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八 第20讲 环境问题与区域生态建设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突破练20 环境问题与区域生态建设

(2018·重庆七校联考)沙棘为多年生落叶性灌木,一般每亩(1亩约为667平方米)荒地只需栽种沙

棘120~150棵,4~5年即可郁闭成林。沙棘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近年来,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有所下降。下图为我国沙棘种植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下列不属于沙棘生长习性的是( )

A.喜光,耐寒暑

B.喜高温

C.耐旱,耐盐碱

D.抗风沙

2.我国在黄土高原大面积种植沙棘的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区黄土广布,土层较深厚

B.该地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C.沙棘果单产高,经济价值高

D.该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3.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下降,其可能原因不包括( )

A.引种地气候条件与野生地差异大

B.人工种植沙棘密度增大,通风条件变化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D.人工引种技术落后

答案:1.B 2.B 3.D

解析:第1题,植物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指示作用,从植物的生长环境可以反推其生长习性。图中沙棘主要分布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干旱多大风,土壤贫瘠,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严重,但因纬度较高、海拔较高,热量条件不好。故选B项。第2题,黄土

高原地处湿润、半湿润区与干旱、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光照强,温差大,适合多种经济作物的生长,但该地区沟谷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存在大面积荒地。根据材料“栽种沙棘120~150棵,4~5年即可

郁闭成林”可知,沙棘可用于水土保持。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黄土高原水

土流失严重是其大面积种植沙棘的主要原因。第3题,近些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引种技术已较为成熟,故选D项。

(2017·吉林调研)斑块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常用下列指数反映景观格局特点: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斑块形状指数(LSI,斑块形状越偏离正方形时值越大)。据此完成第

4~5题。

广东省1973—2013年红树林景观指数变化

NP(斑块数量) PD(斑块密度) LPI(面积指数) LSI(形状指数) 1973年487 1.46 6.5 369.22

1990年783 6.93 3.88 42.13

2000年695 9.13 3.66 38.45

2010年864 8.98 5.3 42.26

2013年 1 227 7.32 3.49 53.87

1973—2013年广东省红树林面积变化图

4.下列对广东省红树林景观变化情况推测正确的是( )

A.斑块形态总体趋于规则

B.景观趋于破碎化

C.最大斑块面积先减少后增加

D.景观总面积一直减少

5.下列因素对广东省红树林景观变化的影响程度最小的是( )

A.生物入侵

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C.林区捕捞和挖掘海产品

D.台风活动

答案:4.B 5.D

解析:第4题,由于斑块形状指数(LSI)由1973年到2013年先变小后变大,说明斑块形状先接近正方形,后偏离正方形,所以斑块形态不规则,A项错;而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由1973年到2000年减少,再到2010年增加,之后又减少,景观趋于破碎化,所以B项正确,C项错;由于斑块数量和密度都在增加,景观面积是增加的,D项错。第5题,由图看出,红树林面积变小,生物入侵会影响红树林的生存,海平面上升会淹没红树林,林区捕捞和挖掘海产品会影响和破坏红树林,所以A、B、C三项都影响红树林的面积,而红树林可以抵御台风,所以台风对红树林景观变化的影响程度最小,因此选D项。

(2018·湖北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七校联考)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鱼类。资料显示,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达到199 000吨的最高值,到2002年只有2 592吨。当地政府经

过十余年的努力,在2015年底湟鱼资源量恢复到60 000吨。下图为青海湖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7题。

6.20世纪60年代后青海湖湟鱼资源快速减少,下面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修建水坝,阻碍湟鱼洄游②鸟类过量繁殖,捕食量增多③周边生态保护,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河流水位下降,湟鱼无法洄游④人类过度捕捞以及污水排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以下措施对恢复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可行的是( )

①拆除水坝②修建过鱼通道③阻止鸟类捕食④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生产、生活用水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6.C 7.A

解析:第6题,青海湖湟鱼短时期内数量锐减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度捕捞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①④属于减少原因。鸟类过量繁殖不符合事实,且鸟类捕食对鱼的数量影响不大,②错误;周边生态保护,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河流水位变化平缓,利于鱼类洄游,③错误。第7题,拆除水坝影响经济发展,①错误。当前,为了保障湟鱼顺利洄游,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修建过鱼通道,保证湟鱼顺利洄游,②正确。阻止鸟类捕食违背自然规律,危害鸟类生存,③错误。发展节水农业,节约生产、生活用水,能有效防止青海湖湖面萎缩,保证了湟鱼的生存空间,④正确。

(2017·福建厦门质检)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据此完成第8~9题。

孔隙度/% 含水量/%

封山育林48.5 14.5 15.2 1.17

乔灌结合42.6 13.8 13.8 0.95

林草结合42.5 14.1 15.2 1.12

乔木纯林39.4 13.4 12.8 0.94

撂荒地39.1 12.2 12.3 0.87

注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8.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

A.封山育林

B.乔灌结合

C.林草结合

D.乔木纯林

9.除减轻土壤侵蚀外,该退耕还林工程还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