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教育的弊端(马哲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教育的弊端

何龙政

什么是教育?在探讨中国教育的弊端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对教育的内在含义进行深刻的理解。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可见,教育是以完善人格为首要目标,让被教授者具有独立于世的能力,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从字面上看,“教育”可以解释为教授知识,育人成才。其实和那些教育家,学者所阐述的目的是一致的。

而纵观当今社会,很多从事教育的人对教育的理解过于肤浅了。也许此话一出,便立刻会有教育工作者出来针锋相对,但我所说的并不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攻击,而是对当前教育体制下中国教育在大众中的印象的揭露。教育问题不是一个行业问题,它是一个已经渗入大众的社会问题,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也许并不能看得清楚。相反,站得更远,我们或许能够眺望到迷雾以外的群山。在现今社会,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家长会说送他们“读书”,而不是说送他们接受“教育”;老师在课堂上会说“你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玩的”,而不是说“你们将在这里获得完善的人格,我希望你们成为有创造力和领导力的人才”;而学生在倍感压力时会说“不想读书了”,而不是说“不想接受教育了”,可见家长,老师,学生普遍地认为教育仅仅是读书这个范畴。有句话在中国一直被奉为真理:读书是学生的天职。由此可以反映出教育已经在大众心中形成了狭隘的概念,这个概念被普遍认可,从而引导了中国教育的展开…

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关于中小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报告,此项调查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5年9月在北京、上海、甘肃等6个省市展开,当时调查反馈的普遍问题是学生课业负担压力过重,孩子无法得到家长的信任,六成孩子为学习感到苦恼。时隔四年,当我们在教育改革旗帜的引领下再次走进这些学生的生活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仍然背着大大的书包在夜晚六七点钟的街灯下踽踽独行;回到家中,他们依然拥有极少的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作业还是要做到10点11点;他们的周末被各种培训班,补课班,竞赛班,兴趣班所占据,鲜有在户外奔走游玩的时间。他们的生活乐趣越来越少,悲观伤感的情绪泛滥成灾,网络成为他们发泄“郁闷”和“愤怒”的平台,他们的心灵脆弱到了临近崩溃的边缘——中国的素质教育挣扎了这么多年后,终于还是在应试教育体制犀利的狙击下输得一败涂地。

如果说应试教育体制扼住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咽喉,让社会方面人士都感到喘不过气来的话,那么,对于已经脱离了应试教育体制的中国高等教育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王英杰在为E·格威狄·博格《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一书作总序的时候指出:大学规模急剧膨胀,校园建设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科研课题和经费推陈出新,校园内彩旗飘飘,标语横幅目不暇接。几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学府——大学校园的现状。从我们身处的校园里,我们已经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大学不再是一个纯净的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殿堂,它已经在社会商品经济,政治文化的感染下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庞大行政权力的兼商业利益和政治影

响为一体的机构。在看似繁荣的扩张式教育下,大学其实已经危机四伏。

一、大学的官僚主义泛滥

我认为这是大学危机的罪魁祸首。“官本位”文化自古以来有之,可是原本一直是官场上的东西。一旦被移植到了学术园地——大学中时,这已不再是种文化,而成了大学堕落的根源。进了大学才知道,校长,书记竟然是和当地市部级干部“平起平坐”的。他们神龙见首不见尾,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形象,出行都是三五随行,如果不是身处校园,我们当真会以为又是某位领导前来视察了。所谓上行下效,大学中由上而下的权利传递通过学校—学院—辅导员—学生会—团委—学生体现的淋漓尽致。很多学生干部已经脱离了学生的身份,一抹脸把自己置身于中国官场的大氛围中,仿佛普通学生就是他颐指气使的对象。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可谓是大学里的“潜规则”了。然而,这些官僚化却没有带来大学学术上的巨大进步,事实上,官僚式行政对学术的干涉已经成了阻碍大学学术自由发展的重要原因。行政和学术本应分开,但在中国的大学里,二者的关系就像是轴线和风筝,密不可分了。线把风筝扯住,风筝也就失去了高飞的动力,只好在原地打转,不知去向了。学术得不到发展,大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真正意义。

二、大学的形象化,浮夸风

不管是否符合实际,通过夸大的手法先把口号和标语打出来,商业广告的运作方式也被移植到大学的活动模式中。之前提到的大学中彩旗飘飘的情景不在少数:毫无内涵的社团活动被包装得缤纷多彩;取得一点小小成绩便大肆宣扬;总是不厌其烦的强调就业率来吸引生源;用通过率说话;搞些毫无意义的活动(经常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迎合领导…如此一来,大学缺乏一个稳重的环境,学术也变得浮躁起来,很多行为变得“被动”起来。教师“被”规定一年要发表多少论文,学生“被”当做凑人数的工具,“被”上课,“被”活动,“被”听讲座,在网络开始流行“被”动式时,象牙塔里的学生早已“被”碾压过了。

三、大学的功利化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评优工作上,包括学校的评优工作,奖学金的评定,党员的发展,学生干部的评定,中间夹杂的利益关系,很赤裸同时也很隐晦,看得见却道不明。

四、大学的商业化

商业化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大学却是因为商业化而受到污染了。学校商店垄断式的经营无疑是校方和经营者之间达成的默契,在他们收获最大利益的同时,学生成了无法反抗的弱势群体。同时,商业化带来了学术科研的利益追求。教授更多的关注自己的项目而非对学生知识的教授——将知识系统地完整地传达给学生,他们便完成了教授的责任,同时也完成了向商人,企业家的转变。而学生做研究的目的也非学术而是利益驱使了。

五、大学教育的不完善

很明显,这是个最大的危机。它和前面的四点密不可分。大学如果失去了教育质量的保

证,那么它不过是个标榜着“高等教育”的躯壳而已。但事实是,很多大学在教育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少对学生思想,心理,品格的引导,完善。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无法建立起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对自己拥有的民主权利感到失望,他们对未来没有目标和理想。而恰恰是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很多人迷失了自我,这说明我们的大学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中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接受的是一个完整体系的教育,是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升华。因此,教育是具有延续性的。而教育过程中的弊端也会通过这种延续性,不断被传递而且放大。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应试教育在初级教育阶段对老师,家长,学生乃至社会的影响,在这种体制下,伴随着社会化过程中的市场经济,政治因素等的渗透,教育已不单单是纯粹的知识的传授。等过度到高等教育阶段时,各种问题已经被严重放大,以至于大学在教育过程中措手不及。

在2001年10月美国高中会年会里,伍德罗·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为本次年会提出了响亮的口号:“放远我们的目光,决不让一个高中生掉队。”年会上发表的题为《高中学生肩负的国家的使命》的报告中明确提出面向21世纪的美国高中教育的目标:1、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时乐此不疲的情怀,从而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诸方面为中学后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2、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各方面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掘而全面发展的人;3、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的联系起来,为今后的独立的生活做准备;4、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历史的知识(包括美国和全世界的),促使他们增进对政府和国家民主价值的理解,丰富鉴赏文学和艺术魅力的能力,成为一个生活有品位的人,一个现代的文明人。

美国对于高中生的使命做了如此诠释令人惊讶,同时也让我深深反思中国教育。诚然,在中国教育大背景下,我们无法做到像美国那样自由开放的教育,这是由教育环境决定的。而正是这样,我们可以试图改变中国教育的环境——关键是要改变大众对教育认识的理念,将教育从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中扯出来,使之置身于一个纯净的环境,然后再开展素质教育,从源头上改变中国的教育方式。

教育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创造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就目前来说,固然只是愿景,它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面的努力,同时,需要国家进行强有力的不遗余力的控制。风筝想要飞出去,就需要把线剪断。中国教育已经到了边缘化的程度,有把剪刀迟早要剪断那根桎梏着风筝的线。到底谁是这把剪刀,他又是否敢于将这根轴线彻底的剪断,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书籍:

胡庆芳《美国教育360度》教育科学出版社图书馆G639.712 H-647

E·格威尔·博格金伯利·宾汉·霍尔《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G642.0 B3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