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土壤微生物与其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红树林生态系统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t r a[ - 3 e i 1 1] 2
、
开发利用 红树林 生态 系统具有重要 的理论 价值 和 现 实 的经 济意 义 。本文 就 目前红 树林 生 态系 统微 生
(l td m 和克雷伯氏菌属(l s l ) aqe Co r i ) s iu K e i l 。V zuz b ea 等 【在 对 墨西 哥红 树林 的研 究 中 ,从 黑红 树 (lc 9 】 Bak m n r v)根 部 分 离 出 了 9种 溶 磷 细 菌 (B c ls agoe a iu l
维普资讯
牛 态 环 境 2 0 , ()8 985 0 8 I 2: 3.4 7
E o o y a d ec. r t / wj si o p/ e cn Emale i r esi o - i dt @jec. r : o cn
a yoiuf ces B cl s  ̄ p a u 、 a nb cl s m ll ea i 、 a iu o h es P e i iu q n l a a l
ma e a s Xa t o a tra i s i ropr t oy i u , c r n , n h b c e g l ,V b i i oe lt s c
红 树林 生态 系统 ( n rv css ms 指 位 Mago eeoyt ) e 是 于热带 、亚热带海岸潮间带 ,包括种类丰富的动物 群落 、 红树木本植物群 落,微生物群落的复杂而独 特 的生 态 系统 。红 树林 生态 系统 处 于海洋 、陆地 、 大 气 的动态交 界 面 ,周期性 遭海 水 浸淹 地潮 间带 环 境 ,使 其在结 构 和功能 上 既不 同于海 洋 生态 系统 , 也 不 同于陆地 生态 系统 ,作 为 独特 的海 陆边 缘生 态 系统 在 维 持 海 湾 河 口生 态 系 统 的 稳 定 和 平 衡 中起 着 特殊 的作 用 。由于潮 间带 生境 的 高度盐 责化 、土 壤的缺氧 、高光辐射及周期性的海水浸淹,经长期 的 自然 选择 和进化 适应 ,除 了红树 林植 物 藻类作 为 生 产 者 和 丰 富 的动 物 群 落 作 为 消 费 者 外 还 形 成 了 独 特 而又 丰富 的微生 物类群 。微 生物作 为 生态 系统 不 可或 缺 的组成 部分 ,扮 演着 分解 者 的重要 角 色 , 分 解红 树林 的枯 枝落 叶 ,鱼 虾 贝类藻 类 和其他 生物 的残骸 ,以及 排 人红树 林 中 的有机 污水 ,释放 出无 机养料供给红树林本身和其他生物 , 从而起到物质 转换 和净 化 环境 ,避 免海 水 富营 养化 的作 用 【。深 J J 人 而持 续 地 开展 红 树 林 微 生 物 的研 究 对 于保 护 和
红树林湿地植物群落数据实验数据
红树林湿地植物群落数据实验数据红树林湿地是我国独特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丰富的植物群落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科学探索的机会。
本实验旨在对红树林湿地植物群落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数据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其生态功能和保护的方法。
我们选取了某红树林湿地作为实验区域,并对其中的植物群落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通过数月的努力,我们获得了大量有关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的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我们对红树林湿地的主要植物种类进行了鉴定和整理。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该湿地主要包括盐蒿、碱蓬、红树、白骨壤等几十种植物。
然后,我们统计了各个物种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发现红树的数量最多,分布广泛,占据了整个湿地的主导地位。
而其他物种则呈现出较为局限的分布区域,各有其独特的特点。
接着,我们对红树林湿地的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
我们通过测量植物的高度、树冠面积和覆盖度等指标,得出了红树林湿地植物群落的垂直层次结构以及物种多样性。
研究表明,红树林湿地植物群落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垂直层次结构,其中红树的高度和树冠面积最大,其他物种则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
而物种多样性则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更丰富的物种分布在红树林的边缘区域,而湿地中心地带的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
除了植物群落结构,我们还对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功能进行了研究。
通过测量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活性等指标,我们揭示了红树林湿地在保持水土、净化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湿地的植物群落具有良好的水保持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洪水和泥沙的侵蚀;同时,植物群落通过吸收和转化养分,能够净化水体和土壤,保持湿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此外,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也增强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促进了土壤通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
另外,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还发现红树林湿地的物种组成和生态功能受到了环境变化的影响。
尤其是近年来全球的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给红树林湿地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与其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 . 1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研 究
111 细 菌 ..
新 的微 生 物 及 活 性 代 谢 产 物 的 可 能性 日趋 减 少 ,红 树 林 土 壤 微 生 物 引 起 了科 学 家研 究 的浓 厚 兴趣 。 目 前 ,主 要 集 中于 对 红 树 林 土 壤微 生物 及 其 活 性 代 谢 产 物 的生物 多样 性 ,生 物修 复作 用方 面 的研 究 。
1 . 真菌 .2 1
真 菌 多 为 腐 生 菌 ,主 要 是 子 囊 菌 纲 , 半 知菌 , 担 子 菌类 [。Z k r 等 f 马 来西 亚 红 树林 土 壤 中分 1 a ai 5 ] a ] 从 离 鉴 定 到镰 刀菌 属 ( u a im S e is .oa i F s ru p ce )FS ln , Foyp r m 和 F Vr clod s . sou x :et iiie ,其 中 S ln是红 树 . i l ' oa i
rb d e ), 克雷伯 菌属 ( l s l p umo ie), u u aa K e i l n e na b ea 阴沟 肠 杆 菌 ( tr b ce la a ) 。At s i [ Eneo a trco c e s h等 4 u ]
从 日本 冲 绳 岛红 树 林 中分 离 到 能 降解 壳 多 糖 的细 菌
d sr u e h o g o t h p c a a g o e s i Ho v r b i g c n n d b h n wld e a d c l v t n me n , it b t d t r u h u e s e il n r v o l i t m . we e , en o f e y t e k o e g n u t a i a s i i o t e fed o n r v o lmi r b a o h l n ma g o e s i i c o i lc mmu i e s a tri g Re e t wi h e e o me to ce c d n t s wa tsa t . c n l i n  ̄ t te d v lp n fsin e a h n t c n l g , h e e r h so a g o e s i mi r o g n s a d r l t d a t e m e a o i s h v tr ce o e e h o o y t e r s a c e fm n r v o l c o r a im n e a e c i t b l e a e a t t d m r v t a a tn i n T e p o r s e r x o n e b u t d i g o n o e s i m ir b a p ce i e s y me a o i s t t . h r g e s swe e e p u d d a o ts y n n ma g v o l c o ils e is d v r i , t b l e e o u r t t a d i c i i a e il b o e t r t n e e twe e s mm a ie . n a d t n t e b i h t r f h mp  ̄a c n n t a t t m t ra , i r so ai f c r u s v y o rz d I d i o , h rg tf u e o e i o n e a d i u t d v l p t n e c n t i ed wa e c i e . e e o d n y o sf l s s r d e h i d b
有关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报告
有关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报告红树林生态系统报告引言: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沿海地区的特殊植被类型,由红树植物构成。
这类生态系统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使其成为关键的生态系统。
本报告将介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形成及其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以及现代威胁。
一、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形成:红树林生态系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洋、河流和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
河流的淡水与海水的相互交融提供了滋养红树林植物的养分。
大量带泥沙的水流侵蚀河岸,使得沉积物聚集在海岸线。
红树植物通过其特殊的根系,如龙须根和水根,能够在营养贫瘠的盐渍土壤中存活和生长。
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红树林生态系统是高度物种多样性的地方。
在这些生态系统中,可以找到各种动植物物种。
红树林植物具有适应盐度、温度和潮汐变化的特殊能力。
其特有的根系和叶片形态以及耐盐性使得红树植物能够在潮湿、盐渍和高温的环境中生存。
而各种水生生物、鸟类和爬行动物在红树林中繁衍生息。
它们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保持了生态平衡。
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红树植物通过其根系稳固河岸,减少泥沙侵蚀,保护沿海地区免受风暴的袭击。
其次,红树植物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贡献。
此外,红树林还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如木材、草药和食物等,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和生活有重要意义。
四、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现代威胁:尽管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被广泛认识,但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首要威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开发、工业污染和过度捕捞等。
这些因素破坏了红树林的栖息地,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平衡破坏。
此外,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也对红树林生存造成了威胁。
结论: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独特的植被类型,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关键之一、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共同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湿地土壤生态化学的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湿地土壤生态化学的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湿地土壤生态化学的变化研究背景:红树林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然而,近年来互花米草的入侵给红树林湿地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互花米草入侵能够改变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并且对土壤生态化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这威胁到了湿地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因此,研究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湿地土壤生态化学的变化,可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通过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的生态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湿地土壤生态化学变化的机制和影响,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1. 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湿地土壤理化特征的研究。
2. 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状况的研究。
3. 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
4. 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湿地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研究方法:1. 野外取样,分析采样点位的土壤理化特征和养分含量。
2. 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分析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和养分含量。
3.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4. 酶活性测定法,研究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预期结果:1. 理化特征:互花米草入侵会使红树林湿地土壤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表现出其与非入侵地区的区别。
2. 土壤养分:互花米草入侵会影响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含量,导致土壤EC値增加,pH值降低和有机质含量减少。
3. 微生物群落:互花米草入侵会影响红树林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导致微生物的生态过程发生变化。
4. 酶活性:互花米草入侵将有可能对一些关键酶系统的微观驱动因素产生影响,调节了酶的活性。
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深入探讨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湿地土壤生态化学变化的机制和影响,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
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红树林土壤中细菌和古菌的16S基因研究:揭示物种多样性与环境适应性红树林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富含生物多样性。
其中,土壤微生物在其生态功能的发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基因研究对于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基因,进一步理解其物种多样性与环境适应性。
在过去的研究中,已有多位学者对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基因测序技术,揭示了红树林土壤中细菌和古菌的物种多样性以及不同环境下的序列差异。
这些研究还对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进化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注释。
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测序,对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基因进行测序分析。
我们收集了不同红树林土壤样本,提取其总DNA。
然后,通过PCR扩增16S基因片段,并进行纯化和建库。
采用MiSeq平台进行测序,得到原始序列数据。
通过分析原始序列数据,我们得到了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基因序列。
进一步的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分析显示,红树林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细菌和古菌物种多样性,且不同红树林间的物种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具有特殊适应性的细菌和古菌,例如能够在高盐度环境下生存的物种。
这些发现为我们深入了解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提供了基础。
我们的研究发现,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基因序列在不同红树林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关。
例如,某些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物种可能在其生境中具有更高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与环境特性密切相关的功能注释,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微生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功能。
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结论。
通过对红树林土壤细菌和古菌的16S基因研究,我们发现其物种多样性与环境适应性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也为今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红树林
红树林简介、作用及其防护红树林(Mangrove)是生长在陆地与海洋之间的一种系统结构稳定、生产力较高的特殊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种顶极群落景观。
红树林适应海岸潮间滩涂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特性,在保证生物多样性与减灾防灾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是从上世纪的60年代起的40年之间,红树林面积剧减60%,现有2.5万hm2红树林大部遭到破坏,结构受损,功能退化。
(1)本文将对红树林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基本功能,并提出防护建议。
一、中国的红树林我国红树林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1954—1965)开始进入群落生态学领域,从过去对红树植物只从分类学上认识它,进入到资源调查和群落分析阶段.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我国在红树林群落生态学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红树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类型、外貌、结构、物种多样性和演替等方面。
1. 1 我国红树林的分布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属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淤泥深厚的海湾或河口盐渍土壤上. 我国红树林面积在历史上曾达25万hm2 ; 20世纪50年代为4万hm2左右; 1986年公布的面积为17 035 hm2 (植被调查) 、21 283 hm2 (林业调查)或23 000 hm2 (地貌调查) . 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沿海及香港和澳门地区,浙江省也人工引种了部分的红树林植物. 红树林自然分布北界为27°20′N,人工引种北界为28°25′N,分别位于福建省福鼎县和浙江省乐清县,面积约1. 5万hm2 ,由北向南面积增大,种类增多. 根据全国红树林资源调查报告(2002年) ,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5省(区)红树林总面积为22 024. 9 hm2 ,其中,广东、广西、海南3省红树林面积分别为9 084. 0 hm2 、8 374. 9 hm2和3 930. 3 hm2 ,分别占5 省(区) 红树林总面积的41. 2%、38. 0%和17. 9% ,而且红树林集中分布在北部湾海岸(广东湛江周围及广西海岸一带)和海南省的东海岸(琼山、文昌一带) ,前者红树林面积15 730. 8 hm2 ,占红树林总面积的71. 4%;后者红树林面积2 763. 4 hm2 ,占红树林总面积的12. 5%.(2)1. 2 我国红树林植物种类及其界定红树林多生长在热带海岸潮间带. 但是,由于受温暖洋流的影响,有的可以分布到亚热带,有的因潮汐影响,在最高潮边缘而具有水陆两栖现象. 红树林中生长的木本植物都叫做红树植物,一般不包括群落周围的草本植物或藤本植物. 对于中国红树植物种数,学者之间有不同的看法. 林鹏提出了“真红树”和“半红树”的概念和判定红树植物的标准, 并界定了中国现有的红树植物的种类,指出全世界真红树只有20科27属70种,中国现已查明的真红树为12科16属27种和1个变种;郑德璋等报道我国有真红树27种(含引种成功的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半红树8种;范航清认为我国有真红树26种和半红树11种;何斌源等列出我国现存的原生真红树12科14属24种(含1变种) ,以及我国红树林湿地中常见的12种半红树植物.我国原生真红树种数占世界总种数(70种)的34. 3%. 我国所有原生真红树种类都可在地处热带的海南省找到,广东、广西均有11种,香港9种,台湾8种,福建7种,澳门5种,浙江主要是引种秋茄.(2)1.3我国红树林群落结构及其演替动态红树林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较陆地森林简单,从红树林自然分布而言,纬度较高, 尤其是未受到海流显著影响的地区(如广东大亚湾澳头港附近) ,红树植物种类及其群落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植株也比92较矮小. 海南岛的红树林以东北部的群落组成种类丰富, 结构也较复杂,岛西南部因气候干燥, 红树林分布较少, 种类不多, 群落结构也简单.在外貌结构方面,与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暗针叶林等陆生植物群落的外貌结构相比,红树植物群落的组成种类在生活型谱、叶级、叶质、叶型、叶缘等方面都显得十分单调.二、红树林的作用红树林及其特殊的植物生长环境早在古代就为人们所认识。
红树林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红树林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红树林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篇一」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红树林①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泥滩上的水生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如红树、海榄雌、海桑、红茄冬等。
适宜生长在风干浪静、淤泥深层的海滩、湿地或河口地区。
红树林四季常绿,因其树皮中含有一种称为“单子”的化学物质而显红色,故称为“红树林”。
②红树林与其他类型的树林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
为了适应盐分高的海洋环境,叶片上有排盐孔,能把吸入体内的海水盐分有效排出,其功能类似于人皮肤上的汗毛孔。
另外,红树林扎根于海底淤泥,通气不良,所以大多发育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形状万千。
最为奇特的是红树林的繁殖为“胎生”方式,种子在母树上孕育,待成熟后,先在母树上萌发成芽,然后随同果实一起坠海,数小时内即可扎根成长为独立植株。
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密集的支柱根,这些支柱根多在树干基部生出,逐渐下伸,插入土中形成纵横交错、抵抗风浪的弓形支架。
③以红树林为中心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食物链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
红树林吸收海底土壤中的养料而生存,其树叶、树枝是鱼虾的食物,鸟类又以鱼虾为食物,淤泥中的微生物又将植物、动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土壤中。
④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以海南岛的红树林为例,该系统内有鸟类114种(占全岛的40%以上)、昆虫100多种、水生动物100多种、平均每公顷每年可产鱼、虾、蟹等海产品750多千克,所以海南自古有“万亩红树养万人”的`说法。
有些红树植物木质坚硬,耐腐蚀,是建筑物和船舶的优质用材。
某些红树植物还可入药,能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病、癌症等。
⑤红树林还有很高的环保价值。
红树林的根部深扎于海水中,可防御海风,抵制海浪侵袭,保护农田和村镇,被誉为“天然的海防卫士”。
同时,红树林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还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净化海水。
另外,红树林还有较高的生态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
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一、简介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监测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了解其现状和长期变化趋势,并为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1.植物监测:采用样点法,随机选取30个样点,并对每个样点内的植物进行物种鉴定和数量统计。
2.动物监测:采用诱捕法和直接观察法相结合,捕捉和观察保护区内的鸟类、爬行类(蛇、蜥蜴等)、兽类(猴子、水獭等)和昆虫等动物。
3.微生物监测:采用土壤样品和水样进行微生物多样性监测,通过分析土壤和水中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来评估微生物多样性。
四、监测结果1.植物多样性:经过植物监测,共鉴定出保护区内植物物种250余种,包括红树林、湿地植物和陆地植物等。
其中,红树林的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0%以上。
2.动物多样性:经过动物监测,共鉴定出保护区内鸟类90多种,爬行类和兽类20多种,昆虫众多。
其中,有部分为珍稀濒危物种,如白鹭、虎头蛇、香獐等。
3.微生物多样性:经过微生物监测,发现保护区内的土壤和水体中分布着丰富的微生物种类,包括细菌和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对于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五、结论和建议1.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但有部分物种存在濒危和受威胁的情况,需要加强保护措施。
2.保护区的红树林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需要加强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包括防止非法砍伐和破坏,减少土地开发等。
3.鸟类是保护区内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渡鸟对保护区的生态功能有重要影响,需要加强对鸟类的保护和研究。
4.加强保护区的巡护力度,严禁非法捕杀和破坏保护区内的动植物。
5.继续监测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建立长期监测体系,了解其变化趋势,为科学合理地制定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六、总结通过本次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我们了解到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也存在一定的濒危和受威胁物种。
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湿地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不仅有各式各样的植物,还有大量微生物在其中活动。
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形成了湿地独特的生态系统。
这种相互作用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对湿地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影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因此,研究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
一、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地表及其下部分被水覆盖或水面以下土壤饱和,以及生长在此环境中的植物的总和。
湿地的水域和陆地之间界限模糊,常常是一些零星的池塘、泥沼、沼泽、河滩、红树林等地形组合在一起形成。
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有以下几个特点:1. 植被特点湿地生态系统中植被丰富多样,种类繁多。
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有不同的植被特点。
例如,沼泽湿地中主要以芦苇、香蒲、穗花、芦草、水杉、水榆等为代表的植物为主,而红树林湿地中主要以红树、海葵、鼠尾藻、海鞘、褐藻等为代表的植物为主。
2. 气候特点湿地生态系统常常位于海拔较低或地势低洼的地区,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小,光照弱,日照时间短,高温多湿,雨量丰富。
这些气候条件造就了湿地独特的生态环境。
3. 土壤特点湿地的土壤是饱和状态的,分层较明显,大量的湿地植被能够生长是因为土壤含水量和营养物质丰富。
二、湿地中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1. 密切的联系湿地中植物和微生物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
通过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植物能够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植物的根系将营养物质释放到根际中,这些营养物质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又能进一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成为植物可以利用的养分。
植物和微生物在生物转化中起了重要作用。
2. 连带效应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进一步的连带效应。
在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生长繁殖,会产生酸性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会影响根系的生长,使根系更加发达,从而更好地吸收水和养分。
红树林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多样性
( 1 . 陕西理 工学 院 生物科 学与 工程 学院 ,陕西汉 中 7 2 3 0 0 1 ; 2 . 陕 西省食 药用茵 工程技 术研 究 中心 ,陕西 汉 中 7 2 3 0 0 1 ; 3 . 红 河 学院 云 南省 高校农 作物优 质 高效栽培 与安全 控制 重点 实验 室,云 南蒙 自 6 6 1 1 0 0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红树 林 概 况
目前 全 世 界 的 红 树 林 面 积 约 为 1 4 0 0 万公 顷 , 其中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临海地 带. 根 据 国 际红 树 林 组 织 所 列 ,全 世 界 目前 有 6 2 科 3 0 属2 4 3 种 的红 树林 植 物 . 我 国现有 红树 面 积 1 5 1 2 2 公 顷 ,共有 红树 植物 1 2 科l 6 属2 7 种1 个变 种 ,主要集 中 在海 南 、广西 和广东 三省 .
2 红树林放线菌多样 性
红树林 放 线菌具 有 丰富 的多样性 . 它 广 泛
栖 息 于 动 植 物 体 表 、 体 内 、 土 壤 及 海 底 沉 积 物 中. 主 要包 括 链 霉菌 属 ( S t r e p t o my c e s ) 、小 单 孢 菌属( Mi C F O mo n o P 0 F a ) 、 马 杜 拉 放 线 菌 属 ( A c t i n o m a d u r a ) 、拟 诺卡 氏菌属 ( No c a r d i o p s i s ) 、疣孢 菌属 ( V e r r u c o s i s p o r a ) 、继 生菌属 ( J i s h e n g e l l a ) 1 )  ̄及游 动 放线菌属( A c t i n o p l a n e s ) 等. 已从红树林 中分离的放线 菌在 各 主要 放 线 菌科 、属 中都 有 分布 ,但 其 优 势菌 群一般 为链 霉菌属 和小单 胞菌属 . 2 . 1红树 林土壤 放线茵 多样 性 土壤 是 放线 菌 生 活 的大本 营 ,含有 丰 富 多样 的 放线菌资源. 仝林燕口 对 湛江红树林滩涂放线菌进行分 离鉴定时 ,发现3 5 株菌属于链霉菌属 ,l 株菌属于拟 诺卡氏菌属. 骆耐香等 , 从广西北海及防城港红树林 根系土壤 中分离 出1 5 株典型的放线菌 ,经1 6 S r D N A 序列 比对显示 ,其中有 1 2 株属于链霉菌属 ,是常见 菌属 ,3 株属于拟诺卡氏菌属 , 为稀有放线菌. 肖静等 同 从福建漳江 口红树林 自 然保护区的土壤沉积物中分 离得到1 6 3 株放线菌 , 经1 6 S r D N A 的序列多样性分析 发现 其 中8 9%为链 霉菌 属 、3 . 7%为 马杜拉放 线菌属 ( A c t i n o m a d u r a ) 、6 . 1 % 为小单胞菌属、0 . 6% 为糖单孢 菌属 ( S a c c h a r o mo n o s p o r a ) 和拟诺 卡 氏菌 属. 2 . 2红树 林 内生放线 菌 多样 性 唐依莉 等 从 红树植株不 同部位分离 内生放线 菌 ,用 1 6 S r R N A基 因序 列分 析鉴定 到 属 ,共 分离 得 到 内生放线菌5 2 株 ,分别属于小单孢菌属4 7 株 ,链 霉菌属3 株 ,疣孢菌属1 株和继生菌属1 株. 魏玉珍
红树林放线菌生物多样性及其抗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红树林放线菌生物多样性及其抗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徐静;邹仁健;陈红军;温珍昌【期刊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年(卷),期】2022(42)6【摘要】【目的】综述红树林来源放线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的抗菌活性产物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为红树林放线菌资源以及抗生素类先导物的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在阐述红树林来源放线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抗菌活性代谢产物的基础上,综述红树林放线菌的来源、鉴定方法、分布科属、优势菌属,并概括了红树林放线菌来源抗菌活性成分的结构类型、抗菌活性谱、最小抑菌浓度和产业应用前景。
【结果】红树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区,微生物资源极其丰富,2014年以来分离出上千株放线菌绝大多数来自于土壤,分布于35科96属,其中链霉菌和小单孢菌属为优势菌属,描述化合物73个,结构类型涉及生物碱、大环内脂类、萜类、酚类、黄酮类、肽类,其中34个是自2014年以来发现的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策略提出了建议。
【结论】红树林放线菌在医药、农业及食品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获得新型抗生素类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资源。
【总页数】10页(P143-152)【作者】徐静;邹仁健;陈红军;温珍昌【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海南省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大学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83【相关文献】1.红树林放线菌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2.红树林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多样性3.红树林放线菌Stremptmeces costaricanus SCSIO ZS0073抗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4.昆虫共生放线菌多样性、功能及其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5.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赵紫檀;郑洁;吴则焰;刘金福【期刊名称】《福建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7)002【摘要】为了探索互花米草入侵下的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运用Biolog 微平板技术对闽江河口湿地红树林和互花米草根际的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能力和功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互花米草根际土壤微生物与红树林植物的差异.结果表明:红树林-互花米草混交区域(MS)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丰富度都要高于红树林群落(MC)和互花米草群落(SC).Biolog微平板上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整体呈现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不同类型的植物变化曲线不同.聚合物类是各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酚酸类利用率最低.在土壤微生物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Richness指数中MS显示出最高,表明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主成分分析表明,31个因素中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两大主成分,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分别可以解释变量方差的77.7%和22.2%,酚酸类和胺类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的贡献作用.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其根系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不同,MS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最为丰富.【总页数】5页(P169-173)【作者】赵紫檀;郑洁;吴则焰;刘金福【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4.36【相关文献】1.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J], 赵紫檀;郑洁;吴则焰;刘金福;2.互花米草入侵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J], 陈爱辉;梁慧星;李朝霞3.闽江河口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 [J], 郑洁;刘金福;吴则焰;洪伟;何中声;蓝亦琦;刘思迪4.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附近海岸互花米草入侵与红树林保护 [J], 郭欣;潘伟生;陈粤超;张苇;何韬;刘一鸣;刘文文;张宜辉5.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附近海岸互花米草入侵与红树林保护 [J], 郭欣;潘伟生;陈粤超;张苇;何韬;刘一鸣;刘文文;张宜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
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红树林是热带海岸泥滩上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
大部分属于红树科,生态学上称为红树林,是能生长于海上的绿色植物。
又称“海底森林”是一种珍贵的树种。
主要的植被类型是适应盐土和沼泽条件的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和伴生植物。
红树植物是指仅生长在大部分时间受潮汐影响的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如红树、海榄雌、海桑、红茄冬等)。
半红树植物是指既能在潮间带生长,又能在内陆生长的某些木本植物。
伴生植物是指红树林中的草木及藤本植物。
一.世界的红树林分布情况世界上的红树林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内,共有两个分布中心,一个在东亚,一个在中南美洲,而以东亚的较为繁茂。
红树林在中国、印度、马来西亚、西印度群岛和西非都有分布。
二.中国的红树林分布情况我国在西太平洋红树林分布的北部边缘。
红树林与东亚的红树林是同一类型,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
在太平洋西岸,无论是种类和分布范围,我国的红树林都具有代表性,由南部的海南到北部的浙江,随纬度的提高,红树植物种类明显减少。
海南是我国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红树林生长最好的地方,浙江是我国红树林分布最北的省份。
秋茄、白骨壤、桐花树、老鼠勒和卤蕨是我国分布较广的常见红树植物种类。
三.海南的红树林分布情况我省红树林分布广泛,琼山、文昌、万宁、儋州、三亚、临高、陵水、澄迈等市、县的滨海口都有成片的红树林存在,以琼山的东寨港和文昌的八门湾较为著名。
三亚林旺的石龟树旁有26株上百年的红树林,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红树林。
本省红树林植被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分布于淤泥深厚且较闭塞的海湾或河口湾或泻湖海岸潮间带中的高潮线以下地段。
主要树种有红树木榄、红海兰、角果木、海桑及木果楝。
目前,分布面积较大的有海口市演丰东寨港,文昌市会文镇长记港、铺前港、三亚市三亚港湾、儋州市新英港和陵水县新村港等。
群落一般株高3-5米,最高的可达8-1米。
另一类是海岸半红树林,分布在高潮浅以上的海岸地带,常与红树林相连呈条带状分布,但面积较小。
红树林凋落物产生过程及其营养物质形式研究概述
红树林凋落物产生过程及其营养物质形式研究概述周如琼【摘要】红树林凋落物的产生与植物本身的代谢功能,与各种气象因子如气温、湿度、风速等以及土壤理化条件,与人类和动物干扰等因素有关.红树林凋落物一般包括叶、花、果、枝四个主要部分,叶相对占有很大的比重.红树林凋落物经过淋溶、微生物和其他潮间带生物三个分解作用,以有机碎屑和可溶性物质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中,为红树林区域和邻近浅海域的海洋生物提供有机碎屑和可溶性物质和能量.【期刊名称】《广西科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1【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红树林;凋落物;营养物质【作者】周如琼【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北海,5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滩涂上由木本植物组成的乔木和灌木林木[1],是潮间带内具有较高的第一性生产者并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作为海岸生态系统重要的初级生产者,红树林是生产力较高的群落类型之一[2]。
凋落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组成部分,经过淋溶、微生物和其他潮间带内腐食性生物的分解,为近岸海域的海洋生物提供有机物质和能量,也是潮间带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的关键环节[3]。
目前国内外对红树林凋落物开展的研究,主要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红树林的凋落物的产量、季节变化、生态意义等方面。
本文概述红树植物凋落物的特征,以期说明红树林对于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贡献和邻近海域的海洋生物的重要性,并对合理利用红树林资源,促进红树林区水产渔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凋落物的产生实际是与植物本身的代谢功能,与各种气象因子如气温、湿度、风速等以及土壤理化条件而产生,与人类和动物干扰亦有关系。
红树林自身的正常生理代谢是引起凋落物形成的主要因素。
各种气象因子(温度、风力、降水等)中,温度因子对红树植物凋落物的产生占主导地位,风的影响主要是强制性的机械作用。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两种新颖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鉴定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两种新颖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的鉴定麦志茂;苏宏飞;李丽珍;张偲【摘要】宏基因组技术是挖掘微生物新酶的重要途径。
通过构建红树林土壤微生物Fosmid文库,共获得了约100000个阳性克隆,该文库外源插入片段平均长度约为30 kb,文库容量达3 Gb。
通过对文库中10000个克隆进行功能筛选,获得了17个具有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克隆。
对其中2个表达β-葡萄糖苷酶的克隆进行亚克隆,获得2个新颖的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分别命名MhGH3和bgl66。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MhGH3基因由1992个碱基对组成,bgl66基因由2025个碱基对组成。
在氨基酸水平上, MhGH3和bgl66编码的蛋白质与GenBank 数据库中已知β-葡萄糖苷酶的一致性分别为64%和55%。
%Metagenomics provides a means of exploring new enzymes in microorganisms. A mangrove soil metagenome library with 100 000 clones was constructed. The average length of inserted DNA fragment is about 30 kb, and the total capacity of inserted DNA reached about 3 Gb. Seventeen clones withβ-glucosidase activity were detected by screening 10 000 fosmid clones. The subcloning and sequencing revealed two novelβ-glucosidasegenes(MhGH3 and bgl66).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MhGH3 and bgl66 composed of 1 992 bp and 2 025 bp in length, respectively.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MhGH3 and bgl66 showed the highest sequence identity of 64%and 55%with the knownβ-glucosidase in GenBank datebase, respectively.【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5页(P168-172)【关键词】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红树林;宏基因组文库【作者】麦志茂;苏宏飞;李丽珍;张偲【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301【正文语种】中文纤维素由多糖组成,在植物体中每年光合作用可生成的生物质高达1.5×103亿t,是世界上最多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
红树林生态系统调查报告
红树林生态系统调查报告一、引言红树林是位于潮间带的特殊生态系统,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进一步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和潜在威胁,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本报告将介绍调查方法、结果和结论,以期为红树林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1. 选址我们选择了位于某市沿海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
该保护区面积约XX平方公里,涵盖了不同类型的红树林群落。
2. 数据收集通过实地考察和采样,我们收集了以下数据:- 植被调查:记录红树林主要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 动物调查:使用红外相机和生态捕捉器,记录红树林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数量。
- 水质分析:采集水样,进行水质指标测试,了解红树林水体的健康状况。
- 土壤样本采集:采集不同红树林群落的土壤样本,进行理化指标测试。
3. 数据分析我们使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频数统计、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和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等。
三、调查结果1. 植被调查结果我们识别出XX个红树林植物种类,其中包括红树、白骨壤、滨藜等。
不同种类的红树林植物在保护区内呈现不同的分布格局。
2. 动物调查结果通过红外相机和生态捕捉器,我们记录到了XX个红树林动物物种,包括鹭鸟、螃蟹、海龟等。
其中,部分物种是濒危物种,在该区域的存在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3. 水质分析结果水质分析显示,红树林保护区内水质总体状况良好。
主要指标如pH值、溶解氧含量等均处于适宜范围。
4. 土壤分析结果不同红树林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差异。
沿海红树林土壤pH稍低,含盐量较高,而内陆红树林土壤较为酸性。
四、结论通过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红树林保护区内植物、动物种类较为丰富,存在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2. 红树林动物物种中存在一些濒危物种,需要加强保护措施。
3. 水质总体良好,但仍需定期监测,确保红树林水体健康。
4. 红树林土壤具有一定的酸碱性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群落实施合理的土壤管理措施。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
树林生态系统进行了群落学、 物流、 能流等方面的研
[5, !] 究 , 但 对 该 系 统 微 生 物 方 面 的 研 究 还 较 少 见。
[$]
壤 .G 为 A?B#, 对照光滩土壤 .G 为 E?BD, 从表 ! 可 知, 在较强的酸性环境中, 仍有很高的细菌数量, 表 明红树林土壤细菌具有耐酸性质, 但在实验室条件 下, 弱碱性适合其生长发育。 "#" 丝状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 从表 ! 可知, 根据常规方法, 采用 !" ; ! F !" ; C稀释 梯度, 未检测到丝状真菌和放线菌。许多的研究文
#! #A #C ! #
系统内植物残体和凋落物的分布位置与数量有关。 已有研究表明, 凋落物是土壤异养微生物迅速繁殖
[!"] 的主要因素之一 。 % 红树林土壤 .G 值低, 呈较 [!$] 强的酸性 , 测得秋茄林土壤 .G 为 E?AB, 海莲林土
注: “;” 表示未检出 (
的对照滩地, 这表明红树林植被的覆盖为土壤微生 物的生存与繁殖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特别是植物残 体和凋落物输入土壤作为微生物的营养和能量来 源, 致使微生物旺盛生长和繁殖
学海洋系滨海水井 (测得盐度 5RG%H) , 于密闭条件 下放置 #%D 以上。接种后的平板于 5H T !$W 培养, 定时观察、 计数、 记录。 8 87= 结果与讨论 细菌的数量 从表 # 可以看出, ! 东寨港秋茄林和海莲林土
万方数据 分别标为 S# 、 #$ T 5$ 和 5$ T !$1=, S5 和 S! , L# 、 L5 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7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与其代谢产物研究进展杨晓洪, 顾觉奋(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南京 210009)摘 要: 分布于海岸潮间带的红树林独特土壤生境中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然而,由于认识水平和技术手段的限制,至今人们对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系统了解仍较为有限。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及其相关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引起了较多的关注。
文中主要阐述了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物质,生物修复作用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红树林; 土壤微生物; 代谢物; 多样性; 生物修复中图分类号:Q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51(2011)03-0097-04The Development of Studies on Mangrove Soil Microorganismsand their MetabolitesYang Xiao-hong, Gu Jue-fen(Institut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Abstract: The rich microbial resources stored in the interface of land and sea within low latitudes wer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special mangrove soil. However, being con fi ned by the knowledge and cultivation means, the field on mangrov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was at starting. Recent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searches of mangrove soil microorganism and related active metabolites have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The progresses were expounded about studying on mangrove soil microbial species diversity, metabolites and its activity material, biorestoration effect were summarized. In addition, the bright future of the importance and develop tendency on this fi eld was described.Key words : mangrove; soil microorganisms; metabolites; diversity; biorestoration收稿日期:2011-02-24作者简介:杨晓洪, 在读研究生,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
E-mail :yyxxhh528@*,通讯作者:顾觉奋,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微生物制药教学与研究。
红树林是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由于周期性遭受海水浸淹,其土壤兼有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却又有所区别,这种独特的土壤生境决定着其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资源的珍稀性[1]。
近年来由于陆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发现新的微生物及活性代谢产物的可能性日趋减少,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引起了科学家研究的浓厚兴趣。
目前,主要集中于对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生物多样性,生物修复作用方面的研究。
1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红树林独特的生境造就独特而丰富的微生物种类,所以加强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1.1.1 细菌与其他水生土壤及沉积物生境一样,异养原核生物在红树林土壤中占有绝对优势。
研究表明,红树林土壤中普遍存在固氮菌,磷酸盐溶解菌,硫酸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1年5月第32卷第3期. 98. World Notes on Antibiotics, 2011,V ol.32, No.3盐还原菌,铁—锰还原菌,缺氧光合细菌,产甲烷菌,产酶菌,反消化细菌等[2],如表1。
近年来许多新细菌不断被发现。
Jalal等[3]研究马来西亚东部半岛热带红树林沉积物中抗生素耐药菌时分离到多种细菌,如嗜水气单胞菌群(Aeromonas hydrophila group 1, 2),青紫色素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沙雷菌属(Serratia rubudaea),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 pnuemoniae ),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
Atsushi等[4]从日本冲绳岛红树林中分离到能降解壳多糖的细菌Microbulbifer chitinilyticus sp. nov.和Microbulbifer okinawensis sp. nov。
1.1.2真菌真菌多为腐生菌,主要是子囊菌纲,半知菌,担子菌类[1]。
Zakaria等[5]从马来西亚红树林土壤中分离鉴定到镰刀菌属(Fusarium Species)F.Solani,F.oxysporum和 F.Verticillioides,其中F. Solani是红树林土壤中最常见的种类。
Limtong等[6]在泰国红树林土壤中发现了两株新的变形酵母菌SR16 和UB13,被鉴定为Candida sekii sp. nov。
叶波平研究组根据形态学和 ITS 序列分析结果,将一株分离自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红海榄根际土壤的菌株 XGH2321 鉴定为青霉属真菌[7],将一株分离自木榄根际土壤的菌株 F5 鉴定为曲霉属环绕组真菌,其在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上与Aspergillus ochraceopetaliformis极为相似[8]。
1.1.3放线菌红树林土壤放线菌主要为小单胞菌属和链霉菌属,同时还有链轮丝菌、链孢囊菌、小多胞菌、红球菌、诺卡氏菌和游动放线菌等属。
近年来对放线菌种展开了大量研究。
日本学者Ara等[9]从孟加拉国Maheshkhali红树林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新放线菌 Actinomadura M a h e s h k h a l i e n s i s s p.n o v。
T h a w a i等[10]从泰国p a t t a l o o n g红树林土壤中发现一株新放线菌Micromonospora pattaloongensis sp. Nov,基于形态学,分子分类学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该菌株属于小单胞菌属,与Micromonospora olivasterospora DSM 43868T基因序列有98.7%的相似性。
1.2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分布规律的研究研究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分布规律是系统、深入研究红树林微生物的必要基础,将推动进化分类学研究,更是菌种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
目前对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
各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细菌类群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和丝状真菌[1]。
林鹏等[11]研究了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红树林土壤的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和微生物,总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且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季位于夏冬两季之间,或高或低,但差值不大。
2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生理活性物质多样性的研究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大量种类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包括种类繁多的代谢物和丰富的酶类。
微生物正是靠其代谢能力强和代谢途径多样性的特点才成为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红树林土壤以其生境的特殊性养育了大量具有特色代谢产物的微生物类群。
2.1代谢物多样性的研究2.1.1抗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表1 红树林土壤细菌Table1 Bacteria from mangrove soil分类菌名固氮菌固氮菌属(Azotobacter),根瘤菌属(Rhizobium),梭菌属(Clostridium),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斯顿氏菌属(Listonella anquillarun),弧菌属(Vibrio campbelli),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 sp.)磷酸盐溶解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macerans),茁平胞菌(Xanthobacter agilis),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硫酸盐还原菌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东方脱肠状菌(Desulfomaculum orientis),脱硫叠球菌属(Desulfosarcina variabilis)等光合缺氧菌紫硫菌,紫色无硫菌产甲烷菌拟甲烷球菌属(Methanococcoides methylutens)产酶菌嗜盐菌(盐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弧菌属. 99 .近年来,国内学者从红树林土壤中分离到多种微生物,并发现其代谢产物大多具有抗菌活性。
叶波平、Hong、黄大林等实验室展开了大量研究(如表2),这些研究表明红树林土壤微生物中富含大量抗菌活性代谢产物,有从中开发微生物抗菌药物的潜力,为寻找新的抗菌药带来了希望。
2.1.2抗肿瘤活性代谢产物研究Hong研究组[12]分离到2000多株放线菌中大约20%能抑制人类结肠癌116个细胞生长,有九个分离物还能抑制一种与抗癌作用相关的蛋白——极光激酶A的活性。
最近还报道阿扎霉素F4a 2-乙基戊基酯对人结肠肿瘤细胞HCT-116有中等细胞毒性[13];叶波平研究组[15]发现菌株 F7发酵液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约为120μg/mL;Srivibool等[16]从泰国海湾东部海岸线附近的红树林中分离的一株链霉菌属菌株CH54-4对乳腺癌细胞有很强的活性,IC50为2.91μg/mL。
这些研究表明红树林土壤及植物中蕴藏着丰富的抗肿瘤代谢物,为寻找新的抗肿瘤药物带来了希望。
2.1.3其他活性代谢物Hong研究组[12]分离到2000多株放线菌中大约3%能抑制一种与糖尿病相关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蛋白(PTP1B)的活性,代谢物中有3个分离物均能抑制半胱天冬酶A的活性,这种酶与神经变性疾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