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语权构建重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合集下载

如何构建中国话语权

如何构建中国话语权

如何构建中国话语权胡正荣李继东《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17日 11 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被各国广泛关注的同时,也遭受着诸多质疑甚至责难。

究其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话语权与国际地位不相适应。

话语权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我封赏的,更不是他国赠赐的,而需要精细塑造、培育和争取。

特别是在当前,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信息获取手段快捷多样,信息内容规模丰富庞杂,更需要主动回应国际社会热点,高效处置突发事件,在信息发布、解读和回应等方面主动设置议题,熔铸和传播中国的核心价值,展现中国视角、风格和气派,方能有效构建中国话语权。

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话语的基本叙事结构仍然是以西方为中心,西方发达国家依然掌控着国际舆论的主导权,西方文明仍是核心话语,主导着整个世界,全球仍习惯于用西方价值和逻辑来评判是非,诠释国际和国内议题,国际话语体系仍处于不平衡、不平等、不公平的格局。

特别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席卷全球,世界信息传播格局很可能滑落到一种基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新话语极权。

实际上,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新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空前提高,世界权力结构也在调整、变化,国际话语权正在重新分配,新的信息传播秩序和格局正在形成,多极化趋势也日趋明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一种潮流和共识,可以说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过渡之中。

这期间,快速发展的中国需要向世界解释自己“从何处来”与“向何处去”的疑惑,这不仅关乎通过解答这一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让世界更加全面、客观和理性地认识、理解和评价中国,更影响到未来构建和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国际话语新体系和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

但当前,中国话语权构建存在着三大问题。

首先,中国国际话语设置的统领性不强,尚未形成一个有机协调、高效运转的系统。

一直以来,中国对外的声音多头、资源分散,在国际传播事务上涉及部门众多,形成了一种归口管理、层级分割的结构,这种多头行政层级化的模式导致沟通、协调难度增大,难以形成合力。

话语、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的思辨

话语、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的思辨

话语、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的思辨作者:张三元来源:《江汉论坛》2023年第09期摘要:话语体系体现了话语目标、问题和方法的统一,其首要任务是确立话语权。

话语权是指通过话语的表达、描述和建构而形成的作用力或影响力,但归根到底是价值观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价值,其核心目标是促使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中国价值形成一种认知、理解和认同,因而其首要价值也是话语权。

我们反对西方的话语霸权,但并不反对话语权或放弃话语权。

构建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必须在中国传统价值观话语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话语体系融通的基础上,根据跨文化的特点,创新话语体系,使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视野;既坚持中国价值立场、又展现人类情怀,充分彰显中国价值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一致性。

关键词: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话语权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价值的跨文化传播”(项目编号:18AKS004)中图分类号:B03;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3)09-0131-08话语体系体现了话语目标、问题和方法的统一,目标首当其冲。

话语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明确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中国价值是当代中国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包括“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1)等内容。

推进中国价值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当然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归根到底就是一个话语权问题。

我们反对西方的话语霸权,但并不反对话语权或放弃话语权,相反,话语权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在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语言的命运有时就是一个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

因此,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话语权是中国融入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和象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好, 在实际工作中尤其要抓住灵魂、抓住纲,牢牢把握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这 个重大实际,牢牢把握中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个重要属性,牢牢把 握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发展中大国这个重大国情,牢牢把握中国是一个走向 复兴的开放大国这个重大趋势,着力构建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人民立场、中 国立场、人类立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 体系、话语体系。
二、当前我国话语体系建设面临 的挑战
5、西方话语霸权的挑战:长期 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 技优势,垄断了国际话语权
6、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偏见: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背景 和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
7、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有待提升: 在信息化时代,媒体的舆论引导 作用越来越重要
三、如何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
8、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9、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0、提高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今 天
参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体系,首要的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维护 宪法尊严、权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3、话语体系建设与传播中国理念:话语体系建设是传播中国理念的重要途径。 只有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地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政治主张、发展 道路、价值观念等重要信息,从而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4、话语体系建设与提高文化软实力:话语体系建设可以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 力。只有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在对外交往中更好地展示中国的文化底蕴 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作者:何良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01期[摘要]大国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支撑,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整体软实力与综合国力不相匹配,遭受西方强势话语的压制和攻击,提升国际话语权是维护国家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中国要弥补软实力的欠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争取与我国整体实力相称的话语地位。

破解话语困境须内外兼修,从塑造特色国际话语、扩展对外交流平台、提高对外传播水平等几方面入手,为国家发展提供正面的舆论支持,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软实力;国际形象;对外传播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对诸多领域的主导权和规则制定权之争日趋激烈,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家间的话语权之争不仅依托于以经济、军事为基础的硬实力比拼,还体现为“说话”是否具有效果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则是其背后的重要因素。

新时代的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参与国际社会互动时,能否阐明自己言行的正当性,塑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进而扩大世界影响力,事关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的前途命运,也决定着中国能否真正成为世界性强国。

本文拟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出发,就提升我国的话语权问题予以分析和探讨。

一、理解“国际话语权”的内涵“话语”(discourse)的字面解释为“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从实践论角度来看就是一种关于语言表达和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

当代社会科学的话语研究逐渐突破其原有含义,重在揭示话语主客体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话语所表现的各类规则的价值倾向和政治内涵,最终指向双方的社会关联,尤其是权力关系[1]。

用话语的表达、描述、建构而形成的影响力,就构成一种话语权,一种与硬性强制力不同的软权力。

这溯源于法国后解构主义学者福柯“话语是权力”的著名论点,人通过话语赋予自身权力[2]。

由此可以看出,话语权的本质不仅是发声的“权利”(right),更是说话的“效力与威力”(power),即说话者通过言语或其他方式对议程设置及其结果进行影响、控制,谋取舆论的主动,从而达到既定目的。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中国加强对外交往提供了科学指导,为保护和发展中国的国家利益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赋予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更多话语权和增强国际地位的能力。

一、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了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提倡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这一理念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树立了正确的方向。

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该尊重彼此独立、平等、互利互惠的权利,反对以邻为壑、强权政治和零和思维。

这种外交理念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为中国树立了亲和力和诚信度,并得到了更多国家的支持与倾向。

二、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事务中,中国始终主张平等相待、合作共赢。

中国积极倡导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规则的改革与建设,推动多边主义,努力为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和合作,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为构建人类对抗气候变化的共同命运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坚持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的外交态度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了坚持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的外交态度,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坚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和合作关系,通过加强合作,实现利益互利共享。

同时,中国也始终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积极倡导和平解决争端,反对采取武力手段解决纷争。

中国坚持公正、客观、公平的立场,为世界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四、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中国积极主张构建伙伴关系、睦邻友好关系和全球伙伴关系,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更加民主、公正、合理、稳定的方向发展。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日益紧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秩序。

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研究

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研究

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研究邹明宇摘要: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政治地位㊁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反映㊂虽然近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际话语权依然为西方国家把控,呈现 西强东弱 的局面㊂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选择包括:(一)建设网络传播主体㊁搭建网络传播平台;(二)设置国际话语议题,提升话语表达权重;(三)完善学术话语体系,夯实话语理论基础㊂只有开拓对外传播新渠道㊁建设对外传播主体,加强国际议题设置才能更好地建构我国国际话语权㊂关键词:国际话语权;对外传播;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D822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2-0024-03㊀㊀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内容表达的权力,背后隐藏着该国的经济㊁政治㊁文化等因素㊂现有国际话语权的格局是,西方国家主导着话语权,并不断打压㊁抹黑发展中国家㊂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在国际上加紧了对中国的无理制裁,企图使其遵循西方体系下的相关规则㊂话语权的博弈,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博弈,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㊁保障自己的权益,就必须加快国际话语权研究,以更好的姿态屹立于国际话语格局之中㊂一㊁新时代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一)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新时代走向国际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㊂ [1]国际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中国为首的东方经济体迅速崛起,世纪总体经济形势呈现 东升西降 的格局, 西强东弱 的局面逐步消解;大国政治 南升北降 ,南半球发展中国家政治地位逐渐提升;美国倒施逆行,实行反全球化策略,单方面退出相关协议,冲击国际秩序及贸易规则㊂在风起云涌的国际格局中,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设置国际议题㊁制定相关规则,有利于中国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㊁站稳自己的脚跟,向世界宣传中国理念㊁中国思想㊂(二)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必然要求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的攻击,手段从明显到隐蔽,方式从经济压迫到文化输入,而意识形态渗透是西方针对中国和平演变的重要策略之一㊂近年来,西方国家借助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向中国输入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等所谓 普世价值 ,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多元化思想泛滥也给人民的价值追求造成混乱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㊂ [2]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有利于在国际上竖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在交流交往中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维护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纯洁㊂(三)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㊁展示中国形象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活动,与全球各国友好往来,经济日益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㊂但由于中国处于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下,对外宣传不够,形象提升缓慢,西方国家有意误导群众对中国和平复兴之路的理解,提出 中国威胁论 类似主张,给中国国际形象造成巨大的破坏㊂ 中国国际话语权呈现 大国弱语 的失衡状态, [3]而国际话语权担负着把国家的理念传播到国际上的重要任务,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㊂因此,着力提升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加强外宣工作,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宣传的必然选择,也是塑造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㊂二㊁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面临的挑战(一)对外传播能力不足媒体是中国对外宣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载体之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媒体行业迅速发展,传媒领域呈现 视频化 趋势,传统媒体与自媒体㊁大众媒体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党和国家在外宣工作中利用合适的对外传播策略,争夺国际话语权,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赢得了国际认可,然而在对外传播中还存在一些问题㊂第一,对外传播理念相对滞后㊂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内容常常以行为决策为主,缺乏对中国的政治理念㊁政治主张的42阐述,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㊁发展方式存在误解㊂进入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打造了以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型国际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等主题,取得良好效果,在国际上树立起了中国话语旗帜,并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部分发达国家的认同㊂然而这种认同更多是国家合作层面上的认同,普通群众往往接触不到此类主题,究其原因在于主题的理论深度㊁影响力㊁吸引力不足,同时缺乏有力度的中西方 民主㊁法制㊁公正 等概念比较研究,没有坚定的理论支撑,从而影响对外传播的效果㊂第二,对外传播存在时效上的偏差㊂对外传播工作中最关键一点就是讲究时效,这是新时代对媒体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着力点㊂但是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还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对于突发性㊁热点性事件回应不及时㊁不能先发制人,造成政府工作被动;对外传播中难以同频共振,缺乏将传播的内容纳入新时代背景下去考量的能力;对外传播有时未能对国内以及国际热点事件进行积极的引导,舆论被自媒体及西方媒体所掌控;由于信息获取存在不及时,报道中未能很好地呈现事物原貌,导致对外传播内容难以让国际社会认可,削弱了国际话语权㊂(二)国际议题设置受限是否具备设置国际议题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体现㊂ [4]通过设置国际议题,组织相关国家参与议题讨论,可以向世界上展现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政治理念,树立起一个大国良好的形象,同时在国际上拥有占据话语权的地位㊂但现实状况并不乐观,这意味着在此方面我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㊂第一,西方国家是国际议题的主要设置者㊂西方国家先后经历了第一㊁二次工业革命,首先进入工业化㊁电气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多是现代化国家㊂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采取霸权主义扩张策略,在国际上取得了长期话语权,并左右着国际议题的设置㊁国际规则的制定,形成长期的 西强东弱 的局面㊂西方国家利用主导国际话语权的优势,散布了大量针对我国的抹黑㊁诬陷言论,如 中国威胁论 文明冲突论 南海航行自由 等㊂严重歪曲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㊁阻碍我国与各国往来与合作㊂第二,中国国际议题设置能力较弱㊂十八大来以来,中国政府多次在外交场合设置议题,如 一带一路 倡议㊁建立 人类命运共同体 等,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㊁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并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主动地位㊂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话语权的主导者,我国在设置议题中往往以经济㊁文化为主题,向世界展示东方大国的复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政治类议题较少,缺乏向世界传播中国治国理念㊁中国政治主张的内容,导致西方国家常常拿 人权 民主 等所谓普世议题做文章诋毁我国㊂三㊁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选择(一)建设网络传播主体㊁搭建网络传播平台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的便捷性㊁交互性㊁时效性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中西方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㊁社会性等特点,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㊂1.实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㊂不同媒体具有不同的传播策略㊁传播手段以及传播方法,各具特色㊂传统媒体绝大多数是国家主办的,一直在舆论斗争的前沿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在我国信息传播发展历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㊂尽管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媒体,但作为党媒的传统媒体,依然是党的喉舌㊂面对国际话语权的不足,应当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在人民日报社㊁新华社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要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网络平台,加强传统媒体的外宣业务能力,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统一㊂2.实施科学化网络传播策略㊂网络传播作为一种传播途径,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播策略,良好的传播策略更能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在国际上具有话语权㊂立足本土化传播,理论结合实际,在传播过程中考虑到所在国家㊁地区的风土人情㊁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结合社会热点事件, 增强当地群众关心并易于接受的新闻信息和咨询内容, [5]争夺当地话语阵地㊂网络媒体的发展与创新,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机制,使话语主体和受众群体信息实现交互传播,通过搭建网络传播平台,使网络媒体与对象国群众有一个平等㊁友好的对话平台,有利于在对象国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消除群众由于信息不对称㊁西方国家刻意抹黑我国等原因造成的认知偏差㊂(二)设置国际话语议题,提升话语表达权重一个国家的议题设置是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反映, [6]通过设置议题,赋予不同议题不同内容,在国际上传递话语主体的核心思想,影响受众群体跟随话语主体的价值取向,进而取得话语大国的地位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运用议题和议程设置主动权,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开出气势,形成声势 [7],充分利用议题的控制权㊁表达权㊁引领力,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话语议题建设,对提升话语表达权重具有重大帮助㊂1.坚持议题设置的主体性㊁公共性原则㊂主体性原则是指话语主体在议题设置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性㊁能动52性,是主体积极设置议题的意愿㊂在重大国际会议㊁论坛等活动中,发出维护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立场的声音,敢于面对其他国家对我国民族复兴所提出的质疑,以积极的心态参加重大议题的设置㊂公共性原则是指话题设置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中国的利益,也应考虑到世界人民的利益,建设世界性关注的国际议题㊂组织相关国际会议,借助合作交流契机,围绕国内国外热点问题,如中国和平崛起㊁中东冲突㊁气候变迁㊁反恐㊁能源等,设置相关议题,阐述中国观点㊁维护中国立场,利用中国智慧提出具有实效性的中国方案㊂2.积极展开国际议题设置㊂谁把握了议题设置的规则,谁就拥有足够的话语力量,积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国际议题,树立自己的规则体系,对不合理的国际规章制度进行批评㊁反驳,寻求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发挥集群效应,增强整体国际话语权重㊂提升议题设置的引领力,充分发挥话语主体的表达能力,调动受众群体的积极性;打破国际对立存在的话语体系,兼容并蓄,设置人类共同面临的相关议题,如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型国际关系 等,寻求价值追求的共同点,建设融洽的国际关系㊂(三)完善学术话语体系,夯实话语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 [7]㊂这表明哲学社会科学与话语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为话语体系提供理论基础,话语体系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顶层设计㊂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建设学术话语体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国际话语权的必然选择㊂1.丰富话语体系内容,打造学术话语体系㊂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学术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已经形成学术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㊂一个话语体系是否具有生机活力㊁是否具有吸引力,关键在于内在的核心价值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不断自我革新㊂在增强话语权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保持话语体系的科学性㊁学术性以及实践性;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术理论研究,打造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对国际热点问题进行理论阐述,回应西方话语干扰,避免学术殖民;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为治理全球性问题㊁创新全球性规则提供理论支持;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范式,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西方理论体系㊁先进理念批判吸收,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新表述㊂2.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国际话语权提供理论支撑㊂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说服力㊁解释力在一定程度上弱于西方的话语权,究其原因在于话语权的理论性不足,没有强大的学理性支撑,难以使其他国家信服㊂加强社会哲学科学建设,必须创新学科体系㊁完善学科内容,将话语权所需理论融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之中;必须聚焦理论与实践研究,从学理上深入回答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为外宣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实践方案,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大政方针;必须坚持原创,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㊂只有坚持原创,才能针对国际问题提出新观点㊁新思路,才能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话语内容㊂参考文献:[1]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8-06-24(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3]赵庆寺.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路径[J ].探索,2017(6).[4]胡淼淼.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构建研究[D ].秦皇岛:燕山大学,2019.[5]谢新洲,黄强,田丽.互联网传播与国际话语权竞争[J ].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6]杨安,张艳涛.议题设置与中国华语建构[J ].理论探索,2020(6).[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作者简介:邹明宇(1997 ),男,汉族,山东聊城人,单位为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㊂(责任编辑:御夫)62。

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

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

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作者:李伟曾令勋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2期摘要:“话语”作为一种具有构建功能的社会实践,一直以来为各国所关注。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作为大国形象走上世界舞台,中国的“声音”开始为世界所关注和重视,但是中国仍处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的话语权体系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能否很好地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能否在国际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能否赢得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加强对国际话语权的研究。

就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内涵、提升话语权的重大意义和对策举措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191-02“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话语权,就能通过议题设置,占据舆论制高点,使之导向有利于己的方向,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影响力是衡量该国在世界体系中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许多国际性事务的处理需要倾听中国的“声音”,而中国也需要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来维护自身利益。

党的十八再次明确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一、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内涵国内学术界多从传播学角度和国际政治的视角进行考量。

理解话语权的关键在于“权”字,“权”既是指一种权利,也是指一种权力。

“权利”意义上的国际话语权,是指一国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就国际事务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权利;“权力”意义上的国际话语权,是指一国的观点和主张对国际舆论的引导力,对他国及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支配力。

拥有“权利”是基础,打造“权力”是核心。

对这一内涵的理解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关于国际话语权的本质,浅层次上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主要体现在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科技教育、新闻舆论等方面;深层次上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为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语料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语料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语料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语料库体系已迫在眉睫。

这既是国内发展的需要,更是国际交往的需要。

只有建构灵活、多样与科学、完备的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应对来自各方面的社会问题,引领社会发展,引导舆论,教育人民,增强国际交往的主导权与话语权。

可话语语料库体系的建构只有建立在科学话语理论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的说服力、感染力与吸引力。

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不仅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而且还表现在社会领域的多个层面与多个层次上。

它的建构应该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社会总体发展层面、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结构层面与具体社会问题层面来全面展开。

就社会总体发展层面来说,应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话语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理论);就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结构层面来说,应该建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社会科学为核心的中观话语体系;就具体社会问题来说(特别是热点与焦点问题),应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微观话语体系。

宏观话语与中观话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重点,只有建构科学、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才能更好地引领我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方面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事业。

在国际上,才可以抢得理论制高点,获得话语权,传播中国声音,增强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

而微观话语也十分重要,微观话语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建构与否以及建构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和生活的评价与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左右社会舆论,关系到社会稳定。

此外,在和平与发展年代,微观话语往往也随时可能成为国际舆论关注与争论的焦点。

若处理不慎,可能导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被动结局。

二、要以尊重话语形成规则的方式建构话语体系话语体系的形成自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但也需要不断深入社会实际的精神与务实的工作作风。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的内涵与引申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的内涵与引申

Content and Extendibility of Marxism "Discourse
Theory"
作者: 张传泉[1] 路克利[2]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2]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重庆社会科学
页码: 101-105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建设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话语权问题,阐明了思想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话语权理论。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话语权的唯物论和话语权的辩证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文化霸权”和“话语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

话语权辩证法和唯物论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之中。

我们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有关话语权的重要观点。

话语权的力量之源是物质实践和科学理论,话语权反映着现实主体的物质利益关系,夯实话语权的文化载体,勇于捍卫和扩大自己的话语权。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构建的四重维度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构建的四重维度

中图分类号 :D18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519 (2018)05.0042.06
2018年 3月 l4日下 午 , 习近 平 同志在 看 望参 加 全 国政 协 十 三 届 一 次会 议 的 民盟 、致 公党 、无 党 派 人 士 、侨 联 界 委 员时 强 调 :“中 国共 产 党领 导 的多 党 合作 和政 治 协商 制度 作为 我 国一 项基 本政 治制度 ,是 中 国共产 党 、 中国人 民和 各 民主党 派 、无党 派人 士 的 伟 大 政治 创造 ,是从 中 国土壤 中生 长 出来 的新 型政党 制度 。” 在这 次讲 话 中 ,习近平 同志首次 用 “三 个新 ” 概 括 了中 国新型 政党 制度 的特 点和 优 势 ,强 调这 ‘对 人类 政 治 文 明的 重 大贡 献 ”。因 为它 是 有 别于 西 方话 语表 述 的新 型政 党 制度 ,西 方 国家 ,包括 我们 国 内的 一 些人 之所 以对 这 一制 度不 了解 、甚 至存 在偏 见 ,一 方 面是 由于西 方 国家在 先发 基础 之上 形成 的 “西方 中 心 主义 ”的傲 慢 以及 由此形 成 的对 中 国的偏见 ;另 一 方 面 是 由于 国 内关 于政 党制 度 的话 语 体 系构 建 缓慢 , 导 致面 对 西方 话语 霸权 时 的底 气不 足 。为此 ,打破 ‘西
摘 要 :对 中国新型政 党制度 ,国 内外都存在 不 了解 、甚至偏见 的现 象。其原因除西方 中心主 义以及 意识形 态 作祟外 ,还 有 国内政 治理论特别 是政 党制度理 论供给的不足 。中共中央提 出要 坚定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道路 自信 、 理 论 自信 、制度 自信 、文化 自信 ”,明确 了构建 中国新型政 党制度话 语权 的基 本维度 ,即拥 有对 中国新 型政 党 制度 实践 (道路 )、理论 、制度 、文化 的解释权 、表 达权和 引导权 。只有系统地 、理论化地把握好这 四重维度 , 中 国新 型 政 党 制 度 话 语 权 的 构 建 才 有 实 质 性 意 义 。 关键词 :中国新 型政党制 度;话语权 ;“四个 自信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摘要:;第二步,按照,详细具体地写一篇文章。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背景与目标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与战略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性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建设的途径正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外交创新和引领的重要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背景与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

国内方面,中国正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任务,需要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国际方面,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应运而生,旨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与战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战略方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强调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

只有掌握了话语权,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的理念和主张,增强国际影响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建设的途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以理念创新为引领,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体系;其次,要以对外传播为路径,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和主张传播给国际社会;再次,要以概念化为表达方式,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和要求转化为国际社会易懂、易接受的概念和话语;最后,要以增强国际影响力为目标,不断提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论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

论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

社会科学家2020年第1期收稿日期:2019-12-28作者简介:刘海春(1975-),广东湛江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休闲哲学与休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论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刘海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摘要:塑造新时代中国的大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关键在于掌握好中国国际话语权。

建构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应对新时代大发展大变革的战略选择,是中国打破西方质疑与话语权垄断的主动建构,更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的战略举措。

建构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要注重话语内容与话语表达形式的双提升,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还要坚持民族特色与国际视野的相统一。

面对当前“中国音量”与“中国体量”不相称的困境,需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解释力、感召力、传播力以及影响力,以不断提升的中国国际话语权塑造新时代的中国的大国形象。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国家形象中图分类号:G206;D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0)01-0008-07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国在大国博弈过程中的重要筹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被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排挤在国际体系的边缘,在国际话语权上处于绝对弱势。

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建构与国家形象塑造要有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讲好新征程上的中国故事,塑造好新时代的中国大国形象。

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经历、国家身份的快速变化,中国尚未能形成与中国道路相匹配的中国话语,中国声音未能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的发展优势未能转化为中国话语优势。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深刻意蕴与重要意义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深刻意蕴与重要意义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深刻意蕴与重要意义作者:徐国亮来源:《人民论坛》2021年第32期【关键词】国际话语权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国际动荡变革期,国际话语权已然成为大国博弈和较量的重要焦点。

国际话语权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观点,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指明了战略方向和实践要求。

深刻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重要论述的深刻意蕴,对于做好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问题,而当前困扰我们的是“挨骂”问题,这是我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只有提升国际话语权,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压制,争得国际话语权,才能有效向世界宣传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不断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良好外部发展环境和条件。

强国力: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并在弘扬和传播的过程中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然要掌握国际话语权,因为只有拥有国际话语权力,才能在全世界推广、弘扬、阐释、宣介中国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并由此产生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当前,西方话语霸权导致了文化霸权的产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垄断权在全球大肆宣扬资本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念,企图构建文化殖民的权力形态,其目的就是维护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的核心利益和统治地位。

分析中国的话语权

分析中国的话语权

分析中国的话语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具有丰富的话语权资源。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的话语权。

一、政治层面中国的政治体制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种政治制度背后的话语权体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能够对重大国际问题发表自己的立场和意见,并且拥有否决权。

这使得中国在涉及核扩散、国际冲突等问题上具备重要发言权。

第二,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通过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合作等。

这些倡议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并为中国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创造了机会。

二、经济层面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成果给予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上的增加:首先,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推动全球贸易的繁荣。

同时,中国的市场规模庞大,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投资和发展,这使得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得到提升。

其次,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也在提升。

中国主张改革国际经济体系,增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中国提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等倡议,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三、文化层面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庞大的人口,这使得中国在文化层面上具备较强的话语权:首先,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中国的传统医药、音乐、舞蹈等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中国通过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交流,增进了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互鉴,提升了自身在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

其次,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支付等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国的网络技术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等,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为中国在文化层面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提供了支撑。

综上所述,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上均拥有较为强劲的话语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知应会测试题题库(含答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知应会测试题题库(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3、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4、全党同志一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6、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8、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

9、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1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11、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12、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3、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

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

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随着中国的发展,其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也在不断被构建和塑造。

在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构建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声誉,更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如何构建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成为了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需要明确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

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应体现中国的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指引,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应紧密贴合国家的发展需求,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持。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话语权传播体系。

在当今世界,传播渠道已经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而影响话语权的因素也是千变万化的。

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来传播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

这传统媒体、新媒体、文化产业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渠道,它们可以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强大的支撑。

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外传播,扩大国际话语权,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真实形象和价值观念。

在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话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话语权的建设不仅需要独立媒体和公共机构的支持,更需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和观点。

只有在保持言论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可和信任,从而打造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话语权。

我们还需要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更新和升级。

社会热点问题是引领舆论风向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问题,并结合国家的发展需要,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更新和升级。

只有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水平和深度,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社会思潮,影响社会心态。

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形成团结的思想基础。

我们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教育。

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需要从根源上引导和教育群众。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现实要求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现实要求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现实要求作者:张丁月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22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迫切需要用中国话语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崛起和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使中国话语权的国际影响力与中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国际地位相匹配。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关键途径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为前提条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为理论支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为根本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精神源泉,全面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必然要求。

为此,必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繁荣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四个自信”;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理论维度: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现实要求话语是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话语权构建是和平环境下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是论证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国家国家主权完整和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就是以中国特殊国情为立足点、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源、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原则,用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语言向世界传递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增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核心问题是“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

以中国特殊国情为现实依据的独具特色的道路自信、以社会发展实践为检验标准的与时俱进的理论自信、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利益至上原则为保障的高效科学的制度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根基的深厚持久的文化自信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四维支点。

从运行向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实现途径和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行动指南和价值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根本保障和关键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动力和心理基石。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挑战、原则和优化路径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挑战、原则和优化路径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挑战、原则和优化路径作者:生忠军来源:《邓小平研究》2020年第03期〔摘要〕网络空间是依托互联网技术衍创出的人类社会第五大战略空间,是国际竞争的新场域、舆论斗争的新战场。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既关系着网络空间的治理成效,也关系着国家安全。

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西方错误思潮的干预和影响、网络泛娱乐化倾向严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等严峻挑战。

治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要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坚持阵地建设和推进网信事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新时代优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一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空间话语权,增强其主导力、引领力和传播力;二要加强网络空间管理,优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治理环境;三要完善网络舆情事件的监测与管理,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四要推动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空间;网络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3-0081-08〔基金项目〕2019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19JDSZK090);2019年广西财经学院校级项目“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研究”(2019XJ001)〔作者〕生忠军,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广西南宁530000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就是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而产生的新问题,“是意识形态在网络范畴的延伸,其本质是意识形态的冲突问题”②。

新时代维护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引导网络生活。

互联网作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已经成为各种力量相互角逐的新场域,成为西方一些国家大搞文化霸权,向别国输出其价值观的新渠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话语权构建重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
赵修义
“话语”这个词,在中国舆论场上突显出来是近几年的事情。

可以说“话语”在中国是一
个新词。

2005版的《新华词典》中“话语”这个词条下的解释只是“言语,说的话”。

这显然
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话语”“话语权”“话语体系”等等所要表达的东西。

突出“话
语”“话语权”,我的观察重点是在“权”字上。

这个问题的提出有一个过程。

最先是引进了
约瑟夫· 奈的“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

从国际环境提出要发展文化软实力,解决如何被认同或不被误解的问题,不挨骂的问题。

开始强调的是“中国元素”,后来说“中国故事”,接下来就是“中国话语”了。

提出这一说法的背后,是深深地感到中国尽管成了强大的
经济体,但是在国际舆论上还缺乏影响力和话语权。

后来,“话语权”这个视角又移用到国内,主要指在思想多元的背景下,尤其是在西方话语充斥我们的学术和思想领域的情况下,主流意
识形态如何主导,如何维护和强化自己的话语权的问题。

这两者的重点都在“权”“权力”(power)上。

尽管,“话语”“话语权”,以及“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等概念和命题还存在许多学
理性的问题有待澄清,但在这些提法已经被普遍接受的情况下,我这里重点探讨一下如何构建
我们的话语权问题。

第一,重视话语权问题,确实重要。

据我观察,现在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把重点放在国内,着力于如何让官方话语取得“权力”,占领制高点。

所以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使用各种权力和资
源使得已有的官方话语在舆论场上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换句话说是用权力工具来推行话语。


然也要改进说话方式和使用的语词。

另一种则是着眼于国际上的话语权,更看重创造新的语词(包括概念、表述)。

但是国际上的“话语权”不单是一个用词、造词的问题,涉及许许多多
语词之外的东西。

即使“话语”,也不是一个用词或语词本身的问题,按最先讲“话语”(discourse)这个词与权力(power)连在一起的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用法,“话语”是一种实践,其中就有一个怎么说话的问题。

第二,如何使得自己的话语被人认作为真理,才是关键。

至于“软实力”,争夺话语权等等,对外来说,好像是需要少说多做的事情。

看看除了霸权在握的美国人,许多国家都是只做
不说的,或者多做少说的。

挪威就是闷头搞了一个“可持续发展”,被联合国接受,经过里约
热内卢大会在全世界推广,影响力很大,但是没有听他们自己说我有了多少话语权。

我们是大国,当然不一样,但是像美国人那样说话,中国肯定不合适,因为我们不搞霸权主义。

像“软
实力”等等,本身就是美国人的霸权语言,“让人随我所欲”(约瑟夫·奈语),这类话说出去,是害自己的。

第三,创造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需要的,但是当务之急是要把已经出炉的新语词、新表述、新论断,静下心来做点梳理,厘清各种新词之间的关系,力求少而精。

在阐释上花点
工夫,给人以确定性。

另外还需要把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之后的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那些概念、论断和口号好好清理一下。

现在的文件,各个时期、各种提法混杂在一起(就
文化来说,就有许多,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价值等等)。

至于“学术话语体系”之类的说辞最好不要提。

这本来是语词矛盾。

因为从学理上看“话语”指的是一种实践——语言行为,学术是知识,要
讲逻辑,才会有体系。

一定还要用的话,要解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为此提
供学理支撑的学术体系。

第四,重点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这里需要把其中的学理性的语言(如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与政策语言加以区分。

这种区分,从马克思、
恩格斯到毛泽东有过许多论述,毛泽东非常明确地把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策略加以区分。

理论是比较稳定的,而政策和策略是经常变动的。

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好好地总结历
史经验。

不久前杜润生先生去世,许多纪念文章都称赞他在改革开放初期,推进农村改革的巨
大贡献。

其中一条就是发明了一个非常好的政策语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扫除“包产到户”的障碍。

一方面避开了尖锐的意识形态冲突,解决了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在学理上有重
大突破,那就是把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权区分开来了,而且容许多层次的经营权。

这一条,
后来的许多改革就是由此而突破的。

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善于集思广益,非常地开明和宽容。

杜老主张“道并行而不悖”,见仁见智,互擅胜筹,互相容纳,各家
见解虽有不同,但是经过辩论,必能激荡出完美的政策方向,可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

比如对于集体经营、包产到组和包干到户,杜老提出了著名的“可以、可以、也可以”的公式。

结果,争论双方尽释前嫌。

观点不同的人们第一次“道不同可同谋”。

他是
真正主动听不同意见的人。

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他能在不同意见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间,找到什
么地方可以往前走一步,真正去解决问题,而且有极其高明的智慧,来“折衡”(古语“掊斗
折衡”,意即废止让人争多论少的斗衡)。

照顾到上下左右,看不同情况,不同认识,取长补短,尽量照顾,以利于政策出台。

比如提出农民和农村双层经营。

这些都是非常鲜活的经验,
可以加以总结的。

我们的语词的研究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的话,就可以为解决今天的问题,为
政策用语的创新提供非常有益的启示。

第五,对社会科学还是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学理支撑的学科创新”比较合适。

但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事情。

这事急不得,因为不容易。

问题是从何着手,能够比较快地取得
成效。

我个人的看法是,立马就全面铺开,每一个学科都去做,未必可行。

一则分散精力,另
则到了具体的学科就非常困难。

因为现在的学科分类本身就是从西方学来的。

学科的框架、范式、使用的基本的范畴等等都是如此。

比如哲学,就是从西方引进的,以前中国只有经学。


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在西方的哲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命性的变革才创造出来的。

冯契先生用了
毕生的精力,搞了《智慧说三篇》,在语言上也有所创造,靠的是会通中西(或者说会通中西马)。

没有会通是做不到的。

否则就会不伦不类,学界是不会接受的。

也无法到国际上去发声
与他人对话,更不要说什么取得话语权了。

这有赖于学贯中西的人才的培育,需要假以时日。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