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第七讲_热力环流
A
海洋
1.此时为
夏 季(冬、夏)
2.在A处用箭头表示此季节的风向 3.此时我国力环 流
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有城市风、海 陆风、山谷风等
B
A 郊区
城市风 市区
A 郊区
B
山 谷 风
暖
冷
暖
山谷或盆地地区 多夜雨
水平气 与气压 压梯度 梯度成 正比 力 地转偏 与运动 向力 速度成 正比
与摩擦 摩擦力 系数成 正比
影响 影响
垂直于运动方向 北半球右偏,南 不影响 半球左偏
影响
与运动方向 影响 不影 相反 (降低)响
• 关键记住:三力两垂一反。
•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 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2. 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空气产生 地转偏向力 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摩擦力 3. 大气水平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气旋与反气旋
形成原因 气流特征 天气特征
课堂练习
D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 海陆间热力差异 B 太阳风的驱动作用 C 地面高度不同 D 因纬度不同造成的地面热量差异
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 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a. 垂直于 等压线
b .由高压 指向低压
1010
2.地转偏向力
a.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b.垂直于空气的运动 方向(即风向);
(百帕) 1000 1005
水平气压
高 考 要 求
1.了解近地面气温与近地面气压和高空气 压的关系; 2.弄清风力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 梯度、等压线疏密之间的关系; 3.掌握风向与等压线的三种关系:风向与 等压线垂直;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高空 风);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近地面风)
高中地理知识点:解读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
高中地理:解读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热力环流【背诵要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形成过程、示意图、原理应用2.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原因、示意图、影响3.等压面(等温面)的判读:判断气压(气温)值大小、冷热、气流运动方向(风向)、天气状况、下垫面状况4.气压的概念、影响因素;高压和低压的概念、形成原因【基础知识】一、热力环流原理(一)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三)形成过程(四)示意图【思考探究】是不是气温越高热力环流越旺盛?答案:不是。
热力环流的旺盛程度取决于地区间冷热差异。
地区间温差越大,空气垂直运动越旺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热力环流越旺盛。
【特别提醒】1、一个关键“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地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两地温差越大,热力环流越旺盛。
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先有垂直运动,后有水平运动))①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②水平运动: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3、三个关系:(1) 等压面的凹凸关系:(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受热: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变冷: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通常所说的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气压状况而言的。
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温压关系:热低压、冷高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注意: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不适用于该规律。
(3)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五)常见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海洋的比热容大于陆地)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空气较湿润。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
由于城市中建筑物密集、道路广泛、绿地减少等因素,导致城市地区温度高于周 围乡村地区的现象。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候、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城市中 空气污染加重、能源消耗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同时,城市热岛效应还会 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如加剧夏季热浪的影响等。
城市通风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利用热力环流原 理来优化城市通风规划,提高城市空 气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绿地、水域等开放 空间,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 夏季城市温度,提高居民舒适度。同 时,也有助于改善城市气候和生态环 境。
04
热力环流的实例分析
某地区热力环流的实地考察
03
热力环流的应用
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热力环流理论是天气预报的重要 基础。通过分析热力环流的模式 和趋势,可以预测未来天气的变 化,如温度、降水、风向等。
气象灾害预警
基于热力环流的研究,气象学家 能够提前预测台风、暴雨、暴风 雪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为防 灾减灾提供宝贵的时间。
农业生产的指导
生态保护与修复
通过研究热力环流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探讨如何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的有效落地和执行。
某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化建议
农业现状
分析某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包括土地利用 、作物种植结构、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优化建议
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包括合理规划土地利用、调整作 物种植结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和经济效益。
实施方案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步骤,推动优 化建议的有效落地和执行。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赤道附近太平洋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赤道附近太平洋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太平洋热力环流是气候变化的核心力量。
赤道太平洋热力环流的
形成过程受到赤道位置的热带气旋、赤道附近的低空急流以及南极辐
射冷却等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
首先,在赤道处日全食造成热带气旋,通过垂直相互作用,在赤
道附近形成一个热带对流环流,即热带下空对流环流。
此外,在太平
洋上,正常情况下来自南极洲Caspian半岛的大量冷空气流向东西两
边移动。
受其西行的驱动,出现了太平洋东边一个暖流,即西太平洋
暖流,以及另一个对流环流——南太平洋西部的冷流。
此外,受赤道上大气绝热层的拉力作用,南极辐射冷却效应也会
在赤道附近出现,随着南极空气的西向流动,会在太平洋上出现更强
的冷流,使太平洋东边的东太平洋暖流和西太平洋暖流尽可能地保持
相同的强度,同时也与西太平洋的冷流相互作用,使太平洋热力环流
形成。
由此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热力环流的形成主要受到热带气旋、
赤道附近的低空急流以及南极辐射冷却的影响,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
同时促进了太平洋热力环流的形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热力环流是指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由大气和海洋的热差异导致的水平和垂直运动。
在气候系统中,它表现为大气中的热量和物质的不断循环流动,以及地球上不同区域之间的温度差异造成的热量传递。
热力环流是气候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全球能量平衡的重要因素。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主要如下:1、热量源:热力环流有效地将太阳辐射能量分布到地球上,从而保持地球上的温暖。
太阳辐射能量是热力环流的最重要的热量源,它的作用是使大气和海洋产生温度差异,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此外,海洋表面的蒸发还可以向大气中提供热量,从而促进热力环流的形成。
2、对流:当大气中存在温度差异时,热量会向温度较低的地方扩散,当热量较高的空气升起时,会形成一种向上运动的现象,这种运动叫做对流。
对流会使热量在大气层中不断地上升,这样就形成了热力环流。
3、温度差异:温度差异是热力环流形成的关键因素。
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热量从温度较高的地方向温度较低的地方流动,这样才能形成热力环流。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不均,因此可以形成不同区域之间的温度差异,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4、大气偏转:大气偏转是指大气层中向东或向西的运动,即大气在热力环流中受到的某种影响,使其向东或向西偏转。
这种偏转的现象是由流体力学原理决定的,当热量在大气层中上升时,它会受到大气层的偏转影响,从而形成大范围的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形成就是由上述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不仅能够保持地球温暖,而且还能够保持地球上温度差异,从而使得大气层和海洋能够不断地循环,保持气候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
热力环流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对于了解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
地转偏向力
+
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 成一夹角
与风向相反
既影响风向, 又影响风速。
1、城市与郊区之间也存 在着热力环流——城市 风,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了解城市风的出现有何 重要意义?
B
B
日常生活中的事例:
海陆风: 海洋与陆地之间形成的小型热力环流
城市风:
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的小型热力环流 城市风:
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的小型热力环流
小结: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结论是:接触面(下垫面)的冷热不 均引起烟雾的环流。
一、热力环流
气压:指作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
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 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气压的国际 制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影响因素: 1、海拔高度
2、地面冷热情况。
一、热力环流
在热力环流中谈到的高压与低压都是指同 一水平(同海拔)面上不同的地方相比较
地 垂直于风向
转
偏 只改变风向 向 ,不改变大 力小
3、近地面风的形成:
(hPa)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风向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摩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1010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北半球 )
摩擦力
气压梯度力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一、热力环流
(4)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 么调节作用?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海 滨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 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海滨地区能 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 结果是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1热力环流回归
热力环流是一种利用当地气压和温度差异引起的大规模的空气运动,主要发生在大气层中。
热力环流在形成之前,首先需要两个过程:表面能量放射和大气加热。
表面放射是一种物理现象,其中表面处的物质就像热电性面板一样,吸收太阳的能量,从而加热大气层,并且具有反应温度差的作用。
大气加热是也是大气内温度变暖所导致的,这是由温暖的海平面放射热量天空,在进行内辐射时所产生的加热作用机制。
2热力环流运动形成
当表面温度和大气温度差异足够大时,热力环流便会发生。
在热力环流的运动形成过程中,需要两个物理机制:一是热对流和二是大气扰动。
热对流是在不断热源上的导热效应,这会导致温度更高的空气上升,而温度更低的空气下降。
大气扰动则是指大气层内受到风压变化和旋转力的影响,这会引起大量空气层内区域变异,从而使热力环流形成。
3热力环流特征
热力环流具有大规模运动,一般发生在内、中、外气团等位置。
一般而言,热力环流是一个双回形现象,形成一个在大气向外形成“S”字形环流,具有上升冷气团、下降暖气团和横向环流等特征。
热力环流它有不同的物理过程引起,表面上的物质会根据它的热力环流
运动情况而释放或吸收能量,从而形成表面形态,并在大气中形成外膜舒适的气流状态。
4热力环流影响
热力环流的影响从宏观的大气温度和风力变化,到微观的湿度、空气流形态分布,及其他各类气象参数,都关乎着地球表面的环境变化。
因此,热力环流能够表征地球上大陆和海洋之间的能量平衡,以及天气系统的稳定性,对许多环境形势和对地表的平衡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如图6-1)2.规律:1)、同一垂直方向上,越接近地面压强越大2)、同一水平方向上,温度越高压强越低例题8、读图6-2 , 判断正确的叙述。
A.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③<④B.甲地多晴朗天气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由气压的分布状况转化为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引起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
受热地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上升, 冷却地区在垂直方向上下沉, 由此产生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着高低气压差异, 受热区上空形成高压区, 而冷却地区上空形成低压区, 在近地面正好相反。
【答案】C3、常见的热力环流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海陆风:白天风由海洋吹向大陆,晚上风由大陆吹向海洋。
山谷风: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晚上风从山顶吹向谷底。
例题9读图6-7,回答(1)~(3)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a>b>c>d B.气压:d>a>b>c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A.净化、增温B.净化、增湿C.增温、增湿D.减湿、减温【解析】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观察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②升.④降)可反推近地面的冷热状况。
根据水平气流(①和③运动方向可反推气压差异。
若该图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则b为城区,a为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a)流向城区(b),绿地的作用是对大气起到净化、增湿、减温的作用。
【答案】(1)C (2)B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1)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2)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5)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大致1月前后南移,7月前后北移)。
热力环流的过程
热力环流的过程
(一)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二)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
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
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
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三)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空气水平运动,形成风。
由于地面状况不同,热量环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如海陆风的形成,山谷风的形成,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森林(或水库)与裸地的热力环流等。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及其常见形式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及其常见形式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2.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两种运动、三个不同“一个关键”(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关键)(1)同一性质下垫面,考虑纬度差异。
(2)不同性质下垫面,考虑热容量差异。
“两种运动”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引起→大气水平运动。
“三个不同”(1)空气升降不同: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2)同面气压不同: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3)空间气压不同: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3.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1)城市风由于城市人们的生产、生活释放出大量人为热,使城市气温升高,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力环流,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把郊区污染物带入城市中心,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
因此,为了减轻城市污染,如何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及如何布局郊区工业及卫星城市,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2)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
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形成陆风。
(3)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a)。
夜间山坡上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图b)。
城市风环流的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
而海陆风环流和山谷风环流的流向则随昼夜的变化而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因为海与陆、山与谷的气压高低随昼夜改变而改变。
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
随着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得以形成并不断循环。在热力环流的作用下,热量和水分得以在全球 范围内重新分配,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热力环流也是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03
风的形成与热力环流的关系
风的形成原理
风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导致空气的流动。
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
在利用风能发电等过程中,需要注意 环境保护,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 破坏。同时,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管 理,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大气垂直运动
总结词
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导致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和温度产生差异,进而引起大气的垂 直运动。
详细描述
由于赤道地区地面温度较高,空气受热上升;而极地地区地面温度较低,空气冷 却下沉。这种大气的垂直运动进一步加剧了空气密度和温度的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
总结词
在大气垂直运动的基础上,由于气压差异,引起大气的水平 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
农业种植
在某些地区,可以利用热力环流和风的分布和强度变化, 合理安排农业种植和灌溉计划,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交通和航海
风是船舶航行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了解风向和风速的变 化,可以合理规划船舶航行路线,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如何应对由热力环流与风引起的环境问题
应对极端气候事件
对于由热力环流和风引起的极端气候 事件,需要加强预警和应对措施。例 如,在暴雨灾害发生前,及时发布预 警信息,采取排水、加固等措施,减 少灾害损失。
05
总结与思考
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对气候的影响
01
气候变化
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影响温度、降水、
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热力环流
跟踪训练2 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中心城市城区和郊区年平均气温日变化统 计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
受城区与郊区的温差影响,该城市城区与郊区热力环流最旺盛的时间段
是( )
A.8:00—12:00 B.12:00—14:00
C.20:00—24:00 D.0:00—8:00
(2)
受局地环流影响,夏季夜晚该城市南郊的风为 ( )
第2课时 热力环流
1 |热力环流的形成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①冷热不均 ,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产生大气的 ②垂直运动,这就造成同一水平面上的③气压差异,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大气的 ④水平运动。
2 |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1.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⑤ 海陆风 、山谷风、城市风。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下题。
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空气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解析 近地面乙处的等压面向下弯曲,说明其为低压,气温较高,空气密度较小;近 地面甲处的等压面向上凸起,说明是高压,气温较低,空气密度较大;同理可判断出 在高空的同一高度,丙处的气压较高,空气密度较大,丁处的气压较低,空气密度较 小。 答案 D
下图为我国某山间河谷某时段等温面和等压面分布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 两题。
(1)下列能够正确反映图示情况的是 ( ) ①该时段为夜间 ②该时段为白天 ③该时段吹谷风 ④该时段吹山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古诗蕴含的原理与图中现象相关的是 ( )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1)图中显示该处的等温面在河谷处偏高,说明气温较高,而山坡的气温较 低,故河谷的气压较低,山坡的气压较高,由此可以判断出该时段为夜间,吹山风。 B正确。(2)在夜晚,河谷由于气温较高,气流以上升为主,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冷 凝结,容易形成阴雨天气,故夜雨较多。C正确。 答案 (1)B (2)C
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2)常见的热力环流①冷热不均导致的热力环流如果甲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形成高气压;乙丙两地受热少,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少,形成低气压;于是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甲地向气压低的乙丙两地扩散。
在近地面,甲地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低,形成低气压;乙丙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乙丙两地流回甲地,形成了热力环流,形式如图所示:②海陆风白天在阳光照射下,近地面同一纬度的陆地要比同一纬度的海洋增温快,气温要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因气温低产生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陆地与海洋形成了热力环流。
,使下层空气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间与白天的热力作用相反,近地面形成陆风。
热力环流形式③山谷风白天,山地是伸入到大气中的一个热源,使山坡上的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增温较少,因此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从山坡上空流向山谷上空,使谷底的空气沿着山坡向山顶补充,形成热力环流,下层由谷底吹向山坡的暖空气称为谷风。
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沿坡面下滑,流入谷底,形成山风,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环流形式如图所示。
④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大量消耗矿物能源,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空气的运动是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
【高一地理】3.3热力环流形成及常见形式
能量来源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热力环流
太阳 辐射
地表 冷热 不均
大气 垂直 运动
水平气压差
大气水平运动 (风)
一、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成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地面冷热不均
近地面冷热不均
低压
高压
引起
大气垂直运动
导致
冷却下沉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受热上升
引起
大气水平运动
问题:武夷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山谷风引起的云雾能够减少日 照,提升茶叶品质。武夷山茶农多将茶树种植在坡地,原因是?
坡地白天多上升气流,容易形成云雾
城市风
上升气流
城市风的成因:城市生活和生产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大量废热和温室气体,此外城市 多沥青、水泥路面,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多,因此城市气温高,郊区气温低,近地面风
高空
490
1010
低
1015
热1020
B
1015
近地面
5
二、等压面的判读技巧
C②
D
①
③
⑤
上升气流上容升易形成雨降水,下沉气流往往下晴沉④朗 晴
气压值:① > ( ②=③=④) > ⑤
等地压面面气上压弯状说况明与该高处空是相高反压【,地下面弯与则高是空低等压压面相反】
等压面 等高面
热 低压
A
冷 高压
(2)“两种运动”
近地面冷热不均
引起
大气垂直运动
导致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引起
大气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大范围气压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水平风流动。
这种环流主要包括赤道低压带、副高带、副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等。
形成热力环流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光照不均: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倾斜,不同纬度的地表受到的阳光照射不均,赤道地区热量接收较多,而两极地区则较少。
这导致了赤道附近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的空气下沉,形成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2.积雪和冰川的作用:赤道附近的气流上升后,空气相对干燥,水蒸汽凝结成云并降落为降水,使该地区具有大量的降水,形成热带雨林。
而两极地区的寒冷气流下沉,形成干燥的环境,导致积雪和冰川形成。
3.惯性力和科里奥利力: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离心力,使得空气从赤道向两极倾斜,形成科里奥利力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了环流的形成和维持。
1.风:风是大气中水平方向的运动,主要由温度和压强的高低差异引起。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冷空气密度大、压强高,会形成高压区,而暖空气密度小、压强低,会形成低压区。
风就是由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的结果,这种移动形成了气流。
在地球上,风的方向受到科里奥利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在北半球,风会向低压区旋转,顺时针方向;在南半球,风会向低压区旋转,逆时针方向。
这种风的转向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科里奥利力。
2.气旋:气旋是大气中的一个低压区,通常是一个旋转的气流系统。
气旋的形成是由于水平风与不同区域形成的环流相互交织,并在一些特定的区域形成较大的收缩。
气旋的形成通常伴随着云层的堆积和降水的发生。
气旋可以分为热带气旋和中纬度气旋两种类型。
热带气旋主要在热带地区形成,具有明显的旋转风暴眼和飓风等级,常见的有台风和飓风。
中纬度气旋则主要在温带地区形成,有着较大的范围和短暂的生命周期,对地区天气带来较大的影响。
总之,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地球自转、倾斜以及气候因素的综合作用引起的。
热力环流是地球上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和天气条件有着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探索
◆教学思想方法: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
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出发,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识图、绘图,理论联系实际等形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索自然地理奥秘的过程,亨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主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与愿望,更好地学习对自己、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达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与要求。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但内容却是极其重要的。
重点介绍了对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具有深刻影响的基本自然地理过程之一——大气运动的基本状况(大气热力环流的产生——发展——演变),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完成从地理现象到地理成因的探索,从感性知识到理性思维的提升。
◆从第一单元对学生地球观的感知培养到从第二单元开始的自然地理组成要素分析,再到第五单元(§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整体综合,本节内容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又作为大气运动的开篇,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
◆通过学生对活动的自主探究,完成对地理基本分析方法的归纳与总结(结果——原因,发现地理问题——收集、分析、整理材料——解决问题——地理语言表达)。
热力环流过程分析方法和原理可以迁移到自然界存在的其他形式的热力环流,同时又是理解众多大气运动理论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考虑,结合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热力过程,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地理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亲生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中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鉴于模块一教材的基础地位,从高一开始,学生开始接触系统的地理理论知识,但是在此之前,学生头脑中对地理学科特征、地理概念、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认识很少或者很零碎,在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模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故确定其为重点。
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
◆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
这些内容原理性强,学生对大气运动的了解又较为抽象,因此确定这些内容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通过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探索自然原因,增强学生对本课内容,乃至整个地理科学的兴趣,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
标。
◆直观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把一些抽象的运动过程演变为直观的动态过程,可以使学生在最快时间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归纳比较法
学生同时比较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与相对于地面的同一点对应的不同高度上的气压差异,常易混淆。
另外,热力环流的另一难点是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地理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并形成分析自然要素形成的一般方法。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别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上存在较大困难,尽管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策略:
通过实验活动、多媒体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师引导→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师生共同总结等方式,落实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提升学习地理的热情,关注身边的生活。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区
【导入新课】:
课前准备,师生分享,创设情境,活动引入
通过课后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本节课课前收集有关大气现象的相关材料,做好课前准备,分组进行活动,分亨交流。
【活动】①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此时户外的天气情况?
②你能够说出几个有带风字的成语吗?
③你们组找到了哪些有关于大气现象的材料?(图片、视频、文字等)
④师生分亨:教师拿出自己收集的材料与学生一起分享。
◆台风“派比安”影响香港市内交通(57秒)
◆有关于天气状况的诗词:夜雨寄北——李商隐;春夜喜雨——杜甫:凉州词——王之涣
◆阅读材料:子午工程
【教学预测】培养学生阅读地理材料的能力,了解身边生活中的地理。
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上,因时间关系,可建立共亨文档,以便学生课后下载,使用。
【设计理念】让学生全体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通过上台展示,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更加集中注意力进入到课堂内容里。
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地理知识的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过渡】原来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存在密切关系的大气中复杂的天气现象——冷、热、风、云、雨、雪、霜等都与大气的运动有关。
【结论1】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