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的文化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的人文历史建构
方才读罢艾国胜先生的雄文,心中无限地感慨,热血在胸中涌动,故作此文以对。
谈到武汉,我脑中首先想到的是热干面,其次是过去被誉为“天下第一街”的汉正街,最后是著名的高等学府--国立武汉大学。首先声明,我并不是一个好吃的人,但武汉的热干面确实很出名,以前读初中时,每天早上都会吃这种面。想到汉正街,也是因为它的名气,上初三时,有段时间我疯狂地看报纸,看到了很多关于汉正街的报道,对它逐渐由陌生到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我的心也在不段地起浮变化,起初是欣喜,为湖北有“天下第一街”而感到骄傲,觉得这是湖北人的成功,但随着了解的深入,我的心也开始逐渐变凉,尤其是在得知浙江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现状后,我曾经的狂热瞬间降到冰点。我真是不甘心。被称为“九头鸟”的湖北人,聪明的湖北人,武汉曾经在全国领先的经济地位,今天都在哪里?他们为什么都会消失,作为一个湖北人,作为楚人的后代,作为凤的传人,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我希望能找到湖北落后的内因,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一点绵薄之力。“惟楚有才”已经成为过去,人才的大量外流直接影响湖北的发展,我们引以为傲的人才优势早已不复存在,我们是该醒醒了,我们绝不能做井底之蛙,虽然承认现实是一件痛苦的事,但长痛不如短痛,该是我们正实现实,重新振作的时候了。
不久前,我看到《荆楚讲坛》播出的一期节目,给我很大的触动,我开始认识到,湖北的落后的原因绝不仅仅存在于现实中,我们应该回到过去,在过去和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通过对时间,对文化的重新思考,从思想上为湖北的腾飞奠定基础,我不是专家学者,读的书不多,对武汉的了解也不算深,仅将我所知的情况向大家作一介绍。
武汉人文历史的建构与武汉发展的现实是紧密相关的。武汉的地域文化特点决定了武汉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的特点。武汉的地域文化构成十分复杂,明朝时的汉口是当时天下闻名的商业重镇,汇集了南来北往的客商。汉口居中的区位,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使当时的汉口成为“四聚”之处:财富,信息,人才,技术的汇聚。汉口也因之而被时人誉为“天下四聚”
之一。汉口发达的商业使它对周边地区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大量的人口开始涌入汉口。武汉的城市得到最初的发展。人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起源的最大要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由于不同地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普遍差异差异,各地域的文化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比较典型的是饮食文化,广州人和重庆人,北京人和西安人,他们所处的地域不同,环境相应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文化的表现上也不尽相同。在饮食上,重庆人爱吃辣,而广州人爱喝汤。
北京的京味小吃文化显然也与西安以羊肉泡馍为代表的小吃文化不同。因此,在分析武汉的人文环境特点时,必须对武汉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武汉地理位置居中,是中部地区经济和科技的制高点,水运交通便利,京九铁路,京珠高速等交通大动脉穿武汉而过,武汉是中部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在科技上,武汉无疑是一个
发达地区,高校总数全国第三,科研实力比较雄厚,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
产力的能力不强,人才外流的情况也很严重,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部楚史,就是一部人才外流的历史。这种外流的情况持续千年,穿越历史,依然在我们的耳边回响不绝。武汉的内陆中心优势,无疑是其不断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历史上,汉口正是凭借这一优势迅速地崛起,为武汉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武汉在80年代所实施的“敞开三镇大门,欢迎各路客商”的政策充分体现了武汉人的开放意识和博大胸怀,这是现实的地理环境在武汉人身上打上的烙印,可就是这样一个开放之都,华中的重镇,中部经济的制高点,在以后的岁月中不断地落后,最终沦落为一座正在当今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不断“塌陷”的城市,由“不设防”到“大发展”再到“塌陷”,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武汉为什么会在改革的大潮中步步落后,以至沦落到今天这般田地?武汉的城市文化对此应付有怎样的责任?以上三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武汉的城市文化,解决了城市文化的问题,其它的问题应该可以迎刃而解.对这个问题,著名作家方方曾经做过精采的论述。她将武汉的城市文化归结为市民文化,在谈到武汉人的一些特点时,她说,武汉是中国少有的特大型城市,周边的小城市像众星拱月一般分布在武汉四周,在武汉周边很难找到一个可与之匹敌的城市,这大大助长了武汉人的骄气。武汉人说话,不骂也像在骂,因为武汉话很尖刻,汉骂的“骂名”可谓是远播全国。我是荆州人,原来觉得荆州人说话很粗鲁,动不动要带脏字,后来了解的多了,才知道武汉人更“厉害”,据说有些胆小的外地游客甚至害怕武汉人说话。方方将武汉的城市文化定位为市民文化,应该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方方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决定地域文化的因素有很多,方方之所述并不全面。那么,武汉的城市文化应如何定位呢?决定地域文化特点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要素、历史文化传统要素、地理区位要素、气候物产要素以及政治生态要素。在这些要素中,人口要素无疑占有很高的比重。
艾国胜先生在文中写到,从历史上看,武汉人的主要来源,首先是来自于武汉三镇周边的各府、县。必须注意的是,清初曾有一次由政府发动的大规模移民行动,史称“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起因是张献中的军队入川后,在四川大肆屠戮,将四川的人口屠杀得十室九空。清政府不得已,将湖广的人口强制迁往四川,同时迁江西等地的人口至湖广,补湖广之不足。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场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对当时武汉地区的人口结构形成过一次大的冲击。现在的湖北人很多都与江西人存在血缘上的亲近关系,“几百年来湖南、湖北人习惯称江西人为江西老表”。武汉的人口构成的第三来源地是江浙地区,江浙人受海洋文化影响,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富有拼博精神,这在今天浙江人的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浙商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商帮集团,原因就在于,浙江人充分发挥了自身所处地域的文化优势,前不久,我在《浙江新闻》中看到浙江社科院走访浙江各地,总结归纳浙江精神的消息,可以说,近年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从十六字的浙江精神中就可见一斑。浙江省确立的发展战略是“走出浙江,发展浙江”,历史上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文化极其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