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都市女报》,浅析女性主义
访都市女报总编辑赵林云

泉城访问—访《都市女报》总编辑赵林云据了解,全国女报不足十家,在拥有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济南,《都市女报》是唯一的一张女性报纸。
从办报定位到办报特色、办成品牌,他们是如何从一个女人群体的视角去反映设计引导读者呢?泉城访问带您走进《都市女报》总编辑赵林云。
在省会城市济南的报摊上,不少女读者被《都市女报》所吸引并且给予了较好的评价。
作为济南唯一的一张女报,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办报历程,女报是如何定位的?在哪些方面更具特色呢?带着这些问题,最近记者采访了《都市女报》总编辑赵林云。
记者:赵总编,《都市女报》从创刊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办报历程,在省城济南的影响力很大,《都市女报》是如何定位的?赵:女报是2001年9月24号创刊到现在是五年刚刚多一点的时间。
在这五年的过程里面应该说她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和她的生存状况、发展状况应该说在全国的报刊里面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在报业市场竞争特别激烈。
那么我们这个报纸和综合性的报纸最大的差别是我们是定位在都市女性这么一个读者市场上,我们的市场定位、读者定位和我们这种发展的构想和别的报纸是有差别的。
现在有一种理论是“蓝海战略”,我们实际上就是开辟了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蓝海”。
现在回头看这种定位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在这种定位上摸索了五年,我们的广告收入超过了两千多万,我们的发行在济南也可以说是非常可观的,受到读者越来越多的欢迎。
我们这张报纸应该说是靠她的特色,靠市场差异,靠她本身的一些独特的追求来赢得都市女性。
目前的发行量发行范围主要是在济南,济南的女性群体对这张报纸的厚爱使得这张报纸现在不仅生存的非常好,而且具备了一种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
记者:据了解,全国女报不足十家,作为省城的唯一一张都市女报,您认为与其他女报相比,《都市女报》在哪些方面更具特色?赵:这也是《都市女报》本身最大的一个特点,在全国目前大概有九家女报。
除了以外其他的几个地方的女性报纸都是周报,像大连的《现代女报》、重庆的《新女报》、西安的《当代女报》,还有湖南长沙的《今日女报》还有几家其他的报纸都是周报。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式,广告不仅在商业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承载着时代和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功能。
在广告中,女性形象一直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女性形象的表现方式与当代社会的女性主义运动密切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女性主义的视角,从女性形象的角度来浅析广告中对女性形象的呈现方式。
女性主义视角是指在对待和解释女性的社会角色、性别平等、女性权利和女性经验等方面,产生和形成一种特定的理论和方法。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人们会更加关注广告中对女性形象的表达方式,解读其中所携带的性别观念和价值观。
女性主义者认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被男性凝视、性别刻板印象和对女性的商品化。
在传统广告中,女性形象通常被描绘为美丽、性感、柔弱和被动的。
她们经常被定位为产品的附属品,在广告中扮演着“美丽的花瓶”或“家庭主妇”的形象。
这种传统的女性形象表现方式,促进了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对女性的消费主义观念的传播。
女性主义者认为,这种形象严重地限制了女性的社会形象,削弱了她们在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权利和地位。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女性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也出现了新的表现方式。
在当代广告中,女性形象通常被描绘为坚强、自主、聪明和自信的。
她们脱离了传统的束缚,扮演着更加积极、多样化的角色。
一些广告中出现了女性在职场上的成功、女性在家庭中的领导地位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独立性。
这种女性形象的呈现方式,有助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推动社会对女性地位的重新认识和重塑。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不仅仅要看其外表,更要深入解读背后所传递的性别观念和价值观。
在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呈现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产品与女性形象的关系在广告中,女性形象往往与产品紧密结合,通过女性形象来展示产品的特性和使用效果。
一些广告中,女性的形象被用来“大卖产品”,她们的外貌和装扮成为推销产品的利器。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 引言1.1 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性主义是一种理论和运动,重点关注女性的权利和地位,致力于消除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认为,社会文化中存在着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和偏见,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不公平待遇。
女性主义的目标是推动社会改革,争取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平等权利和地位。
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运动,当时女性开始反抗传统的家庭角色和社会束缚,争取选举权和教育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
女性主义倡导的核心理念包括性别平等、女性权利、性别身份和性别政治等,对于推动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性别平等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权利和地位,倡导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女性主义通过批判现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促进女性的自主和解放,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平等的方向发展。
女性主义的定义和价值观对于理解和解决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女性主义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广告中,女性形象往往被理想化和性别化,呈现出一种对女性的片面和刻板的呈现。
女性通常被定位为家庭的贤良淑德者、职场的成功女性或者性感的物品,这些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选择。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往往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强调外表美和性感化,缺乏对女性内在价值的尊重和体现。
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经历了从家庭主妇到职业女性、从被动接受到自主选择的转变。
仍然存在一些广告在呈现女性形象时存在性别歧视和偏见的问题,如对女性的肤色、体型、年龄等方面的标准化和美化。
女性主义运动对于改变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起着积极的作用,倡导真实、多元、平等的女性形象,提倡消除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使女性在广告中得到更好的呈现和认可。
女性形象的变化趋势是朝着多样性、包容性和平等性的方向发展的,这将有助于改变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和对待方式,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和发展。
浅谈近代报刊中的女性主义——以《北洋画报》舞女形象为中心

47观察与思考一、女性主义与近代报刊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1870年的法国,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男女平权。
旧中国是传统的父权制国家,女性长期处于被压制的状态,直到20世纪初,大量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开始将女性解放纳入革新措施中。
这一时期,女性报刊大量出现,如《女子世界》《中国女报》和《女报》等,这些报刊基本上以宣传女性解放、争取女权为宗旨。
近代中国大规模的女性解放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号中的《敬告青年》一文指出:“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1]文章明确了新文化运动的目标之一是解放中国女性,实现男女平等。
随着进步报刊的持续推广,女性解放的思想愈发深入人心。
报刊作为当时的主要传播媒介,可以说是近代女性形象的主要塑造者,其图像与文字折射了近代中国女性的境遇变化。
报刊对女性群体的持续宣传,开启了广大女性的觉醒,提高了全社会对女性解放的认识,对于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并未完全解放,社会思想中仍有封建残余,因此,报刊言论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男权思想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浅谈近代报刊中的女性主义——以《北洋画报》舞女形象为中心文/蓝 月 陈龙雨 李 姗摘 要:《北洋画报》作为近代专注于艺术普及的主流媒体,其持续报道的影星、舞女等女性群体成为当时的女性文化符号,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开展。
《北洋画报》相对客观地展示了传统男性话语下女性群体的境况以及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曲折进程,使更多人开始关注女性群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发展,促进了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传播。
关键词:近代报刊;女性主义;北洋画报;舞女装饰图案当中。
古代艺术家虽然思想上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迫,但他们大多是人民朴素愿望表达的代表。
三、结语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中精美华丽的装饰图案作为民族装饰艺术史上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构成的特征代表了我国装饰图案传播和继承过程的重要一环。
解读《中国妇女报》新闻报道中的女性视角--开题报告

(12)(美)约瑟芬·多诺万著.赵育春译.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3)徐咏絮、唐维敏等.女性主义的媒介理论.大众媒介与社会,2004(03)
(14)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关于目前我国女性与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可以大致分为:女性传者研究、女性受众研究、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二、女性传者研究
这类研究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关于女性新闻工作者的生存现状的探讨和关于中国妇女媒介的发展分析。
第一、宏观视角的样本文章多用调查数据作为论证基础,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具有相当高度的说服力。
1、女性视角对《中国妇女报》的影响。
2、指出女性视角在中国媒介中的发展趋势。
3、深入分析新闻报道女性视角是怎样宣扬男女平等的理念、提升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以及它对女性的自我认同和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即新闻报道的女性视角对社会文化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分析
一、女性与传播研究
在西方,传播学成为一门“显学”还是在二战之后;而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女性运动风起云涌,关于社会性别的议题成为当时女性主义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传播学与女性主义者两个新兴的学科领域相结合,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被一些学者视为美国“性别与传播”研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美国传播学者盖尔.塔奇曼与其他人合作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该文集是多位学者研究成果的汇编。该书为美国女性传播研究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版标志着“性别与研究”研究浮出水面,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这本书建议女性与传播研究应该探讨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女性在媒介中如何被描绘,其二是在这些媒介中工作的女性。
《2024年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范文

《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篇一一、引言女性主义作为现代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探讨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权利与角色。
随着现代文学的不断发展,性别主体性叙事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中性别主体性叙事的关系,以及其在当代文学中的体现与影响。
二、女性主义的历史发展及理论核心女性主义自20世纪初开始兴起,旨在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
女性主义的理论核心在于反对性别歧视、推动性别平等,以及倡导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自主权。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性别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与影响。
三、现代文学中的性别主体性叙事现代文学中的性别主体性叙事,主要关注女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和表达方式。
在传统文学中,女性往往被描绘为男性眼中的形象,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而现代文学则试图打破这一局面,让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得以真实地展现自我。
四、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交融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交融,为性别主体性叙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视角,使得女性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同时,现代文学的创作也进一步推动了女性主义的发展,为女性争取更多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持。
五、性别主体性叙事在当代文学中的体现在当代文学中,性别主体性叙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开始关注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真实、深刻的笔触将女性的内心世界呈现给读者。
同时,一些作品也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家庭、职场等各个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考空间。
六、性别主体性叙事的影响与意义性别主体性叙事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文学中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为女性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性别主体性叙事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为真实、深刻的阅读体验,使得文学作品更具现实性和共鸣力。
《都市女报》从女性视角看到一片新天地

报 》 现 代 女 报 新 女 报 》 当 代 女 报 、 、 、
和 刚 刚创 刊 的吉 林 的 ( 尚 女 报 相 比 , 《 时 表 面 上 看 ,仅 仅 是 出版 周 期 的 差 别 ,但 正
我 我 顾 名 思 义 , 性 报 纸 的读 者 应 该天 然 定 的 比例 外 , 们 将 大 量 的 其 他 女 性 人 物 纳 入 了我 们 的视 野 。 们 对 封 面 人 女 新 这 地 定 位于 女 性读 者 群体 。 们称 之 为 女 性 物 的 选 择 标 准是 :以 能够 弘 扬女 性 形 象 为 原 则 , 闻 性和 视 觉美 感 兼顾 。 我 视 角 。从 女 性视 角 出发 ,以 满足 女 性 群 体 样 ,除 明 星 外 ,女 科 学 家 、女 企 业 家 、女武 警 、女 性 创 业 人 物 、女学 生 、女 时 这 的新 闻 阅读 需 求 为 归 宿 ;以 关 注 女 性 、关 医 生 、 尚 人物 等 女性 人 物 就 都 成 了封 面 的选 择 , 使 得 我 们 的封 面 以 鲜 明 注 女 性 关 注 的事 物 为 新 闻 采 集 的 原 则 。 于 的 特 色 得 到 了 读 者 的认 可 ,也 和 综 合 类 报 纸 自然而 然 地 有 了 本 质 的 区 别 。 是 , 们 就 在 这 样 一 个 概 念 的 引导 下 以及 我
一
一
维普资讯
都 市 女 报 从 女 性 视 角
◎ 文 /赵 林 云
探 索女 性 报纸 的新 闻 之路
提 出女性 新 闻概 念 ,寻 求理 论指 导
到 目前 为止 ,《 市 女报 》是 除 了 中 国妇 ( 都
以女性视角解读奥运——浅析《都市女报》奥运报道

以女性视角解读奥运——浅析《都市女报》奥运报道
王力召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08(000)017
【摘要】从首届现代奥运会完全是男性的舞台,到如今男女运动员在奥运赛场的平分秋色,百余年之间,女性为获取这样的权利做出了不懈的斗争。
现在,女性成为了奥运赛场不可或缺的角色。
既然奥运有了女性的参与。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王力召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
【相关文献】
1.女性视角下的体育报道浅析——以《中国妇女报》伦敦奥运会报道为例 [J], 马凯;
2.《都市女报》从女性视角看到一片新天地 [J], 赵林云
3.以女性视角细读伦敦奥运——解析《中国妇女报》的伦敦奥运报道 [J], 吴军华
4.性别化的视角开启一片新天地--从《都市女报》看女性媒介的核心竞争力 [J], 赵林云
5.基于女性生态主义视角浅析《呼啸山庄》的解读 [J], 李艳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女性解放的程度是社会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
这与女性主义的观点“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倍倍尔,第105页)不谋而合,然而诸多思想的倡导,并没有改变或实质性的提升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本文简要叙述女性第二性地位的历史缘由,并以当下的《都市女报》作为分析素材,论证女性的第二性地位始终存在及其影响与意义。
选取的素材为《都市女报》2010年5月3号到6月11号连续30期头版图片及表现的内容。
关键词:女性地位第二性原因建构性意义功能形式性的外现,实质性的隐藏在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持久。
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众多女性主义者与流派针对这不平等的地位——第二性地位,创立了诸多的女性主义理论,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就是对女性屈从地位——第二性地位的批判性解释。
”(Richardson and Robinson, 50)他们的共同目标,那就是消灭两性间的不平等关系。
虽然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知识活动和一种政治策略一有很长历史(斯彭德,1983),但是在当下女性的第二性地位也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只是一些形式性的外现,更多是进行了实质性的隐藏。
本文将简要叙述女性第二性地位的历史缘由,并以当下的女性杂志——《都市女报》作为分析素材,论证女性的第二性地位始终存在及其影响与意义。
男权制思想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女性的第二性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义却认为,这一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自古女性就由于天生的生理原因而留守家里,喂养孩子,饲养猎物,男性则驰骋外边打猎觅食,在那样一个原始的社会,维持生命的存在是最本真的,而能觅到食、打到猎就能满足这一本真的要求,因此男性们自然而然的受到尊敬,也值得骄傲,男尊的地位就这要初步得到了树立;随着社会进入农业时代,原始的农业完全凭借体力进行劳作,农业的这一特点进一步巩固了男尊的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机器生产时代的到来。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米歇尔(Juliet Mitchell)——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认为这四种结构——生产、生殖、性和儿童教化——在家庭中结合在一起,相互依存,是女性受压迫的物质基础。
(转引自Chapman, 203) 波伏瓦则把强调生育视为女性受奴役的直接原因。
她指出:“母性毕竟是使女性成为奴隶的最技巧的方法。
我不是说每一个作母亲的女性都自动成为奴隶——可以有某些生存方式使母性不等于奴役,但现代的母性仍然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人们仍然认为女性的主要工作便是养育小孩,女性便不会投身政治、科技。
进一步说,她们便不会怀疑男人的优越性。
……我们几乎不可能告诉女性洗碗盘是她们的神圣任务,于是告诉她们养育孩子是她们的神圣任务。
”(波伏瓦,牧原编,第263-264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们延续着传统,做着无偿的家务劳动:在家生育儿女,照顾家庭,满足丈夫。
“可这些劳动的产品和劳务被直接消费掉了,从未进入过市场,因此这些产品和劳务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交换价值”(沃格尔,1987年)。
前苏联的经济学家算过一笔账:若以其他方式取代母亲和家庭女性,全社会要付出的代价约相当于每年雇佣1亿名拿工资的工人,其报酬为一年1500亿卢布。
中国经济学家也做了类似的测算,若把家务劳动转化为固定工资支付,每年为420亿元人民币。
由于这些没有进入流通的劳务和价值使得社会忽视了女性的价值。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原理外露在社会上,大众的眼光下的丈夫,通过事业中的表现,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并实现了自我。
而社会并没有将同样的尊重授予女性们——将一切都奉献给家庭(社会无法察觉的角落)的女性们。
而具有优越社会地位必然的进一步提升了男性的家庭地。
因此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最关注的问题有: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问题;家内劳动不被当作工作的问题;女性的劳动报酬低于男性的问题。
并且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达到男女平等,都要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才能实现。
现在东南卫视的一档节目《幸福魔方》,其中一期讲述的就是一个全职太太向自己老公要工资的问题,太太认为要以工资的形式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要不然跟始终依赖丈夫一样,这个话题引起了广泛的热议,而且很多人都不理解该太太的做法,认为那简直是不可思议吗,哪有太太问自己的丈夫要工资的?可见现在很多大众对女性的地位还是采取固守的态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的社会现实反映在文化中表现为对女性的歧视——女性为第二性。
《圣经·创世记》这样写到男人和女人:“上帝用从男人身上取出的肋骨造了女人,把她领到男人面前。
亚当说,这是我的骨中骨,肉中肉;要把她叫做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
”由于女人犯了吃智慧之果的原罪,上帝“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
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
”让一个性别“管辖”另一个性别;基督教认为,女性是不洁之物。
德尔图主教说:“女人,为了使你不要忘记为了你是使人类走向灭亡的东西,你要常常双眼含着忏悔的泪,用乞求的目光,愁眉苦脸,衣衫褴褛地度日。
女人!你该进地狱之门!”(转引自倍倍尔,第51页)它主张“男人掌管女人,因为真主把他们中的一个造得比另一个更好,因为男人用财产供养女人。
所以好女人是驯服的。
”(《古兰经》第四章,7世纪);亚里士多德的生理学认为:男性高于女性,女性是男性有缺陷的、发展不完备的形态。
他说:“男人天生高贵,女人天生低贱;男人统治,女人被统治。
”“男人是主动的,他很活跃,在政治、商业和文化中有创造性。
男性塑造社会和世界。
在另一方面,女人是被动的;卢梭攻击所有的社会不公正,但忽略了其中一项:男女的不平等。
在《爱弥尔》中,他写道:“男人和女人是为对方而存在的,然而他们的相互依赖性是不平等的。
”(转引自Watkins, 9);卢梭大言不惭的男权制观点使他成为女性主义的最佳批判目标。
女性主义对卢梭的挑战不仅指向他对女性不公正的忽视,还有他对男女差异的充满偏见的描述;叔本华的思想深邃、睿智,但是在他所有那些充满智慧的言论中,男权制的观念和论述是一大败笔。
他说:“女人本身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她们轻佻琐碎、缺乏远见;他反对女性拥有财产,他甚至将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归咎于宫廷女人的腐败。
“女人从本性上来说意味着服从,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把它看作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一位处于完全独立的非自然位置上的女人都要直接依附于某个男人,使自己接受他的统治和支配。
这是因为她需要一位丈夫和主人。
”(叔本华,第477-491页);尼采说:所有衰退的、病态的、腐败的文化都会有一种“女性”的味道。
(转引自Braidotti, 130)这是一种阴茎中心主义文化的论点,极其不公正;康德是在女性主义那里口碑最坏的哲学家,主要是因为他的厌女倾向和他对身体的轻视。
例如他说:女性的天性完全由自然需要来定义,缺乏主见。
由于这些弱点,女人需要男人的保护。
由于恐惧和胆怯,女人不适宜于做学术工作。
他还说:只有女人想做男人,没有男人想做女人。
(转引自Jaggar, et al., 40-46)。
造成这种从属地位和第二性地位的原因:李银河从交换理论、网络理论、角色理论、地位期望理论、新弗洛伊德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女性地位第二性的形成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主观的臆造——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在这一过程中通俗文化和大众媒介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
在这个媒介即讯息的时代,使我们的生活发生真正变化的就是现实的主导媒介,媒介本身才是具有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通俗文化和大众媒介所携带的自身讯息,于无形中塑造并加固了女性第二性的地位。
女性主义流派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1950年代晚期以来出现的现代妇女运动,主要分析和批判通俗文化与大众媒介如何以及为什么用一种不公平,不公正的和利用性的方式对待妇女及她们的表现。
通俗文化本身,把妇女当作一个社会范畴加以排除、忽视或者使之浅薄化。
在早期,对通俗文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塔奇曼所称的“对妇女的象征性的歼灭之上”。
也就是说文化生产和媒介表现忽视、排斥妇女及其利益,或者将她们及其利益边缘化和浅薄化。
简言之,媒介通过不在场、谴责或者浅薄化而把妇女们象征性地歼灭了。
然而随着女性主义者的不断批判,通俗文化和大众媒介也在试图避开她们的谴责。
像现在的《都市女报》,它完全没有将女性设置为不在场,或进行谴责并将其浅薄化,选取的2010年5月3号到6月11号连续30期当中,头版图片中只有两幅不包含女性,其中有高达93%的在场证据,这两幅分别展示的是5月7号的《春望》:油菜花开的季节,那些曾经危难的孩子在用心亲吻新生。
讲述的是6为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孩子带来在摄影家焦波指导些拍摄的60多幅作品,用以回报社会,表达感激之情。
图为13岁的孤儿何文东的摄影作品。
展现的是另一种社会的关爱;另一幅为6月9号《世界杯来到他面前》,图为一个来自贫民窟的黑人孩子手持足球走过约翰内斯堡的一片田野,在他稚嫩的眼神中,带着足球运动所赋予的坚毅和渴望。
阐释的是一种对足球的热爱也追随。
没有女性在场的这两幅图片,也没有显著的对女性的谴责。
因此女性主义者要想用塔奇曼的所谓的“对女性象征性的歼灭中——女性不在场”来批判它,是无立足之地的。
但是它没有排除女性的在场权,就意味着它是女性主义的吗?回答肯定是否定的。
在选取的连续30期当中,28期中选取的图片都是年轻、魅力、性感、时尚的女性:5月4号的《美女游》,身着亮丽的统一服装,面容姣好,年轻美丽;5月5号《魔方秀》,身材曼妙的美丽女性,身穿古典服装;5月10号的劳拉·钦奇亚;5月11号的舒淇;5月12号的林志玲;5月13号的凯特·布兰切特,温婉柔情;5月14号的范冰冰,美的不言而知;5月17号的杨采妮;5月18号的王姬;5月19号和6月2号的章子怡;5月20号的秦岚、张瑜;5月25号的周笔畅;5月26号的那英、周慧妹;5月27号的舒淇性感、迷人;5月28号的陈慧琳;5月31号的刘若英;6月1号的徐帆、王子文;6月3号的黄梅莹、田海蓉、赵子琪、张萌;6月4号的孙宁;6月7号的许戈辉;6月11号的巩俐。
不可否认,这些魅力的女性是普遍高于大众女性的。
《都市女报》让这些特殊的魅力女性在场,目的不是女性主义的代言人,相反是男性话语权的体现。
男性中意的正是这样的魅力女性,让读杂志的女性朝着这方面发展:魅力、性感、时尚、年轻。
以此来迎合男性的审美要求,终结意图还是为了男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