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从序言中得知,《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
在苏区的一点一滴
从序言中得知,《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
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
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
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
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
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说教题材电视剧,就像斯诺厌烦了
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我们渴求真实的东西。《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
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等
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
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带着无数他当
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战争的问题,到西北地区与中共领导下的
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许多中共领导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与经历为斯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真实、客观
的素材。《西行漫记》第一次向世界全面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
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
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
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
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
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
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
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
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
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
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西行漫记》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
袖人物朝气勃勃,信念坚定,乐观且充满活力,伟大而平凡的精
神风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红军为什么能得民心。
因为他们不抢劫、不胡乱杀人,他们尊重百姓、纪律严明、乐于
帮忙,最重的一点,他们给予农民土地。在全中国乌云一片的情
况下,这里独存光明,难怪有那么多知识份子,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抛弃原有的地位与财富,义无所顾的奔赴苏区。这时的苏区
确实是个理想之地,是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纯朴的地方。
斯诺这样描写他见到的第一个贫民会主席"他好象同中国其他地
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
着一种挑战的神情,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他随后接触的那群
经过长征红军战士也让他着迷,他这样写道"虽然几乎都遭遇过
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也
许是我所看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中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是
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这一种自信的感觉"。斯诺说:"
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
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
十年之久。"
在斯诺的描述下我无一不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是有
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的一群人。他们
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绝非凡人。正是斯诺的讲述让我原
本对革命者冷冰冰的印象现在却鲜活起来。首先是毛泽东,他的
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毛泽东少年可不像我们现在一样,要吃就吃,要穿就穿,他
虽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但也是一个普遍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农
民的家庭里,他受到封建传统的影响上学的机会都没有,但他很好学经常自学,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呢?很多人冬天怕冷放弃了甚至洗脸,早上能多睡就多睡,有多少人还想到要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呢?毛泽东从小就狂热的喜欢读书,他自己说"我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下面听一个事例。毛泽东14岁时,他就被自己的父亲停了学,但他没有被父亲的做法打倒,经常趁父母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学习,经常跑到山坡上让父母找不到的地方去读书,经常一读就是一天,有一回父亲假装出门下地干活,父亲前面走,他后面也跑到每次读书的地方,他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跟他,刚到那里就被父亲当场给逮住了,父亲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并打了他,还要他在半天内挑十五趟粪。挑完粪后毛泽东又一次的“失踪”了父亲很容易的找到了他。十分生气,但听到母亲对父亲说儿子已经挑完十五挑粪时,父亲不禁目瞪口呆,是你挑完的吗?回答是我挑完的,你可以去问邻居王阿姨父亲说这此粪在半天内挑完确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