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道家的管理思想讲课用

合集下载

道家管理讲座感悟心得体会

道家管理讲座感悟心得体会

题目:道家管理讲座感悟心得体会近年来,我国企业界对道家思想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重视。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道家管理讲座,聆听了专家对道家管理思想的深入剖析,受益匪浅。

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此次讲座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管理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和谐共生。

其主要内容包括:1. 顺应自然:道家认为,万物皆有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管理者应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员工的个性,发挥员工的潜能,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

2. 和谐共生:道家强调和谐共生,主张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自然与人类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依存。

管理者应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 慈悲为怀:道家提倡慈悲为怀,主张管理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员工,关注员工的成长和福祉。

同时,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关爱社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4. 无为而治:道家认为,管理者应学会“无为而治”,即不过度干预,让员工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发展。

管理者要善于放权,让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道家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1. 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道家管理思想主张尊重员工的个性,激发员工的潜能。

管理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应用道家管理思想:(1)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机制,让员工在公平竞争中脱颖而出;(2)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3)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爱;(4)注重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2. 企业文化建设:道家管理思想强调和谐共生,企业文化建设应体现这一理念。

管理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应用道家管理思想:(1)倡导“和为贵”的企业文化,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2)加强企业内部沟通,消除矛盾和冲突;(3)关注员工需求,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3. 企业战略规划:道家管理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企业战略规划应体现这一理念。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的管理思想源于《道德经》,主要强调“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优势。

下面就道家的管理思想进行详细论述。

首先,道家的管理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干预、不强求的方式来管理。

在管理中,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主动融入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改变自然。

这种思想体现在组织管理中,就是要尊重每个成员的特点和个性,不要过分约束他们的行为,而是让他们自由发展和创造。

管理者既是引导者,也是倾听者,通过倾听团队成员的建议和意见,不强迫他们遵循自己的意志,而是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创意。

其次,道家的管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应该与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

不要过度消耗自然资源,而是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

此外,在人与人之间,也要追求和谐相处。

管理者应该注重团队文化的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

要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减少竞争和冲突,形成团结一致的力量。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出人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再次,道家的管理思想强调发挥个体的优势。

在管理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才能,管理者应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管理者应根据个体的特点和能力,合理安排任务和资源,发挥其所长,实现最大化发展。

此外,管理者还应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进步,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才能实现整个团队的协同发展,促进组织的创新和进步。

最后,道家的管理思想强调以德治人。

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要以道德为准绳,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

管理者要以身作则,成为员工的榜样和引领者,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激励员工。

此外,管理者还应该通过制度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使所有人都能公平竞争和发展。

只有以德治人,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和有序的管理环境。

道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共23页PPT

道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共23页PPT
道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谢谢!
23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治班亦有“道”——试论道家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治班亦有“道”——试论道家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GuanLiManTan·管理漫谈
治班亦有“道”
—试论道家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文│薛玉皎
老 子 是 我 国 古 代 的 大 思 想 家、 道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代表 作《老子》一书不仅是一部道家思 想的哲学书籍,更是一本讲述管理 科学的书籍。笔者以为,其中的“道 法自然” “知人善任” “以柔克刚” “无 为而治”等道家思想,不仅是古代 治国兴邦之谋略,对今天班主任的 班级管理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 利用价值。
“知人善任” : 班级管理的核心原则
老子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 ”说 的 是 治 理 国 家, 就 像 煎 小 鱼 一 样。 烹调要讲究方法,管理也要讲究方 法、 策略, 而管理的核心是知人善任。 作为班级管理者,首先必须能够“知 人” ,即能发现人的长处,只有这样, 才能让最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岗位 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 作为班级管理者, 更要知人“善 用” 。班主任应对每一位学生的优劣 长短心中有数,在工作安排上用其 所长,抑其所短,要尽可能地寻找 出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兴趣与工作 任务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的每一 份 聪 明 才 智 都 有 充 分 的 用 武 之 地。 班主任还要做到用人民主、用人不 疑。班干部要民主选举、民主工作、 民主监督。最后,还要着眼于群体, 互补相济,形成班集体建设的合力。
“以柔克刚” : 班级管理的艺术手段
老子还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 之。弱之胜强,柔之克刚,天下莫 不知,莫能行。 ”意思是说,天下没 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击坚强最有 力量的非它莫属,因为没有什么东
21· EDUCATOR
“道法自然” :班级管理应遵循的 基本规律
老 子 认 为: “ 人 法 地, 地 法 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相信一切 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人们 只可顺应它,决不可用人为力量加 以干扰改变,这叫作“辅万物之自 然而不敢为” 。从现代班级管理的角 度来看, “道法自然”仍具有现实意 义。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就必须 遵循教育的规律,按照学生的身心 发展规律来实行管理。 在今天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万事万物变化莫测,班级管理者能 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把握好 班级的发展方向,这决定了班级管 理的效能和培养人才的质量。这就 要求班级管理者独具慧眼,能透过 事物的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能分 析其中的奥妙与规律,也就是要在 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管理的创新。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要有战略家

道家思想ppt 课件

道家思想ppt 课件

社会行为准则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社会 的发展应当遵循自然规律 ,社会行为准则应以自然 主义为指导。
生态保护意识
道家强调人类应当具备生 态保护意识,珍惜自然资 源,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道家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 ,主张在满足当代人需求 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 的生存与发展。
自然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环保意识觉醒
道家思想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
平衡身心
道家思想提倡平衡身心,即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来达到身心的和谐。在现代生活 中,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道家思想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顺应自然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忽视自 然规律,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遵循道家思想,人们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提 高生活质量。
ERA
道家思想的起源与背景
起源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哲学流派之一 。
背景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开始反 思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道家思 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经典之 一。
庄子
老子之后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著作《庄子》进一步发展了道 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基本理念
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自然 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 ,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强行
干预。
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发展 的规律,人们应该尊重自然, 不违背自然法则。
守柔处弱
道家主张守柔处弱,认为柔弱 胜刚强,人们应该保持谦虚、 谨慎的态度。
反朴归真
道家追求反朴归真的人生境界 ,认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才

《道家管理思想》课件

《道家管理思想》课件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与配合。
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可持续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优化组织结构
强化团队建设
倡导可持续发展
道家的整体性管理思想
05
整体性管理是指将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强调组织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协同作用,以实现组织整体最优化的管理思想。
整体性管理关注组织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和整合,强调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体或部门的目标。
整体性管理要求管理者具有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组织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策略。
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目标应与组织的整体目标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目标冲突和资源浪费。
统一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
均衡性原则
平衡原则
强调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快速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和资源配置。
柔性原则
追求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共赢,通过合作、协同和共享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共赢原则
尊重多样性,接纳不同意见和文化,构建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
包容原则
加强内部沟通,促进信息共享,消除信息不对称和误解。
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制定整体发展战略
企业应加强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协同与整合,形成协同效应,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加强内部协同与整合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组织的稳定和有序运行。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和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组织的整体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期望,让员工自主完成任务和目标,管理者只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监督。

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管理思想

三、老子管理思想的要点
(一)“无为”的管理思想 无为”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 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赖以形成的最终根源。 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赖以形成的最终根源。 无为”是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 “无为”是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 1.“无为”管理思想的特点 无为” 无为
3、“无为”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无为” 统治过死。 (1)领导者不能事事干预过问 统治过死。 )领导者不能事事干预过问,统治过死 (2)领导者要“无为”首先要在企业里形成一套有 )领导者要“无为” 效的管理机制。 效的管理机制。 (3)领导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做到“为而不 )领导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做到“ 争”。 大胆放权,通过下属有为体现 (4)领导者要举贤用能 大胆放权 通过下属有为体现 )领导者要举贤用能,大胆放权 自己的“无为” 自己的“无为”。 (5)加深与下级的情感交流,下级可为。 )加深与下级的情感交流,下级可为。 下级可为。 (6)领导者应有功不居 下级可为。 )领导者应有功不居,下级可为
◇“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道 是客观真实的存在, 主张政治上无为而治, ◇主张政治上无为而治,主张人类生存方式上返朴归真 仁义和是非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 ◇仁义和是非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 法治” 和“法治”进行抨击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 境界
2.“无为”思想的派生管理原则 无为” 无为
其一是“清静” 其一是“清静” “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 清静为天下正” 我好静而民自正” 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大国如烹小鲜” 其二是“寡欲” 其二是“寡欲”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其三是“下民” 其三是“下民”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 民必以身后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民必以身后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其四是“愚民” 其四是“愚民”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职业经理人-道家管理智慧 精品

职业经理人-道家管理智慧 精品

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开始,丁瑞
铁婉言拒绝了王永庆的邀请,王永庆不
灰心、不气馁,五次盛约丁瑞铁,以诚
意打动了丁瑞铁的心,终于答应到台塑
任职。从此,王永庆的商业摆脱了“山
重水复”的困境,走上了“柳暗花明”
的未来.
2021/4/21
33
三、不与人争的行为举止
❖与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柔修养原则相关,老子提 出 “不与人争”的行为举止要求。
2021/4/21
17
❖ 《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 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 化。”
(老子指出:“道的原则是无为,但又 是无所不为。管理者如果能够坚持这 个原则,世间万物就会自然化育”。 )
❖ 管理者坚持“无为”的方式,就能够 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如果管理者反其 道而行之,老想个人有所作为,政令 烦琐,扰乱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
2021/4/21
7
关于“道”
因此, “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与本体,一切都要遵守“道”而 行.管理活动也不例外.
“道”是道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道家思想的核心。
2021/4/21
8
关于“无为”: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
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不发 生变化),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 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 自然淳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民自 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 民人自朴”
2021/4/21
14
❖ 例如:春秋时晋国的赵公子向王良学习 驾驶车马
❖ 管理者好比驭手,下属好比马匹,组织 好比马车.(马车靠马匹在跑,不是驭 手在跑.马车速度取决于马匹)

第四章: 道家的管理思想(讲课用)

第四章: 道家的管理思想(讲课用)

第四章: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老莱子、关尹、环渊。

时代及其代表社会基础。

道家的大本营——楚国第一节:〈老子〉的管理哲学〈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为”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

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地“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反之,如果人们行事不顺应自然而是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干扰、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

“无为”是老派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

〈老子〉反对法令滋彰。

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颁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现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国家为禁制人民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也反对以礼教作为治国手段。

他们认为,以德、礼治国,和以政、刑治国,同样是有为。

他们激烈地攻击‘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

他们认为要想使国家安定,民风淳厚,最好是‘绝圣弃知”,“绝仁弃义”。

第二“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老子〉非常强调统治者、领导者自身的倡率作用,这和儒家的风行草偃论是一致的,很可能是受儒家这种观点影响的结果。

但是,儒家所讲的倡率作用,是以德率民,即以领导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影响被领导者以化民从善。

这在〈老子〉看来,是导民有为、〈老子〉也同样重视领导者的倡率作用、但却是要导民无为。

道家思想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道家思想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道家思想在管理学中的应用(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即是要消除一己之私的占有冲动,老子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夺。

不违背客观规律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就是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致力于战略方针的确定,各司其职、协力前进,管理者不置身于琐事,而是以企业文化实现组织的目标。

但是,另一方面,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不为中实现有为。

所以企业决策权下放并不是排斥任何管制行为,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貌似无为,事实上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

在管理学中,管理学行使管理职权时,不应勉强作为,不可越权行事,胡作非为,而应因势利导,遵循规律,避免干预,提倡自由,放权下属的宽松氛围。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领导者要克服“事必躬亲,大包大揽”的领导方式,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靠的是企业分工,严密协作,领导都不必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既破坏了分工协作关系,又使下级有职无权,失去实践和成长的机会,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管理者学会授权下属,领导授予下属权力,不仅体现了上级对下级所交任务的重要性,而且体现了上级对下级的信赖,尊重,支持和鼓励。

授权,能有力的激发下级的工作热情,唤起下级主管的工作动机,挖掘其工作潜力,并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能调动其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能使他们努力工作而积极和上级分忧,并且还能使下级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更快的成熟起来。

自然界和社会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可循,经济发展也有自己的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责,春秋夏冬,不更其节。

”社会活动都有轨可循,“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万物按自然之轨运行,你的行为顺从它,你才会成功,你若逆它,必会失败。

道家的管理智慧

道家的管理智慧

道家的管理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的管理智慧在现代管理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道家的思想核心、管理原则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道家的管理智慧。

一、道家的思想核心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而“道”是超越人类认知的无形之物。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即通过顺应自然的原则来实现管理的目标。

道家认为,人应当尊重自然的规律,遵循天道、地道、人道,才能实现管理的最佳效果。

二、道家的管理原则1. 无为而治:道家认为,管理者应当以无为而治的态度来处理问题。

无为而治并不是不做事,而是指在行动中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抵抗,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应当尽量减少干预,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让员工自发地发挥潜力。

2. 以柔克刚:道家认为,柔弱的力量具有无穷的潜力。

在管理中,管理者应当以柔克刚,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处理问题。

通过与员工的沟通和合作,化解矛盾,达到共赢的结果。

3. 以虚为实:道家认为,虚无是事物的本质。

在管理中,管理者应当以虚为实,即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4. 无欲则刚:道家认为,欲望是人们痛苦的根源。

在管理中,管理者应当摒弃私欲,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员工,不偏袒、不偏私,才能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三、道家的管理实践应用1. 建立和谐的组织氛围:道家强调和谐与平衡,管理者应当注重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

通过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加强员工间的沟通和合作,促进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工作效率。

2. 引导员工自发发挥潜力:道家强调顺应自然,管理者应当尊重员工的个性和特长,引导员工自发发挥潜力。

通过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3. 以德治企:道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管理者应当以德治企。

通过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员工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道家的管理智慧PPT课件.ppt

道家的管理智慧PPT课件.ppt
精品文字
解说
老子提倡“无为”,目的就是要在国家管 理活动中,消解统治者的强制性,而鼓励 人民的自发性。在老子看来,高明的管理 者一定会坚守“无为”的原则,只有无为, 鼓励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治理天下才 不会遭受失败;只有不固执己见,虚心接 受各方面的意见,治理天下才不会蒙受损 失。
精品文字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翻 译为Production without possession; action without self-assertion; development without domination. ——Bertrand Russell(罗素). The Problem of China. London,1950.Preface
专题二 道家的管理智慧
精品文字
道家的管理智慧
学派简介: 代表人物:老子
庄子 代表著作:《道德经》
(《老子》) 《庄子 》
精品文字Biblioteka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 聃,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鹿邑县)人。约生 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 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 守藏史。我国古代伟大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 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
精品文字
• 2010年,广东南雄 出台《选拔任用老 实人办法》引热议
• http://epaper.nfdaily.c n/html/201002/07/content_68198 86.htm
精品文字
• 《该办法》为老实人进行了“画像”:
• 所谓“老实人”是指品行纯实、思想务实、生活朴实、 作风扎实、绩效真实、不事张扬的干部。老实人的“五 种表现”主要有:一是待人诚实守信,不吹捧、不势利,不 借请客送礼拉关系;二是生活情趣健康,不拉帮结派、不 铺张浪费、不出入低俗场所;三是恪守孝道,尊重长辈、 爱护晚辈,与家人、邻里、同事和睦相处;四是服从调配, 不争论、不议论、不消极,人前人后一个样,好处面前不伸 手、困难面前不退缩;五是踏实干事,坚定把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转化为推进市委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的具体措施, 攻坚克难,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不邀功、不虚报政绩。

道家的管理智慧

道家的管理智慧

道家的管理智慧引言概述:道家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强调自然、平和、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

道家的管理智慧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匡助现代管理者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

一、尊重自然1.1 尊重自然的原则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1.2 借助自然的力量道家管理智慧主张管理者应该善于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借鉴自然的力量来指导管理实践。

1.3 灵便应对变化道家管理智慧强调变化无常,管理者应该灵便应对变化,不刻意追求控制一切。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理念道家认为,管理者不应该强行干预,而是应该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以无为而治的态度来管理。

2.2 尊重个体差异道家管理智慧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管理者应该尊重每一个员工的个性和特长。

2.3 培养自主意识道家管理智慧鼓励员工自主发挥,管理者应该赋予员工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在自主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平和处事3.1 平和的心态道家管理智慧认为管理者应该保持内心平和,不被外界干扰和诱惑所影响。

3.2 处事从容道家管理智慧主张管理者应该以从容的态度处理问题,不慌不忙地应对各种挑战。

3.3 善待他人道家管理智慧强调善待他人,管理者应该尊重员工、同事和合作火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以德为先4.1 以德为先的原则道家管理智慧认为管理者应该以德行为基础,以道德规范来指导管理实践。

4.2 做一个模范道家管理智慧主张管理者要做一个模范,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激励他人。

4.3 培养团队文化道家管理智慧鼓励管理者培养团队文化,建立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五、追求真实5.1 追求真正的态度道家管理智慧认为管理者应该追求真实,不做虚假的表象和做作的行为。

5.2 坦诚相待道家管理智慧主张管理者要坦诚相待,与员工、同事和合作火伴建立真诚的沟通和关系。

5.3 坚持真实原则道家管理智慧强调坚持真实原则,管理者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老子的管理思想课件

老子的管理思想课件
老子认为组织不应该盲目扩张,而应该根据自身实力和市场环境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因过度扩张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管理困境。
老子认为组织应该不断优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通过简化流程、减少冗余环节等措施,组织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老子认为组织需要不断创新和变革,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业务模式等方式,组织可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并创造更多价值。
公平公正
知人善任的前提是了解员工的特点、能力和潜力,通过观察和评估,发现员工的优势和不足。
了解员工
知人善任的关键是根据员工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合理配置,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合理配置
知人善任不仅要求用好现有人才,还要求培养和发展人才,通过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企业应关注循环经济,推动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循环经济
老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企业应重视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
企业应采用柔性管理方式,关注员工的情感需求和工作压力,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手段,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满意度。
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
老子认为组织应该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测潜在的危机风险。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警和评估,为应对危机做好充分准备。
危机应对措施的制定
老子认为组织应该制定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和预案,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预案应该包括危机应对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资源调配和处置流程等方面。
变革策略的制定
03
老子认为组织在实施变革时需要制定科学的策略和方法,确保变革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组织应该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变革方案。

道家与管理PPT课件

道家与管理PPT课件

的。2020年9月28日
14
从历史发展看,先秦是道家管理心理 思想的奠基时期。老、庄是先秦道家 的主要代表,提出了“无为”的管理 最高原则,丰富的辩正思想内容构成 了独特的管理谋略。此外,在领导心 理、人力管理心理方面提出了基础性 的思想观点。汉魏时期是道家管理心 理思想的继承发展时期。较之先秦, 汉魏道家就人力管理心理、领导心理, 信息、决策,时间等有关的管理心理 问题作出了更为具体、全面的论述。
第一,“无为”能减少管理的心理阻力。“无为”而治,
能使下属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管理要求,避免引起反感。老
子认为,以智取天下,别人还之以智;以力为出发点,别
人还之以力。“智慧出,有大伪。”
第二,“无为”可以减少冲突。道家认为,过分的利益引
诱,会导致相互争斗。管理者既要满足下属的合理需要,
又要防止贪欲带来损害。老子主张“圣人为腹不为目”,
2020年9月28日
26
6注重知人的人力资源论
道家指出“知人者智”。《淮南子》选取的是“贵”、
“富”、“穷”、“*”、“贫”这5种境遇进行观察。
“六验”除“守”、“节”外,还考察“僻”、“特”、
“志”等方面的品质特点。唐代魏徵向唐太宗陈述的知
2020年9月28日
18
在对道家著作中关于治国论 要 道
述的梳理基础上,提出道家 家
管理思想的6个主要方面:

“无为”的管理原则,辩证 理
的管理谋略,清虚自守的领 思
导品质,注重知人的人力资 想
源论,善用众智的决策思想, 概
把握时机的时间管理意识。
2020年9月28日
19
1 “无为”的管理原则
“无为”的管理学意义有3方面:
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 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 想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的管理智慧精品PPT课件

道家的管理智慧精品PPT课件

(二)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 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 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பைடு நூலகம்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 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 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 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 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庄子
传》)
庄子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 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 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 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 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 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 肆!’”(《庄子·外物》)
商容点头笑了笑,对他这个杰出的学生说:“是的。舌头因为柔软而长 久存在,牙齿因为刚强而落完了,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其中了。现在你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已经把最根本的东西教给你了,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告诉 你的了。”(《说苑·敬慎》)
孔子问学于老子
(孔子)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 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 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 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史记·孔子世家》)
老子晚年隐居,留书函谷关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 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 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 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 记·老子传》)

道家和法家的管理智慧概述PPT模版

道家和法家的管理智慧概述PPT模版
老子的無為之道
道家和法家的管理智慧
天問
• 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軸心時代”?你知道中國歷史 的經濟繁榮期——文景,貞觀、開元,康乾等,都是最推 崇什麼思想主張嗎?儒家是中國惟一的文化傳統嗎?
• 幾乎在同一個時期,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印度的 釋迦牟尼,中國的老子、孔子等思想大師幾乎同時提出了 諸如“人為什麼活著”這類原來不是問題的問題,表達了 人類“終極關懷的覺醒”。沒有這種“哲學覺醒”民族, 如蘇美爾文化、巴比倫文化等,大都沒有逃脫覆滅的命運。
“反”才有“動”、沒有矛盾便沒有發展的規律; • “反”的第二重意義:返回,事物發展到一定限度不可避免地向對立
• 道是變化的,陳鼓應的“恒變恒動”說;
• 人類的語言中,文字中,不包含有終極真理。所用表述方法仍是文字, 並不是對自己的否定,而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 不善已。
•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 聲相和,前後相隨。
•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 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2)
•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書都要燒掉,只留下三本,那麼,老子 就應當是其中的一本。——漢斯·約阿西姆·施杜裏希: 《世界哲學史》
“《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 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我們現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於老子的書中。”—— 諾貝爾獎獲得者、作家赫爾曼·何塞
“古代哲學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一切哲學發展的出發 點,所有其他中國哲學家的體系,都是在道德哲學體系 的各個部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俄國漢學家海 澳基也夫斯基
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43 •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48 • 我無為,而民自化。57 •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63 •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

(完整版)第四讲道家管理思想

(完整版)第四讲道家管理思想

第三讲道家管理思想第一节道家简说一、道家思想的影响1、治国: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汉文帝运用老子的“三宝”原则恢复国家元气,开创“文景之治”唐玄宗无为开创“开元盛世”康熙皇帝尊黄老之学,开创“康乾盛世”2、立身处世:任自然的人生哲学功成、名遂、身退范蠡退隐郭子仪“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曾国藩:“低头一拜图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二、道家思想的特点顺其自然道家学说为一大否定“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语)三、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老子》(《道德经》)庄子:《庄子》(《南华经》)列子:《列子》(《冲虚经》)第二节老子的管理思想《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元典,是用诗的语言写就的五千言的哲学著作,极其精练地阐述了宇宙、人生、事业中深涵的玄妙之道、规律、原则、方法、智慧等。

我中国真正之哲学,不可云不始于老子也。

”——王国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道家哲学乃所以说明中国民族性中孔子所不能满足之一面。

一个民族常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思想,与天然的经典风尚,个人亦然。

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

确实,道教是自始至终罗曼斯的:第一,他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遁这个世界;并反抗狡夺自然之性而负重累的孔教文化;其次,他主张田野风的生活、文学、艺术,并祟拜原始的淳朴;第三,他代表奇幻的世界,加缀之以稚气的质朴的“天地开辟”之神话。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页。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之久,见周之衰,迺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的管理思想道法自然:管理的根本原则无为而治:管理的基本方法有无相生:管理的辩证思维为而不争:管理的策略艺术欲望适度:管理者的自我修炼一、道法自然老子之“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道家的管理智慧

道家的管理智慧

道家的管理智慧引言概述: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的管理智慧不仅适用于个人修行,也可以指导组织管理和领导力发展。

本文将从道家的核心理念、个人修行、组织管理、领导力发展和现代应用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道家的管理智慧。

一、道家的核心理念1.1 顺应自然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关注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变化的市场和竞争环境。

1.2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强求,顺其自然。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学会放手,给予员工自主权,让他们发挥才能。

同时,领导者也要学会放下自我,不过分干预员工的工作,让他们自由发展。

1.3 和谐共生道家强调和谐共生,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注重员工之间的关系,营造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

同时,也要注重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与供应商、客户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个人修行2.1 内观自省道家强调内观自省,认为人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内心。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决策和管理方式,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2.2 修身养性道家主张修身养性,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管理能力,以身作则,影响他人。

2.3 无我无欲道家认为无我无欲是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学会超越个人欲望,以整体利益为重,不追求个人功利,而是追求组织的长远发展。

三、组织管理3.1 平衡利益道家强调平衡利益,认为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客户、股东等多方利益的平衡。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注重员工的福祉,关心客户的需求,同时也要为股东创造利益,实现多方共赢。

3.2 弹性管理道家主张弹性管理,即因势利导,灵活应变。

在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避免僵化的规章制度,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

3.3 以德治人道家认为以德治人是最高的管理智慧。

道家的管理学思想

道家的管理学思想
有助于提高组织效率和绩效
通过守中的管理原则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可以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进而提高组织效率和绩效。
05 道家管理思想的局限与挑 战
道家管理思想的局限
过于强调无为而治
道家管理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让事物自然发展而不加干预,这 可能导致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目标设定。
忽视制度建设
企业战略管理
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通过制定顺应市场和 行业发展的战略,减少过度干预和决策失误。
人力资源管理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体现在尊重员工、提供发 展空间以及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
组织文化建设
无为而治的理念有助于构建和谐、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促进团 队协作和创新。
03 柔性的管理方式
04 守中的管理原则
守中的管理原则的含义
守中
道家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而“道”的运行永远在动态的 平衡中,这个平衡点就是“中”。守中,就是遵守事物发展规律,不偏离中点,保持事物发 展的平衡和稳定。
不偏不倚
守中的管理原则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公正公平地对待所有的人 和事。
道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01
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强制、不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
展。在管理中,道家强调顺势而为,不违背规律,不过度干预,以达到
自然而然的管理效果。
02
守柔处雌
道家认为柔中带刚、守柔处雌是管理中的重要原则。在面对复杂多变的
环境时,管理者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张扬、不炫耀,以柔克刚,
柔性的管理方式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建立自我管理团队
通过建立自我管理的团队, 能够激发员工的自主性和 创造性,提高团队的工作 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老莱子、关尹、环渊。

时代及其代表社会基础。

道家的大本营——楚国第一节:〈老子〉的管理哲学〈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为”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

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地“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反之,如果人们行事不顺应自然而是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干扰、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

“无为”是老派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

〈老子〉反对法令滋彰。

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颁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现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国家为禁制人民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也反对以礼教作为治国手段。

他们认为,以德、礼治国,和以政、刑治国,同样是有为。

他们激烈地攻击‘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

他们认为要想使国家安定,民风淳厚,最好是‘绝圣弃知”,“绝仁弃义”。

第二“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老子〉非常强调统治者、领导者自身的倡率作用,这和儒家的风行草偃论是一致的,很可能是受儒家这种观点影响的结果。

但是,儒家所讲的倡率作用,是以德率民,即以领导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影响被领导者以化民从善。

这在〈老子〉看来,是导民有为、〈老子〉也同样重视领导者的倡率作用、但却是要导民无为。

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即是采取放任的态度。

但老派道家提倡无为,不是为了更加发挥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而是为了把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尽量减弱减小。

老子的理想是“小国寡民”,他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好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从“无为”这个最高原则,又派生出以下几个管理原则:其一是“清静”。

要使管理活动能顺应道之自然,必须首先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处事,克服轻率、躁扰的弊病,不看准方向和时机,不采取行动;而一旦看准了,就坚定不移地采取行动,不轻易变迁、更改。

“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以极其精炼、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原则;所管理的单位范围越大人数越多,情况越复杂。

管理工作就越加需要镇定、持重和有条不紊。

下面有乱是局部的,而上面是一乱则会乱及全局。

其二是“寡欲”。

《老子》认为多欲和纵欲势必要采取各种手段以求得欲望的满足,这就意味着在经济、技术、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为,而君主或统治者的多欲、纵欲必然要导致赋税、徭役的增加,这本身就是国家政权的有为。

同时,又将激起百姓的抵制、反抗,而使整个社会陷于纷乱和不宁。

《老子》把“寡欲’看作是实现无为之治的一个先决条件,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其三是“下民”。

《老子》从古代的历史,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剧烈社会变动中认识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因此,《老子》提出了统治者、领导者必须“下民”的管理思想,强调“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并且以百川归海做比喻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其四是“愚民”。

(和法家的联系)《老子》认为,人们智慧的发展必然使人类社会同原始自然状态相去日远,而且必然使人们更趋向于有为,使无为之治越来越难于实现。

因此,它主张要实行无为之治必须“愚民’,宣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该知道的知道,不该知道的不能知道)。

三、《老子》的“弱用论”思想《老子》认为事物是运动的,对立着的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各依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强和弱、大和小、先和后、刚和柔……莫不如此。

《老子》把这种认识概括为“反者道之动”。

《老子》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他把这概括为“弱用论”,说,“弱者道之用”。

《老子》的“弱用论”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哀者胜”—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

《老子》说的“哀者”有双重含义;哀痛和哀怜,或者说悲愤和同情。

前者指战争的弱势一方、全军、全国全民对强敌侵凌一致悲愤,同仇敌汽;后者指它得到与国及中立同国家和人民(包括敌国中反对战争的人民)的广泛同情,也就是《孟子》说的“得道者多助”。

为了创造这些条件,〈老子〉主张:对内要教育群众,使本国军民都充分了解自己所进行战争的意义,并憎恨敌人的凶残和不义,从而树立起坚强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要进行艰巨的组织工作,把前方、后方一切物质、精神力量都动员起来。

对外要做广泛的宣传工作和外交联络工作,多方争取支持和援助,联络与国,分化瓦解敌人.只有这样,才能把“哀者胜”由可能的条件变为现实的条件.第二,“以正治国”——以弱胜强的基础。

要想在战争中取胜,首先要做好内治工作来加强自己的实力,诸如将帅及各级军事干部的选拔、培养、考察,战士的征集、编组、训练,武器及其他军事物资的准备以及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的改善等.这些治国、治军的工作,事先做得越充分,战斗的实力就越强大.这就是《孙子》所说的:来战先“立于不败之地”,或《老子》说的“无死地”。

这些治国、治军的工作,必须做得非常周密,切实,一丝不苟。

《老子》说的“以正治国”,正是如此。

《老子》对“以正治国”的要求很严,不但要求对大事、难事必须十分认真,谨慎地干,对小事、细事和似乎简单、容易的事,也不得周大意。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米;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才能避免全部工作“于几成而败之”。

如何看待老子的“有为”和“无为”?第三后动制敌——以弱胜强的战略、策略。

《老子》的“弱用’思想,除了要求“以正治国”外,还要求“以奇用兵”,即后敌而动。

伺机制敌的原则。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这里,‘主”指先发进攻,“客’指后发应战或防御。

防御也不是固守阵地同占优势之敌死打硬拼,而是可在强敌进攻下首先撤退,以避免在不利形势下同强敌决战。

《老子》以“退尺”为喻,说明退却可以大踏步后退,以便远远甩开敌军(1)等待敌军实力减弱后转入反攻。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来势越猛,动作越大,衰竭就越快.我保存和储存实力,而敌人疲敝、衰竭,这就逐渐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使反攻胜敌有了可能。

中国古兵法书所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指的这种情况。

(2)等待敌军暴露出弱点,然后转入反攻。

当敌军最初集中强大力量进攻肘,它的弱点不容易发现,也不容易加以打击;但在敌进我退、敌久不得手而躁急求战的情况下,弱点就容易暴露出来。

《老子》不仅主张以后发和退却等待敌军暴露弱点,还主张使用各种谋略制造种种假象以诱骗敌人上误敌人,以促使敌人暴露弱点它把这种谋略称为“微明”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这种‘微明”术的特点是:要削弱、空耗或打击敌人夺取敌人的阵地,就先对它示弱,或者故意让它得点便宜,引诱它作出错误判断,轻举妄动,加速暴露出弱点,然后出其不意给予致命打击。

“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

《老子》的“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既然是“三宝’之一,那就是有普遍适用性的;不仅势弱的一方不应争上,抢先;即使是力量较强的、占优挚的一方,也能从“居后”“处下”中得到更大好处。

在君和民的关系中,《老子》主张君先下民;在国和国的关系中,则主张“大国以下小国”。

第三节:〈老子〉管理哲学的二重性。

评价:“无为”地和“弱用”论是〈老子〉道家管理哲学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无为”论包含着人们的管理活动要符合道之自然(实际上是事物的本性和规律),不可任凭主观意愿妄为,强为;领导者或管理者要以身率下,不可一味靠强制手段进行管理;管理者进行管理活动时要谨慎、冷静和坚定,不轻举妄动、频繁更张和朝令夕改,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带普遍性的管理原则,是管理活动一般必须遵循的。

“弱用论”包含着强和弱是互相转化的。

对于弱者来说,内而同仇敌忾,外而得道多助是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以正治国”,尽量加强自己的实力,是以弱胜强的基础;“以奇用兵”,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转弱为强的有效手段,以弱胜强要后动制敌等等。

象这样完整的、自成体系的以弱胜强术,尤其是我国管理思想遗产中的稀世之珍。

第二节:〈老子〉与组织管理汉初盛世:《淮南子》“圣人之治天下也,非易民性也,循其所有而涤荡之。

故因则大,化则细矣。

禹凿龙门,辟伊阀,决江浚河,东注之海,因水之流也;后稷垦草发苗,粪土树谷,使五谷各得其宜,因地之势也;汤武革车三百乘,甲卒三千,讨暴乱,制夏商,因民之欲也,故能因,无敌于天下矣。

“因水之流”,“因地之势”,“因民之欲”,指的是要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但同时还要有人的主观努力。

《淮南子·修务训》指出:“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嫁春生,人必加工焉,放五谷得遂长。

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鲸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之智不用。

”唐初盛世:唐太宗诏令中曾说:“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百官“各当其任,则无为而治矣”。

唐玄宗竭力推崇道家思想,亲撰《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

他写道:“圣人之无为也,因循任下,责成不劳,谋无失策,举无遗事,言为文章,举为表则,进退应时,动静循理……顺天之时,顺地之性,因人之心。

是则群臣辐凑,贤与不肖各尽其用,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此理国无为之道也。

”明太祖朱元革也亲撰《御注道德真经)},大讲“无为而治”,他说“君子之持身行事,国王治国以陈纲纪,岂无知而无为?在动以时而举必善,君子可以利人,国王可以利万物,即爱民治国者也。

”其意是治国之君不是自己无知,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善于制订纲纪,举善去恶,以利济万物,治国安民。

上述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何作用呢?1、无为而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