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汪曾祺散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散文阅读之鉴赏(解析版)
17.昆明的雨——群文阅读散文阅读之鉴赏汪曾祺的文章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就是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考点解读】一.抓住线索,把握文章脉络。
形散神聚、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
而丰富的写景内容则要靠线索来串联。
找准散文的线索,就要理清它的内容和结构,并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理清文章内部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脉络。
二.了解背景,透视创作缘由。
许多写景散文因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成为现实社会的折射。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是阅读鉴赏这类散文的关键。
三.整合画面,领略文章意境。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
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情感。
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整合画面,并体会其诗化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四.借助想象,探究情景意趣。
写景散文常采用寄情于物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我们不能光靠理性的思索来赏析景物描写,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将作者描绘的景物再现于我们的脑海中,并投入感情,只有这样才能领悟作品的妙境和真谛。
五.辨识技巧,品味精妙语言。
写景散文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从写作角度看,常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利用多种观察角度描写事物。
这样写,能够使文章的语言内涵丰富且有张力。
常见的考查题型有:1.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2.概括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分析表达技巧。
【技法点拨】1.注意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
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内容;透过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
2.注意筛选文中信息,尽量使用原文语句回答。
3.了解写景的内容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寄寓作者感情的句子。
【真题演练】(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词典的故事阿来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复式教学的小学。
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连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都没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昆明的⾬》是汪曾祺先⽣的经典散⽂,是⼀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章通过“⾬”串联起昆明⾬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来表达对过往岁⽉的想念,对⼈世间平淡⽣活的珍爱,着爱⾃然、爱⽣活、爱平民百姓的⼈⽂内涵。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宁坤要我给他画⼀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些时候,画了⼀幅,右上⾓画了⼀⽚倒挂着的浓绿的仙⼈掌,末端开出⼀朵⾦黄⾊的花。
左下画了⼏朵青头菌和⽜肝菌。
题了这样⼏⾏字: “昆明⼈家常于门头挂仙⼈掌⼀⽚以辟邪,仙⼈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掌⽣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季空⽓之湿润。
⾬季则有青头菌、⽜肝菌,味极鲜腴。
” 我想念昆明的⾬。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季。
“⾬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季有多长,从⼏⽉到⼏⽉,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且并不使⼈⽓闷。
我觉得昆明⾬季⽓压不低,⼈很舒服。
昆明的⾬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动情的。
城春草⽊深,孟夏草⽊长。
昆明的⾬季,是浓绿的。
草⽊的枝叶⾥的⽔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掌。
旧⽇昆明⼈家门头上⽤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些东西:⼀⾯⼩镜⼦,周围画着⼋卦,下⾯便是⼀⽚仙⼈掌,——在仙⼈掌上扎⼀个洞,⽤⿇线穿了,挂在钉⼦上。
昆明仙⼈掌多,且极肥⼤。
有些⼈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圈仙⼈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掌,猪⽺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掌有刺,猪和⽺怕扎。
昆明菌⼦极多。
⾬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
最多,也的是⽜肝菌。
⽜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肝菌,连西南联⼤⾷堂的桌⼦上都可以有⼀碗。
⽜肝菌⾊如⽜肝,滑,嫩,鲜,⾹,很好吃。
炒⽜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晕倒。
青头菌⽐⽜肝菌略贵。
这种菌⼦炒熟了也还是浅绿⾊的,格调⽐⽜肝菌⾼。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汪曾祺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供大家欣赏。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篇1修下水道了。
最初,孩子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看见一辆一辆的大汽车开过来,卸下一车一车的石子,鸡蛋大的石子,杏核大的石子,还有沙,温柔的,干净的沙。
堆起来,堆起来,堆成一座一座山,把原来的一个空场子变得完全不认得了。
(他们曾经在这里踢毽子,放风筝,在草窝里找那么尖头的绿蚱蜢——飞起来露出桃红色的翅膜,格格格地响,北京人叫做“卦大扁”……)原来挺立在场子中间的一棵小枣树只露出了一个头,像是掉到地底下去了。
最后,来了一个一个巨大的,大得简直可以当做房子住的水泥筒子。
这些水泥筒子有多重啊,它是那么滚圆的,可是放在地下一动都不动。
孩子最初只是怯生生地,远远地看着。
他们只好走一条新的,弯弯曲曲的小路进出了,不能从场子里的任何方向横穿过去了。
没有几天,他们就习惯了。
他们觉得这样很好。
他们有时要故意到沙堆的边上去踩一脚,在滚落下来的石子上站一站。
后来,从有一天起,他们就跑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
这倒不只是因为在这些山旁边只有一个老是披着一件黄布面子的羊皮大衣的人在那里看着,并且总是很温和地微笑着看着他们,问他姓什么,住在哪一个门里,而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石子和沙都熟悉了。
他们知道这是可以上去玩的,这一点不会有什么妨碍。
哦,他们站得多高呀,许多东西看起来都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他们看见了许多肩膀和头顶,看见头顶上那些旋。
他们看见马拉着车子的时候脖子上的鬃毛怎样一耸一耸地动。
他们看见王国俊家的房顶上的瓦楞里嵌着一个皮球。
(王国俊跟他爸爸搬到新北京去了,前天他们在东安市场还看见过的哩。
)他们隔着墙看见他们的妈妈往绳子上晒衣服,看见妈妈的手,看见……终于,有一天,他们跑到这些大圆筒里来玩了。
202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7《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昆明的雨》是一篇描绘昆明雨季美景和表达作者对昆明、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的散文。以下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
1. 作者背景知识:
- 汪曾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人文气息而闻名。
- 汪曾祺的作品常常以家乡昆明为背景,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2. 文章主题与结构:
- 文章主题是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02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7《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新人教版202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7课《昆明的雨》。本课节选自汪曾祺的散文集《昆明的雨》,主要描绘了昆明雨季的美景以及作者对昆明、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文章语言朴实自然、清新优美,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昆明雨季的有趣故事或展示相关视频,引出课文《昆明的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文章结构清晰,分为引子、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子部分通过介绍昆明雨季的特点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部分详细描绘了昆明雨季的美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昆明的热爱。
- 结尾部分作者表达了对昆明、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3. 描绘手法与语言特点:
-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描绘手法,如景物描写、情感描写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昆明雨季的美景之中。
第17课《昆明的雨》文本解读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文本解读《昆明的雨》是作家汪曾祺的经典散文,这篇散文还被收入初中语文统编教材。
文章由一幅画引入,作者用质朴自然又典雅凝练的笔触,描述了昆明雨季的菌子、果子、花以及相关的人和事,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意。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昆明的雨》,被收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这是一篇由一幅画引出的文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两段,介绍作者给朋友巫宁坤画的一幅画,笔者称其为“画”;第三段直到结尾是第二部分,记录了作者记忆中昆明雨季的菌子、果子、花以及人与事,笔者称其为“文”。
两个部分关系巧妙,由第三段“我想念昆明的雨”一句自然过渡、连接。
以画导文情感蓄势文章一开始,汪曾祺先生就交代了作画缘由,并详细描述了画作内容: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题了这样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可以看到,作者作画时,由昆明人家门头常见的仙人掌,想到昆明留给自己最深的印象——昆明的雨季。
昆明雨季极其湿润的空气,不仅使仙人掌得以倒挂存活,而且催生了不少美食,如作者最钟爱的菌子。
想到这里,作者对昆明的所有美好回忆都从记忆深处浮现。
于是,他顺着回忆,把所有跟昆明雨季有关的美好的景、物、事都写出来,以表达对昆明的思念。
这告诉读者,这幅送给朋友的画是写作此文的缘起,作者细细描绘画面,是为下文情感的抒发蓄势。
紧接着,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犹如打开了情感的闸门,存在作者脑海中的和昆明雨季有关一切,一一在笔下呈现,每一段描写都浸染了作者的深情。
值得注意的是,画中景物的色彩,同样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作者用“浓绿”形容仙人掌,用“金黄”形容仙人掌的花,青头菌和牛肝菌也是因为色彩鲜明,才被作者选中描绘。
【实用】汪曾祺散文(精选13篇)
【实⽤】汪曾祺散⽂(精选13篇)【实⽤】汪曾祺散⽂(精选13篇) 在学习、⼯作或⽣活中,⼤家都写过散⽂吗?散⽂是⼀种⾃由、灵活、短⼩精悍,表现真⼈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篇优秀的散⽂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汪曾祺散⽂篇1 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系的学⽣,⾃然,也就不⼤喜欢主动去看⼀些⼩说、诗歌和⽂章。
但在⼀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随⼿从书架上拿下来⼀本书,是⼀本⼈物传记类书籍。
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书名是《⽼头⼉汪曾祺》。
从这本书⾥,提到了⼩时候,⼤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课本中有⼀篇⽂章叫做“多年⽗⼦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
是⼀篇散⽂。
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些作品。
⽽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了⼀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
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些散⽂,⼩说作品。
他是沈从⽂的弟⼦。
“京派”作家的代表⼈物。
他的散⽂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坛上,独树⼀帜,特别具有⼀番与别⼈不同的韵味。
汪曾祺散⽂给我印象第⼀深刻的就是他的语⾔、⽂字。
他曾不⽌⼀次地提到他的语⾔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影响。
后来我了解到,归有光的散⽂最⼤特点,就是⽩描,近乎于通篇的⽩描写作。
汪曾祺受其影响,语⾔中,出落的就是⼤⼤⽅⽅,平平淡淡的⽩话。
有⼈评价汪曾祺的语⾔说是“把⽩话⽩到了家”。
然⽽,读汪曾祺的⽂章⼜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之中所带有的那种⽂⼈雅⽓。
⼆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
就像在《花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个概念⼀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是最深沉的”,“当然我嘴⾥是含着⼀根草了。
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的⽔红⾊是⼀种⾃然的巧合”,整篇⽂章读下来,却使⼈忍俊不禁,内⼼平和,恬淡⽽⼜不乏感动,如最后他说“有⼀年夏天,我已经像个⼤⼈了,天⽓郁闷,⼼上另外⼜有⼀点⼩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017部编版)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运用丰富的语言描绘事物。
3.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体会地域文化差异。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发现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主题: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使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语言特色: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掌握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昆明的雨景。
-针对写作技巧的难点,教师可以布置相关主题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尝试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写作中的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观察过雨后的景色?”(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雨中景象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主题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例句和比较不同描写方式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雨相关的自然现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描绘一个自然现象。
汪曾祺的散文(精选13篇)
汪曾祺的散文汪曾祺的散文(精选13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的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的散文篇1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
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
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
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
洗帐子要挑一个晴明的好天,当天就晒干。
夏布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
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
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过也还是冷的。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
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
棉衣在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
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
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
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
里面烧的是粗糠。
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
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儿,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
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
老太太们离不开它。
闲来无事,打打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
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
脚炉暖人。
脚不冷则周身不冷。
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
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
”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质的。
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
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用炭末做成的块状燃料,多呈圆柱形),以纸媒头引着。
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
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16《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或阐发哲,或写景抒情,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以自然流畅的布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尝试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本文语言风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作品的内涵。
3.学习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背景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边读边悟(1)坤宁这幅画是在怎样的情形下画的?(2)画的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3)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4)作者在文末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5)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意导入,营造氛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先生写的散文,看他是怎样抒发对第二故乡昆明的思念的。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1.生字词注音(学生交换评改):卦(guà)缅甸(diàn)碟(dié)釉(yòu)避邪(xié)鲜腴(yú)篱笆(lí ba)吆唤(yāo huàn)密匝匝(zā)2.词义检测——抢答鲜腴:新鲜肥美。
避邪:即避凶,指躲避邪恶。
篱笆:又叫栅栏、护栏,用来保护院子的一种设施,一般都是由木头,棍子,竹子,芦苇、灌木或者石头构成。
吆唤:大声喊叫、呼唤。
密匝匝:密密麻麻。
三、初探文本,感受意蕴1.问题探究:作者及作品背景知多少?补充内容参考: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为《昆明的雨》一文。
该文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作品,通过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展现了昆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昆明的雨季特点。
2. 领悟作者通过对昆明雨季的描绘,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细腻描绘和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了解昆明的雨季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明的雨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雨季的印象和感受。
2. 阅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描绘了昆明的哪些雨季特点?3. 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
(2)分析课文描绘昆明的雨季的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之情。
4. 例题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句子:“这雨,一下就是三两天。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句子中的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仿写一个句子,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6. 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昆明的雨季特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昆明的雨》2. 生字词3. 昆明的雨季特点4. 课文表达的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昆明的雨季特点:连绵不断、滋润万物、凉爽宜人。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提问、例题讲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昆明的雨季,体会作者的情感。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雨的诗歌、散文等,进行分享。
《 昆明的雨》教案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学科:语文执教教师:学校:课题:《昆明的雨》(一)学情分析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而散文这一种文体相对于议论文和说明文来说也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大多数学生对散文是感兴趣的,但是仍然需要引起重视。
为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散文中抽象的美、含蓄的情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生活的喜欢和怀念。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了解作者汪曾祺先生。
【过程与方法】1、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渲染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品析语句,初步感知汪曾祺先生自然平和的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养成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的情趣。
(四)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昆明的雨和雨中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
难点:结合背景资料,感悟作者对宁静、恬淡的昆明生活的喜爱和留恋。
(五)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朗读点拨法训练法(六)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积累生字词;2.查阅资料,了解汪曾棋在昆明的生活经历;3.借助“阅读提示”,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和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一、创新激趣导入新课:春雨如烟,夏雨如幕,秋雨如歌。
说到雨,同学们会想到哪些描写雨的古诗名句呢?昆明的雨又有什么特色呢?今天我们跟着汪曾祺追思的脚步,去四季如春,四季如画的昆明来一场雨中漫步。
(板书课题)学习目标①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把握昆明的雨和雨中景物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第一部分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是一篇选读课文。
文中主要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果子、花儿及一些印象较深的事与人。
选择这些昆明雨季最有特色的事物,也是最能触动作者思绪的,写出自己40年后对昆明的雨的怀念。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
整篇文章语言自然,将昆明的雨写得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
课文共13个自然段。
第5、6自然段写出了昆明的雨给“我”的感受。
第9自然段描写的是雨中的杨梅。
第10自然段写雨中的花儿。
第11、12自然段写对一段往事的怀念。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份乡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难点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学突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融人文本,通过语言的感悟和品读,细品汪曾祺说的“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想:教学该课,要按照新课改的精神,一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二是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研读课文;三是逐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四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体会作者对40年前的“雨”的深刻记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师: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昆明的雨》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散文。
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教学目标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品读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准备相关资料。
2.学生: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汪曾祺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雨,是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王摩诘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陆放翁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刘梦得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杜子美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同作家笔下的雨,寄托着不同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汪曾祺去感受——《昆明的雨》。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关于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的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2.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鲜腴(yú) 篱笆(líba) 鸡枞菌(zōng jūn) 八卦(guà) 密匝匝(zā)扳尖(bān) 炽红(chì) 缅桂(miǎn) 绿釉(yòu) 黄焖鸡(mèn)(2)理解并记忆重点词语的词义。
鲜腴:新鲜肥美。
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
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汪曾祺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小的当代作家:他的美学气质、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史意义得到评论界、创作界的一致肯定。
下面是我的家乡汪曾祺散文,欢迎参考阅读!我的家乡作者:汪曾祺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游。
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
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底下的街道房屋。
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
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颤悠悠的风筝在我们脚下飘着。
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绕过去,我们看到的是鸽子青色的背。
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看打鱼。
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
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
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
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
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地纷纷跃进水里。
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
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
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
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
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
倒是打渔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有时候我们到西堤去玩,坐小船两蒿子就到了。
西堤外就是高邮湖,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
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
这样一片打水,浩浩渺渺(湖上常常没有一只船),让人觉得有些荒凉,有些寂寞,有些神秘。
黄昏了。
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
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那是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
只听见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家吃晚饭来……”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鉴赏:作者赞美他的家乡(也是我的故乡)是“圣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
3.作者除了直接写“雨”的内容,还环绕“雨”写了哪些 人、事、物、景呢?并思考一下这些内容与昆明的雨 有怎样的关系。
作者写了倒挂着的仙人掌,肥大浓绿,末端 还开出了金黄的花;写了种类繁多、味道鲜美的 各种菌子;写了个头大、颜色黑红、味道甜蜜的 火炭梅;写了带着雨珠与芬芳的缅桂花和把四周 房间都映绿了的缅桂树,花叶浓密把院子遮得严 严的木香,雨天酒店的鸡,还有戴花帽穿花鞋的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儿,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 及与友人雨中小酌的旧时光。
二、品读课文 体会生活情味
一、体会风俗之美
这一段描写昆明人家辟邪和用仙人掌做篱笆,都突 出了仙人掌在昆明的特殊用途,体现出昆明人对美好生 活的祈愿,以及在生活中的智慧。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 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 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 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 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 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三、体会人情之美
2.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 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房东惜花又送花的浑厚与善意,给作者带来温情。
四、体会氛围之美
恬淡闲适的美好氛围的
美好氛围。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 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 下大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 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鲜腴 yú 暮年 mù 炽红chì 辟邪 bìxié 扳尖bān 择净zhái 篱笆 líba 黄焖鸡mèn 青头菌 jùn
昆明的雨(汪曾祺)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昆明的雨》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件PPT
字词清单
初来乍到、乍冷乍热
乍( zhà )
辟邪( bì ) 鲜腴( yú )
篱笆(lí bɑ) 格调( diào) 吆喝(yāo he)
暮年
情味
苔痕( tái )
பைடு நூலகம்
密匝匝( zā ) 连绵不断
张目结舌( jié )
八卦( ɡuà ) 晕倒( yūn ) 扳尖( bān ) 炽红( chì ) 寡妇( ɡuǎ ) 一碟( dié ) 檐下( yán ) 饱涨(zhànɡ) 黄焖鸡( mèn )
倒挂的仙人掌
昆明的菌子
牛肝菌
炒牛肝菌
昆明的菌子
青头菌
鸡枞
昆明的菌子
干巴菌
鸡油菌
昆明的“火炭梅”
9.体会第9段中“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 怀人,不是思乡”这句话的含义。
作者被房东的善良、淳朴所感动,使作者的心灵感动了, 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6.文章题目是“昆明的雨”,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 析。
➢这些植物生长旺盛、肥大、滋润。 ➢以此来表现昆明的雨季时间长、雨水均匀。
7.作者写到“想念昆明的雨”,阅读全文,说说实际上他想念昆 明雨季的哪些事物。
•①仙人掌 ②各类菌子 ③果子杨梅 ④缅桂花
鸡 ( zōnɡ) 缅甸( diàn ) 绿釉( yòu ) 青头菌( jùn )
多
音
字
( jiǎo )角落
角
( jué )角色
( jùn )菌子 菌
( jūn )细菌
【串句记忆法】这样鲜(xiān)艳的花儿在这个山谷 中确实很鲜(xiǎn)见。
形
近
字
教案《昆明的雨》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直接在文中找)
(明确:作者思念昆明的雨,赞美昆明的雨为线索。)
1.全班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理解文章开头的作用:
3.默读,寻找作者的感情路线
1.指导朗读及检查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尝试写作: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学生学习仿写
锻炼学生仿写能力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从诗词入手引出昆明的雨,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以及赞美之情。
六、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特点:明亮的 丰满的 使人动情
语言:直白 平和 有生活气息
情感:怀念之情 喜爱之情
七、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力图使学生不局限于对昆明的雨的特征关注,而是在朗读过程中体味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借景抒情的抒情文的本质特征。同时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聚的散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整体结构及文章线索进行较深的研究,体味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并进一步深化学生“形散神不散”特征的理解。
2.通过指导,让学生初步了解散文的行文结构及感情线索。
三、品读课文——赏语言之美
师:品析语言,学生自由勾画,小组内交流,展示,师生互动:
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怀念、喜爱、乡愁。 )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春》《雨的四季》,以及八年级第四单元的《背影》《白杨礼赞》等文章,对散文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也是烂熟于心,所以对文本的解读不需要放在文本内容的讲解上,而是应该关注文本背后的人文底蕴、世间情思上面。通过课内文章的示范解读,在课内外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学会从生活细节中抓住生活的本质,通过细节描写探究作者写作语言及处事风格,进而学习文人大家的生活态度,反观自己生活的环境,以美的眼光和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散文选故乡的食物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
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
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
炒米是各地都有的。
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
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
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
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
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
那也是作坊里做的。
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②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
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
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
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
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
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
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
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③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
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
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
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
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④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
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
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
他算卦用蓍草。
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
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
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
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
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
一找,果然。
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⑤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
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
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
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
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
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
炒米是吃不饱人的。
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
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
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
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
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
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⑥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
有一年,我还在上小学,党军和联军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
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
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
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
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
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
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
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
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行文思路:情感:出题:端午的鸭蛋(节选)①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记叙文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记叙文阅读答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来源:学科网]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④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
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行文思路:情感:出题:翠湖心影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
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七。
”“住在哪里?”“翠湖西”。
“爱吃什么?”“辣子鸡。
”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
有人问她:“姑娘多大了?”“十五。
”“住在哪里?”“翠湖。
”“爱吃什么?”“麻婆豆腐。
”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
当时觉得很无聊(是在一个座谈会上听一个本地才子说的),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
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
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
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
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
翠湖可不能挪开。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
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
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
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
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
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
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
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
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
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
堤边密密地栽着树。
树都很高大。
主要的是垂柳。
“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
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
湖水极清。
湖水常年盈满。
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
翠湖的水不深。
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
因此没有人到这里来自杀。
我们有一个广东籍的同学,因为失恋,曾投过翠湖。
但是他下湖在水里走了一截,又爬上来了。
因为他大概还不太想死,而且翠湖里也淹不死人。
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
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
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
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
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青莲街的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
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
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
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
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
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
借书人开好借书单,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
——上面大概有个滑车。
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
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
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
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
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
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
阁上是个茶馆。
这家茶馆,夏天,是到了晚上还卖茶的(昆明的茶馆都是这样,收市很晚),我们有时会一直坐到十点多钟。
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
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
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
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
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
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
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
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
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
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
这又会成了什么样子呢?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淋、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