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范文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范文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范文第【1】篇〗《雁门太守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李贺勤奋写诗,带诗拜谒韩愈的故事导入,引出《雁门太守行》(二)、作者简介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三)、朗读诗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sài yān zhī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解题《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诗人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五)、背景介绍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
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
河北诸镇为祸尤烈。
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
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六)、检验预习,解读诗歌大意(请个别同学分享)1、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2、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3、半卷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4、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七)、思考问题(请个别同学分享)全诗作者构思唐军的活动哪三幅画面?首联:对峙颔联:交战颈联:偷袭(八)、赏析诗歌(学生讨论回答)李贺的诗在风格上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换缤纷,刻意创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雁门太守行》说课教学PPT课件
主旨归纳
《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 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战争的惨 烈和守城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雁门太守行
课文导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王昌龄)
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王翰)
精读细研
5.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借此自荐,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决心。 6.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 以招揽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 廷的决心。“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 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精神。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 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精读细研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 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边疆!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 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 严峻形势的反映。
尾联,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 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寸 土必争,奋死抗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贺以及诗句中的历史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体验诗歌所描绘的历史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2)了解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尊敬英雄、报效国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2. 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地理知识。
3. 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面的描绘。
2. 诗句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贺及其《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句的含义、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
5.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练习:让学生默写诗歌,并对诗句进行翻译。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
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调查其他古代边塞诗人的作品,与《雁门太守行》进行比较,简要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
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4. 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的认同程度。
5.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实际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雁门太守行》说课课件
2.教师预设: (1)语言美:例如“黑云压城城欲催”的炼字之美: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 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修辞之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意境美:《雁门太守行》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黑色,金色,胭脂色,紫色,红白色,交 织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营造了苍凉、凝重的意境。 (3)形象美:本诗刻画的守卫边塞的将士们的形象,他们在敌军压境时,不畏强敌,严 阵以待;战场厮杀更是奋不顾身,鲜血洒满了边塞的土地;半夜偷袭时,不顾霜重夜寒 ,一迫近敌军的营垒,就奋勇杀敌,本文主旨就是歌颂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卫 国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首先根据关键词猜谜语来引入作者。 1.唐代 2.英年早逝 3.诗鬼 根据提示猜出作者名。(李贺)
2、作者简介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与李 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他一生愁苦多 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就去 世了。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 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幽冷浓艳、务求新 奇,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三、说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强烈的感情,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诗的内容与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气质 2.通过对诗歌艺术的在加工,培养学生想象能 力
唐朝边塞诗繁盛的原因: 唐朝以来,由于边境战争的频繁,疆土的扩大,
宜《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宜《雁门太守行》说课稿《雁门太守行》说课稿一、说教材《雁门太守行》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这首诗寥寥数语,却描绘了一场战争的全过程,语言绮丽豪迈。
二、说教法与学法鉴于诗歌的特殊性,我采取让学生读、悟、探、练的环节进行教学。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读,初步感悟诗歌。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赏析内容,再理解诗歌及其传达的意趣。
最后,通过练,让学生充分掌握。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在烟波浩淼的诗歌王国里,出现了很多杰出的诗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诗鬼”,他就是“李贺”。
学生介绍李贺,老师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人,今河南宜阳人,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
外出背一破背篓,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卒成诗篇。
20多岁即白发飘落,27岁卒。
作诗务求新奇,人称“奇才”。
关于本诗,有一则小故事:李贺带此诗求见韩愈,韩愈极困,就把他打发走了,可当门人把此诗呈给韩愈时,读了前两句,愈即被打动,立马命人邀请韩愈。
)顺势介绍文体知识。
(二)、比比谁是最棒朗诵家要求:1,要富有感情。
2,要注意断句和重音。
3,和诗人感同身受。
(先听配乐范读,自读,三人比读,齐读)(三)、自主学习,赏析诗歌内容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垣,城垣马上就要被毁坏;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的色彩。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四)、合作探究1,请依据表达方式,将诗歌分为三部分,并分别概括每部分内容。
(参考: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2,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请说说,至少说两处。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3.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作者表达技巧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已学习的古诗词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练习:(1)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汇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引1、课前预:(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2)解题。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二、朗读赏析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
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3)配乐齐读4、品诗言:(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2)背诵全诗5、小结过度三、拓展延伸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朗读诗歌(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写雁门关守将冯妇的慷慨壮烈,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这首诗既是文学经典,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雁门太守行》的教案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2.理解每一个词句的含义,掌握抒情、描绘、借景等各种表现手法;3.通过《雁门太守行》了解冯妇这样的伟大英雄人物,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念;4.鼓励学生对有意义的事情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老师先讲述《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阅读法:学生个人或小组阅读《雁门太守行》,根据理解学生自己对诗歌进行总结和解读;3.演讲法:冯妇是这首诗的主人公,学生通过模拟冯妇演讲,表达对国家、民族和荣誉的重视和爱护之情;4.分组讨论法:学生按小组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的是唐朝长安元和年间,位于太行山北端的雁门关守将冯妇的事迹。
并非所有学生都与唐代中国历史有所接触,因此老师需要引入相关背景知识,为学生了解此时此景做好准备。
2.诗歌内容《雁门太守行》意境高远,词意深刻,古文典范,而且充满胆识、高傲、澎湃热情和奋发向上乐观精神,既使人钦佩,又能陶冶人的心灵和文化修养。
3.分析诗歌《雁门太守行》的格律优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绘手法、借景手法等,从而勾画出一副壮丽的历史画卷。
老师通过讲解各种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各字句的层次结构,当然,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境把握,词语的多义等问题是要注意的。
4.冯妇激发学生责任、爱国精神冯妇是一个值得大力宣传和学习的英雄人物。
老师通过讲述冯妇的事迹,引领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得到赞誉并不是因为个人的力量,而是成功背后的社会力量支持了他。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雁门太守行》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引1、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旧知导入:(1)我们之前学习过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有一位诗人被称为唐代诗坛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他就是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雁门太守行》(2)解题“行”“雁门关”。
二、诵读赏析(一)初读,感受诗韵美:1.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和读出抑扬顿挫。
2.补充古体诗的文体知识(二)精读,理解诗意美: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答下面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3.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战地气氛?(三)赏读,感知诗艺美感受诗歌形象美,请同学们从关键字词、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示例: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采用比喻将敌军铁骑扬起的灰尘比作黑云,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突出边塞风云突变。
(修辞)(四)品读,体会诗境美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同时寄托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渴望以才报国的迫切心情。
2.补充作者李贺生平背景。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教师过渡:李贺短暂的一生愁苦多病贫困交加生不逢时,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悲壮的战歌也是一幅绚美的边塞图,通往诗人内心的钥匙就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形象。
传统文化的呈现《雁门太守行》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在教学中选择了一首经典的唐诗《雁门太守行》。
以下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雁门太守行》的赏析及创作。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背景;2.理解《雁门太守行》的意义与价值;3.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5.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古诗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雁门太守行》的理解、解读和鉴赏。
2.教学难点:古诗创作技巧的教授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本课以讲授、问答、示范、讨论、创作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同时,本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用几幅画面让学生感受雁门关的自然风光和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诗篇(20分钟)老师给学生讲授《雁门太守行》的基本情节和内涵,强调古代诗歌中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解释《雁门太守行》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3.问答、讨论环节(15分钟)老师针对学生笔记和课堂听讲情况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白名单和小组内讨论。
如:“雁门太守行”是在什么样的荒野上行走的?他面临了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他的行为有何深刻的意义?4.创作环节(30分钟)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雁门太守行》的扩展创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雁门太守行》为故事主题,创作一篇以其他地方为背景的古文;另一种是自行选取一大段《雁门太守行》,进行修辞加强和扩展创作。
古诗《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古诗《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和注释:《雁门太守行》是唐代文学家李贺的作品,描绘了年轻的李贺在17岁时拜见韩愈的情景。
在教学中,需要深入解读诗歌中的文字,解释其中的隐喻、比喻和修辞手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历史文化背景介绍:李贺生活在唐代,对唐代文学、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对理解《雁门太守行》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唐代社会背景、文学风气等,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的语境。
情感体验和表达:诗歌表达了李贺的雄心壮志和追求文学成就的决心。
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以及让他们通过写作、讨论等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联系:将《雁门太守行》与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并培养他们对文学传统的认识。
跨学科教学:结合历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雁门太守行》的背景和意义。
评价学生的反应:在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理解和反应进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对诗歌有深刻的理解。
通过以上反思,教学《雁门太守行》时可以更全面、深入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古代诗歌。
《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雁门太守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雁门太守行》。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作。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这首诗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和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对于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展开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句、想象画面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战争的悲壮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大意,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歌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教案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教案第一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一、核心指向1.理解词及其意境2.学会赏析单个诗句的思路方法:二、导学过程1.相关积累。
2.朗读指导3.理解。
⑴说说诗歌的大意。
⑵鉴赏诗歌思路:选词句—判形式(写法或修辞等)—鉴赏(说说色形声气等方面的表达效果: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叙描式的填补意境,叙描必须有3句以上)范例:黑云压城城欲摧“压”、“欲摧”表现黑云的低沉厚重,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营造了一种让人心跳骤然加剧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氛,表现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气焰嚣张,大有将城关一举踏为齑粉之势。
学生鉴赏摘录甲光向日金鳞开“金鳞”与“乌云”,色彩上一明一暗,通过铠甲上的日光,生动地刻画了守城将士们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的昂扬斗志:他们早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蓄势待发,决意将来犯之敌一举歼灭。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刻画战斗的惨烈场面。
“角声满天” :战斗打响,鼓角争鸣,人喊马嘶,杀声震天,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凝夜紫”尘埃落定,战场上一片沉寂,昏黄的阳光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人噤声,马含枚,行动诡秘,出其不意,奇袭敌军。
“易水”直教人联想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义无反顾的铁血精神和悲壮情怀。
“霜重鼓寒”,此刻,天寒霜浓,连战鼓也好似被冻得失去了往日的雷霆振撼之声。
以恶劣的天气,突出将士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他振臂一呼,挥剑一指,所有将士无不奋勇冲杀,纵横决荡……三、小结艺术特色。
四、背诵与默写。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雁门太守行》说课稿探笔底波澜,品独特诗风XXX说XXX《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尊敬的评委、来宾:我今天要讲的是XXX的《雁门太守行》。
一、说教材雁门太守行》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同时苏教版和人教版选用,说明它确实是一首内涵丰富的佳作。
诗歌大胆想象,敢于用大量鲜艳明亮的色彩来描写惨烈的战斗场面,给人一种非常奇特的感受;而且,描写的战斗场面,既有敌我双方的防守、作战,还有我方友军的救援;其中叙事、描写、抒情相得益彰;视觉、听觉、想象交替出现;比喻、夸张、用典自然巧妙;最后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在本单元的单元说明中,要求学生能“品味古诗文名句,感受语言运用的妙处”,因此,我打算,在课堂中寻找一个最恰当的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联想与想象,引领他们去感知那一份“与众不同”的美。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能结合注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但不能明确地指出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说教学目标参照单元目标,结合学生学情和诗歌特点,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有感情朗读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领略诗歌的独特风格,睁开设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四、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本堂课的重点;领略诗歌的独特风格,是本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为达成教学目标,我决定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互相探讨质疑、同题材诗词的比较阅读、等方法,使学生能有切己的体悟。
六、说学法学生则通过诵读,思考,感悟,想象的学法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法和学法的确立,其实都指向了我们的语文讲授终极目标:让语文研究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
七、说教学过程我设计的教学流程由五个环节组成:1、出色故事,激趣导入;二、捉住枢纽,举重若轻;三、掌握技巧,迎难而上;4、比较阅读,领略诗风;五、课外练笔,巩固功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说课稿第【1】篇〗《雁门太守行》说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说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说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雁门太守行》教案(精选12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精选12篇)《雁门太守行》篇1《雁门太守行》课文原文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李贺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作者档案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称鬼才、诗鬼等。
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代表。
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
曾官奉礼郎。
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
死时仅二十六岁。
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秦王饮》《梦天》等,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四)划分节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生难字词【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角】军中号角。
【塞上】指北方、西北方长城附近的边境地区。
【燕脂】胭脂,色深红。
形容战场血迹。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雁门太守行》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这首诗寥寥数语,却描绘了一场战争的全过程,语言绮丽豪迈。
二、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诗歌的特殊性,我采取让学生读、悟、探、练的环节进行教学。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读,初步感悟诗歌。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赏析内容,再理解诗歌及其传达的意趣。
最后,通过练,让学生充分掌握。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在烟波浩淼的诗歌王国里,出现了很多杰出的诗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诗鬼”,他就是“李贺”。
学生介绍李贺,老师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人,今河南宜阳人,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
外出背一破背篓,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卒成诗篇。
20多岁即白发飘落,27岁卒。
作诗务求新奇,人称“奇才”。
关于本诗,有一则小故事:李贺带此诗求见韩愈,韩愈极困,就把他打发走了,可当门人把此诗呈给韩愈时,读了前两句,愈即被打动,立马命人邀请韩愈。
)顺势介绍文体知识。
(二)、比比谁是最棒朗诵家
要求:1,要富有感情。
2,要注意断句和重音。
3,和诗人感同身受。
(先听配乐范读,自读,三人比读,齐读)
(三)、自主学习,赏析诗歌内容
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垣,城垣马上就要被毁坏;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的色彩。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四)、合作探究
1,请依据表达方式,将诗歌分为三部分,并分别概括每部分内容。
(参考: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2,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请说说,至少说两处。
明确:第一部分:首联、颔联——(描写)景物渲染战事紧张,严阵以待(比喻、夸张)第二部分:颈联(记叙)——夜袭敌军
第三部分:尾联(抒情)——誓死报国的决心(用典——燕昭王筑黄金台招纳贤士)写作特色:1、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使语言更富感染力。
2、运用典故和奇特的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3、写景、叙事、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穿插,增强文章可读性。
(五)、达标训练
1、《雁门太守行》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危急形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雁门太守行》运用典故表现将士以死报国的豪情壮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运用奇特想象表现边塞壮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雁门太守行》表现将士们夜袭敌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小结
这首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既表现了战事的紧张,也表现了战事的惨烈,同时,也表现了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
四、说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首联、颔联——(描写)景物渲染战事紧张,严阵以待(比喻、夸张)
第二部分:颈联(记叙)——夜袭敌军
第三部分:尾联(抒情)——誓死报国的决心(用典——燕昭王筑黄金台招纳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