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本图纸)0310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7b69f58312b3169a451a46d.png)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前言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执行广东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战略任务,是建设东莞市低碳、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求的实际举措。
东莞市区域绿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初步搭建了绿道网整体的骨架。
但区域绿道尚未串联市域内众多优质的资源要素,从规模和密度上还不能满足市民便利使用的要求。
因此,在区域绿道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充实,建设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便民利民的绿道网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开展《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编制工作,正是为绿道网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背景1. 响应省市号召,深化绿道网体系省委、省政府部署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东莞市积极响应,成立了市绿道建设领导小组,基本完成区域绿道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果,获得上级和市民普遍认同。
为继续深化充实、加长加密绿道网,进一步向市民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延伸,加大覆盖面与提高服务水平,省建设厅正在出台相关文件,部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展城市绿道网建设工作,要求各市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绿道网规划。
东莞市积极主动,加紧编制绿道网总体规划,落实城市绿道的规划布局,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东莞市绿道网体系,走在全省前列。
2. 步入休闲时代,推动绿道网建设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生态资源越来越成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到大自然去,休闲游憩成为人们工作之余追求的生活方式。
绿道作为重要的户外休闲游憩场所,正受到高度重视。
近年来,东莞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居民对健康和运动更加关注,日常和周末、节假日游憩需求大大增加。
东莞已经进入休闲时代,并已具备进一步构建休闲社会的基础条件。
因此,从东莞市经济实力以及市民的休闲需求来看,绿道网的建设是东莞自身提升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休闲社会的重要途径。
东莞市开始筹划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建设
![东莞市开始筹划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8142820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5.png)
东莞市开始筹划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建设
无
【期刊名称】《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年(卷),期】2010(000)0Z1
【摘要】截至11月底,东莞市已建成225公里省立绿道,提前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年基本建成"的阶段性目标,完成绿化里程219公里,驿站15个,标识牌1500个,完成投资超4亿元。
【总页数】2页(P96-97)
【作者】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5
【相关文献】
1.山水城市绿道网建设的探索——福州市城市绿道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J], 王文奎
2.城市绿道建设的新探索及思考——以郑州市两环十七放射绿道建设为例 [J], 薛永卿;刘志芳;薛枫
3.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城市绿道建设对居住小区的空间影响分析研究——以武汉市绿道建设为例 [J], 尹言军;郝中豫;余咏胜;刘晖
4.社区绿道:紧凑城市绿道建设新趋势 [J], 赖寿华;朱江
5.新加坡绿道建设对潮州城市绿道系统规划的启示 [J], 周燕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莞市干线路网规划
![东莞市干线路网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105eecb5284ac850ad0242ab.png)
东莞市市域干线道路网规划东莞市城建规划局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二○○四年三月目录一、规划目标、原则与方法 (1)(一)规划目标 (1)(二)规划原则 (1)(三)规划方法 (2)二、规划方案 (3)(一)规划路网体系 (3)(二)高速公路网络 (3)(三)快速路网络 (5)(四)干线性主干道网络 (7)(五)规划路网规模 (8)(六)规划路网总体评价 (8)三、分期建设计划 (9)(一)分期建设年限 (9)(二)各建设阶段的建设目标 (9)(三)分期建设计划 (9)一、规划目标、原则与方法(一)规划目标在东莞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拟定干线道路网规划的目标。
东莞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为构筑与土地利用相结合、各种交通方式协调运作的一体化交通系统,以优质、高效、安全的交通服务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东莞市干线道路网规划目标为:1、建立适应东莞市社会经济和交通发展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促进全市最终形成具有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包括干线性主干道和普通主干道)、城市次干道以及城市支路(包括集散性支路和出入性支路)的完善的道路网络。
2、明确各类道路的功能,整合公路与城市道路的关系,使过境交通、对外交通以及市域内部交通各行其道,减少相互干扰。
同时,适当分离城市客运和货运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3、合理配置全市干线路网的等级结构,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完善、级配合理、规模适当的市域干线网络。
4、完善路网布局,提高全市各区域的通达性。
(二)规划原则1、注重与国家及区域(珠三角)道路网总体规划相协调,加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联系,发挥东莞在区域干线路网中的重要功能。
2、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协调,充分考虑东莞作为一个制造业中心城市,以过境和对外交通为主的交通流分布特征,以及铁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发展需求。
3、合理引导未来城市的发展,促进东莞市城市化进程。
强化城市内部各组团间的联系,突出组团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东莞市长安镇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东莞市长安镇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https://img.taocdn.com/s3/m/926b34acc850ad02df8041b5.png)
项目名称:东莞市长安镇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项目委托:东莞市长安镇人民政府长安镇总体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组长:袁德和、梁荣业副组长:孙景森、陈卫江、刘仁根、李迅办公室主任:陈卫江(兼)办公室成员:范钟铭、黄林、周俊、麦锦彪、温兆鸣、蔡振强、蔡超华、张岳潮、莫东鸿等。
各村成立规划修编小组,成员由各村主要领导担任。
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刘仁根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副院长:朱荣远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副院长:王明昌高级工程师总规划师:范钟铭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主管总工)项目负责人:黄林高级城市规划师分院副总规划师周俊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邱晓燕高级城市规划师葛永军城市规划师王泽坚高级城市规划师覃原高级工程师罗红波城市规划师田长远城市规划师王飞虎城市规划师梁峥高级工程师陆巍高级工程师陈郊工程师陈晚莲工程师协编单位: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长安镇规划所:麦锦彪、温兆鸣、蔡振强、蔡超华、张岳潮、莫东鸿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与策略 (5)第三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6)第四章镇域土地利用区划 (6)第一节城镇空间分区 (6)第二节不准建设区 (7)第五章城镇总体布局规划 (8)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 (9)第一节对外交通规划 (9)第二节道路交通规划 (10)第三节公共交通规划 (11)第七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3)第八章居住用地规划 (14)第九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15)第一节工业用地规划 (15)第二节仓储用地规划 (16)第十章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16)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 (16)第二节景观规划 (18)第十一章城镇更新改造规划 (19)第一节城镇建设空间政策分区 (19)第二节城镇更新改造规划 (21)第十二章市政设施规划 (22)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22)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22)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 (23)第四节电信工程规划 (24)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 (25)第六节环境保护规划 (25)第七节环境卫生规划 (26)第十三章城镇防灾规划 (27)第一节城镇抗震与消防设施布局 (27)第二节城镇人防设施布局 (28)第三节城镇防洪工程规划 (28)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 (28)第一节近期建设目标与规模 (28)第二节近期重点建设地区规划 (29)第三节近期土地供应计划 (30)第四节近期建设用地供应指引 (30)第五节重大设施项目与实施时序 (31)第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3)第十六章附则 (34)附录东莞市长安镇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34)附表1 长安镇现状与规划(2010、2020年)用地汇总表 (42)附表2 长安镇现状与规划(2010、2020年)用地平衡表 (42)附表3 规划高速公路及城镇主次干路一览表 (43)附表4 配建停车场指标 (44)图纸目录01 区位图02 建设用地现状图(2003年)03 城镇土地利用区划图04 空间结构示意图05 城镇建设空间政策分区图06 近期建设规划图(近期2003年-2005年)07 用地布局规划图(中期2010年)08 用地布局规划图(远期2020年)09 城镇中心区控制范围示意图10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图11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图12 公共设施及市政设施规划图13 居住用地规划图14 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图15 生态及景观结构图16 绿地系统规划图17 环境保护及环境卫生规划图18 给水工程规划图(方案一)19 给水工程规划图(方案二)20 雨水工程规划图21 污水工程规划图22 电力工程规划图23 通信工程规划图24 燃气工程规划图25 城镇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图26 远景用地布局示意图27 远景长安、虎门规划协调示意图第一章总则第1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5),以及东莞市长安镇实际情况制定。
东莞市绿道升级行动计划项目建议书
![东莞市绿道升级行动计划项目建议书](https://img.taocdn.com/s3/m/cb3889d54028915f804dc21c.png)
“五环”:中部、水乡、沿海、埔田、山林5个片区绿道环
6
1.2 项目认知
绿道网建设对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提升城乡发展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绿道具有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等优势,是建设
宜居城乡的希望之路
绿道由“绿廓”+“慢行道”组成,兼具生态保护、 休闲游憩、科研教育等功能 良好的绿道网络系统更能汇集人气,促进周边相关 产业发展
14
3.1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项目组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排
现状调研及前期研究阶段:2015.9~2015.10 慢行交通出行调查,慢行交通现状及分析,慢行交通基础理论与案例总结 初步成果阶段:2015.10~2015.11 完成初步成果,并向主管部门汇报 中间成果阶段:2015.11 按主管部门意见完善成果,召开专家评审会,并征求相关单位意见 最终成果阶段:2015.12 根据专家评审及相关部门意见,修改完善形成最终成果,并上报审批
交通的衔接
• 强化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站点衔接,确定东莞市区换乘枢 纽的规模与等级 公共自行车系统专题 • 从自然环境条件、人文社会条件、配套设施条件等多个方面, 分析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实施条件 • 兼顾绿道配套功能,以解决居民短途出行需求、改善市区交通 出行结构、减轻市区道路交通压力为目标,提出东莞市区公共自 行车系统建设方案
10
改善措施
行动计划
(三)工作内容
3.1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3.2绿道升级近期实施建议
11
3.1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主要研究内容
结合绿道网规划,完善东莞市区自行车和步行交通 系统,加强慢行系统与公共交通的衔接,培育以绿道为依 托的城市慢行交通网络
慢行交通系统网络 • 以绿道规划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通行 环境,构建安全、连续、舒适、便捷的慢行交通网络系统 • 总结东莞市区绿道建设与慢行交通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 析现状建设条件 •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市区居民慢行交通出行需求及行为特征, 预测非机动车交通需求,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东莞市绿道网南城段道路景观及绿化工程监理规划
![东莞市绿道网南城段道路景观及绿化工程监理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7f95b912aa00b52acec7ca2a.png)
东莞市绿道网南城段道路景观及绿化工程监理规划一标(A段)、二标(BC)监理规划一、工程项目概况建设单位:东莞市南城区公共事业服务中心设计单位:东莞市岭南景观及市政规划设计施工单位:福建省东日工程中国第四冶金建设公司本工程位于东莞市南城区管辖境内,工程规模建设总长度约12.14千米;工程内容包括路基、路面、园建小品、道路景观绿化等,整个改造为单侧改造工程,均在原有人行道单侧,工程总概算价大约3200万元,工程建设总工期102个日历天。
由南城区公共事业服务中心投资兴建。
本工程分为三个标段,通过公布投标,选择施工单位。
五环路为第一标(A段),由中国第四冶金建设公司中标,承担施工任务。
该标段的工程内容要紧包括:5600米长的原有单侧人行道改造工程、沿线绿化改造工程及其附属设施;新增设自行车道。
绿色路、水濂山中心路、学府路为第二标(BC)段,改造线路总长约6500米,由福建东日工程中标,承担施工任务。
该标段工作内容要紧包括:绿色路总线路长4000米以及水濂山中心路、学府路2500米长的原有单侧人行道改造工程、沿线绿化改造工程及其附属园建设施;新增设自行车道。
第三标为自行车到彩色沥青砼施工,还没有招标定标。
本工程为单边人行道升级改建工程,新增设自行车道功能,并全面进行道路景观绿化改造,集合休闲、闲逛、旅行观光、生态环保于一体,使之成为东莞市又一道亮丽的都市风景线,打造成一条极具特色的绿色生态长廊。
本工程的重点和难点是4公里的绿色路(B段)单边人行道升级改建;本工程的特点是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工期紧。
二、监理工作范畴东莞市绿道网南城段道路景观及绿化工程A段、BC段工程的施工预备期、施工期、质量保修期的监理及竣工验收的有关工作。
三、监理工作内容1、三操纵:工程质量、造价和工期;2、三治理:合同的履行、安全生产和信息处理;3、一和谐:和谐建设单位与工程建设有关各方的工作关系。
施工时期园建、绿化工程质量操纵、进度操纵、投资操纵、安全操纵、合同治理、信息治理以及建设工程项目各方组织、和谐和沟通。
广东东莞
![广东东莞](https://img.taocdn.com/s3/m/ce27c4def90f76c660371a1a.png)
广东省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六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4)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分析 (7)一、土地利用现状 (8)二、上轮规划实施评价结论 (12)三、土地利用形势 (13)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5)一、市域发展战略 (16)二、土地利用指导思想与原则 (17)三、土地利用目标 (18)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 (20)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0)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22)三、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4)第五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30)一、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30)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32)三、重点镇(街)土地利用指引 (38)第六章重点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41)一、自然保护区空间管制 (41)二、水体空间管制 (41)三、生态绿地空间管制 (43)四、工业用地空间管制 (46)五、廊线空间管制 (51)第七章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52)一、落实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责任 (52)二、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落实占补平衡制度 (53)三、提高耕地与基本农田质量 (53)四、优化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 (54)五、储备耕地后备资源 (55)六、完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制度体系 (55)第八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57)一、严控建设用地规模,加强用地布局引导 (57)二、推进“三旧”改造,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58)三、优化整合工业用地 (59)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60)五、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60)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67)一、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控制 (67)二、中心城区发展布局 (69)三、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71)四、中心城区生态绿地建设 (74)第十章土地整合与集聚 (76)一、“四整四聚”方针 (76)二、“四整四聚”措施 (77)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81)一、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81)二、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82)三、重点建设项目 (82)第十二章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85)一、生态主轴 (85)二、生态廊道 (86)三、生态绿核 (86)四、重点生态保护区 (87)五、生态节点 (87)六、网络状绿化带 (88)第十三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90)一、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提高规划法律效力 (90)二、加大规划宣传,营造依法用地、规划用地的社会氛围 (91)三、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和指导机制 (91)四、运用经济调控机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91)五、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92)六、加强规划监察执法力度,构建和谐用地秩序 (94)七、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94)附表 (95)附图:1、东莞市地理区位图2、东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3、东莞市土地利用规划图(2006—2020年)4、东莞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2006—2020年)5、东莞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2006—2020年)6、东莞市土地整治规划图(2006—2020年)7、东莞市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图(2006—2020年)8、东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9、东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2006—2020年)前言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地处东经113º31´-114º15´、北纬22º39´-23º09´。
东莞市绿道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东莞市绿道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https://img.taocdn.com/s3/m/e49054ddd15abe23482f4d10.png)
东莞市绿道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规划建设东莞城市及社区绿道的工作意见尹景辉同志:为贯彻落实规划建设珠三角绿道网工作,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根据《关于印发广东省绿道网建设201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粤府函[2011] 52号),我市已制定了《东莞市城市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委办发[2011]6号),现将近3年建设任务发给您,请结合方案要求,认真组织贯彻落实。
一、建设意义(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的建设,将构建完整的东莞绿道网络体系,有利于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改善城市形象,推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最终推动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纲要、建设宜居城乡的重大举措。
(二)是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汪洋书记明确提出“要以建设宜居城市、宜居农村、宜居乡镇为龙头来改善民生”;刘志庚书记在谈东莞“十二五”发展思路中提到,要着力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生活舒适感,把打造宜居城市作为首要工作。
建设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有利于保护东莞自然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和发掘东莞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宜居水平,提升城市的品位。
(三)是引导健康绿色生活的重要途径随着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生活和运动休闲日益关注,游憩、休闲、度假等需求日渐加大。
构建东莞绿道网络体系、建设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是满足广大市民运动休闲需求、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对东莞禁摩之后交通出行方式的有效补充,有利于提高自行车出行率、降低私家车出行率,改善交通出行结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的重要手段。
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建设为构建我市绿道网络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东莞市生态控制线规划的实施为东莞绿道网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保障;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森林公园建设、系列环境改善提升工程为东莞绿道网络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绿色生态基础。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东府办[2011]119号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东府办[2011]119号](https://img.taocdn.com/s3/m/a9d7e0de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1.png)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正文:----------------------------------------------------------------------------------------------------------------------------------------------------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东府办〔2011〕119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九月十六日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目标,以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生态宜居东莞为核心,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完善林业管理体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提供更多生态文化产品,不断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双增目标,打造“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城郊森林化、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格局,推动林业朝着公益化、规模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东莞林业“十一五”回顾“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牢牢把握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以森林公园建设为重点,提高森林生态质量,丰富生态文化内涵,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以重点工程和科技项目作支撑,建设以地带性森林群落恢复为目标、树种结构良好、具有多效益的生态公益林体系;以资源保护为依托,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营建农田林网、红树林等。
“十一五”期间,我市林业建设不仅实现了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预期目标,还为下一个五年规划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继续保持林业良好发展态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林业现状1、森林面积和蓄积现状至2010年底,全市国土总面积246500公顷,林业用地面积60660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58198.2公顷。
东莞市社区绿道规划编制指引教学文稿
![东莞市社区绿道规划编制指引教学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f7319d854028915f804dc257.png)
东莞市社区绿道规划编制指引东莞市社区绿道规划编制指引社区绿道是绿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道网的微循环系统,为居民日常出行通勤提供便捷的慢行系统、完善的配套设施、优美的绿化环境,与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紧密接驳。
为了明确社区绿道规划编制内容、规范规划编制成果,统一规划技术标准,确保社区绿道的顺利实施,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 2010-2020》,制定本指引。
一、总则 1.01 本指引所指的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
按等级和规模分,社区绿道属于绿道网第三级。
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构成。
1.02 本指引适用于东莞市内各镇街的社区绿道规划,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编制范围为镇域行政区范围。
1.03 社区绿道规划年限为 2011-2015 年。
1.04 社区绿道规划应符合《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相关要求,同时应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规定。
二、规划内容 2.01 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应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提出的社区绿道建设目标,确定辖区内社区绿道的建设规模、线网布局、服务设施布点,基础设施配置等内容,并提出分期建设计划等实施建议。
2.02 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主要内容:(1)规划目标与定位。
《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依据、《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相关要求,结合镇街实际,确定城镇绿道网建设目标、建设规模和发展定位。
(2)社区绿道线网布局。
参考本指引附件 2 社区绿道选线原则及附件 3 社区绿道建设技术要求,结合镇街实际,确定社区绿道的线网布局,并与镇街内的区域绿道和城市绿道相衔接,确定城镇交接面,与周边镇街相互连通,形成完整的镇街绿道网体系。
东莞:绿道网“给力”生态城市建设
![东莞:绿道网“给力”生态城市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55bc256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9.png)
东莞:绿道网“给力”生态城市建设
佚名
【期刊名称】《《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自东莞市开展绿道建设工作以来,截至目前,绿道总里程已经达到900多公里。
绿道逐渐成为美化环境、打造生态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体验骑行之乐,享受绿色生活成为绿道带给都市人新的健康生活理念。
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绿道文化品牌首届黄江绿道文化节围绕绿道,各项体育。
【总页数】1页(P49-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5
【相关文献】
1.绿道网建设视角下的东莞居民体育生活方式调查研究 [J], 陈海鸥
2.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r——以东莞市为例 [J], 孔兰;蒋任飞;杨磊
3.绿道网建设视角下的东莞居民体育生活方式调查研究 [J], 陈海鸥;
4.东莞市绿道网大岭山森林公园段生态景观林带树种组成及群落特征调查分析 [J], 徐庆华;胡廉隆;周毅
5.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以东莞市为例 [J], 孔兰;蒋任飞;杨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分类建设标准》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分类建设标准》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f479539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15.png)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分类建设标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1.11.09•【字号】东府办〔2011〕135号•【施行日期】2011.11.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管理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分类建设标准》的通知东府办〔2011〕135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分类建设标准》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九日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分类建设标准根据东委办发〔2011〕6 号文件精神,2011年至2014年我市城市及社区绿道建设分为完全新建型、重度改建型、中度扩建型和轻度完善型四个类型,并分别按70万元,60万元,50万元和35万元的标准进行定额补贴。
为保证我市绿道建设质量,对城市与社区绿道各类型建设标准以及达到标准的判定条件作出规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一)绿道慢行道主材质应以暖色系为主。
(二)各绿道按类型建设需达到相关的标准,不达标准的不给予补贴。
(三)本标准各判定条件为最低标准。
绿道建设工程分为慢行道、绿化景观、标示系统、驿站和水电五个部分,其中建设类型按慢行道的建设情况进行划分,四个建设类型的绿化景观、标示系统、驿站和水电的建设标准相同。
二、慢行道建设标准要求完全新建型绿道建设标准要求详见表1-1;重度改建型绿道建设标准要求详见表1-2;中度扩建型绿道建设标准要求详见表1-3;轻度完善型绿道建设标准要求详见表1-4。
表1-1 完全新建型绿道建设标准要求完全新建型绿道建设标准要求用地条件要求宽度要求工程饰面材质要求建设工艺标准备注在未人工建设场地上新建慢行道。
慢行道宽4米以上,其中自行车道宽2.5米以上,人行道宽1.5米以上。
新建自行车道饰面材质需采用彩色沥青、地坪漆或彩色透水混凝土。
东莞市绿道网建设实施评估研究
![东莞市绿道网建设实施评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eb84da4caaedd3382c4d300.png)
东莞市绿道网建设实施评估研究【摘要】东莞市绿道办根据《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要求,积极开展绿道建设,至2012年6月底,东莞市已经建成绿道总里程753公里。
其中区域绿道225公里,区域级驿站26个,串联沿线旅游景点及兴趣点200多个;城市和社区绿道528公里,城市和社区级驿站33个。
本次研究的调查工作从2012年8月底开始,范围涉及东莞全市32个镇街及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生态园、虎门港三个功能区。
在评估理论和方法上,项目组运用了社会学理论和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模型,通过对政策执行前后经济社会的变化,来评估政策效果。
包括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生态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等。
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待建绿道的规划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本次研究调查的范围是东莞市32个镇街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生态园、虎门港三个功能区,对象为东莞的原居民和新莞人,同时在东莞市城乡规划局网、东莞市政府网站、东莞市绿道办网和爱单车网开展了网络问卷调查,共有6605名网民参与了调查。
【关键词】绿道建设;研究;意见本次研究力求以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可度量为边界,建立科学、系统和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对东莞市绿道网的使用效率、社会效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认真调查评估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一、东莞绿道是一项“合民意、顺民心、遂民愿”的民心工程东莞绿道从规划开始,就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东莞绿道经过了近三年的建设发展,至2012年6月底,东莞市已经建成绿道总里程753公里。
其中区域绿道225公里,区域级驿站26个,串联沿线旅游景点及兴趣点200多个;城市和社区绿道528公里,城市和社区级驿站33个。
二、绿道综合效益评估绿道作为集生态、社会、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系统民心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幸福广东、打造宜居城乡的创新之举。
东莞绿道为“和谐东莞”建设提供了新载体,为东莞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绿道成为了“美丽东莞”的新亮点,成为了展示“人文东莞”的新舞台。
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374eb709b307e87101f696be.png)
广东省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六月2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4)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分析 (8)一、土地利用现状 (8)二、上轮规划实施评价结论 (12)三、土地利用形势 (13)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6)一、市域发展战略 (16)二、土地利用指导思想与原则 (17)三、土地利用目标 (18)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 (20)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0)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23)三、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5)第五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30)一、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30)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32)三、重点镇(街)土地利用指引 (38)第六章重点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41)一、自然保护区空间管制 (41)二、水体空间管制 (42)三、生态绿地空间管制 (44)四、工业用地空间管制 (46)I五、廊线空间管制 (51)第七章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52)一、落实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责任 (53)二、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落实占补平衡制度 (53)三、提高耕地与基本农田质量 (54)四、优化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 (55)五、储备耕地后备资源 (55)六、完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制度体系 (56)第八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57)一、严控建设用地规模,加强用地布局引导 (58)二、推进“三旧”改造,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59)三、优化整合工业用地 (60)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60)五、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61)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67)一、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控制 (67)二、中心城区发展布局 (69)三、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71)四、中心城区生态绿地建设 (74)第十章土地整合与集聚 (75)一、“四整四聚”方针 (76)二、“四整四聚”措施 (77)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81)一、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81)二、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81)三、重点建设项目 (82)II第十二章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85)一、生态主轴 (85)二、生态廊道 (86)三、生态绿核 (86)四、重点生态保护区 (86)五、生态节点 (87)六、网络状绿化带 (88)第十三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90)一、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提高规划法律效力 (90)二、加大规划宣传,营造依法用地、规划用地的社会氛围 (90)三、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和指导机制 (91)四、运用经济调控机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91)五、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92)六、加强规划监察执法力度,构建和谐用地秩序 (93)七、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94)附表 (95)III附图:1、东莞市地理区位图2、东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3、东莞市土地利用规划图(2006—2020年)4、东莞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2006—2020年)5、东莞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2006—2020年)6、东莞市土地整治规划图(2006—2020年)7、东莞市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图(2006—2020年)8、东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9、东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2006—2020年)IV前言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地处东经113º31´-114º15´、北纬22º39´-23º09´。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的批复-粤府函[2012]99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的批复-粤府函[2012]99号](https://img.taocdn.com/s3/m/0bebe3f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1b.png)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的批复正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的批复(粤府函〔2012〕99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上报〈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送审稿)〉的请示》(粤建规〔2012〕40号)收悉,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抓紧将《规划》文本、图集印发各地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二、推动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向东西北地区延伸,规划建设全省绿道网,对构筑生态安全新格局、促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省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和幸福广东的标志性工程。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按《规划》要求开展绿道建设工作,确保到2015年全省建成总长约8770公里的省立绿道,构建全省互联互通、配套成熟完善的绿道网。
三、按照“省统筹指导、各地政府建设为主”的原则,绿道网建设工作由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具体负责实施。
各地要充分学习借鉴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细化本地区绿道网建设规划并制订年度实施计划,高效有序地推进绿道建设工作。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抓紧组织编制绿道网建设的相关技术规范指引,会同省有关部门对各地绿道建设工作加强督促指导。
省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对各地绿道建设工作予以大力支持。
广东省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五月七日——结束——。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pptx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pptx](https://img.taocdn.com/s3/m/4b6e1dc927284b73f24250fe.png)
第 5 章. 生态本底修复................................................................................................................. 9 5.1 生态修复规划........................................................................................................ 9 5.2 水系整治规划...................................................................................................... 10 5.3 绿地系统规划......................................................................................................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