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的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平衡条件的改变的影响
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平衡条件的改变的影响化学平衡是指在闭合系统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物质浓度或者摩尔数达到稳定的状态。
在这个平衡状态下,反应速率的前后相互抵消,使得物质的浓度或者摩尔数保持不变。
然而,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平衡条件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平衡移动或者改变。
本文将探讨化学平衡的移动以及平衡条件的改变对平衡系统的影响。
一、温度对平衡的移动和平衡条件的改变的影响在化学反应中,温度是一项重要的外界条件,它对平衡移动和平衡条件的改变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当温度升高时,平衡系统会倾向于消耗热量,反应朝向吸热方向移动。
相反,当温度降低时,平衡系统会倾向于生成热量,反应朝向放热方向移动。
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一般来说,当温度升高时,平衡常数会增大,反应朝正向进行。
这是因为在吸热的条件下,平衡系统会通过吸收热量以抵消外界温度升高对平衡的影响。
相反,当温度降低时,平衡常数会减小,反应朝反向进行。
这是因为在放热的条件下,平衡系统会通过释放热量以抵消外界温度降低对平衡的影响。
二、压力对平衡的移动和平衡条件的改变的影响压力是另一个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
在气体反应中,压力的改变可以导致平衡系统移动以减少压力的影响。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当压力增加时,平衡系统会倾向于通过减少物质的摩尔数来减少压力。
相反,当压力降低时,平衡系统会倾向于通过增加物质的摩尔数来增加压力。
压力对平衡常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体反应中。
根据物态平衡原理,气体摩尔数在平衡时与其分压成正比。
因此,当压力升高时,平衡常数会减小,反应朝反向进行。
当压力降低时,平衡常数会增大,反应朝正向进行。
三、物质浓度对平衡的移动和平衡条件的改变的影响物质浓度是化学平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当某个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时,平衡系统会倾向于移动以减少这种变化。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当某物质浓度增加时,平衡系统会倾向于消耗该物质。
化学平衡的移动外界条件对反应平衡的影响
化学平衡的移动外界条件对反应平衡的影响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当化学反应达到一种稳定状态时,各种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在这个平衡状态下,反应的前进速率与反应的逆向速率相等。
然而,外界条件的变化会对反应平衡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化学平衡的位置和方向。
一、温度的影响改变温度是移动平衡的外界条件之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会导致反应平衡的位置发生变化。
以放热反应为例,当温度升高时,平衡会向右移动(即生成物增多)以吸收多余的热量;而温度降低时,平衡会向左移动(即反应物增多)以释放多余的热量。
反之,吸热反应的情况则相反。
二、压力的影响对于气相反应而言,改变压力也会对平衡位置产生影响。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增加压力会使平衡向反应物的较少摩尔数方向移动,以减少压力;减少压力则使平衡向反应物的较多摩尔数方向移动,以增加压力。
三、浓度的影响通过改变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可以移动反应平衡的位置。
增加反应物浓度会使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以消耗多余的反应物;而增加生成物浓度则会使平衡向反应物方向移动,以消耗多余的生成物。
四、催化剂的影响催化剂对平衡的位置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它可以加速达到平衡的速率。
催化剂通过提供新的反应途径,降低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虽然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但它可以使达到平衡的速率更快。
除了上述条件外,光照、溶液pH值的改变等也会对化学反应平衡产生影响。
这些外界条件的改变都可以通过Le Chatelier原理进行解释,即系统会对外界条件的变化做出平衡的调整,以维持平衡状态。
总结起来,化学平衡的移动外界条件对反应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改变温度、压力、浓度等条件,可以迫使反应向有利于外界条件改变的方向进行平衡的移动,从而实现对反应的控制和调节。
这对于化学工业的生产以及实验室中的反应设计和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课时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Le Chatelier原理预测平衡位置的变化。
教学重点: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Le Chatelier原理的运用教学难点:平衡移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教学准备:幻灯片、平衡反应的实验器材、化学品、平衡反应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幻灯片展示实验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衡反应,平衡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二、讲解(15分钟)1.讲解平衡反应的概念和平衡常数的定义。
2.讲解如何计算平衡常数。
3.介绍Le Chatelier原理,讲解平衡移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进行平衡反应的实验操作。
2.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衡常数。
四、讨论(10分钟)1.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平衡移动的原因。
2.运用Le Chatelier原理,预测平衡位置的变化。
五、练习(10分钟)1.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平衡反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Le Chatelier原理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Le Chatelier原理的运用,提高了他们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选修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说课稿
人教版选修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选修4中的《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这一单元。
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态的条件以及如何调节平衡位置的方法。
通过学习这个单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化学反应平衡过程中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分析该单元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的第二单元,属于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中的一部分。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化学平衡和平衡移动的条件展开,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教材中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1.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 - 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 -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 浓度的变化 - 温度的变化 - 压强的变化 - 催化剂的存在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这一概念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一定的化学基础。
但是对于平衡状态的形成以及影响平衡位置的条件可能并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与学生的联系,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和实际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的深入理解3. 教学方法•指导性讲授结合示范实验:通过教师的指导性讲解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理论知识。
高中化学_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我们在学习高三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二节,学习了化学反应方向,来学习化学反应限度这节知识。
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这一部分内容,并且利用这些知识来作基本的习题,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这届学生的基础不好,掌握知识的程度参差不齐。
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反应方向的基础知识后,再来学习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就比较顺畅了。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
将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我只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服务。
我相信,这种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将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科版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中的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基础知识后学习的。
在内容的设计上,有两条主线,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应用化学平衡知识来认识物质,充分的发挥了同一内容的多重教育教学功能。
根据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学会研究和分析科学问题的方法,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自主设计实验和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的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评测练习1.如右图所示,两烧瓶中充入NO2气体,存在如下平衡:2NO2(g) N2O4(g)△H<0;烧杯甲中盛放100mL 6mol•L-1的HCl溶液,烧杯乙中盛放100mL冷水,现向烧杯甲的溶液中放入25g NaOH固体,同时向烧杯乙中放入25g NH4NO3固体,搅拌使之溶解.(1)烧杯甲中气体颜色;简述理由:2. 在一定温度下将1molCO和1molH2O(g)通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反应:CO(g)+H2O(g) CO2(g)+H2(g),达到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为0.6mol,再通入4molCO 达到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可能是()A.等于0.6molB.等于1molC.大于1molD.大于0.6mol,小于1mol3.若反应aA(g) + bB(g) cC (g) + dD(g)在密闭容器内达到化学平衡以后,升高温度会使平衡混合物中C的质量分数降低,那么:(1)正反应是______热反应;(2)为了提高A的利用率,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课后反思最好的教学设计需通过实践教学来检验,并从中发现问题,进行改进,才能不断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高中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能够预测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浓度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浓度变化预测。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如何预测浓度变化。
教学准备:投影仪、幻灯片、试管、实验物质、平衡常数计算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有关化学平衡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为什么需要研究化学平衡。
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 讲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演示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观察一种平衡反应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
2. 实验二: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浓度,并预测浓度变化。
四、讨论(10分钟)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化学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平衡常数进行计算和预测。
五、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复习。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在实验中自行设计平衡反应实验,并计算平衡常数。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化学平衡对工业生产的重要性,并展示相关实例。
板书设计:化学平衡- 概念及影响因素平衡常数- 计算方法- 反应物浓度计算- 浓度变化预测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巩固化学平衡理论知识。
2. 准备下节课参与化学平衡实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实验操作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学习化学平衡的积极性和兴趣。
同时,要及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化学:2.2.3《化学平衡的移动》优秀教案(鲁科版必修2)
第二节化学反应地快慢和限度第3课时化学平衡地移动【学习目标】1•影响化学平衡地移动因素2•化学平衡地标志【学习过程】一、实验探究(1 )实验原理:N02通常为______ 气体,N2O4通常为 _______ 气体.N02 N2O4正反应为_________ 反应(2)实验步骤:(3)实验现象:(4 )实验分析及结论二、化学平衡地移动地含义:四、判断化学平衡状态地标志:对于反应N2(g)+3H 2(g)2NH 3(g)是否达平衡状态(达到“vf未达到“%”①N2地消耗速率等于N2地生成速率•(”②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生成速率•(”③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生成速率地一半.()④N2地消耗速率等于NH3地消耗速率地一半.()⑤单位时间内,N2与H2生成NH3地分子数与NH3地分解地分子数相等.()⑥单位时间内,生成2xmolNH 3地同时生成xmolN 2和3xmolH 2.()⑦一定温度时密闭容器中N2、H2、NH3地分子数不再改变.()⑧外界条件不变时,N2、H2、NH3地浓度不再改变.()⑨外界条件不变时,N2地转化率不再变化.()⑩外界条件不变时,体系地压强不再改变.()(11)外界条件不变时,体系地质量不再改变.()(12)单位时间内有1个NN斷裂,同时有3个H—H生成.()【典题解悟】例1.已知反应A2 (g)+ 2B2 (g) r J 2AB2 (g)地厶H V 0,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B. 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地时间C. 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D. 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解析:A项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B项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加,达到平衡所用地时间缩短;C项,此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项,此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少地反应,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答案:B例2.反应:A (气)+3B (气). ’2C (气)+Q达平衡后,将气体混和物地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地是A •正反应速率加大,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 .正反应速率变小,逆反应速率加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解析:此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即正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无论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反应速率均降低.答案:C【当堂检测】1. 对于可逆反应M + N Q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M、N、Q三种物质地浓度一定相等B. M、N全部变成了QC. 反应物和生成物地浓度都保持不变D. 反应已经停止2. 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充入N2和H2合成NH3,以下叙述错误地是()A. 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B. 随着反应地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减小为零C. 随着反应地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后保持恒定D. 随着反应地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3. 下列对可逆反应地认识正确地是()A. SO2+Br2+2H2O=H2SO4+2HBr 与2HBr+H 2SO4(浓)=Br2+SO2 +2H2O 互为可逆反应B •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地反应叫可逆反应C.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地反应叫可逆反应D •在一定条件下SO2被氧化成SO3地反应是可逆反应4. 可逆反应H2 (g)+I2 (g).2HI (g)达到限度时地标志是(I2蒸气是紫色地)()A •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B .混合气体地着色不再改变C. H2、12、HI地浓度相等D . I2在混合气体中地体积分数与H2在混合气体中地体积分数相等5. 对于可逆反应2SO2+O2 —2SO3,在混合气体中充入一定量地18O2,足够长地时间后, 18O原子()A .只存在于O2中 B.只存在于O2和SO3中C.只存在于O2和SO2中D.存在于O2、SO2和SO3中6. 对于已达到平衡状态地可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正、逆反应不再继续进行B .反应物和生成物地浓度相等C.反应物质量地总和与生成物质量地总和相等D .单位时间内消耗和生成某物质地物质地量相同7. 一定温度下,反应N2 (g)+3H2(g) - 2NH 3(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地标志是A. C(N2): c(H2):C(NH3)= 1 : 3 : 2B. N2, H2和NH3地物质地量分数不再改变C. N2与H2地物质地量之和是NH3地物质地量地2倍D .单位时间里每增加ImolN 2,同时增加3molH2&在密闭容器中通人A、B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A(g)+B(g) 2C(g)△ H<0X YA再加入A B地转化率B 1再加入C A地体积分数C增大压强A地转化率D升高温度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达到平衡后,改变一个条件,下列量( Y )地变化一定符合图中曲线地是9. (2007全国卷1 ) 13.右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地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地示意图•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地是A .反应达平街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B .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IIC .该反应达到平衡态I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IID .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I和平衡态II时浓度不相等10. (2007 江苏卷)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s)+2B(g) = 2C(g)+D(g) ; △ H<0.现将1mol A和2molB加入甲容器中,将 4 molC和2 mol D加入乙容器中,此时控制活塞P,使乙地容积为甲地2倍,打时两容器内均达到平衡状态(如图1所示,隔板K不能移动).下列说法正确地是A .保持温度和活塞位置不变,在甲中再加入1molA和2molB,达到新地平衡后,甲中C地浓度是乙中C地浓度地2倍B .保持活塞位置不变,升高温度,达到新地平衡后,甲、乙中B地体积分数均增人C.保持温度不变,移动活塞P,使乙地容积和甲相等,达到新地平衡后,乙中C地体积分数是甲中C地体积分数地2倍D .保持温度和乙中地压强不变,t2时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质量地氦气后,甲、乙中反应速率变化情况分别如图2和图3 所示(t1前地反应速率变化已省略)11. 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地容器中,反应2A (g) +B ( g) •' 2C (g )达到平衡时,A、B和C地物质地量分别为4mol、2 mol和4 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地物质地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地是A .均减半B .均加倍C .均增加1 molD .均减少1 mol12. 在恒温、恒容地条件下,有反应2A (气)+2B (气)• ------------ C (气)+3D (气),现从两条途径分别建立平衡.途径I: A、B地起始浓度为2mol/L途径n:C、D地起始浓度分别为2mol/L 和6mol/L ;则以下叙述中正确地是A •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百分组成相同B •两途径最终达到平衡时,体系内混合气百分组成不同C.达到平衡时,途径I地反应速率V ( A)等于途径n地反应速率为V ( A)D •达到平衡时,途径I所得混合气地密度为途径n所得混合气密度地1/2参考答案I. C 2.B 3.C 4.B 5.D 6.D 7.B 8.AC 9.C 10.BDII. C 12.AD。
2.2.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教学设计)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化学平衡》教学设计第二节第三课时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到平衡移动的概念。
【讲解】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如果改变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原来的平衡状态会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提问】那平衡移动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看图示。
【投影】【讲解】那么由此可以看出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就是条件发生了改变,导致正反应与逆反应的速率不相等,从而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导致平衡发生了移动。
【提问】化学移动的方向我们如何来判断呢?Fe(SCN)(浅黄色)(无色)(红色【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填写学案。
溶液颜色变深溶液颜色变深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对科学研究的深度理解。
结论对可逆反应Fe3++3SCN-Fe(SCN)3,分别增大c(Fe3+)和c(SCN -)后,Fe(SCN)3的浓度均增大,即化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滴加NaOH溶液,由于3OH-+Fe3+===Fe(OH)3↓,减小了Fe3+的浓度,Fe(SCN)3的浓度也减小,即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教师】工业生产上常采用增大廉价反应物的浓度,来提高贵重物质转化率的措施,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学生】根据刚刚学习到的知识,填写学案中的表格。
【总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参与反应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①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使得v(正)大于v(逆),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①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使得v(正)小于v(逆),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浓度改变时平衡移动的图像是怎样的。
【讲解】①平衡正向移动①平衡逆向移动【过渡】压强对化学平衡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我们由接下来的实验进行探讨。
【学生】原理2NO2(红棕色)N2O4(无色)混合气体颜色瞬间加深,又逐渐变浅N2O4(2.2.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一、化学平衡的移动1、定义2、图示:3、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条件改变,v正≠v逆。
高中化学反应平衡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平衡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
3. 能够解释化学反应平衡的变化过程。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2. 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
3. 化学反应平衡的变化过程:平衡恢复、平衡失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及其变化过程;
难点: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化学教材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烧杯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通过实验或案例引入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
1. 介绍化学反应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
三、实验操作
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并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操作。
四、讨论与总结
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引导他们总结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
五、拓展延伸
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拓展化学反应平衡的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六、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及变化过程展开,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高中化学_高中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题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课时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用勒•夏特列解释实验现象。
2.学会利用比较Q与K的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类比迁移,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创造性思考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具准备课件、学生实验仪器和试剂等教学方法回顾梳理——实验探究新观念——新问题研讨——点拨引领——变式练习——拓展提升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两个问题【导入】1、某自来水厂在用液氯进行消毒处理时还加入少量液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O H2O+NH2Cl,NH2Cl比HClO稳定。
加液氨能延长液氯杀菌时间,这是为什么呢?高一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并且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如果条件改变,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过渡导入】是否能够改变反应条件使可逆反应向合成氨方向移动以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板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化学平衡的移动【设疑】反应条件的改变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如何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若平衡移动的结果是体系中产物浓度(或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增大,则平衡正向移动。
【板书】二、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温度【实验演示】将2NO2(g)= N2O4(g)平衡体系分别置于热水、室温、冰水中。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从反应速率角度、Q和K的大小关系分析平衡移动的方向。
温度升高正逆速率增大,但V正<V逆,平衡逆向移动;因条件改变瞬间,Q不变,则K减小。
观察、回答热水:颜色变深,二氧化氮浓度增大,平衡向左移动。
由于正反应放热,则逆反应吸热,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冰水:颜色变浅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高中化学_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反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可逆反应平衡状态特征,引入平衡移动的概念,建构化学平衡移动的认知模型。
2.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研究温度、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会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建构平衡思想。
3. 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4. 通过家庭小实验、来自化工生产的思考、来自生活的应用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化学科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教学过程】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化学2(必修)》的学习已经知道温度、浓度、压强等反应条件的改变将使化学平衡状态发生移动,但不知道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将如何移动。
本节课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从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化学平衡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2.该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对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一方面注重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得出结论;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平衡常数等知识对所得结论进行理性分析,加深对规律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3. 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比较薄弱,通过设置实验及探究活动(浓度对氯化铁与硫氰化钾反应平衡的影响;温度对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平衡的影响),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得结论的能力,提升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效果分析1.本节课从生活走进化学,以家庭小实验——花青素变色导入新课,设置悬念,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后设置两个实验探究——探究温度、对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得结论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针对得出的结论寻找理论解释,从知识上升到方法,交给学生探究的思路方法并应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后续学习,学以致用。
高中化学 232 化学平衡移动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化学 232 化学平衡移动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2.认识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产和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课标解读1.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加深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2.学会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图像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教学地位本课时是在第1课时的基础上,结合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总结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是今后学习其他平衡的基础。
●新课导入建议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g)+B(g)2C(g)。
(1)该反应达平衡的基本标志是什么?(2)若改变条件,使化学反应速率发生变化,化学平衡是否移动?若各成分的百分含量发生变化,平衡是否移动?【提示】(1)v正=v逆或各组分的浓度不变。
(2)若v正与v逆同时改变,但v正′=v逆′,则平衡不移动;若v正′≠v逆′,则平衡移动;但只要各成分的百分含量变,则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1)看教材P26页,完成【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并完成【思考交流1】;(2)看教材P27~28页,完成【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入新课、分析本课时的教材地位。
⇒步骤2:建议对【思考交流】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
⇓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1】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3三题,验证学生对“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掌握情况。
⇐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教材P27~P28页的讲解,对探究一进行总结。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利用【问题导思】所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师生互动。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化学平衡图像问题的解法”,可利用【问题导思】所设置的问题,师生互动。
可利用【教师备课资源】为您提供的例题拓展学生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衡移动的涵义。
2、了解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够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3、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4、能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对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解释。
过程与方法
1、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2、在学习、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
1、了解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够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2、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2、实验探究法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三、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