l "  ̄u s e d t o ep s a r a t e nd a s u b l i —
i n a t e t h e me t a b o l i t e s .B y l l l e a n s o f c o n s t a n t t e s t nd a s p e c t r a l a n a l y s i s ,t he i r c h e m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s w i l l b e i d e n t i - l f e d .R e s e a r c h r e s u J t s : f o u r me t a b o l i t e s w e r e s e p a r a t e d f r o m G x— l c . T h e p r i ma r y a c i t v e a n a l y s i s s h o w s ha t t l T l e —
杨建香 邱声祥 余志 刚 林永 成
(1 .中国科 学院 华南植 物 园植 物资 源保 护 与可持 续利 用重 点实验 室 ,广 东 广州 5 1 0 6 5 0 ; 2 .桂林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 西 桂林市 5 4 1 0 0 1 ; 3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 1 0 2 7 5 )

羟基 一 3一甲基 一1 H一 2 一 苯吡 喃 一 1 一酮 一 5一 羧酸( 3 ) 、 3 , 4 一 二氢 一 8 一羟基 一 3 , 5 一 二 甲基 一 l H一 2一 苯吡喃 一1 一酮( 4 ) :
初步药理活l 生 显示化合物 1 对口腔癌细胞 K B 、 K B vபைடு நூலகம்00的抗肿瘤活l 2 生 值分别为7 . 5 和l 1 . 2 M o l 。研 究结果表明: 所有化合物

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ZF42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ZF42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ZF42代谢产物的研究吴春燕,刘岚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摘要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ZZF42培养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浅黄色粉末,经EI-MS、1H NMR、APCI-MS分析,确定为环(甘-苯丙)二肽、环(苯丙-苯丙)二肽、环(苯丙-酪)二肽。

该菌菌体的正己烷提取物用硫酸甲醇法进行甲酯化处理后,GC-MS分离并鉴定了8种成分,面积归一法确定其相对含量,分别为:α-柏木烯(0.85%)、十四酸甲酯(0.54%)、十五酸甲酯(1.00%)、(9Z)-十六碳烯酸甲酯(3.86%)、十六酸甲酯(39.78%)、(9E,12E)-十八二烯酸甲酯(22.25%)、(9Z)-十八烯酸甲酯(27.45%)、、十八酸甲酯(4.26%)。

关键词红树林内生真菌ZZF42;次级代谢产物;环二肽;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红树林为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是海洋环境中特有的森林类型。

这类特殊植物体的内生真菌在物种分布、代谢途径或代谢产物多样性方面都有其特性。

这类真菌具有产生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的化合物的潜力,是潜在的微生物药物开发资源。

到目前为止已报导的红树林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包括生物碱类(杂环生物碱、大环生物碱等),大环内酯,环肽类,醌类,萜类,聚醚类,甾醇类,多糖类,不饱和脂肪酸等。

其中部分具有活性,活性主要集中在抗菌类、杀虫、酶类、酶抑制剂、抗氧化、细胞毒活性等1。

真菌ZZF42是从南海红树林Kandelia candel中获得的一株内生真菌,以GYT为培养基,在实验室发酵培养200L。

培养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浅黄色混合物,经EI-MS、1H NMR、APCI-MS分析,确定为环(甘-苯丙)二肽、环(苯丙-苯丙)二肽、环(苯丙-酪)二肽。

该菌菌体的正己烷提取物用硫酸甲醇法进行甲酯化处理后,GC-MS分离并鉴定了8种成分,面积归一法确定其相对含量,分别为:α-柏木烯(0.85%)、十四酸甲酯(0.54%)、十五酸甲酯(1.00%)、(9Z)-十六碳烯酸甲酯(3.86%)、十六酸甲酯(39.78%)、(9E,12E)-十八二烯酸甲酯(22.25%)、(9Z)-十八烯酸甲酯(27.45%)、、十八酸甲酯(4.26%)。

七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七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七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
报告
1. 研究背景
中国南海是一个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热带生态系统,其中红树林是其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红树林是由树木和水中植物构成的,而在这些植物周围的泥泞区域则是丰富的微生物群落的家园。

其中的真菌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在药物和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因此,从红树林内生真菌中发现并研究生物活性化合物是很有意义的。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发现并研究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寻求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并验证其药用价值。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从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中筛选出七种代表性的真菌,并分离其次级代谢产物。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对其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

接着,对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其药用价值和潜在的用途。

4.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发现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的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并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此外,该研究还可增加对南海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加强人们对南海生态系统保护的理解和支持。

5. 研究进展和计划
目前,已经在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筛选出代表性的七种内生真菌,并进行了初步的分离和鉴定。

未来的研究计划将继续对这些代谢产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试验,以验证其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

同时,将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更全面地调查和研究,以完善对其的认识。

不同地点的三种红树共附生微生物分离及生物活性差异的研究

不同地点的三种红树共附生微生物分离及生物活性差异的研究

不同地点的三种红树共附生微生物分离及生物活性差异的研究刘颖;刘峰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8(036)015
【摘要】[目的]探索红树共附生微生物及其生物活性在不同地点的差异.[方法]从海南文昌、广东深圳与湛江3个红树林区采集红树木榄、桐花与白骨壤3个品种的根与叶作样品,对样品分别进行微生物分离与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白色念珠菌及B16细胞毒活性的测定.[结果]从18份红树样品中共分离出211株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不同采样地点的微生物组成、不同地点所分离到的菌株的生物活性差异极显著、3个品种的红树以及红树的根在3个不同地点的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差异均极显著,而红树叶在3个不同地点分离到的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差异不显著.[结论]该研究获得了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菌株,为通过微生物方法获得具有药物作用的化合物提供了可能性.
【总页数】3页(P6364-6366)
【作者】刘颖;刘峰
【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1;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广东湛江,524088;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82
【相关文献】
1.海参及其共附生微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J], 李妍;张付云;李云冰;王斌;张瑛
2.共附生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J], 缪莉;郑忠辉;苏文金
3.红树林样品不经分离的微生物群体培养物生物活性研究 [J], 刘颖;洪葵;庄令;林海鹏
4.海洋动植物共附生微生物的分离和抗菌活性研究 [J], 姜健;范圣第;杨宝灵;邰阳;元起
5.红树共附生微生物分离与抗白色念珠菌活性评价 [J], 刘颖;时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树林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多样性

红树林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多样性

红树林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多样性解修超;阮昌应;洪亮;杨建【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4【摘要】红树林多变复杂的环境导致了红树林放线菌的多样性。

近年来,在对红树林放线菌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

通过对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以及药理研究,为新药的开发和各种疑难疾病的治愈提供了新的希望。

该研究对红树林放线菌及其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挖掘红树林放线菌资源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18-20)【作者】解修超;阮昌应;洪亮;杨建【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汉中 723001; 陕西省食药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汉中 723001;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汉中 723001;红河学院云南省高校农作物优质高效栽培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蒙自 661100;红河学院云南省高校农作物优质高效栽培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蒙自 66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相关文献】1.红树林放线菌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J], 蒋莲秀;莫刚;戴支凯;陈建宏;黄大林2.阳江原生态红树林土壤放线菌Streptomyces sp.strain V65的次级代谢产物 [J], 向玲丽;梁碧怡;朱成波;王军;刘岚;林永成3.红树林放线菌Stremptmeces costaricanus SCSIO ZS0073抗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J], 宋现芹;蒋鑫;孙建彬;张春燕;张云;卢来春;鞠建华4.广西茅尾海红树林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及功能酶活性研究 [J], 李菲;李喆;胡文进;黄庶识;刘泾泾;黄媛林;王巧贞;潘信利5.红树林放线菌分离鉴定及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J], 叶弯弯;任建;王蔷;洪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 从不同种类红树林沉积物、 根际及根
*%+
集中在海南、 广西和广东三省。红树林湿 高归还率, 高分解率的三高特点, 其特殊 的生长环境创造了极为丰富又极具特色 的微生物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 关注红树林环境中的微生物,其中包括 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对各类 污染物有较强降解能力的微生物等。
@!BA
的 根 部 又 促 使 根 部 产 生 更 多 的 渗 出 物 , 自同一地点的样品。
姜 广 策 等 @="A 从 中 国 南 海 红 树 的 内 生 类抗生素 L , M, D 及其它化合物,其中 M 未见文献报道 (图 $ ) 。 黄 耀 坚 等 @=$A 从 福 建 红 树 林 环 境 中 分 离的一株真菌 (D(K630/,- .6) 。中 得 到 一 个新化合物 D(K630/,-JK2/37- ($) ( 图 !) 和 两个已知的化合物 ! 和 = ( 图 =) ; 新化合 物对 NL 和 OKP( 细胞系具有细胞毒活性, 两个已 QM&" 值分别为 #*!& 和 &*&$!) R 5J, 知化合物第一次被论证具有细胞毒活性。
*’+
!
红树林环境微生物区系特征
红树林土壤环境中微生物以细菌 和 真菌为主,占微生物资源总量的 :$(*$$+, 细菌类以芽胞杆菌为优势属,不同地区 的红树林土壤细菌的种类具有一定的相 似性, <,C-0 等从印度南 A1I-61 红树林 土壤中分离到芽胞杆菌, 节杆菌, 假单胞 菌, 黄单孢菌等, 其中芽胞杆菌占土壤细 菌的 &"(*$!+。 细菌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被 认为在碳源等营养物质的循环,氮源的

的相关特征 ($ )研究证明微生 物 和 红 树 林 植 物 形成微生物—营养—红树林 植 物 的 密 切 关系,主要用于红树林生态系统营养 物 质的维持和循环。存在于红树林生态系 统中的具有高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微生物 类群不断将凋亡的红树林植物中的营养
海 %& 个样品进行放线菌的分离, 从红 树 林泥样中分离到放线菌的几率以及总数 均高于海沙、 礁石、 海草样品。他们从红 树林五个样品中筛选到 9% 株放线菌, 而 从海草中仅分离到 ’ 株放线菌 *9+。 红树林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 生
*$"+
$ 红树林环境微生物物种多样性
红树林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优 于 无红树存在的潮间带环境。闫丽萍对红 树环境和非红树环境中的海泥、海草等 进行放线菌分离筛选,共 得 到 $#. 株 放 线菌, 其中 $#! 株来自红树林样品, 从非 红树样品中几乎分离不到放线菌,结果 充分显示了红树样品相对于非红树样品 的优势 。 /01201 3014567 曾对 86,6-62 近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 潮 间带, 受周期性潮水浸淹, 以红树植物为 主体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红树林 不仅指红树植物,还指这一系统中由丰 富的生物群落包括红树、 细菌、 真菌、 放 线菌、 微藻、 无脊椎动物、 鸟类、 哺乳动物 等所形成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红树林生 态 系 统 覆 盖 了 世 界 的 热 带 亚 热 带 #"()
化合物名称 活性 酶抑制剂 抗 肝 癌 Z-6.%B"!
首先报道的来自红树林环境的是
表 !"" 红 树 林 环 境 微 生 物 代 谢 产 物 及 活 性 来源菌
$GHG 年 I32, 等 @!HA 从 夏 威 夷 红 树 林 内 生
参考文献
#$%&’" !"" #(’" )’*$%+&,-" $./" %,+$-*,0’" 12+/3-*" 42+)" )$.52+0’" ’.*,2+.)’.* U:J3V-/KJ FW X77(K/(7 YW Z:63;:J(7 F K78 L K7/,0K61(737F()(KJ35:2(7. DW D(K630/,-JK2/37四羟基甾醇类
*$+
共 有 !" 科 !% 属 %" 种 , 菌个体数量 (每克湿土)平均值分 别 为 %&( 的 海 岸 线 , 我 国 现 有 红 树 面 积 $&$!!,-!, 共有红树 主要 植 物 $! 科 $# 属 !% 种 $ 个 变 种 ,
*!+
$$9;! 万个, !:!" 个, $$9;! 个 *#+。 <01=>?@6
《海南医学》 !""# 年第 $% 卷第 & 期
文章编号: (!""#) $""’— #’&" "&— $%$— "’
微生物学
红树林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多样性 Q
刘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 海南 !、
中图分类号: G’%
峰 $, 洪
葵! 海口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热带作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南 儋州
@!%A
富含适应于海洋环境生存的特殊内源性 “U " K ” 有抑制作用, 还具有一定的胆固
境中的微生物进行研究,发现秋茄的内 生真菌以拟青霉菌属、曲霉属和牙枝孢 属为主, 桐花树以曲霉属, 交链孢属和间 基孢属为主,白骨壤以青酮属芽枝孢属 和葡孢属为主。闫丽萍 @=A放线菌的类群与 样品来源之间有极大的特异性,利用四
@!=A @!=A
真 菌 中 分 离 出 ,-JK.3J(8-.F、 L 和赭曲霉 素; $GG$ 年 又 从 该 地 区 内 生 真 菌 中 分 离 到 F10K7/(2(7.F、 (其中 F 具有显著抗菌 L 活性,可抑制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 葡
@!GA 萄球菌生长) 。
菌 $#C 0DEF 进行酶切分析, 发现酶切图 谱相同的菌株 (可能属于相同的种) 均来 (& )我国利用红树植 物 作 为 药 用 已 据统计, 有较长的历史, 尤其民间用药 。
S37)T(JK( 等 @=!A从红树林真菌 F()(KJ1. 6K0T1. 中 得 到 两 个 新 化 合 物 F()(KJ37K78 K()(KJ3.6(03J。
林永成等
@==A
研究了香港红树林
I,0K)5(/-. K1./0KJ( 的 海 洋 真 菌 !BG! 号
的次级代谢产物,得到 B 个有生 物 活 性 的生物胺, 二者都有很好的生理活性, 可 抗肿瘤, 降压, 调整心率失常, 在体外具 有清除自游基,对抗脂质过氧化反应 及 减轻氧 化 损 伤 的 作 用 。化 合 物 = 为 E— 乙酰酪胺,据报道化合物 = 对凝 血 因 子 醇生物合成酶抑制活性,在神经系统 的 信号传导中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已报导的红树林微 生 物 产生的代谢产物的化合物结构很多, 包 括生物碱类 (杂环生物碱,大环 生 物 碱 等) , 大环内酯点, 环肽类, 醌类, 萜类, 聚
作者简介: 刘 峰 ($:%% —) , 女, 河南省南阳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方面的研究。 (!""9AA#!."9" ) 及科技部社会公益项目 (!""9RS8’/"%! ) ! 基金项目: .#’ 计划
M!"!M
《海南医学》 !""# 年第 $% 卷第 & 期
物质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碳、磷等 @$A, 种不同的酶对从红树林中分离到的放线 同时,红树林根部的渗出物将作为微生 物的生长提供养分,细菌定居在红树林 使得根基微生物的多样性更加丰富 @!$A。 (!)微生物的活性大 小 和 红 树 林 植 物的存在与否有关 @$A, 在研究印度的红树 林生态系统时发现,有红树林生长区域 的土壤中参与碳源的转化 (包括氨化作 用、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的细菌数量 明显高于无红树覆盖的区域 @!!A。 (=)红树林可以改变 土 壤 的 理 化 性 质从而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 @$A。在印度的 一个红树林生态区域内,研究人员发现 相对于没有红树覆盖的区域,红树可以 降低土壤酸度, 使微生物数量增多 @!!A。由 于滥伐红树造成的微生物数量的减少可 能便是缺少红树林植被而导致土壤的酸 性过高,并由此致使某些种类的微生物 无法增值 @!!A。 (B)红树植物内生真 菌 的 数 量 与 植 物种类,所取样品的多少和采样地周围 的环境因子有关,内生真菌在不同年龄 植株和组织上的丰度和分布并不相同。 一般情况下, 随着树龄的增加, 植物内生 真菌的种类和丰度也随之增加。树种对 红树植物内生真菌种类的分布有一定影 响 。缪莉 对福建南部沿海的红树林环
表分离出的固氮菌分别归属于固氮螺菌 、 根瘤菌属 (G,4BCE4>-) 、 梭菌属 (H7C2@ @0D)
地是海岸线生态关键区, 具有高生产力, 属 (ABC2?4D477>-) 、固氮菌属 (ABC@CE65F
。 长在潮面或以下,只有极少数生长在 潮 D4I4>-)和 克 雷 伯 氏 菌 属 (J70E24 0萌植物,根系发达, 耐 盐, 叶片和根部具有 高渗透性, 这些特殊 的生理和生态特征,使其生命力极强, 并 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 特殊环境导致其 微生物, 该类内源性微生物共存于宿主红 树中, 在长期抵御海洋特殊生态中代谢出 丰富的特殊化学结构的代谢产物, 为新药 筛选提供丰富的模式结构化合物 。
K416 LC7=>41 等 研 究 了 在 红 树 林 生 态 系
统中参与营养转运的微生物,他们主要 是固氮菌, 溶磷菌, 硫酸盐还原菌, 无氧 光细菌, 产甲烷菌, 以及各种真菌, 而红 树林中的真菌已经有超过 $"" 种 被 分 离 鉴 定 *$+, 成 为 海 洋 真 菌 第 二 大 类 群 *.M:+, 并 发现了一些新种。曾会才等在我国海南 红树林区新发现的两个海生疫霉种 (泡 囊海疫霉、 刺囊海疫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