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医学院医学伦理学教育之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医学院医学伦理学教育之二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
一般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讲座和案例讨论。

但斯特拉斯堡医学院教学经验是特别的。

它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开设讲座,综合讲授地区、国家、欧洲乃至世界上关于哲学史、伦理学发展趋势、伦理与法学、宗教、社会经济与社会文化、卫生经济与社会文化、卫生经济学、治疗学、伦理学发展回顾等内容:第二部分是组织DCEM第3学年(即5年级)医学生在医院科室参加为期连续5个上午的医学伦理学专题临床实习,涉及到的科室有内科、消化道外科、复苏、妇产科、儿科、老年病科等。

医学生分成10人左右一组。

这一教学方法主要特征:1)参考非常临床化的特别敏感的伦理问题,以必修课形式在临床实习期中组织实施;2)部分教学活动在病人床边展开;3)与医学生一起参与教学讨论的相关人员有内科医生、心理医生、精神病科医生、还有负责看护病人的护士、医院总监。

如有必要,还邀请生物学家、理论学家等人参加;4)实习导师(他必须是一名医生)的作用是主要的。

他要帮助整理与提出伦理问题,并组织生动活泼的讨论,促使与老年病人、高新技术、器官移植、自杀、艾滋病、新生儿复苏、临终看护等涉及到的医学伦理问题。

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床边教学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医学生积极参加讲座,发表意见,有时还相互纠正不妥的观点。

一项调查显示:这些医学生完全对这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感兴趣,对发现意想不到的医疗措施中的伦理学领域感到惊奇,并欲想探知。

同时,所有人都希望延长这个实习期的时间和参加其他科室的类似活动。

事后,他们把这种方法学引入到其他的临床实习期中去,达到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效果。

另外,还有医学生写了这方面的医学博士论文,如1986年9月,该院医学生Bastian 对医学院院长们进行了相关问题的书面调查,并于1987年在他的医学博士论文中叙述归纳了法国医学院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现状。

明天的医学继续教育
法国医学继续教育协会负责人F.RAPHAEL医师最近撰文提出:“明天医学继续教育”应包括七个方面:1.学习对象:毫无疑问,医学继
续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医生。

2.相互教育:相互教育的方法包括对真实病例和模拟病例的分析,以及开展角色游戏等。

这种教育方法是最适合于提高医生诊治水平之目的的。

3.增进合作:医学继续教育可以增进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融洽关系,并促进医生竭尽全力明确诊断病人所患疾病的未明之因。

所以可以说,医学继续教育也是对病人的一种贡献。

4.新知识和新技术:医药事业的发展是永不停歇和突飞猛进的。

所以,医学继续教育的任务就是可不断向医生介绍和解释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

5.效果测定:医学继续教育应该教会医生注重目标学习,比如接受良好的实践建议,掌握查阅医学文献的方法,聆听目的性的讲座,等等。

这种目标学习致力于评估用哪种方法才能改善他的实践技能。

此外,目标学习可以检测这些建议与日常工作的一致性是否相符。

6.确定专业框架:医学继续教育必须使理论方法和工作技能相结合,以使每个医生能确定自己的所知、所为;并根据专业状况,告诉他还要补充学习的范围,最终能达到提高他原先所忽视的医疗质量之目标。

医学继续教育必须如此激励医生贯彻这项措施。

7.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由比利时列日医学院提出建立的。

这种方法倡导尽可能努力把临床决策建立在医学研究中最可靠的科学数据(证据)上。

因此,这些医学证据必须来源于系统的临床研究,比如对照性和随机性的实验,或是动态的分析,也可能是横向的比较研究或是创造型的持续不断的研究。

因此,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目标可以是所有医生的目标:建立在以真凭实据为基础的医学学科,其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治疗。

作者最后强调:在未来的十年里,医学继续教育中的效果测定、确定专业框架及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将会得到快速且广泛的发展。

预计在第三个千年之初,人类的希望目标必须能够战胜越来越多的疾病,提高医疗质量及延长病人的生命时间。

这个任务是伟大而艰巨的,但是却可以实现的。

法国里沃姆全科医学教师进修学校简介
法国里沃姆全科医学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于1986年。

自1993年起,它隶属于法国全科医学教师学院领导。

经过多年的发展,它现已成为法国全科医师接受教学培训和提高教学技能的良好场所。

目前,它的学习成员分别是:医学教师和全科医学医院外实习带教导师、继续医学教育辅导员、卫生干部、研究人员及所有现在和未来对全科医学教育感兴趣的人员。

迄今,全法国4000名全科医师中的大多数已参加过它的教学培训活动。

此外,自1993年以来,20多名来自其他国家的医学教师也参与了它的教学工作。

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举办次数和学习单元:每年举办12次,每次时间持续二天,共有3-4个学习单元,即每年约有35-40个学习单元供选择。

报名学习是开放式的。

但就某些单元来说,则要求学习者事先具备教育学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初步知识。

此外,根据有关规定,每人每年的注册学习次数最多为3次。

2.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据学习对象和学习层次,该学校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授课活动,如电化教学、工作讨论、分组实习等。

主要的学习单元内容有:全科医学教学技能,全科医学实习带教技能,实习带教监督—协调员工作技能,全科医学研究与实践评估的技能,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干部的技能,全科医学专家的技能,全科医学的教学组织工作、原则及技术、教学工作的设计与辅导,全科医学实习的教学原理、评估方法及其鉴定,医学专业第一和第二阶段中的全科医学教育,文献与批判性阅读,文献综述与医学编辑、怎样撰写医学论文,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公共卫生,医学伦理学,治疗评估:现状和前景,等等。

3.结果:最初几年,参加学习者主要对教学方法、技能感兴趣。

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积极参加了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工作,认为必须使自己的教学技能适应于日常教学工作。

接着,在继续研究带教方法的同时,他们感到需要深化教学内容,扩大知识,掌握真本领。

为此,在1996-1998年期间,共有34人申请教学技能证书考试,其中有29人获得通过,另外5人考试成绩为不及格。

可获得教学技能证书的第4次考试将在2000年举行,考试委员会成员由大学医院中心教师和全科医学教师分别担任。

总之,自1995年以来,除了法国全科医学教师学院和一些有关大学之外,
还有对大学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及相关研究感兴趣的其他教学机构也承担了该校的部分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

此外,自1996年以来,欧洲全科医学教师学院(EURACT,European Academy of teachers in General Practice)每年都参与该校的教学任务;Meck Sharp 与Dohme-Chibret实验室自1986年起就承担起重要的组织工作和教学、设计、辅导及居住等方面的部分费用之支出。

正是由于上述单位的大力支持和财务资助,才使得里沃姆全科医学教师进修学校得以开展工作,不断壮大发展。

医学遗传学考试方法改革的探讨
医学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MG)的教学,为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皖南医学院对此进行了改革。

1.方法与结果
采用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成绩分析等方法,将MG的考试改成闭卷考与开卷写小综述相结合的办法。

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学会查资料,加深理解与记忆,对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和自身素质大有益处。

最终成绩分析表明,开闭卷考试无显著差异。

2.讨论与建议
“开卷考试”方式,即以“研究课题设计”方式来考察学生的探研能力,顺应了从应试型向素质型教育转变的方向;“开卷考”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开卷写小综述占考试总成绩的40%为宜;布置题目应在课程的中段为好;MG的教学,应多讲些基因治疗、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热点知识,增加学时及多媒体教件。

早期临床教学改革尝试
当前,世界各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之一就是“早期接触临床”。

甚至提出学生入医学院校的第一年、第一周、第一天开始就安排接触临床,了解病人,学会同情病人、关心病人,树立终生为病人服务的专业思想。

而我国,学生入校后在第四学年学习临床课专业和第五学年毕业实习时,才能接触临床、接触病人。

而这时基础课又被搁在一边,与临床课
不能有机结合。

中国医科大学对此制订出“5+5”课程模块体系,即临床前期5个课程模块,临床期5个课程模块。

在临床前期模块中,还增加了“临床医学导论”课和社区卫生实践1周,使“早期接触临床”从口号变成了行动。

临床医学导论课程涉及医学史、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医学管理学、医学教育学、临床诊断学等内容。

总体框架是以疾病症状学为主体,重建新的教学内容。

课程分医学史篇;医生篇;临床篇。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临床医学导论课教学方式多样化。

如大课讲授、小组讨论、参观医院、病人问诊、社会调查等等。

加上1周社会实践,学生们写出了具体的基层调查报告,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硕士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思考
中山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在教学改革中提出了一些看法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教材老化。

医学微生物教学并没有确定的教材,大多使用1991年出版的《现代微生物学》。

而进入九十年代,分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把微生物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旧教材已阻碍了研究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

2.教师知识结构有待调整。

新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能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分;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理论医学方面的知识等等。

二、几点建议
1.更新教学内容。

教师必须追踪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有计划开设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包括及时更新教材。

2.拓宽学科口径,注重能力培养。

可聘请校内外相关学科的教授讲解其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科研方向;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

3.加强学科建设,改善培养环境。

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根本保证。

我国医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的回顾与思考
人格心理因素是个体行为表现的内在驱动力,是成材的重要因素。

人格影响人的行为,当然也包括人的学习行为和职业行为。

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因子量表对一些医学生进行测试表明:男生的聪慧性、稳定性、幻想性和创新性高于男性大学生常模;女生的稳定性、有恒性、幻想性和创新性高于女大学生常模。

低精神质和低情绪性是有利于基础课程学习的人格倾向;心理健康状况中冲动性紧张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疑心与妄想对学习成绩呈负影响,其中,疑心与妄想因子主要对医学基础课程学习成绩有明显影响。

尽管医学生人格心理研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问题,但它的重要性、它的价值也很大。

这项研究的最终目的主要是:①用于医学生的入学选择和就业指导,以利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和更好地胜任所选择的职业;②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营造条件,发展其相应的人格个性,以培养更多的优秀医学人才。

21世纪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施施素质教育就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
1.转变立竿见影式的功得教育观。

高等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专业教育,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削弱了学生的发展基础。

2.转变“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现行的模式注重传授现成知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制约了智力和创造性的发挥。

3.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思想。

人的发展,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无个性就无创造、无特色,压抑了学生的灵性和创造性。

4.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思想。

医学本来应是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最好的结合,不能忽视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中人文社会科学。

二、建立医学生合理的能力目标
即五个方面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表达的
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创新能力。

三、实施素质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主渠道为主、多角度入手”的原则。

以政治思想课等人文课程为主,多角度渗透。

2.坚持“宽”、“新”并重的原则。

即打好宽基础,掌握新动态。

3.系统性原则。

即让学生全面接受文史哲艺等各种人文学科系统教育。

4.针对性原则。

即在课程学时紧张时,先开设社会急需要、学生要求强烈的课程等。

5.制度化原则。

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各种考试、考核制度以保证素质教育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

四、素质教育中的政策导向机制
1.对素质教育观念的引导。

观念决定着人的行为,把注意力从应试教育中转变过来,非常重要。

2.对素质教育实施的间接引导。

肯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做法和认真推广典型经验。

高等教育十年内将有六种转变
据香港特区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秘书长张宝德分析,未来高等教育将会出现六大转变。

一、知识的耐用性将大幅度减少,比起人的生命短得多。

将来一个人曾经在某大学获得某种学位,并不能代表他对某个学术领域有足够认识,人们亦不能期望一生中只做一份工作或从事同一行业。

教育程度再不以学历来衡量,而是以一个“终身学习户口”概念代替。

二、教育再无专利,大学教育的垄断会彻底崩溃。

因为科技的进步,人们观念的转变,使教育越来越趋向全球化。

尤其是名牌大学通过网上技术和海外合作计划将走向全球。

按这个趋势将出现各种形式的大学,有些是实体大学,有些是虚拟的网上大学,同时又有以市场为主导的企业化大学,有社区学院,还有新媒体、工业界办的大学等。

三、学习可以多点“进入”和多点“退出”。

即是说一生中每个人都会随自己的需要多次进出教育体系,而不是现在一定要某年龄读某书,读完某书升某班。

所受教育可能以护照形式记录,并随身携带进出教育体系。

四、现时一般来说是“教大于学”(即教师决定学生学什么),将来是“学大于教”(即是学生决定教师教什么),尤其是当办学经费跟学生走的时候,更是市场主宰一切。

五、每个人的学习时间有限,各办学机构自然要竞争,教学要形象化
才有吸引力,将来出现明星教授或者最前卫的大学并不奇怪,归根到底这是一个信息社会。

六、将来单一学历越来越少。

一个学士学位不知代表什么,是教了3年、学了3年、见了3年、坐了3年,还是什么?总之一切要重新界定。

但是这个工作应该由谁来做呢?是政府,是工商界,还是其他机构?在全球化趋势之下,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又应怎么合作呢?
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

此法为哈佛首创,强调案例分析和决策理论。

教授负责编选真实公司的案例,印发给学生。

学生在课下阅读材料和参考资料。

教授在课堂上不讲课,只简单介绍情况,主要让学生发言讨论。

教授对学生发言的见解、风度、能力等作记分考核。

讨论案例时,有关实际部门也派代表参加,由此可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介绍本部门情况,等于为本部门做宣传,扩大影响;二是从学生中发现、了解人才;三是从讨论中吸取一些有用的意见,参加的代表本身也进行了学习。

研究生在两年学习期间,大约要讨论1000个案例。

二、实地考察法。

这是一种通过做咨询进行考察的办法。

通常大学、学院设有专管联系、接受咨询的机构。

国内外的政府及一些公司,每年都要请学院做咨询。

每做一项咨询,由一名教授领导,几名学生参加,到现场实地考察,提出研究报告。

对方给学院支付咨询费,学生参加考察也拿学分,所需费用由学院负担。

这种做资源,实地考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很有帮助,学院也可获得一大笔收入。

三、模拟训练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模拟现实政治中各类问题的解决方式,使学生学到书本上不易学到或根本学不到的技能。

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能够学会如何将那些似乎大得无边的问题分成可以处理的小问题,如何分别处理后再将其重新组合起来。

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复杂性,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差别,懂得学者的弱点,增长实干家的才能。

四、观点烹调法。

观点和学者团体是芝加哥大学的两大待征。

所谓“烹调法”就是要求学者们在知识的大锅中紧密合作,从而使这一“大锅”不断升温——虽然这种升高的热度(合作的程度)有时达到令人不适的状态。

但观点在这一温度下可以得到充分交流,它能接受公众的考验,比我们单
独提出的观点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可见,观点烹调法的实质就在于利用知识团体的洞察力和见解促进新观点的产生和进化。

五、演习教学法。

演习教学法主要在学生们之间进行。

京都大学经济学部演习教学法的具体做法是:在大学3~4年期间,由10名左右的学生组成小组,在指定教授的指导下,让学生按特定题目各抒己见,然后展开讨论,互相切磋。

这样就为学生们提供了在教室中难以得到的自我表现机会。

六、精品觅食法。

培养出海涅、希尔伯特等知名人士的哥廷根大学的教学方法是“觅食”型的,侧重“育才”(才能的培养)。

学生知识的主要部分不能从教师嘴里得到,图书馆和实验室才是知识的主要源地。

德国的海德堡大学既重视知识传授,更重视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们无论是上讲演课,还是讨论课,都必须根据教授开的必读书目进行阅读。

学生要根据自己所选的学术报告广泛收集和整理资料。

他们吸收和消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过程。

七、综合考试法。

哈佛商学院每年举行考试两次。

每次10门课,全是以案例分析方式进行。

教授将案例发给学生,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除信息管理课为口头报告外,其他各门均为笔试。

学生在第一年,如有3门以上课程不及格,就被认为不可能继续学下去,而令其退学。

第二年如有3门以上课程不及格,则只准其毕业,而不给学位。

考试成绩在学生总成绩比例中占40%,平时课堂讨论发言占40%。

此外,两年学习期间,要写四篇调查报告,占20%。

评分采取比例制,每班前5名为优,后5名为不及格,中间皆为及格而不再细分。

这种评分法的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相互竞争。

哈佛商学院的考试制度不一定照搬,但其通过综合而定量评价学生的做法则是颇有参考价值的。

专家提出“心情教育”
如何培养年轻人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健康教育学术交流会上,来自美、法等国的心理教育专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心情教育”。

“心情教育”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引导人们理解“真爱”,学会关爱他人,让真诚的爱在人与人之间流动。

在国外,面对学校忽视道德教育,以致大量年轻人迷失人生方向的现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加入了推行人
格教育的行列,许多学校设置了有导向性的、以“心情教育”为核心的人格、素质教育课程。

如由于美国的破碎家庭多,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一些学校专门为离异家庭的子女设立课后辅导班,委婉地将这种辅导班称为“香蕉班”或“彩虹班”。

辅导班上,教师鼓励孩子们倾吐内心深处的隐痛,排解因父母离异带来的精神痛苦和不良心境。

然而,这样做能否达到学校的初衷,尚不得而知。

专家说,“心情教育”就是训练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动机,使人的知识、品德和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和基础上。

爱的训练与体察,是心情成长的营养素。

在这方面,父母、老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可缺少。

在不少国家,“心情教育”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

孩子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就学习以爱回报父母,从小培养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格。

孩子的心情素质在爱的薰陶下逐步发展成熟。

这种人格素质在孩子成人后,运用到社会上去与其他人相处,从而建立充满和谐与友爱的社会。

这种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那样,使人感到幸福、愉快、轻松。

人格培养与道德训练,共同构成了“心情教育”的完整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