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政府_对转型期中国经济成功的一个解释
转型期经济发展中的政策与行动
转型期经济发展中的政策与行动第一章:引言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的转型期逐渐到来。
在这个阶段,政策与行动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转型期经济发展中的政策与行动进行分析。
第二章:转型期经济发展中的政策1.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政策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也使中国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政策多年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经济自由化中国的经济自由化进程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加强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
这种经济自由化政策包括放宽贸易和投资限制,以及促进资本流动等措施。
3.资源优化配置资源优化配置是在转型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政策之一。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浪费,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
国家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将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之间的分配关系进行了调整,并鼓励节约能源的措施。
4.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也是在转型期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政策。
通过财政政策,国家可以调整经济流动性,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政府债务等,这些政策的相应调整对于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转型期经济发展中的行动1.国家启动“四大现代化“的计划为了加速现代化进程,中国在1993年启动了“四大现代化”计划,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国民经济现代化。
这个计划是中国政府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实行动。
2.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在2013年宣布的包括infrastructure,和贸易的计划,其目的是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联系,促进共同发展。
这个计划被视为中国扩大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进一步措施。
3.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中国政府在2015年所发布的计划,该计划旨在将中国制造业升级为世界制造业的领跑者。
浅析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浅析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摘要】经过30余年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中国经济也同时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现实压力。
本文在充分肯定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了中国经济面临的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现实问题,针对问题,指出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一、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成就喜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世界排名第十位迅速跃升至2013年的8.3万亿元,排名也上升到仅次美国的世界第二位。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与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在衡量经济发展成就的主要指标上尽管还有很大差距,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来说,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截止目前,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基础已经建立,法制化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版图上已经有了强有力的话语权。
(二)发展速度较快,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突出。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GDP始终以年均9%的增长速率向前发展,远远超过世界平均3%的增长速度。
最近几年,尽管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较增长乏力的新兴经济体和世界上陷入衰退的部分发达资本主义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国经济较快的发展速度,不但增长国内就业,缓解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而且,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30%。
二、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隐忧(一)产业发展失衡的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的问题早已不是什么新话题,只不过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初期,结构问题不是特别突出。
随着经济的盘子越来越大,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凸显。
经济发展需要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驾马车”协调拉动,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却更多的是依靠出口和投资来拉动,国内巨大市场,居民潜在的巨大消费潜力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
如何理解政策对经济转型的引导作用
如何理解政策对经济转型的引导作用政策对经济转型的引导作用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各国经济都面临着必须从传统产业向创新型、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的任务。
政府作为引导和管理经济的主体,应该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来引导经济的转型。
本文将从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三个方面来探讨政策对经济转型的引导作用。
一、宏观政策引导经济转型宏观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经济运行中的总量关系来引导经济发展的政策。
在经济转型中,宏观政策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首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税收和支出等手段来影响投资、消费和资金流动,从而推动经济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企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其次,汇率政策也是宏观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水平,影响国内外货币的兑换比例,从而引导经济转型。
例如,如果政府希望推动出口导向型产业向内需产业的转型,可以通过提高汇率来降低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提高进口企业的成本,从而调整产业结构。
二、产业政策引导经济转型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产业相关政策,来引导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产业政策在经济转型中具有关键的引导作用。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确定重点发展产业,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吸引投资和人才,加强对相关产业的支持和引导。
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新兴产业的研发和创新;同时,政府还可以给予税收减免和贷款优惠等政策,降低新兴产业的创业和发展成本,从而推动经济的转型。
其次,政府还可以通过引导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通过产业聚集效应,形成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方式,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建设科技园区、产业园区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便利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吸引相关产业在区域内发展,加速产业集聚和转型。
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就
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就近年来,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个转型过程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在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使中国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例如,中国的高铁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引人注目,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
这些举措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相对较快,而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农村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些举措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此,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
例如,中国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了对大气污染物的治理,改善了空气质量。
中国在创新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正致力于成为创新驱动型国家。
中国加大了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投入,提高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同时,中国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这些举措使得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是产业升级、城乡发展、环境保护还是创新发展,中国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这些成就不仅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全球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走向更加均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需要把控好五个关键要素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
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地前进。
”因此,立足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总结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经济成就的规律,对于将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上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工作方针,做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定,进而开启国家发展进步的伟大征程。
40年来,我们党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内核,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大胆地试、勇敢地改,推动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实现改革开放从启动和目标探索(1978-1991年)到框架构建(1992-2002年),再到体制完善(2003-2011年)和“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2012-)四个阶段的跨越。
4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在重大历史关头和重大历史问题上,我们党始终能以其非凡的胆略和强大的调控力、领导力作出最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决策。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在中华民族伟大事业进程中发挥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正是改革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重要成就最本质的原因。
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尤其是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最根本的路径选择。
二、经济上始终坚持以有限政府推动市场化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改变过去由政府统一从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市场。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地作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断,市场化的进程使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步提升,但政府的作用却在向“有限”和“中性”方向发展。
我国经济模式转型以及政策
我国经济模式转型以及对策自从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一直以每年8%到9%的速度持续增长,这是个让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这个成绩的背后有着很多发人深思的东西。
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公私企业发展不对称,以及资源的浪费,还有环境的污染等等许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现在我国做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几个国家之一,就必须面对一个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做及时的解决,就肯定不可能有着很好的前景,所以我国的经济模式转型是目前非常重要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中对于外部的过度依赖中国的企业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一个作为加工的工厂存在的国家,它是以中国庞大的市场以及廉价的劳动力还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依托的发展。
在这种世界分工的条件下,中国永远只能拿6份蛋糕中的一份,并且是最便宜的那一块。
因为中国只是负责了加工的那一部分,但是造成这一后果的不是国外的众多企业,恰恰是我们中国自己。
改革开放后世界上许多企业被中国政府引进了中国的市场,以世界上这些有名的外资企业的发展带动中国国内的GDP的提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因为过度的依赖了外资企业,所以直接导致了现在世界经济危机,股票市场动荡,从而影响国内的很多的企业,或者可能有人说中国经济受到影响并产生危机是因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国美国经济不稳定,但是我们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个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的原因,因为我国目前能出口的商品还不至于到外国人买不起的地步,但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国内企业存在恐慌呢?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国的企业过度的依赖外资企业,从而导致了无法逃过这次的经济危机。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顺利的解决这个问题呢?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只能依赖外资企业,从而初步成为外资企业的附属公司。
那么为什么会缺乏竞争力?说到底就是一个科技的问题。
因为我国的科技依然总体落后了发达国家,缺少了和发达国家竞争的筹码。
正是由于缺少这个最重要的砝码我们才会有很多本来很有前途的公司成为了合资企业或者直接成为了外资企业的附属公司。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成功经验与启示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将回顾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历程,分析成功的原因,并提出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一、开放与改革的理论基础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成功离不开“开放与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推动经济体制的转型。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引进外资、开放市场、鼓励私营经济等方式,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实现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机制的引入与发展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是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发展。
通过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了经济的活力。
中国逐步放宽对市场的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成功还得益于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了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鼓励农民有限度地经营土地。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保护企业的产权,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四、外贸与外资的积极引进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贸易和外资的积极引进。
中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
与此同时,引进外资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提升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五、创新与科技的推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成功与创新与科技的推动密不可分。
中国在推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注重科技领域的创新,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引进,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
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六、政府的有效干预与引导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干预与引导。
在转型过程中,中国政府积极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制定有利于市场发展和企业创新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良性循环。
政府还加强了监管和执法力度,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的权益。
七、对其他国家的启示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国家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定型
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定型关于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定型一、中国经济转型面临挑战中国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题,但中国经济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快速增长已经开始面临转型的诸多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包括国内外市场的不稳定、产能过剩、政府债务风险等。
在转型过程中,中国经济需要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产业升级、扩大消费市场等,在成功应对上述挑战的同时,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二、中国经济定型的历史演变中国经济定型是指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些特点和经验,反映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则和路径。
中国经济定型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不同阶段,包括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化进程推进期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不断涌现,当前中国经济的定型已经成为了一种更新、灵活和多样化的特点。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举措,其核心思想在于优化供给,提高供给效率,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实现的目标是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创新投入等,同时提高劳动力水平、降低贫困率等,这些都是对效率、品质和效益的提高有益的影响。
四、“中国制造”的高质量转型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是提高高质量产品的生产符合经济发展实际之需要。
在中国制造高质量转型之路上,那些有着强烈技术创新、目光远大、注重品牌发展、成本控制、持续学习能力和良好信誉的企业,才能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五、互联网+对全优化供给产生的影响互联网+ 技术方案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供给。
互联网+ 的成功落实可以促进创新型经济的建立、巩固和稳定,改善民生,提升互联网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内的能力和地位,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相关案例分析1、华为科技有限公司的成功是中国制造行业高质量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
中国模式与_中性政府_姚洋
北京日报/2008年/10月/13日/第020版理论周刊中国模式与“中性政府”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姚洋中国近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有目共睹,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多数国家没有采用好的经济政策?为什么只有中国采用了?或者为什么在这段时间里只有中国采用了好的经济政策?多数经济学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的特殊性在哪里?我们既有高速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完成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我们这个转型非常平稳,我们是在发展和转型两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为什么我们能做到这一点?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角度,我提出一个经济增长“中国模式”中的一个突出特色,即中性政府。
一个中性政府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一个是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偏向社会的任何一个部分;另一个是它把社会的长远利益摆在首位,能够抵制部分民众对于短期分配的要求。
这样的一个政府让一个国家选择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
那么,为什么说中国政府是中性的呢?我举几个例子。
一个是“增长共识”,就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形成了经济增长第一位的共识。
改革之初,当时的争论很激烈,邓小平避开意识形态争论的锋芒,号召把党的一切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有了增长共识。
不能说增长共识带来的全是好的结果,但至少它凝聚了民心,把全国人民的认识再一次统一起来。
增长共识让我们有了共同的目标,有了过去30年的改革。
第二个例子是价格双轨制。
价格双轨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制度。
1984年有一个莫干山会议,召集了许多经济学家,讨论城市改革的方向,最后价格双轨制成为一个折中方案。
企业完成计划的部分,按国家价格销售,超过计划的部分,按市场价格销售。
这就给了企业很大的动力,也给了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很多的机会,才有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没有价格双轨制,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价格双轨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寻租问题。
所以到了九十年代初,我们还是放弃了价格双轨制。
回归中性政府,延续中国奇迹
里的“ 社会 平等 ” 指 的是 不存 在排他 性 的 、 , 由社会
习俗默认 的社会分 层 。 然 而 , 种迹 象 表 明 , 种 中国正 在 向着 一个 “ 常
态 的” 发展 中国家靠拢 , 主要表 现是 强势集 团 的 其
兴起 及其对政府 政 策的控 制 。这 首先 表现在 政府
任用 长效 机制 , 台《 拔任用 老实人 办法 》真 正 出 选 ,
让老实 人 吃上 “ 心丸 ” 放开手脚 干事 创业 。 定 .
与“ 不让 老 实人 吃亏 ” 对 应 的是 “ 让 投机 相 不
钻 营者 得 利 ” 去 年 , 这两 句话 一度 被 写进 了党 的 十七届 四 中全会通 过 的关 于加强 和改进 党 的建设
“ 实 人 ” 是 公职 伦 理 底 线 而 非 干 部 老 应
任 用标 准
近 日.广东 韶关 南雄市正式 建立 老实 人选 拔 ’
本 身的变化 。2 O世 纪后 2 0年 改革 的一 大成 果是
缩 小 了政府在经 济活 动 中的作用 。然 而 ,过 去几
年, 特别 是金融 危机后 , 政府 直接 介入经 济活 动大 有 回潮之 势 。大 量政府 投资 的直接 后果压 制 民间 投资 , 并可 能产 生大 量 银 行坏 账 ; 更深 层 次上 , 在 过 度参 与经济活动 加剧 了 中国政府 的生产 型政府
中性政 府存在 一个 重要 条件是 社会平 等 。这
民众 , 而是 落入 了企业 和政府 的手里 。为此 , 我们
有必要 启 动新一 轮 的改 革议程 .其 核 心是 经济 的 去 国家 化 和政治过 程 的民主化 ,前 者 消除政 府商 业 化 的基础 。 后者 限制强 势集 团对 政府 的控制 。 回 归 中性 政府 , 才能延 续 中国奇迹 。
为什么中国政府更关注长远利益
为什么中国政府更关注长远利益作者:暂无来源:《中国证券期货》 2016年第11期中国政府是中性的,它与任何一个社会中的利益群体结盟,只会增加它失去政权的风险。
同利益集团结盟对它而言就没有任何好处。
正是因为如此,它就会更加关注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
对政府来说,把力量集中在整个社会的长期的福祉上是值得的文/姚洋中国政府是中性的,它与任何一个社会中的利益群体结盟,只会增加它失去政权的风险。
同利益集团结盟对它而言就没有任何好处。
正是因为如此,它就会更加关注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
对政府来说,把力量集中在整个社会的长期的福祉上是值得的。
当我们回顾中国成就的时候,如果把中国过去30年所做的工作,与华盛顿共识,或者说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建议相比较的话,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中国在过去30年所做的工作几乎完全符合华盛顿共识一一1)稳定的宏观经济条件,我们过去30年从没有发生过高通胀,最高的通货膨胀发生在1994年,是24%,同别的国家百分之几千且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通胀相比,我们做得很出色;2)我们在过去30年没有进行很多纯粹的再分配,而是通过公共投资在国家内部调配资本和资源;3)在建立竞争性的汇率制度、贸易自由化、对外国直接投资开放方面,中国做得非常好;4)产权私有化、取消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壁垒,都已付诸实施;5)保护知识产权,至少是在朝此方向努力。
中国唯一没有做的是利率自由化,但适度的金融抑制对经济有好处。
所以如果对照华盛顿共识,或者威廉姆斯关于华盛顿共识的最初的提法的话,应该说中国做得非常不错。
因此,或许不存在所谓“中国模式”。
但我们仍然要问,为什么中国获得了成功?对此,我想只就一个问题来讨论,就是政府的问题,因为政府在政策推行的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发展早期尤为如此。
讲到政府,一个很容易想到的观点是,中国成功是因为中国政府是集权政府,在国外国内都有人持此观点。
但我认为这不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首先,这不是必要条件。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历程与成就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历程与成就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是指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在经济改革开放的框架下,逐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了经济体制的转型。
这一转型过程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改革开放的起点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起点。
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经济开放和改革的方针,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
中国开始放宽对市场经济要素的限制,引进外国投资和技术,同时探索建立一系列市场经济机制。
二、市场化改革与私有化进程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逐渐实施了市场化改革。
首先,中国建立了以供求为基础的价格机制,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其次,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重点领域。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国有企业逐步实现了产权的多元化,一些企业还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了私有化。
三、农村经济改革与乡村振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成为尝试转型的重要领域。
中国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承包权,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措施,实现了城乡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外贸开放与对外投资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还表现为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中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和第二大货物进出口国。
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投资也在不断增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五、金融体制改革与资本市场建设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还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与资本市场建设的进程。
中国逐步实施了汇率市场化改革,推动了人民币汇率的自由浮动。
此外,中国也积极发展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加强了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为企业融资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中国经济体制得到了深刻的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在经济增长方面,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连续30多年以平均10%的年增长率保持高速增长,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可能性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可能性一、当前政治体制的问题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但是当前的政治框架是否可能改变,朝着什么方向改变却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频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矛盾的肇事者往往是各地方政府,政府侵害百姓利益的原因在于政府与公众利益不一致,所谓委托代理理论中的“激励不相容”。
如果政府自身的利益与公众利益保持高度相关,就不会出现政府利用公权力损害民众利益的行为。
但是在侵害民权的事件中,地方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地方政府从事了为民众所诟病的行为,原因还是经济利益的驱动。
以土地强制征收和强制拆迁为例,地方政府无疑希望从土地中获得巨大的收入。
而促使地方政府陷自身于不义境地的力量有两种:一是土地财政的决定了土地对地方政府至关重要,因而其有强烈的“拿地”热情;二是外部环境缺乏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尽管侵犯民权的行为构成恶劣的影响,地方政府官员只需要为此付出很小的成本。
土地财政是依靠出卖土地这样一种简单的行为来获得财政收入的方式。
这种财政方式抑制了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而建设公平的制度环境的热情1,并且抬高了下游企业的成本2,损害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但是要想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就需要中央政府适当提高地方的财政比例,同时加强民众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3。
当前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与经济利益来源决定了其与民众利益不具有一致性4。
那么,中央政府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在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不同,它关注政权的长远发展。
中央政府是类似于姚洋教授所说的“中性政府”角色5。
它能够高瞻远瞩通观全局做出符合中国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决策。
但是中央政府的执行力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首先,虽然大多数领导人可以在任十年之久,但排除前任的政治影响以及巩固自己的政治1当政府的收入取决于其提供制度的有效性时,政府才有动力积极进行制度建设。
如果政府靠简单的出卖资源的行为就可以获得收入,其进行制度建设的动力必然不足。
中性政府_对转型期中国经济成功的一个解释
显然, 要使 ( 4)式的比较能够有意义, gL YL 应大于 gM YM , 因为否则的话, ( 4)式中的不等式自动成立。使
两个式子成立的充分条件是:
gM \M ax
B( 12
LB
),
1-
LA -
LB
YL YM
gL
( 5)
容易发现, 如果
LA > ( 1-
B 2
)
( 1-
LB
),
则
(
5)式右边括号里取第一个值;
示政府在税收收入中享有的份额。因此, 外部政府有三种可选方案: 一是对两个群体同时征以 gM 的税收, 二是和群体 A 结盟, 对群体 B 征以 gL 的税收 (此时政府不会只征 gM 的税收 ), 三是对两个群体都征收 gL 的 税收。
在第一种情形下, 两个群体都没有动机去反抗政府, 因此政府的收益是:
从实践来看中国改革初期增长共识的形成价格双轨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三个例子说明当中国政府遇到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冲突时所采取的行动是中性政府的行动即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个别群体的利益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因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因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因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在经济领域的转型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可以归因于多个因素,其中包括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市场机制的发挥作用、创新驱动和改革措施的积极推进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因素。
一、政府引导和推动政府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政府通过设立并实施相应的政策和规划,引导和推动着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例如,在改革初期,中国政府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理念,允许一些地区和企业率先进行改革试点,以积累经验和教训。
政府还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加强监管和促进竞争,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二、市场机制的发挥作用市场机制的发挥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至关重要。
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中国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放开价格管制,鼓励竞争和创新,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生产力。
同时,市场机制也为外国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驱动和改革措施的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和改革措施的积极推进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
中国政府在不断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积极鼓励创新和科技进步。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创新政策和改革措施,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四、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化进程,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启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会,使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紧密相连,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国际合作也为中国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经验的机会,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
中国经济改革路在何方——对话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姚洋
口) 间的 比例 , 国的这一指标 是 25 之 我 .:
l 即 25 , .个劳 动人 口只负担 一个 被抚 养
姚洋: “ 所谓 中等 收入陷 阱” 是指 , 发 展 中国家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 0 美 00
记者 : 那有哪 些不足呢?
团所挟 持 的政府 。所 谓 中性 , 的是 相 指
对 于社会 集 团之 间利 益争夺 的中性 即
调整 经 济结 构 。 改革 历 程 重启
记者 : 结构 失衡 ” “ 是近 来 经济 学界
讨论最 多的话题 之一。 对此你怎 么看?
政府 不在社会集 团利益争斗 中采纳任何
用。
程 ;0 9 年代是 改革期 , 要的改革都是这 重 个 时期完成 的 ; 进入第三个 1 年的时候 , O 政 府开 始 回过头来 把社 保重 新捡 起来 , 开始 注重一些 民生问题 。而 当我 们进入
下一 个 l 0年的 时候 , 我们要 做什 么?我 觉得 要做 的就 是对 经济 结构 的调 整 , 要
所 以经 常和 全社会 的利 益挂 钩 , 生一 产 致性 , 这样才能促进 经济发展 。
记 者 : 哪 些方 面可 以看 出中 国政 从
府 是 中性 政 府 ?
更多地 关 注民生 。如果 到 2 2 年 , 府 02 政
能基本退 出经济领域 , 中力 量搞 民生 , 集
那 中国跳 出“ 中等收入陷 阱” 基本上 就有
姚洋 : 2 世 纪之 后 , 的改革 进入 l 传统
议 程基本完成 , 如价格 改革 、 企业改革 和
再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按照他们给出的数据,我国2005年的灰色收入规模,是当年财政收入3.16万亿的1.5倍,是当年行政管理费0.48万亿的10倍,按当年全体行政机关人员1208万总人数计算,每个公务员人均贪污39.7万。这明显夸大了贪污的程度,给党和政府机关抹了黑。
严重的贪污腐化确实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机体里的一大癌症,必须如十八大后宣布的不论老虎苍蝇都要从严惩治。而他们如此渲染行政官员贪污腐化的根本目的,则是以此掩盖过度市场化和过度私有化才是导致我国收入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的真正根源。他们栽赃政府的逻辑是,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政府干预过多必然导致官员收入过高、百姓收入过低,因此要解决两极分化就是让政府放权、一切由市场来解决。这样的逻辑明显是错误的。政府权力大小与贪污腐化有关,但不是直接因果关系。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府的权力比现在大得多,但腐败并不严重;所有制结构偏颇于一大二公,导致收入分配平均主义倾向的弊病,却没有出现收入两极分化趋势。现在,尽管政府对微观经济还有不少过度干预,应该消减,但政府对经济必要的管制与干预大大少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腐败反而变本加厉,可见腐败的产生另有根源,明显与过度市场化所带来的社会道德风尚恶化有关;当然也不应忽视体制改革中不完善不成熟之处,造成权力市场化和权力寻租的机会,也为腐败的涌流提供了缝隙。贫富差距的扩大和两极分化趋势的形成,实际上,主要源于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中影响最大的核心问题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所有制决定了分配制,财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财产占有上的差别,才是收入差别最大的影响因素。30多年来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最根本原因,是所有制结构上和财产关系中的“公”降“私”升和化公为私,财富积累集中于少数私人。个别学者认为,资本所有者收入越来越富,劳动者收入占比降低,原因在于劳动者(如农民工)知识少技术低。要让农民工成为拥有更多知识,更多技术的劳动者,才能根本上缩小贫富差距。这一论点,明显回避和掩盖所有制关系对贫富差距的决定性影响。
中国转型期经济波动的制度变迁解说
中国转型期经济波动的制度变迁解说前言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的转型期。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经济波动,从198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到1990年代的经济低谷,再到2000年代以后的经济逐渐回升。
这一波经济波动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制度的深度变革。
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在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通过推行这一制度,农村土地得以私有化,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并获得收益。
这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村经济开始发展,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另外,中国还开始向外国开放,引进技术和资本。
这些外资的引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使中国经济的规模快速扩大。
加上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加速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
经济低谷及转型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中国的金融市场仍然比较脆弱,而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够严格,导致了一些不规范的金融活动,引起了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出现了低谷。
同时,中国的经济体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许多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成为国有企业的负担。
这些企业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解决。
于是,中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等。
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增设公司、注资、并购等方式使国有企业“股份化”。
金融体制改革主要是建立起了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体系,启动了中国证券市场。
财政体制改革则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税制分配”政策,并设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管理体系,以实现预算的科学管理。
经济逐渐回升经过制度变革,中国经济开始逐步恢复。
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开始加快,逐渐恢复到1980年代的经济高峰时期。
2000年代以后,随着政府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转型期与稳定期的宏观经济研究
转型期与稳定期的宏观经济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各地的国家都面临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大多数国家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期,经历了一段不稳定的经济增长期,之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期。
本文旨在分析转型期与稳定期的宏观经济研究。
转型期转型期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时期。
通常这个过程会伴随着经济的动荡和不稳定性,这是因为一方面原有的经济结构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态,另一方面新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技术创新也会导致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
在这个时期,经济政策的目标是推动经济结构的变革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向现代化的转型。
这时候政府通常会采取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比如加大投资力度和提高财政支出,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刺激市场需求。
此外,转型期还需要不断地进行体制改革,在政治和经济上保持开放和自由的氛围,鼓励创新和创业,培育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以及引入外资和技术。
稳定期相对于转型期,稳定期的经济增长更加平稳和可预测。
这个时期的经济结构已经比较稳定,经济政策的方向和重点也有了明确的规划。
在稳定期,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主要目的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平稳和可持续性。
这时候,政府通常会逐步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调控,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法律体系,以促进市场的自我调节和发展。
此外,稳定期的政策也会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宏观经济研究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运行和政策调控的学科。
在转型期和稳定期,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转型期,主要研究转型过程中的宏观经济问题,如何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如何适应经济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等问题。
在稳定期,主要研究如何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增长质量的提升,如何优化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如何应对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差异性,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总结转型期和稳定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其经济增长经历了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对中国经济转型成效的另一种解释
《经 济学动 态》2 仪犯
.
5
对中国经济转型成效的另 一种解释
`
姚先国 盛 乐
国 内外 学者从 发 展 经 济学 和 制度 经济 学 角度对 中国和前苏 联 市场化 改革 的原 因 和历 程进 行 过 分 析 ( 董 辅 扔 , 2X() 玩 程 恩 富 等 , 2 X( X) ; 杨叔 进 , 2X( X) ; 关海 庭 , 19 9 ; 张 宇 , 19 7 ; 樊纲 , 19 6 ) 。 而 在 实 践 中 , 中 国选 择 的 是 社 会主义 市场 经 济道 路 , 而俄 罗 斯 却 根 本 舍 弃 了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 , 结果 形成 了 两 者迥 异 的 经济 转 型 结 果 。 目前 , 经 济 学 界 对 不 同 经 济 转型 路径 导 致的 经 济发 展 实绩 及相 互 比 较 研究较多 , 而较 少 有 针 对性 地 去 解 释 中 国渐 进 式改 革 的合理性 问题 。 这 正是 本文 期待解 决的关键环 节 , 笔 者 欲借鉴 人 力 资本 理 论 和 产 权理 论 , 就 中 国渐进 式经 济 转 型 的 合理 性 问题 进行 新 的 深 人 分 析 , 以 期 为 此 提 供 一 种 新解 。
约束 ,一个 长 期动态 博弈的 过程 , 是 一个 企 业 与 政府 、 企业 与企 业 、 企 业 与消费 者 的动态博 奕
过程 。 长 期动 态博 奕的 过程势 必要 求经 济转 型采取 一 种适 度 平 稳 的 制度 变 迁 过 程 , 在 缓
一 、 经 济转型 中的人力 资本约束
中国 的经 济改 革一 开 始 就面 临着 两 大艰 巨的任务 : 一 是 由计划 经 济体制 向市 场经 济 体制转 型 , 二 是 在 改 革 中 促 进 经 济 的发 展 。 发 展 中国家在 从完 全 的计划 经济 体制 转型 到 市 场经 济体制 的 同时 , 又 要实 现经 济 的 进步 , 这是 史 无前例 的 。 中 国只能根 据 国情选 择适 合 自己 的经 济转 型 道 路 , 这 也 就 决 定 了中 国 的经 济改革必 定要 走上 一条“ 摸石 过河 ” 的曲 折发展道 路。 笔 者认 为 , 这 其 中 深层 次 的原 因是经 济转型 中 的人力 资本 约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于它的税收乘以它在位的概率。下面首先讨论外部政府。
(二 )外部政府
外部政府不来自于任何群体, 它只通过对两个群体征税来获得收入。很明显, 对它而言, 不征税不是一
个可选方案。它只能选择 gM 或 gL 的税收水平, 但可以采取选择性的征税方案。例如, 它可以和权力较大的 群体 A结盟, 对权力较小的群体 B 征税。当政府和群体 A 结盟时, 它必须和 A 分享税收的收入, 我们用 B表
关键词: 中性政府 经济增长 中国政府
一、引言
中国过去的三十年是成功的三十年,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我们保持了年均 9. 7% 的经济增长率, 达到了亚洲 / 四小龙 0在其高速增长时期的速度, 因此堪称奇迹。其次, 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包容性, 其主要 表现是两亿多贫困人口脱离了绝对贫困。而且, 脱贫主要发生在前 15年, 而当时政府的扶贫投入非常有限。 换言之, 中国的脱贫主要是经济增长带来的。第三, 我们在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 场经济的转型, 且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尽管有关中国即将崩溃的警告不绝于耳, 但实际上中国社会 至今仍然相对稳定并富有活力。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 过去三十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最好时光。
本文认为, 三个主要的原因帮助转型期的中国政府成为中性政府。第一个原因是中国政府从 1949 1978年间得到的经验教训。在那段时间里, 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定位为工人阶级的政党, 在经济建设的同时 过分强调阶级斗争, 结果是造成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一片混乱。第二个原因是由于 1949年新民主主义
* 姚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 100871。 本文为教育部 / 改革开放三十年应急项目 0之一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经验 0阶 段性成果。
6
为 YH , YM 和 YL , 其中, YH > YM > YL 。我们假设 YM > 0. 5( YH + YL ), 即中间的产出水平大于平均产出水平。 政府把税收用于两个目的: 一是提供公共产品, 另一个是用于自身消费。第二种用途可以看作政府对第
一种用途所提供的服务的回报; 特别地, 税率 gM 可以看作两个群体和政府之间交易的公平税率。因此, 如 果政府对两个群体征以 gM 的税率, 则这种类型的政府就称为中性政府。此时社会的总产出为 2YM 。
功的概率为 LA + LB。因此政府的期望收益为:
W03 = 2gL YL ( 1- LA - LB )
( 3)
此时总的社会产出为 2YL, 为三种情形下的最低产出水平。也就是说, 中性政府会使整个社会的产出最
高。
为了使政府成为中性政府, 我们需要:
W 01 \ W 02, W 01 \ W 03
( 4)
¹ O lson, M ancur, 1982. The R ise and D ecline of N ations. N ew H aven and London: Y a le U niversity P ress, p. 74. º O lson, M ancur, 1982. The R ise and D ecline of N ations. N ew H aven and London: Y a le U niversity P ress, p. 77. » O lson, M ancur, 1982. The R ise and D ecline of N ations. N ew H aven and London: Y a le U niversity P ress, p. 78.
当税率为 gL 时, 两个群体可能会独自或联合起来反抗政府。当它们独自行动时, 群体 A 和 B 反抗成功 的概率分别为 LA 和 LB, 联合行动的成功概率则为 LA + LB。成功的概率取决于两个因素: 反抗者的政治力 量和政府平息反抗的能力。关于这两个因素, 我们在进入模型的细节后将会给出更多的讨论。政府的收益
一些经济学家倾向于相信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可以用传统的经济理论来解释, 即中国做了绝大多数 符合标准理论的事情。标准理论认为, 高储蓄率、优秀的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自由贸易等因素是经济发展 的关键, 而中国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做得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好很多。从这种观点来看, 中国的高速增长并不是 奇迹 (帕金斯, 2005) 。但这种观点不能回答一个问题, 即如果标准的理论是对的, 为什么其他发展中国家没 有采取它们的建议呢? 换句话说, 为什么中国采用了正确的发展方案? 这个问题让我们退后一步, 去研究中 国增长奇迹背后的政治经济学。
反之,
则取第二个值。
(三 )内部政府
因为群体 B的政治力量要弱于群体 A, 所以使 A 成为中性政府的限制条件同样能使 B 成为中性政府。
因此, 我们只需考虑内部政府来自于 A 的情形。当群体 A 当政时, 它有两种选择: 一是成为中性政府并对两
(一 )假设 假设社会中存在两个群体, A和 B。两个群体都组织良好, 像管理有序的组织一样行动。在没有税收的 情况下, 它们的产出相同, 均为 YH。但它们拥有不同的政治力量, 其大小可能与它们的组织能力或历史事件 有关 (例如, 曾经掌握过政权的在位群体的政治力量比另一个群体强大 )。不失一般性, 假设群体 A 的政治 力量强于群体 B。社会中有两种政府形态: 一种政府与任何一个群体都无关, 我们称之为外部政府; 另一种 政府的成员来自于这两个群体中的某一个, 我们称之为内部政府。两种政府都可以选择下面三种税收水平 当中的一种: 0, gM 和 gL, 其中, 0< gM < gL。税收会降低一个群体的生产动机。对应三种税收水平, 产出分别
示政府在税收收入中享有的份额。因此, 外部政府有三种可选方案: 一是对两个群体同时征以 gM 的税收, 二是和群体 A 结盟, 对群体 B 征以 gL 的税收 (此时政府不会只征 gM 的税收 ), 三是对两个群体都征收 gL 的 税收。
在第一种情形下, 两个群体都没有动机去反抗政府, 因此政府的收益是:
W 01 = 2gM YM
( 1)
社会的总产出是 2YM 。在第二种情形下, 群体 B 会反抗政府, 其成功的概率是 LB。如果反抗成功, 政府
将被取代, 它的收益为零。新的外部政府成立, 税率恢复到 gM 。在位政府的期望收益是:
W 02 = BgL YL ( 1- LB )
( 2)
社会总产出是 YH + YL, 这个产出比第一种情形下产出要小。在第三种情形下, 两个群体都会反抗, 其成
5
革命的胜利和 1949- 1978年间的平等主义政策, 中国社会在改革之初变得非常平等。当社会是平等的时 候, 政府没有任何动机去和社会的某一阶层结盟。第三个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有意识地调整她的意识形态和 社会认同。在改革过程中, 她成功地从一个工人阶级政党转变成了一个代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 从而 为其政府成为一个中性政府奠定了意识形态基础。
显然, 要使 ( 4)式的比较能够有意义, gL YL 应大于 gM YM , 因为否则的话, ( 4)式中的不等式自动成立。使
两个式子成立的充分条件是:
gM \M ax
B( 12
LB
),
1-
LA -
LB
YL YM
gL
( 5)
容易发现, 如果
LA > ( 1-
B 2
)( 1-LB Nhomakorabea),则
(
5)式右边括号里取第一个值;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节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讨论中性政府的理论问题; 第二节利用证据表明中国 政府在转型期间确实是一个中性政府; 第三节分析导致中国政府成为中性政府的三个原因; 最后, 第四节总 结全文, 讨论中国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二、中性政府
在 1982年的经典著作 5国家的兴衰 6一书中, 奥尔森发展了一套关于利益集团的理论来解释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英国、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停滞以及其他国家如德国、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他从这个理论中得到了 九条论断。和本文有关的是第五条对泛利性组织的论断: / 泛利性组织有动机让它们的社会更加繁荣, 也有 动机在把财富分配给它们的成员的时候尽可能减小社会的负担。除非再分配的收益相对于成本而言非常显 著, 否则它们便会停止财富的再分配。0¹ 这里的核心概念是泛利性组织。奥尔森将其定义为 / 和它们所属 的社会重合较大 0的组织º ; 也就是说, 他们代表了一个国家很大一部分的成员。这里的意义在于, / 泛利性 组织的动机和代表少数人的组织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0»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 泛利性组织代表 大多数人的利益, 相对那些代表少数人利益的组织而言, 它们更关注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例如, 如果一个 组织拥有一个国家三分之一的人口, 那么这个组织就拥有这个国家国民经济三分之一的份额。因此, 泛利性 组织不太可能采取不利于增长的政策。第二, 同样是因为它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一个泛利性组织更难容 忍过多的再分配政策所导致的较高社会成本, 因为如果它的成员代表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则它的成员就必须 支付三分之一的成本。
本文和奥尔森的不同之处, 在于认为一个组织的泛利化是该组织内生选择的结果。基于这个原因, 我们 用 / 中性 0 ( disinterested ) 来代 替 / 泛 利性 0 ( encom passing )。 我们 的方 法本 质上 与 阿西 莫格 鲁和 罗宾 逊 ( A cem og lu and Robinson, 2006) 的方法一致, 即为政治行为给出一个经济解释。我们将政府视为一个能够采 取一致行动的组织而忽略其内部发生的事情, 这可以简化我们的分析。在本节的余下部分, 我们将通过一个 简单的模型阐明, 在一定条件下, 政府可以成为一个中性组织并采取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我们的模型依 赖于一些高度简化的假设, 但足以表达本文的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