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多樣性保育

前言

生物多樣性的定義,是指地球上所有形式的生命體及其所觸及之所有層次的生物組織,亦即包括基因(gene)、物種(species)與生態系(ecosystem)三種層次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物圈內生命演化的基石,因為地球上具有各種不同的生命現象,因而使我們的地球與其他死寂的星球顯得如此不同。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愈豐富,對環境變動的適應能力就愈強。

台灣的自然環境

臺灣四面環海,介於太平洋海盆與亞洲大陸的邊緣,地塊位處大陸、海洋地殼交界,直至目前地表仍不斷的向上隆起。光是3000公尺以上的山在島上就超過兩百座,主要河川19條,次要河川32條,普通河川100條。

臺灣位於亞熱帶與熱帶交界處,屬於亞熱帶海島,平地年平均溫度高達攝氏22度,年降雨量約2500公厘,具高溫、多雨,並有季節性強風之特徵。但因地形複雜,垂直高差近4000公尺,故具熱帶、亞熱帶、暖溫帶、冷溫帶以及近似極地寒原的高山氣候。高山提供了北方溫帶及寒帶植物之生育地,而丘陵及平地,尤其是南部恆春半島及蘭嶼、綠島,則成了南方熱帶植物分布之北限。森林生態系是臺灣陸域最常見的生態系統,除針葉林、闊葉林、草原、高山植群外,在局部地點尚有水生植群或沼澤出現。

正因為臺灣具有豐富多樣的野生動植物、微生物、真菌類及多種生物資源,因此成為遺傳多樣性研究的寶庫。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愈豐富,對環境變動的適應能力就愈強。

生物多樣性對人類主要之價值

一、文化、倫理與美學價值─生物多樣性是人類性靈發展的重要元素,由於

人類本性樂於親近各種具有生命的生物,亦即所謂的「親生命」天性,在渴望接近與欣賞大自然所創造之地景與生命現象中,因人類與自然的互動而發展出文明、藝術與美學。

二、科學與教育價值─生物多樣性所呈現豐富的生命現象與過程,不但提供

人類研究生命科學重要的素材與靈感,對於教育與啟發後代之科學研究知識更具重要價值。

三、經濟價值─人類除了直接從大自然中取得許多賴以維生的物質外,亦將

各種生物資源大量商品化,且透過經濟體系進行交易活動,舉凡食品、醫藥、花卉、建材、及文明生活所需之基本原料等均為使用價值,故人類的許多經濟活動均須靠多樣化的生物資源提供物質來源。而除了可以具體量化的市場經濟價值外,即使民眾在自己未曾直接或間接使用生物多樣性的情況下,亦

有經濟價值產生,此為「非使用價值」,比如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仍能保有選擇使用生物資源的權利並獲得效益,而願於現在投入保育努力之「選擇價值」;為能讓子孫享受生物多樣性所衍生的各項價值,而願意在此世代投注努力的「遺贈價值」;此外並有人類因認知生物多樣性獲得保護與完整存在,致獲滿足感而願投入代價的「存在價值」。

四、生態價值─存在於各種生態系中的每一物種均具有特定的生態功能,並

影響生態系的整體運作與完整性。因此完整的生態系可發揮更完善與更高品質的生態功能,如調節微氣候、清淨水質、提供氧氣、清除污染、製造沃土、水、養分與大氣循環、及植物授粉等,而這些都是人類無法完成而亟需生態系提供之服務。

生物多樣性之危機

人類的慾望無窮無盡,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目前人類消耗直接使用土地近半數的生物產物,以及超過一半的可用淡水,人類活動直接增加各項動植物種利用的數量,相對的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亦遭部份消滅,整個生態系統的惡化接踵而至,導致人類賴以維生的自然資源匱乏,惡性循環的結果,終將使人類的未來走上滅亡。生物多樣性喪失主要肇因於自然資源(如土地、水、空氣、海洋等)的濫用與移用,其中生物多樣性面臨最嚴重的威脅是棲地的消失、破壞、縮減、污染、與地景破碎等,而這些破壞則起因於人口增加、自然資源利用不當、社會消費與生產型態轉變、市場機制失靈、政府或制度未能整合等。其次,野生物種之採伐捕殺與外來物種之引進,會造成某些物種族群變小或危害原生物種的生存,導致基因流失、物種滅絕、乃至生態系統功能喪失。另外,農業生產系統同質化、人工培育經濟禽畜與作物,亦導致基因窄化與流失。最後,地球環境因人類之活動而持續變遷,如全球暖化、臭氧層破壞、氣候不穩定等,均對生物多樣性造成長期的威脅。凡此種種,生物多樣性將因人類的各種活動而快速流失,而其所造成之損害與影響,亦因生物多樣性的多重價值而難以估計並且無法彌補。

國際公約之形成

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所導致即將來臨的第六次大滅絕,國際社會遂熱烈地展開具體行動,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 舉行的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亦即「地球高峰會議」) 期間,與會各國領袖同時簽署了一份「生物多樣性公約」,這份公約在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迄2001年締約的國家或經濟共同體已增至182個,堪稱全球最大的保育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透過締約國的努力,來推動並落實公約的3大目標:保育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其組成;及公平合理的分享由於利用生物多樣性遺傳資源所產生的利益。這份公約是環境保育與開發的里程碑。它第一次全面地嘗試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和永續利用生物資源的問題。「生物多樣性公約」確信保育並永續使用生物多樣性,可以

滿足現今和後世人口對糧食、健康和其他的需求,基於倫理、經濟利益和人類的生存,公約意識到各國對其生物資源擁有主權,同時各國也有責任保育它自己的生物多樣性,及以永續的方式利用它自己的生物資源,公約也暗示,最令後代子孫遺憾的,莫過於我們這一代對環境的影響導致了無法挽回的生物多樣性消失-例如物種滅絕。

「生物多樣性公約」不但涵蓋就地和移地保育野生和畜養物種、復育工作,更跨過了生物多樣性本身和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進而涵蓋遺傳資源的取得、分享利用遺傳物質所產生的惠益、技術取得和技術轉移等議題。此外,許多原住民和地方社區的傳統生活方式與生物資源有著密切的依存關係,因此,生物多樣性工作必需考慮原住民和地方社區。

截至目前為止,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已知可以維持生命的地方,而人類的生命則依賴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眾多無生命物質而維持生存。但是,由於人口與消費的不斷增加,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對自然資源的豪取掠奪,已經對人類未來的生存及幸福,構成極大的威脅。因此,為了確保人類生存、幸福與繁榮,生物資源的保育工作,已是當務之急。

台灣之生物多樣性

臺灣全島的生物種數約佔全球物種數的1.9%,再加上多樣的棲地與生態系,而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熱點之一。因此維持生物多樣性就成為臺灣島民當務之急的工作。

以下茲就臺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做一個介紹:

(一) 遺傳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是指存在於物種內或物種間的基因多樣性,它是農、林、漁、牧品種改良的依據,也是遺傳工程的素材。物種的遺傳多樣性變異愈豐富,對環境變動的適應能力就愈強;臺灣具有豐富多樣的野生動植物、微生物、真菌類及多種農林漁牧物種資源,是個遺傳多樣性的寶庫。

1. 野生物的遺傳多樣性

臺灣近十幾年陸續進行野生動植物、微生物及真菌類的遺傳研究,如種原收集、基因庫及種原庫的設立、基因遺傳研究等工作,尤其在微

生物及真菌類之分子鑑定與遺傳分析研究上,更顯示出臺灣具有相當豐

富的遺傳基因資源。

此外,遺傳多樣性的研究亦是生物種之鑑定及分類的重要依據,如物種親緣關係之基因研究、生物進化及演化之探討、生物對環境之適應

研究等。由於有關遺傳資源的研究起步較晚,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 栽培作物的遺傳多樣性

臺灣住民數千年來和農作物相互依存,隨著氣候、地區、季節、文化、栽培技術的差異及演進,陸續選育出符合當時當地的各種作物品

種,在進入現代農業育種及生產方法後,商業性新一代雜交種及高產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