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6课《再别康桥》教案
中职语文教学案例《再别康桥》
![中职语文教学案例《再别康桥》](https://img.taocdn.com/s3/m/ad4072b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2.png)
中职语文教学案例《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诗意及情感,领悟诗人的主旨思想;3.培养学生对于细节描写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4.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及意义。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形式及语言的艺术性;2.阅读与理解《再别康桥》;3.领悟诗人的内心情感及主旨思想。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抒情情感;2.领悟诗歌的意蕴及主题。
四、教学准备:1.教学PPT;2.碎片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徐志摩的照片,向学生介绍徐志摩是一位中国现代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之父”。
2.预习导入(5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碎片化阅读材料,简要介绍《再别康桥》,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诗歌有个大致的了解。
3.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再别康桥》的全文,并逐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然后,让学生合作阅读,互相讨论理解。
4.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让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人写下的英国康桥的美景,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和主题思想。
5.析诗讲解(15分钟)教师以PPT形式,解读诗歌的形式及语言特点,如押韵、抒情、寄托等。
重点解析诗中的意境描述,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6.激发情感(10分钟)教师介绍诗人徐志摩和他和许多伟大的爱情,让学生感受诗人深情厚爱、怀旧思乡的心情。
7.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小结,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指导学生回家复习课上的内容。
六、课堂延伸:1.要求学生背诵该诗歌,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2.布置课后阅读课外诗歌《再别康桥》的任务,准备下堂课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2.通过学生的表达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3.布置的教学任务,学生能否完成。
八、教学反思:《再别康桥》是一首经典的现代诗歌,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69608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1a.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内容,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情感体会的氛围。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对诗歌理解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感知诗歌的美感。
3. 课堂讲解:对诗歌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手法等艺术特色。
4.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悟,以及诗歌对自身生活的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价值。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作文,可以是读后感、评论或其他形式,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再别康桥》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相关图片等。
2. 教学用具: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等。
3. 参考资料:收集与《再别康桥》相关的论文、评论等资料,以备课堂上学生提问或深入讨论时使用。
七、教学进程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生平照片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 诗歌品读(15分钟):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教师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讲解诗歌的意象、手法等。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中职优秀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中职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7ef632e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9.png)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中职优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
1.2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
1.3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
3.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诗歌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1.2诗歌的背诵。
2.教学难点:2.1对诗歌意象的深入理解。
2.2诗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徐志摩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
4.课堂讨论4.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对康桥的不舍和眷恋。
5.背诵与默写5.1学生集体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5.2教师抽取学生默写诗歌,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记忆。
6.拓展延伸6.1教师展示其他关于康桥的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6.2学生自主创作关于康桥的诗歌,分享自己的作品。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再别康桥》。
2.写一篇关于康桥的诗歌,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再别康桥》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诗歌的感悟较深,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的背诵和默写还需加强。
3.教师在课后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诗歌的背诵和默写能力。
3.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再别康桥》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态度。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再别康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94362e804d2b160a4ec02b.png)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设计(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0542b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8.png)
第1篇教学目标:1. 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康桥的美丽风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康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 教师朗读《再别康桥》这首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诗歌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即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 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对主题的理解。
3. 教师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4.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中的比喻手法。
四、诗歌赏析1.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精彩句子,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这首诗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背诵《再别康桥》这首诗。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分析、赏析、拓展延伸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第2篇课程名称:语文年级:高中教材:《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 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体会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643ce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3.png)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的爱国情怀和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的解读。
(2)诗歌韵律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再别康桥》的背景和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和分析的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再别康桥》。
(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徐志摩的生平和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激发学生对《再别康桥》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再别康桥》。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语气。
(3)学生背诵《再别康桥》。
3. 词语解析:(1)学生分享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词语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关注发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2)学生自评和互评,相互鼓励和学习。
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词语解析和象征意义理解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2)学生自评和互评,相互鼓励和学习。
六、教学延伸1. 文学鉴赏:(1)学生选择一首徐志摩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主题特点。
2. 创作练习:(1)学生以“别离”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
最新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五篇)
![最新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ca1e11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c.png)
最新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五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一1、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
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
节奏要轻慢一点。
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特别是:悄悄、轻轻、沉默)。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⑴问: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⑵问: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语法规范。
明确: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
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
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
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呀。
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二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要求,针对新诗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诗歌积累为基础,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感知并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体会“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难点:以意向为突破口,鉴赏本诗的意境美。
学生处于高中阶段,阅读并背诵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学习过一定的诗歌知识,对韵律、对仗等常识有所了解,同时,学生具有阅读、鉴赏优美诗歌的主观愿望。
1、知识目标:了解徐志摩的人生经历,熟悉新诗的基本特点,掌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诗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的优秀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1ab20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a.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中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生词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与背诵,以及对诗歌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3. 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增强学生的语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精品】《再别康桥》教案4篇
![【精品】《再别康桥》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ade39a4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2.png)
《再别康桥》教案【精品】《再别康桥》教案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诵读课文,讲解节奏。
二.研讨:1。
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2.为什么要这样?——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5.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因在夕阳中。
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
是—屏绣康河。
8.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12.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 X,到此一游。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6课《再别康桥》word教案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6课《再别康桥》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6f4dd3ec3a87c24028c4bd.png)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 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843d0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8.png)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50f1b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c.png)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再别康桥》,使学生了解近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掌握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特点2. 徐志摩的诗歌风格3. 诗歌的情感内涵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与分析2. 诗歌韵律的把握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分析法:教师讲解,学生跟随分析诗歌意象、情感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徐志摩及其诗歌风格,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再别康桥》,理解诗歌内容。
3. 朗读体会: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感悟文章:阅读学生写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诗歌的深度理解和个人情感体验。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如《翡冷翠的一夜》、《翡冷翠的一角》等,分析其诗歌风格的共性与个性。
2. 文学背景:介绍徐志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背景。
八、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提供徐志摩其他诗歌的原文,供学生自主阅读。
2. 相关评论:收集一些关于徐志摩诗歌的评论文章,供学生参考。
3. 视频资料:寻找与徐志摩、康桥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徐志摩的生平介绍、康桥的风景介绍等,丰富教学手段。
九、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调整教学难度和节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56d95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45.png)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诗歌赏鉴》,具体内容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全文通过描绘康桥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和离别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再别康桥》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2. 领悟诗人的情感,体会离别时的依恋与惆怅;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再别康桥》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难点:领悟诗人离别时的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康桥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康桥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如“金柳”、“青荇”等。
4. 互动: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题,讲解答题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首诗歌的鉴赏。
六、板书设计1. 《再别康桥》2. 意象:金柳、青荇、康桥等3. 意境:宁静、优美、离别4. 表达技巧:拟人、比喻、象征等5. 情感:依恋、惆怅、思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写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2.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3. 课堂互动和例题讲解的有效性;4. 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
一、诗歌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1. 意象分析:详细解读诗中的“金柳”、“青荇”等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如“金柳”代表着诗人对康桥美景的留恋,“青荇”则象征着诗人与康桥的紧密联系。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1d919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b.png)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小编有缘人为家人们整编的《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2.媒体设计:①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②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中职 再别康桥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中职 再别康桥](https://img.taocdn.com/s3/m/ed6b4f4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6.png)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中职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再别康桥》的诗歌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语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再别康桥》的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作者徐志摩。
2.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关注诗歌的朗读技巧。
3.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材、主题。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象征、暗示等。
(3)讨论诗歌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诗人的情感。
4.拓展与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
(2)比较《再别康桥》与其他现代诗歌的异同。
5.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再别康桥》的诗歌背景:这是一首描写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告别之情的诗歌,创作于1928年。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作者徐志摩:他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被誉为“新月派”代表诗人,其诗歌以抒情、优美著称。
2.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
教师提示学生关注诗歌的韵脚、节奏感。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关注诗歌的朗读技巧。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3.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材、主题。
教师提问: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告别、离愁。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句诗以轻松、明快的节奏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不舍。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这句诗以新娘为意象,象征康桥的美丽。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句诗以波光为意象,暗示诗人内心的激动。
(3)讨论诗歌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师提问:诗人对康桥的告别情感是如何表现的?学生回答:诗人通过对康桥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康桥的怀念、不舍之情。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0f7f1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5.png)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徐志摩的诗意风格。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3)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2)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的熟读背诵。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
2.教学难点:(1)诗歌情感的表达与把握。
(2)诗歌主题的深入挖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再别康桥》朗诵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提问:视频中传达了怎样的情感?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2)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与诗人离别的心情有何关系?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这些情感是如何体现的?4.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提问:诗歌中哪些句子具有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与诗歌主题有何联系?5.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比赛。
(2)评委打分,选出最佳朗诵团队。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加强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欣赏诗歌。
2.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拓展教学内容,引入更多相关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再别康桥》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注意把握每句的节奏和情感。
你觉得哪一句最打动你?为什么?”“李明,你觉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句话,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样的心情?”“小红,诗中提到的‘康桥’,你认为是实指还是虚指?它代表了什么?”(3)分析诗歌艺术特色时,可以这样进行:“张华,你注意到诗中的‘金柳’和‘夕阳’了吗?它们是如何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的?”“王丽,你觉得这首诗的象征手法用得怎么样?‘彩虹’在这里象征着什么?”2.教学难点:(1)诗歌情感的表达与把握,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我们再来细读这首诗,注意诗人在不同段落中的情感变化。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fe21b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e.png)
中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对别离的痛苦的表达。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与康桥的关系。
2. 诗歌内容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探讨诗人情感的变化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康桥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3. 内容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分析其艺术效果。
(2)解读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轻轻的我走了”、“康桥的柔波里”等。
(3)探讨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对别离的痛苦的表达,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4.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四、教学评价1. 朗读与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要求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节奏流畅。
2. 内容分析评价: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诗人情感表达的把握。
3. 创造性思维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评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提供《再别康桥》的原文,可以是印刷版或电子版。
2. 康桥图片或视频:准备一些康桥的美丽图片或视频,用于导入和营造情境。
3. 相关资料:提供一些关于徐志摩和《再别康桥》的相关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再别康桥》教案3篇
![《再别康桥》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58e94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5.png)
《再别康桥》教案3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二、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诵读课文。
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
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逐节讲析评价: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
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
一、导标明学(见上)
二、导入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
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
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
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四、导问助学
1、把古人的离别诗和本诗比较一下,在送别对象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自然景物。
好处:诗人好似不食人间烟火,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诗人与康桥里的哪些景物作别?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笙箫、夏虫等。
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着特殊情感的,而这些日常所见的景一旦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产生了。
3、品读诗歌,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描写这些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的?又传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并试着把你体会出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
(小组为单位,选取意象,可从关键词语、修辞、意境等方面入手)
教师范例:云彩是康桥的化身,不直说与康桥离别,却与“云彩”轻轻的作别,显得清新脱俗。
三个“轻轻的”表现了环境的宁静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所以动作都是轻轻的,表达了诗人离别的淡淡的惆怅。
教师范读
……(在分析过程中结合反复的朗读)
分小组讨论2-6诗节。
(千万不要忘了小组争星)
教师以第7小节做结:最后一小节与开头在结构上呼应,也是通过云彩这个意象来传情。
语句上略有变化,经过中间一部分感情上的回荡,诗人珍爱康桥、不愿惊动康桥的眷恋之情,更加显得哀婉缠绵。
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
每一诗节都是一个色彩绚丽的画面,画面中的一草一木都倾注着诗人至纯的情感。
明确:阅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抓住意象、体会情感。
在读诗的时候,学会去探寻意象背后的诗人情感,那你便离诗人的心又近了一步。
而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此次重返母校,虽未见故交,但康桥熟悉的风景依然让他驻足流连的原因。
(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情感的起伏变化。
)
五、导思慧学
归纳以往所学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内涵。
月——思乡,怀人
大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荷花——高洁的情操,
鸳鸯——永恒爱情的象征
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蝉——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柳树——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
六、导练评学
1、尝试背诵全诗。
2、搜集关于离别的意象。
七、结束语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诗人的生命中曾有过有康桥的金柳、青荇、斑斓的星辉作伴,那也是一件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