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成像系统
试论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光学设计
试论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光学设计1. 引言1.1 研究背景红外偏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光学成像技术,通过探测目标物体在红外波段的偏振特性来实现高分辨率成像。
红外偏振成像技术在军事、安防、医疗、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随着红外探测器和光学元件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现实世界中,许多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都可以通过其在红外波段的偏振特性来进行表征和识别。
不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于安全检测和犯罪侦查,还可以在医疗领域用于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
红外偏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受到光学设计的限制。
对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光学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红外偏振成像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光学设计原理和流程,进一步提高成像系统的性能和分辨率。
研究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也可以为相关行业提供更多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推动该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红外偏振成像技术在军事、安防、医学和工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实现对物体表面的高分辨率成像和材料特性的识别。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是整个成像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到成像效果和系统性能。
深入研究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光学设计是红外偏振成像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于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和分辨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设计光学系统的光路结构和光学元件的参数,可以有效地优化成像系统的性能,提高成像的清晰度和准确度。
光学设计在红外偏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通过对光学设计原理和流程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为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指导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设计和优化红外偏振成像系统,推动该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研究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光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以提高系统的成像效果和性能。
医用红外热成像系统技术应用
医用红外热成像系统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 人们对于体检的早期、快速、准确、方便、无创有了更高的要求。
开创绿色健康检查评估也是各个医疗机构及体检中心的一个新兴项目, 并且有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健康体检产业无疑是当前的朝阳产业, 得到了国家卫生部及中华医学会等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肯定。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无疑是医疗影像领域的一支奇葩。
由于它是被动接收检查者自身的热量, 因为没有辐射, 又被行业中称为“绿色检查”。
如今, 数字式医用红外热像仪已与B超、MRI、CT、X线等组成了现代医学影像体系。
目前,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主要用于医疗机构和体检中心的健康普查、疾病的初筛、肿瘤的早期预警、心脑血管疾病、疼痛、神经疾病、中医“治未病”等方面。
做到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疗效评估作用, 为现代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医用红外热像仪技术一、医用红外热像仪发展综述红外热像技术被应用到医学领域已有40多年历史, 自从1956年英国医生Lawson 用红外热像技术诊断乳腺癌以来, 医用红外热像技术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华医学会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红外热像分会, 并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列入医科大学课程2011年红外热成像被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列入二级以上挂牌医院五项基本设备之一, 同年被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列入二级及三级中医院设备配置标准案中的医院共有诊断设备之一。
2012年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将红外热成像正式列入中医医院诊疗配置表中, 成为中医医院必备的仪器。
二、红外热像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任何温度大于绝对零度(-273. 1 5℃)的物体都要向外辐射能量, 而人体所辐射电磁波的波长主要是在远红外区域, 其波长范围为4~14µm, 峰值为9. 34µm, 故利用波长为8~14µm的红外探测器可以方便地检测到人体辐射的红外线。
通过接收人体辐射的红外线, 利用影像光学和计算机技术, 将人体表面的不同温度分布以黑白或伪彩色图像显示并记录下来。
红外成像系统
目录一、概论 (11、热像仪构成 (12、热成像功能: (13、热成像技术的优点 (14、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分类 (15、热成像技术的划代 (16、典型技术特点 (27、制冷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的发展 (47、非制冷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的发展 (48、红外成像探测器的发展趋势 (5二、工作原理与结构 (51、串扫型热像仪 (62、并扫型热像仪 (73、串并扫型热像仪 (8四、常见的光机扫描机构 (91、旋转反射镜鼓做二维扫描 (92、平行光路中旋转反射镜鼓与摆镜组合 (103、平行光路中反射镜鼓加会聚光路中摆镜 (104、折射棱镜与反射镜鼓组合 (115、会聚光路中两旋转折射棱镜组合 (126、两个摆动平面镜组合 (12五、热成像系统基本技术参数 (121、光学系统的通光口径0D 和焦距0f (122、瞬时视场角α、β (123、观察视场角H W 、V W (134、帧时f T 和帧速∙F (135、扫描效率η (136、滞留时间d τ (13六、红外成像系统综合性能参数 (141、噪声等效温差NETD (142、最小可分辨温差MRTD (153、最小可探测温差MDTD (18红外成像系统一、概论能够摄取景物红外辐射分布,并将其转换为人眼可见图像的装置,就是红外热成像系统(简称热像仪。
实现景物热成像的技术称为热成像技术。
1、热像仪构成✓接收和汇聚景物红外辐射的红外光学组件;✓既实现红外望远镜大视场与红外探测器小视场匹配,又按显示制式的要求进行信号编码的光学机械扫描器(当使用探测元数量足够多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时,光学机械扫描器可以省去;✓将热辐射信号变成电信号的红外探测器组件;✓对电信号进行处理的电子学组件;✓将电信号转变成可见光图像的显示器;✓进行信号处理的算法和软件。
2、热成像功能:✓将人眼的观察范围扩展到光谱红外区;✓极大地提高人眼观察的灵敏度;✓获得了客观世界与热运动相关的信息。
3、热成像技术的优点✓环境适应性优于可见光,尤其是在夜间和恶劣天候下,具有较好的穿透烟雾和尘埃的能力;✓隐蔽性好,比雷达和激光探测安全且保密性强,不易被干扰;✓识别伪装目标的能力优于可见光,具有较强的反隐身能力;✓具有较远的作用距离;✓与雷达系统相比,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
红外成像系统的测试与评估
目录中还包含了红外成像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 好地理解红外成像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通过阅读这些案例,读者可以了解红 外成像系统在军事、航空航天、工业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情况,进一步加深对红外 成像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红外成像系统的测试与评估》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涵盖了 红外成像技术的多个方面。通过对目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红外成像系统 的基本原理、测试方法、评估标准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和研 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红外成像系统在军事、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的重要 性。例如,在军事上,红外成像系统可用于夜间侦查、目标跟踪等;在航空航天 领域,红外成像系统则可用于气象观测、空间探测等。医疗领域也开始应用红外 成像技术,如红外热像仪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书中还提到了红外成像系统的测试与评估方法。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测试设 备、测试条件及数据处理方法,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红外成像系统的性能。同时, 书中还强调了测试与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只有经过科学、客观的测试与 评估,才能保证红外成像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红外成像系统的测试与评估
读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红外
介绍
红外
成像
读者
测试
比较
成像
系统
系统 评估
这些
测试
方法
分析
性能
实际应用
参数
提供
内容摘要
《红外成像系统的测试与评估》是一本全面介绍红外成像系统测试与评估的书籍。本书从红外成 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红外成像系统的性能参数、测试方法以及评估标准。
红外成像系统
• 大气对 1~15µm红外线的透过率曲线
大气透过率/%
100 80 60 40 2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 大气窗口: 1~2.5 µm 、 3~5 µm , 8~14 µm
20 波长/ µm
§ 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六、红外辐射在介质中的传输
• 红外光学材料的透过率曲线
§ 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一、黑体--理想的辐射体:全部吸收或全部辐射
红外电磁波的辐射率、吸收率与波长、表面温度无关,并且等于1 。
• 一般物体的辐射率和吸收率都小于1
• 物体的比辐射率 : ε = I / Ib
石墨及黑色漆面:ε ≈ 0.98; 抛光的铝表面: ε ≈ 0.05 砖、混凝土: ε ≈ 0.92~0.93 人体 : ε ≈ 0.98 水、冰: ε ≈ 0.96
§ 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 可见光:= 0.38~0.78 µm • λ< 0.38 µm: 紫外辐射、x 射线、γ射线和宇宙射线, • λ>0.78 µm: 红外辐射、微波和无线电波。 • 红外的三个区域:
近红外: 0.78~3.0 µm 中红外: 3.0~20 µm 远红外: 20~1000 µm • 任何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发生红外辐射。
露。
绿色草木
粗糙混凝土
100
80
暗绿色漆
பைடு நூலகம்
60
40
20
反射比/%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红外成像系统简介
THANKS FOR WATCH时监测
实时红外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快速的目标物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 况,提高预警和响应速度。
动态跟踪
实时红外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动态跟踪,对移动目标进行连续监测, 提高跟踪精度和实时性。
促进智能化应用
实时红外成像技术能够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实现智能化应 用,提高红外成像系统的应用价值。
性能指标
电源效率、稳定性、可靠性等。
03 红外成像系统的特点
穿透烟雾和灰尘的能力
01
由于红外线波长较长,能够较好 地穿透烟雾和灰尘,因此在火灾 、烟雾等场景中,红外成像系统 能够清晰地观测到目标。
02
在工业领域,红外成像系统也常 用于检测设备运行时的温度异常 ,穿透工厂内的烟尘和气体。
夜间或低光环境下的观测能力
红外成像系统简介
目 录
• 红外成像系统概述 • 红外成像系统的组成 • 红外成像系统的特点 • 红外成像系统的优势与限制 • 红外成像系统的未来发展
01 红外成像系统概述
红外成像系统的定义
红外成像系统是一种能够接收并处理 红外辐射的设备,通过将红外辐射转 换为可见光图像,实现对目标物体的 非接触式检测和识别。
红外成像系统不受光照条件限制,能够在夜间或低光环境下 正常工作,观测目标。
在军事侦察、野生动物研究等领域,红外成像系统是不可或 缺的工具,能够在黑暗中捕捉到目标的热辐射。
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
红外成像系统通过测量目标发射的红外辐射来感知温度变化,因此对温度变化非常 敏感。
在医疗领域,红外成像系统可用于检测人体病变部位的温度异常,如乳腺肿瘤等。
工作原理
基于热电效应或光电效应, 将红外辐射转换为电信号。
性能指标
红外定位成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红外定位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红外定位成像系统的基本操作流程,验证红外定位成像技术在空间定位和形貌测量方面的精度和实用性。
二、实验原理红外定位成像技术是利用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通过红外探测器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然后经过信号处理,最终实现物体的定位和形貌测量。
该技术具有非接触、非破坏、实时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检测、医疗诊断、安防监控等领域。
三、实验设备1. 红外定位成像系统:包括红外相机、控制器、显示器等。
2. 被测物体:实验过程中需选用合适的被测物体,以便验证实验效果。
3. 软件平台:用于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步骤1. 系统调试:连接红外相机、控制器和显示器,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2. 环境设置:将被测物体放置在实验平台上,调整红外相机与被测物体的距离,确保红外相机能够清晰捕捉到被测物体的红外辐射。
3. 数据采集:开启红外相机,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过程中,需注意调整相机的曝光时间、增益等参数,以获得最佳图像效果。
4. 图像处理:将采集到的图像数据传输至软件平台,进行图像处理。
主要包括:去噪、分割、特征提取等。
5. 定位与形貌测量:根据图像处理结果,利用定位算法实现被测物体的空间定位,同时利用形貌测量算法获取被测物体的表面形貌信息。
6. 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红外定位成像技术在空间定位和形貌测量方面的精度和实用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空间定位: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定位成像技术在空间定位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多个被测物体的定位,验证了该技术的实用性。
2. 形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定位成像技术在形貌测量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
通过对被测物体表面形貌的测量,可以有效地获取物体的三维信息。
六、实验结论1. 红外定位成像技术具有非接触、非破坏、实时等特点,在空间定位和形貌测量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用性。
2.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红外定位成像系统的基本操作流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红外成像技术中的系统设计与优化
红外成像技术中的系统设计与优化第一章绪论红外成像技术是指利用红外光谱范围内的辐射能进行探测和成像的一种技术。
其优点是可以穿透烟雾、雾霾、夜晚等环境,在军事、工业、医疗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讨论红外成像技术中的系统设计与优化。
第二章红外成像技术的基础红外光谱范围通常是从1微米到1000微米,主要分为热辐射和非热辐射。
热辐射是指由物体自身的热量产生的辐射,其能量分布与温度有关。
非热辐射是指由人为或自然物体散发出的辐射,例如太阳、电炉等,其能量分布与物体的化学成分有关。
红外探测器是实现红外成像的核心部件,目前常用的红外探测器有热电偶、热释电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等。
其中,热释电探测器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其工作原理是将被探测物体散发出的红外辐射转化成电信号进行处理。
由于红外辐射的弱信号,需要增强和放大电信号,可以使用前置放大器、电子消隐器等辅助电路进行处理。
红外探测器的灵敏度、分辨率和热均匀性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
第三章红外成像系统的设计红外成像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光学元件、探测器、信号处理电路和显示器等。
光学元件主要包括聚焦镜头、光阑和滤波器等,其主要作用是使红外光能够透过镜头成像到探测器上。
聚焦镜头一般采用凸面镜或抛物面镜,对于不同波长的红外光可以配备不同的滤波器,以保证成像的准确性。
光阑主要用于限制镜头进入镜头的光线,以降低噪声干扰。
探测器是红外成像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成像质量。
根据探测器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单元探测器、线性阵列探测器和阵列探测器三种类型。
其中,阵列探测器的分辨率更高,但一般价格更高。
信号处理电路包括前置放大器、电子消隐器等,主要用于增强信号和降低噪声。
显示器一般为液晶显示器或OLED显示器,用于显示成像结果。
第四章红外成像系统的优化红外成像系统的优化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图像增强、热噪声降低、场景适应性等。
图像增强技术包括直方图均衡化、中值滤波等,可以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红外成像系统的综合特性
线性周期 Tx x
观察距离R(m)
O 观察点
2. 红外成像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调制传递函数
红外成像系统模型如前所述,根据线性 滤波理论,对于由一系列具有一定频率特性 (空间的或时间的)的分系统所组成的红外 成像系统,只要逐个求出分系统的传递函数, 其乘积就是整个系统的传递函数。
(1)光学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MTF0 (2)探测器的MTFd (3)电子线路的MTFe
TT TB
fx=f1
fx=f2
fx=f3
fx=f4
由成像系统对某一组四条带图案成像,调节 目标相对背景的温差,从零逐渐增大,直到在显 示屏上刚能分辨出条带图案为止。此时的温差就 是在该组目标空间频率下的最小可分辨温差。分 别对不同空间频率的条带图案重复上述测量过程, 可得到MRTD曲线。
MRTD曲线:
( 3 ) NETD 反映的是系统对低频景物(均匀大 目标)的温度分辨率,不能表征系统用于观测 较高空间频率景物时的温度分辨性能。 NETD具有概念明确、测量容易的优点,在系 统设计阶段,采用NETD作为对系统诸参数进行 选择的权衡标准是有用的。
三、最小可分辨温差(MRTD)
MRTD 是景物空间频率的函数,是表征系统 受视在信噪比限制的温度分辨率的量度。 MRTD的测试图案:
(4) 显示器的MTFm
(5)大气扰动的MTFom (6)人眼调制传递函数MTFeye
人眼能发现的能量起伏为0.05,即最大 能量为1,最低能量是0.95时也能发现,所以 人眼能接收感知的极限调制度为0.026,目视 仪器各个环节的传递函数值可以以此作为考 虑的出发点。
(7)系统的传递函数MTF 红外成像系统总的传递函数为各分系统传递 函数的乘积:
MTF 1了在噪声中成像时,红 外成像系统对目标的空间及温度分辨能力。 MRTD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它是一种带有 主观成分的量度,测试结果会因人而异。此外, 未考虑人眼的调制传递函数对信号的影响也是 其不足之处。
红外成像系统的原理
红外成像系统的原理
红外成像系统的原理基于红外辐射的特性。
红外辐射是指电磁波的一种,其波长范围在0.75至1000微米之间,即处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
红外成像系统主要包含红外相机和红外探测器。
红外探测器是系统的核心部件,可以将红外辐射转化为电信号。
其基本原理可分为两种类型:
1. 热辐射探测原理:根据物体的温度差异发出的红外辐射信号来实现成像。
探测器采用热电偶、热敏电阻等物理元件,当红外辐射通过探测器时,探测器的温度会发生变化,进而产生电压或电阻变化,最终转化为电信号。
2. 光学探测原理:利用特定的红外感光材料对红外辐射进行感应和转换。
当红外辐射通过探测器时,探测器材料内的电子会受到激发,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形成电荷粒子的分布差异,进而产生电流或电压变化,最终转化为电信号。
红外成像系统通过获取物体在红外波段的辐射信息,经过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后,能够显示出物体的显热分布和温度分布,从而实现红外图像的成像。
这种成像技术在安防监控、医学诊断、夜视设备、火灾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红外成像原理
一、红外的基本概念 二、红外成像系统 三、红外成像系统的应用
一、红外的基本概念
1666年,进行了著名的色散实色散
天文学家威廉姆·赫胥尔1800年发现了红外线。
由于太阳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谱组成,并且是一 种热量来源,赫胥尔想了解哪一种颜色的光是产 生热量的原因。他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他将 直射的太阳光穿过一个玻璃棱镜,生成光谱,然 后用温度计测量每种颜色的温度。赫胥尔发现从 紫色到红色的光谱波段,温度会逐渐升高,而且 在红色光谱以上的区域竟然是所有光谱中温度最 高的一部分。这部分区域由于其热量辐射,是无 法被人类肉眼探测到的,属于不可见光区域。赫 胥尔将这种不可见辐射命名为“发热的射线”。 现在我们将其称之为红外辐射。
4.科研
如微电子,纸处理,自动化,塑料,模具,装 备设计,通讯,机械测试,科研等等。
红外热像仪能够实时捕捉和记录热分布情况, 有助于工程师对自己建立的装置或正在监测的 事件的热模型进行量化和可视化。由于电子产 品的发展趋势为更小、更轻、功能更强大。
5.建筑检测
在建筑材料中的湿气会破坏结构的完整性,并 且滋生霉菌。解决湿气问题的第一步便是快速 准确的找到并消除一切湿气产生的来源。红外 热像仪将可以立即向您显示何处潮湿和何处干 燥。红外热像仪可以迅速找到问题根源,并进 行小规模的或根本无需对建筑物进行拆卸,从 而把对居住者的影响降到最低。
6.消防
在大面积的森林中,火灾往往是由不明显 的隐火引发的。这是毁灭性火灾的根源, 用现有的普通方法,很难发现这种隐性火 灾苗头。用飞机巡逻,采用红外热成像仪, 则可以快速有效地发现这些隐火,把火灾 消灭在最初。
一般建筑家用电器的发热检测。
请看下一节
3.食品
红外热成像系统原理
红外热成像系统原理
红外热成像系统利用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生成图像。
它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点:
1. 热辐射特性:所有物体都会通过热辐射发出红外辐射,其强度与物体的温度成正比。
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物体辐
射的能量与其表面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2. 红外感应器:红外热成像系统使用特殊的红外感应器来探测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
这些感应器能够测量不同波长范围内的红外辐射强度。
3. 红外图像处理:红外感应器检测到的红外辐射信号会被转化成电压信号,并通过图像处理算法进行处理,最后转换成可视化的热成像图像。
4. 温度分布显示:通过对物体表面不同区域的红外辐射强度进行测量和处理,红外热成像系统可以生成一个温度分布图像,显示出物体不同部分的温度差异。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原理使得它在许多应用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军事、安防、医疗、建筑和能源等领域。
它可以用于探测隐蔽目标、检测热失效设备、诊断疾病、监控温度变化等。
近红外结构成像OCT系统
近红外结构成像OCT系统一、项目背景眼睛是人类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有80%的知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
眼角膜的感觉神经丰富,主要由三叉神经的眼支经睫状神经到达角膜。
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也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
具有很精细的网络结构及丰富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如果把眼睛比喻为相机,眼角膜就是相机的镜头,眼底视网膜就是感光底片,负责感光成像。
为了实现该生理功能,视网膜配有大量的感光细胞、神经元细胞、以及相应的辅助细胞,代谢极其旺盛,因此,需要一套高效的供血网络,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正因为眼底结构及供血网络的重要性,一些致盲性的眼科疾病均与眼底结构与血液循环状况紧密关联,如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
发展一种眼组织的无标记、三维结构、血流及荧光成像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价值。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无标记、非侵入、无损光学成像技术方法,能够实时提供二维断层图像及三维体图像,具有微米级分辨率和毫米级成像深度。
就分辨率和成像深度而言,OCT填补了共聚焦显微镜和超声成像之间的空白。
理想的OCT成像样品需要允许探测光穿透并进入样品内部,通过样品中不同材料层的后向散射光采集,OCT图像能够展示样品的不同结构信息。
OCT系统沿探测光路收集并测量来自表面及表面下的后向散射光,并与参考光发生干涉,通过对干涉信号的光谱解调得到样品结构信息。
结合不同的扫描策略,采用OCT技术能够获取生物组织内部微观结构的二维断层图像及三维高分辨率图像。
随着OCT技术的不断发展,OCT功能成像技术不断被提出。
其中,基于OCT信号的时序分析可以获取血流信息,无需常规外源性的荧光标记物,综合利用OCT空间散射信号采集能力以及动态光学散射特性的运动识别能力,区分三维空间中的动态血流区域和静态周围组织。
血流灌注是衡量生命有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的重要指标,血流检测对于有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的评价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学纤维 光学纤维 阴极外筒 电子轨迹 阳极锥电极
• 电子光学系统
静电聚焦系统
• 荧光屏
红外光阴极
荧光屏
荧光物质:硫硒化锌—铜[Zn(S, Se)·Cu]、 [(ZnCd)S·Ag]、硫化锌—铜(ZnS·Cu)
硫化锌镉—银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变像管和像增强器需要很高能量--由高压电源提供。
2. 直流高压电源
变像管:1.2万~2.9万伏 微光像增强器:几千~几万伏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对高压电源的要求:
(1)为光电成像器件提供所需的稳定直流高压, 使变像管在实际工作情况下保持合适的输出亮度。 (2)性能稳定,在高低温环境下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3)防潮、防震、体积小、重量轻且耗电省。
1 1.25
m--变像管光阴极面的分辨率
β × 3438' 经验公式: α e = mf ' e
1.25
+ 1
≈ 6'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三、 红外变像管 ——完成从近红外图像到可见光图像的转换与图像增强。
1.红外变像管的工作过程 • 红外光阴极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θ = αe / M
(4)对分辨力的选择
• 从人眼观测得:仪器分辨角:
M:仪器的放大率;αe :人眼极限分辨角:0.10=6’ 1 θ= • 从光阴极得:仪器分辨角: m × fo '
• 结论:物镜焦距、仪器放大率、 光阴极面的分辨率之间满足:
f o ' ≥ 573M / m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四、 选通技术
1. 大气后向散射: 照射目标的光束被大气后向辐射进入系统。 引入背景噪声,降低了图像对比度和清晰度。 2. 选通技术的基本原理: 发出短脉冲光,在相应时间选通型变像管
• 1--脉冲光源照明输出; • 2--接收到的后向散射辐射, • 3--由目标返回的反射辐射 • 4--接收器的选通脉冲。 • 脉冲在1220m上渡越时间:8µm 选通工作时间周期:延迟8µm
6000K
7
10
5000K
四、维恩位移定律
10
6
4000K
105 3000K 10
4
λmax = 2897 / T
T: 绝对温度,单位K;
2000K
103 1000K 102 10
λmax: 峰值波长,单位 µm
物体名称 太阳 融化的铁 融化的铜 融化的蜡 人体 地球大气 冰 液态氮 温度/K 11000 1803 1173 336 305 300 273 77.2
单晶硅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波长/ µm
• 材料种类: 晶体材料、 玻璃材料、 塑性材料
多晶氟化钙、三硫化二砷玻璃、聚四氟乙烯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一、 系统结构与特点
直流低压 电 源 高压电源 晶体管变换 电 路 升 压 变电器 倍压整流 电 路
稳压电路
直流高压
目标
红外探照灯
物镜组
红外变像管
目镜
ϖ ' = arctg ( Ds / 2 f e' )
β:变像管放大率
(3)分辨率 : (4)入瞳、出瞳
θ=
1 β × m'× f o '
m:光阴极面分辨率(线对/mm〕
物镜系统:孔径光阑--物镜框;视场光阑--光阴极有效面积 目镜系统:出瞳--人眼瞳孔;视场光阑--荧光屏有效成像面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红外成像简史
• 1958年,英国劳森等人发明了红外探测器HgCdTe; • 第一代热成像(60年代):单个传感元件 + 二维扫描的扫描镜。 3—5μm :HgCdTe 光电导型和InSb 光电型; 8—14μm:HgCdTe 光电导型。 • 第二代热像仪(70~90年代):一维传感器阵列 + 一维扫描镜, 光导型 HgCdTe 传感器线阵列或小面阵; • 第三代热像仪(2000年):二维阵列传感器。 采用TDI( Time Delay and Integration:) + 扫描,提高信噪比; 面阵--不用扫描镜的“凝视传感器”(staring sensor)。
目镜组
眼睛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 工作波长:红外变像管光阴极响应谱区,0.76~1.2µm • 利用目标和自然界景物之间红外反射能力的显著差异 • 比可见光受大气散射的影响小,而较易通过大气层 • 主动照明:全黑条件下工作,较大反差、清晰图像。但易于暴露。
绿色草木 粗糙混凝土
100 80 60 40 20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2)对目镜的要求:
(a)合适的焦距。决定放大率;一般在20mm左右, (b)足够的视场。通常取在30°与90°之间。 (c)合适的出瞳距离和出瞳直径。 一般出瞳直径:人眼夜间7mm。 出瞳距离:一般观测:12~15mm, 炮和车瞄准:25~50mm。 (d)适当的工作距离(目镜前表面和前焦点之间的距离)。 以保证工作时视度调整。 (e)像差矫正: 视场大 → 轴外像差 口径大 → 球差和彗差 荧光屏和人眼低光度下的光谱特性、黑体--理想的辐射体:全部吸收或全部辐射
--其红外电磁波的辐射率、吸收率与波长、 表面温度无关,并且等于1 。 • 一般物体的辐射率和吸收率都小于1 • 物体的比辐射率 :
ε = I / Ib
石墨及黑色漆面:ε ≈ 0.98; 抛光的铝表面: ε ≈ 0.05 砖、混凝土: ε ≈ 0.92~0.93 人体 : ε ≈ 0.98 水、冰: ε ≈ 0.96
红外和微光成像系统
绪
论
红外成像系统——向长波方向拓展人类的光谱视觉 将红外图像转变为可见光图像 • 红外夜视系统--主动式红外成像
运用物体对红外辐射的不同反射特性而进行成像。
• 热成像系统--被动式红外成像
运用物体自然发射的红外辐射进行成像。
• 微光夜视--近红外被动成像
微光夜视:像增强器--光阴极+高性能荧光粉 微光电视:红外成像+电视摄像管
100 80
大气透过率/%
60 40 2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波长/ µm
• 大气窗口: 0.3~2.5
µm
、 3~ 5
µm
, 8~14
µm
§1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六、红外辐射在介质中的传输
• 红外光学材料的透过率曲线
多晶氟化钙 多晶氟化镁 多晶硫化锌
单晶锗
100 80 60 40 20
红外热成像的种类: • 光机扫描型:探测器把接收的辐射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扫描视场。对
暗绿色漆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波长/ µm
§2
主动式红外成像系统
二、 光学系统
光学设计消像差范围与变像管光阴极灵敏度范围相吻合
1. 成像系统的基本光学性能
(1)视场:物镜 ϖ = arctg ( De / 2 f o ') (2)放大率:
tgϖ ' fo ' = − ×β M = tgϖ fe '
2.对光学系统的要求 (1) 对物镜的要求
(a)大口径: 1∶1~1∶2 像面照度、物镜结构、重量、消像差难易。 (b)有最小渐晕以使光阴极上产生均匀照度。 (c)宽光谱范围校正色差。 对主动式红外系统为0.65~1.2光谱段。 (d)低频下有好的调制传递特性。 变像管为低通滤波器, 30线对 /mm ,通常要求物镜 在10线对/mm时,MTF不低于75%。
光学系统 瞬时视场
水平扫描
总视场
垂直扫描
探测器
放大器
显示器
§ 3 红外热成像系统
电源 电 源 的 调 节 与 分 配
制冷器 探前 测置 器放 偏大 置器 同步扫描
目 标 辐 射
物 镜 系 统
光 谱 滤 波
光 机 扫 描
探 测 器
视 频 处 理
视频监视 视频记录
图5-11 热成像系统工作框图
§ 3 红外热成像系统
红外成像简史
• 1929年柯勒(L. R. Koller)发明了Ag-O-Cs光阴极。 • 30年代中期:红外变像管、蒸汽热像仪。 • 40年代初期:红外夜视系统研制成功并应用于实战。 光学机械扫描式;面阵成像器件式。 • 50年代:美国陆军第一台热像记录仪 萨默(A.H.Sommer)发明Sb-K-Na-Cs光阴极--微光成像 • 60年代:美国空军红外成像仪; PIP-1型像增强器--第一代微光夜视系统 • 70年代:以微通道板像增强器--第二代微光夜视系统 • 80年代:负电子亲和势阴极+微通道板器件--第三代微光夜视。 微光电视,凝视型IRCCD的发展
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密度W 与其自身的热力学温度T 的 四次方成正比,并与它表面的比辐射率ε 成正比。
W = εσT
4
σ --斯蒂芬-玻耳兹曼常数,5.6697× 10−12 W / cm 2 K 4
推论:物体的温度愈高,其红外辐射能量愈多
§1
λ max
基本概念
辐射能量密度/ W/cm2. m
10
8
§1
• • •
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
可见光:= 0.38~0.78 µm λ< 0.38 µm: 紫外辐射、x 射线、γ射线和宇宙射线, λ>0.78 µm: 红外辐射、太赫兹(30~3000µm )、毫米波、 微波和无线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