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音乐(湖南文艺版)】印象主义音乐赏析:德彪西《牧神午后》-教学设计
分析德彪西《牧神午后》(长笛部分)的作品内涵对长笛演奏者的启示
分析德彪西《牧神午后》(长笛部分)的作品内涵对长笛演奏
者的启示
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所描绘的是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景象,长笛部分则代表了牧神笛声,这些笛声包含着深刻的作品内涵,对长笛演奏者也提供了启示。
首先,德彪西的长笛部分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演奏者需要在音乐中体现出诗歌和自然风景的交融。
长笛演奏者应该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尽可能地还原作曲家所想表达的感觉和情感。
其次,德彪西长笛部分的音乐构成复杂,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
其中,包括了许多高难的技巧,如发音法、连续吹奏、颤音等。
因此,长笛演奏者需要不断练习和提高自己的技巧水平,以胜任演奏难度较高的作品。
再次,德彪西的长笛部分更象征了牧神笛声,其音乐具有超凡脱俗和超自然的魔力。
长笛演奏者需要在音乐中感受这种神秘力量,深度体会音乐所表达的精神内涵。
最后,德彪西的长笛部分在表达出清新、美好的同时,同时也表现出了无常和变化。
长笛演奏者应该通过音乐展现生命的变化和无常,表现出音乐的深刻意蕴。
总之,德彪西的《牧神午后》长笛部分,让长笛演奏者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无穷的内涵,同时也让长笛演奏者通过演奏牧神笛声,展现出自己的魅力和技巧。
探究德彪西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音乐语言特征
探究德彪西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音乐语言特征摘要《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打破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音乐风格与写作手法的一部经典管弦乐作品,也是标志着他印象派风格成熟的第一部作品。
他在和声方面的创新、配器上的独特色彩以及在音乐发展中的“弱动力”手法与他同时期的其他作曲家相比都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是这种打破常规,让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与色彩,在对作品的学习、梳理、分析后,本文将从以上三方面进一步探究本首作品。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和声;配器;音乐发展一、德彪西与《牧神午后》前奏曲简介(一)德彪西德彪西身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为20世纪的音乐带来了新的活力。
他的音乐主要表达的是非现实的情境,如:大自然风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诗歌绘画中描述的场景等等,音乐强调瞬间的主观印象和感受。
在创作手法方面德彪西更注重音乐的色彩性,他擅长运用色彩丰富的和声、多变的织体、色彩性的配器等音乐创作手法来描绘出他想象中的场景。
(二)《牧神午后》前奏曲简介1.创作背景德彪西在八十年代后半叶与法国当时印象主义画派画家和以马拉美为首的象征主义诗人的接触,受到他们的影响,把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融入自己的音乐作品中。
《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经典管弦乐作品,作于1892-1894年,取材于斯蒂芬·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
这部作品描绘了在午后,半神半兽的牧神躺在树荫下休息。
他似睡非睡,胡思乱想,感到自己模模糊糊地进入了仙境。
作品通过朦胧的和声、细腻的配器与模糊不清的曲式结构生动描绘出牧神在午后的慵懒、仙女们动人的舞姿以及神话故事中烟波浩渺的仙境。
1.作品结构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6小节),第二部分(37-78小节),再现部(79-110小节)。
乐曲的第一部分开头由中音区的长笛引出牧神主题,描绘出午后牧神慵懒的模样,整体音乐流畅平缓。
第二部分一开始由双簧管演奏第二主题,同时音符密度变大,使音乐表现更加跌宕起伏,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
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
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宋晓婷(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001)北方音乐编辑部投稿邮箱摘要:《牧神午后》是德彪西根据法国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所作,在创作《牧神午后》时德彪西充分利用了管弦乐队的色彩与音响,展现一种朦胧、飘忽、神秘的境界。
《牧神午后》不单奠定了德彪西在音乐界的地位,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也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有深远影响。
本文就赏析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管弦乐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创作于1892年,整个作品都跟马拉美的同名诗紧密相连。
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加入了很多新元素,开拓了管弦乐音乐的发展道路。
作品主要描写一个炎炎夏日,牧神在睡梦中与森林女神相拥,当牧神慵懒的苏醒后,回忆起梦中的情境,又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马拉美曾这样说过德彪西的《牧神午后》:“你的《牧神午后》管弦乐前奏曲跟我的诗歌很协和,它用微妙、迷离的音乐衬托并提高了我的诗歌。
”由此可见,《牧神午后》在音乐界的地位是难以取代的。
一、《牧神午后》乐队编制在乐队编制上,《牧神午后》属于灵活性较强的小型乐队,主要乐器有长笛三支;F 调圆号四支;双簧管、大管、A调单簧管或是降B调单簧管各两支,竖琴与弦乐组两架;两个古钹,音高分别为E和B[1]。
就晚期浪漫派而言,这样的乐队编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德彪西却用这普通的乐队编制绘制出了一幕幕新颖的音乐画面。
具体表现为一下四方面:1、木管乐器组在选用乐器与数量上有所偏重,奠定了木管音色在整部作品中的“思维主角”地位,这跟古典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乐队中侧重弦乐的情况有较为显着的对比。
2、在弦乐组的使用上德彪西考虑的主要是音色,借助多层分布等方式使弦乐演奏的音响效果更加细腻。
同时还将弦乐音响作为作品的背景的陈述和铺垫,相较于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将弦乐组用作前进行乐器来说,可谓是更深层次的创造和革新。
论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中的印象主义和声
论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中的印象主义和声引言《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它完全体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及和声特点。
这部作品以简短鲜明的音乐主题、色彩丰富的和声语言,突出了主观的、瞬间的感受和印象而最具魅力和影响力的则是色彩丰富的和声。
德彪西的和声是运用了以音列为中心和以和弦为中心相结合的手法,扩大了和弦的使用范围;利用色彩与功能的关系发展和声,既保留了调性又创立了新的调性体系。
一印象派和印象派音乐的产生(一)印象派的产生印象派最先出现在美术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
印象主义画派的艺术家们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把艺术家从周围世界获得的主观印象描绘下来,艺术家所要描绘的是现实中偶然发生的、瞬间的印象…”①极为典型的例子是1876年,克洛德·莫奈展出的一幅名叫“印象-日出”的画,画的内容就是对日出的印象。
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在画中突出第一眼的清晰的印象,并把他保留在画面上,而不追求浪漫主义中程式化的画法。
(二)印象主义画派的美学原则印象主义画派的画主要是注重光泽和色彩瞬间对物体产生的印象。
因为,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日光下对画家产生的印象是不同的。
他们会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去画同一种景物,寻找阳光下千变万化的色彩而轮廓却闪烁不定,也没有戏剧性的主题,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所以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画家所注重的并不是清晰的线条与轮廓而是整个的氛围对色彩的印象。
印象主义画派认为物体的颜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颜色的唯一来源是日光,他们在不同的日光下产生不同的颜色,所以他们把光和色的氛围看得比物体本身更重要。
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对印象主义音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们都是以大自然瞬间的感观为表现理念。
印象主义音乐为了追求这种瞬间的感观强调对比和变化,运用文学中的启发、暗示来表达朦胧不定的意境,它的出现使大小调体系的音乐走向低潮。
印象主义音乐多为小型作品如:前奏曲、夜曲等,乐曲的标题体现了抒情的风格。
高中音乐鉴赏 《德彪西》教学设计
欣赏交响乐《大海》中的第一乐章《海上——从
黎明到中午》,结合对比古典、浪漫主义及印象 审美感知 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能更深刻的理解德彪西的
创作理念以及学习他的创新神。
三、教学
目标
通过分析、探索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多方面运
艺术表现 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
征
学习与了解作曲家德彪西及印象主义音乐与印象 文化理解
本课通过听、弹、唱、对比等各种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学 会从多种角度赏析音乐,对比古典、浪漫、印象主义这三个 时期的文化背景、音乐风格,关联绘画中的色彩与线条、音 乐中的音色与旋律,层层递进,并在分析音乐要素中结合其 独特、新颖的创作理念,带领学生去深入感受作曲家心中那 份梦幻的美!
《德彪西》教学设计
学生 年级 高二
人数
教材 版本
人音版
课时 40 安排 1
授课 音乐鉴赏
类型
课题 名称 授课 教师
德彪西
本课程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智力发 一、学情 展、抽象思维能力方面成长迅速,在音乐体验及音乐知识方
分析 面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这节课结合了文化理解,深入作 品,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以平等的文化价值观 理解世界音乐的多样性。
绘黎明前的大海?还有力度的运用?
(2)观看演奏视频,思考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演奏 主题动机的乐器?以及节奏上的特点。
(3)聆听基本主题第二片段,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音 乐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大海?
2、第一主题 (1)思考:第一主题与基本主题在调性与节拍上的比 较。 (2)教师哼唱旋律片段,共同找出五声音阶中所出现 的音符。 3、第二主题 思考:引导学生在音乐上进行对比,感受第一、二主题 之间的关系和力度上的变化以及产生的效果。 4、尾声 (1)观看视频,提出问题,音乐在力度和音色的变换 中描绘出大海的哪种情境? (2)由教师弹奏全音音阶,引导学生了解德彪西的另 一创作特点。 5、感受音乐与绘画的结合,完整聆听全曲。 6、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 三、拓展与研究 1、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对比古典主义时期、浪漫 主义时期和印象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 2、聆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与德彪西的《月 光》,辨别印象派作品。
《浪漫主义音乐1》核心素养下的“1+1”单元教学设计2023
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下“1+1”单元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寿光现代中学张莹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下“1+1”单元教学设计课课(一)《菩提树》1.提出问题:大家了解舒伯特吗?结合导学案,了解“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及作品2.初次聆听《菩提树》全曲①提出问题:你感受到怎样的音乐情绪?欢乐、幸福、伤感与痛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②伴奏乐器是什么?钢琴3.通过导学案的资料,了解《菩提树》的创作背景总结出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之一。
4.《菩提树》全曲分为4段①A段:一个流浪汉来到一口古井旁, 望着一棵生长在井边的菩提树, 回忆起童年在树下度过的欢乐时光。
结合曲谱分析:4个乐句;第1乐句句首音阶下行,表现柔暗松弛的情绪,仿佛被拉到回忆中;第2 乐句是对第1乐句的完全重复,是对主题的强调,在情绪上强调对家乡的记忆和思乡之情;音区跨五度。
第3乐句句首旋律向上进行,具有明朗的性质;节奏采用均分和附点节奏型;第4乐句结束于E大调主和弦上,表达对故乡的无限思念;音区扩展到6度,再到8度,音区的扩展也对情绪有推动作用。
学唱A主题欣赏视频,德文演唱版本的前奏和A段②望着菩提树, 流浪汉对今日贫困潦倒的流浪生活发出感叹。
提出问题:对比这一段和A段,什么发生了变化?1=EA段:主和弦1、3、5,E大调,色彩明亮A1段:主和弦6、1、3,e小调,色彩黯淡归纳总结:大小调交替出现,对艺术形象的影响,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这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之一。
A1段是对A段的并列重复。
跟随老师感受一下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学唱A1段音乐主题欣赏视频A1段和B段③提出问题:聆听感受是怎样的?B段是展开性陈述,情绪急转直下,演唱者采用说话式的宣叙调风格。
旋律中的同音反复和均匀的音型表现出坚定的信念。
④再现部分,回到明亮的E大调主题⑤尾声:钢琴伴奏采用了引子的材料,是对风声音响的再现,首尾呼应,是作品更加完整统一。
乐曲的结构:前奏A A1 B 间奏A’尾声5.听两个片段,分析钢琴伴奏在塑造艺术形象上的作用。
试析德彪西前奏曲《牧神午后》
当代音乐2021年第2期MODERN MUSIC 试析德彪西前奏曲《牧神午后》韩雨珊[摘要]本文从浪漫主义入手,通过对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前奏曲《牧神午后》这首成名之作的分析,不仅对德彪西的生平、此首作品的情感以及他的创作手法、特点有深入的认识,而且也了解到浪漫时期的作曲家所追求的作品风格和特点。
从而,让我们对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能有更深入地理解。
[关键词]牧神午后;德彪西;创作手法[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2-0097-03一、德彪西简介及创作背景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是法国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是印象派音乐全部创作特点的体现者,同时也是继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1803—1869)之后法国又一位伟大作曲家。
8岁那年他开始接触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的作品,并由诗人韦莱纳将他引入文学乃至多种艺术新思潮的洪流之中,在这里受到的影响不亚于肖邦的作品对他的间接影响,这两者是德彪西建造印象派音乐的基石。
二、《牧神午后》配器分析(—)乐队编制《牧神午后》的乐队编制包括:3支长笛、2支双簧管、1支英国管、2支单簧管(A调换'B调)、2支大管、4支圆号(F调)、两面古钹(E、B)、两架竖琴和弦乐组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
与双管编制对比,缺少了小号、长号、大号和定音鼓,但是多了1支长笛,这一细微的变动会使得音响更为细腻。
从分析《牧神午后》的乐队编制来看,①德彪西把乐器使用的侧重点放在了木管组,突出他的创作的个性化。
②铜管组仅仅只使用了4支法国圆号(F调),这也是现代管弦乐队中的一般固定的使用数量。
它除了用来当作音乐背景和加强某处的音乐共鸣外,德彪西还抓住了它的音色特点与号声十分相像。
《德彪西与印象主义音乐》教学设计
《德彪西与印象主义音乐》教学设计-音乐论文《德彪西与印象主义音乐》教学设计王奕晖课型:音乐鉴赏课年级:高一年级教材分析: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流派。
印象主义带有一种完全抽象、超越现实的色彩,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有着很大的分歧和差别。
印象主义并不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带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
德彪西崇尚印象主义——瞬间交替和变幻,为了追求自由的色调对比,他套用姐妹艺术创造的先例——运用模糊不定的意境,采用变化多端的表现手法,把音乐从古典主义的逻辑功能联系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了更为大量的和声色彩,包括他所偏爱的九和弦及其派生和弦,尤其是由全音阶中各音组成的全音和弦,德彪西正是运用了他所偏爱的全音音阶,构筑起他与众不同的“梦幻世界”。
教学理念和构思:德彪西和他的印象主义音乐,又是一个较前面古典主义、浪漫、民族的基础上全新的派别,对于这个章节,鉴赏立足于感受,有必要采用一种个性的手段来加强学生的体验参与,一种针对这个派别作品风格更合适的感受方式,在了解自己学生的特征、熟识派别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
故在这堂课的导入设计上进行了较大篇幅的构思,一改教材要求的“通过聆听《大海》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感受德彪西的创作风格,并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音乐印象。
”而是采用《水中倒影》来导入,站立于这个作品的易感度,激发涂画通感的强度,用涂画的手段,开放学生的欣赏通感,充分挖掘学生对此作品的特征感悟。
在此铺垫后,引导学生比较贝多芬的《月光》与德彪西的《月光》在旋律、节奏、色彩和风格的不同。
让学生尝试用色块来表达所听到的两首《月光》,亦可站立于色彩通感的角度。
对于《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的欣赏,就可直接立足于印象主义特征上来赏析,作一个正面地感受印象主义作品,花时不多,一遍则可,因本课重点即在“感受”,穿插零星的文字或语言讲解,最后结束在《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高一【音乐(湖南文艺版)】印象主义音乐赏析:德彪西《牧神午后》-教学设计
(一)《牧神午后》的创作背景(取材于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作品展现了三个场景)
(二)音乐动机Ⅰ
1.观看乐谱,发现旋律复拍子、半音阶下行等特点
2.聆听音乐动机Ⅰ旋律,熟悉动机旋律的同时,感受旋律特点。
(三)音乐动机Ⅱ
1.观看乐谱,发现旋律复拍子、变化音、节奏自由等特点
2.聆听音乐动机Ⅱ旋律,熟悉动机旋律的同时,感受旋律特点。
(四)结合作品结构,分三个部分进行赏析
1.开始部分
(1)观看开始部分视频,思考配器、节奏和调式特点
(2)小结
2.中间部分
(1)观看中间部分视频,思考配器、旋律的特点
(2)小结
3.结尾部分
(1)观看结尾部分视频,思考配器、旋律的特点
(2)小结
(五)总结《牧神午后》前奏曲的创作特点
1.德彪西本人的评价“…是一连串意境的绘画…”
2.了解作品的乐队编制(配器特点)
3.调性特点(半音阶、全音阶、五声音阶等)。
《第三单元六、印象主义音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湘教版19必修音乐鉴赏
《印象主义音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品及作曲家。
3. 通过欣赏和分析印象主义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并能够欣赏和分析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情感和理性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印象主义音乐的历史背景、代表作品和作曲家介绍等。
2. 准备音响设备,播放印象主义音乐供学生欣赏。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印象主义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从而引出印象主义音乐的概念和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听觉的刺激,让学生对印象主义音乐有初步的认识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操作方法:教师播放《月光曲》、《梦幻曲》等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5分钟2. 讲授新课:通过介绍印象主义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让学生对印象主义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背景和特点,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操作方法:教师讲解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
教学时间:15分钟3. 实践体验:通过欣赏印象主义音乐作品,让学生亲身感受印象主义音乐的魅力,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操作方法:教师播放《月光曲》、《梦幻曲》等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描述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时间:10分钟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价值,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音乐知识。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德彪西《牧神午后》音乐分析
德彪西《牧神午后》音乐分析作者:张佳乐张佳音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1期【摘要】德彪西是法国音乐史上最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之一,其在年仅30岁时创作的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谱写了二十世纪印象主义交响的新篇章,使人们充分领略了印象主义音乐之美。
文章分析了德彪西代表作《牧神午后》的音乐特点。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音乐欣赏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是法国印象主义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其音乐作品与其同时代的印象派绘画一脉相承,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浓墨重彩的光与影的交替。
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朦胧的月光、水中的倒影,给人欲语还休之感。
德彪西处于法国音乐的振兴阶段,而其作品则是浪漫主义到20世纪音乐过渡的代表。
《牧神午后》是根据象征派诗人马拉美同名诗歌创作的,德彪西通过这一作品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音乐时代,奠定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基础,故法国著名作曲家皮埃尔·布莱兹称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唤醒了现代音乐。
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第一部管弦乐曲,德彪西原计划写一组作品,该曲仅为序曲,但最终他只写了这首前奏曲,其中牧神的独白就选用马拉美的诗,诗歌所表达的是单纯、憨直、多情的牧神在森林中醒来回想起与仙女们嬉戏追逐的欢乐场景,并在似真似幻的想象中在温暖的阳光中慵懒的睡去。
而德彪西通过《牧神午后》将牧神所想象的、亦真亦幻的梦幻世界准确、精致的表达了出来,就连马拉美本来也称赞其“让自己的作品豁然生色、熠熠生辉”。
一、《牧神午后》的继承与发展在马拉美的诗歌中,牧神是一个轮廓不清的形象,其怀有难忍的欲望又偏于静观,但是德彪西却用其特有的创作手法将原诗的意境充分的体现出来。
《牧神午后》在乐队配置上继承了浪漫主义乐队的编制,乐器也是浪漫派大师常用的,即在管弦乐的基础上略有增减。
《牧神午后》中德彪西使用的是英国管,英国管具有神秘、朦胧、模糊的特点,又略带异国情调的音乐,是德彪西常用的特色乐器,其更适合印象派的音乐表达;而《牧神午后》中还用了两架竖琴,主要是由于德彪西的和声比较复杂,一架竖琴无法应付频繁变换的和声;并且在德彪西的作品中,乐队的装饰写法也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因此竖琴就是作曲家最得心应手的乐器。
德彪西《牧神午后》赏析
・ 音 乐理 论 ・
德彪西 《 牧神午后 》 赏析
罗 小坚 (中国歌 剧舞 剧 院 1 0 0 1 2 5 )
摘 要 :h . - l f ' l  ̄ , 1 用音 乐来表 达人 类的现 实生活情 感 ,这种 形式 的 运用 。针 对 整个 乐 曲中对铜 管 组 、打 击乐 组 以及 色彩 性 乐器 的 利 产生 已经无法考究 ,但是 音 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 中必不 可少的因素 。 用 ,德彪 西 并没 有 利用 其 表现 的沉 重 有力 ,主要 是 在需 要表 现 乐 。特 别是 圆号 的使 用 ,为 了更 好 的表 而克洛德 ・ 德 彪西创作 的 《 牧 神午后 》更是 被誉 为利 用音诗 开创 了一 曲的色彩 性 时才 看情 况利 用。
个全新时代 。本文主要从 《 牧神午后 》中的 乐器配置对其进行 一个全 现 出整 首 乐 曲的 印象 派色 彩效 果 ,德 彪 西甚 至将 圆 号摆 在 了伴 奏 的位 置 上 。打 击 乐组 在整 首 的 《 牧神 午 后 》中 几乎 没 有采 用 ,主 面的分析 ,经过这个剖析 感受音乐之美。 要 原 因在 于乐 曲的整 个意 境 是十 分慵 懒 、朦 胧 ,而 打 击乐 过 于有 关键词 :德彪西 ; 《 牧神午后 》;赏析 力 ,所 以德彪 西 也只 是在 乐 曲 的再现 部 分 使用 了打 击 乐 ,其 目的 音 乐作 为最 能 即 时打 动人 的方 式 之一 ,其 延 绵不 绝 的发 展 也 还 是 为 了加强 乐 曲 的色彩 性 。而 色 彩性 乐 器 ,德彪 西 运用 较 多 的 表 现 出 了音乐 独有 的魅 力 。特 别 是 当创作 者在 创 作音 乐 的过 程 中 应 该 是竖 琴 ,德 彪西 将 竖琴 作 为表 现 印象 派色 彩 的原 因在 于 利用 加 入 了丰 富 的情 感 ,让音 乐显 得 更加 打动 人 ,产 生共 鸣 。德 彪 西 竖琴 刮奏 以及 琵 音状 的织体 形 式让 人们 不 禁联 想 到波 光粼 粼 的 水 的 《 牧 神 午后 》 其 中丰 富的情 感 ,全 新 的创 作模 式 震惊 整个 艺 术 面 的那种 平静 、 闲适意 境 ,更加 增强 了整 首 乐 曲的印象 色彩 。 二 、从整 体形 式 赏析 《 牧神 午后 》 界。 《 牧神 午后 》整 个给人 一种 听觉上 的享受 ,特 别是对 那种朦 胧 《 牧神 午后 》作 者德 彪西 概 况以及 创作 背景
《印象主义音乐与德彪西》音乐鉴赏教案
《印象主义音乐与德彪西》音乐鉴赏教案年级:高中学科:音乐时长:1-2课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背景、特点和代表作品。
探究德彪西作品中的印象主义风格元素。
分析德彪西的音乐作品,理解其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对德彪西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升他们的音乐鉴赏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创作或演奏,表达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二、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印象主义音乐的背景,解释其与印象派绘画的联系,并提出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
视听欣赏(15分钟)播放德彪西的代表作品,如《月光》、《小船》等,让学生聆听乐曲并观察演奏家的表演。
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整体结构、乐器的运用和音乐表达的特点。
音乐分析(20分钟)分析德彪西作品中的印象主义风格元素,如模糊的和声、色彩丰富的旋律、流动的节奏等。
引导学生通过听觉感知,分析乐曲中可能存在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分析德彪西作品的结构和形式,了解其独特的音乐构思和创作手法。
创作或演奏(15分钟)鼓励学生以德彪西的音乐风格为灵感,进行小组创作或演奏。
学生可以运用印象主义的音乐元素,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或者演奏德彪西的乐曲。
总结和展示(10分钟)整理学生的讨论和创作成果,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演奏或展示,展示他们对印象主义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在视听欣赏和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给予口头评价。
评估学生在创作或演奏中的音乐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德彪西作品研究,了解其背后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探索其他印象主义音乐作曲家的作品,比较不同作曲家的风格和特点。
鼓励学生参观音乐会或演出,亲身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现场表演。
注意事项: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德彪西的音乐录音或视频,并确保设备运作正常。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给予充分的发言和表达机会。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教案】德彪西 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德彪西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对比古典主义音乐与印象主义音乐,探寻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同时了解作曲家德彪西。
2、通过德彪西的《月光》,探究印象主义音乐所产生的奇妙的音响效果的原因,从而分析印象主义音乐在旋律、节奏、和声、等形式要素上的特点。
3、通过聆听、听辨比较、描述、创编等实践活动来感受、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产生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在学生已经有了巴洛克音乐、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知识与感受的基础上,学生对这节课的音乐是充满期待的。
但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相信学生一定有感受,却难以表达,教师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引导学生。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印象主义音乐在音乐要素上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绘画作品《康威尔斯小姐像》、文学作品及音乐《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谁坐在盛开的苜蓿花丛中自清晨起就在放声歌唱那是一位有着亚麻色头发的姑娘她的樱桃般的嘴唇美妙无双在夏日明亮的阳光下云雀的歌声在回荡爱情在她的心中发芽滋长(二)新课学习1、聆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月光》片段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月光采用连续三连音,使它有了非常工整的节奏、规律以及清晰的旋律线条。
那么,印象派德彪西的《月光》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创作风格呢?2、聆听印象派德彪西钢琴曲《月光》片段。
(1)该乐句由连续的8 个小节构成。
其中,第一、二小节就呈现出旋律走向不明的特点,由此给我们带来了一种飘渺、空灵的感觉,而从第三小节开始,让音乐由朦胧过渡到清晰,逐渐呈现出较强的流动感,描绘了一幅月光下的夜幕美景。
(2)该曲节奏多以不规则的形式出现。
乐曲虽然以9/8 拍为规范,但是却出现了较多二连音的单拍子元素,而且为了表现一种与月夜相符的朦胧感,德彪西加入了大量的二连音,并使用了延留节奏的方法增强音乐的神秘感。
不规则的节奏虽然打破了音乐整体的均衡和工整,却展现出了更加自由的表达。
德彪西管弦乐作品之前奏曲《牧神午后》的赏析和发展效果论文
德彪西管弦乐作品之前奏曲《牧神午后》的赏析和发展效果论文德彪西作为20世纪初期最杰出的作曲家,首创了印象主义音乐,他创作的作品不但很好地吸收了传统音乐的精华,而且还实现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其代表作《牧神午后》更是如此。
一、继承不离于源德彪西的管弦乐曲《牧神午后》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产生于19世纪末。
乐曲的灵感来自法国著名诗人马拉关的诗歌《牧神午后》。
作曲家德彪西创造性地采用印象主义手法生动反映了诗歌的场景,在选择乐队时,主要还是仿照浪漫主义的乐队,选用的乐器也是浪漫主义演奏者所用的乐器,在对乐队进行组合时,只是进行了轻微调整。
德彪西在《牧神午后》中创造性地采用了英国管乐器,原因在于,德彪西认为英国管能够产生婉转、悠远的声调,这对印象主义音乐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并且,德彪西在演奏《牧神午后》时还使用了两架竖琴,这延续了其固有的风格,原因在于他写的和声极其复杂,单架竖琴无法有效进行和声演奏。
此外,德彪西着力开创了乐队的装饰性写法,对竖琴的使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德彪西组建乐队的时候,仿照浪漫主义音乐常用的编制进行了微调,极大地丰富了乐队的色彩。
从乐队的编制角度来看,《牧神午后》除采用了较为时尚的演奏技法外,和浪漫主义音乐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后浪漫演奏技巧的运用上也没有新的突破,并且德彪西在对音色进行修饰方面和后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不存在显著的不同。
二、创新不拘于古德彪西对传统和弦的演奏技巧进行了革新,将传统的音调进行合理的使用,确保《牧神午后》具有不同于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并将最好的音调和音色作为演奏所要产生的效果。
摒弃了传统的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音色和音调。
在配器方面,摒弃了旧有的配器方法,对配器技巧进行了创新,从而产生了与众不同的声、色美感。
(一)对于“色块”的追求。
德彪西天生就具有敏锐的色彩感知力,他之所以能够将各种各样的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对音乐的合理分配以及对音色的恰当处理。
德彪西教案 一个人的流派
一个人的流派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牧神午后》片段,初步感受印象派音乐风格特征。
2.通过简介印象主义音乐,了解其代表性人物德彪西及他的一些代表作品。
3.通过欣赏《牧神午后》,能从乐器音色、旋律等方面对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能进一步感受和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播放《牧神午后》片段师问:听了这段音乐片段有什么感受?与以前听到的音乐有什么不同?辨别哪首是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
2、播放绘画作品《印象日出》问题:你知道这幅画的名称吗?作者是谁?作品属于什么流派?生回答:《印象一日出》、莫奈、印象派。
3、为什么要把这段音乐与这幅画放在一起呢?我们刚才欣赏的这段音乐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出示课件)4、简介德彪西二、复听《牧神午后》片段问:1、演奏乐器有哪些?音色有何特点?2、这段音乐旋律有何特点?(旋律性不强、不容易哼唱)小结:音色柔和、朦胧旋律性不强三、简介《牧神午后》这部作品。
(出示课件)四、欣赏《牧神午后》第一部分通过弹奏此部分的主题旋律,让学生学着去听音乐中隐藏的旋律。
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支离破碎的旋律、光怪陆离的和声效果五、对比古典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六、欣赏德彪西代表作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七、弹奏舒伯特作品和德彪西《月光》,让学生辨别其音乐流派。
八、师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是艺术技巧高深,刻画细致、善于表达内心的变幻,追求感官的美;在和声、配器和织体手法上新颖、细腻,色彩丰富。
它反映了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现代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
高一【音乐(湖南文艺版)】印象主义音乐赏析:德彪西《牧神午后》-课件00
请思考:
《牧神午后》前奏曲 结尾部分
“我的前奏曲的确是一连串意境的绘
画,贯穿始终的是在中午的烈日下牧神
的欲望和梦幻。”
德彪西 (1862-1918)
—— 【法】 德彪西
《牧神午后》乐队编制
乐器组
乐器及数量
木管 长笛(3)、双簧管(2)、英国管、
单簧管(2)、大管(2)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印象主义音乐赏析
德彪西《牧神午后》
高一年级 音乐鉴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
【法】克洛德•阿施尔•德彪西 【法】莫里斯•拉威尔
(1862-1918)
(1875-1937)
印象主义音乐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以法国作曲家 德彪西为代表的一种音乐流派,是在当时绘画中 的印象主义和诗歌中的象征主义影响下形成的。
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1.突破大小调体系 2.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 3.多以自然景物和诗歌绘画为题材 4.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 5.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作业
1.完整欣赏《牧神午后》前奏曲全曲
体会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作画”的?
作业
2.欣赏作品推荐
【法】拉威尔 《西班牙狂想曲》
【法】克洛德•阿施尔•德彪西
德彪西创作的风格特征
德彪西 (1862-1918)
1.短小的音乐主题 2.色彩斑斓的和声 3.丰富多变的织体 4.细腻透明的配器 5.瞬间感受和印象 6.朦胧幽静的气氛
音乐减压曲目单
《水中倒影》---消除精神疲劳 《大海》---抚慰悲伤 《月光》《梦》《水中嬉戏》---最佳催眠曲 《美丽的黄昏》---增强学习记忆力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舒缓心情、助眠
高中音乐《德彪西》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一)聆听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作品——德彪西《大海》的第一乐章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及相关知识。
(三)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印象主义音乐音乐特点。
难点:体验印象主义音乐作品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简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二)欣赏《大海》的第一乐章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从而在欣赏的过程中总结出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三)欣赏音乐的同时观看绘画作品: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和雷诺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思考音乐作品与此两幅画给我们的感受,加强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四)简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相关知识,启发创作灵感。
(五)学生谈感受、评价作品。
四、教学资源:(一)充分利用教材与音视频教学课件,教师多为学生提供好版本的音响资料。
(二)开掘网上资源,教师引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制作谈图文并茂的课件,课上交流展示学习。
(三)引导学生向其它艺术学科教师求教,了解印象主义美术作品的风格特点。
五、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聆听——感受——体验——探究——尝试创作”为核心方法,引领学生学习。
运用绘画的方式或电脑音乐制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展现创作成果。
布置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印象主义音乐的相关教学资料,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带领本班同学学习。
六、教学过程教与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引出本课教学内容1..教师请学生欣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2.请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对这幅画的感受。
3.师生共同简要探讨与了解印象派绘画的1.学生观看。
2.学生自由发言。
3.学生根据课下搜集音乐上的印象主义一词是从绘画借用过来的,因此,要想了解印象派音乐,首先(一)你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特点了吗?(二)请你对自己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参与学习的态度、热情、参与成效、创作激情、学习成果等)(三)请你给印象主义音乐一个评价(喜欢、不喜欢、一般),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牧神午后》教案
《牧神午后》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让同学大概了解一下二十世纪音乐创作及创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
1、对作者的了解。
2、对二十世纪音乐创作特点及创作风格知识的把握。
教学用具
磁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
二、教师组织教学。
1、教师先播放《牧神午后》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介绍其创作的背景。
这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牧神午后》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可以认为,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因而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
从这个标题可以知道,他的音乐是受他的朋友斯蒂芬·马拉美的著名诗篇启发而写的《牧神午后》。
2、再放一两遍音乐,学生熟悉其中的节奏,进行初步的哼唱。
3、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注意的细节,如,其中的升号、降号、还原记号和三连音等。
3、找学生起来哼唱。
三、总结
请学生谈谈学习这首歌的感受。
四、课后延伸
课后找几首其他德彪西的歌曲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现代音乐的唤醒——德彪西《牧神午后》赏析
现代音乐的唤醒——德彪西《牧神午后》赏析
张蕾
【期刊名称】《甘肃教育》
【年(卷),期】2006(000)12A
【摘要】克洛德·阿施尔·德彪西(Claude Achile Debussy,1862—1918)是法国印象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印象派音乐正如同一时代的印象派绘画那样,用鲜艳的色彩进行光与影的交替。
在他的音乐中,充满了朦胧的月光、水中的倒影、无言的激情、发人深思的象征、含而不露的思想以及欲语还休的言辞,他的音乐代表了振兴中的法国音乐从浪漫主义到20世纪音乐的过渡。
这首梦幻一般的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L'Apres Midi d'un Faune,1892)是根据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的,并于1894年由法国著名指挥家古斯塔夫·多雷指挥上演获得成功。
就如当代著名法国作曲家、指挥家皮埃尔·布莱兹所说:“正像现代诗歌无疑扎根于波德莱尔的一些诗歌,现代音乐是被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唤醒。
”德彪西通过这一作品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奠定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形成。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张蕾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51
【相关文献】
1.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
2.画说音乐风格:《牧神午后》与印象主义写于德彪西逝世一百周年
3.探讨德彪西长笛作品《牧神午后》的音乐创作理念
4.探讨德彪西长笛作品《牧神午后》的音乐创作理念
5.德彪西管弦乐作品之前奏曲《牧神午后》的赏析与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牧神午后》的创作背景(取材于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作品展现了三个场景)
(二)音乐动机Ⅰ
1.观看乐谱,发现旋律复拍子、半音阶下行等特点
2.聆听音乐动机Ⅰ旋律,熟悉动机旋律的同时,感受旋律特点。
(三)音乐动机Ⅱ
1.观看乐谱,发现旋律复拍子、变化音、节奏自由等特点
2.聆听音乐动机Ⅱ旋律,熟悉动机旋律的同时,感受旋律特点。
(四)结合作品结构,分三个部分进行赏析
1.开始部分
(1)观看开始部分视频,思考配器、节奏和调式特点
(2)小结
2.中间部分
(1)观看中间部分视频,思考配器、旋律的特点
(2)小结
3.结尾部分
(1)观看结尾部分视频,思考配器、旋律的特点
(2)小结
(五)总结《牧神午后》前奏曲的创作特点
1.德彪西本人的评价“…是一连串意境的绘画…”
2.了解作品的乐队编制(配器特点)
3.调性特点(半音阶、全音阶、五声音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