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起源
病毒学
![病毒学](https://img.taocdn.com/s3/m/396dab607e21af45b307a836.png)
1.病毒的起源(三个)证据、举例课本P4第一种学说认为,病毒是地球上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最为原始的生命物质,病毒既具有化学大分子的属性,又具有生物的部分特征。
这似乎提示,在从无机自然界到生命出现这一漫长的转变过程中,病毒正处于非生物到生物的过渡位置,也就是说病毒正好填补从化学大分子到原始细胞生物中间的空白。
其要点是:地球上生命物质产生的环境中首先由无机物质演化为有机物质,再演化为大分子生命物质。
这个学说是根据生命起源学说和分子进化理论所提出来的一种纯粹的假设,缺乏任何进化上的证据。
第二种学说认为病毒是一种高级微生物的退行性生命物质,微生物细胞在生命历程中的部分基因丢弃使其丧失独立的自我繁殖能力,最终退化为病毒。
提出这种假说的依据是:在细胞内环境寄生的细菌与病毒之间,还存在着像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是二类非独立生活的细胞生物)这样一些比细菌更原始,而且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中间形式,并据此推测,由寄生于细胞的低级细菌退化为立克次氏体一类的生物,再退化为衣原体一类的生物,进而退化成病毒。
如果假说成立,那就应该在病毒能够感染的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中找到这种细胞内寄生的小型细胞生物,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况且,在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中未见发现病毒的报道。
可见,该假说成立的证据不足。
第三种学说认为,病毒来源于正常细胞的核酸,因偶然途径从细胞内脱离出来而变为病毒,这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病毒起源的内源性学说。
支持这个学说的多半来自于一些实验的间接证据:病毒与质粒的相似性,质粒本属于细胞的一部分,但它可以随时脱离细胞,并在细胞之间传递;有很多DNA病毒,如细菌病毒中的λ噬菌体,植物病毒中的花椰菜花叶病毒,动物病毒中的乙肝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和乳头瘤病毒等,这些病毒的DNA或全部或部分可以结合到它们所寄生的细胞的染色体上,从而变为细胞的一部分,这正好是细胞核酸外逸的逆过程;利用核酸分子探针技术发现很多能与细胞染色体结合的病毒DNA的整合区序列与发生整合的染色体的侧翼序列有很大的同源性,尤其在一些逆转录病毒(艾滋病的病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属于此类)中的癌基因V-onc与细胞中的原癌基因C-onc高度同源;正常细胞中存在较广泛的逆转录型可动遗传因子,如酵母细胞的Ty因子、果蝇的Copia样因子、脊椎动物的IAf,基因,和逆转录型重复序列,如人的Alu因子及KpnⅠ因子等,提示正常的细胞中含有RNA 所介导的DNA合成反应,而这与逆转录病毒的核酸的复制行为一致。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章病毒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章病毒](https://img.taocdn.com/s3/m/376d7b0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f.png)
基因疗法
通过编辑人体细胞基因,使其产 生抗病毒蛋白或抑制病毒复制的 蛋白,从而达到治疗病毒感染的
目的。
病毒疫苗的研究与开发
mRNA疫苗
01
利用mRNA编码病毒抗原,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具有快速
开发和生产的优势。
病毒载体疫苗
02
利用减毒或灭活的病毒作为载体,搭载病毒抗原基因,刺激人
体产生免疫反应。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此外,还有蛋白 质病毒和类病毒等特殊类型。
病毒的命名通常采用双名法,由属名和种名组成,例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负责对全球已知病毒进行分类和命名,并定期更新和完善病毒 分类体系。
02 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病毒的形态多样,包括球形、 杆形、丝形等,直径通常在20300纳米之间。
病毒的发现与起源
病毒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末,当时人们注意到某些疾病与
细菌无关。
1901年,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 被确定为一种病毒,这是人类历
史上发现的第一种病毒。
关于病毒的起源,目前科学界存 在多种假说,包括逆向理论、细
胞起源理论和共进化理论等。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章病毒
目 录
• 病毒概述 • 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 病毒的传播与感染 • 病毒与人类健康 • 病毒的未来研究与展望
01 病毒概述
病毒的定义与特点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由 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必须 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复制繁殖。
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变异 性,对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系统 具有抗性。
病毒的外部结构
包膜病毒
具有脂质膜,表面有蛋白质,可 与宿主细胞膜融合进入细胞。
《病毒》ppt课件
![《病毒》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08b03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c.png)
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粪口途径、血液传播等多种方式传播。
宿主范围与致病性
宿主范围
不同病毒具有不同的宿主范围,可感 染人类、动物、植物等生物体。
致病性
病毒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从轻微感 冒到严重致命疾病,如流感、艾滋病 、埃博拉出血热等。病毒的致病性与 病毒类型、宿主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02
常见病毒类型及其危害
计算机病毒
01
02
03
蠕虫病毒
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 ,占用系统资源,导致网 络拥堵甚至瘫痪。
木马病毒
隐藏在看似正常的程序中 ,窃取用户信息,如账号 密码、信用卡信息等。
勒索病毒
加密用户文件,要求支付 赎金以恢复文件,造成巨 大经济损失。
手机病毒
恶意扣费病毒
远程控制病毒
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问题探讨
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介绍
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 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
国际相关法律法规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 )、美国《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案》 等。
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和教育
提高公众对网络安全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洞。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详细 的应急预案,以便在发生网络 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
杀毒软件选择及使用技巧
选择知名度高、口碑好的杀毒软件品 牌,如卡巴斯基、诺顿等。
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和操作系统,确保 计算机处于最新安全状态。
在安装杀毒软件前,先对计算机进行 全盘扫描,清除潜在的病毒和恶意软 件。
在使用杀毒软件时,注意开启实时监 控和自动更新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并 处理病毒威胁。
非典(SARS)病毒的来源与传染
![非典(SARS)病毒的来源与传染](https://img.taocdn.com/s3/m/1901f40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35.png)
非典(SARS)病毒的来源与传染【摘要】非典(SARS)病毒是一种源自动物的冠状病毒,它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
患者的潜伏期通常为2-10天,具有较高的传染性,易在密闭场所传播。
该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可导致呼吸困难、发热等严重症状,甚至致命。
预防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虽然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该病毒,但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例、加强卫生防控措施仍然是有效防范非典(SARS)病毒传播的方法。
【关键词】非典(SARS)病毒、来源、传染、起源、传播途径、潜伏期、传染性、危害、预防措施、防治方法、研究进展1. 引言1.1 非典(SARS)病毒的来源与传染非典(SARS)病毒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来源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根据研究显示,非典(SARS)病毒可能起源于野生动物,例如果子狸、穿山甲等,这些动物被认为是潜在的自然宿主。
病毒可能通过人类与这些动物的密切接触而发生传播。
也有研究表明非典(SARS)病毒可能通过农场动物、家禽等中间宿主传播给人类。
一些研究者认为非典(SARS)病毒可能是由多个不同来源的动物病毒重新组合而成的。
非典(SARS)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染。
当一个感染非典(SARS)病毒的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就会释放出含有病毒的飞沫,健康人接触到这些飞沫或感染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等都可能导致传染。
非典(SARS)病毒也可能通过空气传播,尤其在密闭空间或集中人群环境中容易发生传播。
了解非典(SARS)病毒的来源与传染途径对于有效防控疫情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对动物来源的监测和管控,规范个人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预防非典(SARS)病毒的传播。
2. 正文2.1 非典(SARS)病毒的起源非典(SARS)病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2年11月,当时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农业投资公司的一名员工被感染了一种未知的冠状病毒。
病毒与人类关系
![病毒与人类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4af700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7.png)
04 病毒与人类共生的未来
病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01源自0203促进生物多样性
病毒可以感染各种生物, 通过基因交换和重组,促 进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态平衡
病毒可以控制宿主细胞的 数量,防止宿主细胞过度 繁殖对环境造成影响,有 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促进基因交流
病毒可以携带并传递基因, 促进不同生物之间的基因 交流和进化。
病毒可能来源于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
另一种观点认为,病毒可能来源于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这些细菌在演化过程中 逐渐失去了自主生存的能力,转而依靠宿主细胞提供的能量和物质进行复制。
病毒的演化
适应宿主环境
病毒在演化过程中不断适应宿主环境 ,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这种适应性 演化可以体现在病毒的传播方式、致 病性、免疫逃逸等方面。
病毒通过污染水源或食物进入 人体,如霍乱病毒、甲型肝炎
病毒等。
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直接危害
病毒引起各种疾病,如 感冒、流感、肝炎、肺 炎等,严重时可导致死
亡。
心理压力
病毒爆发和传播引起人 们的恐慌和焦虑,对心
理健康造成影响。
社会负担
病毒传播给社会带来医 疗资源紧张、社会秩序
受影响等问题。
长期并发症
跨物种传播
病毒常常发生跨物种传播,从一种动 物或植物传播到另一种动物或植物。 这种传播可能导致病毒适应新的宿主 ,并引发新的疾病。
病毒的多样性
病毒种类的多样性
病毒种类繁多,包括DNA病毒、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等。这些病毒在形态、 基因组结构、复制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病毒基因组的多样性
病毒基因组结构多样,可以单链或双链,可以是DNA或RNA。此外,病毒基因 组还可能发生变异,产生不同的基因型或亚型,导致病毒的致病性和传播方式 有所不同。
新冠病毒的源头与传播途径
![新冠病毒的源头与传播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bf489618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3.png)
新冠病毒的源头与传播途径近期,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
然而,人们对于该病毒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仍有很多疑虑和困惑。
本文将探讨新冠病毒的源头以及其传播途径,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
一、新冠病毒的源头1.1 病毒的起源新冠病毒是一种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目前,该病毒的起源尚不明确。
有学者认为,该病毒起源于野生动物,例如蝙蝠和穿山甲等。
这些动物也是SARS和MERS等病毒的主要宿主。
1.2 病毒的传播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
病毒通过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唾液等通过空气传播到另一人的呼吸道和眼结膜等处,从而引发感染。
二、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2.1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在距离感染者1至2米的范围内,另一无症状的人吸入感染源产生的飞沫,或者将飞沫附着在其口腔、鼻腔、眼睛等部位造成感染。
该传播途径是新冠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2.2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通过接触感染者或感染源而引发感染。
感染源可以是任何被污染的物体,例如门把手、公共交通工具、桌面、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等。
感染者接触到这些污染物体后,再将其手带入口腔、鼻腔、眼睛等部位,就可能造成感染。
2.3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病毒通过气溶胶在空气中传播,在粒径小于5微米的病毒颗粒在空气中悬浮一定时间后被无意识吸入肺部,导致感染。
病毒可以通过室内空气传播,特别是在密闭、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如电梯、电影院等,病毒的传播可以更加严重。
三、如何预防新冠病毒3.1 做好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措施是预防新冠病毒传播的关键。
建议大家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距离等。
如果出现类似感冒症状,应及时就诊并隔离。
在家中合理通风也是重要的措施。
3.2 做好环境卫生环境也是病毒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建议大家定期开窗通风、勤消毒、避免多人聚集等。
3.3 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当前,全球的医疗资源都非常紧张,我们需要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应该先采取自我隔离和家庭治疗等措施。
病毒的起源与演化
![病毒的起源与演化](https://img.taocdn.com/s3/m/3d0c68e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8.png)
病毒的起源与演化病毒是一种极微小的病原体,无法自主繁殖,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造成宿主的疾病。
病毒种类繁多,疾病类型也各不相同,而其起源与演化则引发了人们的许多猜测和探究。
病毒起源的猜测病毒的起源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话题。
在研究病毒起源的过程中,科学家提出了几种假说。
1.变异起源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病毒可能是由原来与宿主的共生微生物演化而成的。
这些微生物会对环境变化进行适应,并且会发生基因突变。
如果这些变异微生物没有足够的营养来源,可能会寄生在宿主细胞内,从而形成了病毒。
2.退化起源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病毒可能是自主生命进化降解的产物。
在过去,某些生物体具有自主生命力,但在演化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生物体逐渐失去了某些基因,最终产生了病毒这种非自主生命体。
3.修饰起源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病毒起源于宿主细胞基因的修饰和突变。
根据这种假说,病毒起源于宿主细胞的RNA和DNA丝,它们在修饰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最终形成了病毒。
以上假说都是科学家长期探讨后提出的猜测,但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支持这些假说,因此病毒起源的问题仍然是一个科学难题。
病毒的演化病毒已存在于地球上数百万年,它们不断地适应各种生物细胞,从而发生微小的变化。
这种变化造成病毒的演化,使得病毒越来越难以被识别和治疗。
病毒的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
例如,环境因素的变化、宿主细胞类型的变化以及自身基因的变化都是影响病毒演化的因素。
与其他生物相比,病毒的演化速度非常快,这是因为病毒有较高的突变率和基因重组率。
当宿主细胞中有多个病毒株时,它们可以发生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变异株,从而增加病毒生存的机会。
与病毒演化相关的现象相当常见,例如病毒突变、毒株转移等等,病毒变异的形式也非常多样化,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表面蛋白,使他们逃避宿主细胞的免疫系统,从而突破自身的“免疫死亡线”。
结语对于病毒起源和演化的探究,科学家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从人类防疫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加强自己的个人卫生,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可能存在病毒的物体和场所,来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
《初中生物课件病毒》课件
![《初中生物课件病毒》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adc89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23.png)
病毒与疾病的关系
病毒是导致许多疾病的病原 体,如流感、麻疹、肝炎等 。
病毒的感染会导致人体出现 各种症状,如发热、咳嗽、 乏力等。
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 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
病毒的感染会影响人体的免 疫系统,导致身体虚弱,容 易感染其他疾病。
病毒的传播方式与预防措施
01
避免接触患者和疑似患者,减少前往人群密 集场所。
病毒的发现与起源
病毒的发现
病毒最早是在19世纪末期被发现的 ,当时人们发现烟草花叶病是由一种 非常微小的生物引起的,这种生物后 来被称为烟草花叶病毒。
病毒的起源
关于病毒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有学 者认为病毒可能来自于寄主细胞的基 因突变,也有学者认为病毒可能来自 于其他微生物的共生。
病毒的基本结构
0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
03
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04
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病毒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 用于将外源基因导入细 胞或组织中。
疫苗研发中,病毒可以 用于制备灭活疫苗或减 毒疫苗。
生物治疗中,病毒可以 用于基因治疗或细胞治 疗。
病毒还可以用于研究细 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
复制与合成
核酸复制
病毒的核酸在细胞核内进行复制,产生新的病毒基因。
蛋白质合成
根据病毒基因的指令,细胞内的核糖体合成病毒蛋白质。
成熟与释放
组装与修饰
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在细胞内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释放
成熟的病毒颗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继续感染其他细胞或传播到其他个体。
04 病毒对人类的影响
核心
由核酸分子(DNA或RNA)构成 ,携带病毒的遗传信息。
病毒的起源、繁殖及典型例题
![病毒的起源、繁殖及典型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00302d9d5a8102d277a22f01.png)
病毒的起源、繁殖及典型例题起源: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病毒的存在。
关于病毒的起源,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答案。
原因是:由于病毒不像细胞生物那样含有共同的基因,因此无法通过比较基因的方式来追溯病毒的起源。
根据病毒的特点,科学家目前提出了三种主要的学说来解释病毒的起源。
分别是细胞退化学说、质粒起源学说、病毒和细胞共演化学说。
1.细胞退化学说观点:由于病毒含有与细胞生物同样的信息分子D N A或者R N A,使用同样的遗传密码,其蛋白质也由同样的20种氨基酸组成,有包膜的病毒其包膜也和细胞膜非常相似,一个自然的想法就是病毒是由细胞简化形成的。
也就是先有细胞,后有病毒。
简化的细胞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但是遗传物质仍然在,可以在活的细胞中进行复制。
依据1:例如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就是寄生在真核细胞中的原核生物,像病毒一样只能在寄主细胞内繁殖。
立克次氏体有细胞结构,拥有三羧酸循环的酶和电子传递链用于合成A T P,但是不能自己合成氨基酸和核苷。
这可以看成是细胞最初阶段的退化,即细胞结构还在,拥有细胞质,能够进行新陈代谢,但是由于许多基因的缺失,已经不能够独立生活,而必须依靠真核细胞提供它所缺乏的成分,例如氨基酸和核苷。
但是它们还是细胞,不是病毒。
依据2:拟菌病毒(m i m i v i r u s)的发现。
1992年,科学家在一种变形虫中发现了一种寄生物。
它的直径有0.4微米,加上外面的蛋白长丝,直径可以达到0.6微米,接近细菌的大小,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看见。
由于它对革兰氏染色法有反应,最初被认为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直到2003年法国科学家才发现它其实是病毒,由于和细菌如此相似而被命名为“拟菌病毒”。
拟菌病毒虽然自己不进行新陈代谢,却含有与糖类、脂类和氨基酸代谢有关的基因,也有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氨酰-t R N A合成酶,说明这些基因是原来细胞的残留,支持它是细胞进一步退化的产物。
只要退化的细胞发展出衣壳蛋白,就有可能退化成为能够在细胞外独立存在,并且能够感染新细胞的病毒。
重要病毒的起源与研究
![重要病毒的起源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52ef8ab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1a.png)
重要病毒的起源与研究病毒是一种微生物,是由DNA或RNA核酸包裹在外层蛋白质中,需要寄生宿主细胞来生长繁殖的微小生物。
病毒的起源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人类已经研究了很多种不同的病毒,并针对其中的一些病毒开发出了疫苗和治疗方法。
然而,人们对于病毒究竟是如何起源,在地球上是如何演化的和传播的,仍然存在许多未知和待研究的问题。
一、病毒起源的假说目前,有三种主要的假说被人们广泛接受,这些假说被称为“自然起源假说”、“背景辐射假说”和“寄生假说”。
自然起源假说认为,病毒是由最原始的有机体自然演化而来的。
这种假说的理论基础是有关原始生命的进化,而目前研究结果也表明,病毒的DNA和RNA种类非常多,并且根据病毒种类的不同,其核酸的组成和结构都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可以认为病毒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组合体,可能是从各种原始有机体中逐步演化而来的。
背景辐射假说认为,病毒是由宇宙射线的辐射所产生的。
这种假说的理论基础是辐射能影响生命活动的物理学知识。
研究表明,宇宙射线能够在DNA和RNA中引起改变,进而改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病毒可能是由宇宙射线通过辐射作用演化而来的。
寄生假说认为,病毒是由已经存在的、可以自行繁殖的细胞逐渐演化而来的。
这种假说的理论基础是细胞的生物学知识,细胞本身就是一种自主繁殖的生物。
当有某些变异的细胞不能自行繁殖时,可能就开始依赖于其他细胞的寄生,进而进化成病毒。
二、重要病毒的研究1. 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是一种 RNA 病毒,通常会引起轻重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
它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三种,其中最具感染力的是甲型流感病毒。
研究表明,流感病毒可能是由鸟类、家禽和家畜等动物中逐渐演化而来的。
2.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是导致艾滋病的主要病原体。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它能够利用宿主细胞的RNA合成出DNA,然后将自己的基因序列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计算机病毒起源于哪里
![计算机病毒起源于哪里](https://img.taocdn.com/s3/m/60dc351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5.png)
计算机病毒起源于哪里计算机病毒从哪里来的呢?到底起源于什么地方?下面由店铺给你做出详细的计算机病毒起源说法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计算机病毒起源说法一:1)科学幻想起源说。
1977年,美国科普作家托马斯·丁·雷恩推出轰动一时的《Ado1escence of P-1》一书。
作者构思了一种能够自我复制,利用信息通道传播的计算机程序,并称之为计算机病毒。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幻想出来的计算机病毒。
人类社会有许多现行的科学技术,都是在先有幻想之后才成为现实的。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这本书的问世对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恶作剧起源说。
恶作剧者大多是那些对计算机知以和技术均有兴趣的人,并且特别热衷于那些别人认为是不可能做成的事情,因为他们认为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
这些人或是要显示一下自己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天资,或是要报复一下别人或单位。
前者是无恶意的,所编写的病毒也大多不是恶意的,只是和对方开个玩笑,显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以达到炫耀的目的。
虽然计算机病毒的起源是否归结于恶作剧者还不能够确定,但可以肯定,世界上流行的许多计算机病毒都是恶作剧者的产物。
(3)游戏程序起源说。
70年代,计算机在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计算机程序员为了娱乐,在自己实验室的计算机上编制吃掉对方程序的程序,看谁先把对方的程序吃光,有人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病毒,但这只是一个猜测。
(4)软件商保护软件起源说。
计算机软件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品,由于人们对于软件资源的保护不尽合理,这就使得许多合法的软件被非法复制的现象极为平常,从而使得软件制造商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因此,软件制造商为了处罚那些非法拷贝者,而在软件产品之中加入病毒程序并由一定条件触发传染。
例如,Pakistani Brain病毒在一定程度上就证实了这种说法。
该病毒是巴基斯但的两兄弟为了追踪非法复制其软件的用户而编制的,它只是修改磁盘卷标,把卷标改为Brain以便识别。
计算机病毒来源于哪里
![计算机病毒来源于哪里](https://img.taocdn.com/s3/m/14d85963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0.png)
计算机病毒来源于哪里计算机病毒也是有来源的,不可能从石头里蹦出来,那么计算机病毒来源于哪里呢?下面由店铺给你做出详细的计算机病毒来源说法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计算机病毒来源说法一:计算机病毒来源(1)搞计算机的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恶作剧、寻开心制造出的病毒, 例如象圆点一类的良性病毒。
计算机病毒来源(2)软件公司及用户为保护自己的软件被非法复制而采取的报复性惩罚措施。
因为他们发现对软件上锁, 不如在其中藏有病毒对非法拷贝的打击大, 这更加助长了各种病毒的传播。
计算机病毒来源(3)旨在攻击和摧毁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系统而制造的病毒----就是蓄意进行破坏。
例如1987年底出现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西伯莱大学的犹太人病毒, 就是雇员在工作中受挫或被辞退时故意制造的。
它针对性强, 破坏性大, 产生于内部, 防不胜防。
计算机病毒来源(4)用于研究或有益目的而设计的程序, 由于某种原因失去控制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计算机病毒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若按其表现性质可分为良性的和恶性的。
良性的危害性小, 不破坏系统和数据, 但大量占用系统开销, 将使机器无法正常工作,陷于瘫痪。
如国内出现的圆点病毒就是良性的。
恶性病毒可能会毁坏数据文件, 也可能使计算机停止工作。
若按激活的时间可分为定时的和随机的。
定时病毒仅在某一特定时间才发作, 而随机病毒一般不是由时钟来激活的。
若按其入侵方式可分操作系统型病毒( 圆点病毒和大麻病毒是典型的操作系统病毒), 这种病毒具有很强的破坏力(用它自己的程序意图加入或取代部分操作系统进行工作), 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原码病毒, 在程序被编译之前插入到FORTRAN、C、或PASCAL等语言编制的源程序里, 完成这一工作的病毒程序一般是在语言处理程序或连接程序中;外壳病毒, 常附在主程序的首尾, 对源程序不作更改, 这种病毒较常见, 易于编写, 也易于发现, 一般测试可执行文件的大小即可知;入侵病毒, 侵入到主程序之中, 并替代主程序中部分不常用到的功能模块或堆栈区, 这种病毒一般是针对某些特定程序而编写的。
新冠肺炎病的起源与传播途径
![新冠肺炎病的起源与传播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9555c16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f.png)
新冠肺炎病的起源与传播途径新冠肺炎病(COVID-19)是一种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最早于2019年底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爆发。
本文将探讨新冠肺炎病的起源和主要的传播途径。
一、病毒的起源据科学家的初步研究,SARS-CoV-2病毒很可能起源于野生动物。
早期的患者与海鲜市场有关,这表明有野生动物可能是病毒的源头。
然而,对于病毒确切的起源仍然在研究中。
二、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新冠病毒主要通过患者的呼吸道飞沫传播给他人。
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可释放出带有病毒的飞沫,其他人如果吸入这些飞沫,可能也会受到感染。
因此,保持社交距离、佩戴口罩、避免亲密接触等措施能够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
2.直接接触传播如果一个人接触了感染者的口、鼻或眼睛等黏膜,或者接触了其分泌物,例如唾液、呕吐物、尿液等,也可能感染病毒。
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并尽量避免触摸自己的脸,可以帮助减少直接接触传播的风险。
3.空气传播除了飞沫传播,新冠病毒可能还可以通过空气中的小颗粒(气溶胶)传播给他人。
在密闭环境中,尤其是通风不良的地方,如果有感染者呼吸或说话,可以释放出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其他人如果吸入这些气溶胶,也可能感染病毒。
因此,保持室内的良好通风、避免长时间停留在密闭空间,可以减少空气传播的风险。
4.接触污染物体传播病毒有可能通过接触污染的物体或表面传播给他人,然后再通过手触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等黏膜而感染。
因此,经常清洁和消毒经常接触的物体和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可以减少接触污染物体传播的风险。
5.母婴传播据目前的研究,孕妇患新冠肺炎时可能将病毒传递给胎儿或新生儿。
尽管母婴传播的可能性较低,但仍建议感染新冠病毒的孕妇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母婴的健康。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新冠肺炎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特别是在触摸过物体、面前咳嗽或打喷嚏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钟,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人类疫情发展史 人类病毒疫情
![人类疫情发展史 人类病毒疫情](https://img.taocdn.com/s3/m/a4e37a6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e.png)
人类疫情发展史人类病毒疫情人类疫情发展史:人类病毒疫情人类疫情发展史:人类病毒疫情是指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大规模疫情事件。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人类病毒疫情的发展过程、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人类病毒疫情的起源和演变人类病毒疫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早期的病毒疫情主要是由于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例如,通过食用或者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而感染病毒。
这些病毒感染往往局限于当地地区,没有引起大规模的疫情。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人类病毒疫情的演变也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一些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或者接触传播等方式传播给他人,从而引起大规模的疫情。
二、重大的人类病毒疫情事件1. 黑死病(14世纪)14世纪的欧洲爆发了一场被称为黑死病的瘟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疫情之一。
黑死病由鼠疫杆菌引起,通过跳蚤传播给人类。
据统计,当时欧洲有约1/3的人口死于这场瘟疫,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西班牙流感(1918年)西班牙流感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流感疫情之一。
这场流感疫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据估计,全球有数亿人感染了这种流感病毒,死亡人数高达数千万。
这场疫情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医疗系统造成为了巨大的冲击。
3. 非典型肺炎(2002年)非典型肺炎,也被称为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这场疫情最早在中国广东省爆发,随后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8000人感染了SARS病毒,其中约800人死亡。
这场疫情对全球旅游业和经济造成为了严重的冲击。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22年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被称为COVID-19,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这场疫情最早在中国武汉爆发,随后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数百万人感染了新冠病毒,死亡人数已超过百万。
三、人类病毒疫情的影响人类病毒疫情对全球社会、经济和医疗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冠病毒的起源与传播机制
![新冠病毒的起源与传播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b9a1ae5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0.png)
新冠病毒的起源与传播机制自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世界都被这个病毒所牵动。
在防治疫情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机制,更需要了解它的起源以及如何防范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疫情。
1. 病毒的起源新冠病毒也称为SARS-CoV-2,是属于冠状病毒家族的一种病毒。
研究发现,这种病毒可能是从某种野生动物身上传播给人类的。
在中国,最初的病例被发现在湖北省武汉市的Huanan海鲜市场,该市场销售了许多野生动物产品。
许多研究人员认为,病毒可能是从某种野生动物比如獾或穿山甲中跨物种传播而来的。
不过,新冠病毒的起源仍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家们正在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病毒从何而来。
2. 病毒的传播机制新冠病毒是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
飞沫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进入空气,然后被其他人吸入。
接触传播是指直接接触感染者或其体液、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等污染物而感染。
由于新冠病毒的传播机制与SARS-CoV类似,因此预防新冠病毒的方法也与SARS-CoV有所相似。
预防感染的最好方式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同时要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避免与病人接触,尤其是到疫情高发区的旅游和交流活动都需谨慎。
3. 如何应对疫情对付病毒的传播,最重要的是及时采取措施。
我们应该严格遵守政府的防疫措施,比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
政府应该及时开展疫情报告和跟踪调查,以及建立隔离措施等。
同时,科学家们也应该加紧研究,为我们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机制和病原学做出更多贡献。
此外,我们也需要加紧疫苗研发和生产,以帮助我们应对新冠疫情。
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疫情的最好方式之一,目前已经有多种新冠疫苗问世,世界各地正在加紧推广疫苗接种以保护人民健康。
总之,新冠疫情对于全球的影响是极大的,它让我们认识到了病毒的可怕性和传染病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疫情,共同推进全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以便未来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伊万卡病毒的起源和传播机制探究
![伊万卡病毒的起源和传播机制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830fd9d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2.png)
伊万卡病毒的起源和传播机制探究伊万卡病毒是一种由伊万卡病毒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通过叮咬传播媒介——病媒蚊传播,如热带地区的伊蚊、白纹伊蚊等。
首次在非洲的乌干达国内发现,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病毒逐渐侵入世界各地,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从伊万卡病毒的起源和传播机制两个方面探究这种病毒的特征和防治方法。
一、伊万卡病毒的起源伊万卡病毒最早是在非洲乌干达境内的伊沃河谷沿岸地区被发现出现流行病症状的,1952年初次发现并被命名为西尼罗河病毒。
疫情一开始只在热带地区传播,后在五十年代被监测到在非洲和亚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单发病例。
但在更广阔地区的传播发现较晚,2000年被观测到哥伦比亚一些人群中出现了感染病例,而至2007年已经eps灾区的重要原因。
然而伊万卡病毒的起源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和猜测。
传染病学家们认为,伊万卡病毒应该是在非洲原始森林内的某种动物寄生,后被病媒蚊引入人类社区,而随着全球化以及贸易与旅游业的发展,伊万卡病毒也被人们带到了美洲、加勒比海、亚洲、大洋洲等地区。
除此之外,伊万卡病毒的变异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
例如,研究人员曾经发现以色列和巴西的伊万卡病毒基因序列存在显著差异,并可能是因为其自然选择在不断侵蚀着病毒的遗传物质。
二、伊万卡病毒的传播机制伊万卡病毒传播机制主要是由伊蚊叮咬传播。
伊蚊是一种黄褐色的中小型蚊子,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非洲、南美、加勒比、印度以及东南亚等地。
但除了伊蚊之外,此病毒还可能通过输血、器官移植、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但是非蚊媒方式传播的概率很低,且没有被充分证实。
与其他禽流感、HIV等病毒不同的是,伊万卡病毒的感染与症状较为轻微,且很难检测对应的抗体,同时,传染病学家们认为有相当一部分感染者并不会感觉出来自己被感染了,这增加了防治这种病毒的难度。
伊万卡病毒的症状较为轻微,这也是其传播的危险性。
感染人群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且在很多人身上,病程并不会特别长,大多成了自愈型病毒感染。
病毒能否被认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病毒能否被认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https://img.taocdn.com/s3/m/80920902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d.png)
病毒能否被认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病毒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到底它们应该被归类为生物或是非生物呢?这是科学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个话题,并对病毒作出科学的解释。
一、病毒的起源及结构病毒在实际中是一种非常微小的微生物,它们只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
但是,将病毒归类到生物还是非生物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它们是否具有自主复制的能力。
实际上,病毒没有自主复制的能力,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中进行繁殖。
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病毒不应被归类为生物,而应归类为一种非生物。
二、病毒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通常为RNA或DNA。
在这个特别的位置,病毒的RNA或DNA通常包裹在叫做壳或荚壳的蛋白质外壳里面。
这使得病毒能够很好地存储和输送遗传信息,但是在这个方面病毒与细胞相比,也有一定的区别。
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病毒应该被认为是非生物材料,而不是生物。
三、病毒的复制能力病毒在遇到宿主细胞时会进入其中并进行自身复制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某些蛋白质和核酸来完成,因此病毒的自身复制能力并不强。
然而,病毒还是能够通过自己的遗传物质,操纵宿主细胞来完成复制的过程。
因此,在这个方面,病毒又表现得非常生物化。
四、病毒的寿命和繁殖研究发现,病毒并没有生物的自我维持和维护机制,不能独立地进行寿命和繁殖需要。
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病毒不应该被认为是生物。
但是,病毒在遇到宿主细胞时,能够利用细胞的活力和能量达到繁殖的目的,因此在这个方面病毒表现得与生物很像。
五、病毒的特殊性质总体而言,病毒不能被很好地归类到生物还是非生物中。
由于病毒具有非常特殊的性质,它们的归类一直是一个困扰生物学和医学的难题。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病毒并不完全是生物,也不完全是非生物。
因此,我们需要对病毒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结论在不同的科学界和学科中,人们对病毒是否属于生物或非生物也有不同的看法,无法形成一致的共识。
个人认为,从病毒的特殊性质来看,我们不应该单纯地将病毒归类为生物或非生物。
病毒的起源学说
![病毒的起源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9c9ba3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b.png)
病毒的起源有三类学说: 1)退化性起源学说 退化性起源学说认为病毒是细胞内寄⽣物的退化形式。
这种细胞内寄⽣的产⽣原因可能是由于微⽣物对某种不能穿过细胞膜的代谢发⽣了严重依赖。
在细胞内,这类寄⽣物可以在不影响其⽣存的情况下逐渐丢失部分⽣物学功能。
它们所必需保留的功能是具有可进⾏⾃主复制的DNA复制原点(顺式元件)、可以对复制进⾏调控的反式调控蛋⽩,以及能与宿主⽣物合成及复制系统相互作⽤的顺式和反式功能。
最终的选择结构,就可产⽣⼀种专性细胞内寄⽣的DNA分⼦或质粒。
退化性起源学说可以把病毒的起源解释为两个阶段:⾸先,寄⽣物在细胞内产⽣独⽴复制的DNA质粒,然后,编码寄⽣物亚细胞结构单位的基因发⽣突变,形成病毒的⾐壳蛋⽩。
随着进化的发⽣,新获得的可在细胞间转移的特性被进⼀步选择下来。
2)病毒起源于宿主细胞中的RNA和(或)DNA成分的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病毒是正常的细胞组分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主复制的能⼒独⽴进化⽽来的。
该学说能解释所有病毒的起源:DNA病毒起源于质粒或转移因⼦;反转录病毒起源于反转座⼦;RNA病毒起源于⾃主复制的mRNA. 3)病毒起源于具有⾃主复制功能的原始⼤分⼦的学说,即病毒起源于⾃主复制的RNA分⼦。
核糖核酸多聚体具有⾃主复制的信息和能⼒。
由于发现RNA分⼦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能⼒使得RNA为⽣命和病毒的起源的学说变得更具有吸引⼒。
⼩⽽简单的RNA分⼦具有⾄少下列三种化学功能: 1)核糖核酸酶的活性; 2)能⾃我拼接去掉内部的核酸序列(核酸); 3)有实验表明,以RNA作引物可以合成依赖于模板的多聚胞嘧啶核酸。
也就是说,RNA分⼦可以进⾏复制和进化相关的三个基本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计算机病毒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到目前为止,依然众说纷坛。 1983年l1月3日美国计算机专家弗莱德·科恩(Fred Cohen)在美国国家计算机安全会议上,演示了他研制的一种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复制自身的破坏性程序,沦.艾德勒曼(Len Adlemn)将它命名为计算机病毒,并在每周召开一次的计算机安全讨论会上正式提出来,8小时后专家们在VAXII/750计算机系统上运行,第一个病毒实验成功。一周后获准进行实验演示,从而在实验上证实了计算机病毒的存在,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例被证实的计算机病毒。
DOS时代的著名病毒 Fra bibliotek所谓"DOS时代的病毒",意思是说这是从DOS时代就有的老古董,诸位读者可别以为您现在已经进入Windows 95/98的年代,就不会感染DOS时期的病毒。其实由于Windows 95/98充其量不过是一套架构在DOS上的操作系统,因此即使是处在Windows 95/98之下,一不小心还是会惹火上身的!
这个病毒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后来一些有心人士以C-BRAIN为蓝图,制作出一些变形的病毒。而其他新的病毒创作,也纷纷出笼,不仅有个人创作,甚至出现不少创作集团(如NuKE,Phalcon/Skism,VDV)。各类扫毒、防毒与杀毒软件以及专业公司也纷纷出现。一时间,各种病毒创作与反病毒程序,不断推陈出新,如同百家争鸣。
26年前,一名15岁的学生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病毒,起初它只是一个“小恶作剧”,但如今数以万计的病毒已成为所有电脑用户的噩梦,网络时代的到来更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模式。
里奇·斯克伦塔便是这“电脑病毒第一人”,尽管他后来在IT界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但他被人们提起最多的仍是在世界上释放了“ElkCloner”病毒。这个病毒会自我复制,但与现在的恶意程序几乎没有什么相似之处。然而,回顾过去,它是所有令人头疼的安全问题的鼻祖。
不过,这种具备感染与破坏性的程序被真正称之为"病毒",则是在两年后的一本《科学美国人》的月刊中。一位叫作杜特尼(A.K.Dewdney)的专栏作家在讨论"磁芯大战"与苹果二型电脑(别怀疑,当时流行的正是苹果二型电脑,在那个时侯,我们熟悉的PC根本还不见踪影)时,开始把这种程序称之为病毒。从此以后我们对于这种具备感染或破坏性的程序,终于有一个"病毒"的名字可以称呼了。
1.计算机病毒的几种起源说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起源现在有几种说法,但还没有一个破人们所确认,也没有实质性的论述予以证明。下面将几种起源说简单介绍一下:
(1)科学幻想起源说:1975年,美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勒尔(John BrLiiler)写了一本名为(Sh0ck Wave Rider冲击波骑士)的书,该书第一次描写了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作为正义和邪恶双方斗争的工具的故事。
1977年夏天,托马斯·捷·瑞安(Thomas.J.Ryan)的科幻小说《P-1的春天》(The Adolescence of P-1)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作者在这本书中描写了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中互相传染的病毒,病毒最后控制了 7,000 台计算机,造成了一场灾难。 虚拟科幻小说世界中的东西,在几年后终于逐渐开始成为电脑使用者的噩梦。
虽然,计算机病毒的起源是否归结于恶作剧者还不能够确走,但可以肯定,世界上流行的许多计算机病毒都是恶作则片的产物。
(3)游戏程序起源说:十几年前,计算机在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程序员,为了娱乐,而在自己实验室的计算机上编制了吃掉对方程序的程序,看谁先把对方的程序吃光。有人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病毒,但这只是一个猜想而以。 世界上第一例被证实的计算机病霉
(2)恶作剧起源说:恶作剧者大都是那些对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均有兴趣的人,并且特别热衷于那些别人认为是不可能做成的事情,因为他们认为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这些人或是要显示一下自己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天资,或是要报夏一下别人或公司。前者是无恶意的,所编写的病毒也大多不是恶意的,只是和对方开个玩笑,显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以达到炫耀的目的。例如,美国internet网络蠕虫病毒的编写者莫里斯实际上就属于此类恶作剧者,因为在他编写这个旨在渗透到美国国防部的计算机病毒之时,也没有考虑到这种计算机病毒会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损失。而后者则大多是恶意的报复,想从受损失一方的痛苦中取得乐趣,以泄私愤。例如,美国一家计算机公司的一名程序员破辞退后,决走对公司进行报复,离开前向公司计算机系统中输入了一个病毒程序,“埋伏”在公司计算机系统里。结果这个病毒潜伏了5年多才发作,造成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紊乱,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
第一个真正的电脑病毒
到了1987年,第一个电脑病毒C-BRAIN终于诞生了(这似乎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一般而言,业界都公认这是真正具备完整特征的电脑病毒始祖。这个病毒程序是由一对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捷特(Amjad)所写的,他们在当地经营一家贩卖个人电脑的商店,由于当地盗拷软件的风气非常盛行,因此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他们的软件被任意盗拷。只要有人盗拷他们的软件,C-BRAIN就会发作,将盗拷者的硬盘剩余空间给吃掉。
1977年,另一位美国科普作家托马斯·丁·雷恩推出歪动一时的《Adolescence of p一1》。
作者构思了一种能够自我复制、利用信息通道传播的计算机程序,并称之为计算机病毒。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幻想出来的计算机病毒。仅仅在10年之后,这种幻想的计算机病毒在世界各地大规模泛滥。
人类社会有许多现行的科学技术,都是在先有幻想之后才成为现实的。因此,我们不能否认这本书的问世对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所起的作用。也许有些人通过这本书才顿开茅塞、借助于他们对计算机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的深入了解,发现了计算机病毒实现的可能并设计出了计算机病毒。
而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美国著名的AT&T贝尔实验室中,三个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很无聊的玩起一种游戏:彼此撰写出能够吃掉别人程序的程序来互相作战。这个叫做"磁芯大战"(core war)的游戏,进一步将电脑病毒"感染性"的概念体现出来。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学的学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UNIX系统下,写了一个会引起系统死机的程序,但是这个程序并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与认同。科恩为了证明其理论而将这些程序以论文发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撼。科恩的程序,让电脑病毒具备破坏性的概念具体成形。
可以相信,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并广泛传染至全世界的根本原因在于那些对于计算机语言及操作系统有深入了解的一些恶作剧者。不过,正像病毒的种类多种多样一样,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原因也并非一种。
我们认为,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是一个历史问题,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与计算机文明迟迟得不到完善这样一种不平衡发展的结果,它充分暴露了计算机信息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和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袭已成为国际上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音乐虫病毒(Music Bug)
这个发作时会大声唱歌,甚至造成资料流失、无法开机的病毒,正是台湾土产的病毒。所以,当你听到电脑自动传来一阵阵音乐声时,别以为你的电脑比别人聪明,那很有可能是中毒了。
其实这种会唱歌的病毒也不少,有另一个著名的病毒(叫什么名字倒忘了)发作时还会高唱着"两只老虎"呢!
DOS时期的病毒,种类相当繁杂,而且不断有人改写现有的病毒。到了后期
猴子(Monkey)
Monkey据说是第一个"引导型"的病毒,只要你使用被Monkey感染过的系统软盘开机,病毒就会入侵到你的电脑中,然后伺机移走硬盘的分区表,让你一开机就会出现"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n"的信息。比起"文件型"病毒只有执行过受感染文件才会中毒的途径而言,Monkey的确是更为难缠了。
最近的许多恶意程序从技术上讲并非病毒,因为它们不会自我复制,不过使用者在浏览恶意网站时会很容易感染。这些网站可利用计算机软件中的任何安全弱点。此外,病毒编写者们又看上了新兴平台,包括移动设备和以网络为基础的服务,如社交网站。
实际上,在“ElkCloner”病毒出现之前就有许多病毒了,不过它们是试验性的或者传播范围有限。许多人认为斯克伦塔编写的病毒是第一个真正的病毒,因为当时它在主流家用电脑上传播开来。
耶路撒冷(Jerusalem)
这个古董级病毒其实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别称,叫做"黑色星期五"。为什么会有这么有趣的别称?道理很简单:因为只要每逢十三号又是星期五的日子,这个病毒就会发作。而发作时将会终止所有使用者所执行的程序,症状相当凶狠。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米开朗基罗的名字,对于一些早一点的电脑使用者而言,真可说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著名的原因除了它拥有一代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名字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杀伤力惊人:每年到了3月6日米开朗基罗生日(这也就是它为什么叫做"米开朗基罗"的原因)时,这个病毒就会以Format硬盘来为这位大师祝寿。于是乎,你辛苦建立的所有资料都毁于一旦,永无翻身之日。
电脑病毒的概念其实源起相当早,在第一部商用电脑出现之前好几年时,电脑的先驱者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他的一篇论文《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识的进行》里,已经勾勒出病毒程序的蓝图。不过在当时,绝大部分的电脑专家都无法想像会有这种能自我繁殖的程序。
1975年,美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勒尔(John Brunner)写了一本名为《震荡波骑士》(Shock Wave Rider)的书,该书第一次描写了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作为正义和邪恶双方斗争的工具的故事,成为当年最佳畅销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