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效应】首位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10大心理学爱情定律首因效应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恋爱的过程中,两人初次相会,无论是相亲也好,邂逅也罢,这个“第一次”关乎着全局,第一次的印象决定着两个人是否还会有下一次,是否还会有将来。
首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首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于进攻方——注重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初会之前,请对对方的喜好进行“备课”活动;于防守方——理性思维,切莫过于注重外表,淡化瞬间感受。
近因效应2、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依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在与人的交往中,一个人最近的表现在脑中形成的印象最为深刻。
在爱情过程中,最近交往产生的感觉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爱情的判断。
近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近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于进攻方——穷追不舍之后,嘎然而止,给对方一段时间,让她回顾一下你的优点,让她充分注意到你存在的意义;于防守方——纵观全局,冷静思维,切莫为对方的“某一次”而感动。
马赫带现象3、马赫带现象马赫带现象是一种视觉现象,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同样,当人们量化爱情的时候,也不自觉地对爱情信息进行了主观上的加工。
在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可能会被无限放大,缺点也能被无限放大;而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可能会被忽视,缺点也可能会被忽视。
对爱情、对一个人的考察因此而偏差很大。
【互联网】心理效应200字
心理效应200字1️⃣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力量首因效应,又称初次印象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对后来获得的信息的解释有明显的定向作用。
即“先入为主”的效果。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依据初次见面的言谈举止,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能力和品质,并据此形成对该人的总体印象。
这种印象一旦形成,便会对以后的一系列认知和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此,在初次交往时,注意自己的仪表、举止和谈吐,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2️⃣ 近因效应:最近信息的强大影响与首因效应相对的是近因效应,它指的是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这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某人对你的态度突然转变,你可能会更多地受到这种新态度的影响,而忽略了他之前对你的态度。
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提醒我们,在评价他人或事物时,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受到片面信息的影响。
3️⃣ 晕轮效应: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具体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这种爱屋及乌或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会导致对他人的不准确评价。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他人,避免受到晕轮效应的干扰。
4️⃣ 刻板效应:先入为主的观念束缚刻板效应是指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推而广之,认为这个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导致我们在面对新事物或新人群时,难以做出客观的判断。
要克服刻板效应,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范围。
5️⃣ 霍桑效应:被关注的力量霍桑效应源于一项著名的实验,当工人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时,他们会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首轮效应名词解释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产生原因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
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
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
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
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洛钦斯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他用两段杜撰的故事做实验材料,描写的是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生活片断。
这两段故事描述的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性格。
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并且外向的人,另一段故事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
两段故事分别列于下方:詹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
詹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
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
在路上他又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告别了。
放学后,詹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詹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
詹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詹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地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边地椅子上喝着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
洛钦斯把这两段故事进行了排列组合: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热情外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热情外向的詹姆的故事;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冷淡内向的詹姆的故事。
洛钦斯将组合不同的材料,分别让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比较热情而外向的人;第二组被试只有1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第三组被试中有95%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第四组只有3%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
研究证明了第一印象对认知的影响。
在首因效应中,对情感因素的认知常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一般都喜欢那些流露出友好、大方、随和情感的人,因为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他人尊重和注意,这个特点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小孩子都喜欢第一次见了他/她就笑呵呵的人,如果再给予相应的赞扬,那么儿童就会更加的高兴。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四)
传播中的⼼理效应解析(四)91、⾸因效应 primacy effect亦称“⾸位效应”、“第⼀印象”。
社会知觉效应的⼀种形式,指在⼈际知觉过程中最初形成的印象起着重要的影响作⽤,亦称“先⼊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印象并⾮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决定着以后双⽅交往的进程。
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理学家S.E.阿希在有关印象形成的实验研究中⾸先发现这种现象的存在,⾄50年代后期,A.S.卢钦斯对这种现象进⾏了系统的研究,不仅证明了它是普遍存在的,⽽且证明了它的作⽤强烈性和持久性。
92、睡眠者效应 sleeper effect如果是⼀个令⼈信赖的⼈所传达的信息具有说服⼒的话,那么这种影响会随着对信息源的遗忘或者与信息之间的分离⽽消退。
⽽与之相反,那些可信度低的⼈的影响⼒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增加(如果⼈们更多的记住了信息内容本⾝⽽不是记住了令这些信息⼤打折扣的原因的话)。
这种当⼈们遗忘信息来源或来源与信息之间联系之后的延滞性的说服,被称作“睡眠者效应”。
93、⽔涨船⾼效应 with-rising effect有句成语叫⽔涨船⾼,指的是⽔位上涨,船⾝也随之升⾼。
⽐喻基础提⾼了,凭借它的事物也随着提⾼。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的物质⽂化⽔平的不断提⾼,受众的欣赏⽔平也会“⽔涨船⾼”。
这就要求传媒⼯作者与时俱进,不断满⾜受众⽇益变化的⼼理需求,同时这也说明受众对传者、对媒介信息的反作⽤。
T94、态度应对效应 attitude effect态度应对效应是指在⼈际交往中,双⽅态度的形成是⼀个互动的过程,⼈们对他⼈的态度如何最终将会影响他⼈对待⾃⼰的态度,这种现象即为“态度应对效应”。
95、态度-依从-⾏为效应 attitude-compliance-action effect如果我们觉得要对⾃⼰的⾏为负责的话,我们的态度就需要依从⾏为。
即当你觉得要对⾃⼰的⾏为负责时,你会更加相信它们,并⽤语⾔为⾃⼰的⾏为辩解,哪怕⾏为时不正确的,这种效应就叫做“态度-依从-⾏为效应”。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洛钦斯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他用两段杜撰的故事做实验材料,描写的是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生活片断。
这两段故事描述的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性格。
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并且外向的人,另一段故事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
两段故事分别列于下方:詹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
詹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
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
在路上他又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告别了。
放学后,詹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詹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
詹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詹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地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边地椅子上喝着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
洛钦斯把这两段故事进行了排列组合: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热情外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热情外向的詹姆的故事;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冷淡内向的詹姆的故事。
洛钦斯将组合不同的材料,分别让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比较热情而外向的人;第二组被试只有1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第三组被试中有95%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第四组只有3%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
研究证明了第一印象对认知的影响。
在首因效应中,对情感因素的认知常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一般都喜欢那些流露出友好、大方、随和情感的人,因为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他人尊重和注意,这个特点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小孩子都喜欢第一次见了他/她就笑呵呵的人,如果再给予相应的赞扬,那么儿童就会更加的高兴。
首因效应的名词解释
首因效应的名词解释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
45个心理学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主要针对自身形象的管理:穿着得体;注意细节上的修饰;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提高整体素质.2、名片效应:顺着他人的话说在与对方初次交际,或者开始交往的时候,要先向他们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并且是熟悉和喜欢的观点或者思想。
把自己的观点、思想、意见渗透在这些观点中,组织好对方喜欢的言辞、语调,让对方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印象,这样便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发挥很大的实用价值!3、情绪效应:情绪传染与陌生人交际的时候,指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到对某一个人今后的评价。
尤其是在第一印象形成过程中,主体的情绪状态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调节情绪的方法:自我暗示,行动转移,自嘲等4、亲和效应:内心的亲和在交际、应酬过程中用亲近的话语、笑容、肢体语言吸引他人、俘虏人心所产生的效果. 主要表现:微笑,温和眼神,和手势(轻柔的挥手、鼓励的握拳、温柔的抚摸等)5、身体语言定律:洞穿对方最真实的想法在交际中,通过对方的身体语言来解读对方所要表达的想法。
例如紧张时候,身体的表现形式:触摸或按摩颈部;深呼吸或是话变多;把手放在大腿上等6、“7/38/55”定律:衣着服饰中的大学问是人们在给别人第一印象时传递的各种信号所占的百分比。
视觉因素在给人的第一印象中占55%,声音占38%,语言占7%。
可见外在形象是非常重要的.7、诙谐效应:幽默是最生动的语言是一种防御机制。
它指一个人处于困难和尴尬境地时,采用一些诙谐手法,可以自我解脱,应对难关,征服别人.幽默能使人轻松、愉快、爽心、情感舒畅.这样可活跃气氛,联结双方感情,在笑声中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8、瀑布心理效应:不该说的话不乱说和别人打交道时,就要谨言慎行,注意自己说话的分寸。
在日常生活中,把握说话的分寸很重要:要维护别人的自尊心;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角色;不要过于兴奋;客观才能得人心.9、费斯诺定理:与人交谈,多听少说也叫倾听定律,是指在与人交往时,用心地听别人讲话会获得别人的好感,会换来对方的理解、信任和快乐,使说话者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满足了对方渴望被重视的自尊心理,从而达到双方都很愉快的目的。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是社会知觉偏差的一种。
它的特征是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
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
他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其主要内容是洛钦斯把两段詹姆的故事进行了排列组合,其中,一段是能够表现出她的外向性格,另一段则是表现出她的内向性格。
实验结果发现,当被试者先听到热情外向的故事的时候,大部分人认为詹姆是一个外向的人,而当被试者先听到性格内向的材料时,大部分人认为她不是外向的。
研究证明第一印象对认知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但是第一印象并不是永远的,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也不是难以改变的。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虽然第一印象确实是对以后的交际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有些人因为对对方的第一印象不好而之后拒绝联系他。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首因效应而对对方有偏见。
偏见是最可怕的,也是最可惜的。
我们之所以研究心理学是因为想要在现实生活中利用这种效应,竟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有一种社会知觉偏见叫首因效应,那么,我们要通过提醒自我的方式,最大程度上避免因首因效应而生成的偏见。
研究表明,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
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
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原理是什么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原理是什么我们常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因为别人看你第一眼留下的是什么影响,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都会以同样的眼光去看待你,那么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原理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来了解一下第一印象效应。
一、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首因效应,是由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原理。
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第一印象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二、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有多高?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那么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到底有多高呢?《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
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
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
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在一个经典研究中,心理学家 Solomon Asch 将被试分为两组,分别看关于 A 或 B 的性格描述,然后请他们评价具有这些特质的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因效应——精选推荐
首因效应- 基本概念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
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
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
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首因效应- 理论解释首因效应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烽火猎聘资深顾问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
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求助编辑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编辑本段简介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编辑本段影响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是装不出来的。
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
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
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
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编辑本段例子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第一印象效应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
当朋友愤怒地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
“第一印象”效应为何深入人心
“第一印象”效应为何深入人心“先入为主”出自《汉书·息夫躬传》,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可能在人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不容易接受。
“先入为主”这个成语所描述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在心理学中可以对应首因效应。
社会知觉领域的首因效应比较为人熟知,它还有个更通俗易懂的名字——“第一印象”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在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印象非常深刻,持续时间长。
虽然后来接收的信息也会影响人们的认知,但都无法与第一印象相提并论。
首因效应包括一个人的谈吐、举止、服饰、相貌、神态等,这些对他人来说都是新信息,对感官的刺激比较强烈,有新鲜感。
后来的接触也常常无法改变初次见面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时因为首因效应带来的偏见,可能失去双方后续的互动机会,潜在的优点也无法显现。
历史上也有不少因首因效应而错失英才的当权者。
三国时期,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庞统面见孙权,孙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面黑短髯,形容古怪”,心中先有不快,于是以“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将其拒之门外,即使鲁肃苦苦相劝也无济于事。
庞统又去投奔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于是打发他去“东北一百三十里”的耒阳县就任县宰。
庞统两次自荐均未获得成功,主要原因就是未能给孙权和刘备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没有得到重用,才能也无从发挥。
首因效应在人际认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以实验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
洛钦斯编写了两个关于学生詹姆的故事:一段故事把詹姆描写为一个热情而外向的人,比如,他和朋友一起出门,不仅与熟人聊天、打招呼,也和刚认识的人打招呼;另一段故事把詹姆描写为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如独自回家,不主动和人打招呼。
洛钦斯把这两段故事进行了不同的顺序编排,第一组将“热情外向的描述”放在前面而“冷淡内向的描述”放在后面;第二组与第一组相反;第三组只有“热情外向的描述”;第四组只有“冷淡内向的描述”。
教育心理学首因效应
教育心理学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个体在第一次接触某物或某人时
留下的深刻印象,这种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对以后的认知产生影响。
这种效应也被称为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在社会认知中,个体获得对方第一印象的认知线索往往成为以后认知与评价的重要依据。
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
虽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在教育领域中,首因效应也有其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首次课堂活动、教学内容或教学风格来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样,学生也会根据他们对教师的第一印象来决定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然而,首因效应也有其局限性。
一方面,第一印象可能过于片面或表面,导致后续的交往和认知产生偏差;另一方面,首因效应也可能因为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更容易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而有些人则可能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后续的交往和认知。
因此,在教育领域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意识到首因效应的存在和影响,并尽量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教学方法,努力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学生也应该理性看待教师的形象和教学方法,不要因为第一印象而产生偏见或抗拒心理。
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应该注重交往过程中的多种信息和线索,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彼此,促进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常见心理学效应辨析
常见心理学效应辨析(一)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位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说的“第一印象”,比如去参加面试的时候我们着正装就是为了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首因效应。
(二)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偏差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在与熟悉的人交往时,近因效应更为明显。
(三)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所谓“一白遮百丑”以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电视上名人广告,往往就是在采用这个社会心理原理。
晕轮效应的主要特征是“以偏概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四)投射效应投射效应又叫“假定相似性”,它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爱好或倾向等,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以上是在考试中考察频率非常高的一些效应,大家要明确其含义,找到含义中的关键词,这样在做题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区分。
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些练习题。
1.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
A.宽大效应B.晕轮效应C.中心品质D.刻板印象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印象形成效应的考查。
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题干中因一个人的外表特征就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做相似的判断,这属于晕轮效应,故B选项正确。
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一个人给其他人所展现出来的第一印象,往往在他人对此人的评价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也叫首因效应、优先效应或首次效应。
第一印象影响很大,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第一印象效应最早于1946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提出。
阿希曾经做过一个最能说明首因效应的经典实验。
他让被试者看一张写有六个形容词的表格,每个形容词都描写着假想的一个人的内在特质,然后让被试者说出自己对这个人的总体评价。
表格分为两种, 一种写着: (1) 聪明的; (2) 勤奋的; (3) 冲动的;(4)吹毛求疵的; (5)顽固的; (6)嫉妒的。
另一种所写的六个词语完全相同,只是顺序颠倒了一下,即: (1)嫉妒的; (2)顽固的; (3)吹毛求疵的; (4) 冲动的; (5) 勤奋的; (6) 聪明的。
这两种表格分别展示给两组被试者,结果这两组被试者说出的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完全相反,前一组对这个人做出了积极的评价,而后一组的评价则是消极的——尽管他们所看到的这个人的各种特征是完全一致的,区别仅仅在于次序的不同,可正是这不同的次序影响了被试者对此人的评价,他们的态度形成都是以首先接触的印象为基础的,即使后面看到了这个人具有相反的特征,也并没能改变他们最初形成的看法。
美国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琼斯也做过类似的实验。
他令一组人员在开始的几个项目上做得很成功,然后成绩则持续下降;使另一组人员在开始的几个项目上做得很糟糕,而后则成绩稳定上升,但是就总体而言,两组人员在全部30个测试项目中都成功地完成了15个。
琼斯让被试者分别观察了这两组人员完成项目的情况,尽管他们的总体成绩是一致的,可是前面表现好的一组却明显获得了更为优秀的评价,被试者认为这一组人员是有能力的,而另一组则获得了恰恰相反的评价。
虽然后面他们表现得很好,但是也没能扭转最初给被试者所留下的糟糕印象。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第一
10大心理学爱情定律首因效应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恋爱的过程中,两人初次相会,无论是相亲也好,邂逅也罢,这个“第一次”关乎着全局,第一次的印象决定着两个人是否还会有下一次,是否还会有将来。
首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首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于进攻方——注重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初会之前,请对对方的喜好进行“备课”活动;于防守方——理性思维,切莫过于注重外表,淡化瞬间感受。
近因效应2、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依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在与人的交往中,一个人最近的表现在脑中形成的印象最为深刻。
在爱情过程中,最近交往产生的感觉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爱情的判断。
近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近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于进攻方——穷追不舍之后,嘎然而止,给对方一段时间,让她回顾一下你的优点,让她充分注意到你存在的意义;于防守方——纵观全局,冷静思维,切莫为对方的“某一次”而感动。
马赫带现象3、马赫带现象马赫带现象是一种视觉现象,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同样,当人们量化爱情的时候,也不自觉地对爱情信息进行了主观上的加工。
在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可能会被无限放大,缺点也能被无限放大;而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可能会被忽视,缺点也可能会被忽视。
对爱情、对一个人的考察因此而偏差很大。
马赫带现象对爱情的指导意义马赫带现象对爱情的指导意义:于进攻方——找一个“对比点”,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同时避免关于自己缺点的任何对比;于防守方——客观地评价一个人、一件事,不要盲目地进行对比。
第一印象效应
这种心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普遍,平时人们所说“磕一千个头后放一个屁,效果全无”;“有一百个好,最后一个不好可能结成冤家”,就是这个规律的反应。
这种规律比单纯的肯定更能给人好感,而先肯定后否定,也因为有个对比效果,要比单纯的否定效果更糟糕。
生活中,有的人会采用这种方法来巧妙提升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
所以,学习用“好话留在后面说”,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
“100-1=0”定律
“100-1=0”定律的来源 “100-1=0”定律最初来源于一项监狱的职责纪律:不管以前干得多好,如果在众多犯人里逃掉一个,便是永远的失职。在我们看来,这个纪律似乎过于严格了。但从防止罪犯重新危害社会来说,百无一失是极为必要的。后来,这个规定被管理学家们引入到了企业管理和商品营销中(包括服务行业),很快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流传。它告诉我们:对顾客而言,服务质量只有好坏之分,不存在较好较差的比较等级。好就是全部,不好就是零。“千里之堤,毁于一穴”,这是一个众人都明白的道理,“100-1=0”道理其实异曲同工,但是,或者有许多的生产经营者不一定能明白。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不难,难的是做到,某企业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
第一印象是什么效应
第一印象是什么效应
首因效应。
心理学中的第一印象是属于首因效应,它也叫优先效应和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双方形成第一次印象的过程会影响到今后的交往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入为主”这个概念。
第一印象并非是正确的,也很可能出现误差,但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最简单、最鲜明的一种思维。
首因效应,又称作“第一印象效应”,指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初次印象。
首因效应产生原因: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
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细;而后续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印象效应】首位效应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效应】首位效应第一印象效
应
本文话题:第一印象效应健康养生心理学心理学家心理活动效应信息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洛钦斯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他用两段杜撰的故事做实验材料,描写的是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生活片断。
这两段故事描述的是两种完全相反的
性格。
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并且外向的人,另一段故事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
两段故事分别列于下方:詹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
詹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边等待着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
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
在路上他又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后就分手告别了。
放学后,詹姆独自离开教室走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詹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的女孩。
詹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
有几张熟悉的面孔,詹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服务员地注意之后才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边地椅子上喝着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去了。
洛钦斯把这两段故事进行了排列组合: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热情外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内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将描述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材料放在后面;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热情外向的詹姆的故事;一种是只出示那段描写冷淡内向的詹姆的故事。
洛钦斯将组合不同的材料,分别让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比较热情而外向的人;第二组被试只有1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外向的人;第三组被试中有95%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第四组只有3%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
研究证明了第一印象对认知的影响。
在首因效应中,对情感因素的认知常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一般都喜欢那些流露出友好、大方、随和情感的人,因为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他人尊重和注意,这个特点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小孩子都喜欢第一次见了他/她就笑呵呵的人,如果再给予相应的赞扬,那么儿童就会更加的高兴。
[2]理论解释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烽火猎聘资深顾问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
”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4]。
亦称“首位效应”、“第一印象”。
(1)系列位置效应的一种形式,指识记一系列项目时,系列开始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如将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由1秒改为2秒,则可增强首因效应而不影响近因效应。
原因在于呈现较长时间使开始部分的项目有更多的复述时
间,有利于长时记忆的贮存。
(2)社会知觉效应的一种形式,指在人际知觉过
程中最初形成的印象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亦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E.阿希在有关印象形成的实验研究中首先发现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至50年代后期,A.S.卢钦斯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不仅证明了它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证明了它的作用的强烈性和持久性。
一般有两种归因性解释:(1)原型论,属格式塔心理学传统,认为第一印象构成一个格式塔原型,随后的交往信息以这个原型为基础来理解,并整合到这个原型之中; (2)互动论,认为在互动过程中,知觉主体是以对知觉对象所形成的第一印象为基础来交往的,这种交往方式当然易于在知觉对象身上诱发出与第一印象相吻合的反应特征,从而反过来加强知觉主体对知觉对象所形成的第一印象。
[5]实验心理学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
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
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
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在生活节奏如同飞快奔驰的列车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
汉字原型心理效应沉锚效应:用的好让你事半功倍推荐测试:你能守好你的秘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