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在新剂型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活性剂在新剂型中的应用

近十几年来,随着新剂型的发展和完善,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开发。本文结合新剂型的特点对表面活性剂的新应用作一综述。

1 缓、控释剂型

为了能较持久的传递药物,减少用药频率,降低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提高药效和安全性,近年来人们常将药物制成缓、控释剂,如缓释骨架片、膜控释包衣片、微球、微囊等。其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宽。

1.1 骨架材料

表面活性剂与其它骨架材料混合使用,可以控制释药速率,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如:氨茶碱缓释片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单硬脂酸甘油酯和微晶纤维素混合作为生物溶蚀性骨架材料,采用热熔法制成,延长了氨茶碱疗效,减轻了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在生物溶蚀性骨架片中,表面活性剂对药物的释放有一定影响,释药速率随表面活性剂水中溶解度增大而加快。如:盐酸去敏灵的巴西棕榈腊,在硬脂醇溶蚀片中如加入不溶性表面活性剂单硬脂酸甘油酯,则不影响药物释放速率;加入微溶或溶解缓慢的表面活性剂如硬脂酸钠、硬脂酸胺等,则中等程度增加药物释放;如加入水溶性的聚氧乙烯23-月桂醚则相当大程度地增加药物溶解度。

1.2 润湿剂

为增加制剂的亲水性,改善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可加入亲水性表面活性剂。如:在呋喃酮胃漂浮片中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月桂醇硫酸钠作为润湿剂,该制剂在人胃内滞留时间为4小时~6小时,明显长于普通片剂。

1.3 阻滞剂

为了提高胃内滞留片滞留能力,可在制剂中添加密度相对小的疏水性表面活性剂。如:在地西泮胃内漂浮控释片中添加单硬脂酸甘油酯作为阻滞剂,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得,药物体外释放时间显著延长,体内吸收AUC为普通片的2倍。

1.4 凝胶材料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泊洛沙姆-407是一种新型的药物缓释材料,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在低温(4℃)条件下为流动的液体,在人体温范围内则迅速形成固体软凝胶。以其为载体,将抗癌药去甲斑蝥素制成注射用缓释剂使用,能起到减毒增效作用,且泊洛沙姆-407浓度与去甲斑螫素体外释放度呈线性负相关。

1.5 致孔剂

在膜控型制剂和微丸中,人们常在包衣液或膜材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作为致孔剂,以调节释药速率。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月桂醇硫酸钠、吐温-20。如:茶碱微孔膜控释小片,以乙基纤维素为包衣材料,以吐温-20为致孔剂,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得。

2 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该系统可提高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的依从性。目前,国内、外靶向制剂的研究集中在脂质体和纳米粒子上。

2.1 脂质体(liposome)

脂质体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脂质体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nm,含有单层双分子层的泡囊称单室脂质体,粒径0.02µm~0.08µm;含多层双分子层的泡囊称为多室脂质体,粒径1µm~5µm。常用膜材为磷脂和胆固醇,而磷脂本身就是天然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质体双分子层膜类似生物膜结构,可生物降解,可与细胞亲和,可与组织相容,因而毒性和免疫原性低。以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一定程度靶向性、缓释性,能减少药物给药剂量,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稳定性。但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仍有包封率低、容易泄漏、不易灭菌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常用表面活性剂对脂质体进行改造,从而得到新型脂质体。

2.1.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niosome):

随着膜模拟化学的发展,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司盘类)、胆固醇和十六烷基磷酸为材料,采用醚注入法、逆相蒸发法、超声法等方法可获得双分子层囊泡,一般称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与脂质体相比,这种囊泡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代替脂质体中两性表面活性剂磷脂,不仅具有脂质体的许多优点,而且能克服磷脂不稳定和来源不一的问题,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给药系统。如喜树碱囊泡,加入司盘,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得,包封率较高(61%),不仅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而且能显著降低喜树碱的毒性。

2.1.2 多相脂质体:

脂质体结构类似生物膜,流动性较大,对于某些药物的包封量不够理想。为了增加包封量,可加入合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类、司盘类、泊洛沙姆类等)制成多相脂质体,将处方中水溶性、油溶性药物均包封于脂质体中,同时油性药物也可被增溶在胶束中,或被乳化成O/W、W/O/W型复乳。所有这些微粒都存在物理界面,各部分的物理、化学性质也不均一,故称多相脂质体。

多相脂质体在抗癌药的靶向性应用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如喜树碱多相脂质体,加入吐温-80和司盘-80,包封率可达(73±3.4)%。同时实验表明,含表面活性剂胆酸钠或司盘类的多相脂质体在透皮稳定性方面优于分别混入乙醇、磷脂、油酸的脂质体。

2.1.3 表面活性剂处理脂质体:

将脂质薄膜、多室脂质体或单室脂质体与胆酸盐、脱氧胆酸盐等表面活性剂混合,通过离心法或凝胶过滤法或透析法除去表面活性剂可获得粒径比较均匀的小单室脂质体(30nm~180nm),该法特别适合于制备脂溶性蛋白类药物的脂质体。如三磷酸腺苷(ATP)酶脂质体的制备,该脂质体粒度的分布依赖于类脂与表面活性剂的比例、胆固醇的用量和透析的速度。

2.1.4 前体脂质体:

前体脂质体通常为具有良好流动性的干燥粉末,贮存稳定,应用前与水混合即可分散或溶解成等张的多层脂质体混悬液。这种脂质体解决了稳定性和高温灭菌等问题。如用胆酸盐和卵磷酰胆碱的混合胶束作为前体脂质体以增加鬼臼噻吩苷的水溶性,也有人采用改进的旋转蒸发器用山梨醇制备了两性霉素B 前体脂质体。

2.2 纳米粒子

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其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10-9m~10-7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新物质。将纳米技术运用在药剂学上可以产生新剂型,如纳米囊、脂质纳米球等纳米粒。由于纳米粒表面容易改性,能生物降解,因此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使药物具有靶向性,并且纳米粒包封率较高,可合并使用亲水性药物和亲脂性药物,能增强药物稳定性,更能适合大规模生产和灭菌。在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