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

合集下载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与文献学(1-7讲)什么是文献《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

”道——導同源字杞——夏禹后代宋——商后代格:来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邢,则民有遁心。

”(《礼记·淄衣》)格尔众庶。

(《尚书》)(来尔众庶《史记》司马迁)征:证明《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乾坤》焉。

《乾坤》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郑玄——宋赵匡胤始祖名玄朗郑玄因是避讳而称字康成郑玄: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朱熹: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朱熹特点:旧的解释中正确的吸收,不理解的未采。

未说明是谁所言。

十三经注疏过于繁琐,到宋时又由繁转简,朱熹之简是由于其学识渊博,记忆非凡贤才:博学多识的人(文献不足,孔子为什么还能言夏、殷之礼呢?)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宋之后,文法厉害,从一师则尊其道而从之,不可改。

(唐人选唐诗,杜甫知道自己的诗被选吗?——杜甫有两句诗,大意是他非常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说明他是知道的。

)朱熹:“文武之道,谓文王、周武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

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

识,记也。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明末史学家刘振《识大录》综合体明史之一《识小录》笔记谦虚《吴宓日记》存留陈寅恪的诗王仲闻(王国维次子)《读词识小》(书稿已佚)中华书局出版唐圭璋的《全宋词》大幅度更改:更换底本、增加词、增加词人、改写小传。

阅读杜泽逊先生撰《文献学概要》(版本不限),写出自己阅读心得体会。

阅读杜泽逊先生撰《文献学概要》(版本不限),写出自己阅读心得体会。

阅读杜泽逊先生撰《文献学概要》(版本不限),写出自己阅读心得体
会。

《文献学概要》是一本介绍文献学的重要参考书,由杜泽逊先生撰写。

这本书着眼于解决诸多文献研究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旨在帮助人们理解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重要范畴以及文献学实践的方法和技巧。

本书提供了详尽的讨论,从定义和范围,到具体的文献研究步骤,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都有所涉及。

书中还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文献研究方法,并着重介绍了主题检索的技巧,以及如何使用各种数据库和网络技术来查找文献资料。

阅读这本书,我对文献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白了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能力和技巧。

通过本书的学习,我掌握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方法,并有助于我将来从事文献研究的工作。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生指定阅读书目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生指定阅读书目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生指定阅读书目一、必读书目1.《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2.《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著,中华书局2008年修订版。

3.《古典文献及其利用》,杨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余嘉锡说文献学》(含《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余嘉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6.《说文解字》,许慎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

7.《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8.《音韵学教程》,唐作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训诂学》,郭在贻著,中华书局2005年修订版。

10.《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二、选读书目1.《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选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校雠广义》(含目录编、版本编、校勘编、典藏编),程千帆、徐有富著,齐鲁书社1998年版。

3.《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孙钦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中国文献学要籍解题》,洪湛侯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目录学与工具书》,蒋礼鸿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收入《蒋礼鸿集》第四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7.《古籍版本学》,黄永年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邵懿辰撰、邵章续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9.《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收入《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其它版本也可以)10.《经史说略——十三经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刘起釪、王钟翰等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

11.《古文字学初阶》,李学勤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12.《汉语俗字研究》,张涌泉著,岳麓书社1995年版。

13.《汉语语音史》,王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西北大学参考书目

西北大学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241日语(二外)242法语(二外)243德语(二外)244俄语(二外)245英语(二外)246阿拉伯语601数学乙611政治学612管理学(含公共管理)613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614美学原理615宗教学概论616文学概论617语言学概论618中国古代文学史619影视概论620法理学与宪法学621新闻传播史论622综合英语623综合日语624考古学综合625文化遗产基础综合626文物保护学综合62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28中国哲学史629社会学概论63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31国际关系概论632数学分析633普通物理634有机化学635无机化学636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637地理信息系统638城市规划原理639生物化学(生科院)640中药综合641生态学642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643地史学644新闻传播基础645艺术概论646自然辩证法概论647中国近代史648文学基础701中国史702世界史703中国思想文化史801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802世界政治与经济803管理学与运筹学(管理学占100分,运筹学占50 804经济学805信息资源管理806西方经济学与应用统计学(西方经济学占100807中西美学史808中外文化史809综合一(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810综合三(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811综合二(含古代文论、古代汉语、古典文献学812影视理论专题813诉讼法学814新闻传播业务815英美文学与语言学816日本文学与文化817西方哲学史818西方社会学理论81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含毛泽东思想、邓小820国际关系史821高等代数822数学史(含科技期刊史、自然科学史)823量子力学824固体物理825光学826物理化学827化工容器设计828化工原理829微生物学(化工)830有机化学(化工)831食品化学83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833激光原理834自然地理学835经济地理学836环境学837环境工程学838城市规划基础(含道路交通规划和市政工程规839植物生物学840动物生物学841微生物学842细胞生物学843电子线路(含模拟、数字)844软件工程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数据结构与操作50%)845教育技术学846地球科学概论847基础物理848历史学专业综合849模拟电路850数字电路851数据结构852细胞生物学(工程)853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学院)854广播电视概论(文学院)855文学鉴赏与批评856物理化学(专)参考书目《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word版本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word版本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完整)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完整)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一、绪论。

1. 文献学的定义。

- 引用杜泽逊对文献学概念的阐述,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 举例说明文献学研究的对象,如古代典籍等。

2. 文献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例如对历史学、文学研究的支撑作用。

- 有助于古籍整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意义。

二、文献的载体。

1. 甲骨。

- 甲骨的发现历程(如殷墟甲骨的发现)。

- 甲骨文献的内容(占卜记录等)及其价值(对研究殷商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

2. 金石。

- 青铜器铭文(金文)的特点,如字体、内容(祭祀、赏赐等)。

- 石刻文献的种类(碑刻、墓志等)及其分布、年代特点。

3. 简牍。

- 简牍的形制(简、牍的区别)。

- 重要的简牍发现(如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等)及其对秦汉历史、法律、军事等方面研究的意义。

4. 缣帛。

- 缣帛作为文献载体的优缺点。

5. 纸。

- 造纸术的发明对文献传播的革命性意义。

- 古代纸张的种类、制作工艺与文献保存的关系。

三、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1. 文献的形成。

- 古代著述的方式(个人著述、集体编修等)。

2. 文献的流布。

- 传抄的作用与弊端。

- 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对文献流布的巨大推动,以及不同印刷方式下文献的特点。

四、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 历代官方藏书。

- 从汉代的石渠阁、天禄阁到清代的四库七阁,介绍各代官方藏书机构的建立、藏书规模、藏书管理等。

2. 私人藏书。

- 著名的私人藏书家(如范钦、黄丕烈等)及其藏书特点、藏书楼的建设与管理。

3. 文献的散佚原因。

- 战乱(如秦末战乱、安史之乱等对文献的破坏)。

- 火灾、自然灾害等因素。

- 政治因素(如禁书等)。

五、文献的版本。

1. 版本的概念。

- 从狭义和广义上解释版本,包括刻本、抄本、活字本等不同版本类型的定义。

2. 版本的鉴别。

- 依据字体、纸张、墨色、版式等方面鉴别版本的年代和真伪。

六、文献的校勘。

1. 校勘的必要性。

宁夏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及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宁夏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及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吴仕民主编。
《中国民族史纲要》罗贤佑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笔试
面试
回族研究院会议室
民族社会学
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吴仕民主编
中国民族志,《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杨圣敏主编
参考书目:2019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财务管理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管理会计、审计学
1、管理会计(100分)
参考教材:《管理会计学》(第四版),孙茂竹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审计学(100分)
参考教材:《审计学》(第7版),秦荣生、卢春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本书编写组,首席专家:顾海良。
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首席专家:郑永廷,刘书林,沈壮海主编。
4、《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檀传宝著
加试科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参考书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
学科教学(思政)
复试科目:
专业理论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含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
2、教育综合
参考书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本书编写组,首席专家:顾海良。
工商管理(专硕)

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百部经典书单

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百部经典书单

文学院本科学生百部经典阅读书目(2014年修订版)一、汉语言文学:1.《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2.《汉语音韵学》王力著中华书局1981年3.《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2004年4.《汉语词汇》孙常叙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5.《汉语词汇讲话》周祖谟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6.《训诂学概论》齐佩瑢著中华书局2004年7.《说文解字》【汉】许慎著中华书局1979年8.《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2009年第3版9.《孟子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2010年第3版10.《庄子浅注(修订重排本)》曹础基著中华书局2007年第3版11.《史记》【汉】司马迁著,【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版12.《诗经直解》陈子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13.《楚辞补注》【宋】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14. 《汉语方言学教程》,游汝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5. 《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6. 《汉字学》,王凤阳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17. 《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苏培成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8. 《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符淮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9. 《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20.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21.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22. 《汉语语法学》,邢福义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3. 《语法研究入门》,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24.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25. 《汉语修辞学》(修订本),王希杰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26. 《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译本),[瑞士]索绪尔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27. 《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8.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译本),[德]洪堡特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29. 《语言论》(中译本),[美]萨丕尔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30. 《语言论》(中译本),[美]布龙菲尔德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31. 《句法结构》(中译本),[美]乔姆斯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32. 《语言学史概要》,岑麒祥编著,岑运强评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33. 《中国理论语言学史》,邵敬敏、方经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34.《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35.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36.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37.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3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39.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40.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旧版)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41.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4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版43.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44.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45.袁柯:《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46.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47.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修订本)》中华书局2008年版48.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49.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编:《中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0.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1.张庚、郭汉城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出版社2006年版52.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53.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54.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55.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56.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7.严家炎、洪子诚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五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8.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59.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60.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899-1949)》,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61.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修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62.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63.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4.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65.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书店,2003.66.《文艺对话集》,[古希腊]柏拉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67.《诗学诗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68.《沉思录》,(古罗马)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著,王焕生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69.《歌德谈话录》,(德)歌德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010重印70.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6册),(丹)勃兰兑斯著,张道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8671.《艾略特诗学文集》,(美)艾略特著,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72.《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苏)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铃译,三联书店,1988,1992重印73.《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德)尼采著,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74.《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美)M.H.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5.《论浪漫派》,(德)海涅著,张玉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76.《小说的兴起》,(美)伊恩·P·瓦特著,高原,董红钧译,三联书店,199277.《怎样做理论》,(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朱刚,谷婷婷,潘玉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78.《批评的解剖》,(加)诺思罗普·弗莱著,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79.《美的历程》,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80.《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81.《判断力批判》,[德]康德著,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82.《美学》,[德]黑格尔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83.《审美教育书简》,[德]席勒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84.《文学理论》(修订版),[美]韦勒克、沃伦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85.《金枝》,[奥]弗雷泽著,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年版86.《存在与时间》(修订本),[德]海德格尔著,三联书店2006年版87.《真理与方法》,[德]伽达默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版88.《小说修辞学》,[美]布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89.《当代叙事学》,[美]华莱士·马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90.《符号学美学·写作的零度》,[法]罗兰?巴特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91.《现代小说写作技巧》,[英]乔纳森·雷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93.《语言的艺术作品》,[瑞士]沃尔夫岗·凯塞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94.《现代小说美学》,[美]利昂·塞米利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95.《小说鉴赏》,[美]布鲁克斯·华伦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96.《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97.《世界电影史》(上下),【法】乔治萨杜尔,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98.《电影作为艺术》,【美】鲁道夫爱因汉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99.《电影语言》【法】马塞尔马尔丹,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100.《电影批评》,戴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二、新闻学1.[英]约翰·密尔顿著:《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2.[美]施拉姆、波特著:《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3.[美]赛弗林、坦卡德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4.[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美]李普曼著:《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6.[美]布雷斯·S·布鲁克斯等著:《新闻报道与写作》(第七版),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7. 方汉奇著:《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 陈力丹著:《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交大出版社2002年版9. 赵振宇著:《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年中文版11. [加]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中文版12. [美]萨瓦姆等著:《跨文化传通》,三联书店1987年版13. [美]迈克尔.罗洛夫著:《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14. [英]达雅·屠苏著:《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15. [美]施拉姆著:《人类传播史》,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16. [法]瓦耶纳著:《当代新闻学》,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17. [美]威尔伯施拉姆等著:《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18. [荷]凡迪克著:《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19. [美]特德·怀特著:《广播电视写作与报道》,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20. [美]E.M.罗杰斯著:《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21. [美]凯瑟林·米勒著:《组织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版22.李良荣著:《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3.胡太春著:《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4.徐培汀、裘正义著:《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新出版社1994年版25.唐绪军著:《报业经济和报业经营》,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三、语文教师职业教育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4.《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绍禹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5.《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6.《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顾黄初、顾振彪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7.《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顾黄初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语文教材别论》,李维鼎,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9.《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0.《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四、对外汉语1.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2.刘珣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江新著《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4.杨翼《汉语教学评价》,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毕继万著《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6.刘松浩著《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7.卢福波著《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8.徐子亮、吴仁甫著《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9.《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上下),吕必松10.《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王建勤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宝鸡文理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加试科目说明

宝鸡文理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加试科目说明

专业名称二级学科复试科目及参考书目加试科目及参考书目0501中国语言文学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外国文学:①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②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同上0702物理学070201理论物理面试等;①原子物理学:褚圣麟;《原子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号:1979年6月第一版(2016.12重印);②光学:姚启钧;《光学教程》(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070205凝聚态物理070207光学0701数学070101基础数学综合面试;数学专业英语;数学综合。

①常微分方程,参考书目:王高雄,周之铭等.常微分方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参考书目:盛骤,谢式千,潘承毅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070102计算数学070104应用数学0703化学070301无机化学综合面试、英语口语、分析实验操作有机实验操作①普通化学,参考书目:《普通化学》第六版,徐端钧,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高等教育出版社;②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参考书目:基础化学实验上册(无机和分析),吉林大学,徐家宁等主编。

070302分析化学070303有机化学070304物理化学0705地理学070501自然地理学综合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①伍光和等《自然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②赵荣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③毛赞猷等《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①综合自然地理学参考书目:刘南威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9;②中国地理参考书目:赵济,陈传康等《中国地理》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070502人文地理学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2.专业硕士类别领域复试科目及参考书目加试科目及参考书目0451教育硕士教育管理(045101)面试等;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参考书:《教育研究导论》,宁虹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②教育心理学参考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学科教学(思政)(045102)综合面试、英语口语、专业技能考核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②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教程》,赵曜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学科教学(语文)(045103)语文教学论:①王玉辉、王雅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②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第九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①文学评论参考书目: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②汉语基础: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7;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学科教学(数学)(045104)综合面试;数学专业英语;数学基础;试讲或说课①数学分析,参考书目: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上、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②高等代数,参考书目:北京大学数学系前代数小组,王萼芳,石生明.高等代数(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学科教学(物理)(045105)面试等;①量子力学:周世勋;《量子力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②理论力学:周衍柏;《理论力学教程》(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学科教学(化学)(045106)综合面试、英语口语、专业技能训练、试讲①普通化学参考书目:《普通化学》第六版,徐端钧,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高等教育出版社;②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参考书目:基础化学实验上册(无机和分析),吉林大学,徐家宁等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百部经典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百部经典

文学院本科学生百部经典阅读书目(2013年修订版)一、汉语言文学:1.《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2.《汉语音韵学》王力著中华书局1981年3.《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2004年4.《汉语词汇》孙常叙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5.《汉语词汇讲话》周祖谟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6.《训诂学概论》齐佩瑢著中华书局2004年7.《说文解字》【汉】许慎著中华书局1979年8.《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2009年第3版9.《孟子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2010年第3版10.《庄子浅注(修订重排本)》曹础基著中华书局2007年第3版11.《史记》【汉】司马迁著,【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版12.《诗经直解》陈子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13.《楚辞补注》【宋】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14. 《汉语方言学教程》,游汝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5. 《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6. 《汉字学》,王凤阳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17. 《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苏培成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8. 《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符淮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9. 《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20.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21. 《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22. 《汉语语法学》,邢福义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3. 《语法研究入门》,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24.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25. 《汉语修辞学》(修订本),王希杰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26. 《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译本),[瑞士]索绪尔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7. 《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

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

三、标点下面一段古文(请全文抄在答题纸上标点。

每打错一个标点扣1分,扣完为止。

共10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汉书·艺文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由班固撰写,简称《汉志》,属于史书志目。

《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绪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②总共著录图书38种,596家,13269卷。

凡是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

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

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2.简述《隋书·经籍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隋书》,唐魏徵等撰。

据考,《经籍志》由李延寿,敬播初修,魏徵删订。

它收录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公私收藏的书目,对著录书籍14000多部,89000多卷的旧目进行删补,著录书6520部,56881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分47类。

②《隋书·经籍志》是《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且自有特点:它确立了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志首有总序,各部,各类之末有小序,扼要说明学术源流;每录一书,按书名,卷数,作者的次序著录,对于作者,只叙其时代官衔,不作评价,其著录方式渐趋稳定;书下小注,记载忘,残,别本,反映了六朝时代书籍流传存佚的情况,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

故最为后世学者,研究者所重。

3.简述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是由编纂成果的质量要求决定的,编纂古代文献的成果最基本的要求是:全备,真实和科学。

访当代文献学家──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

访当代文献学家──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

訪當代文獻學家──山东大学杜澤遜教授何淑蘋、鄭誼慧杜澤遜,一九六三年生,山東省滕州市人。

山東大學古籍所博士,師從著名學者王紹曾先生,專研古籍目錄版本學。

現任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著有專書《文獻學概要》、《四庫存目標注》及論文百餘篇,曾參與編輯《清史稿藝文志拾遺》、《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山東文獻集成》,現正主持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專案之《清人著述總目》計畫。

一、請先談談您的求學過程。

我是一九八一年進山東大學,一九八五年畢業。

當時很少人繼續考研究生,因為大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工作,一百位同學中大概有四十個可以被分派到中央各部委工作。

我考研究生是因為想在學校教書,尤其想在大學教書。

當時考量中學教師課程節數多,不如在大學時數少,時間較自由,可以看書、做學問,就職業上來說是非常好的選擇,所以便想當大學教師。

那時大陸有十幾個古籍所,都是重點科目。

當時山東大學古籍所剛好遵照教育部安排,舉行研究生班第一次招生,目的是培養古籍整理人才。

第一次便招十位,相較於其他老師招兩個,較容易考上。

大陸的研究生班和研究生不一樣,前者是兩年畢業,沒有碩士學位,發給畢業證;後者則是三年畢業,必須寫論文才可獲得學位。

我當時並沒有想太多,先考再說,就考進了山東大學古籍所。

考上後,便開始圍繞著古籍整理所需要的學問,像文字、聲韻、訓詁、校勘,另外還有古籍閱讀。

記得當時曾抄寫《十三經注疏》中的《毛詩正義》,抄再加上標點,每人分一篇《大雅》,我記得我抄的是〈生民〉,抄了很厚一本。

當時古籍所影印豎格、有版心的稿紙,讓我們邊抄邊標點,抄點完可以裝訂,留作紀念。

我們邊抄邊點,抄完後對於古書的文法、文例就掌握到了,這是當時古籍所的訓練方法。

兩年後畢業,十位同學中有三位留校。

老師問我願意留校還是出去工作,我回答想留校,於是就留校了。

當時的副所長是霍旭東先生,他跟我們三個人做了一次談話。

他說:「你跟著董治安先生,你跟著我。

」接著指著我說:「你就跟著王紹曾先生,他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指瑕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指瑕

诸 子方面 的 内容普 遍存在 , 而且视 作者情 况 , 比 重 不 同。清代学 者 如 卢文 招《 抱 经 堂文 集 》 、 顾
千 里《 思适 斋集 》 等, 基本 上 以学 术 性 书跋 为 主
体 。可 见 , 别集所 收 的作品 , 实际上 只是形式 上 单 篇文 章和诗 、 词、 曲的汇集 , 内容上 则涉及 经 、 史、 子、 集各个 方面 , 越 往后 这种特 征越 明显 , 绝 不 限 于文 学 作 品 。 ” 杜泽 逊 《 文 献 学 概要 ( 修 订 本) 》 仅仅将《 颜 氏家 训 ・ 勉 学篇 》 修 改为 《 颜 氏
见, 首先 , 长孙 无 忌等 《 隋书 ・志第 三 十 ・ 经 籍
四》 所 载之《 董 仲舒 集 》 一 卷梁 二 卷所 收之 董 仲
舒 作 品必不 止《 士 不遇 赋 》 一 篇 文学 作 品 , 必 还
之 集 也 自然 绝 非文 学 作 品 之汇 集 , 即别 集 收 的
是文学 作 品之说 根本 不能成 立 。
集 加 以 辨析 , 意 欲 与 读 者 共 同探 讨 它们 的 准 确 内涵 与 相 互 关 系。 关 键 词 杜 泽 逊 《 文献 学概 要 》 错 误
中 图分 类 号 G 2 5 6
1 别 集 与 总 集 辨析
杜泽 逊《 文献学概要》 云: “ 别集 , 是 四部 分 类法中 ‘ 集部 ’ 的 主干 部 分 , 集部 与 经部 、 史部、 子 部 在 内容 上 有 着 明显 的 区别 , 《 隋书 ・ 经 籍
集指多 位作 家诗 文词 曲之 汇集 不符 合 《 隋书 ・
经籍 志 》 集 部之 实 际情 况 , 此 说 自然 是 片面 的 , 也是不 正确 的 。《 隋书 ・ 经籍志 》 收录于集 部者 有 文学 之集 , 也有 非文学 之集 , 多 数则是其 中既

文献学读后感最后稿

文献学读后感最后稿

《文献学概要》读后感通过读杜泽逊撰的《文献学概要》,使我感受颇深。

我的感触在下文中细细流淌;当然,也离不开老师在课堂上对有关知识的点拨,使我加深对它的了解和学习。

学习这门课,我首先是要搞清楚什么是文献。

它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统称则为“文献”。

今天所提“文献”这个词,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字。

它的研究范围是:主要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一)同时,在阅读中,我还注意到本书的《自序》对本书特征的介绍。

根据其的特征,我要顺着这个思路去学习。

由于它所授是以基本知识为主,较少理论探讨;因而这些是需要我识记的。

还有关于本书重视征引原始文献,注明确切出处,以加深对原始文献之认识;在方面,使我知道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当然,在本书中,作者还适当插入学术性考辨,示听者以探究学问之方法。

(二)在学习文献学时,我要求自己:务必搞清楚学习其目的和意义;以便于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通过听课和读此书,知道学习文献学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2. 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面的、较可靠的版本。

3. 还要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三)通过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我深深地感觉到学习文献学的重要性及掌握文献知识的迫切性。

学习文献学是为了:1. 掌握基本的附录版本知识,以防造成错误的传播。

2. 了解书籍的历史形态,以防止讹传讹。

3. 识别版本,尽可能求索修订本和补丁本。

4. 认识精品书,对历史负责。

5. 增强文献修养,具备一般的传流文化修养和历史常识。

(四)通过以上方面的理解和感悟,我发现其中的很多内容需要我慢慢地消化;而并不是就此搁浅。

杜泽逊:文献与文献学

杜泽逊:文献与文献学

杜泽逊: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释义“文献”一词,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礼,指典章制度,社会规范,大家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社会制度。

《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说:用道德引导人民,用礼仪制度约束人民,人民就有廉耻之心,就会自觉前来归顺。

《礼记·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

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意思与前句相同。

格,来归。

遁,逃离。

对人民,用道德进行教育,用礼制进行约束,人民就有归顺之心。

用政治手段教训,用刑罚来统一,人民就会有逃离之心。

杞,国名,夏禹后代,周武王封,在今河南杞县。

后屡次被迫迁移,以依附大国,延长国命。

宋,国名,商汤后代。

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启,都商丘,在今河南商丘南。

征,征验、证明之义。

《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唐孔颖达疏:“征者,征验之义。

”孔子说,赴杞,不能征验夏礼,仅得《夏时》而已。

赴宋,不能征验殷礼,唯得《坤乾》而已。

于是《坤乾》《夏时》可得而观,而夏、殷之礼仍不足以验证,原因是文献不足。

文献,东汉郑玄注云:“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其意义较为明确。

朱熹《论语集注》解释《八佾》这段话说:“杞,夏之后。

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矣。

”“献”是贤才,什么是贤才呢?《论语·子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文献学概论绪论

文献学概论绪论
35
(续1)
• 2.文献学在传统人文学术领域具有主体 地位,是延续传统学脉、继承古人治学 经验的基础,具有维持传统学术于不坠 的价值。
• 3.文献学研究还具有现实文化意义,有 利于现代人文学术的基本建设和健康发 展,对于古籍整理与出版、文化经典的 传播与接受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6
(续2)
• 4.对于一个人文学科的学习者和研究者 而言,文献学是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 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假如缺少了文献 学的基础,学习和研究很难做得出色。
文献学概论
钱钟书读书多买书少
• 杨绛《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 的》: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 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 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 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 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 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 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2
•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 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 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 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 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 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做笔 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 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27
(续1)
• 3.文献及文献学发展历史研究。 包括文献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历史上 的文献聚散存佚现象及其内在规律; 不同国家、地区和时代人们对文献的 整理和研究情况、成就及存在问题; 文献的发展趋势和展望等。
28
(续2)
• 4.文献流布的研究。包括文献的 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研究,如文献数 量增长规律以及与人类知识发展之间 的关系;文献半衰期(老化规律)与知 识更新周期之间的关系;文献的分布 规律与当代学科互相交叉、渗透状况 的关系;文献的相互引用及其频率与 情报知识的继承和利用之间的关系。 对这些规律的研究,构成文献计量学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杜泽逊是文献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其对于文献学的贡献不可磨灭。

本文将按类划分,概述杜泽逊文献学的主要思想和方法。

一、文献学的定义和意义文献学是研究各种形式的文献及其所代表的文化遗产的学科。

文献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而且可以为人类的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二、文献学的分类文献学可以分为实体文献学和形式文献学两类。

实体文献学研究的是具体的实物,如纸张、羊皮纸、碑刻等,而形式文献学则是研究文献的形式、结构和规则等方面,如题名、作者、出版时间、引文等。

三、杜泽逊文献学思想杜泽逊文献学主要关注的是形式文献学,他认为文献是一种结构完整的信息载体,具有规则、格式和语言等方面的特征。

他的核心概念是“文本”,即文献中的一段完整的语言表达。

四、杜泽逊文献学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文本,杜泽逊提出了“文本批评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 文本的描述:包括文本的作者、出版时间、版本等信息。

2. 文本的比较:将同一作品不同版本进行比较。

3. 文本的复原:尝试恢复原始文本,去除后人的添加和修饰。

4. 文本的解释:解读文本中可能存在的隐含意义和文化背景。

5. 文本的评价:对文本的质量和价值进行评估。

五、杜泽逊文献学的贡献杜泽逊的文献学思想和方法为后人的文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文本批评法”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也可以对文献的传承和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杜泽逊文献学是文献学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派之一,他的思想和方法对于后人的文献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文献学专业阅读书目

文献学专业阅读书目

孙从从阅读书目:一、以下为文献学学科综论,请认真阅读,明确本学科的性质、内容以及涉及范围等。

1、文献学概要杜泽逊2、文献学讲义王欣夫3、中国古典文献学吴枫4、中国文献学张舜徽5、中国文献学新编洪湛侯其中,杜本需做详细阅读笔记,王欣夫、张舜徽本可略读,比较与杜本之别,吴本和洪本可做参考。

二、以下为学科史和方法论以及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论著,重点学习古典文献学学科发展史,以及目录、版本、校勘及古书体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6、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7、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8、校雠学史蒋元卿9、目录学发微余嘉锡10、古典目录学来新夏11、古书通例余嘉锡12、古籍索引概论潘树广13、中国古代的类书胡道静其中,孙本讲文献学历史,通读一遍最好,重要处略作笔记。

三、以下为文献学理论及学术思想论著。

14、书林清话叶德辉15、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16、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17、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1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9、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其中,书目答问补正需看过一遍,了解所论内容;梁书为学术思想论中经典之作,需做笔记细读;其他如汉书隋书艺文志翻阅一遍;四库总目提要学会查阅。

四、以下各书以通览和略读的方式,学习体会前人的治学方法,摸索治学门径,掌握工具书使用方法和典籍知识。

20、与青年朋友谈治学中华书局编21、文史专家谈治学同前22、经书浅淡杨伯峻等23、经子解题吕思勉24、史籍举要柴德赓25、古代诗文总集选介张涤华26、中文工具书及其使用祝鼎民以上为文献学基础知识方面所读书目,和论文相关内容如下:1、邓拓《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2、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3、郝治清《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年5、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

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 1983年先列这些,以后慢慢添加,有问题随时联系。

杜泽逊:谈谈文献学的方法、理论和学科建设

杜泽逊:谈谈文献学的方法、理论和学科建设

杜泽逊:谈谈文献学的方法、理论和学科建设内容摘要文献学的核心内容是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

延展内容是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

相关学科是古代文学、历史学、哲学、经学、小学、科技史、宗教学等。

由此形成文献学的主要分支学科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以及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文学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哲学文献学、经学文献学、小学文献学、科技史文献学、宗教文献学等。

而入门之学仍是目录学。

这些分支学科的理论、历史和相互关系的研究,构成文献学理论研究的主干内容。

各分支学科的科学建构也就是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文献学方法但凡从事文献学的人,绝对不能没有方法。

没有方法的话,你知道从哪进去,往哪走,从哪出来吗?所有从事文献学研究的人,一定是有个入口的。

入了口的人要干什么,也一定是知道的。

专业的文献学工作者,一定是知道这个套路的。

这个套路,就是方法。

中国的学者,以怀抱之方法,指导他的实践。

他的实践能够形成成果,但是他的方法却往往并不系统地说出来。

这就是重实践、轻理论。

我们现在要想了解他的方法,只能从他的实践中来总结。

其实前人也零零星星的谈了这些方法,比方说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的《自序》当中,说他的入门是《四库总目》、《汇刻书目》、《书目答问》一类书,这就是方法。

按照传统的说法,当然我也非常同意这个说法,那就是文献学的入门是目录学。

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含糊。

文献学是文献学,古代文学是古代文学,古代史是古代史,古代汉语是古代汉语,文献学和它们相关,而又不同。

文献学一定有它独特的内容,它才能够成为学科。

如果去掉和人家交叉的部分不存在自己独有的部分了,这种学科就不需要了。

文献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文献学的入门是目录学。

目录学的入门,可以首先看《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也就是鲁迅先生为许世瑛开的书单上的那一本。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包含3400多部书的简明提要。

并且这3400多部书都按经、史、子、集分了类。

经部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各小类,史部又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等小类,子部又分儒家、兵家、法家、杂家、释家、道家等小类,集部又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标点下面一段古文(请全文抄在答题纸上标点。

每打错一个标点扣1分,扣完为止。

共10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汉书·艺文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由班固撰写,简称《汉志》,属于史书志目。

《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绪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②总共著录图书38种,596家,13269卷。

凡是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

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

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2.简述《隋书·经籍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隋书》,唐魏徵等撰。

据考,《经籍志》由李延寿,敬播初修,魏徵删订。

它收录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公私收藏的书目,对著录书籍14000多部,89000多卷的旧目进行删补,著录书6520部,56881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分47类。

②《隋书·经籍志》是《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且自有特点:它确立了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志首有总序,各部,各类之末有小序,扼要说明学术源流;每录一书,按书名,卷数,作者的次序著录,对于作者,只叙其时代官衔,不作评价,其著录方式渐趋稳定;书下小注,记载忘,残,别本,反映了六朝时代书籍流传存佚的情况,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

故最为后世学者,研究者所重。

3.简述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是由编纂成果的质量要求决定的,编纂古代文献的成果最基本的要求是:全备,真实和科学。

这也是古文献编纂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②全备,是对文献编纂工作的首要基本要求,即搜集材料应当力求搜罗全部文献,避免重大的遗漏,这样才能提高编纂质量,使之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真实,求真的基本要求是不伪不滥。

所编录的文献本身应当真实,采集到的文献史料也要经过审慎的考证才能编入,不能擅改原文,逐一注明原始出处;科学,这里的科学是指体例而言,即文献史料的编排应当科学有序,要便于读者阅读和查检。

4.简述古代文献辑佚的基本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辑佚的基本要求表现在“全,真,正”三个方面。

所谓全,就是要避免漏版。

既辑一书,搜求该书的佚文应当力求全备。

为此,应当博览群书,不但要查各种典籍,还要查找同一典籍的不同版本,尽可能详备地搜集资料。

②所谓真,就是要避免滥收和误收。

所辑内容正确无误,不要误将本书中已有的不是佚文的文字辑入,更不要将他书的文字作为本书的佚文辑入。

这就要勤于查核,对搜辑到的史料作认真的考辨,避免张冠李戴的错误。

③所谓正,就是要体例完善。

首先,所辑的文献应当尽可能依据善本,准确抄录,认真核对。

其次,所辑佚文的编排,应当尽可能还原书的本来面貌。

5.简述校勘的四种方法。

【答】①对校法: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的错误的方法。

此方法的优点在于便于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和找到改正错误的依据。

②本校法:即以同一种书的上下文或不同部分相校,从而抉择其异同,正其误。

在没有异本可供比勘,或虽有异本,但无校勘根据可循的情况下,此方法有效且实用。

③他校法:即以本书以外的各种文献典籍来校本书。

此方法能解决对校和本校所不能证明的讹误,但要求校勘者熟悉古代文献。

④理校法:即根据事理,文理进行校勘。

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校除各种异文之后,要依理对异文的正误做出判断和抉择,这一类往往是和本校,对校,他校结合进行的;二是在通过对校,本校,他校无法找到版本的情况下,按照事理或者文理加以推断。

此方法“最高秒”但也“最危险”。

6.清代王引之提出的校勘古籍的“三勇改”和“三不改”原则是什么?【答】①引之语:“吾用小学校经。

有所改,有所不改。

周以降,书体六七变写官主之,写官误,吾则勇改。

孟蜀以降,斩工主之,斩工误,吾则勇改。

唐宋元明之士,或不知声答文字而改经,以干误为误,是妄改也,吾则勇改其所该。

若夫周之末,汉之初,经师无所帛,异尔博矣,吾不能择一以定,吾不改。

假借之法,由来久矣,其本字什人可求,什二不可求,必求本字以改假借字,则考反之圣之任也,吾不改。

写官,斩工误矣,吾疑之,且思二得之矣,但群书无佐证,吾惧来者之滋口矣,吾又不改。

”②也就是说,古籍因抄写,刻印和后人妄改出现的错误,有确凿的理由和版本一句的,应当勇于改正;那些义可两通的字,假借字,知其为误却没有版本依据的字,则不改。

7.请简述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总结清儒辨伪的六条方法。

【答】①著录传授上检查②从书籍所载事迹、制度和所引书上检查③从文句或文体上检查④从思想渊源上检查⑤从佚文佚说的反证上检查⑥从作伪家所凭借的原材料上检查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举例论述学习古典文献学的目的与意义。

【答】目的:①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更好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体改民族信心的必要条件。

”②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打好从事文献整理及一切历史科学研究的基础。

例如,不明目录,就难以找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不明版本,就无法确定最好的书籍版本等;③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我国古代的学者在文献整理的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主要采用实证地方法,形成了无证不立,孤证不为实说等一系列学术规范。

意义:①学习古典文献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整理古籍,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是一项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

最起码的一点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可以提高民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因此,整理古籍,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仅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还不够,要有公译,争取更多的人看懂;②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专业学习的需要。

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的文献典籍,因此,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便使自己在学习中能顺利地找到材料。

正确地运用材料,进而分析批判材料,得出科学的结论。

总之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科学研究中有所成就。

2.试论版本学的功用。

【答】.①读书须择善本,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了一些不同版本,而这些版本之间,从文字到编次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别。

这种差别又往往决定读者从书中获得知识是否正确。

读书不择版本是一种偏向,把好的版本仅当做古董收藏欣赏,而不将其作为研究资料加以利用,也是一种偏向。

正确的态度是“读书宜求善本”;②整理古籍广求众本,进行比较,择善而从,是校书应当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

不论是整理出版图书,还是读书治学,凡需要校勘就应广搜众本,具备一定的版本学知识;③购藏书记应鉴异本;④学术研究也应该注意版本,我们从对版本的研究中可以了解某个时期或某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

3.试论目录的结构与功用。

【答】①目录的结构包括:书名,叙录,类序三项。

书名项为目录结构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没有书名不能称其为目录,叙录为古代图书目录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类序为古代目录中介绍某一类图书学术交流,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②目录的作用:对了解历代文献状况与学术盛衰具有重要意义,目录著述以其特有的形式为人们了解,检阅图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把握学术流变具有重要意义,目录著作对文体兴起,流变,盛衰,得失往往予以简明扼要的叙述,显示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对文献差别的产生发展予以交代;对学习研究和整理古典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古典目录“彰辨彰学术,考镜源流”,使其具有很强的学习研究方面的指导意义,学习研究学术,最要辨明源流,考查得失,否则如在黑暗中摸索。

4.试论述伪书形成的原因。

【答】①因尚古观念而产生的伪书。

古代普遍存在着厚古薄今,迷信前贤的心态。

一些人为宣扬其学说,博得名誉便采用托古的方法。

战国秦汉时,此风已流行,后世历代不衰。

如《本草》托名神农;②因文献亡佚产生的伪书。

文献大量散佚是伪书产生的重要原因。

种种原因导致前代文献大量亡佚。

后代统治者多有搜亡补遗之举,投机者趁机欺世盗名以谋取私利。

如《古文尚书》《竹书本纪》(今本)均因亡佚(或部分亡佚)而导致作为掺假的先例;③因政治相争出现的伪书。

古代学术亦多有门户之争,同时而才名相当的学者往往互相轻视。

为抬高自己,取胜对手,伪造古书成为重要的手段;④因好事而产生的伪书。

好事之徒时代有之,或出于一时之兴,或为避誉当世,往往不惜作伪。

5.请根据梁启超的概括,介绍清代学者形成的考据原则与规范。

【答】①梁启超对此的概括共有十条(详见教材的第139页),广泛涉及考据的原则方法态度等诸多问题,其总的精神则是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其中1,3,4,6,7,8,10诸条,提出考据应当做到无证不立,孤证不为定说,不隐匿反证,不曲解证据,不剿袭旧说辨诘不避师长,摆事实讲道理,词旨务笃实温厚,文体贵朴实简介。

②由于时代的局限,清代学者普遍存在眼光狭窄,考证繁琐的弊病。

(详见教材的第139-140页)6.试论述怎样做好古籍注释。

【答】①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注释工作是一种十分艰辛的工作,它要求注者有较为深厚的学问根底和较为渊博的知识。

如果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率尔从事,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较多且较严重的漏误,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②善于利用工具书。

世上没有无所不知的人,即使知识储备再充分,注释中也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时我们要努力去问学求教。

求教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便捷的是翻阅工具书。

③对注释对象作总体把握。

4).要以前人校勘为基础7.试论传统考据的继承与更新。

【答】①乾嘉学者的考据主要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入手,采用归纳的方法,研究四部中的主要典籍,胡适将明末到清亡这三百年视为“古学昌明时代”,将其成绩概括为“整理古书”“发现古书”“发现古物”三个方面。

清代学者的努力为后人的读书治学铺平了道路;②前代学者在长期的考据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原则与规范,他们取得的丰硕成果,包括他们建立的考据原则和规范,都是值得珍视,应当继承和发扬的。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清代学者普遍存在眼光狭窄,考证繁琐的弊病。

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者们普遍接受过西方学术思想的熏陶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眼界开阔,方法更为科学,于是在考据学领域涌现了各种新思潮,新方法,其中尤以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影响最大,最富现代科学精神;③新中国成立以后,文献史料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后又陷入低谷,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文献史料考据工作迅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