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货膨胀的成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货膨胀的成因

近几十年我国通货膨胀曾经出现过四次波峰,其产生的原因和呈现的特征也各不相同:

建国初期,1949—1950

建国初期物价波动最剧烈的是1949年—1950年3月,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涨风。

1.第一次涨风。政府通过抛售物资、取缔投机、加强市场管理等措施,很快阻止了涨风的继续蔓延。

2. 第二次涨风。这次物价风潮发生在上海解放后不久。针对这一涨风,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管理市场物价的新措施,如制定各种交易规则、对几种主要商品禁业场外交易、统一交易时间、规定现款当日交割、禁止栈单买卖、禁止兼做业外生意、实行议价等,以限制私商的投机活动。

3. 第三次涨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物价涨势最猛,波及范围最广,局面最紧张,延续时间最久的一次全国性物价涨风。陈云首先集中精力应对北方粮价稳定问题,然后始全力抑制上海的物价涨势。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制止物价上涨。

4. 第四次涨风。1950年春节前后,投机分子利用上海市场春节“红盘看涨”的老“规律”和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消费品供应趋紧等,在粮食和纱布上掀起又一次物价风波,带动全国物价上涨。陈云组织了纱布和粮食全国大调运,迅速稳定了物价。

1959-1961年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工作失误,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国内粮、油、肉、蛋、布等主要商品货源锐减,1961年较1957年物价上涨7.5%。1961年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扩大了定量供应商品的范围,在保证定量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于定量以外出售高价商品,开设高价商店,以保证供应和回笼货币。高价商品共实行3年,对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供应起了显著作用。1963年工农业生产开始好转,国民经济也逐步发展,集市贸易价格纷纷回落,高价商品逐渐取消,平价商品价格基本稳定。

改革开放后

一、1978-1981年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期的通货膨胀

1、通胀概况:

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1979年、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

2、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发

从1979年开始,中国在逐步推行商品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从1979年至1984年,5年时间GDP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番。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建投资和政府财政的支持,据统计,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

二、1984-1985年第二次通胀,到1985年通胀率一度高达9.3%

概况: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几句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到1985年通胀率一度高达9.3%

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发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三、1987-1989年第三次通胀,政府急刹车导致六成民企倒闭

概况: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记录,达到18.5%;1988、1898年,通胀率分别高达18.8%和18%。

原因:紧缩政策尚未见效,放开基建投资和货币增发

在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主要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

基建投资导致市场对货币的大量需求。为此,中国央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增幅为174%。

四、1993-1995年通胀,经济“软着陆”,但民企破产、股民被“套牢”

概况:1993年,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4.7%,通货膨胀高峰在1994年,当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4.1%

原因:价格市场化、提升工资和房产开发热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

1992至1993年,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定价。为了弥补差价,提高职工价格补贴标准以及再度提升工资,企业争上项目,外出投资,动用有限的外汇储备大量购进各种机械设备和高档商品,一再地扩大了银行信贷规模。

地方政府大搞开发区开发和用信贷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业。开发过热,项目虚增,使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为了维持正常经营,许多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都不得不靠“三角债”来维持局面。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2007年以来的第五次通胀,部分地区的中小民营企业出现倒闭潮

概况:2011年CPI同比增长5.4%。201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累计达2.85

万亿美元

原因:贸易顺差过大和四万亿投资导致货币超发

与前四次通胀主要是内因所致略有不同,本轮通胀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原因是外贸顺差过大导致的被动发钞。到201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累计达2.85万亿美元。为了维持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央行抛出了近20

万亿元人民币来对冲2.85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此外,央行货币超发的原因还包括2009年以来中央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抛出四万亿投资计划。

总结

无论何种通货膨胀都会导致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紊乱,并产生巨大的再分配效应,其中利益受损最严重的是中低收入阶层。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反通胀的目标,汲取历史教训,做好准备,统筹兼顾,精心制导,避免经济秩序因通货膨胀出现混乱,保障经济稳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