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

合集下载

《中苏关系破裂》观后感

《中苏关系破裂》观后感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当代中国外交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1200486班级2011级 1 班姓名马丽娜题目及要求浅谈“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以中苏两国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作为双边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两国关系本应在所谓的“世代友好”的前提下稳固发展。

但事与愿违,中苏关系在保持了近十年的友好之后,两国关系由分歧走向破裂,甚至濒临战争的边缘。

那么,关于“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和国外学者争议的问题,也是一直在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但大家大致的意见与观点还是一致的。

下面,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就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略谈一下我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是意识形态分歧论。

可以这样说,在中苏之间,相同的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是中苏结盟的纽带。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一再波动,其原因就是国际局势和自身利益。

斯大林愿意与新中国结盟主要原因就是两国有着相似的意识形态,而这恰恰又是后来两国反目成仇的原因,其实两国关系的恶化是先从两党关系恶化开始的,之后意识形态矛盾激化,中苏关系全面破裂。

而五、六十年代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关于如何评价斯大林,怎样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的关系,怎样估计革命与战争的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中苏同盟的破裂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发展到后来,两个执政党之间的论战都上升到了马列主义的高度,是“你死我活”的境界。

其次是两国国家利益冲突论。

特别是在战后,苏联在处理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时总是以社会主义老大哥自居,不断表现出其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的作风,这不仅损害了兄弟党和国家的利益,而且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正常关系的发展。

尤其以波匈事件为甚,很好了暴露了这个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苏联的大国作风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而中国则一直以来追求平等的原则,最终矛盾不可调和,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再次是两国领导人个人因素论。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解密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解密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解密1960年7月6日,外交部派我去驻苏使馆任首席参赞、使馆党委副书记,做刘晓大使的助手。

当时正是中苏吵架的时候,我感到任务很重。

为此,我立即着手了解和研究中苏关系的有关情况和我们的对策。

赴任前夕,章汉夫同志找我谈话,他要我赶快去,并说,现在使馆工作很忙,两党会谈马上就要开始,随后还要召开81国党会议。

现在去同过去友好的时候不一样,要有两手准备,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尽可能保持正常。

这个任务是复杂的,也是艰巨的,但也是个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还说陈总不在北京,就不见面了。

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在京的大使参赞夫妇时,对我夫妇说,你们现在去苏联,日子不好过,苏联连给我国抗美援朝的武.器都要钱。

因此,你们去要有思想准备。

我们于9月8日到达使馆。

当时使馆共有302人,另有苏联雇员42人。

这是我国在国外最大的使馆。

一、赴任前后的中苏关系斯大林时代中苏关系是好的,是兄弟党兄弟国家的关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时需要我国支持,因此注意同我国我党搞好关系。

至1958年,他渐渐站稳脚跟后,同我关系开始向坏的方向发展。

1958年4月18日,苏国防部长建议在中国设长波电台。

7月21日苏大使又提出建立联合舰队,遭到我拒绝后,赫鲁晓夫大为不满。

他看到对我控制不能实现,就开始向我施加压力。

1959年6月20日苏军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技术资料。

9月9日就中印争端发表了偏袒印度的声明。

9月15日赫鲁晓夫访美大吹戴维营精神,推行“苏美合作、主宰世界”路线。

赫在我国庆10周年大会上讲话,攻击我用武力试探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性。

10月2日两党会谈,他向我提出:1.释放5名美国特务。

2.允许两个中国的存在。

3.指责我在中印边境冲突中破坏了印度的中立。

4.指责我将达赖逃印的责任推给印。

毛主席、周总理对此作了批驳。

10月6日他回到海参崴发表讲话,说我像“公鸡好斗那样热衷于战争”。

中苏同盟关系破裂

中苏同盟关系破裂

“联合舰队” 事件
• 1958年7月,苏联向中方提出,希望两国建立一支“联 合潜艇舰队”。毛泽东听了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转达的这 一建议后却认为,苏联关于在中国建立一支联合潜艇舰 队的要求不仅有损于中国的主权,而且企图以“军事合 作”为名控制中国。因此,他的反应非常强烈,不仅毫 不客气地拒绝了苏联的要求,而且对尤金大发雷霆。。 毛泽东愤怒而激烈的态度震动了莫斯科,赫鲁晓夫不得 不于几天后急匆匆地亲自屹到北京,为苏方辩解。尽管 经过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会谈,联合潜艇舰队和长波电 台事件都得到“解决”,苏联基本上放弃了自己的要求, 但发生过的争执却使已经出现巨大裂痕的中苏关系蒙上 了巨大的阴影。
珍宝岛事件
——中苏已临战争边缘,两国关系无以挽回的标志
•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 珍宝岛击退苏联军队入侵的战斗。1969年3月,苏 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 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 深地区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在这次事件中,苏联政府称珍宝岛属于苏联,反 诬中国边防军人侵苏联,并且公布了苏联政府对 中国政府的“抗议照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 出:珍宝岛无可争议地是属于中国的领土,而且 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中国的管辖之下,有中国边防 部队进行巡逻。苏联的所谓“抗议照会”是推行 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强盗逻辑。最终,中国 军队获得胜利。
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
一、对斯大林的评价上: • 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一方 面试图通过消除对斯大林 的个人崇拜来提高自己的 地位,另一方面是为其改 革奠定思想解放的基础, 通过改革焕发社会主义的 生机。 • 毛泽东越来越坚定地认为, 否定斯大林必定影响到列 宁和列宁主义,影响到十 月革命道路的认识,最终 影响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命 运。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解体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解体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解体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今年的12月25号是苏联解体的26周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

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

很所人会有疑问,这样一个在20世纪曾辉煌过69个春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唯一可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怎么会突然间解体了呢?认真分析研究这个问题,总结其中的原因和教训,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围绕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和谁之过的争论至今未停息。

因此,20年来,它都是世界范围内的中心话题之一。

各国学术界、新闻界、政界召开了无数次讨论会,发表了数不清读不完的论文,出版了万种以上的书籍,讨论的问题大同小异,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是什么?第二,苏联亡党亡国对谁是喜事,对谁是悲剧,甚至灾难?第三,苏联亡党亡国是必然还是可以避免?第四,在不少国家执政党亡党并没有导致亡国,为什么苏共亡党导致苏联亡国?第五,在人类历史上,在绝大多数国家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都导致国家发展繁荣,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社会制度进行的“新思维”改革导致亡国?第六,苏联亡党亡国对世界格局的主要影响是什么?第七,苏联亡党亡国对中国产生什么主要影响,中国应从中应吸取的主要教训是什么,对中国警示是什么?第八,对发起苏联改革的戈尔巴乔夫作什么样的历史评价。

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评价问题,是关系到要抛弃什么,避免什么,不重蹈覆辙的大是大非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对上述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国家对有的问题作出相同相似的回答,但对大多数问题作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20年过去了,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应更客观更理性更清晰地讨论,以便弄清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弄清主要原因,吸取深刻教训,警示长鸣。

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

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

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中苏关系历来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领域,就目前研究看,关于中苏关系问题的讨论涉及到诸多方面,既有对具体事件的考察,如苏共二十大路线、联合舰队问题、第二次台海危机、苏联停止核援助、苏联对人民公社的反应、中苏边界冲突等,也有抽象角度的分析,如意识形态的对立、方针政策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乃至个人性格的差异等。

展现了中苏关系错综复杂甚至有些诡异的变迁过程。

对于这个复杂过程,本文从中苏各自对国家利益的界定、构成和选择等角度,探讨中苏关系分裂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影响,重点在于揭示国家利益对中苏关系分裂的影响及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首先,我们阐述国家利益的界定及中苏关系变迁过程简述。

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摩根索指出,国家利益是衡量国家对外政策的标准,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一是逻辑上必需的利益,相对永久存在,如领土完整、政治制度延续、文化认同等等,是国家构成性的核心利益;二是依环境决定与变化的利益,依据环境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内容的利益。

这种环境主要指外部国际关系背景,特别是指直接影响到国家主权事项的重大外交关系。

从现实上看,这种重大外交关系不仅影响到依环境决定与变化的利益,对国家实现逻辑上必需的利益也会产生影响,例如邻近国家交恶,经常直观地表现为领土边界争议和边境上的冲突,甚至演变为局部重大武装冲突和战争。

回顾中苏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变迁过程,简单归纳如下:第一,20世纪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

国家利益的一致构成了两国关系的蜜月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结盟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选择发展模式这一国家构成性的核心利益具有关键作用。

但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苏条约也是不平等的。

第二,20世纪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时期。

分歧的焦点,一般观点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

从国际关系角度看,中国首先跳出了苏美两极对恃格局,摆脱了苏联模式影响,对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中俄(苏)关系60年:经验与教训

中俄(苏)关系60年:经验与教训

《中俄(苏)关系60年:经验与教训》摘要:60年的中俄(苏)关系可分为两个时期、六个阶段,六个阶段:差不多每10年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各具特点,中俄(苏)关系60年的历史始终贯穿两条主线: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马风书60年的中俄(苏)关系可分为两个时期、六个阶段。

两个时期:以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为界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

前30年,中国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独立问题,苏联的主要目标则是加强对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控制,并以此为基础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实质是争取独立和加强控制的关系。

后30年,中国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发展问题,而苏联(俄罗斯)的主要目标则是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力图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缓和维持或恢复超级大国地位。

这一时期中苏(俄)关系的实质是在各自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相互借重、互惠互利的关系。

六个阶段:差不多每10年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各具特点。

1949~1959年为中苏友好合作阶段。

中国希望通过与苏联合作缓解自身的安全压力,改善国际处境,并在苏联的帮助下改善国内经济状况和寻找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同时设法收复过去丧失的国家权益。

苏联则力图通过发展对华关系加强自身的国际地位和与西方对抗的国际实力,同时实现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

1959~1969年为中苏关系恶化并走向破裂阶段。

这一阶段,谋求更多的国家利益和更加平等的地位、摆脱对外依附、独立自主地制定内外政策,成为中国领导人新的战略目标。

而苏联则希望中国在帮助其稳固社会主义大家庭领袖地位的同时,继续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政策上依附于它。

两国的战略目标因此出现了重大分歧,冲突难以避免。

1969~1979年为中苏关系逐步缓和阶段。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后,面对苏联强大的军事威胁和战略包围,中国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调整,开始与美国接触和改善关系,并最终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的改善从根本上打乱了苏联的对华谋略,大大恶化了其国际处境,使其不得不缓和同中国的紧张关系。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一、背景介绍中苏同盟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间的外交关系。

这段斑斓而又曲折的历史对中苏两国、 ja以及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一同盟关系在1969年的中苏边境战争中宣告破裂。

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东西方国家的外交格局,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启示。

二、历史回顾中苏同盟关系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苏两国都面临着美国和其盟友的压力,需要相互合作来对抗共同的敌人。

在这种情况下,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成为了彼此的战略伙伴。

然而,由于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土争端、对外政策等方面存在分歧,最终导致了同盟关系的破裂。

三、破裂的原因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由一系列的原因和矛盾逐渐积累而成的。

在意识形态上,中苏两国的共产主义发展道路存在差异,苏联试图对我国进行传统的帝国主义控制,给我国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在领土争端方面,中苏两国在边境问题上存在分歧,尤其是在新疆、东北等地区。

而在对外政策上,苏联试图将我国视为自己的附庸,对我国进行了一系列不利的政治和经济施压。

四、对我们的启示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不应盲目追随他国的发展模式,而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我们要重视和平解决领土争端,不能让领土问题成为我们与邻国关系的绊脚石。

在对外政策上,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不能被他国利益所左右,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主权。

五、结语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保持自己的主权和独立,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对外政策,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以上就是对中苏同盟关系破裂对我们的启示的一些思考和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浅谈中苏破裂

浅谈中苏破裂

浅谈中苏破裂----《中苏关系史纲》读书报告【摘要】五十年代起,中苏两国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友关系到结盟成为亲密的兄弟同志关系,在五十年代中渡过了短暂而美好的蜜月期后,中苏两国关系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开始走向分歧的道路,以至于最后走向了彻底分裂以及互相对抗的局面。

这种分裂对抗的局面一直持续,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在中苏两国领导人对国际关系和形势的重新认识和判断,中苏两国这对对抗了将近20年的兄弟的关系才得以缓和。

这样唇齿相依紧密联系的两个国家,为何最终会走向分裂,许多年来,各国学者政客都对这个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中苏关系影响的,不仅是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国际政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分析中苏两国关系破裂的原因也有种种。

但就笔者个人而言,在各种原因之中,因为国家利益的严重分歧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中苏破裂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分歧中苏两国从亦敌亦友到成为兄弟盟友,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是因为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彼此存在着共同的利益,而且又是紧紧依靠的区域大国,所以走在了一起,并度过了短暂的蜜月时期。

在此其间,是两国关系发展的蜜月期,苏联帮助中国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取得了众多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成就都离不开苏联的帮助,同时苏联也遏制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势力在东亚的进一步延伸,保护了自己的远东利益。

期间虽然有一些磕磕碰碰的小矛盾,但由于还处在交往的蜜月期,小摩擦改变不了中苏之间关系,更不足以让双方关系破裂。

后来矛盾积累得越来越多,,两国之间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对外政策也出现分歧,从而导致国家利益的分歧也越来越大,最终不可避免地闹翻了。

曾经亲密无间的兄弟,最终走向分裂敌对的道路。

因此,可以说,国家利益的分歧是中苏关系破裂的主导因素。

众所周知,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是一个国家绝大多数政策的考虑出发点与服务对象。

中苏结盟,自然是深思熟虑的了。

“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远东的格局,也迫使苏联重新调整对华政策,为了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中加强与美国对抗的实力,斯大林无疑需要新中国加盟苏联的东方集团。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公开论战是谁发起?星岛环球网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公开论战是谁发起?星岛环球网

参加座谈的同志认为,导致当年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有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冲突,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同时领袖人物的个人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在国家关系和党的关系方面,苏联的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是导致中苏分裂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来看,苏联的责任是主要的
参加座谈的同志指出,从赫鲁晓夫后来对中国态度的变化来看,在1954年至1957年间,赫鲁晓夫对中国这样友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国内的地位不稳,有求于中国。他的地位一巩固,苏联传统的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就暴露出来了。赫鲁晓夫骨子里还是想把中国拉入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一体化。1958年他向中国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问题,毛泽东马上意识到,这是苏联故伎重演:对中国仍然是不平等,还是老子党和儿子党的关系,还是想把中国搞成它的势力范围,从军事上控制中国。1959年赫鲁晓夫又撕毁协议,拒绝给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实际上是反对中国生产原子弹,企图把中国置于苏联的核保护之下。赫鲁晓夫同美国搞“戴维营精神”,压中国在台湾问题上让步,这使中国领导人怀疑苏美是否在背着中国做损害中国利益的交易。进入20世纪60年代,苏联单方面撤退专家,在边境制造事端,支持印度反华,企图压中国就范。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则对中国大军压境,建立战略包围圈,甚至打算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所以,从赫鲁晓夫后期到勃列日涅夫时期,中国同苏联的斗争依然是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许多当年事件的参与者以其亲身经历证明,中国人在同苏联的交往中,确实有屈辱感。
在党与党的关系上,苏共把自己视为“老子党”,把包括中共在内的其他党视为“儿子党”。参加座谈的同志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应该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说起,毛泽东思想就是在不断抵制和摆脱苏联控制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参加座谈的同志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了赫鲁晓夫时期的中苏关系上。大家认为,中苏关系最好的时期是1954年至1957年,即赫鲁晓夫执政前期,而不是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中国做了不少好事:(1)纠正了斯大林时期对中国的一些不平等做法,如放弃了苏联在东北和新疆的特权。(2)增加了对中国的经济援助,“156项”援华项目,斯大林时期给了50项,其余是赫鲁晓夫时期给的。(3)重要事情同中国商量,尊重中国的意见,如在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以及召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会议方面;苏联国内把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列为教材,等等。此外,当时中苏两国、两党在国际上的配合也相当好。有的同志说,如果说斯大林时期把中国同东欧各国一样看待,那么赫鲁晓夫则把中国看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二把手”,在作出重大决定前,先同中国商量,中国有一定的否决权。这时中国方面也大力支持苏联。使赫鲁晓夫特别感激的是:(1)在苏共所谓“反党集团事件”中,中国明确支持赫鲁晓夫。(2)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中国竭力维护苏联的“为首”地位。所以,在这期间,中苏两国和两党关系处于上升趋势。毛泽东曾说,到了赫鲁晓夫时期,中苏之间“有点兄弟党的味道”了。他还赞扬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勇敢”,“搬掉了压在我们身上的石头”。

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姓名:王骁学号:080606327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同苏联结盟,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一边。

这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中苏结盟前十年,中苏两大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相互支援和合作。

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了156项大型工业项目,帮助我们建设起一个工业基础。

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仅得到了苏联的援助。

中国也从各方面大力支持了苏联。

在此期间,中国和苏联两国人民的友谊得到了很大发展。

为什么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并最后走向分裂呢?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分裂,可以从各方面去探寻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就是在两国友好时期,也时有表现。

例如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期间,在一些协定谈判中,关于中长铁路,苏方坚持中苏双方轮流任铁路局长,不同意我方提出的由中方任铁路局长的建议;苏方提出,苏联专家在中国犯错误由苏方审理和处理;在苏方要求下,兴办起几个以苏联为主的中苏合营企业;斯大林还提出,不允许第三国居民进入中国东北、新疆地区和在这些地区居留;等等。

这些都是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的表现。

赫鲁晓夫上台后,执政初期,由于有其政治需要,对中国党还能平等对待,在“反党集团”被贬黜,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后,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暴露出来。

第一,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长来函要求在中国海岸共同建设长波电台,由于苏方坚持苏方出资一定要占多数,坚持不同意电台主权归中国,结果没有达成协议。

赫鲁晓夫极为不满,后来在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各国共产党会议上,竟然指责中国共产党说:连一个电台都达不成协议,还算是共产党啊!在他心目中,只要是共产党,就应该牺牲民族国家利益,服从于苏联需要。

第二,1958年7月,在我方提出希望在原子潜艇建设方面取得苏方援助之后,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受苏共中央委托,向毛主席提出,要建立一个共同舰队。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再研讨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再研讨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再研讨作者:阎明复来源:《百年潮》2009年第11期1995年,我去莫斯科查阅有关档案期间,多次拜访原苏联派驻中国的经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

阿尔希波夫曾交给我三份文件。

回国后,我将这三份文件分别呈送给江泽民总书记和原国家主席杨尚昆。

不久,江总书记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布置了研讨“在中苏关系破裂方面‘中国有什么责任’”的课题;杨主席也向我交代,在中苏关系恶化过程中,我们党、毛泽东主席有什么责任,要认真研究,好好总结。

就这样,1997年12月和1998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召开了两次由当年中苏大论战过程的直接参与者、见证人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对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对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论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事情的缘由20世纪90年代中叶,我曾去莫斯科查阅俄罗斯保存的有关中国的档案,并在莫斯科逗留期间,多次拜访原苏联派驻中国的经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就中苏关系恶化的缘由向他请教。

阿尔希波夫说,1989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前曾委托他召集了苏联的一些中国问题专家,研究苏联和中国关系恶化的原因和过程,并对计划中的中苏高层会谈涉及过去的冲突如何表态提出建议。

阿尔希波夫说,当时他自己写了一份回忆,叙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中苏关系的一些大事,同时在他主持下,起草了《苏中冲突的原因和过程》的文件和一份附件《苏中冲突大事记》。

当时阿尔希波夫把这三份文件都交给了我。

我当即同一起去莫斯科的赵仲元、邢书纲把这三份文件译成了中文。

阿尔希波夫提供的《苏中冲突的原因和过程》的文件,对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明确观点。

(一)公开论战是谁发起的?文件指出:“如果说是谁‘主动’展开公开论战,并把分歧扩大到国际论坛和报刊上,那么在这方面采取决定性步骤在较大的程度上是苏方,而且是因尼·谢·赫鲁晓夫个人所决定或坚持的。

”“当时的苏联领导(尼·谢·赫鲁晓夫)总是竭力想‘坚决反击’中国人的‘特殊观点’与‘分裂活动’,为此就先是对中国施加精神和政治上的压力,然后施加经济压力,以迫使中国领导人接受我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形式与途径、关于国内国际政策的观念和观点。

中苏关系恶化笔记摘抄(3篇)

中苏关系恶化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中苏关系恶化是20世纪中叶国际关系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苏两国关系经历了从友好到紧张,再到对抗的过程。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角度,摘抄相关历史资料,回顾中苏关系恶化的过程。

二、政治因素1.意识形态分歧: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存在较大分歧,中国共产党强调独立自主,而苏联则主张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挥领导作用。

这种分歧导致了两国在政治上的矛盾。

2.苏联领导人的更迭: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推行“和平共处”政策,与中国共产党的观点产生了冲突。

3.中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日益上升,苏联对此产生了嫉妒心理,试图通过支持中国共产党内的反对派来削弱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三、经济因素1.苏联援华项目的削减:苏联在1950年代初期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但随着两国关系的恶化,苏联逐渐削减了援华项目,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2.贸易摩擦:中苏两国在贸易领域也出现了摩擦,苏联对中国出口商品实行限制,导致中国对苏联的贸易逆差扩大。

3.人民币汇率问题:苏联试图通过操纵人民币汇率来削弱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引起了中国的不满。

四、军事因素1.边界争端:中苏两国在新疆、黑龙江等地区的边界问题上存在争议,苏联曾对中国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挑衅。

2.军事援助减少:苏联减少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导致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下降。

3.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期间,苏联与中国在军事援助、战场指挥等方面存在分歧,加剧了两国关系的紧张。

五、中苏关系恶化事件摘抄1.1956年中共八大:赫鲁晓夫在中共八大上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批判斯大林,引发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2.1958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撕毁协定,导致中国核武器研发受到严重影响。

3.1960年苏联召回在华专家:苏联召回在华专家,使中国许多重要建设项目停滞不前。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对我们的启示引言: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被广泛认为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最突出的同盟关系之一。

然而,这种同盟在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破裂,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战略和外交挑战。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启示,这对于我们理解国际关系、处理外交事务、保持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本文将对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进行评估,并提出对我们的启示。

一、背景和历史:1. 回顾中苏同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保卫国家利益和推动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同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关系。

这种同盟关系的确立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合作机会。

2. 关系破裂的原因然而,中苏同盟在20世纪60年代破裂的原因复杂而多样。

主要原因包括意识形态分歧、个人领导之间的冲突、战略利益的不一致等。

中苏两国领导人出现了分歧和摩擦,最终导致了两国合作的结束和敌对态势的出现。

二、中苏同盟破裂的启示:1. 意识形态并非一切中苏同盟的破裂表明,即使两个国家有类似的意识形态,也不意味着它们能够始终保持友好合作。

在构建国际关系中,我们需要更广泛地考虑各方的利益和关切,而不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

2. 保持独立思考从中苏同盟破裂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国家间的战略利益可能不会始终一致。

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不被单一国家或同盟关系所束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自身的利益和主权。

3. 多元合作与互惠互利中苏同盟的破裂也表明,我们在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时需要多元化。

多元化合作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帮助我们在战略上保持灵活和强大。

我们应该与其他国家建立平等互惠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各自的发展和繁荣。

4. 坚持外交原则无论是与同盟国家还是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我们都应该坚持外交原则,包括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和遵守国际规则等。

这些原则将有助于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外交关系,为国家利益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浅谈中苏关系破裂

浅谈中苏关系破裂

浅谈中苏关系破裂摘要: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按说当时两国应该如双方所说的“兄弟”、“世代友好”,可就在签订条约十年之后,两国关系走向破裂,甚至到了要兵戎相见的边缘。

本文就所知道的微薄知识,浅谈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

关键词:中苏关系破裂、大国主义、意识形态分歧、国家利益冲突、领导因素一、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说俄罗斯的大国沙文主义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并未彻底清理,十月革命后苏联又长期处于世界革命中心的特殊地位,这使苏联领导人养成了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习惯。

在两国友好时期,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也时有表现。

他强调,赫鲁晓夫执政初期, 由于其政治需要,对中国党还能平等对待,在“反党集团”被贬到、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后,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中苏两国两党关系由恶化发展到最后破裂并走向对抗,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对待中国党人的不平等态度。

在斯大林时期,中国领导人对苏联一些有损中国主权的做法,不得不咬紧牙关吞下去但到世纪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领导人再也不能容忍别人干涉中国内政应当说,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作风确实在中苏分歧、分裂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影响中苏关系从分歧到破裂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将其认定为是中苏关系破裂的“最主要的原因”,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离接近客观事实都具有相当的差距,甚至带有某些“论战”的色彩。

二、“意识形态分歧”说1958年夏天之后意识形态分歧之所以开始损害中苏关系,是因为中苏之间出现了其他新的争执,致使意识形态分歧进一步扩大,并和其他争执交织在一起,而双方对分歧和争执又采取了错误的态度。

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在意识形态方面已经出现了分歧,或并非原则性的分歧,相反,这些分歧非但没有导致中苏关系的破裂,而且还促使了中苏之间的密切合作。

国史静思录之中苏关系读后感

国史静思录之中苏关系读后感

国史静思录之中苏关系读后感物极必反——浅谈中苏之关系读《国史静思录之中苏关系》有感1949年的中国,一个幼小的、百废待兴的国家,在国际的舞台上基本没有它的政治地位,但是,一切又是那么的特殊,这样的一个国家却成为了世界外交关系博弈场上的一个棋子,而且是极为重要的棋子。

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是20世纪前期到20世纪中后期通过两国执政党之间的发展联系基础上构建起来的。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使得苏联、苏维埃这个词已经在开展土地革命的地区和大片的中国土地上被广为传播,人们普遍向往所谓苏联的那种幸福美好的生活。

其实不只是向往,在中国共产党进行武装斗争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都先后组织大批的优秀无产阶级分子前往苏联学习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制度。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人对于共产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最初均是来源于苏联这样一个具有样板性质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太平天国运动至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在找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也曾在世界政治大变革中试图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政治道路。

虽然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

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年轻的政党,中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依然不能摆脱向别人学习,而且是不加思考的学习。

这突出表现在建国初期对待苏联的态度上。

中苏关系历经四十余年风雨历程,有蜜月,有敌对,有缓和。

正所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苏关系这样的起起伏伏,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中国的政治局势、苏联的利益所在导致了双方蜜月期的存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得一个由资产阶级构成的中华民国政府土崩瓦解,虽然国民党丧失了在大陆的所有政治领土,目前的执政党对于大陆领土具有绝对的控制权,但是对于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大一统思想,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坐视在中国的固有领土台湾岛上存在一个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资产阶级政府。

从攻击金门和其它若干岛屿战争等事件可以看出,中共是决心在必要的时候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

浅谈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

浅谈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

浅谈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浅谈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摘要]1950年代是中苏关系的蜜⽉期。

当时成千上万的苏联专家来到中国这⽚陌⽣的⼟地,他们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了中国,并与中国⼈民⼀道挥洒汗⽔,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业化基础的建⽴贡献了⾃⼰的⼒量。

然⽽,在1950年代末期,双⽅的分歧与⽭盾逐渐呈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苏争端愈演愈烈,⽭盾不断恶化,⾄1969年3⽉已濒临战争的边缘。

[关键词]中苏关系;中苏关系恶化;⽑泽东;赫鲁晓夫[正⽂]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中苏关系也概莫能外。

新中国成⽴以后,中国推⾏“⼀边倒”的外交政策。

迅速与苏联建⽴同盟关系。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出兵朝鲜半岛,进⼀步巩固了中苏同盟。

1950年代是中苏关系的蜜⽉期。

当时成千上万的苏联专家来到中国这⽚陌⽣的⼟地,他们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了中国,并与中国⼈民⼀道挥洒汗⽔,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业化基础的建⽴贡献了⾃⼰的⼒量。

然⽽,在1950年代末期,双⽅的分歧与⽭盾逐渐呈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苏争端愈演愈烈,⽭盾不断恶化,⾄1969年3⽉已濒临战争的边缘。

“中苏决裂”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事件。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在有关斯⼤林的评价、⽆产阶级专政、⽆产阶级国际主义等问题上产⽣分歧。

在中国国家主权问题上,中苏双⽅还在所谓“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问题上,产⽣了不愉快。

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各国共产党和⼯⼈党代表会议上,赫鲁晓夫搞突然袭击,对中国共产党进⾏围攻。

随后,双⽅的⽭盾扩展到了国家关系上。

1963—1964年,中苏两党围绕国际共运总路线,展开公开⼤论战,还就召开各国共产党和⼯⼈党国际会议问题交换了⼀系列信件。

中共中央在发表《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和《关于中苏两党会谈的声明》后,⼜先后在《⼈民⽇报》和《红旗》杂志上发表九封评论性质的公开信。

1964年7⽉30⽇,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擅⾃规定国际会议要在1965年年中举⾏,⽽其筹备会议将于1964年12⽉15⽇举⾏。

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积极 的 回应 。 1 1 B 1 4 日,国务 委员兼 外交 部长 黄华 飞抵莫斯 发展道路 。 派遣联共( 布) 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 科。 这是 中国高层领 导人 近2 0 年来首 次踏上 苏联 的国土 。 这 次 外交 活动 , 对 中苏关 系的改善起 到 了重 大推 动作用 , 表明两 国 这次访问使双方领导人初步了解了彼此的立场、 观点、 意向和
林急 于 了解 中共取 得政权 后将采 取怎样 的立场 和走上 怎样 的
要求 。 为 双方互 访和进 一步 沟通打下 了基础 , 同时也迈 出了 中 苏走向同盟的第一步。 米高扬访问西柏坡后 , 毛泽东坚信为了
之 间 的“ 政 治气 候 ” 从“ 乌云 密 布 ” 开始 逐 渐转 “ 晴” 。1 9 8 5 年 戈尔 巴乔夫上台后 ,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步伐加快。 1 9 8 9 年2 月,

化 ,最后 回归 到正 常化 发展 。也使 中国的外 交路线 由最初 的 边倒 ” 到 中期 的“ 两条线 ” , 最后 回归到 “ 全方位 ” 外交。 纵观


6 0 年中苏关系的演变,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 制定外交政策时 , 应始终把坚持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国家利益是 满足一个 国家 的生存与 发展 等重 要 的各 种 因 产 党二 十八 年 经验教 给我们 的 . 深知要 胜利 和巩 固胜 利 , 必须 素的有机综合。国家利益高于意识形态 、 社会制度、 友谊和历 边倒 。 中国人 不是倒 向帝 国主义 一边 , 就是倒 向社会 主义一 史 恩怨 。 5 O 年代, 新 中国确立 “ 一 边倒 ” 对外 战 略 , 这是 由当 时
边, 骑墙是不行的, 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实践证明, “ 一边 的 国内和 国际形势决定 的。即当时 的国际形 式要 求新 中 国必 倒” 战略并不完美, 有很大的局限性 , 但在当时它确实是一个 须 选择 站在 以苏联 为首 的社会 主义 阵营一边 ,争 取社会 主义 符合逻 辑的 战略选择 。 1 9 4 9 年1 2 月, 以毛泽东 为首 的中 国代 表 阵营各 国 的承 认与支持 ,防范以美 国为首 的帝 国主义 国家颠 团访问苏联 , 签署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确定了中苏之 覆 新 中国 的人 民政权 。 6 o 年代 , 中苏两 党 、 两 国关 系不断 恶化 , 间 的同盟关 系 。5 0 年代 。中苏两 国的经 济合作取 得 了显著 效 两个 国家逐 步从盟友 演变为 敌人 。 与此 同时 , 中美关 系不仅没 果。 有改善 , 而且还有所恶化 。 面对此现状 , 为了国家利益 , 中国对 二、 1 9 6 0 年到 1 9 7 8 年。 是 中苏关 系的“ 破裂 、 恶化 ” 时期 外 战略逐步从 “ 一边倒 ” 转 向“ 反帝 、 反修 ” 的“ 两条线 ” 战略 。 6 O 1 9 5 8  ̄之后 ,赫 鲁晓夫 加强 了对社会 主义 各 国的干预 和 年代末开始 , 随着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特别是1 9 6 9 年中苏 控制。1 9 5 8 年4 月, 赫鲁晓夫先后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 边界武装冲突说明,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来 自其北方邻国 联合潜 艇舰 队问题 , 遭 到 中方 拒绝 。 1 9 5 9 年苏 联停 止向 中国提 的极 大威胁 。 6 O 年 代末 , 中国领 导人不 得不认 为 同美 国相 比 , 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材料 。 9 月在中印边境冲突 苏联 对 中国构成 了更大 的威 胁 。中美这 对 曾经在 5 0 年代兵 戎 中, 塔斯社 发表 了袒护 印度 的声明 , 将 中苏分歧 公诸 于世 。到 相见 的 国家 , 在对付 苏联这个 共同利益 基础上 走 向和解 。 组成 了1 9 6 0 年7 月 ,苏联 政府 撕毁 中苏 之 间 的专家 合 同 .并撤 走 联美 抗苏 的“ 一条线 ” 战略。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启示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启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二十世纪中旬,东方的大陆上屹立着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和苏联,在社会主义这面大旗的领导下,中国和苏联,却在一条陌生而又孤僻的道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光辉。

中国和苏联就像一对兄弟,哥哥照应着弟弟,弟弟支持着哥哥,兄弟俩相互搀扶着在路上摸索着。

可兄弟二人在一个岔路口停下了,由于哥哥的盲目和冥顽,他走向了一条看似平坦的大道,并要求弟弟跟随着他一同前往,弟弟因趋附哥哥的权威便一同前往。

可弟弟很快就闻到了错误的气息,他停下脚步,迟疑了,要求同哥哥返回走另一条,可由于哥哥的执拗,从此两兄弟分道扬镳。

哥哥一路向前,以为自己成功了,不停加快步伐,可等待他的却是悬崖末路,最后,哥哥跳下了悬崖,四分五裂。

哥哥于一九九一年永远停止了脚步,而弟弟一路披荆斩棘,一直走到了今天。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

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

从此不复存在了。

这样一个在20世纪曾辉煌过69个春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唯一可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怎么会呼啦啦如大厦之颠倒,突然间就在世人面前坍塌了呢?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是多方面的。

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内因(包括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所谓内因,既不是寿终就寝也不是被暴力推翻,而是由自身内部的各种政治的合力以和平的、法律的方式宣布“终止存在”的。

曾经的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推翻了沙皇反动政权、俄国资产阶级软弱政权的统治,带领广大的俄国人民战胜了内部叛乱、外部干涉的不利局面,关键点就在于他们宣布以和平、土地、面包和自由等人民群众最需要的东西作为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坚持走了群众路线,团结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力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苏联一跃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成为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标杆。

中苏分裂:意识形态的分歧,还是国家利益的冲突

中苏分裂:意识形态的分歧,还是国家利益的冲突

中苏分裂:意识形态的分歧,还是国家利益的冲突作者:栾景河 文章来源:《中共党史研究资料》2003年第1期 点击数: 572 更新时间:2007-11-22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以苏联专家在中国得不到信任,中国方面不尊重苏联专家的建议,并使其卷入中苏两党分歧的讨论中为借口,单方面从中国召回苏联专家1390人。

[①]苏联方面召回专家、废除两国业已签订的所有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对中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建设造成严重困难和巨大损失。

同时也使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苏国家关系在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两国关系由结盟、分歧、分裂,走向了公开对抗。

有关苏联召回专家事件长期以来是中外史学界关注的焦点,在现已出版的有关中苏关系史学术性著作或普及性读物中对此事件无不提及。

[②]由于档案资料的匮乏,史学界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篇有关此问题的专门研究文章,部分利用中苏两国当年外交照会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无论在深度与广度上令人感到明显不足。

俄罗斯青年学者扎捷尔斯卡娅的“苏联从中国召回专家的原因及其后果”[③]一文根据俄罗斯现代文献保管中心(原苏共中央档案馆)的大量解密档案材料,对苏联召回专家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其后果进行了较为严肃、客观、公正的分析研究,堪称填补了史学界对此问题研究的空白,值得引起关注。

文章认为,影响中苏关系恶化以及苏联从中国召回专家的原因,不仅是意识形态问题的分歧,更是在中国经济危机日趋加重背景下,首先触及两国民族利益的对外政策概念分歧。

中国坚持“依靠自身力量”为基础,不受苏联利益束缚的独立对外政策路线显然不能令苏联政府满意。

在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台湾海峡危机,以及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导致苏联政府认为中国的对外政策削弱了中国,包括苏联在亚洲的地位;在亚洲一系列国家出现的与西方、美国结盟的趋势完全不符合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对外政策路线。

文章强调,中苏两国在1960年就和平共处问题的上的意识形态争论在本质上没有“纯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而表现的是当代具体问题,所反映的是两国国家民族利益的具体问题,战争与和平、领导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苏关系分裂的经验教训中苏关系历来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领域,就目前研究看,关于中苏关系问题的讨论涉及到诸多方面,既有对具体事件的考察,如苏共二十大路线、联合舰队问题、第二次台海危机、苏联停止核援助、苏联对人民公社的反应、中苏边界冲突等,也有抽象角度的分析,如意识形态的对立、方针政策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乃至个人性格的差异等。

展现了中苏关系错综复杂甚至有些诡异的变迁过程。

对于这个复杂过程,本文从中苏各自对国家利益的界定、构成和选择等角度,探讨中苏关系分裂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影响,重点在于揭示国家利益对中苏关系分裂的影响及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首先,我们阐述国家利益的界定及中苏关系变迁过程简述。

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摩根索指出,国家利益是衡量国家对外政策的标准,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一是逻辑上必需的利益,相对永久存在,如领土完整、政治制度延续、文化认同等等,是国家构成性的核心利益;二是依环境决定与变化的利益,依据环境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内容的利益。

这种环境主要指外部国际关系背景,特别是指直接影响到国家主权事项的重大外交关系。

从现实上看,这种重大外交关系不仅影响到依环境决定与变化的利益,对国家实现逻辑上必需的利益也会产生影响,例如邻近国家交恶,经常直观地表现为领土边界争议和边境上的冲突,甚至演变为局部重大武装冲突和战争。

回顾中苏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变迁过程,简单归纳如下:第一,20世纪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

国家利益的一致构成了两国关系的蜜月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结盟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选择发展模式这一国家构成性的核心利益具有关键作用。

但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苏条约也是不平等的。

第二,20世纪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时期。

分歧的焦点,一般观点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

从国际关系角度看,中国首先跳出了苏美两极对恃格局,摆脱了苏联模式影响,对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20世纪70年代的对恃时期。

中国的反帝反修,到建立反修统一战线,表面上是思想意识分歧,实质上是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之间的对撞。

第四,20世纪80年代正常化关系十年谈判时期。

中国与苏联围绕消除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问题进行谈判,为国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苏各自围绕国家利益的界定、构成和选择等所作出的不同判断,既是中苏关系变迁的一种体现,也反映了这种体现对中国国内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二,对国家利益的不同界定方式决定了中苏关系的变动。

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国家利益大相径庭也是导致分歧的重要原因。

例如对于和平共处原则的分歧,绝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或是革命理念上的区别,苏联继承了俄罗斯帝国的领土和文化,控制着大量历史上也和它有过特殊关系的东欧卫星国,还面对着德国、法国、土耳其等国的压力,这些状况都让苏联成为一个欧洲国家。

虽然它拥有半个亚洲,但经济、人口、文化、政治重心仍在欧洲。

对于苏联来说,冷战的前线是柏林墙和达达尼尔海峡,而不是朝鲜半岛三八线或是中国福建省的海岸,苏联要想有和平的建设环境,与欧洲的西方国家缓和就不可避免。

而中国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地缘政治环境。

中国的邻国除了苏联外都是交往已久的亚洲国家,且除朝鲜外全是战后建立的民族主义政权。

中国外交的重心是对苏外交和处理和与周边亚洲小国的关系。

中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和美国正处于军事和政治上全方位敌对的状态,对中国来说社会主义阵营如果能和美国开战自己的压力就减轻了,因此中国并不热衷于和西方国家缓和关系,反而希望用战争的方式向其他落后地区输出革命。

第三,中苏关系破裂及其对中国社会和国际关系的影响中苏关系变迁既影响到国际关系,同时国际关系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格局的变化也影响到中苏关系,进而影响到中国国内社会。

只有在这一框架中审视和考察中国所采取的外交和内政政策,才可能得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解释。

中苏关系影响国际关系格局。

中苏关系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命运,直接影响和改变了整个冷战时代世界政治的格局。

1950年代初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最终决定了美国远东战略的走向,于是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1960年代初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导致中美关系趋向缓和及正常化,以致中国退出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抗为标志的冷战舞台。

中苏关系与国际环境变化之间存在互动。

中国在1970年代对中苏关系的双边藩篱的跳出和跃迁,改变了国际关系环境。

1970年代以前,由于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孤立局面和外交上的被动态势,中苏关系几乎是中国外交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朝鲜战争、中印边界争端,乃至在左倾思想下和三十多个国家之间的外交紧张,造成中国不仅被迫依附于苏联划定的发展轨道,而且中苏之间的外交回旋空间极为有限。

为改变此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国首先跳出了苏美对立的两极格局,使中苏关系反而有了回旋的空间和博弈的机遇。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创举。

尽管中国并不是独立的一极,但这也是中国走独立自主外交道路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毋庸讳言,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所迈出的重大步伐和最大收获就是开启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使中国重返联合国等,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动。

从历史承继性来看,冷战结束前,中苏、中美关系在中国外交战略调整和外交实践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核心地位。

顺延这一轨迹,在现阶段以至未来发展中,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依旧是我国外交当中两对重要的双边关系。

即使中俄美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三国之间事实上仍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互牵动作用,尽管当前这种三边互动关系明显不同于冷战时期中苏美三角的互动。

第四,中苏关系的历史启示及对中俄关系的展望回顾中苏关系从同盟到分歧、对抗,从同志到反目为仇,历史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中苏同盟对新中国的建立、选择社会发展模式具有重大作用;中苏对抗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改变中国经济结构及布局。

如“三线建设”、“备战备荒”等。

中苏之间由意识形态一致到意识形态纷争,本质上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反映。

在处理国家关系时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国家利益混淆,各方出于对各自国家利益考量,均要求对方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苏方在处理两党关系上还存在命令主义,不能平等对待中国。

处理21世纪中俄关系,必须是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对国家利益的不同界定方式决定了中苏关系的变动,而这种变动正源于中苏各自对国家利益的不同界定方法。

当时,中国提倡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很少或未及考虑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度的差别。

及至领导革命成功,掌握了国家政权,在处理相互关系时仍然接续前缘,才发现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

从共产党的角度,无疑必须高举国际主义的旗帜,而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则需要维护各自的政治和经济权益。

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感到自己陷入了倡导国际主义准则与维护国家利益之间的两难境地。

其表面的弊病是国际主义理念与民族主义追求的矛盾,以意识形态的同一性替代或掩盖国家利益的差异性。

而深层次的弊病是同盟内部领导与被领导的组织原则与各国享有平等权利的准则之间的矛盾,把党际关系等同或混淆于国家关系。

综观共产党之间及共产党国家之间关系的历史,大概不会有人否认: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执政党之间的关系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混淆在一起的;国家关系是党际关系的延续,即各国共产党把他们执政前相互关系的政治形态及其准则带到了执政后的国家关系中。

实际上,苏联正是其始作俑者。

苏联1918、1924、1936、1977年宪法都规定苏联“中央和地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掌握”,但事实上苏联共产党是国家权力最基本、最主要的承担者,党的各级组织构成了苏联社会的实际政治权力体系。

以人民福祉为根本确立国家利益。

1990年代初期,震惊世人的苏东剧变使中国进一步考虑如何正确界定国家利益,以及以此为基础处理继之而来的中俄关系。

反思苏联成立、发展和解体的悲喜剧,以及其在中苏关系乃至国际关系中的利弊得失,可以看出,国家利益当然是国家应当明确和维护的首要目标。

但是,与此同时,国家利益的维护和追逐,应始终注意到人民福祉。

只有彻底从意识形态转变到国家利益为目标,并在国家利益的实现中始终高度关注人民福祉,才是现代国际关系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中国家的现实选择。

正如诸多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文献表明,对人民福祉的忽视甚至践踏,是其中最主要的根源之一。

应当指出的是,与国际关系联系层面更多的国家利益和与国内社会联系更多的人民福祉具有微妙的区别,尽管两者经常是重叠的。

一方面,国家整体的某些公共利益事项,就人民福祉而言经常涉及时代、地域、部门之间的差异。

而在实现国家利益的过程中,有可能损害其中部分群体的利益。

更因为作为实质决策者的执政党,更要克服不民主、不科学甚至少数特权群体的决策方式。

另一方面,特别是出于变化多端的国际社会背景,国家现时的和中长期的国家利益与当下的人民福祉具有一定的不对称性。

这就特别需要执政党加强执政能力,真正建立以人民的利益为基础的内政和外交政策。

在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了,双方都很现实地看待各自的国家利益,并在双边关系的正常化中正当有效地实现这种国家利益。

从1992年中苏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经1994年确立为建设性伙伴关系,到1996年提升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及2004年两国元首北京会晤最终解决边界问题,两国关系始终沿着持续、稳定、日臻成熟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进入了历史上双边交往的最好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