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之欧阳家百创编
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主要观点之欧阳家百创编
一、精神分析疗法欧阳家百(2021.03.07)1.理论基础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⑴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3个层次, 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各种心理冲突,虽然感知不到,但并未消失,而是潜伏在潜意识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某种转换机制以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心身症状或精神疾病。
⑵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假定人格是由3部分构成的,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作用是平衡的。
如果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
⑶性欲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本能要使生命得以延续和不断发展,而死本能要使生命回复到无机状态,两种本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命就在它们的冲突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⑷神经症的精神病理学,弗洛伊德把焦虑视为理解神经症的关键所在,为防止焦虑的加剧,就要设法干预、抑制或消除本能的冲动。
2.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疾病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以及他们所意识到的内心体验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其真正原因在于来访者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的矛盾冲突。
也就是说,潜意识中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日后发病的根源。
3.心理治疗的原理精神分析的工作,就是要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些童年创伤和痛苦体验挖掘出来,成为意识的东西。
治疗者启发来访者重新认识。
这些经验,并加以分析、解释,使来访者获得一种情感体验的领悟。
来访者一旦洞悉问题的根源,对自己的心理动态与病情有所领悟有所了解,特别是明了到潜抑的欲望、隐藏的动机,或不能解除的情节等,就有可能去正视冲突和焦虑,摆脱情感的羁绊,理智地对待他们,症状也会随即消失。
4.心理治疗的方法⑴梦的分析。
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就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作的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又称显梦,即梦的表面故事)和潜在内容(又称隐梦,即故事的象征意义)。
社会心理学之欧阳家百创编
第一章 绪论欧阳家百(2021.03.07)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答: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三、群体心理:大群体与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心理与行为。
四、应用社会心理学:环境、健康、法律、宣传、教育等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答:一、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从而探究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1、自然观察法:即一般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下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2、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观察的方法。
3、参与观察法: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同时观察参与者行为的方法。
包括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4、非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以旁观的方式观察被研究者行为的方法。
通常可借助于单向玻璃或录音、摄像等进行。
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通过系统地操纵某些变量以研究其他变量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所进行的实验。
2、自然实验法:由环境因素自然操纵自变量,而非由实验者操纵的。
形式上与观察法相同,效果上与实验法相同。
如对自发事件引起的社会行为的研究。
3、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三、调查法:又称询问法,是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根据被调查者的直接表达获得被研究者信息的方法。
1、访谈法:通过问答进行调查的方法。
包括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2、问卷法:通过被调查者在问卷上答题的形式进行调查的方法。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之欧阳歌谷创编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欧阳歌谷(2021.02.01)一、人性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和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
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
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
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
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
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
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
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
家庭治疗历史与流派之欧阳家百创编
第一部分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历史发展欧阳家百(2021.03.07)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师兼儿童精神科医师的纳森阿克曼(Nathan Ackerman)首次正式提出“家庭治疗”这个概念。
之后的几十年中,各种家庭治疗的流派纷纷崛起,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家庭治疗,不能顾名思义地把它看作是对家庭矛盾和问题进行咨询与治疗。
家庭治疗依然关注当事人(client)个人问题和病症的减除,但它同个人取向的咨询和治疗方法有着显著的差异。
它超越了过去只关注个人内在的心理冲突、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局限,把人及其症状放在整个家庭背景中去了解并治疗。
因而,把家庭治疗法称作“系统疗法”或“关系疗法”似乎更为恰当。
家庭治疗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治疗技术,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
它的诞生是心理学界的一次革命,意味着一次范式(Paradigm)的转移。
它代表了“一个理解人类问题,了解行为、症状的发展以及解决之道的全新方法”,被称为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崛起的“第四势力”(第一势力的咨询理念——精神动力学派,第二势力——行为主义学派,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学派)。
九十年代初,对美国的从业人员理论取向的调查中,家庭治疗占10%,仅次于整合主义取向(30%)。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家庭治疗进入中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
1.1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系统观家庭治疗之核心在于系统观。
它不把焦点放在个人的病理心理,也就是所谓的“神秘的黑匣子”上,它所关注并试图介入、改变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整个家庭的互动模式上。
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同周围的人或事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人和事件存在于相互影响和彼此互动的脉络中,也就是说,家庭成员彼此分担其他每个人的命运。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同一只猴子,它在三个猴群中的地位分别居于第四位,第三位和第二位,当这只猴子在不同的群体时,分别给予相同的能引发攻击行为的电刺激。
结果,在位处第四的猴群中,它只攻击其它猴子一次:在位处第三的猴群中,它攻击了二十四次;在位处第二的猴群中,它攻击了七十九次。
常见教育心理学十大现象之欧阳索引创编
你必须知道的十大心理规律欧阳家百(2021.03.07)我们的心理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科学家们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至今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解答方案。
现在我们要说的就是存在于我们人群当中的一些心理怪象,了解这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人群当中。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 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心理学 九型人格学之欧阳家百创编
九型人格学(Enneagram)是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学问,它按照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情绪反应和行为习惯等性格特质,将人分为九种。
称为九型人格。
欧阳家百(2021.03.07)Enneagram”一词源自希腊文ennea(九)以及gram(型态),可以译为九柱人格、九型人格或九种性格。
九型人格是2000多年前印度西部与阿富汗一带研究出的人性学,后来由苏非教派所传承。
原来的「九型人格」是一套灵修学问,以口耳传播,教派中的大师藉此辨析弟子的性格类型,并依此指引他们灵修上的出路,帮助他们提升人格。
其后,九型人格学说辗转流传到欧美等地,美国心理学家海伦·帕玛(Helen Palmer)早年将它用作研究人类行为及心理的专业课题,更被包括斯坦福大学在内的多所美国大学列作教材,成为热门叫座的心理研究课程。
据说,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亦曾使用它,协助探员了解各国元首的行为特质。
而世界500强中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可口可乐、惠普等企业也早已把九型人格学运用于企业管理。
九型人格揭示了人们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而不是表面的外在行为,真正做到“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所以这套学问被广泛的应用到个人成长、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婚姻、亲子关系、企业管理、销售技巧、教育、心理辅导等诸多领域。
九型人格的特征九柱图解:•圆圈:你有一切所需的资源去达到性格的整合•三角型:天地人/先天、后天,自己(上天赐给你的资源,后天的培育,自己的创造)•六边型:六六无究,变幻是永恒的。
(走对方向=整合,走错方向=分解)第一型:完美型(Reformer/Perfectionist):一个完美主义者•基本恐惧:怕自己错、变坏、被腐败•基本欲望:希望自己是对的、好的、贞洁的、有诚信的•对自己的要求:只要我做得对,我就okay了。
•特质:世界是黑白分明的,对是对,错是错;做人一定要公正,有节制;做事一定要有效率。
•顺境(被认同时):追求崇高的理想,追求完美•逆境(不被认同时):过度批判,缺乏弹性,自以为是。
九种人格类型的主要特征之欧阳语创编
九种人格类型的主要特征第一型完美主义者第一型的人爱批判自己,也爱批判别人,他们内心拥有一张列满应该与不应该的清单。
他们认真尽责,希望所做的每件事都绝对正确。
他们很难为了自己而轻松玩乐,因为他们以超高标准来审查自己的行为,而且老是觉得做得还不够。
他们有可能因为害怕无法臻于完美而耽搁了事情。
第一型的人有种道德优越感,很可能厌恶那些不守规矩的人,特别是当这些人越矩得逞时。
他们是优秀的组织人才,能够紧追错误和必须完成的事项,把任务完成。
未觉察的第一型会是爱嘲讽、严厉、自以为是、冷酷、顽固、控制、焦虑或愤怒、占有欲强、讥讽和支配他人的。
典型的例子是宗教狂热分子。
觉察的第一型是激励人心、照顾他人、聪明且遵从伦理、自我规范,具生产力、说服力和宁静的。
他们能在各处庆祝并鼓励杰出,从一个温暖而美丽的家园到人类至高的努力。
第二型给予者第二型的人不管在时间、精力和事物三方面都表现出主动、乐于助人、普遍乐观以及慷慨大方。
由于他们不容易承认自己的需要,也难以向人呼求帮助,所以总是无意识地通过人际关系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在自己最为人所需的时候感到最快乐。
他们对别人的需要和感觉非常敏锐,能够刚好表现出能吸引别人的那部分人格。
他们善于付出更胜于接受,有时候会操控别人,为得到而付出,有时候是天生的照顾者和支持者。
为了使别人成功、美满,第二型的人能运用他们天生的同理心,给出对方真正需要的事物。
未觉察的第二型人是歇斯底里、善于操控、抑制情感甚至为得到而付出的野心人物。
其原型就是自我牺牲且强势的母亲,总是抱怨家人从不感激她的帮助,或从不给予任何回馈。
觉察的第二型人是充满爱心和同理心、能真心支持并适当给予的人。
不论对待朋友、上司或权威人士,他们都是觉知力强、配合度高、忠诚而无私的好帮手。
第三型实践者第三型的人是精力超强的工作狂,他们奋力追求成功,以获得地位和赞赏。
他们具有竞争性,尽管他们自认为这是一种爱的挑战,而非击败他们的欲望。
无论他们处在何种竞争场合,总是把目标锁定在成功之上,他们会是——成功的父母、配偶、商人、玩伴、嬉皮、治疗师,能够顺应身边的人们而变换形象。
教育心理学笔记之欧阳家百创编
教育心理学笔记欧阳家百(2021.03.07)第一章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三过程:自学过程、教学过程和评级/反思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的核心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学有何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地说,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有: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学生2、为实行教学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1、初创时期:C20世纪7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C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3、成熟时期:C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4、完善时期:C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二章一、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三、少年期发展的特征:11~15岁的阶段:童年向青年过渡;初中:半成熟、半幼稚,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四、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五、关键时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或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称敏感期。
论述:论述皮亚杰认识发展阶段的教育意义?(6+7)六、皮亚杰认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以自我为中心,单维思维,思维不可逆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可逆,守恒概念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七、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何教育意义: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
心理疾病的分类之欧阳家百创编
心理疾病欧阳家百(2021.03.07)一、神经症概述:神经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有时也叫精神障碍),其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它的临床特点,主要症状表现是以没有可查明的器质性改变做基础的焦虑,强迫症状,癔证性症状和躯体或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不具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病人对疾病状态存在自知力,人格一般没有损害,病人通常并不会把自己病态的主观体验和想象的东西与外界现实相混淆,行为虽可有改变,但是一般仍然可以保持在社会许可范围之内。
病程一般是比较短的,但少数病例也可能病期廷长或反复。
在病因学方面,多数学者强调精神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但对精神因素的实质和理论机理历来不同学派作者有不同的理解。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神经症的发生是童年时受到压抑的愿望由于不为自我和现实所允许,而被压抑到潜意识里,神经症的表现代表了此种潜意识的精神冲突(情感)。
这派学者比较强调性本能受到压抑的致病作用。
巴甫洛夫学派(行为疗法)基于高级神经活动和实验性神经症研究资料,提出基本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过渡紧张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的功能紊乱产生神经症。
另外,社会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颅脑损伤体质虚弱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均易发生神经症。
此类人的特点是:多愁、善感、焦虑不安、古板、严肃、悲观、保守、孤僻、安静等。
女性多于男性,青年人居多。
(一)神经症的基本症状1.头痛(1)紧张性头痛。
最为多见,此类病人比较敏感,由于精神过于紧张,使病人变得焦虑不安,以致引起头部肌肉收缩,压迫局部末梢神经,出现头痛。
(2)血管性头痛,由于焦虑紧张,使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出现障碍,引起血管性头痛,头部“跳痛”、“炸裂”样痛。
(3)精神性头痛,由于焦虑紧张而怀疑自己有某种病,加之感觉过敏,感觉异常而出现的头痛现象,“头发木”、“头脑不清爽”。
(4)混合性头痛,病人具有以上几种头痛的某些特征。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之欧阳家百创编
学习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欧阳家百(2021.03.07)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
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困扰人类的不是环境问题,不是资源问题,也不是恐怖主义,而是来自于人类心理的问题。
诸如情结的烦闷,学业与工作的压力,孩子厌学,感情困惑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引发忧郁,失眠,焦虑或者其它现代文明病。
这一组数据,不仅让人咋舌,更让人不得不证实当今的社会问题。
可以说,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社会的新课题。
一:学习心理学的动机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加速运行,完全打破了几十年来人们在传统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思维定式。
当突然直面一个激烈竞争,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新模式,我们会深刻的感受到多年来积累的知识,能力,经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一夜之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学习工作,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经常困扰着人们健康的心灵,严重影响其学业和事业的成功。
二:心理学中的“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稳定性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兴趣,信念和能力等。
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的人格条件又包含哪些内容呢?心理学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不仅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
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
这学期的大学心理学概论的学习,使我对心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知道了许多以前都不曾知晓的知识,上课的过程中更体会到了心理学的魅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
上课的时候人虽然很少,有时还开小差,不过收获还是挺大的。
印象最深的两节课是讲意识和记忆的两节课。
何谓意识?面对这个问题,可能没有谁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的解答。
教育心理学人物归纳之欧阳治创编
《教育心理学》
任何一种品德结构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海德
1958年
《人际关系心理学》
“归因理论”产生的标志
赫尔
1920年
人工概念研究
吉尔福德
美国
1967年
创立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
弗洛伊德
20世纪40年代
加入“儿童的个性”“社会适应性”“生理卫生”、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莫雷
第斯多惠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
传统教育学代表
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
凯洛夫
《当代教育学》
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斯宾塞
英国
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
加涅
1969年
《学习的条件》
第一次提出“教学心理学”;
把学习分为五类:语言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
最核心的理论:学习条件学说
珍尼特·沃斯
“三重四面”
泰勒
学习目标之父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家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人格发展的作用
韦特海默、苟勒、考夫卡
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
林格伦
把学习分为: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概念学习、态度学习
心理学案例分析之欧阳索引创编
老师课件上的案例欧阳家百(2021.03.07)一位母亲,与女儿关系日益紧张,她感觉和女儿越来越无法沟通。
女儿高三,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会考出很好的成绩,但是,她平时经常看电视、上网,我看着很着急,我说她,她却说“我有打算,你该说话的时候不说,不该说时偏要说”。
在孩子上初三时,发生过一件事:数学老师要她去老师家补课,因为女儿的数学成绩不错,而且住的又比较远,就没有去,可从这以后,老师总是挑她的毛病,于是她向妈妈述说,希望妈妈能找老师评理,可妈妈没有去,并告诉她:“你各方面努力做好,老师就不会再批评你了”。
至此,女儿认为妈妈软弱,不关心她。
结果,女儿数学成绩下降,中考没能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时,女儿得知同桌的母亲对孩子关怀备至,心里更是不平衡,回家后经常找碴和妈妈争吵。
有时候她明明考了80分,却偏偏告诉妈妈自己不及格,并说”你不用把我想的太好,也不用把我想的太坏” 。
妈妈说“只要你生活没有遗憾,就是妈妈最大的满足”;女儿说:“遗憾早就有了,现在说什么还有什么用?晚了,已经来不及了”试请你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帮助这位母亲?原因: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建议:首先,妈妈要摆脱“无法沟通”的观念,要将女儿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在表达方式上应采用平和舒缓的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将自己对女儿的关怀、理解以及对女儿所受的心疼表达出来,采用各种灵活轻松的方式与孩子沟通1. 我们在听一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报告时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而在有急事等公交时却觉得过得非常慢,这是为什么?其原因是:(1)因为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是影响知觉的因素。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发生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一个报告,如果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人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快。
(2)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也是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能引起积极情绪体验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出现对时间的低估。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之欧阳治创编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学心理学是为了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
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
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
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
自己的命运自己造。
我们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力、理念,不要自我设限,要不断挑战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培养爱心。
学思结合、边学边用。
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时能用正确的思路来解决,不自找烦恼。
只有当我们学会了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
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
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
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人的心理受到6个层次的影响,从高到低分别是:心灵层——明白人生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身份层——认为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信念层——配合这个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这种身份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对我是重要的)能力层——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已经掌握、尚需掌握哪些能力(如何做,会不会做)?行为层——在环境中我的行动(做了什么,什么没有做)环境层——外界的条件和障碍。
(时间、地点,人、其他事物)这是对自己的身份认识所造成的结果.(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认识分析自己:1、气质:与生俱来的,反映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特征。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之欧阳引擎创编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欧阳引擎(2021.01.01)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
他认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
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
如果个体能顺利解决每一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则会产生消极影响。
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
个体每一阶段危机的解决方式对其自我概念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前一阶段(或前几阶段)冲突的解决,而早期冲突也可能推迟到后期发展阶段中得到完全解决。
如果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危机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就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特别是埃里克森的理论从个体出生到青春期、成年期直至晚年,体现了人的全程发展观,对转变教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适当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发展危机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不适当的教育则会阻碍个体的发展,因而,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独特性。
特别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最为重要的第四、第五、第六阶段,更需要教师在了解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与危机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景,在活动和交往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问题,顺利渡过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
四、性别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指性别的心理差异,即男女学生在个性、智能和成就等方面的差异。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16种人格类型之欧阳引擎创编
16种人格类型欧阳引擎(2021.01.01)四个维度八个极:E(外倾性) I(内倾性)(你从哪里获得能量?)S(感觉) N(直觉)(你倾向于如何收集信息?)T(思维) F(情感)(你如何做出决定?)J(判断) P(感知)(你的生活风格如何?)ISTJ详尽、精确、系统、勤劳,关注细节。
致力于改善组织程序与过程,无论组织处在发展的顺境还是逆境,都对组织保持忠诚。
对组织的贡献Ø 平稳地、按计划完成组织任务Ø 重视细节并慎重处理Ø 做事力尽完美Ø 重信用,并具有坚持性Ø 在组织里工作倍感舒适领导模式Ø 以事实和经验做决定Ø 建立可靠、稳定、持续的工作绩效Ø 尊重传统和等级制度Ø 奖励遵循规则完成任务的员工Ø 关注组织的即时性和实际性需要学习模式Ø 具体、有序的学习方式Ø 对目前有实际应用的学习模式倾向性顺序(1)感觉,(2)思维,(3)情感,(4)直觉解决问题模式Ø 喜欢完全依据事实在逻辑框架里进行分析Ø 为获得理想结果,需考虑对人们的影响,然后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和其它含义工作环境倾向性Ø 喜欢与现实、工作努力、关注事实和结果的人共事Ø 能长期提供安全性的环境Ø 奖励稳步发展和按期完成任务的环境Ø 使用系统性工作方法的环境Ø 任务型定向和鼓励坚定意志的环境Ø 提供安静、整齐设施的环境Ø 环境中允许有不被打扰工作的个人空间潜在的缺点Ø 因受惠于日常工作而忽视具有长远意义的目标Ø 可能忽视人际交往的细节Ø 工作方法刻板、不灵活,对变革较少开放态度Ø 期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同样注意细节和服从管理程序发展建议Ø 除了关注现实问题,需关注更深远的、定向于未来的问题Ø 需考虑人的因素,向他人表达其应得的赞赏Ø 为避免陈规,尝试寻找新的选择Ø 需培养耐心,应付那些需要用不同方式沟通或忽视规则和程序的人2. ISTP注重实用性,尊重事实,寻求有利方法,具有现实性,只信服被论证的结果。
艾利斯ABC理论之欧阳数创编
情绪调节的ABC理论情绪调节的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A·Ellis)于 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情绪调节法,又称ABC性格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的产生是一个被称作ABC的过程。
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
通常观点认为是A引起了C,而艾利斯则认为A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
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引起行为和情绪的不同。
因此,在受到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认识的方式来调节情绪,通过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问题是由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人的思想往往是造成人情绪的根源。
(1)非理性信念有三个特征:①绝对化要求:指一个人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
这种想法通常与“必须”。
“应该”、“一定”这类词联系起来。
②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不合理评价所致。
用这种思维方式评价自己,常会引起焦虑或抑郁的情绪,若用于评价他人,则会对他人持不合理评价,从而导致一味责备他人以及产生敌意、轻蔑和愤怒等情绪。
③糟糕至极。
即认为一件自己不愿其发生的事情发生后,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甚至是灾难性的,致使自己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而难以自拔。
这种信念会导致个体陷入严重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等。
(2)艾里斯提出了10种不合理的信念,认为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常存在于有情绪困扰或适应不良者身上,具体如下:①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②有价值的人应该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③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心理教育学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之欧阳道创编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最早的冯特,心理学之父,构造学派,把心理现象分类,认为研究心理学内省就行了;之后机能学派,代表人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应用,单纯的研究心理现象是没有意义的;之后格式塔心理学,代表有考夫卡、科勒等,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不能割裂的单独研究某一种心理现象;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以及潜意识(无意识),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并认为性冲动(他称之为力比多)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动力,同时提出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自我作为意识的体现,与作为无意识的本我相抗争,他的学生荣格,提出了人格面具,认为人活在世上都会伪装自己,看不到自己的本我;行为主义代表华生,斯金纳以及班杜拉,认为之前的心理学研究都是不科学的,心理研究应当可操作可量化,主张刺激-反应,这一最简单的公式,对于人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看做是条件反射。
并做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加以证明;斯金纳重视强化与惩罚在行为塑造上的作用,而班杜拉则强调了社会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被看作是新行为主义代表。
认知心理学派,起源于皮亚杰以及斯滕伯格,但他们都是教育学家。
真正的代表人物奈赛尔,重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在他们看来刺激与反应之中还有一个认知过程,这才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其中托尔曼对于认知地图的研究比较经典;还有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他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应当对人性更多地给与肯定。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动力之源正是这些不同层次的需要;一、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最大,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势力二、1、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以及其后的荣格)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所以读者群相应更为广泛。
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之欧阳歌谷创编
人格心理学欧阳歌谷(2021.02.01)名词解释: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范型:是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晤谈、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分析资料,以便对人格进行全面确定和准确地定性描述,进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人格的方法。
1.相关研究(高尔顿创):是指运用测量和统计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查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1.实验研究:是指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以其导致另一个变量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得出因果性结论的方法。
1.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生的本能:它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2.死的本能使有机体返回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向,它是一种破坏力。
当它指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者受虐狂等的行为;当它指向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
2.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2.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2、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2.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是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
2. 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2. 否认:否认使人逃离现实,是消极的对待问题。
难以相信亲人的逝世2.投射:不承认自己身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些投射给别人。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之欧阳文创编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 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范:是指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晤谈、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分析资料,以便对人格进行全面确定和准确地定性描述,进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人格的方法。
1.相关研究(高尔顿创):是指运用测量和统计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查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1.实验研究:是指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以其导致另一个变量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得出因果性结论的方法。
1.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生的本能:它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2.死的本能使有机体返回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向,它是一种破坏力。
当它指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者受虐狂等的行为;当它指向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
2.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2.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2、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2.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是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
2. 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2. 否认:否认使人逃离现实,是消极的对待问题。
难以相信亲人的逝世2.投射:不承认自己身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些投射给别人。
3.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之欧阳体创编
第一编心理学研究基础第一章第二章心理学与科学1.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具有不同分析单位以及既重视内省也重视客观观察的学科。
2.一般人探索世界的常用方法归纳起来有常识、传统和权威三种。
3.系统性、重复性、证伪性和开放性是科学研究的四种典型特征。
4.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5个基本步骤:(1)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设;(2)设计研究方案;(3)搜集资料;(4)整理和分析资料;(5)解释结果以及检验假设。
5.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多视角、公开性、可争辩性以及科学研究无禁区四个方面。
6.以人为被试的研究的伦理规范主要包括知情同意、保护被试以及保障退出自由与保密。
第三章选题与抽样1.心理学研究课题可以有多种来源。
主要的来源是:(1)对日常生活的观察;(2)实际的需要;(3)理论;(4)研究文献的提示;(5)技术发展的推动等;也可以是这些来源的某种结合。
2.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具备4个基本特征:(1)问题是切实可行的;(2)问题是清楚的;(3)问题是有意义的;(4)问题是符合道德的。
3.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知识的一切材料的总称。
心理学文献就其保存方式可分为纸质文献和互联网文献。
纸质文献的常见类型有图书、期刊、会议和学术论文等。
4.查阅文献常用参考文献查找法、检索工具法。
检索工具法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
5.取样和选题的关系密切,要依据课题的性质和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择被试。
取样的方法很多,根据是否按随机原则进行操作,取样可分为两类:非随机取样和随机取样。
6.简单随机取样又称纯随机取样,即对研究总体单位不进行任何分组排列,只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以使总体的每一个样本都有被同等抽取的可能性。
分层随机取样,也称比率取样、分类取样和分组取样,是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叫一个层或一个子总体),然后在每一个层或子总体中进行简单随机取样。
7.系统取样,又称等距取样或机械取样,是以某种系统规则来选择样本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心理学论文
欧阳家百(2021.03.07)
——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
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
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
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
(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
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
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
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
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
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
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有作用,中间儿是最能取得成就和最少出现心理失调的。
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都相同的,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
重要的原始意象有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阴影、自我等。
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霍尼认为男女人格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影响产生,反对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中对本能的过分强调。
她对精神分析法有两个重要贡献:关于神经症的看法及女性心理学。
沙利文提出了人格意象概念,并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
弗洛姆表现出对精神分析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混合。
他认为自由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焦虑,逃避自由的手段有权威主义、破坏和自动舒适装置三种,而弗洛姆推崇的是
了解自己、拥抱自由。
与弗洛伊德对宗教的强烈批评不同,荣格用上帝的原始意象概念解释人类对宗教的需要,并认为现代心理治疗可以取代宗教的作用;而弗洛姆认为对宗教的需要产生于逃避自由的需求。
新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纠正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并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对后来的人格研究方法有重要影响。
第二大流派:特质学流派
特质心理学家假定,人格特征具有在时间上和跨情境的稳定性。
“特质研究者通常没兴趣预测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
相反,他们想要预测那些得分处在特质连续体上某一范围内的人有什么样的典型行为表现”。
特质研究者通常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
重要的特质理论家有高尔顿•奥尔波特、莫雷和卡特尔。
高尔顿•奥尔波特是第一个公认的特质理论家,他提出了共通特质研究法和个人特质研究法,提出了核心特质和次级特质的概念,以及机能自主性和本体性。
莫雷的工作重点是了解“心因性需要”,这是人格的基本要素。
卡特尔使用因素分析法,致力于确定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有多少种;近期的研究支持人格有五个基本维度(“大五”理论)。
对特质流派的批评者认为特质测量不能够很好地预测行为,且没有证据支持跨情境的一致性。
而人格特质的辩护者认为只要特质与行为能够得到准确测量,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关系,另外,他们认为“由特质所解释的行为编译的数量是相当可观和
重要的”。
第三大流派:生物学流派
汉斯·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以因素分析方法和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相结合长期研究人格问题,并把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从而确定了自己的人格理论。
他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认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的模式的总和”,这种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认知(智力)、意动(性格)、情感(气质)和躯体(体质)四个主要方面。
后来他又强调人格具有稳定持久性。
汉斯·艾森克是用生物学方法来研究人格的早期提倡者,他认为,可以在三个基本维度上给人划分人格,称为内外向型、神经质和精神质。
内向型的人比外向型的人对刺激更敏感。
一个著名的气质模型确定了三种气质维度:情绪型、活动型、交际型。
心理学家认为气质主要是遗传来的,这些遗传倾向与经验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成年人的人格气质。
理论家指出焦虑来自于社会拒绝。
他们认为,由于独居降低了种族生存和繁衍的可能性,因此焦虑帮助了种族的生存。
气质研究对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者们使用了脑电图数据来测查个体在情绪上的差异。
一些研究者发现,大脑两半球活动的几率的差异是遗传来的,这种差异使人们在体验消极或积极情绪的容易度上有所不同。
一种肯定生物学流派的观点认为,它把人格心理学与生物学原则联系在一起。
另外,这一流派的研究查明,关于人格发展的
“白板”说模式在实践中有局限性。
生物学流派的第三个优势是它非常强调实验研究。
第四大流派:人本主义流派
目前对于人本主义的范畴没有明确的标准,但一般认为人本主义有四个核心内容:强调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强调人的成长。
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
达到这一目标的人被称为心理和谐的人。
当遇到与自我知觉不一致的信息时会产生焦虑,人们往往采用扭曲和否认的方法来降低焦虑。
跟据罗杰斯的观点,“我们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接受我们人格中的所有方面”。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他还发现,自我实现这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如高峰体验。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是对心理学的一大贡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用来解决工作满意度问题。
第五大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流派
华生在20世纪早期创立了行为主义,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预测、可人工控制的外显行为。
行为主义者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人格是一个人的条件反射经验所导致的结果。
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标榜为激进行为主义,偏好可观察的外在事件,拒绝使用像焦虑这样的内部状态来解释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者把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扩充。
洛特用人的期望和对强化的评价来预言在许多可选择的行为
中,哪个行为会被激发。
班杜拉认为内部状态、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人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思维是有目的的并定向于未来,人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但人是否会表现出通过这种学习获得的行为,取决于对奖励或惩罚的预期。
行为矫正疗法以条件反射为原理。
有些疗法如系统脱敏以经典条件反射为基础,代币制等疗法以操作条件反射为原理。
班杜拉提出,在心里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很重要。
对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既有肯定也有批评。
肯定在于其实验基础和由其产生的心理治疗程序,批评包括它对自由意志和遗传因素的忽视,以及行为主义治疗师把患者的问题归结为可观察的行为。
第六大流派:认知心理学流派
认知人格理论认为,每个人人格的不同是由人们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引起的。
乔治•凯利是个人建构理论的早期开创者。
他认为,人有着去认识世界的本能。
他把人比喻为科学家,总是力求更好预测将要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他把这一过程中使用的认知结构成为个人建构。
凯利还认为,心理问题源于焦虑,焦虑是由人们不能预测事件引起的。
认知心理学家描述了几种认知结构以解释个体差异和个体内部信息加工过程。
图示是用来帮助我们知觉、组织和储存信息的认知结构。
最重要的认知结构师有关我们自己的认知表征,这一领域的许多研究都与自我图示有关。
研究结果表明,当某一信息与我们自己有管事,我们能更容易地知觉到或回忆出。
有关未来自我的认知表征会影响
人的行为。
但是不同自我概念如出现差异会导致消极情绪。
阿尔伯特•艾利斯是从认知角度对心理治疗进行探讨的早期倡导者。
他认为,当人们使用非理性观念时就会出现情绪问题。
理性情绪疗法就是帮助来访者看到他们自己用了什么样的非理性观念并用合理的管娘取代之。
在自我指导训练中,来访者学会用更恰当更积极的内心独白取代原来消极的。
凯利用行为项目网技术来测量人们在建构方面的差异。
认知流派对人格探讨的贡献之一就是其强有力的实验背景。
其主要问题在于,认知心理学家使用的概念都比较模糊,另一个问题在于,是否有必要总是用认知去解释行为。
认知学派没有一个概括的模型吧所有研究工作组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