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的研究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研究
目前,高职院校的社团管理制度相对简单,缺乏具体的操作规 范和管理细则,导致社团管理不严谨、不规范。
社团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社团的监督机制不完善,对社团的监督和评估缺乏有效的标准和 程序,容易导致社团管理不善。
社团成员参与度低
由于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团成员的参与度不高,社团活动的 开展和效果受到影响。
社团活动质量不高
业发展奠定基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加强社团活动策划能力
鼓励社团成员积极参与活动策划,提高活 动的创新性和吸引力。
加强经费管理
建立透明、规范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 社团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05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研 究的展望与趋势
社团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社团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将 得到进一步认可,成为学生综 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研究
2023-10-28
目 录
• 社团功能概述 • 学生社团的类型与特点 •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功能实现 •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研究的展望与趋势
01
社团功能概述
社团的定义与特点
社团定义
学生社团是指由具有共同兴趣和志向的学生自发组织、自主活动、自我管理 的非营利性学生团体。
话剧社
通过表演话剧和舞台剧, 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和文 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团队 合作能力。
体育类社团
篮球社
提供篮球训练和比赛的机 会,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和团队合作精神。
足球社
组织足球比赛和训练,提 高学生的足球技能和身体 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 作精神。
羽毛球社
提供羽毛球训练和比赛的 机会,增强学生的身体素 质和运动协调能力。

高职院校团组织建设策略探讨

高职院校团组织建设策略探讨

高职院校团组织建设策略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团组织建设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当前团组织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团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建设策略和措施。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团组织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团组织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团组织建设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学生发展。

团组织是学校组织中重要的一员,它能够促进学生个人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组织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为学生成长奠定基础。

2. 促进校园和谐。

团组织作为学校内部组织之一,可以帮助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促进校园氛围的活跃,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3. 推动高职院校发展。

高职院校团组织的健康发展对于学校整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团组织要结合学校发展需求,制定相关策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推动高职院校整体发展。

高职院校团组织建设的研究意义不仅仅是对团组织本身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更是对学生、学校和整个社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团组织建设策略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团组织工作的发展,为学校和学生带来更多的益处和发展机遇。

2. 正文2.1 高职院校团组织建设现状分析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团组织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团组织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团组织内部管理混乱,无法有效发挥团组织的作用。

团组织在学校管理中地位不够重要,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影响了团组织的发展和影响力。

团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和吸引力,导致学生对团组织的参与度不高。

团组织建设在高职院校中也存在一些积极的方面。

一是团组织在学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二是团组织在学校管理中可以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共青团如何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的访谈提纲(团干部)

共青团如何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的访谈提纲(团干部)

共青团如何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的访谈提纲(团
干部)
访谈内容:
一、您认为,青年社会组织有哪些类型?他们在施展何种作用?对社会有何影响?
二、您认为,青年社会组织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哪里?团组织可以为他们提供甚么?
三、您认为,新时期您最但愿以何种途径与青年社会组织进行交换?最不能接受的途径是甚么?
四、新时期,您但愿以何种方式同青年社会组织进行合作?最不能接受的合作方式是甚么?
五、您认为,新时期青年社会组织需要共青团的服务和引诱吗?为甚么?
六、关于共青团引领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施展关键型社会组织核心作用,身为团干的您有何打算和规划?有哪些可贵建议?。

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烟台大学为例

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烟台大学为例

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烟台大学为例作者:郭金玲毕潇潇唐安志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17期郭金玲,毕潇潇,唐安志,丁晓丹(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摘要:高校共青团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上的桥梁纽带作用、服务上的龙头聚合作用、管理上的集约服务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随后以大量的事例和数据从“平台”和“核心”角度说明了烟台大学共青团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中的具体实践.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9-0179-04党的十七大从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高度,提出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北京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思路,并确定共青团、妇联等10个组织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由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对于加强高校团员青年中的思想政治引导、对于加强各种高校社团等自治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对于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1 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面临的共同挑战1.1 高校共青团团员人数众多、团员意识不明显,存在群体覆盖面广与“枢纽型”先进性不足之间的矛盾根据共青团中央组织部数据,截至2008年,全国团员总数7858.8万名.学校在最初发展团员过程中,学业成绩成为最现实甚至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结果在高校这样高学历的青年群体中,甚至呈现出高校新生中“全民皆团”的现象.团员数量众多为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感觉都是一样的身份,没有了团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无法感受到先进性的存在.同时,高校团员青年活动区域相对比较单一,局限于校园中,缺少与社会其他青年群体、社会组织的联系与比较,缺乏群众性,其先进性也难以显现.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商品经济的大潮也冲击着校园,部分高校团员产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或是深陷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而无法自拔,呈现出团员青年组织观念淡薄,团员身份意识逐渐淡化的现象.这些也导致了学生政治意识淡化,先进性不足,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由此变得更加复杂.1.2 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枢纽型”吸引力和控制力有待提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社会多元意识形态的日趋突出,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价值观也更加多元、视野更加开阔、兴趣更加广泛、业余活动的选择更加多样、需求层次不断扩展,高校共青团常规的组织生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团员青年的需求,团员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呈下降趋势,团组织的宗旨、信念对青年的实际影响呈递减的态势,团组织内部成员的凝聚力,特别是组织意识方面的聚合力也逐渐递减.突出表现在现有团组织的活动形式、内容已不能满足青年学生多元化的需求,部分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群体利益自发构建新的组织,尤其是随着网络社区、论坛、微博、网络游戏等交流方式的兴起,以及以大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各种社会组织不断涌现,一大批依托网络等方式走到一起的大学生,形成自发性的组织.这种“新兴社团”新颖、实用、自由,成为时下大学生表达思想、组织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平台,甚至在资源共享、保障合法权益、机会供给、困难援助等方面都能给予他人帮助与支持,有意或无意地引导着广大青年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迅速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新的组织形式和集结方式.这些情况加大了高校团组织对个体成员的教育管理的难度,甚至有可能出现管理上的空白,导致高校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控制力减弱、青年学生的组织意识淡化、一部分青年从原有的组织逐步分离.高校共青团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得不到体现,试想如果高校团组织在联系青年学生时就缺乏吸引力,那么在面向社会时就会缺乏影响力,最终在服务大局中就会缺乏战斗力.2 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实践——以烟台大学为例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实践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平台”,即搭建一个开放型、社会性、多样化的平台,学生组织和学生群体在此平等沟通、共享资源、创造价值;二是“核心”,即体现高校共青团在这些平台中的牵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在学生组织服务管理方面体现为在思想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日常管理上发挥枢纽功能的核心作用.烟台大学共青团建立了以校团委为核心,各学院分团委为支柱,各院系班级团支部为基础,全校团员为纽带的共青团组织网络.以“平台”和“核心”为切入点,积极在高校团员青年中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2.1 在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搭建“平台”,发挥引领团员青年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近年来,校团委按照目标牵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团的工作全面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作用.指导各学院团组织紧紧围绕本学院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认真规划设计素质拓展体系,通过开展科技创新与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和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团组织的枢纽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服务.高歌时代主题,关注社会民生,践行科学知识,社会实践“知行合一促成长”.近年来,校团委通过完善“社会实践工作评比考核细则”,实现对社会实践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运作,推广“校地合作,共建基地”的“基地化”建设新模式;注重将社会实践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与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服务社会磨砺优秀品格,培养高尚情操,提高专业本领.2009年至2011年,共组建各类实践团队533支,其中山东省重点实践团队30支,全国重点团队2支.建立全省“百校千村服务计划”高校结队服务村52个,入围“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项目12项.每年以各种形式参与实践的学生数量近15000人.实践内容涉及主题宣讲、教育帮扶、文化宣传、科技支农、基层医疗卫生、灾后重建等各个方面.我校团委连续四年被评为山东省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志愿精神薪火相传,“微志愿”理念深入人心,123模式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于无声处孕芳华”.始终围绕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这“1条主线”,在以“3.5”学雷锋志愿服务日和“12.5”国际志愿者日“2个时间点”为契机集中声势开展活动的同时,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青年志愿者注册制度,注重志愿服务工作的“日常化”、“专业化”、“品牌化”3方面的建设,全面推进我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通过不断完善招募、选拔、培训工作各项机制,组织志愿者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关爱农民工子女、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应急救援等各方面志愿服务,并运用微博等新媒体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典型,“微志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志愿服务热情不断高涨,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我校共派出“西部计划”志愿者58人,“海外服务计划”志愿者1人、“第十一届全运会”志愿者81人、“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志愿者5人,“第三届海阳亚洲沙滩运动会”志愿者410人.参与国际葡萄酒节、动漫节、中韩马拉松赛、知识产权保护、交通消防宣传、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9900余人次,服务小时数超过18000小时.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提高能力、砥砺品格、奉献爱心、增强责任的广阔平台.畅开言路,爱心传递,帮扶贫弱,枢纽组织“让阳光照进梦想”.近年来,校团委畅开言路,爱心传递,帮扶贫弱,致力于发挥枢纽型团组织的作用,倾听学生各项诉求,解决学生实际困难.通过指导校学生会开展各层次的面对面活动,倾听学生各种意见和建议、健全学生诉求表达机制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架起贴近学生的桥梁.通过建设爱心超市和大学生勤工助学信息服务中心,关心和帮助经济困难同学.2010年大学生信息服务中心举办兼职招聘会135场,为贫困生争取兼职岗位1409个.2011年,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信息1200余条,提供岗位1821个.通过联络各级团组织、企业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帮助青年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争取“溢满中华”谷歌奖学金,资助5名学生,2名学生获全国“自强之星”提名奖.2个基层学院团组织积极发动广大师生为患病同学捐款,累计捐款近20万元.设立大学生励志基金,现已募集捐款7万元用于资助自强不息的贫困学生.围绕学风建设,传承科学精神,三个基地三层覆盖,创新创业“激发潜能育人才”.近年来,校团委始终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核心任务,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联通青春未来创业社、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三个基地”为平台,用金字塔型的“三层覆盖”工作体系,不断推动我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第一层,大力实施“蒲公英计划”,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引导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扩大创新创业活动覆盖率;第二层,继续规范化、科学化运作大学生科技基金,以每年10万元的力度,着力支持有创意、有潜力的学术科技项目;第三层,通过“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和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重点打造精英项目,提高学校学生科技水平.2009年以来,科技创新基金共立项400余项,资助结题项目243项,发表论文32篇,《千帆竞发—烟台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成果汇编》编辑成册;在全国及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4项,省级奖励57项;共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7个,累计进站人2100余人,站内就业130余人;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优秀校友代表举办各类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创业论坛、励志沙龙近30期;学校团委连续三年获全国及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竞赛“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深化内涵,提升品位,唱响校园文化活动主旋律.近年来,校团委坚持深化内涵,提高品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活动,注重传承创新,精心策划一系列既富有思想和学术内涵,又适合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努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满足青年学生素质拓展和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开设“美育讲堂”,建立校级审美教育实践基地,强化审美实践环节,广泛开展审美型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为学生搭建认识美、实践美、创造美的舞台.大力开展学习类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学习竞赛、读书征文、学习交流、课题研讨等活动,积极倡导“多读精品”读书活动,为学生推荐课外必读书目,不断提高知识素养,以周末讲堂、学子论坛、英语沙龙等活动载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不断增强学生身心素质;指导学生社团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活动,提升社团文化品位,社团文化节以其多样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广大同学的喜爱.近年来,校团委一直致力于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形成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读书节、体育文化周、迎新晚会、青春歌会等校园文化品牌,尤其是在活动中注重发挥典礼仪式对大学生的特殊影响作用,并加入大学生喜欢的青春时尚元素,在同学中产生良好反响.近年来,校团委共组织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百余项,参与学生5万余人次.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全国、山东省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0余项,省级奖励200余项.2.2 在思想引领方面,凸显“核心”,发挥引领团员青年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近年来,我校共青团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部署要求,把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作为中心任务,以分层分类引导为原则,以创新模式、丰富载体、增强实效为重点,努力做到“五个坚持”,实现“五个到位”,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坚持分层分类引导,思想引领工作的针对性到位.近年来,我校各级共青团组织通过实施“四步走”战略,深入调研摸清“底子”,理清思路压“担子”,探索创新寻“路子”,最终全面开花“结果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立足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实际需求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和具体的思想实际,确定不同层次、不同侧重、不同形式的引导服务内容和方法,将思想引导和成长服务的目标要求具体化地落实到不同学生群体身上,取得显著成效.迎新晚会上增加新生成人礼宣誓仪式,毕业典礼学校领导集体参加,为每位毕业生授予学位,教育内涵得到提升,教育效果更趋明显.圆满完成团中央首批分类引导大纲转化工作单位工作任务,《我的未来不是梦》学业规划小组案例入选团中央学校部编写的《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宝典》.坚持实践体验,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到位.近年来,学校各级团组织紧密结合时代主旋律教育青年,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紧紧抓住改革开放3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有利契机,深入推进“我与祖国共奋进”、“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学习雷锋榜样,点亮青春理想”等一系列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激发青年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同时,积极动员和组织青年学生广泛参加“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了解国情民情、磨练意志品质、增长才干本领,促使青年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逐渐达到明理、动情,将爱国主义转化为自觉行动,增强了为祖国刻苦学习的自觉性,激发了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人民日报》以《烟台大学学生社团注重学党史注重实践》为题报道了我校学生组织学习理论、重视实践体验的情况.坚持典型育人,榜样示范效应到位.近年来,全校各级团组织积极探索典型引路的新做法和新模式, 通过烟台大学十大优秀学子、感动烟大人物、青春榜样等评选活动,深入挖掘、积极选树青年先进典型,形成了学校有典型、学院有先进、身边有榜样的校、院、团支部三级典型群落,用学生身边的励志故事和典型事迹弘扬主流价值,引导学生形成学习先进、争做表率的良好风气.不断丰富典型育人载体,打造了“青年领袖论坛”、“优秀学子论坛”、“励志讲堂”等活动品牌,充分发挥典型在青年学生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坚持文化引领,审美型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到位.近年来,我校共青团组织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借助山东省审美教育研究基地落户烟台大学的优势,大力打造审美型校园文化.不断深化美育讲堂、《美苑》、美育教室、美育网站“四位一体”的美育实践机制,在人文学院、机电汽车工程学院等六个学院分别建立生命美育、汽车美育、建筑艺术等六个美育实践基地,对实现以美引善、以美导真、以美促智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涌现出了话剧相声小品大赛、舞蹈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社团文化节、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一大批既富有思想性和学术内涵、又适合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的文化活动品牌.我校学生在参加的两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全国二等奖两项,山东省一等奖七项,由校团委指导并支持拍摄的校园励志电影《我们》参加各类大学生电影节并多次获奖.坚持创新引导模式、引导手段,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到位.主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项目,推行参与式教育,全校各基层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的设计、组织,把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的设计权、承办权、参与权交给学生,增强学生在思想引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实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将思想引领目标与学生思想零距离对接,基层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丰富了教育内容,提升了教育效果,涌现出了“美从餐桌绽放”、“红色人物宣讲”、“励志人生讲坛”等一批与时代相适应、与党的要求相衔接、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项目.围绕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以推进红网工程为基础,不断探索利用新媒体方式引导青年,不断完善“烟大青年网”的理论学习、推进工作、文化熏陶、青春风采展示四大功能建设,建立起各类飞信群、QQ群400余个.利用作为团中央微博体系建设试点单位的优势,陆续开通新浪官方微博、腾讯官方微博,建立起涵盖学校、学院、团支部三级团组织和专职团干部的微博体系,并实现了官方网站新闻信息在这些网络平台上的同步及时更新,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得到有机结合,实现了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效覆盖.结合烟台大学共青团的实践可以看出,新时期的大学生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体,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体现能够与时俱进地进行组织功能的积极更新和及时转型,随时承担重要使命,以适应时代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从而不断开创高校共青团工作新局面.参考文献:〔1〕张勤,吕涛,王海燕.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研究对象[J].福建论坛,2011(2):81-82.〔2〕王健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12):10-12.〔3〕冯志明.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85-89.〔4〕孙莉娟,李胤.浅析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160-162.。

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的现状及提升研究——基于驻邕5_所高职院校的调研

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力建设的现状及提升研究——基于驻邕5_所高职院校的调研

教育观察其中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组织力研究只有1篇。

笔者以中国国家图书馆、独秀知识库和超星数字图书馆为平台,以“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组织力”为名在图书中检索,均未发现相关书籍。

基于高职院校团组织建设研究相对不足的问题,本文从共青团组织建设的角度进行相关梳理,研究主要聚焦以下方面。

(一)共青团组织组织力概念组织力作为共青团的生命力,学者的研究主要从共青团功能定位角度进行阐述。

如胡献忠认为:“中国共青团的组织力是指团组织为了完成党所赋予的基本任务,对组织内部各种要素进行必要的调配、整合,使要素与机制科学配伍、有机互动,提高引领凝聚、组织动员、联系服务工作目标的总体能力。

”也有学者从构成要素上提出共青团组织力的概念。

如刘佳认为:“共青团组织力是一个复杂性结构,大致包含共青团凝聚力、团干部影响力、青年组织整合力、城市社区治理力等四方面内容。

”也有部分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界定共青团组织力概念,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尚未就共青团组织力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

但综合学者观点,笔者认为组织力是组织内外协调持续高效运行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既包括组织内部结构、资源配置、目标科学、人员凝聚,又包括组织对外服务力、影响力、推动力。

本研究从共青团作为政党的群团组织角度,以组织力构成要素、服务对象以及政治任务为组成,探讨共青团组织力建设。

(二)共青团组织组织力建设研究逻辑从国内现有文献来看,共青团组织组织力建设研究主要以“理论—历史—实践”为研究逻辑。

一是理论逻辑研究方面。

李佳林认为引领力、组织力和服务力三者不可分割,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视角从全局的高度对其再深化、再认识、再理解,才能建强团的组织。

张良驯也认为:“共青团的组织价值在于对青年的引导力、动员力和影响力,共青团只有密切联系、有效覆盖青年,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党的领导。

”二是历史逻辑方面。

韩晓东从建党百年视角出发,他认为:“百年来,共青团基层组织力生成的动态逻辑始终遵循组织覆盖力—团员青年凝聚力—团干部的动员能力—团员青年的执行力,最终实现组织战斗力的过程。

中等职业院校共青团工作问题研究

中等职业院校共青团工作问题研究

中等职业院校共青团工作问题研究一、组织形式单一、缺少活力在大多数职校中,共青团的组织形式往往只是一个静态的“团委”,不具备较强的生命力,也不够灵活。

团委组织的活动往往是单一的,没有采取更富有创意和活力的形式。

这对于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带来了很大的制约。

二、基层组织建设缺乏,组织能力弱共青团作为青年组织,其本质是一种基层组织。

在职校中,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却存在问题,缺乏有效的组织能力,也缺少基本的工作条例和制度。

团支部作为基层单位,应该具有扎实的组织、管理和动员能力,帮助更多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社会活动。

但是,在一些职校中,基层组织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使团的工作受到了制约。

三、缺少青年干部培养和发展机制青年干部是共青团工作的中坚力量。

在职校中,共青团工作的干部群体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培养和发展机制,导致青年干部发现难、培养难。

这会对团队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学生成长教育教学宣传工作不到位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一、改革组织形式,活跃团组织为了更好地实现共青团在职校中的发展,需要采取更富有创意和活力的组织形式。

比如,可以成立多个分支机构,设立不同的工作小组,以便在更多的地方开展工作,并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性项目来丰富活动形式,增加团组织的活力和吸引力。

二、建立现代化的基层组织运营机制为了提高基层组织的运营能力,需要建立现代化的组织运营机制,通过群众路线教育、红色文化传承等方式,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组织意识,使其在团组织中形成行动共同体和主动性。

要解决团队中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需要加强干部培养工作,从制度、培训、考核等多方面切入,全面提升干部的能力素质和领导技能。

同时,可以采用“充分发挥干部、完善干部”等措施,营造干部交流学习的好氛围,提升干部在成长过程中的合理性。

学生成长教育教学宣传工作的不到位会影响学生的成长。

要解决这一问题,共青团应该在职校中密切与教师部门合作,共同制订成长教育教学计划,制定科学有效的素养培养模式和计划,加强学生的思想和社会意识。

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

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

理体制机制 的大背景下 ,有别于传统的双重管理 组织载体 , 通过政府委托或授权的形式 , 对一个系 体制的“ 枢纽型” 社会组织应运而生。笔者根据 自 统、一个领域的社会组织实施管理和服务 。这些 身的工作实践 , 对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
( ) 枢 纽型 ” 一 “ 社会 组 织释 义
2 1 年 1 月 01 0 第1 0期 总第 19期 9
型” 精细型” 向“ 的过渡 , 不断提升管理的规范化程 对青年交往方式 、 聚集方式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 , 度; 实现工作效果 由“ 分散化” 聚集化” 向“ 的提升 , 这些都对传统 的行政化的青年组织方式提 出了挑 枢纽型” 社会组织建设机遇与挑战 形成社会建设 的整体合力。政府主导 的“ 枢纽型” 战。使共青团“ 社会组织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其努力方 并存。 ( 4 青团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一)t , - 向是继续发挥政府支持的优势 ,在科学运用行政 是外部环境发生 了新变化。在经济社会深 化管理方式 的基础上 , 进一步加强学 习, 探索实践
[ 摘
407) 304
要] 共青 团通过“ 枢纽型” 社会组织建设, 可以更好地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作用、 业
务上 的龙头聚合作用 、 管理上的集约服务作用。共青团建设“ 枢纽型” 社会组织具有 明显的政 治、 组织和人才优势。 在新 时期 , 共青团要确定好“ 枢纽型” 社会组织建设 的原则和思路 , 选择行 之有效 的方法和途径, 不断强化社会职能, 提高服务能力, 发挥好关键载体 的作用。 把握好志愿 服务、 公益事业、 创业就业、 成长成才 四个方面的着力点是共青 团加强“ 枢纽 型” 社会组织建设 的路径 选 择 。
职能的“ 联合型” 组织 , 其实质是在某一领域带领 为政府与公 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创造 了一种机制和 同性质、 同类别社会组织共 同进步 、 同发展的一 载体 。 共 通过“ 枢纽型” 社会组织建设 , 可以实现工作

枢纽型组织调研报告

枢纽型组织调研报告

如何进行枢纽型团组织建设的改革——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摘要:随着团组织改革的潮流兴起,湖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的组织转型也是迫在眉睫的。

经调查发现,团组织改革的主要方向就在于将活动转移至其他学生组织,团委从办活动变成管理活动;加强团组织思想引领与政策传达的作用,做好团委的服务、组织、引导与维权工作;明确与其他组织的职能划分,确立枢纽型团委的地位。

关键词:团组织改革枢纽型一、问题的提出在现今的高校中出现了这样两种现象:一是高校内活动不断,二是各基层单位如班级与各学生受到各种不同的组织而管理。

就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院里、校里总是许许多多的活动,许多活动的意义与性质则是重合的,比如公益性的活动有青志协举办,同时许多社团也是公益性质,这就造成了活动的重复。

而且在现今许多活动又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它们大多无趣且无法到达预期的效果与意义,许多活动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上面”的硬性规定,充足材料,而且许多由上级举办的活动往往到了基层就会以强制、派发等方式进行,也有许多理论性质的活动在基层则以走过场的方式进行。

至于第二点则是有许多部门的性质交叉而造成的。

例如同一个班级干部受到团委、学生会等多个部门的管理,同一个信息由不同的部门进行了多次统计。

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得高校团委必须加紧改革。

2008年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就提出了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要求。

而在2012年广东省团组织也开展了枢纽型团组织的建设工作。

而针对现下出现的问题高校也应加快开展枢纽型团组织的建设工作。

改革应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硬套,因此本次调研的目的在于研究出适合高校的枢纽型团组织建设,适合湖南师大的枢纽型团组织的建设。

二、调查目的与意义(一)目的与内容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大学团组织职能运行的基本状况;其次,通过与相关数据、资料的比较与联系,来了解学校团组织职能改革的趋势;再次,试图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问题、经验与解决方法;最后,更好地推进团组织职能转型,为枢纽型团组织建设提供基础材料。

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年09月上青春岁月113一、前言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力量,是党密切联系广大高职生的重要纽带。

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承担着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创建、繁荣校园文化方面也有着重要任务。

由于共青团直接面向广大团员青年,必须结合团员青年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工作。

然而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在很多方面亟待进一步改进。

本文先分析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现状,再提出一套切实可行解决对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现状据我国教育部大学信息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共有1327所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从数量与覆盖面来看,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也与普通本科院校不相伯仲。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都旨在引领高职生的思想发展,为高职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在加强思政教育、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素养方面,高职院校共青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在高职共青团繁荣景象的背后,也潜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比如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共青团的组织覆盖率还亟待进一步提升,共青团的相关工作还不够丰富,难以吸引团员青年的兴趣。

甚至到目前,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单独成立共青团工作机构,这导致高职院校的团组织工作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

另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成了普通本科院校的“翻版”,缺少足够的独立性和吸引力。

总之,高职院校的共青团工作存在亟待进一步完善的空间,需要高职院校加大努力,从团员青年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相关工作。

三、改善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对策与建议21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社会文化日益多元,为广大高职生带来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从目前来看,高职生普遍追求个性,自主意识相当强烈,思维更加活跃。

同时,由于缺少足够的挫折考验,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的心理承受力比较薄弱,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容乐观,对未来感觉比较迷茫。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职业发展功能研究——以广东省高职院校调查为例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职业发展功能研究——以广东省高职院校调查为例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职业发展功能研究——以广东省高职院校调查为例王敏坚【期刊名称】《广东教育(职教版)》【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2页(P24-25)【作者】王敏坚【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 2005 年1月13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高职院校,随着社团的蓬勃发展,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素质拓展等方面的影响力开始逐步显现,然而,社团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作用发挥并不充分,围绕高职学生发展特点开展社团活动也往往在实践中被忽视。

因此,着眼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职业发展功能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为了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与建设实践的研究,本课题组对广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职院校的社团和学生开展了调查,共发放2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25份,样本的组成见表1。

问卷为经过预试分析所选定的包含16个条目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问卷,正式施测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2,每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70以上,表明问卷有良好的信度。

问卷的总分与各因子间的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0.817,0.821,0.853,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表明问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采用的统计软件为 SPSSl9.0。

对本次问卷调查所获得的1025份有效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呈现出清晰的四维结构,分别为文化熏陶功能(Q01、Q10、Q14、Q15)、职业发展功能(Q02、Q05、Q08、Q13)、人际体验功能(Q03、Q07、Q09、Q12)和心理保健功能(Q04、Q06、Q11、Q16),总方差解释率为 60.330%。

上海群团组织枢纽性功能建设研究——以社会组织的枢纽式服务管理为中心

上海群团组织枢纽性功能建设研究——以社会组织的枢纽式服务管理为中心

织优 势 、群 众工作 经验优势 以及 对社 会组 织的对 口覆盖和功能补位优 势 ,使得群 团组织在社会组织枢纽性服务 管理体 系中 占据着独特的重要地位 。但在 目前 已有 的相 关探 索实践 中 ,群团组织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原 因主要在 于
政 策制度、工作资源和群 团组织 自身能力上的限制 ,这些制约 因素亟 需通过制度创新等方式 予以解除 . .
特征 :一 是 享有 法律 法 规赋 予 的权利 ( 些 团体 还 承担 部 分 政 有
府职 能 ),具 有 比较 广 泛 的代 表 性 ;二是 作 为 团体 参 加 人 民政
协 ,是 政治 协 商 会议 的组成 部 分 ,参 与参 政议 政 :三 是 由党 的

社 会组织 发展 和群 团组 织参 与社会 管理 工作 提 出 了新 要 求…。 引 导 社 会 组 织 健康 有 序 发 展 ,推 动 群 团组 织 加 速 功 能 拓 展和 工 作 创 新 ,促 使 社会 组 织和 群 团 组织 在 社 会建 设 和 管理 中 发挥 更 加 积极 的作 用 ,已经 成 为 必须 引起 高度 关注 的一 项 时代 课 题 。 就 目前 各 地 的 探 索实 践来 看 ,借鉴 已有 相对 成 熟 的社 会 组 织 枢 纽 式 管理 的 经验 ,加 快建 设 群 团组 织 在 社会 组 织培 育 和
和 社 会 组织 ,由 于历 史和 其 他 方 面 的原 因 ,群 团组 织具 有 明 显

群团组织及其枢纽性 功能的界定
的政 治 性和 广 泛 的群 众 性 ,其 功 能一 般 被 定位 为党 联 系群 众 的
纽 带和 桥 梁 ,人 民团体 更 是被 进 一 步 定位 为 党 的统 一 战 线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

高职院校枢纽型学生社团精品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江门职业技

高职院校枢纽型学生社团精品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江门职业技




大 赛 等 一 系列 比赛 , 为 学 生 的 技 能 训 练 和 比赛 提 供 了大 舞 台 , 同时 . 为 企 业 文 化 交 流融 合 提 供 了延 伸 的 平 台 。 三、 不断积累沉淀 。 提 升 社 团 文 化 品位 。 实 现 成 果 可视 化 这 几 年来 , 通过技能型赛训平台的历练 , 社 团 建设 规 划 及 管 理 理 念得 到更 新 沉 淀 。 江 门 职业 技术 学 院 经 济 管 理 系 历 来 非 常 重 视 学 生社 团 发 展建 设 积 累沉 淀 ,完 成 编 制 《 青 春 与 梦 想 一 社 团 建设 》 成果汇编 , 完成制作《 社 团建 设 一 你 我 回忆 》 精 彩 回顾 视 频 光 盘 。 通 过 技 能 型赛 训 平 台的 具 体 实施 , 学 生 近 几 年 参 加 职 业 技 能 训 练 的 积 极 性 非 常 高 。 目前 经 济 管 理 系 在 校 的三 千 多 名 学 生 基 本 都 参 加 了 上 述 的 专 业 社 团 。 据 不 完 全 统 计 。近 三 年 来 我 系 承 办 的 校 园 文 化 技 术 节 品 牌 活 动 学 生 直 接 或 间接 参 与 的人 次 达 N 8 o o o 多 ,学 生 参 加 技 能 竞 赛 获 奖 率 不 断攀升 , 其 中 国 家 级2 人次, 省级3 0 人次 , 市级6 8 人次 , 诸 如 会 计 协 会 的某 同学 参 加 全 国助 理 会 计 师 考 试 获 得 全 国第 8 7 名 的 好 成 绩 .还 有 物 流 协 会 的 某 团 队代 表 学 院参 加 广 东 省 第 六 届 E R P 沙 盘模 拟 应 聘 大 赛 , 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等。 四、 思 考 虽 然 社 团 建 设 向着 专 业 化 、 品牌化 、 质 量 化 的 方 向发 展 , 但 开 展 的品 牌 活 动 依 然 暴 露 出 了专 业 化 水 平 不 高 、 品牌 效 应 不强 , 质 量不 够 高 的 问题 。 提 升 社 团 建设 专业 化 程 度 、 品牌 化 效 应 、 以社 团品 牌 活 动 为 载 体 提 高 学 生 第 二 课 堂 质 量 将 是 未 来 社 团建 设 的方 向和 重 点 。 枢 纽 型 学 生 社 团建 设 和发 展 是 未 来 高 职 院学 生第 二课 堂 的 引领 者 .搭 建 与企 业 文 化 无 缝 对 接 融 合 技 能 型赛 训 枢纽 平 台, 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 将 会 是 未 来 高校 文化 内 涵 建设 的 制高点。 然而 , 枢 纽 型 学 生 社 团 建设 和发 展 是 一 项 复 杂 的 系 统 工程 . 目前 尚处 于 探 索 阶 段 , 如 何 通 过 技 能 型 赛训 枢 纽 平 台 发 掘 出促 使校 企 文 化 无 缝 融 合 使 之成 为 “ 冰 水 共 同体 ” 的 成 长 和 发展规律 , 深 化 技 能 型 赛 训 枢 纽 校 企 合 作 平 台 的改 革 创 新 , 需 寻 找 出 快 速 提高 “ 冰 点一 熔 点 ” 的凝 结 剂 和催 化 剂 。

河源市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路径思考

河源市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路径思考

- 29 -河源市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路径思考枢纽型社会组织是以社会组织的需求为中心,以政府的领导为导向,以载体、阵地和平台为枢纽,搭建政府与社会组织无缝对接的枢纽型系统。

[1]目前,河源市各类社会组织正不断兴起,河源各个群体的青年流动性更加突出,河源青年的个性特点日趋明显,共青团青年工作环境发生重要变化。

河源市共青团现有的工作方法、形式和体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青年工作的新特点,急需通过深化自身改革,提升组织的覆盖,扩大共青团组织阵地多和形式活的优势,来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枢纽性作用,为河源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背景 (一)体现共青团的性质和职能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这是共青团性质的立足点和根本点,是党的建团路线的核心部分。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共青团的基本前提,代表先进青年的群体组织是共青团的存在根本,这充分体现了共青团根本属性和职能。

[2]一直以来,共青团组织对上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完成党赋予共青团的使命和任务;对下密切联系广大青年,积极发挥着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枢纽作用。

建设共青团“枢纽性”社会组织,既是强化共青团组织“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重要举措,又是加强党联系青年的有效抓手,对于进一步提升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扩大覆盖发挥积极作用。

(二)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规律伴随着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的快速兴起,新媒体的广泛运用,青年特点的巨大变化,共青团工作面临了新的挑战和问题,迫切需要产生新的事物来适应时代新的潮流,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就在这一背景下孕育而生。

因此,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针对目前社会上现有的社会组织体制困境的一种新的探索以及创新。

党对当今共青团提出了去“四化”、强“三性”的新要求,共青团系统处黄志鹏(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摘要]河源市正处于打造广东绿谷、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园林城市的重要阶段,是大力推进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关于高职院校团组织创新服务功能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团组织创新服务功能的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团组织创新服务功能的探讨作者:赵品瑞蒋燕来源:《职业·下旬刊》 2010年第3期高职院校的团建创新,是适应青年变化、提高服务青年水平的必然要求。

社会信息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激荡,使团员青年的思想自主性、多样性、选择性明显增强,这对共青团引导青年、团结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主动了解青年、关爱青年,学会寻求时代精神与共青团理念的结合点,不断增强共青团工作的亲和力与前瞻性。

一、高职院校团组织工作现状分析1.“新社团”迅速崛起三年制高职学生的年龄为18~22岁,处于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

该阶段的学生具有成熟时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自律意识强,因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对学校、老师的依赖淡化,自主意识强化,学生管理需要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

高职学生有着激情与拼搏的精神,而高校社团为其营造了这个舞台,因此其“新社团”迅速崛起,为高职学生营造了一个放飞梦想的舞台。

2.旧的学生社团难以维持旧的学生社团一年又一年,每年的活动基本一致,缺乏新鲜感,其加入的新成员不多,旧成员又慢慢退出,导致社团难以维持下去。

3.提高高职院校团组织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团组织如果不提高服务青年的能力和水平,就面临着对青年失去吸引力,进而失去青年的危险。

作为高职院校学校的共青团组织,应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大胆地、创造性地努力满足青年学生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二、提高高职院校团组织服务能力的注意事项1.克服传统思想和世俗观念有的认为高职院校团组织是敲边鼓的,自身作用发挥不到哪里去,团组织的工作就是一学期开展一两次活动,举办一两场文艺晚会。

但实际上,高职院校的团组织、各级各类基层团组织在引导、服务、教育青年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2.注意工作的经常性与持久性注意工作的经常性与持久性,切忌搞起工作来一窝蜂,就工作而工作,为完成任务而工作。

为此,可建立共青团工作长效机制,完善共青团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出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目标体系等,促使团的各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高职院校群团组织赋能行政管理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群团组织赋能行政管理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群团组织赋能行政管理的路径研究作者:沈秀莲来源:《唯实》2023年第09期高职院校群团组织是教职工和青年学生协调沟通的重要枢纽,也是服务学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新时代高职院校群团组织只有强化功能属性,才能在赋能行政管理中发挥应有作用。

近年来,江苏高职院校坚持以围绕教育教学、服务学生成长为目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推动群团工作不断攀上新台阶,为职教事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行政管理工作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群团组织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党章明确规定:“党必须加强对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群团组织的领导,使它们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充分发挥作用。

”这是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群团工作的基本遵循,也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高职院校群团组织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功能和特殊作用。

群团组织是高职院校不断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主体。

群团组织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形态,其改革方向、改革进程、改革路径、改革逻辑具有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改革的特点,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群团组织更加需要基于我国自身特有的制度、文化、社会结构等有序推进。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团组织作用,在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积极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加快实施高职院校共青团互联网战略转型,并按照“加强平台体系建设、加强功能内容建设、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推动与重点工作整合、推动强化工作保障”的思路,进一步引导和宣传学生团员用好互联网平台开展各类活动。

群团组织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强化党的领导的重要渠道。

高职院校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是师生利益表达、吸纳、整合、协商的重要平台,必须自觉坚持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高职院校必须始终坚持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根据强化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去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的群团工作总体改革要求,以不断提升群团工作基层组织力为工作主线,以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为重点,使群团组织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服从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不断提升党领导群团组织的能力和水平。

发挥高校团组织枢纽作用的思考

发挥高校团组织枢纽作用的思考

发挥高校团组织枢纽作用的思考黄晓琳摘要:当前,随着各式新型学生组织不断涌现、学生群体诉求日益多样化等新情况的涌现,高校团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本文从一个理念、两个转变、三个平台的角度为高校团组织向“枢纽型组织”转变进行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高校团组织;枢纽型作用;探索思考中国共青团是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高校团组织担负着配合党组织做好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任,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拓展服务管理青年学生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自身影响力和凝聚力,团结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智慧和力量聚集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一、新时期高校团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一直以来,高校团组织按照总体部署、结合学院学生专业学习特点和学生自身优势创造性开展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团组织重点在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课外科研、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优势,引领学生成长。

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高校团组织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1.团组织自身的发展瓶颈过去,团组织是进步青年的聚集基地,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如今,高校普遍出现“全民皆团”的现象。

以我院为例,目前共有团员2023人,团员干部277人,团员、团干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按理说“全民皆团”的现象理论上能促进团工作的更好进行,但实际上仍有部分团员参加活动不主动,缺乏热情。

从反馈意见来看,团的活动未能充分满足团员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

究其原因是团组织举办的上述活动大都是团委干部策划准备以后,再通过各团支部传达给团员,带有“我策划、你参与”这样的被动性。

由于事先没有对活动设定明确的参与者,没有进行广泛的调研咨询,少了“想团员所想”,造成部分团员对团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

2.新型学生组织不断涌现过去,校园学生组织单一,团组织因为与党组织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离的政治联系,团的角色就是党的助手,先进青年自觉追求归属于团组织。

团属枢纽型社会组织与青年社会组织互动关系研究——以Q项目为例

团属枢纽型社会组织与青年社会组织互动关系研究——以Q项目为例

团属枢纽型社会组织与青年社会组织互动关系研究——以Q项目为例作者:万园园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0年第9期万园园/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摘要: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创新治理的主体力量,被赋予了更多共青团改革后凝聚青年力量、服务青年社会组织的角色期待。

而团属枢纽型社会组织与青年社会组织间的互动过程中存在的互动角色认知偏差、专业服务建设能力不足、互动资源协同不足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互动关系的建立,因此急需转变组织角色认知,夯实服务基础,创新互动形式,切实提升互动服务成效。

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青年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一、项目简介Q项目是由共青团南京市建邺区委员会发起的一项公益创投项目计划,旨在通过项目吸引辖区内青年社会组织提供专业青年公益服务。

2019年,Q项目招标范围主要包括青年社群、青年发展、青年权益保障类项目。

X中心为团属枢纽型社会组织,在Q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承担监管服务的职能,10家中标青年社会组织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与X中心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互动基础。

2019年,承接运行Q项目的各青年社会组织中与X中心有过互动关系基础的共计有3家,其中1家由中心孵化培育,互动关系基础较好,其余青年社会组织均为首次与中心建立联系。

各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所不同,其中有社会组织评估等级的组织共有5家(3A等级以上的3家),其余的组织均处于初创期,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组织发展不完善。

因此,本文以X中心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年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互动关系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项目不同阶段的互动内容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X中心与各青年社会组织面临着不同的互动任务,在互动内容上也有所区别。

(一)项目启动阶段:建立联系与组织规范在项目启动阶段,X中心与各组织需要建立互动联系,尤其是针对此前并未有互动基础的社会组织。

在项目中,各主体间建立互动联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主动寻求与中介联系。

前者主要是各主体主动寻求获得联系;后者则是通过不直接与中心进行沟通,而是通过中介组织获得联系与资源[1]。

大学生志愿服务“枢纽型”组织建设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枢纽型”组织建设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枢纽型”组织建设研究袁丹丹【摘要】自1993年共青团推出大学生志愿服务以来,高校学生参与该项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对于大学生思想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结合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组织众多志愿者活动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给出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和措施.【期刊名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9)002【总页数】2页(P37-38)【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保障机制【作者】袁丹丹【作者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团委,吉林长春13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1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经过20余年的发展,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活动逐渐增多,内容日益丰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青年思想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信息社会对青年交往方式、聚集方式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这些都对传统的行政化青年组织方式提出了挑战,使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组织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国内外志愿服务现状在国外大多数国家,志愿服务已经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是社会福利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润滑剂,具备自愿性、无偿性等特点,并且在组织上已经相对完善,以政府为依托,以社区为平台,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促使志愿服务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在高校大学生队伍里更是活跃,参与面很广,并且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非营利性的志愿者组织机构正在迈向一个专业化管理时代。

当前,在所有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志愿服务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何真正凝聚青年社会组织,真正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枢纽作用面临着不少难题。

主要是:共青团如何更准确地摸准青年社会组织的需求,把工作触角深入到青年组织当中;如何将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倡导文明新风等目标与满足青年社会组织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一些志愿服务组织资金不足,缺乏活力,难以建立起在青年群体乃至社会中的影响力。

变革与创新:共青团打造“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探索--以深圳共青团为例

变革与创新:共青团打造“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探索--以深圳共青团为例

变革与创新:共青团打造“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探索--以深圳
共青团为例
王斌
【期刊名称】《青年探索》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面对日益多元的社会组织,依托于行政化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已越发难以维系,社会管理方式的变革促使“枢纽型”社会组织应运而生。

本文以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为例,说明共青团通过充分的概念界定和组织准备,以制度创新、机制改革和志愿服务升级等手段来打造“枢纽”的工作新方法,并分析其对社会建设和共青团工作转型的推动作用,进而揭示共青团在实现“新型政社关系”和“新型团青关系”过程中的关键探索。

【总页数】6页(P82-87)
【作者】王斌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32
【相关文献】
1.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探索与实践——以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为例
2.分类负责模式: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以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为例
3.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探索与实践--以雅安抗震救
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为例4.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青年志愿服务的思考与实践--以共青团构建枢纽型青年组织体系为例5.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烟台大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的研究
当前,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

高职院校共青团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如何在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适应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加强和改进工作方式,实现自身转型。

在分析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转型的现实背景和发展机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对高职院校共青团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融入社会管理的路径进行了研究。

标签:创新社会治理;高职院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作为人民群体、社会组织的八大类型之一,共青团在参与社会管理、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

尤其是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职业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的高职院校,其为社会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较其他综合类大学更为突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院校共青团积极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利用好组织和人才优势,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是顺应时代要求并进一步改进青年工作的重大挑战和重要契机。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加快,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问题呈多元化,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

根据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自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我国经历了从加强社会管理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逐步深化过程。

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变迁和治国方略的调整,共青团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功能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在我国高职教育3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高职院校共青团是凝聚先进青年最为集中、最为重要的群众组织,肩负着组织、引导、服务青年的基本职能。

不论是三支一扶、抢险救灾,还是在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等领域,高职院校共青团通过对青年和青年组织的管理和引导,组织和动员在职业技能、学术科技等各方面有特长的青年有针对性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在社会管理创新的众多领域都有青年团员的身影。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共青团要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一改以往单纯的政治职能,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整合好各类社会资源带领青年团员参与社会管理,以社会职能吸引青年、凝聚青年、发展青年。

二、高职院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大潮中,广东先行一步充当改革先锋,探寻共青团
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早在2011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就已经明确指出,“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强化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团结、联系、吸纳更多同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

2012年8月,广东共青团制定出台了《广东省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整体规划方案》,“好社会·亲青汇”项目被评为2012年“广东省社会管理创新奖”。

中山市共青团申报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创建计划”荣获第二届“中国社会创新奖”优胜奖,成为唯一获奖的团属工作项目。

广东省共青团和中山市共青团一系列切实、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地方高职院校共青团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创造了机遇。

高职院校共青团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高职院校党组织联系青年、青年组织的桥梁纽带,具有较为丰富的政治、行政资源,为高职院校共青团突破校门限制,整合校外资源,开展互动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是政治优秀、组织优势所在。

然而,一方面随着社会转型变革的深入,当代青年思想多元性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信息社会对青年组织方式和聚集方式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大多数仍局限于校园中,缺少与其他社会青年组织的联系与比较,这对传统的共青团组织方式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关于高职院校乃至普通高校共青团如何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较少,还没有探索到完全适合的路径。

如何正确把握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背景下,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发展的良好态势和难得机遇,强化高职院校共青团的社会职能,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积极探索参与社会管理的路径,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三、高职院校共青团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的路径探索——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在广东省乃至中山市共青团大力推进枢纽型组织建设,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积极作为下,在学院“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下,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团应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新方法新途径。

(一)以自身转型为目标,拓宽高职院校共青团的工作思路
在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前提是共青团本身要适应形势的发展,跳出就团论团的框框,打破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和动员方式,打破墨守成规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结合当前青年群体结构多样化的特点,拓展工作新思维,借助项目运作、品牌推广等,推动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型升级”。

结合中山市共青团的有益探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团发挥高职院校“育人”的核心功能,积极推动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将共青团工作从单一的服务青年学生向服务社会青年、新中山人拓展:一方面是积极在承接“圆梦计划”助学项目中发挥枢纽作用牵绳搭线,通过这个项目,有效服务新生代产业工人的成长发展,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做贡献;另一方面是在中山市大力推进青年社区学院建设的良好态势下,充分整合利用校内的教育资源和场地资
源,与东区团工委联系,主动为社区青年提供智力服务,创造良好的场地条件,形成便捷通畅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参与中山市社会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各界青年人才中的联系与纽带作用。

(二)以培育核心社团文化为抓手,发挥高职院校共青团的孵化功能
在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日益深刻的情况下,社会的组织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如今青年群体打破“个体化”的身份限制,社会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集聚渠道极大延伸。

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应从直接服务“个体化”青年转变为服务“组织化”青年,通过大力孵化培育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青年组织,进而影响、引导、凝聚青年。

作为校内基数最庞大、活动内容最富多元化的学生社团组织,高职院校共青团要引导好、培育好、孵化好,将其丰富的组织内涵、充足的人力资源转化为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力量。

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社工技能社为例,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政府合作发起成立中山市心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并在全市首开社工专业的背景下,由热心开展社会服务、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发起的社工技能社随之应运而生。

社工技能社以参与社会服务和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两方面为主要内容,在院团委的审批、注册下,面向全院公开招募社团成员,核心骨干则由社工专业学生组成。

通过引导社团骨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意识,在社工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社工技能社与心苑社工中心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像这样可投入运作的社团资源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共青团应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社团组织的功能,推动青年社团成为自下而上运作、吸引青年团员参与的舞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初步形成联结学生社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协同治理”模式。

(三)以加强服务引领为方向,推进高职院校共青团的青年事务工作
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工作必须结合共青团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基础,充分发挥优势和特长,利用政治敏锐性把握青年最迫切的普遍需求,要精准切入到共青团力所能及、有所作为的领域中[2]。

当前,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产生了自主创业的具体新需求,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等困难群体的帮扶也成为维护中山市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把对青年的服务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围绕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这一普遍需求,动用一切资源和组织优势,充分发挥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的作用,积极通过就业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建设,从市场失灵的领域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推进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拓展计划,适时举办校内各类创业竞赛、承办市级青年创业大赛,依托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和中山市创业孵化基地两大平台,转变观念,强化社会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构建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工作机制;另外一方面,扎实推进团中央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打造立体的“133”志愿服务体系(一个理念、三大特色、三项品牌活动),积极联系市青协、镇区团工委、社区、学校、慈善爱心店等多个社会组织紧密合作,持续不断地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累计七年注册志愿者达2 850人,平均年龄20岁,参与志愿服务达26 350人次,累加志愿服务平均时数达1.8万小时/年,《泛支教轻舟,扬志愿精神》、《放飞青春、服务新农村》两个方案获得广东省财政划拨的“志愿服务专项资金”扶持。

通过有形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把蕴藏在青年中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出来,服务社会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依然是一个崭新的命题,需要社会各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同时也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各地共青团工作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不断探索合适的路径并调整方向,继续朝着社会化、功能化、专业化的方向推动共青团自身转型。

参考文献:
[1]胡献忠.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下共青团功能的实现[J].中国青年研究,2010(2).
[2]钟莹.共青团参与地方社会管理的路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收稿日期:2014-1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