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陕军中条山大血战

合集下载

1938年中条山之战:千余国军投河而死不投降

1938年中条山之战:千余国军投河而死不投降

1938年中条山之战:千余国军投河而死不投降2010年11月05日10:24 凤凰网专稿【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42条核心提示:“千人都有,不要说八百几百了,男的,女的都有,尸体都腐烂了,因为在那漂了好几天了,它那是个漩涡,水就在那儿旋,那尸体也就跟着那水,就在那儿漩,都没有衣服,后来我才听说那个水呀打的,把衣服都打掉了,都是光的,十几岁的,十七八岁,有伤的不多,也有,少数,大部分都是跳下去的,我们都哭了。

你没见着那场面,那简直是惨不忍睹啊,它一漩过来就捞一个,还漩又捞,那也有100多人在那捞呢。

那个漩涡很大,那都是满满的,还有一部分流走的,捞上来就地埋,就是三门峡的北边有一个沟,都埋在那个沟里边了,当时也不知道谁是谁,捞上来就埋。

”“有没有做什么标记?”“没有,谁都不知道是谁嘛,那就是把那尸体掩埋了就算不错了。

”胥继武老人说,七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很多事情都忘了,但三门峡那惨烈的一幕,至今仍然时时浮现在他的眼前。

通过胥继武老人我们了解到,那些死难的战友大多是原国民革命军38军177师的将士。

那上千名的死难将士,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八百“陕西冷娃”?抗战中的中国军人(来源:资料图)凤凰网专稿,冷暖人生特别节目--“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之铁血冷娃,原题:《陕西抗战冷娃怎一个“冷”字了得》七十年前,八百名被日军围困在绝壁之上的“陕西冷娃”,先跪天,再跪爹娘,高吼秦腔,扑向滚滚黄河,十七八岁的,男的女的都有,这是一段虚构的传说,还是一幕沉钩久远的悲壮。

“我这个膝盖跪过父母,今天,我代我父亲来跪你了。

”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那些大个子上去就跟敌人戳去了,那娃都跳河死了,一千多人宁跳黄河,也不投降,那个秦腔唱着,很高昂。

血流,黄河水都变成红的了,最后一个兵没有跳,拿着那个军旗,插到敌人的胸前,才跳进了黄河。

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叫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

冷娃这两个字在陕西话里,其实可能是形容那些,我们现在所说的酷小伙的意思。

1939年中条山保卫战:800陕西冷娃跳黄河

1939年中条山保卫战:800陕西冷娃跳黄河

70多年前,千余名陕西军人在黄河滩边与日军肉搏之后,跳进黄河不愿被俘。

这本该如“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一样深入人心的抗战往事,却直到近年才被民间人士一点点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出来。

中条山上的十七路军炮兵。

作者:张亚利公元1939年夏天麦子黄时,陕西山西交界处黄河滩上,残阳如血,黄河声咽,热风猎猎。

800个陕西冷娃与日军肉搏之后,走投无路,不愿受辱,宁愿赴死,朝西北方向的老家拜了三拜,纷纷跳入眼前泥汤似的黄河水,一位旗手用旗杆刺穿一名日军,将其压入黄河底,同归于尽,西北军旗帜在水面上猎猎招展……这是张君祥等陕西本土作家首版于2004年的纪实文学《立马中条》中的描写。

陕西作家陈忠实在该书序言中着重引述了这一壮烈图景。

“陕西八百壮士跳黄河”这段“历史”,首次以带有文学色彩的演绎始为更多人所知。

“陕西冷娃跳黄河”是否确有其事?到底是800人还是多少人跳了黄河?他们是一起跳入还是以怎样的形式?这样一段往事为何被淹没多年?177师臂章译电员的秘密“过几十年形势变了,这件事可能会震动世人的。

”1980年代的一天,山西垣曲县谢村人车国光对朋友王华兴说。

车国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三十八军中尉机要参谋和译电员。

第四集团军前身是参与过“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带领的陕军17路军。

军中的战士绝大多数为陕西人。

1939年至1941年三万陕军驻守山西中条山、黄河沿岸抵制日军。

陕军跳黄河,就发生在中条山保卫战中。

作为一名译电员,车国光曾在后方亲历中条山保卫战最惨烈的“六•六战役”,掌握了不少电文信息。

陕西兵娃“跳黄河”的惨烈往事最令他不能释怀。

山西与陕西以黄河为界,而黄河东岸,则有一座山脉,叫中条山。

1937年,日军在占领南京以后,蒋介石带着国民政府前往重庆。

阻隔日军西进陕西、攻占重庆的正是黄河与中条山这两道天然屏障。

1938年7月,蒋介石调集第四集团军东渡黄河,赴山西南部中条山、黄河沿岸狙击日军。

日本媒体刊登漫画称,蒋介石此举一石二鸟,一是让这支“杂牌军”守黄河,二来也是消耗这支自己一直有心结的部队。

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战役
与日军在中条山地区积极部署的同时,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根据“保守要地, 力图持久,奠安内部,争取外援”的指导要领,确定了“加强中条山及潼洛工事,积 极训练”的战略原则。有鉴于此,4月中旬,参谋总长何应钦到一战区巡视。时任第一 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因拒绝反共摩擦,受胡宗南等人排挤,不见谅于蒋介石,于1941 年春到重庆述职后,被软禁在峨嵋山未归。
三、会战经过
第一阶段
东线:日军“左翼以温县为发起点,先头步兵5000以上,骑兵千余,炮20余门,飞机数十 架,战、汽、装甲等车共百余辆,沿黄河北岸突进。”“中央以沁、博为发起点,一股先头 千余,循沁济大道西犯”,“另一股先头2000余人,附炮十余门,于窜陷西向义庄后,继向 捏掌、紫陵、东逮寨、留村一带猛扑。”“同时,沁河北岸3000余人,以飞机十余架,炮二 十余门,强渡沁河。”守军第9军裴昌会所部在强敌进攻下施行节节防御,节节后撤。【8】
自9日上午激战至10日晨,终为敌破。这时,中路日军已于8日晚攻陷垣曲县城后,分兵进攻 邵源。长官部命令第9军主力“由官阳南渡,以策应河防”。
11日,日飞机百余架轰炸封锁官阳东西渡口,第54师在遭受重大伤亡后渡至河南,其余各师 团退至封门口至邵源以北山地。
12日,该路日军一部占领黄河沿岸各渡口;主力则沿封门口西进至邵源,与从垣曲东进之敌 会合,完成了对国民党第14集团军的内线包围。【9】
“还有闻喜敌36师团先头部队3000余人,向公秉藩第34师防守的野峪、十八坪、唐王 山等阵地猛攻,并迅速攻陷唐王山。公秉藩组织部队反攻,收复唐王山周围阵地,但 因其右翼友邻部队防线被突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又令公率部驰援马村(按:马村 系第5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第34师便中条山战役中国军队阵地 放弃唐王山阵地, 退至胡家峪。”

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战役中条山战役,又称晋南会战,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这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大规模对日作战。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紧靠晋、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和黄河大转弯处北岸,东西约一百七十公里,南北约五十公里,是华北沦陷后中国正面战场在黄河以北所保有的唯一较大而突出的阵地,东至太行山、太岳山、西接吕梁山,向西屏障潼关,西安、向南护洛阳,向北接同蒲路,是华北、中原和西北的战略枢纽地带。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国民政府军正规部队退出华北,正规战争在华北基本结束。

这时,唯有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带领一部分国民政府军,在中条山铸筑了新的防线,继续坚持了华北正面战场上的作战,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将其几个师团的兵力吸引到这里,减轻了其他正面战场上的压力,配合了敌后战场作战。

为此,日本华北方面军视中条山为“盲肠”,必欲除之而后快。

特别是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决定“南进”后,为了能集中兵力消灭华北八路军以解除其后顾之忧,又能给国民党以军事压力迫其投降,负责中条山作战的日军第一军军长筱冢中将,便想着“竭尽可能打击重庆军”,于是拟定了“中原会战”计划。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同意了这一计划,并报经日本大本营批准。

从1941年2月中旬开始,日本加紧调兵遣将积极进行“中原会战”的准备。

参加中条山战役的日军共计6个师团又3个旅团,约10万余人。

此外,还有张岚峰、刘彦峰等伪军。

中条山战役发生时,国民党在这里的守军有2个集团军、8个军、19个师和4个游击纵队,当时号称20万。

1941年5月7日下午开始上,日军6个师团另3个旅团,以钳形夹击、中央突破与分割包围战术,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多路向豫北道清路西段和中条山的国民政府军发起全面进攻。

首先,在北线,日军第四十一师团和独立混成旅第九旅团及伪军大汉义军,共2万余人,从绛县横岭关向绛垣(曲)大道东西两侧中国守军发动猛烈进攻。

横垣大道是曾万钟第五集团军和刘恩茂第十四集团军的结合部,也是日军的进攻重点。

抗战最大耻辱!1比20的伤亡,7万多中国将士血染中条山

抗战最大耻辱!1比20的伤亡,7万多中国将士血染中条山

首先不要以为太行山上的军队就是八路军,其中国军在这里也有10多万的军队。

1941年的中条山战役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的最大耻辱。

”此战中国军队也曾浴血奋战,但是在装备和兵力均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最终以中国军队的惨败而告终。

我们不回避失败,一直沉寂在台儿庄大捷、长沙大捷的胜利之中。

知耻而后勇,弄清楚战败的原因比不承认历史要重要的多。

一、日本试图占领关中,然后南下重庆1938年,中国110万军队与40多万日军血战武汉,战役长达3个月。

广州失陷以后,武汉失去了大部分的战略价值。

中国军队主动撤出了武汉,把一座什么也没有的空城留给了日本人。

中国的战时首都从武汉迁往了重庆,这对西南地区的经济起到了刺激作用。

在武汉会战以后,日本占领了中国很多领土。

但是由于战线太长,日军再也无法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由于很多地区都是刚刚占领,日军的统治基础相当薄弱。

日本暂时减缓了对国民政府的大规模进攻,试图利用大规模的空袭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谁料想,蒋介石的骨头那么硬,日军几乎天天空袭重庆。

整整轰炸了3年,可国民政府就是不投降。

日本在扶植了大量的汉奸政权稳定了后方以后,开始利用军事手段迫使蒋介石迅速投降。

此时的日本急于从中国战场脱身,然后全力对英美等国开战。

为了威胁重庆,日军两次进攻中国军队死守的湖南地区。

湖南是重庆的屏障,绝对不能有失。

日本方面的冈村宁次、阿南惟几和中国方面的薛岳在湖南地区展开了反复争夺,中国军队在付出了巨大伤亡的情况下,还是保住了湖南。

前两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一胜一败,但最终收复了长沙。

日军在从重庆东面进攻重庆的计划落空以后,开始从重庆的北面也就是陕西地区进攻重庆。

当时陕西全境都在中国军队的控制之下,暂且不说是八路军还是国军。

二、17万日军进攻中条山,11万中国军队迎战在中国北部地区,河南省会开封和山西省会太原都已经陷落,但是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还在中国军队手里。

这里地形复杂,中国军队展开了层层防御,这致使日军进展十分困难。

抗日战争陕军中条山大血战

抗日战争陕军中条山大血战

抗日战争陕军中条山大血战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城略地……1938年3月,日军牛岛、川岸师团兵临山西风陵渡。

而此前,杨虎城因“西安事变”被迫出国,临行前,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西北军交给了结拜兄弟孙蔚如,并一再告诫:一定要牢记“兵谏”之初衷,一切以抗日大局为重……“芦沟桥事变”后,孙蔚如向蒋介石请战,并向国民ZF和陕西民众盟誓:余将以血肉之躯报效国家,舍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但闻黄河水长啸,不求马革裹尸还……蒋介石批准了孙蔚如的请战要求,将孙蔚如为军长的38军(杨虎城的17路军在西安事变后被缩编为38军)扩编为31军团,由孙蔚如任军团长;下辖38军(军长赵寿山)和96军(军长李兴中);17师、177师番号保留,师长分别由耿子介、陈硕儒担任。

1938年7月,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冷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中条山。

位于黄河北岸的中条山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长约三百余里,它是黄河的一道天然防线。

这支军队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十一次大扫荡,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西北。

而我军也有2.1万人牺牲在中条山下、黄河岸边。

11次反扫荡中,以“血战永济”、“六六战役”、“望原会战”最为惨烈悲壮!血战永济:全营将士无一生还1938年8月8日,日军牛岛师团三千余人,从运城方向扑向永济。

据资料显示,中条山西端的永济(旧蒲州)是晋西南名城,紧靠南北走向的黄河,与风陵渡成南北直线,是守护风陵渡的前沿要塞。

孙蔚如率军渡河前,已派独立46旅旅长孔从洲先期过河,占领了永济,在城外修起坚固的防御工事,随后,又调在河西执行河防任务的警备一旅张剑平团进驻永济城,担任守城重任。

黎明,日军十几门大炮同时向永济城外的中国军队东原阵地开火,9架飞机盘旋着投掷炸弹。

从中条山下的西姚温到黄河岸边的永乐庄,中国军队20多里的防线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在东原防线上指挥作战的是陕军名将孔从洲,而为了鼓舞士气,孙蔚如的军团指挥部就设在中条山的最西端、半山腰上的六官村,这里不仅“山下鼓角相闻”,而且可以俯瞰整个永济战局。

抗日战争陕军中条山大血战

抗日战争陕军中条山大血战

抗日战争陕军xx大血战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城略地……1938年3月,日军牛岛、川岸师团兵临山西风陵渡。

而此前,杨虎城因“西安事变”被迫出国,临行前,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西北军交给了结拜兄弟孙蔚如,并一再告诫:一定要牢记“兵谏”之初衷,一切以抗日大局为重……“芦沟桥事变”后,孙蔚如向蒋介石请战,并向国民ZF和陕西民众盟誓:余将以血肉之躯报效国家,舍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但闻黄河水长啸,不求马革裹尸还……蒋介石批准了孙蔚如的请战要求,将孙蔚如为军长的38军(杨虎城的17路军在西安事变后被缩编为38军)扩编为31军团,由孙蔚如任军团长;下辖38军(军长赵寿山)和96军(军长李兴中);17师、177师番号保留,师长分别由耿子介、陈硕儒担任。

1938年7月,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冷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中条山。

位于黄河北岸的中条山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长约三百余里,它是黄河的一道天然防线。

这支军队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十一次大扫荡,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西北。

而我军也有2."1万人牺牲在xx下、xx岸边。

11次反扫荡中,以“血战永济”、“六六战役”、“望原会战”最为惨烈悲壮!血战永济:全营将士无一生还1938年8月8日,日军牛岛师团三千余人,从运城方向扑向永济。

据资料显示,中条山西端的永济(旧蒲州)是晋西南名城,紧靠南北走向的黄河,与风陵渡成南北直线,是守护风陵渡的前沿要塞。

孙蔚如率军渡河前,已派独立46旅旅长孔从洲先期过河,占领了永济,在城外修起坚固的防御工事,随后,又调在河西执行河防任务的警备一旅张剑平团进驻永济城,担任守城重任。

黎明,日军十几门大炮同时向永济城外的中国军队东原阵地开火,9架飞机盘旋着投掷炸弹。

从中条山下的西姚温到黄河岸边的永乐庄,中国军队20多里的防线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中条山会战何以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中条山会战何以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中条山会战何以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中条山会战何以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历史话题1941年5月7日,侵华日军调集了包括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和关东军中抽调的师团及飞行团在内,总计约10万余人的优势兵力,重点进攻驻守在晋南中条山地区国军第1战区的近18万中国军队,结果侵华日军便以1比20 的极小伤亡代价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打败了中条山地区的国军。

在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举行的战役检讨会上,蒋介石十分痛心地称此役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中条山横亘黄河北岸,东连太行山,西接吕梁山,北可以作为进击华北的基地,南可以屏蔽河南洛阳等重镇,西可以威胁敌之西进,是晋南豫北的战略要地。

对此,侵华日军高层决策机关早已摸得一清二楚,并为进攻和夺取中条山地区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中条山会战示意图从1941年初开始,侵华日军组织了相当于7个师团的兵力,首先对中国东南沿海实施战略封锁。

同时,采取速战速决的作战方式,发动了豫南、上高战役,并于当年3月发动了中条山的外围作战——以日军第36师团发动对国军第27军作战,重创了集结在晋东南陵川一带的国军第27军;以日军第37、第41师团发动对国军第15军的作战,在翼城以南、绛县以东地区袭击了与主力部队脱离的国军第15军,以此作为战役的前奏,为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向中条山的大举进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经过认真周密的部署,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着由第1军从山西省方面攻击,直辖第21与第35师团从河南省方面攻击”,决心“置作战地区于张马—垣曲一线,分成东西两个地区,把重点始终保持在西部地区”。

企图“在正面利用已设阵地及黄河的障碍,以挺进部队切断退路,从两侧地区神速楔入突破敌阵,将敌完全包围,接着以迅速的内部歼灭战和反复扫荡,将敌完全围歼”。

当年4月底,侵华日军征调异常频繁,并且有意制造种种谣言,以此掩护日军已经完成了的进攻中条山的战役部署:“第36、37、41师团及第3、9独立旅团,伪24师,分布于中条山西面之绛县、横岭关、闻喜、夏县、安邑、运城、解州、永济、风陵渡、河津及闻喜、夏县以北各地区。

中条山一战有多惨烈?仅仅两天全军覆没,军长不愿被俘自杀殉国

中条山一战有多惨烈?仅仅两天全军覆没,军长不愿被俘自杀殉国

中条山一战有多惨烈?仅仅两天全军覆没,军长不愿被俘自杀殉国引言1941年,日军为转嫁国内经济资源危机,扩张殖民地,陆续向西北,华北,华南伸出魔爪。

为了妥善运输山西的矿产资源,日军向中条山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企图歼灭陕晋一代的中国军队,彻底掌握山西交通线。

5月6日,这场旷日持久的晋南战役在黄河、间的中条山打响。

唐淮源作为第三军军长,镇定指挥,顽强拼搏,孤军奋战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以死明志,壮烈殉国。

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唐淮源出生于光绪12年,出生当天,他嘹亮的啼哭像是在宣告新世界的到来。

他就是抗日名将唐淮源。

只可惜,唐淮源并没能目睹新世界的到来。

唐淮源幼时生活贫苦,一度有人称他未满周岁时就被父亲弃养。

尽管如此,唐淮源依旧努力读书,刻苦学习,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反复研读李根源关于民主革命思想的论述,并加入同盟会。

1911年,他参加辛亥革命,后又参加讨袁护国运动,得到孙中山的接见,继而投身北伐。

27年军旅生涯,他渐渐从一个小排长成长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唐淮源部奉命北上,参加了山西娘子关保卫战。

与朱德义结金兰唐淮源在云南读书时,与与朱德是同学。

朱德出生于佃农家庭,唐淮源的出身更贫寒。

成长背景相同,又志同道合,唐淮源与朱德很快就成为了朋友。

1911年为辛亥革命做准备,唐淮源与朱德同被选入特别班,加紧训练,友谊更加深重。

虽然后来唐淮源因为早早就加入同盟会,受孙中山三民主义影响颇深,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朱德分道扬镳,但同窗之情,同胞之义一直在二人心中。

国共关系紧张,一次对战中,唐淮源被我党抓捕,朱德请示毛主席后将他放走。

蒋介石多次派他与红军交战,可他一直本着念着同胞情谊从未真正攻打,只是打马虎眼。

围剿红军一直不见成效的唐淮源渐渐被蒋介石放弃,这与他后来的遭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全力阻击1941年5月,日军出兵十万,分4路进攻中条山。

中条山战役打响,唐淮源奉命率第三军主力扼守西线,受到日军的猛烈攻击,霎时间,硝烟弥漫,炮火不断,唐淮源镇定指挥,将士们浴血奋战,中国军队的防线坚守如初。

核心提示

核心提示

核心提示:蒋介石曾把这场战役称为“抗战当中最大的耻辱”,毛泽东也说此次损失为“上海战役”以来最大。

而这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为何国共两党的领袖都对这场战役如此地痛心疾首呢?在战斗打响前,卫立煌部下一个旅长,为何还身穿整齐的新军服去前沿阵地?凤凰卫视2009年8月17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会为您讲述抗战的时候,发生在山西中条山的一场大会战,史称“中条山会战”。

2008年中国一家网站上,曾经出现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找一位在抗战当中失踪的中国军人,启事上这样写着——刘海量,河南汝阳县人,其于1935年前后离家入伍,时逢国家内忧外患,据后来可靠消息,有乡人亲眼看到其入伍之后参加了“中条山战役”,此为家人最后知其踪迹。

这则启事当中提到的“中条山战役”是抗战的时候,中日两军一场激烈的较量,距今已经过去整整六十多年,六十年后家人仍在寻找当年失踪的亲人,也可见这场战役当时何等惨烈。

蒋介石曾经把这场战役呢,称为是“抗战当中最大的耻辱”,而且毛泽东也说此次中条山的损失为“上海战役”以来最大的损失。

而这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为何国共两党的领袖都对这场战役如此地痛心疾首呢?解说: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因居太行和华山之间,山势狭长,故名中条,这里南邻黄河,西接潼关,自古为战略要地。

相传曾是尧舜禹的故乡,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也曾建都于此。

至今,中条山仍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山西运城关公故里的解州关帝庙,大禹都城夏县的文庙大殿,舜帝都城蒲州城,钟楼上舜帝的诗句“迎薰解瘟”以及唐代文人柳宗元曾居住过的柳氏民居,都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杨圣清是中央党校的退休教授,他自幼生长在位于中条山区的山西夏县祁家河乡七泉村。

年幼时,他曾亲睹了“中条山会战”,后来他又常回到老家,对中条山抗战的历史多次实地考察。

在杨圣清的记忆中,当年的中条山还是一块与外界隔绝,封闭了几千年的贫瘠山区,老百姓在山里过着自己的日子,从来没想到战争会打破他们持续了几千年的平静生活。

中条山战役: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战役,10万将士伤亡,6位将军殉国

中条山战役: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战役,10万将士伤亡,6位将军殉国

中条山战役:抗战史上最惨烈的战役,10万将士伤亡,6位将军殉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期间,中国军队打了很多漂亮的胜仗,但也有不少惨烈的战役。

比如说“中条山战役”,国军方面称此战是抗战史上最大的耻辱。

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日双方战线保持相对稳定,日军侵华的重点逐渐转变为保守占领地,加紧对民国政府展开诱降攻势。

正当日军进退维谷之际,德国法西斯侵占了波兰,德意法西斯互相呼应,获得了英法作战的胜利。

日本受到了很大刺激和鼓舞,在1940年秋天调整了对华作战方针,决定要迅速“解决中国”。

日军认真分析了中国战场上的局势,最终决定发起“中原会战”,也就是中条山战役,消灭在华北山西南部的中央军。

中条山位于黄河北岸,山峦起伏,关隘重叠,矿产资源丰富。

它和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日军全面侵华后,山西各主要关隘相继沦陷,让中条山的战略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对日军来说,占领了中条山既能南侵,又可以北上,除掉两支中国军队,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

对中方来讲,占领该地后可以以此为根据地,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又能根据地理优势积极防御,配合整个抗日战场。

因此,中条山被看作是“关系国家安危的要地”。

但这里既不属于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又不属于晋绥军的防区,归卫立煌的第一战区管辖,驻扎在这里的是中央军。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4个师团的日军在空军的支持下,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全面进攻国军。

由于国军前期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导致除少数人突围成功外,大部分溃散。

中方4.2万将士牺牲,3.5万人被俘,总伤亡超过10万。

而日军仅战死670余人,2300人负伤。

此战的惨败,给北方抗战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先前封锁中条山的日军3个师团得以对付敌后根据地,令根据地陷入了最艰苦的时期。

另外,还有6位将领牺牲在中条山战场上。

唐维源上将,云南江川人,年轻时加入过同盟会。

抗日战争时期,他奉命率领第3军北上,在易水、保定等地与日寇作战,后被调到中条山。

血耻——血的记忆

血耻——血的记忆

血耻——血的记忆陈晓楠:据日本《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在中条山战役当中,中国军队战死被俘共近8万余人,遗弃尸体约四万两千具,仅战死及被俘的中国将军就有十余名,而被日军伤害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

这可以说是创了抗战史当中,历次战役的记录,但是有关中国军队在“中条山会战”当中的损失,国民政府呢,始终没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统计。

那么据后来的调查,中国军民在“中条山战役”当中,到底付出了怎样惨重的代价呢?解说:杨圣清先生幼年时曾亲睹这场战役,后来成为研究“中条山战役”的专家,他认为“中条山战役”,中国军队的损失十分巨大,仅在中条山东线战场,就死九千九百多人,伤八千多人,失踪一万七千多人。

而在日军围攻的重点西线战场,中国第5集团军共三个军,最后突围出来的却不足两个团,可见损失之大,加上防守黄河渡口的80军等其他部队,中条山东西两线的中国军队损失不会少于八万人,所以杨圣清认为,日军在战史中统计的数字基本准确。

杨圣清:二十万的军队集中在这个地区,按正确说法应该运动战和正规战结合起来。

解说:而中条山老百姓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是难以计算和估量,仅据夏县粗略统计,抗战期间全县百姓被日军以刀砍、灌辣椒水、军犬咬、奸淫、大火烧等残忍伤约三万余人,致残约四万五千人,致死三千多人,日军还抢掠,屠杀牲口一万余头,烧毁房屋一万八千多间,抢走麦子约合八万多吨。

杨圣清:日本人一下占了我们,占了四年很多人饿死在这,也有人逃到更远的地方,我们村就有一家,就夫妇两个带一个儿子,还有他一个妹妹,四口人,一颗炮弹正好落在他们的车厢里面,这夫妇两个全部死了,夫妇两个都死了,都被打死了,炸飞了。

解说:在“中条山战役”中一些官兵不畏强敌”与日军血战,于绝境中宁死不屈,最后悲壮殉国上演了感天动地的一幕,其中仅在“中条山会战”中牺牲的中国将军就达八位。

他们是,第3军军长唐淮源,第98军军长武士敏,第3军第12师师长寸性奇,第80军新编第27师师长王俊等。

如今,六十八年过去了,中条山已山清水绿,旧貌换新颜,当年战争的遗迹虽在,但硝烟早已远去,中条山区又一次成为晋南的粮仓,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

1939年中条山保卫战 800陕西冷娃跳黄河

1939年中条山保卫战 800陕西冷娃跳黄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1939年中条山保卫战 800陕西冷娃跳黄河
导语:70多年前,千余名陕西军人在黄河滩边与日军肉搏之后,跳进黄河不愿被俘。

这本该如“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一样深入人心的抗战往
70多年前,千余名陕西军人在黄河滩边与日军肉搏之后,跳进黄河不愿被俘。

这本该如“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一样深入人心的抗战往事,却直到近年才被民间人士一点点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出来。

公元1939年夏天麦子黄时,陕西山西交界处黄河滩上,残阳如血,黄河声咽,热风猎猎。

800个陕西冷娃与日军肉搏之后,走投无路,不愿受辱,宁愿赴死,朝西北方向的老家拜了三拜,纷纷跳入眼前泥汤似的黄河水,一位旗手用旗杆刺穿一名日军,将其压入黄河底,同归于尽,西北军旗帜在水面上猎猎招展……
这是张君祥等陕西本土作家首版于2004年的纪实文学《立马中条》中的描写。

陕西作家陈忠实在该书序言中着重引述了这一壮烈图景。

“陕西八百壮士跳黄河”这段“历史”,首次以带有文学色彩的演绎始为更多人所知。

“陕西冷娃跳黄河”是否确有其事?到底是800人还是多少人跳了黄河?他们是一起跳入还是以怎样的形式?这样一段往事为何被淹没多年?
177师臂章
译电员的秘密
“过几十年形势变了,这件事可能会震动世人的。

”1980年代的一天,山西垣曲县谢村人车国光对朋友王华兴说。

车国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三十八军中尉机要参谋和译电员。

第四集团军前身是参与过“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带领的陕军17路军。


生活常识分享。

1941年 中条山战役

1941年 中条山战役

[键入文字]1941 年中条山战役在华北山西方面,1941 年5 月7 日至月底,日军华北方面军集中了10 万余人的部队,包括从华中中国派遣军和关东军中抽调部队和飞行团,进攻晋南中条山地区中国第1 战区的近18 万部队,结果日军以1 比20 的极小伤亡代价打败了中条山地区的国民党军,蒋介石称此役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这完全是驻扎在此的国民党军队制造反共摩擦、消极抗日自己造成的恶果。

中条山横亘黄河北岸,东连太行山,西接吕梁山,北可以作为进击华北的基地,南可以屏蔽河南洛阳等重镇,西可以威胁敌之西进,是晋南豫北的战略要地。

太原会战后,国民党军队分散在晋南山地进行游击作战,建立了以中条山为依托的游击根据地,八路军所属第2 战区与之相邻。

自太原会战后以来,日军一方面重点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大举扫荡,一方面也多次攻击中条山国民党军队,但始终没有大的进展。

进入1941 年后,日军鉴于百团大战后八路军消耗很大尚未恢复,遂决定先打击中条山的国民党军。

然而,中条山国民党庞大部队竟然不堪一击。

从5 月7 日日军发起攻击开始,中国军队一经中间(被日军)突破,各部皆陷于包围零乱之中竟至不可收拾。

日军以1 比20 的微小代价、在极短时间内给国民党军队以沉痛打击。

这完全是国民党政府自酿苦果。

1939 年1 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防共、反共、限共、溶共的错误政策,在八路军抗日活动活跃的山西地区频繁制造与八路军的摩擦。

同时,对抗日活动十分消极,疏于防御,在平时针对日军的作战工事、战略物资储备、临战作战计划上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在作战精神准备和意志上也十分缺乏。

连日军都认为:作为蒋系中央军扰乱治安基地的中条山脉据点,实际上有名无实。

拿它与共党系统相比,它的活动是极其差劲的。

正因如此,中条山国民党军队甚至在日军将要进攻之前召开的作战研讨会上,还在讨论怎么反共,因而造成了一边倒的败局。

1。

中条山战役八路军没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中条山战役八路军没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中条山战役八路军没参战的原因是什么中条山战役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部队在山西省南部中条山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那么你了解中条山战役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条山战役八路军没参战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中条山战役八路军没参战的原因对于中条山战役八路军为何没参战这个问题,人们众说纷纭。

1941年中条山战役爆发,前后战争时长不到一个月,日军使用扫荡式的来回攻击,让国民党损失惨重,而这次战役八路军却没有参战。

中条山易守难攻,且所在的位置与共产党主力军很近,蒋介石意识这点便提出了国共合作,希望八路军可以协助作战。

然而提案两周后,共产党都没有出动援兵协助国军,这在当时还引起了政界各方的不满,引起人们广泛的质疑。

那么中条山战役八路军为何没参战呢?其实当时是国共最不信任的时候,毛泽东认为蒋介石是想借助这次战争消灭共产党,如果共产党出动军队有可能导致主力减弱,要是不出动便会被国民党安上不抗日的罪名,从政治上打击我党。

且毛泽东认为,如果攻打日军太凶猛,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报复,最后让国民党坐收渔翁之利。

所幸毛泽东看穿蒋介石意图,执意不去中条山作战,仅是下达了小打小闹,让友军觉得我军参与战斗的命令。

由于当时国军有组织的抗敌基本结束,八路军虽然稍有协助,但并未实际起到协助打压的作用。

再加上国民党此役伤亡惨重,他们自然将责任推卸到八路军的不配合上。

国民政府公开发言说八路军坐视不动。

谣言相传才有了中条山战役八路军为何没参战的质疑。

中条山战役失败的原因中条山战役发生在1941年的山西省南部的中条山地区。

此前由国民党第一军第十四师师长卫立煌带领二十六万国军与日军对峙才得以稳固中条山地区的防线。

然而日军为了消除国军对日军山西交通线的威胁,从江苏、山东、江西等地调用部分兵力组成7个师团,共计十多万兵力,精心筹谋防止战役失败。

而国民党军队之所以手拥二十六万大军,却仍旧在中条山战役失败的原因有三种。

首先是日军极度重视此战,调用大量兵力,士气旺盛,指挥者指挥有力。

中条山战役(下)(新抗战系列之七十二) [原创 2014-5-18 203130]

中条山战役(下)(新抗战系列之七十二) [原创 2014-5-18 203130]

中条山战役(下)(新抗战系列之七十二)[原创2014-5-18203130]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五十--血染中条,中条山战役(下)(新抗战系列之七十二)[原创2014-5-18 20:31:30]0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 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上文说到日军集中12万多主力,分三个方向猛攻中条山。

中条山的15万多国军(实则为13万多)守军无论战斗力,防御能力,后勤补给,甚至情报的掌握都远不及日寇,所以几乎在第一天就遭遇了惨重的损失。

下面听老萨来说一说。

5月7日,日军以6个师团又4个旅团重兵,大举进攻中条山。

因为之前日军已经11次扫荡中条山,等于经过了11次实战演习,对该山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所以进攻起来毫不犹豫,直奔主题。

日军为了这次的总共,花费了长达半年的准备时间,除了调兵遣将,囤积补给物资,增加空军力量,丰富情报工作等等以外,还有多次军事行动辅助。

日军为了此次会战,在这之前已经做了两次大规模的进攻,扫清中条山外围的障碍。

当时中条山的西北面的陵川,驻扎着国军27军。

27军是由淞沪会战中伤亡惨重的中央军第37、湘军第39军合编而成。

该军战斗力较强,参加过徐州会战,冬季攻势等,军长为大名鼎鼎的范汉杰。

该军长期在山西东部转战,由于实力不弱,多次给日军痛击,成为日军心腹之患。

日军认为如果不顾27军,而直接攻击中条山,必然会在侧翼遭受27军猛攻。

所以,日军于1941年3月6日,出动第36师团主力和第35师团一部从壶关、高平、晋城等地会攻陵川。

在日军2个师团重兵进攻下,27军不是对手,被迫后撤,日军控制了一些重要据点。

中条山打响以后,27军果然奉命由陵川西进,从侧翼攻击日军控制的晋城、阳城,以策应第14集团军突围。

刘定国:血战中条山的兴平健儿

刘定国:血战中条山的兴平健儿

刘定国:血战中条山的兴平健儿——回忆抗日战争时的中条山保卫诉说者:刘成汗:1914年生,陈文村人。

杨善山:1905年生,原籍桑镇杨家堡,后落户陈文村。

刘维汉:1903年生,陈文村人。

张生活:1906年生,岳阜村人。

刘选贤:1910年生,陈文村人。

整理者:刘定国:1944年生,陈文村人。

几次去市档案局翟党社局长那儿闲坐,都碰见了寻求澄清其先父和祖父在当年参加国民党第三十一军团、第三十八军,在中条战役中牺牲和失踪的群众,要求按现在政策给以恢复和追认。

可歌可泣的带泪陈述,确实令人触动,笔者经回忆村人和亲属中,几位参加过当年在中条山战役中亲身经历过的老人诉谈,现整理如下:民国27年,即公元1938年7月12日,原陕西杨虎城先生所带的17路军,被国民政府改编为第38军,第96军,177师,警备第1团、第2团,第3团,统归卫立煌第一战区辖制。

蒋介石为了报1936年双十二事变时,在西安被张学良、杨虎城“兵谏”时扣押受到的耻辱,将杨虎城削职,借名出国考察,部队交由孙蔚茹统领,但这股杂牌军始终是他的心头之恨,欲借日本人之手除之而后快。

当时山西已经沦陷,日本兵打到了晋东南的蒲州,一举攻战风陵渡过河。

陕西关中危在旦夕,不时有飞机在西安和周围地区轰炸。

如果日本兵渡过黄河,攻陷潼关,陕西岌岌可危,甘肃、青海、四川将不日遭受被攻占的可能。

当时国民政府首都已从武汉迁到重庆。

蒋介石启用西北军,有他的几套打算,日本人打败了孙蔚茹,他除了心腹之患;孙蔚茹打败了日本兵,制止了日本西进,他可以安享重庆,一石两鸟。

其计可谓毒辣。

中条山是山西晋东南一条东西长300里,纵深60华里,东接太行山,南边和西边面临黄河的天险之地,是战略上的要险之位置,也是陕西的天然屏障。

周边有十二个县城,因为是陕西朝邑,合阳隔河之东邻,陕西人自古称为河东地区。

7月12日,在西安东教场,这个从东汉以来操演军队,比赛武艺的军用场地上,吹角连营,背挺大刀,顶着七月流火,威风凛凛的集结在场中央,聆听着军团长孙蔚茹的讲话:“弟兄们,日本鬼子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已经打到黄河边了,咱们咋办?”“驱除鬼子,血战到底”台下两万多名陕西冷娃齐声如雷怒吼。

中条山战役800勇士是谁

中条山战役800勇士是谁

中条山战役800勇士是谁中条山战役由于国军准备不充分,在与日军僵持一个月后,死伤四万人,最终以惨败告终。

而其中抗敌最勇猛的便是中条山战役800勇士。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条山战役800勇士是谁,希望大家喜欢!在中条山的局部战役六六战役中,800勇士隶属陈硕儒的117师被日军分割在中条山的各个山涧与村庄之间,无法集合。

而800勇士虽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但由于都是应征入团的新兵,因为缺乏实战经验,被日本军队穷追猛打。

不得不拼死一搏,与日军拼枪法拼不赢就拼刺刀,刺刀也拼不赢,他们就干脆丢掉枪杆子,用牙咬日军耳朵,用手指戳日军双眼,最终其中500人被数量是他们两倍的日军围剿全军覆没,而剩下的被迫撤退到悬崖边上。

为了不被日军俘虏,他们便集体投身于黄河,而仅剩下的最后一位勇士,作为一位旗手,双手擎着部队的军旗用力挥动,唱着秦腔,最后跟着战友们的脚步,也投黄河自尽。

中条山战役800勇士其实是当时新兵团的战士,他们都是来自于山西的小村庄,与那些为了吃饱饭而加入国军的人不同,他们想要解救祖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加入了孙蔚如所统领的西北军,正是因为中条山战役八百勇士的骨子里存有爱国精神,所以才能在面临数倍于已的日本军队而毫不畏惧,英勇抗敌,最终全部以身殉国。

这便是中条山战役800勇士的光辉事迹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中条山战役百人征战一人回提起中条山战役百人征战一人回,人们就不得不提起庞金印这个人。

他参加了中条山战役,此次战役日军一举击溃我军,十万余人大多数被俘虏,也有无数为国捐躯的勇士,只有庞金印活着回来。

2005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国务院发给庞金印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勋章,当时庞金印接过来勋章时就把它戴在了胸前,潸然泪下,并说到:当我得知日本鬼子投降的那一刻,我一跃老高,眼泪都控制不住的掉下来。

中条山战役百人征战一人回,仅存的庞金印提起那次战斗时称自己对当时的中条山战役还记忆犹新。

由于国民革命军跟敌军实力悬殊,还是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我军只能依靠地形进行游击,前后一共扫除日军对我军的11次扫荡,我军已然保持了我们原有的阵地,日军看到我军坚守阵地、避免战局僵化,便派来日军主力部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陕军中条山大血战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城略地……1938年3月,日军牛岛、川岸师团兵临山西风陵渡。

而此前,杨虎城因“西安事变”被迫出国,临行前,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西北军交给了结拜兄弟孙蔚如,并一再告诫:一定要牢记“兵谏”之初衷,一切以抗日大局为重……“芦沟桥事变”后,孙蔚如向蒋介石请战,并向国民ZF和陕西民众盟誓:余将以血肉之躯报效国家,舍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但闻黄河水长啸,不求马革裹尸还……蒋介石批准了孙蔚如的请战要求,将孙蔚如为军长的38军(杨虎城的17路军在西安事变后被缩编为38军)扩编为31军团,由孙蔚如任军团长;下辖38军(军长赵寿山)和96军(军长李兴中);17师、177师番号保留,师长分别由耿子介、陈硕儒担任。

1938年7月,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冷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中条山。

位于黄河北岸的中条山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长约三百余里,它是黄河的一道天然防线。

这支军队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十一次大扫荡,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西北。

而我军也有2.1万人牺牲在中条山下、黄河岸边。

11次反扫荡中,以“血战永济”、“六六战役”、“望原会战”最为惨烈悲壮!血战永济:全营将士无一生还1938年8月8日,日军牛岛师团三千余人,从运城方向扑向永济。

据资料显示,中条山西端的永济(旧蒲州)是晋西南名城,紧靠南北走向的黄河,与风陵渡成南北直线,是守护风陵渡的前沿要塞。

孙蔚如率军渡河前,已派独立46旅旅长孔从洲先期过河,占领了永济,在城外修起坚固的防御工事,随后,又调在河西执行河防任务的警备一旅张剑平团进驻永济城,担任守城重任。

黎明,日军十几门大炮同时向永济城外的中国军队东原阵地开火,9架飞机盘旋着投掷炸弹。

从中条山下的西姚温到黄河岸边的永乐庄,中国军队20多里的防线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在东原防线上指挥作战的是陕军名将孔从洲,而为了鼓舞士气,孙蔚如的军团指挥部就设在中条山的最西端、半山腰上的六官村,这里不仅“山下鼓角相闻”,而且可以俯瞰整个永济战局。

黄昏,日军出动装甲部队,天上飞机呼啸,地下坦克轰鸣,东原岌岌可危!孔从洲叫来17师补充团(102团)团副杨法震,指着地图说:“正面阵地压力太大,你速带一个营冲出去,绕到敌人背后的栲栳镇,从背后敲他一下!”杨法震随即率领5名机枪手一字排开,5挺机枪怒吼着,织成一道扇面形火力网,三百名壮士杀开一条血路。

杨法震对弟兄说:“兵贵神速,要打就打他个冷不防。

”说完,从一名机枪手手里夺过一挺机枪,冲在队伍的最前列。

杨法震率一营士兵一路冲杀,在黑水村灭了敌警戒哨,在唐家营端了敌预备队;在北古城炸毁了日军增援的汽车队……一连数日左冲右突,神出鬼没,搅得日军后营大乱,从而大大缓解了中国军队主阵地的压力。

8月15日清晨,大雾弥天,日军调集1200多人,向杨法震设防的上高市猛扑过来。

杨法震在指挥士兵们打退了敌人的4次进攻,自己亲手击毙了13名鬼子后,与三百名弟兄们一起魂归上高市……当晚,东原防线上,日军见主阵地攻不下来,便沿着中条山绕道攻打北麓的制高点尧王台。

尧王台下一场血战,终于将日军击退了。

但从尧王台退走的日军又迂回偷袭,一夜间占领了东南方向的西姚温、解家坟、万古寺,使中国军队处在腹背受敌的境地。

永济城外,日军又突破了东原防线,兵临永济城下。

在六官村坐阵指挥的孙蔚如急调有“铁军”之称的教导团去夺回万古寺。

三营营长张希文一马当先,在收复了万古寺后又逆袭西姚温。

由于战局瞬息万变,通讯中断,三营被日军困在了西姚温……40年后,孙蔚如将军在他所撰写的《第四集团军在中条山抗战经过》一文中深情地写道:“敌旅将我西姚温阵地突破,我张希文营向该处逆袭、肉搏一昼夜,该营全部殉国,我主力及炮兵得以安全转移、厥功甚伟。

”8月17日,日军从东、南、北三面(西面是黄河)包围了永济城。

张剑平团长带领全团官兵坚守城池,日军用炮火将城墙炸得到处都是缺口,城墙外的护城河已被双方士兵的尸体堵塞,变成一条“血河”。

下午5时许,日军在坦克大炮掩护下冲进城内,中国军队官兵在城内展开巷战,连炊事员也抡着菜刀杀入敌群……6时许,永济失陷,中国军队500名官兵壮烈殉国……8月26日,当时的最高统帅部以蒋介石的名义发来电报:“自张团长以此牺牲壮烈,特电慰勉。

”永济失陷后,教导团团长李振西在永济到风陵渡之间的韩阳镇筑起第二道防线,在当地民众的支援下,以灵活机动的战术阻击日军。

期间,团副魏鸿纪带领一支便衣队多次插入敌后,奇袭敌营,搅得日军一时风声鹤唳……在一次奇袭完成后,撤退途中,年仅25岁的魏团副不幸遇难。

一个小小的韩阳镇,竟使鬼子半月之内久攻不下。

于是他们又故伎重演,从中条山西部的王官峪迂迴包抄。

教导团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遵照孙蔚如命令,撤出韩阳镇。

至此,永济战役结束。

永济失陷,韩阳撤兵,从局部上看是中国军队的失利,而从战略上讲则是为中国军队争取到了时间和空间。

因为,孙蔚如渡河作战之初,主力38军及529旅尚未赶到中条山(此前,38军归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将军指挥,在太行山一带游击作战),三百里中条山的防务也没有部署停当。

永济战后,中国军队各部已集结到位,中条山防务也基本就绪。

教导团撤出韩阳镇后,孙蔚如的指挥部也从芮城的六官村东撤至平陆的东延村。

而日军虽然占了永济和风陵渡,但惧于中国军队的中条山防线会断其后路,仍然不敢举兵渡河。

1939年6月,日军酋长牛岛、川岸在遭到上司痛斥后,向中国军队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

日军此次扫荡投入大量兵力,中国军队日后在战场上缴获的日军作战命令中有如下记载——“(1)大皇军在运城附近集结一个师另一个旅团的兵力,附野炮50门,战车30辆,向平陆、芮城之线进攻,目的是将该处守军,第四集团军所辖38军、96军一举歼灭,为今后扫荡中条山,进攻豫陕奠定有利基础。

(2)敌情判断:敌人系陕西军队两个军,实际只有12团,不足两万人,武器较差。

96军是从陕西调来,原来参加过大战,战斗力待查。

38军据报系杨虎城嫡系,战斗力较强。

该军之17师于1937年八九月间在平汉线被我军打击受创甚大,后在娘子关雪花山附近损失过半……元气未复。

基于以上情况,我军应以主力先歼灭芮城附近之96军,尔后再集中兵力于平陆茅津渡间聚歼38军。

”事实上,日军的这个作战计划中还少列了一个兵种——空军,拥有38架战斗机的山口集成飞行大队将全部参战。

无论是兵力、武器、空中、地面,日军的实力都远远高于中国军队,特别是飞机、战车、远程山野炮都是中国军队根本没有的。

按照日军既定的目标,这场战役将以“在茅津渡聚歼38军”结束。

茅津渡是三门峡左侧、平陆境内、黄河北岸一个古老的渡口,它与潼关以北的风陵渡一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从茅津渡过河后便是崤山,占领崤山,可北控山西,东据河南,西进关中。

人们形容茅津渡是“一锁扣三省”,一锁既开,三省门户皆开,足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日军的进攻是从1939年5月29日开始的。

起初是规模不大的“火力侦察”。

6月6日凌晨3时许,日军的数十门山野炮同时响起,一排排打着唿哨的炮弹划出一道道弧线,将月色朦胧的夜空撕得支离破碎,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中条山古老的山峰……下了生死赌注的日军一改常规,用他们最不习惯的夜战发起了扫荡攻势,并且是兵分九路一齐杀来。

日军进攻的重点是位于芮城与平陆交界的陌南镇,在陌南镇设防的是我96军之主力177师。

虽然,孙蔚如总司令早已料到了日军会以分割包围的战术先攻陌南,并且制定了陌南会战的拒敌方案,但日军攻打陌南兵力之众多,火力之集中还是让中国军队一开始就处在了非常被动的地步。

177师的第一道防线——云盖寺很快被敌突破,陈硕儒师长退兵至陌南镇外;日军的十几辆坦克又摧毁了镇外的防御工事,陈硕儒只好退守至镇内,一面顽强阻击敌人,一面等待38军增援,但38军在驰援途中又遭到日军的封锁,而177师的47旅又被日军包围在中条山南麓的茨林沟无法脱身。

陈硕儒苦苦支撑,战至下午4时许,陌南镇失守,177师被日军逼到了黄河岸边。

面对着日军愈来愈小的包围圈,年近半百身材瘦削的陈硕儒命令40名机枪手排成一道墙,一声令下,40名陕西冷娃甩掉血渍斑斑的军衣,端起机枪杀向敌阵。

自以为胜券在握的日军万万没有想到陈硕儒会杀个回马枪,一时乱了阵脚……177师杀出重围,有人问:“师长,往哪里打!”陈硕儒大手一挥:“回陌南镇!”他料定日军虽攻下陌南镇,但举兵追杀中国军队,镇中必然空虚……陈硕儒回马第一枪冲出黄河滩;回马第二枪又杀回陌南镇,越过陌南,穿插至中条山腹地休整数日,收拢散兵后陈师长回马三枪,复夺陌南。

此举成为“六六战役”中的一段“神话”。

但是,177师杀出黄河滩后,有两支队伍没能跟上,他们是新兵团和工兵营。

这两支队伍分别被困在了黄河岸边的许八坡和马家崖。

新兵团有一千多人,都是些十七岁左右的新兵。

小战士们在黄河滩上与日军舍命拼杀,在牺牲了二百多名弟兄后,八百多人被逼上了河岸边一百八十多米高的悬崖。

八百多名年轻的中国士兵站在高高的悬崖上,身后是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河;面前是密密麻麻、张牙舞爪的鬼子;放眼望去,东、西、南、北重峦迭嶂,云雾飘渺处则是他们的故乡……一位被敌人的战刀砍断了一条胳膊的战士双膝??向着家乡跪拜之后集体投河的这一幕,曾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

后来,据一位村民讲,他至今还记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

那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他的部队的军旗。

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他仍然双手高擎着。

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几句秦腔,是《金沙滩》中杨继业的两句——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再后来,日军退却,有人突然发现黄河水浪里有一杆军旗,人们下河打捞这杆军旗时,拖出两具尸首来。

旗杆从一个人的后背戳进去,穿透前胸,这是一个鬼子兵。

压在鬼子尸体上边还紧紧攥着旗杆的人,是中国士兵,就是那个吼着秦腔最后跳入黄河的旗手。

几乎在八百壮士投河的同时,在相距十余里的马家崖,我177师工兵营二百多位士兵也为捍卫中国军人的尊严而集体扑进黄河……三天后,孙蔚如总司令在黄河滩召开公祭大会。

将士一律臂挽黑纱,孙司令面对黄河,眼含热泪,攥拳起誓:此仇不报,我孙某自当引颈自戮,以谢国人!6月11日,李兴中、陈硕儒率96军主力177师杀回陌南镇,击溃了日军;孔从洲的46旅从夏县折回,封锁了平陆境内的南北要道——张(店)茅(津渡)大道;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应孙蔚如之请求,指令黄河南岸的友军用炮火封锁了黄河河道:骄狂一时的日军终于被中国军队四面围住。

6月12日,中国军队从东、西、北三面向被日军占领的茅津渡(茅津渡由古王、计王两个渡口组成)发起全面攻势。

战至黄昏,日军全线崩溃,我38军、96军胜利会师,中条山保卫战取得胜利!此战役后,全国新闻、报纸、电台均以“我军在晋南又获大捷”为主题作了报道,而西安的新闻媒体则代表关中百姓发出真诚的感叹:“西北整个得以安定,皆赖我第四集团军英勇将士在黄河北岸艰苦支撑所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