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形地质

合集下载

徐州气候-地质基本资料

徐州气候-地质基本资料

1.1.1 原始设计资料(一)气象资料徐州市自然条件及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 14.2C 。

最热月平均气温 31.6C 。

最高气温 40.6C 。

最冷月平均气温 4.1C -。

最低气温 22.6C -。

土壤冻结最大深度 4cm 2 年平均降雨量 69.9mm 8 日最大降雨量 mm 0.312 相对湿度 平均71%(冬季61%,70%) 主导风向 全年主导风向东风 平均风速 m/s 1.2 最大风速 9.3m/s 1 基本风压值 20.35/kN m 夏季平均风速折算为距地面2m 处数值 m/s 1.2 积雪最大厚度 4cm 2 基本雪压 20.35/kN m (二)地质资料(1)地形地貌特征及工程地质特征该场地地貌上属于平原地带,地势开阔,地形较为平坦,地面稍有起伏。

地面标高一般在34.60~35.90m 。

(2)岩土层构成野外勘测成果与室内土工试验成果表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勘探深度内揭露的岩土层全为第四系冲洪积层,岩性以粘性土为主。

依据其物理与工程特性,可划分为4个主层(编号为①层~④层)。

①层粉质粘土:黄褐色、褐黄色及棕黄色,偶见钙质条纹。

硬塑,具中压缩性。

该层层底埋深2.90~6.90m ,层厚2.70~6.90m 。

其主要物理与工程特性指标见表1.1。

②层粘土:棕黄、棕红色及浅棕红色,含铁锰氧化物,含少量钙结核,硬塑,具中压缩性。

该层层底埋深4.50~14.00m ,层厚1.00~8.50m 。

其主要物理与工程特性指标见表1.1。

③层粉质粘土:棕黄、褐黄等色,含少量铁锰氧化物,偶有锰结核。

硬塑,具中压缩性。

据穿透的勘探点的统计,该层层底埋深18.50~25.80m ,层厚2.40~3.00m 。

其主要工程特性指标统见表1.1。

④层粉质粘土:褐黄及棕黄色等,含氧化铁和少量锰结核。

硬塑,具中压缩性。

该层最大揭露厚度 3.50m ,底层标高为67.47m 。

其主要工程特性指标见表1.1,以及各地段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ak f 见表1.2。

徐州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徐州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徐州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徐州是位于中国江苏省北部的一座城市,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徐州高一学生必修一中的一些地理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相关内容。

一、地理位置与地形徐州位于江苏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2′至118°49′,北纬33°56′至34°56′之间。

地形以平原为主,主要特点是地势平坦,地势逐渐南低北高。

在徐州的西南部,有着一片湖泊众多的地区,如大洪湖和毫州湖。

二、气候特点徐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度变化较大。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全年降雨集中在夏季,而冬季降水较少。

这种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资源分布徐州地区资源丰富,包括煤炭、铁矿、石灰岩、花岗岩等矿产资源,是中国著名的煤炭产区之一。

同时,徐州还拥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和农田资源,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交通网络徐州地处于中国的交通枢纽地带,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

在陆路交通方面,徐州拥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连接着国内各个主要城市。

在水路交通方面,徐州还拥有涵盖宿迁、淮安等地的闸门航运体系。

五、城市发展徐州是江苏省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徐州经济发展迅猛,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尤其在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同时,徐州还发展了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商贸等。

这些都为徐州的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六、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徐州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等问题。

尤其是煤炭、化工等工业的发展,给空气和水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徐州需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好自身的生态环境。

结语通过对徐州的地理知识点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地理特点和发展情况。

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我们所居住的地方。

希望本文对于学生们学习徐州地理知识有所帮助。

徐州贾汪区地质水文资料

徐州贾汪区地质水文资料

位置境域贾汪区位于徐州市主城区东北部35公里,地处苏鲁两省结合部。

地理坐标北纬34°17´~34°32´,东经117°17´~117°42´,东部与江苏省邳州市交界,南部、西部和西北部与江苏省铜山区接壤,北部与山东省枣庄市为邻。

地形地貌、地质灾害及土壤地形地貌:贾汪区地处华北平原之鲁南南缘低山―丘陵与黄淮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

地貌形态可划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低山丘陵,二是山前平原和冲积平原。

前者围绕贾汪煤田略呈环形展布,后者自北向南撒开呈簸箕状开阔平原,境内构成不规划的对称盆地地貌景观。

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略向东南倾斜。

水文条件及水资源:贾汪区地下水和地面水资源丰富。

地下水为岩溶水和孔隙水,岩溶水为主要饮用地下水源,可采量为7977万方/年,主要分布在青山泉、汴塘、贾汪境内。

孔隙水可采量为10555万方/年。

地面水源主要为京杭大运河,作为全国南水北调东路通道,水量丰富、水源稳定。

不老河为本区较大河流,全长约30公里,河床宽160-300米,水深为0.7-3米,自西南向东北流入大运河,在常庄村、朱湾村设闸。

其主要支流为屯头河,主要接纳西北部的山水,在流入不老河处设有闸。

流入屯头河的东、中、西三条排洪大沟,对排泄北部山地洪水保证城区和煤矿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位于江庄镇的引龙河长约10公里,属季节性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山东境内。

地质条件:贾汪区境内地层隶属“华北地层区―徐州蚌埠地层分区”。

区内各时代岩石层单元发育较齐全,地层的空间展开与区域性构造格局关系密切,断层与褶皱使岩层走向大多呈北东方向,并略向北西凸出显弧形分布。

区内以沉积岩广泛分布为特征,偶尔少见零星分布的基性次成岩小型侵入体,出露的最古老地层是寒武系,其次是奥陶系、碳系、二叠系、第三系,最新的是第四系,黄土冲积层。

本区域大地构造位于泰岭纬向构造带延北分支南侧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西侧之复合部。

徐州的风土人情介绍

徐州的风土人情介绍

徐州的风土人情介绍徐州,这座位于中国江苏省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徐州地处南北方的交界处,其独特的位置和历史背景赋予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

这篇文章将向您详细介绍徐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以及旅游景点,希望能让您对徐州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地理环境徐州位于江苏省北部,黄河下游南岸,紧邻山东省。

这里的地势平坦,河流密布,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城市。

徐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质的土壤,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同时,徐州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煤炭、电力、化工等产业发达。

二、历史沿革徐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徐州属于宋国领土,后为楚、齐、魏等国相继统治。

秦统一六国后,徐州隶属泗水郡。

汉朝时期,徐州改为楚国,是汉朝的重要藩国之一。

此后,徐州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迭,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

三、风土人情1. 饮食文化:徐州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以淮扬菜系为主,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里的美食以鲜、咸、微辣为主,如徐州油条、徐州锅贴、徐州蒸饺等,都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此外,徐州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蜜三刀、麻花等,深受游客喜爱。

2. 方言文化:徐州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徐州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存在较大差异,语调独特,韵律感强。

当地人热情好客,善于言谈,喜欢用方言交流,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3. 民俗文化:徐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其中,汉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

汉代时期,徐州是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汉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此外,徐州的剪纸、泥人、糖人等民间艺术也独具特色,深受游客喜爱。

4. 节庆习俗:徐州的节庆习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农历正月十五是徐州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

此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在徐州也有着独特的习俗和传统文化。

徐州地理知识点高考总结

徐州地理知识点高考总结

徐州地理知识点高考总结徐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徐州的地理知识点也是考生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本文将对徐州地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高考。

一、地理位置与地形徐州位于江苏省北部,是一座内陆城市,毗邻山东、安徽等省份,东临黄海。

地势上,徐州位于华北平原与淮河平原的交界处,地势相对平坦。

这样的地理特点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农业生产都有较大的影响。

二、气候特征徐州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常年降水较为充足,四季均有降水分布。

气候特征对于农业、工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考生应了解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以及对于不同产业的影响。

三、自然资源徐州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基地之一。

该地区富含煤炭、铁矿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煤炭储量居全国前茅,石化、冶金、建材等工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此外,徐州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有着丰富的江河湖泊和灌溉用水资源,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四、经济发展徐州作为江苏省北部的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经济发展迅速。

其工业结构以煤炭、钢铁、化工、机械、建材为主,这对于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徐州还有发达的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得城市经济多元化。

五、人文景观除了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之外,徐州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著名的云龙湖是徐州的地标性景观之一,湖水环绕着整个城市,景色优美。

另外,徐州还有许多历史古迹,如汴京遗址、红色旅游景区等,这些丰富多样的景观也体现了徐州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总结:徐州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其地理知识点对于高考考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考生们应该了解徐州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以及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应深入思考这些地理知识对于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通过对徐州地理知识点的深入了解和综合分析,考生们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考试,展现出对于城市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徐州自然地理概貌与在江苏经济地位

徐州自然地理概貌与在江苏经济地位

徐州自然概貌位置徐州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土地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

“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京沪高铁联系我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路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地貌徐州市地貌,根据成因和区域特征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丰、沛黄泛冲击平原,铜、邳、睢低山剥蚀平原,沂、沭河洪冲积平原三个地貌。

地形由平原和山丘岗地两部分组成,以平原为主,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0%,属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海拔高度在20~50米之间,大致由西北向东南降低,系黄河、淮河的支流长期合力冲积而成。

丘陵岗地约占10%,为鲁中南低山丘陵向南延续部分,海拔高度大都在100~300米之前,多属顶平坡缓的侵蚀残丘。

水系徐州位于淮河流域,分属三个水系,废黄河水系、沂沭泗水系、濉安河水系。

废黄河是历史上的黄河故道,自成独立水系,是沂沭泗水系和濉安河水系的分水岭,徐州境内长196公里,流域面积885平方公里。

废黄河以北为沂沭泗水系,境内面积8479平方公里,流域内主要骨干河道有沂河、沭河、中运河及邳苍分洪道,并有南四湖及骆马湖两座湖泊调蓄洪水。

废黄河以南为濉安河水系,境内面积2020平方公里,分为安河和濉河,均直接排入洪泽湖。

主要支流有龙河、潼河、徐沙河、闸河、奎河、灌沟河、琅河、阎河、看溪河、运料河等。

徐州境内有两座湖泊,五座中型水库及六十九座小型水库,总库容3亿立方米。

各水系河网密布,河、湖、库相互沟通,已初步形成具有防洪、除涝、供水、灌溉、降渍等功能水利工程体系。

徐州地理重点总结归纳

徐州地理重点总结归纳

徐州地理重点总结归纳徐州市位于中国江苏省中北部,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

今天,我们将对徐州的地理特点和重要景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地理位置徐州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东邻连云港市,南接淮安市,西靠宿迁市,北与山东省接壤。

地理位置优越,处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

二、地形地貌1. 高原地区:徐州市北部为淮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地质构造较为简单。

2. 丘陵地区:徐州市中部为华北丘陵区,地势逐渐升高,地貌复杂多样,有苏中岗丘、巧峰山等丘陵地带。

3. 平原地区:徐州市南部为江淮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

三、气候条件徐州市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宜人宜游。

四、湿地资源1. 河网众多:徐州市境内流经多条河流,包括淮河、泗河、邳河等。

这些河流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湿地景观。

2. 湖泊众多:徐州市拥有多个湖泊,如铜山湖、贾汪湖、睢宁湖等。

这些湖泊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风景,成为了当地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五、经济特点徐州市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有着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

同时,徐州还发展了机械、化工、电子、纺织等多个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结构。

农业方面,徐州市拥有广阔的农田,农产品丰富多样。

六、旅游景点1. 徐州博物馆:位于市中心,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是了解徐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2. 徐州恩孚公园:位于市区西部,是徐州市的文化绿地,园内有湖泊、花坛、假山等景观,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 探鸟河湿地公园:位于市区南部,是徐州市的重要湿地保护区,具有丰富的湿地植被和鸟类资源,是观赏鸟类和自然生态的好地方。

总结:通过对徐州地理特点的总结归纳,我们可以看出徐州市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温和湿润。

其湿地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为稳定,旅游景点众多。

徐州地理知识点高考版答案

徐州地理知识点高考版答案

徐州地理知识点高考版答案徐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北部,是江苏省辖的地级市。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徐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极其丰富多样。

在高考中,地理知识点对于考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下面将为大家提供。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徐州的地貌特征徐州地处中国东部平原区,地势平坦,地貌类型主要有平原和丘陵。

徐州的平原区域主要位于北部沿着淮河流域,而丘陵区则主要分布在南部。

这种地貌特征使得徐州的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盛产粮食和棉花。

2. 徐州的水系徐州地处淮河流域,淮河是中国第三大河流,也是徐州最重要的水系。

淮河的流域涵盖了徐州绝大部分地区,河流的延伸和汇合形成了徐州的许多支流和湖泊。

淮河为徐州的农业灌溉和水资源提供了保障,也是徐州重要的交通路线。

3. 徐州的气候特点徐州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由于地处内陆,年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夏季常常会有旱灾发生。

此外,徐州还常受台风和暴雨的影响,造成洪涝灾害。

这种气候特点对于徐州的农业和水资源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徐州的历史背景徐州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徐州就是齐国的重要城市。

随后,徐州先后属于刘备、孙权等王朝,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近代史上,徐州还曾是八路军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化遗存为徐州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2. 徐州的文化艺术徐州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着丰富的传统和底蕴。

从戏曲艺术到书法绘画,徐州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

兰亭集会是徐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会在徐州举办盛大的兰亭文化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3. 徐州的名胜古迹徐州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最著名的是云龙湖和云龙山。

云龙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之一,湖水清澈宛如一面明镜。

云龙山则是一座寺庙建筑群,山上有多座古刹,其中最有名的是楼观寺和双塔寺。

这些名胜古迹为徐州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徐州矿大水文地质报告

徐州矿大水文地质报告

徐州矿大水文地质报告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地层总体走向NW~SE向,倾向NE,倾角13~19°,地表形成侵蚀、剥蚀型中山地貌。

矿区内地表水系属长江流域乌江上游抵母河支流,抵母河为区域最低侵蚀基准面(+1560m)。

区域内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和裂隙水。

岩溶水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灰岩、泥质灰岩,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等碳酸盐岩中。

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广,分布区多属裸露及半裸露的基岩山区,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溶斗、岩溶潭、岩溶大泉等较发育,地下局部发育溶洞、暗河,大气降雨容易通过地表大量的负地形渗入岩溶裂隙、管道、暗河之中,岩层中赋存着丰富的岩溶水,富水性强,这些岩溶水长途径流,最后以岩溶泉或暗河等形式集中排泄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的河谷中。

碎屑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二叠系上统长兴组、龙潭组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碎屑岩中,部分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组的凝灰岩、玄武岩等火山岩中,碎屑岩靠近地表时风化较强烈,风化裂隙较多,含风化裂隙水,深部则发育呈构造裂隙,以构造裂隙水为主,地下水主要依靠大气降雨补给,其运动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控制,富水性总体较弱,一般就近以泉点形式排泄于当地冲沟或小溪中。

龙潭组煤矿床与上覆的中~强岩溶含水层之间有隔水能力较好的飞仙关组地层相隔,上覆的中~强岩溶含水层对矿床开采影响较小,只是当导水断层或其他导水通道沟通上覆含水层与矿床水力联系时,上覆含水层才会成为矿井的充水水源。

龙潭煤组煤矿床下伏的茅口组强岩溶含水层与煤矿床之间有峨眉山玄武岩组地层隔水,其地下水对煤层开采充水影响小,故区域内煤矿床属以裂隙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及地表水矿区地形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

总的特征是中部高,两端低,最高点在矿区中部老鹰坡上,坡顶高程2024.30m,最低点在矿区南西侧冲沟底,沟底高程约1560m,最大相对高差464.30m。

徐州成分鉴定

徐州成分鉴定

徐州成分鉴定徐州,这座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的城市,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要深入了解徐州,就如同进行一次成分鉴定,从多个方面剖析其独特的特质。

徐州的地理成分独特而重要。

它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境内既有广袤的平原,又有起伏的丘陵,还有流淌的河流。

这种多样化的地形地貌为徐州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

平原地区适宜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丘陵地带则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徐州的历史成分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

作为华夏九州之一,徐州拥有超过 6000 年的文明史和 2600 年的建城史。

从彭祖创建大彭氏国,到楚汉相争时的重要战场,再到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徐州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如龟山汉墓、戏马台、徐州博物馆等,每一处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徐州的历史成分不仅体现在这些物质遗产上,更体现在其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中。

徐州的文化成分丰富多元。

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被誉为“汉代三绝”。

这些文化瑰宝展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和社会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同时,徐州的民间艺术也别具特色,如徐州剪纸、徐州香包、丰县糖人贡等,这些传统技艺传承至今,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此外,徐州的饮食文化也独具魅力,徐州地锅鸡、把子肉、辣汤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成为了徐州文化的一张名片。

徐州的经济成分在不断优化和发展。

曾经,徐州以煤炭、钢铁等重工业为主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徐州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主的新兴产业体系。

同时,徐州还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如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徐州的人文成分温暖而淳朴。

徐州人民热情好客、豪爽大方,他们勤劳勇敢,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徐州人民总是团结一心,共同克服。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徐州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徐州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徐州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徐州徐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徐州市辖7个行政区,其中鼓楼区是市中心区域。

以下将从地理的角度,介绍徐州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旅游资源等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1. 地理位置徐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5°~118.17°,北纬33.37°~35.14°。

徐州市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与全国主要城市距离都很近,是承东启西的枢纽城市。

2. 地貌徐州位处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区域,地形平坦,海拔不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100米之间。

徐州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左右。

地处于黄海、长江和淮河交汇处的徐州,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

3. 水系徐州的水系主要有,淮河、秦淮河、何家湖、蒙山湖等。

其中淮河是徐州市的重要水路运输干线,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系之一。

二、人文地理1. 历史人文徐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春秋时期。

徐州是一个文化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徐州是一座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历史名胜古迹,如云龙湖、大观园、狮子山等。

徐州也是一座革命城市,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徐州曾经发生了沉重的战斗。

2. 经济地理徐州是江苏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城市之一。

徐州的主要经济产业包括机械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煤炭等。

徐州煤炭资源丰富,位居全国前茅。

三、旅游资源1. 自然景观徐州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如云龙湖、狮子山、蒙山等。

云龙湖是徐州市的一个著名景点,湖水碧绿,湖畔长滩,是游人避暑胜地。

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世界级自然保护区,有着壮丽的山岳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2. 文化古迹徐州还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魏武挥麾广场、云龙山古墓群、徐州古城等。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大观园”了。

介绍徐州100字

介绍徐州100字

介绍徐州100字篇1徐州古称彭城,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

现辖丰县、沛县、铜山县、睢宁县四县,邳州市、新沂市二市,以及鼓楼区、云龙区、贾汪区、泉山区、九里区五区。

这里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徐州地形以平原为主,低山和丘陵地相间,沂河、沭河、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穿境而过,骆马湖、微山湖分布在南北两缘。

徐州号称“百里煤海”,煤炭探明储量36亿吨、预测储量69亿吨,还有铁矿石、石灰石、石英岩(预测储量8.3亿吨)、石膏(探明储量3.2亿吨、预测储量44.4亿吨)、岩盐(探明储量5.53亿吨、预测储量21亿吨)、钾长石、大理石等30余种矿产资源。

景观:彭城大地上留下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其中尤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每年10月初,徐州还举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

而以云龙山水、泉山森林公园为中心的风景区兼有北雄南秀之美,美若西子,秀比江南,是苏北著名的风景胜地。

篇2徐州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五省通衢"和"兵家必争之地"之誉。

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

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

公路四通八达,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徐州拥有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江苏省最古老的城市。

中国第一个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出生地和发迹地,数百年的两汉盛世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

徐州的.两汉文化遗存,以"汉代三绝"-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代表。

除此之外,汉皇祖陵、项羽戏马台、楚汉鏖战的九里山古战争遗址、霸王别姬处、虞姬墓、以及刘邦荣归故里吟唱千古名句《大风歌》的歌风台等。

徐州其他的文化遗存还有彭祖井、彭祖祠、放鹤亭、黄楼、东坡石床、快哉亭、唐代摩崖石刻、关盼盼的燕子楼、北魏大石佛、苏北第一寺-兴化寺、以明清民居为特色的民俗博物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等。

徐州地区以往地质工作总结

徐州地区以往地质工作总结

徐州地区以往地质工作总结
徐州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地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徐州地区的地质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徐州地区以往地质工作进行总结,回顾过去的成绩,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首先,徐州地区的地质勘探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对地下资源的深入勘探,徐州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煤炭、铁矿、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为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障。

同时,地质勘探还为地区的水资源、地热资源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为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徐州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地质灾害是徐州地区
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包括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地下水涌出等。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和有效防治,徐州地区成功减少了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为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最后,徐州地区的地质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地质科研是地质工作的核心,通过对地下构造、地质构造、地质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徐州地区的地质科研人员为地区的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总之,徐州地区以往地质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地质工作,深化地质勘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推动地质科研,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希望未来的徐州地区地质工作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地区的繁荣昌盛做出更大的贡献。

徐州地质资料统计表

徐州地质资料统计表
徐州地质地层
底层时代 成因 大类 砂土类 冲积 粉土类 全新统 冲湖积 山前冲洪 积 新粘性土类 湖沼积 粘性土类 Ⅲ1-3 湖积 砂土类 上更新统 冲湖积 山前坡洪 积 湖积 粘性土类 中更新统 冲洪积 Ⅲ2-5 下更新统 冲湖积 碎屑岩软质岩石亚类 白垩系 碎屑岩层妆 工程地质岩 类 碎屑岩硬质岩石亚类 Ⅳ2-1 Ⅳ1-2 碎屑岩软质岩石亚类 二选系 石炭系 碎屑岩夹碳酸盐岩, 软质岩夹硬质岩石亚 类 Ⅳ1-3 Ⅴ1-1 Ⅴ3-1 奥陶系 碳酸盐岩硬质岩石亚 类 Ⅴ3-2 Ⅲ2-6 Ⅳ1-1 老粘性土类 粉土类 老粘性土类 Ⅲ2-Ⅰ Ⅰ-2 Ⅱ-2 Ⅲ2-2 Ⅲ2-3 Ⅲ2-4 Ⅱ-Ⅰ Ⅲ1-Ⅰ Ⅲ1-2 岩类 亚类 代号 Ⅰ-Ⅰ 工程地质岩组
白云岩灰岩
灰岩
寒武系中统张夏组灰岩岩组 寒武系中统毛庄、徐庄组, 砂页岩夹灰岩岩组 寒武系下统灰岩夹页岩岩组 震旦系倪园-张渠组白云岩 岩组 震旦系赵圩组灰岩岩组 震旦系城山组砂岩夹砂质灰 岩岩组 青白口系土门组页岩岩组 燕山期侵入岩岩组岩、灰岩 灰岩、页岩 白云岩 灰岩 砂岩、砂质灰岩 页岩 闪长岩 辉绿岩
侏罗系
Ⅴ3-3 寒武系 碳酸盐岩层 状工程地质 岩类
碳酸盐岩硬质岩石亚 类
寒武系
碳酸盐岩层 状工程地质 岩类
Ⅴ3-4 碎屑岩夹碳酸盐岩, 软质岩夹硬质岩石亚 类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 硬质岩夹软质岩石亚 类 碳酸盐岩硬质岩石亚 类 碎屑岩夹碳酸盐岩, 软质岩夹硬质岩石亚 类 碎屑岩软质岩石亚类 侵入岩硬质岩石亚类 侵入岩软质岩石亚类 Ⅴ1-2 Ⅴ2-1 Ⅴ3-5 Ⅴ3-6 Ⅴ1-3 Ⅳ1-4 Ⅵ1-1 Ⅵ2-1
震旦系
青白口系 加里东-燕山期
碎屑岩层妆 工程地质岩 类 火成岩块状 工程地质岩 类

徐州气候 地质基本资料

徐州气候 地质基本资料

1.1.1 原始设计资料(一)气象资料徐州市自然条件及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14.2C。

最热月平均气温31.6C。

最高气温40.6C。

-。

最冷月平均气温 4.1C-。

最低气温22.6C2土壤冻结最大深度4cm8年平均降雨量69.9mm0.312日最大降雨量mm相对湿度平均71%(冬季61%,70%)主导风向全年主导风向东风1.2平均风速m/s1最大风速9.3m/s基本风压值2kN m0.35/1.2夏季平均风速折算为距地面2m处数值m/s2积雪最大厚度4cm基本雪压2kN m0.35/(二)地质资料(1)地形地貌特征及工程地质特征该场地地貌上属于平原地带,地势开阔,地形较为平坦,地面稍有起伏。

地面标高一般在34.60~35.90m。

(2)岩土层构成野外勘测成果与室内土工试验成果表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勘探深度内揭露的岩土层全为第四系冲洪积层,岩性以粘性土为主。

依据其物理与工程特性,可划分为4个主层(编号为①层~④层)。

①层粉质粘土:黄褐色、褐黄色及棕黄色,偶见钙质条纹。

硬塑,具中压缩性。

该层层底埋深2.90~6.90m,层厚2.70~6.90m。

其主要物理与工程特性指标见表1.1。

②层粘土:棕黄、棕红色及浅棕红色,含铁锰氧化物,含少量钙结核,硬塑,具中压缩性。

该层层底埋深4.50~14.00m,层厚1.00~8.50m。

其主要物理与工程特性指标见表1.1。

③层粉质粘土:棕黄、褐黄等色,含少量铁锰氧化物,偶有锰结核。

硬塑,具中压缩性。

据穿透的勘探点的统计,该层层底埋深18.50~25.80m,层厚2.40~3.00m。

其主要工程特性指标统见表1.1。

④层粉质粘土:褐黄及棕黄色等,含氧化铁和少量锰结核。

硬塑,具中压缩性。

该层最大揭露厚度 3.50m ,底层标高为67.47m 。

其主要工程特性指标见表1.1,以及各地段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ak f 见表1.2。

表1.2 各地段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ak f 综合表 (单位:kPa )(3)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内地下水均为孔隙潜水。

徐州气候-地质基本资料讲课教案

徐州气候-地质基本资料讲课教案

徐州气候-地质基本资料1.1.1 原始设计资料(一)气象资料徐州市自然条件及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14.2C 。

最热月平均气温 31.6C 。

最高气温 40.6C 。

最冷月平均气温 4.1C -。

最低气温22.6C -。

土壤冻结最大深度 4cm 2年平均降雨量 69.9mm 8 日最大降雨量 mm 0.312 相对湿度 平均71%(冬季61%,70%) 主导风向 全年主导风向东风 平均风速 m/s 1.2 最大风速 9.3m/s 1 基本风压值 20.35/kN m 夏季平均风速折算为距地面2m 处数值 m/s 1.2 积雪最大厚度 4cm 2 基本雪压 20.35/kN m (二)地质资料(1)地形地貌特征及工程地质特征该场地地貌上属于平原地带,地势开阔,地形较为平坦,地面稍有起伏。

地面标高一般在34.60~35.90m 。

(2)岩土层构成野外勘测成果与室内土工试验成果表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勘探深度内揭露的岩土层全为第四系冲洪积层,岩性以粘性土为主。

依据其物理与工程特性,可划分为4个主层(编号为①层~④层)。

①层粉质粘土:黄褐色、褐黄色及棕黄色,偶见钙质条纹。

硬塑,具中压缩性。

该层层底埋深2.90~6.90m ,层厚2.70~6.90m 。

其主要物理与工程特性指标见表1.1。

②层粘土:棕黄、棕红色及浅棕红色,含铁锰氧化物,含少量钙结核,硬塑,具中压缩性。

该层层底埋深 4.50~14.00m ,层厚 1.00~8.50m 。

其主要物理与工程特性指标见表1.1。

③层粉质粘土:棕黄、褐黄等色,含少量铁锰氧化物,偶有锰结核。

硬塑,具中压缩性。

据穿透的勘探点的统计,该层层底埋深18.50~25.80m ,层厚2.40~3.00m 。

其主要工程特性指标统见表1.1。

④层粉质粘土:褐黄及棕黄色等,含氧化铁和少量锰结核。

硬塑,具中压缩性。

该层最大揭露厚度 3.50m ,底层标高为67.47m 。

其主要工程特性指标见表1.1,以及各地段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ak f 见表1.2。

徐州气候 地质基本资料

徐州气候 地质基本资料

(二)地质资料
(1)地形地貌特征及工程地质特征
该场地地貌上属于平原地带,地势开阔,地形较为平坦,地面稍有
起伏。地面标高一般在34.60~35.90m。
(2)岩土层构成
野外勘测成果与室内土工试验成果表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勘探深度内揭露的岩土层全为第四系冲洪积层,岩性以粘性土为主。依
据其物理与工程特性,可划分为4个主层(编号为①层~④层)。
①层粉质粘土:黄褐色、褐黄色及棕黄色,偶见钙质条纹。硬塑,
具中压缩性。该层层底埋深2.90~6.90m,层厚2.70~6.90m。其主要物
理与工程特性指标见表1.1。
②层粘土:棕黄、棕红色及浅棕红色,含铁锰氧化物,含少量钙结
核,硬塑,具中压缩性。该层层底埋深4.50~14.00m,层厚1.00~
8.50m。其主要物理与工程特性指标见表1.1。
1.1.1 原始设计资料
(一)气象资料
徐州市自然条件及气候条件:
年平均温度
最热月平均气温
最高气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
最低气温
土壤冻结最大深度
年平均降雨量
日最大降雨量
相对湿度
平均71%(冬季61%,
70%)
主导风向
全年主导风向
东风
平均风速
最大风速
基本风压值
夏季平均风速折算为距地面2m处数值
积雪最大厚度
基本雪压
水密切相关,年变幅在2~3m左右,且其成果表明:地下水对混凝土结 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干湿交替的情况下有弱腐蚀 性,长期浸水情况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场地土层渗透性:① 层粉质粘土为微透水;② 层粘土层为不透 水。
(4)地震工程地质 根据国家地震局和省地质局相关资料查知,确定该地区抗震设防烈 度7度;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徐州地貌

徐州地貌

徐州地区地理环境分析徐州市位于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

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

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

丘陵海拔一般在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

丘陵山地分两大群,一群分布于市域中部,山体高低不一,其中铜山县东北的大洞山为全市最高峰,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于市域东部,最高点为新沂市北部的马陵山,海拔122.9米。

平原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平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海拔一般在30-50米之间。

徐州地区位于黄淮平原,地区形成受黄河冲击影响明显。

该地区地形基本以微山湖东西分界,东部多为山地丘陵地区,西面则是大面积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下游泥沙冲积而成。

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河、安河水系。

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废黄河斜穿东西,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东有沂、沭诸水及骆马湖,西有复兴河、大沙河及微山湖。

拥有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84座,总库容3.31亿立方米,以及众多的桥、函、渠、闸等水利设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运、水产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库相连的水网系统。

徐州是以波状剥夷平原和剥蚀残丘为主要地貌类型,局部沿沂水、沭河、泗水河谷发育倾斜冲积平原。

1128年以来,黄河夺淮带来巨厚沉积,使原泗水下游河段地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徐州大部原来由沂、沭、泗等河流塑造的冲积倾斜平原与波状剥夷平原被黄河泛滥冲积物所淹没,进而在徐州西部、南部留下大面积的黄河河成地貌形态,主要包括黄河故道沿线的高滩地、黄河决口扇、黄泛倾斜冲积平原、黄泛洼地等地貌类型。

原来的由沂、沭、泗诸河所塑造的地貌单元仅保留于东北角的邳州与新沂,特别是沭河段。

江苏徐州高一地理知识点

江苏徐州高一地理知识点

江苏徐州高一地理知识点江苏徐州位于中国东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徐州地理的主要知识点。

1. 地理位置江苏徐州位于中国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4°14′-34°57′,东经116°46′-117°57′。

徐州东临山东省,南界安徽省,西连淮安市,北接赤峰市,总面积为11,340平方公里。

2. 地形地貌徐州地形以平原为主,其中北部是黄淮海平原,南部是江淮丘陵。

黄淮海平原是典型的河流冲积平原,主要由黄河和淮河的冲积作用形成。

江淮丘陵地带以丘陵和小山为主,地势较高,有许多小河流穿过。

3. 气候特点徐州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在13摄氏度左右,降水集中在夏季,雨量充沛。

4. 自然资源徐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煤炭资源是最为突出的,徐州被誉为“煤都”。

此外,徐州还富含铁、石灰石、红砂土等矿产资源,以及良好的农田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

5. 经济发展徐州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

煤炭工业是徐州的支柱产业,形成了完整的煤炭产业链。

此外,徐州还发展了钢铁、化工、能源等产业。

农业方面,徐州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为主,畜牧业也相对发达。

6. 交通网络徐州的交通网络发达,是中国的交通枢纽之一。

徐州有徐兰高速公路、徐盐高速公路、徐宿淮盐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通过。

此外,徐州还拥有较为完善的城市内部公交、地铁和出租车网络。

7. 文化与旅游徐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的名城之一。

徐州被誉为“东方雁门关”,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其中著名的景点包括云龙湖、徐州博物馆、彭祖庙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总结:江苏徐州地理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交通网络以及文化与旅游。

了解徐州的地理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该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和文化历史。

徐州地质情况统计

徐州地质情况统计

徐州市xx办公中心共由A、B、C、D、E五个单体建筑构成,桩基础采用φ500预应力管桩,场区内上部13m左右土层为①~⑦层饱和粉土和粉质粘土,分布稳定,13m以下土层分布大呈现以下规律:A区东北角⑧层粉砂分布较厚,工勘未揭穿,该层为桩基持力层;A区的其它部位及B区⑧层粉砂厚度较薄,⑨⑩层缺失,⑧层土下伏⑩-1粘土及⑩-2含砂姜粘土分布较稳定,以⑾-1层砂夹粘性土作为桩基持力层;C、D、E三区⑧层粉砂厚度较薄,⑨层粉质粘土、⑩-1粘土、⑩-2含砂姜粘土及⑾层粘土分布较稳定,以⑿层含砂姜粘土作为桩基持力层。
1.2 建筑设计说明
1.2.1 设计概要
本设计是教学楼,应根据建筑使用性质、建设规模与标准的不同,确定各类用房。一般由办公用房、公共用房和服务用房等组成。办公楼内各种房间的具体设置、层次和位置,应根据使用要求和具体条件确定。办公建筑应根据使用要求,结合基地面积、结构选型等情况按建筑模数确定开间和进深,并为今后改造和灵活分隔创造条件,故本建筑选取开间为7.2m,进深为7.5m。
(4)水文地质:本地区地下水靠天然降水补给,地下水由东、东南向西、西北方向流动,与地形坡度一致。
(5)地震工程地质:地质运动以断裂运动为主,褶皱运动为辅,断层裂缝较多,老的断层有三条:峄山断层、张范断层、花石沟断层。在断层内有活动迹象,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尤其是花石沟断层比较明显,裂隙地面可见。根据有关方面分析:虽然断层较多,但断层并无应力积聚条件,故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较大地震(最大三级),国家地震局和省地质局确定为7度设防区。
结构重要性系数: 1.0
1.1.2 原始设计资料
(一)气象资料
徐州市自然条件及气候条件:
年平均温度 14.2℃
最热月平均气温 3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徐文化的集大成者。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徐州建城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帝尧时建立的大彭氏国,以彭城之名的见诸文字是春秋时即公元前573年,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当时“徐州”只是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区域的名称,彭城邑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 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时期,大彭氏国很强盛,曾为五霸之一。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800岁,是中国烹饪和气功的创始人。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彭城为宋邑,徐国国都、楚国国都。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彭城还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三朝封国的国都,长达500多年。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则一统天下,开创了历史上辉煌的汉王朝。西汉时期,彭城为刘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国——楚国和彭城国。东汉末年,曹操迁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称徐州。 徐州又有“千年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誉。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其后秦末刘邦生于丰县而长于沛县。徐州也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现代战争中就有以徐州为的中心抗日战争徐州会战和解放战争淮海战役。
黄河故道
明嘉靖31年(1552年)黄河决徐州,淤四十里。明万历2年(1574年)8月,黄河于砀山决口,淮河亦在高家堰决口而东泄,徐州、邳县、淮河南北淹没千里,徐州城内进水。万历18年(1590年),大溢徐州,水渍城中愈年,众议迁城改河,季训(潘季驯)浚魁山支河(今奎河),以通之,积水乃消。是时,水势横溃,徐淮泗扬间无岁不受患。据史料记载:毁城最甚者为明天启4年(1624年)6月,河决徐州魁山堤,一向东北灌州城,城中水深1丈3尺,一自南门至云龙山西北大安桥入石狗湖(今云龙湖),一由旧支河南流至邓二庄,历租沟东南以达小河,出白洋,仍与黄会。徐民苦淹溺,议集赀迁城。给事中陆文献上徐城不可迁六议。而势不得已,遂迁州治於云龙(即云龙山)。8月又复大雨,河水持续泛滥。幸存的百姓避在云龙山及户部山等高处。
历史名人
古彭徐州,历史悠久,地杰人灵。龙飞之地,将相之乡。猛士如风,谋士如云;文人骚客,艺术大家。数不胜数;民族英雄,革命英烈,彪炳史册。历代徐州籍的开国皇帝就有数人之多。 除刘邦外,南朝宋武帝刘裕,南唐烈祖李昪,南沛县歌风台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后梁太祖朱全忠等都是徐州籍。 徐州籍的王侯将相更是层出不穷。刘姓诸侯王遍及汉朝各地,自不必细说。单就随刘邦征战功成丶裂土分封的异姓侯就有 20多人。如“五里三诸侯”的安国侯王陵、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萧何、曹参、周昌、樊哙、夏侯婴等。东汉末年,被誉为江东第一谋士的彭城人张昭。东晋骁将刘牢之,清初状元李蟠,清雍正宰相李卫,清乾隆名相刘墉……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徐州还哺育出一代代文人骚客、艺术大家。汉初彭城讽谏诗人韦孟,主持编写《淮南子》的淮南王刘安,中国目录学鼻祖刘向,和刘向的儿子刘歆,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编著中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的南朝刘义庆,写出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的盛唐刘知几,及刘知几的儿子刘秩,编著了我国第一部政书《政典》,在徐州度过了23个春秋,自称是其故园的大诗人白居易,同是唐朝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的刘禹锡,堪称一代词宗南唐后主李煜。中国楹联第一人的刘孝绰,世称“刘三娘”的南朝才女刘令娴,“苏门六君子”之一陈师道,清初文学评论家张竹坡,分别获得191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银质奖的画家王琴舫和李兰,被称为“诗书画”三绝艺术家的清末民初教育家钱食芝,被誉为“民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张伯英,国画大师李可染,还有在解放战争中烈士宋绮云与徐林侠及其儿子小萝头宋振中。其他还有清史专家萧一山、雕塑理论家王子云、国画名家萧龙士、人民音乐家马可、指挥家胡德风,书法家冯亦吾,“四小名旦”之一许翰英等等。 徐州千百年来,无数风流人物,群星荟萃,实在难以尽述。 以下仅介几位: (1)彭祖 徐州古称彭城,肇源于彭祖。彭祖是黄帝的后裔。他是著名的老寿星,活了八百岁。善于导引气功养生,饮食及房中术。因善于烹调,被称为我国的烹饪鼻祖,是名副其实的我国的第一位厨师。据说他因烹调雉羹(辣汤),进奉给尧帝受封而建立起大彭氏国。 (2)刘邦 徐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汉高祖的故乡,刘邦出生颇有神话色彩,传说汉高祖之母避雨于桥遇龙而孕,其受娠地龙雾桥就在今天丰县城东北的梁楼村。汉高祖青年避乱迁到沛城以北三里左右的地方落户。故当地有“丰出沛养汉刘邦”的说法。 高祖十年,汉高祖亲征平叛而归,途经沛县,在沛宫大摆酒席,宴请父老乡亲。还挑选了一百二十名青少年,组成合唱团,以助酒兴。酒酣之时,汉高祖击筑高歌,自赋诗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儿童亦随之唱和。歌罢,高祖挥剑起舞,万分伤感。对沛县父老说:游子思故乡,我虽定都长安,但百年之后我的魂魄还要回归故里。 高祖离沛后,沛人为显扬帝威,请金石良匠将《大风歌》摹刻上石,并筑百尺高台,立碑于台上。《大风歌》碑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书,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风雨雨,流传至今。 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之后,其父丰公虽享受荣华富贵,却日夜思念故里,时常闷闷不乐。为此,刘邦命令在国都长安附近的秦国故地骊邑(今西安市临潼区),仿照家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的街巷布局,为太上皇丰公重筑新城,并将乡亲故友迁部分居于此,太上皇这才高兴起来。史记记载新丰城建造得与刘邦家乡丰县县城一模一样,丰县城乡邻迁至新居,连鸡犬都能找到各家门户,此即“鸡犬识新丰”。 (3)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公元前206年建都彭城,自立为西楚霸王,号令天下。在楚汉战争中,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4)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国丰(今徐州丰县)人,汉高祖孙。治《春秋谷梁传》。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所作《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绝大部分已亡佚。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今存。又有《五经通义》,亦佚。刘向整理了《战国策》,刘向为《战国策》一书命名,也同时为那段纷纭复杂、多姿多彩的历史命了名——“战国”的名称由此而来,这也可看做是刘向编校《战国策》的额外收获吧。 (5)张道陵 张道陵(生卒年不详)东汉著名宗教首领、道教创始人、教主。本名陵。沛国丰(今徐州丰县)人。曾为江州令,后客居蜀中,学道于鹤鸣山中,作道书二十四篇,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并聚徒传道。受其道者,出米五斗,其道称“五斗米道”。卒后产衡、孙鲁等世世为教主,被后道家奉为“张天师”,中国神话四大天师之一,其道又称“天师道”。 (6)李煜 李煜(937-978) 名从嘉,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李煜即位时,南唐已为宋的属国。975年,宋军入金陵,俘后主,南唐灭。 降宋。宋太祖封为违命侯。后服宋太宗所赐牵机药而卒。史称为南唐后主、李后主。李煜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在文学上却是一个文学家,诗人,千古词宗。其主要成就在诗词上,与其父李璟皆工诗词书画,其词善以白描抒情,情感真切,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神秀。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如《长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后,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阵子》,《浪淘沙》,《相见欢》等。 (7)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 室名师牛堂,徐州市人。生前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可染先生的山水画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他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作品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专集有《李可染画辑》、《李可染画集》等。 (8)马可 马可(1918-1976)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 江苏徐州人。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对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以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广泛。 (9)范仲淹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端拱初年(988 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宋太宗端拱二年(989 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于徐州,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在徐州去世,家境从此变得窘困起来。两年后,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到了山东. 宋仁宗皇佑四年五月八日(1052年),范仲淹由青州前往颍州(今安徽阜阳)赴任途中,病卒于徐州,谥文正,享年64岁。 (10)孙权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吴郡富春县(今浙�
矿产资源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拥有煤炭、井盐、铁、钛、大理石、石灰石等30多种矿产,储量大、品位高。煤炭已探明储量达39亿吨以上,预测储量69亿吨,年产量2500多万吨;井盐储量为220亿吨、且品位很高,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的资源条件十分优越;钾矿探明储量22亿吨,约占国内探明储量的1/5;石膏年开采能力500万吨,为华东地区之首。境内有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所属的国有大型企业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徐州还是国家粮棉生产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秸秆养畜示范区、林业科技开发试验示范区和五大蔬菜产区之一,是中国银杏之乡、苹果之乡,全国四大胶合板加工基地之一,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
两汉文化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其发迹之地。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经过四年多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在定陶行皇帝礼,初都洛阳,后徙长安。此时,强大的汉王朝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遥相响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两汉四百年间,徐州共有十三位楚王、五个彭城王,应有十八座王陵墓葬,其实还不仅如此,东汉时期,在现在的徐州行政区域内还分封过一个下邳国,有四位下邳王嬗递。 徐州汉代十八陵经考古的有北洞山第二代楚王墓、狮子山第三代楚王陵、驮蓝山第四(五)代楚王陵、龟山第六代楚王墓、东洞山第八代楚王陵、土山东汉彭城王陵等。徐州西汉楚王陵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北洞山楚王陵、龟山楚王陵和狮子山楚王陵。以“精”“奇”“雄”各领风骚。被誉为徐州文化三绝之一的狮子山兵马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显示出丰富的内容:有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帻握兵器的卫士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和抱弩负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种。狮子山汉兵马俑既是汉代的艺术珍品,又是徐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不仅对研究汉代雕塑艺术有极高的价值,对于研究汉代社会性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阵都有着同样的价值。 西汉时期徐州地区流行的是崖洞墓,东汉时期,墓葬形制发生了变化,盛行的是汉画像石墓。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礼堂里的雕刻壁画。汉画像石雕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目前徐州地区出土汉画像石700余块,收藏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画像石500余块。徐汉画像石同苏州园林、南京六朝陵墓石雕,并称为“江苏文物三宝”。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徐州两汉文化景观中还有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胜迹,诸如戏马台、泗水亭、霸王楼、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王陵母墓等,每处景点,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使人联想到的是楚汉战争的硝烟风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