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五子理学中的哲学思想述论
北宋五子

• 宇宙论
无极 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阴阳
阴阳生五行
• 人性论:人性论是以宇宙论为依据的,文中所说太极之理为“纯粹至 善”,所以人性本善,成人之后受外界干扰,就有善有恶。认为圣人 不陷入恶,又提出圣人是可学的。
• 修养论:提出修养是要“主静”,这不是说寂然不动,而是心境澄明, 不受外界干扰,无欲无形。
• 教育论:以教育开导群蒙,存善去恶,发扬圣学。 • 为政论:辅佐为政治天下。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 本体论与宇宙观:
• 横渠先生认为宇宙一切现象,皆是气之作 用,气外无道,道外无气。而一气之中, 有阴阳二性,絪缊相荡,气聚有型,气散 无形。
• 心性论与人生观:
• 人性处于自然之气,天人本于一源,由天 道推论到人事,主天人合一只说。
• 修养论:
• 1.五子、朱熹等人拔高道德价值行为,既是 中国古代社会主流价值决定,同时这些哲 学本人具有很高道德水平,所以提出众多 的伦理道德要求。
• 2.理学这样的形式产生是儒学发展的必然结 果。
• 3.理学对中华名族稳定和发展起到过巨大的 作用,理学对中华民族名族性格塑造起到 过巨大作用。
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 •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
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 如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 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南宋 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 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阳明学等等
三、时代背景
• 北宋采取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宋代学术因之 渐盛。
• 晚年身着道袍,又据说能预知未来,加上 象数之学本身既难懂有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使他看起来更像半仙似的人物。
宋代的哲学思想与社会制度

宋代的哲学思想与社会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代,不仅在文化、科技、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哲学思想和社会制度上也有着特殊的价值。
宋代的哲学思想贯穿着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宋代的社会制度。
一、宋代哲学思想在宋代,哲学思想主要有儒家、道家、佛家三种思想流派。
其中,儒家思想在宋代占据了主导地位。
宋代的儒家学派主要有程颐、张载、朱熹等。
1. 儒家思想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张被称为“理学”。
程颐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与天地万物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而唯有了解天地万物、了解人类的本性与天地规律,才能领悟天地的真谛,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张载是程颐的学生,他的思想主张被称为“气学”。
张载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万物间的联系和变化都受到气的影响。
因此,他主张“气一元论”思想。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被称为“朱子学”。
朱熹认为,儒家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要想领悟儒家经典,必须先明白其基本原理“理”。
他强调“理学”,认为要通过理来指导人的行为,并重视人性的塑造。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在宋代已经形成之后,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而是与儒家思想有机融合。
道家思想主要关注如何通过对道的研究,达到人类自我实现的目的。
宋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
陆九渊主张“治世之道”,即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都应该以“道”为根本原则。
他认为人应该抛弃物质追求,追求精神层面的自由和幸福。
王阳明则提出了“心学”,认为真正的学问来自于内心的自我探寻。
他主张“知行合一”,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3. 佛家思想佛家思想在宋代不再像唐代那样的鼎盛,但是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仍具有积极的作用。
宋代佛教流派主要有禅宗和净宗。
禅宗主张通过深入内心的沉思,从烦恼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南宋时期的禅宗代表人物是道元禅师。
净宗则注重“信仰”,即通过对佛教中的教义信仰来达到宽容与和谐的境界。
北宋五子是指哪些人?北宋五子简介

[键入文字]北宋五子是指哪些人?北宋五子简介“北宋五子”是指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这五位哲学家,他们都精通“易学”,其著作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敦颐北宋思想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
周氏学术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
“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宋儒学案》中说:“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其作品《爱莲说》具有重要文化意义,时至今日,仍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周敦颐在治学中,提出许多新问题,并作出新的论断,把儒学推进了一步。
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
南宋理宗时,诏从祀孔子庙堂,其理学奠基者地位为官方所承认。
周敦颐是宋明道学的开创者。
在当时儒、佛、道合流的形势下,从对于《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庸》的“诚”以及五行阴阳学说等思想资料进行熔铸改造,并为宋以后的道学家提供“无极”、“太极”等宇宙本体论的范畴和模式来说,周敦颐确有“发端之功”。
二程的“扩大”,朱熹的“集大成”,就一定意义说,都不过是在周敦颐原有的思想基础上使道学理论更加完善化、系统化而已。
周敦颐的哲学著作,现存者只有一幅从道教图录中改装过来的《太极图》、二百多字的《太极图说》和不满三千字的《通书》;而其所涉及的范围则有“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问题,“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动静观问题,以及“主静立人极”的伦理观问题,等1。
理学和心学其本源都是北宋五子关于理的学说,到二程开始初见分歧

理学和心学其本源都是北宋五子关于理的学说,到二程开始初见分歧理学和心学其本源都是北宋五子关于理的学说,到二程开始初见分歧,程颢认为心即是理,从内而外,先知后行,知行合一。
程颐认为理是本源,从外到内,格物致知,即物穷理。
但二程的核心仍是理,二人师承其余三子,邵雍、张载、周敦颐,而且此时的儒家都是吸收和佛家和道家的很多思想著作。
这个和孔孟时代不同,诸子百家的时代是诸多学说的草创开端,很多互相为了排斥而排斥,并少有研究宇宙万物观的哲学思想,多是涉及而不是核心。
诸如天理、人欲,或存或灭等等再大学、礼记中都有明文,更多是涉及思想而不为主。
发展到了北宋,大学问家们也开始郑重考虑本源和万物规律这个大命题了。
这才产生了理学,此中理,是天理更是万物的自然规律,或说是此规律的产生核心就是理!程颢认为规律的产生在心,人修心,心是出发点,心产生理,或说心中所想或所欲产生了万物规律,人依此规律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才是正确的!可以看出受到道家影响较大,邵雍和周敦颐也是偏向于此!这算是主观唯心论!程颐认为万物的规律在天或宇宙的一个核心而产生的,人修心,规律是出发点,规律产生理,或说心中欲望应遵循万物规律,格物致知,以规律正心,克制规律之外的欲望,存天理、灭人欲才是正确的!可以看出受到佛家戒律方面的影响,张载的宇宙一气论接近唯物论的思想,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及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对程颐影响较大!这算是客观唯心论!二程的理学或说儒学分歧还不算明显,多是内外先后的区别!到了朱熹和陆九渊分别继承了程颐和程颢的理论后,再经由朱陆象山之辩后,分歧越来越明显!再到王守仁时期,争辩变成朝堂上的争斗,慢慢就变味了!甚至还有阳明先生拿竹子格物三天而无所获来讥讽朱熹的趣事!后世很多人说是朱熹的理学禁锢了国人思想,那个时代导致,看似理代表万物规律很是高大上,其实心学和理学在当时讨论的更多还是伦理和道德,万物的规律最后核心还是影射伦理道德,这些不是朱熹或王守仁导致的,殊不知孔孟的儒学开端就是礼而产生的伦理道德,后人再怎么变化都是围绕伦理道德的,说的在天花乱坠根本上都是伦理道德!不能说后人断章取义不尊先人的!伦理道德是人类非常重要的哲学,不能去和自然科学去对比优劣的,好比唯心唯物也没有可比性!说道禁锢思想,心学和理学老大别说老二,理学要遵守自然规律,好比交配是为了繁衍,不应为了淫欲而去取乐,所以要克制这方面的欲望!贪欲也是如此而!天地君亲师不过是给人道德绑架!此为以天道来禁锢人欲!心学要遵守本心,什么是本心,不看心学典籍不看传习录,那去遵守什么?打坐就能知道本心吗?存天理灭人欲和存天理去人欲看着字面上的灭、去好像分别很大,其实理都是克制有害的欲望,不过是理学的框更坚固而已!心学是用先人典籍学说来禁锢人心而!知行合一也是一种道德绑架,都是要禁锢人欲!禁锢欲望也不好说一定对,放纵肯定也是不对的,所以这个度很重要,后人做的不够好,也不能做到北宋五子那样去求进,最后行差变错,不能再把脏水泼给先人圣贤啊!。
北宋五子的思想主张的总结

北宋五子的思想主张的总结北宋五子是北宋时期的一批重要思想家,由苏轼、苏洵、欧阳修、王安石和文天祥组成。
他们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各自具有独特的思想主张。
以下是对北宋五子思想主张的简要总结。
首先是苏轼,他是北宋五子中最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之一,他提倡“以文为主”的思想主张。
苏轼主张儒家文化的复兴,他认为文化的传承和振兴是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倡导人们多读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同时,苏轼痛斥朋党之争和权臣专权的现象,呼吁君主关注民生、克制私欲,实施温和而人道的政策。
其次是苏洵,苏洵与苏轼关系密切,并且在思想上有着相似之处。
苏洵主张“返本归真”,他认为儒家经典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根基,应该回归到经典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上。
他批评士人贪图功名利禄,倡导清廉、正义和忠诚的品德。
苏洵还主张注重社会福利和救济,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保护。
第三是欧阳修,他是北宋五子中最具政治才能的人物之一。
欧阳修主张“变法图强”,认为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国家繁荣和人民福祉的关键。
他提倡依靠科学技术和人才选拔制度来改革政治体制,强调鼓励创新和实践,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欧阳修还主张提高税收合理分配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
第四是王安石,他是北宋五子中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
王安石主张“变法兴新”,他通过推行新法,力图解决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他的重点是解决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他实行均田制,限制大地主的权力,鼓励农民耕种,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王安石还实行银权平抑法,加强国家财政管理,提高国家税收和军队装备的能力。
最后是文天祥,他是北宋五子中最具爱国主义精神的人物。
文天祥主张“以身殉国”,他对抗元朝的侵略,毫不妥协。
他主张抵制外来统治者的统治,坚持北宋国家的独立和文化的传承。
文天祥以自己的行动和诗篇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激励人们为国家争取独立和自由。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潮之一,兴起于宋代,达到高峰于明代。
它融合了儒、道、墨、名、法等诸子百家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宋明理学知识点。
一、性理学说的基本观点宋明理学的核心观点是性理学说,它强调人的性与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在宋明理学中,性是人的根本特征,而理则是宇宙间的普遍原则。
人们通过修养和实践,以达到与天地万物相平衡的境界。
二、理学四大家派宋明理学主要由四个流派组成,分别是程朱理学、陆王理学、王阳明心学和李贽学派。
他们对于性理的理解和实践方法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1.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最主要流派之一,它由程颢、程颐兄弟以及朱熹等人所创立。
程朱理学注重实践和道德修养,强调“致良知”和“格物致知”,通过实践推行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
2. 陆王理学陆王理学由陆九渊和王船山创立,他们提出人的经验和智慧比追求抽象的理念更为重要。
他们强调实践的角度,将心性引入理学中,认为通过内省和反思实践,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
3. 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是明代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人心的直觉和内在的良知。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道德。
他的理论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4. 李贽学派李贽学派是明清之际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对于理学中的问题提出批判性的看法,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践意义。
李贽学派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宋明理学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学术领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对社会思潮和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社会道德观念的提升宋明理学注重道德修养和实践,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这种观念的提升使得社会道德观念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和情感,对于社会伦理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对政治的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明代。
中哲 第六章(宋明理学)

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南宋时主要是朱熹、陆九渊;明代最有
影响的是王守仁。
四、宋明主要哲学家思想简介
(一) 北宋五子的哲学思想
1.周敦颐的太极说
周敦颐(1016-1073), 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北宋五 子”之一。著有《太极图说》、 《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
全书》。由于周敦颐号濂溪先
生,故其学说又称作“濂学”。
(2)心性论
二程在心性论上主张将性与气统一起来讨论,
从性之本而言,“性即理”(《遗书》二十二上); 从气禀而言,人有贤愚善恶之分。人心中有知,但 心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用“格物”的工夫, “格物”就是“至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而穷
理的具体途径就是读书讨论和应接事物。二程提倡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要求“合内外之
三、宋明理学的发展线索
1.按传统分类,宋明理学主要有两大派:
其一是宋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学,其中以洛学为主 干,至南宋发展到高峰,在明代仍有很大影响,并维 持着正统地位。因其主要代表为程颐、朱熹,故常称 为程朱派;又因皆以“理”为最高范畴,故又称之为 “理学”。 其二是产生于宋代,在明中期后占主导地位的以 “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为陆九渊、 王守仁,故又称为陆王派或陆王心学。广义的宋明理 学包括道学和心学。
(1)理本论 二程反对张载的气本论,提出了以“理” 为最高范畴的理本论体系,并把道、天、天命、 心、气、性、物都用理贯穿起来,认为“理” 是世界的根源,永恒的客观存在,不会因人为 而加以改变。 “理”是万事万物所根据的法则,是物质 世界的“所以然”。万物一理,“理一分殊”。 “理”还是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父子君臣封建 伦理关系的标准。
第六章 宋明时期的哲学
一、背景和概说
北宋五子是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

六、邵雍
1.邵雍,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 之誉。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 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代表作《皇极 经世》
2.最初,邵雍住在洛阳,住的是一所不能遮 风挡雨的破房子,还要奉养父母,十分艰 苦。有一次,大名府进士王豫在下大雪是 拜见他,看他庄严正坐,还不曾入睡。二 人一谈学问,大为佩服,甘愿做其弟子, 从此他名气日盛。富弼、司马光等人都十 分礼重邵雍,成为他的朋友。司马光等人 还为其集资购买园宅。
• 5.二十四岁时进入官场。
• 6.五十六岁时辞官而归,三餐或为不继,但 仍然旷达,不以为忧,五十七岁时疾发而 卒。
• 周子思想博大精深,主要表现在他的《太极图说》与《通 书》的两篇文章中。
• 太极图说 •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
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 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 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 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 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 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 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 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 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 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 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 也,斯之至矣。
• 佛教传入后大盛,尤其经过中国独创的禅宗,思想 主要是阐明心性。道教与佛、儒三足鼎立,老庄之 道讲究宇宙奥妙,为儒学诸儒所喜,以宇宙论作为 人生哲学的依据。佛教与道教文化影响深入中华精 神内核之中,儒学吸收融合佛道思想。
张载哲学思想述略

张载哲学思想述略张载是北宋开始兴起的理学奠基人之一。
理学实际上是流行于宋明六百年间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并注重道德修养的哲学思想。
理学所谓“理”,也称“天理”,既指宇宙自然的一般规律(物理),但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心性”的根本原则(性理),因而,理学又被称为“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
由于理学着重探讨天道、人道问题,故理学也称“道学”。
这里“道”的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仁义”。
南宋初,“道学”名称颇为流行,后来“理学”之称渐盛。
近几十年来,西方人喜欢称宋明理学为新儒家,以区别于先秦时期的孔、孟、荀原始儒家。
由于原始儒家的学说比较缺乏体系化的哲学论证,加之儒家在后来发展中只注重典籍名物训诂,思想上丧失了生机,与现实人生和人的精神发展日益脱离,因此,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老庄、佛道大行于世。
从唐中叶到北宋初,一些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开始批判并融合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
到北宋中期,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批判地吸收佛、道哲学思想资料,理论形态也更加系统,精致的理学思想体系终于形成,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时,为理学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及程颢、程颐兄弟,史称“北宋五子”。
在理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派。
从地域上看,主要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时期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以及明代王守仁的浙江“王学”。
从理论特征上看,理学又可划分为三大派别:即以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和陆、王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
张载的著作艰深难读,而对于张载哲学的性质,国内学者又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是唯物主义的,也有些学者认为是二元论者,这就为公允地介绍张载哲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下面,我们拟根据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解释,把张载的理学思想分为五个部分,作一点简明的阐述:1.“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辩特色的佛、道哲学体系都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
宋朝儒家理学思想

宋朝儒家理学思想宋朝是我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理学。
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②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2、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①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
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②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
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
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
《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
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
③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宋明理学的特点:1、首先是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例如“太极”、“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其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特别强调义理,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北宋五子的思想主张的总结

北宋五子的思想主张的总结北宋五子指的是苏轼、苏辙、黄庭坚、文天祥、李觏这五位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
他们在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主张,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宋五子对社会政治抱有批判的态度。
他们反对当时的统治者腐败无能,以及朝政中的怠慢和偏私现象。
他们对于社会问题和政治现象表现出了明确的关注和批评的态度,主张以道德、正义和宏大的理想来评判政治,要求君主恪守法度,重视人民利益。
其次,北宋五子对文化与教育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们提倡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发展,认为教育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文化是国家繁荣的支撑。
他们强调文人的社会责任和作为知识分子的担当,主张知行合一,弃浮华而追求真实、纯粹的文化艺术。
第三,北宋五子对历史文化传承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们重视历史的价值和对历史的学习,以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为己任。
他们关注民间文化和生活,鼓励人们发掘并保护传统文化,推崇文化自信和创新。
第四,北宋五子对人生和人性有着现实而理想的追求。
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比较积极,认为人生应该积极向上地追求美好;但同时也意识到人性的复杂和善恶并存的现实,他们强调人性的重要性和修养的培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第五,北宋五子通过诗词的创作表达了深入人心的思想情感。
他们以诗词表达批判、思考和悲愤之情,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政治的黑暗,同时又描绘了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他们努力追求文字的精炼和形象的生动,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总的来说,北宋五子的思想主张体现了对社会政治的关切,对文化与教育的重视,对历史文化传承的珍视,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以及通过诗词表达情感和呼唤良知的努力。
他们的思想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形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后世在道德伦理、文化教育、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起到了启示作用。
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

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摘要】:“万物一体”是北宋五子哲学的一个主题,它既指示天地万物在天道观向度上的某种统一,又承载着他们所企及的“仁民爱物”之人道观理想。
从理论渊源上讲,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是先秦儒家“天人合一”说的延续。
在先秦儒家那里,“天人合一”说的提出尽管以天人的相关性思考为前提,但由于问题偏向的不同,所以“天人合一”又可分为天道观意义上的“合一”与人道观意义上的“合一”。
就这两种不同意义的“天人合一”说而论,天道观意义上的“合一”以天道现象的过程性表述为基点,思考天地万物生生不已的必然性和统一性;人道观意义上的“合一”则以天道现象的泛道德思辨为前提,旨在明示人道观理想在内容上应具有关爱他人与关爱他物的一面。
受“天人合一”说的二重性影响,“万物一体”论在北宋五子那里表现为天道观与人道观两个向度。
“万物一体”的天道观向度展示了天地万物之间的本然相关和相联,在北宋五子的表述中,这种相关和相联则被引申为一种过程性的统一。
也就是说,对于北宋五子而言,“万物一体”的天道观向度之所以可能,建基于他们对天地万物生生不已现象的普遍洞察,以此为视域,天地万物普遍必然的生生不已在本体论层面被还原为一个具有动态基质的“生生之道”。
在“生生之道”成为本体的意义上,北宋五子对天地万物的生生不已展开了统一性寻思。
从现代哲学的立场看,北宋五子基于天地万物生生不已的现象探求“生生之道”的本然存在,仅仅是对自然法则所持的某种抽象偏好而已,即由天地万物具体的生生不已出发,以思辨的方式揭示了这些现象背后的过程统一性,其在理论上并不能表征涵纳万事万物的整个存在。
虽然从天地万物的生生不已出发构设“生生之道”在理论上是有限的,但是,北宋五子籍此关注“万物一体”的天道观向度也不乏其现实意义。
一方面,在佛、老并盛的境遇下,“万物一体”的天道观向度在本体论层面回应了佛教和道教对“再生”与“不死”的渲染,由此在理论基础上确保了儒家积极追寻人生意义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基于万物在天道观向度上生生不已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北宋五子展开了他们对人道观理想的普遍之思。
程朱理学—北宋五子

程朱理学—北宋五子
程朱理学也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程朱理学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到南宋朱熹达到成熟。
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河南程氏遗书》。
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至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后来的发展却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事无补的空言和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北宋五子理学中的哲学思想述论

北宋五子理学中的哲学思想述论第一篇:北宋五子理学中的哲学思想述论北宋五子理学中的哲学思想述论[摘要]:西汉武帝“罢黜百家”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思想。
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道教、佛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在回应佛、道挑战时,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宋代是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哲学思想另一个繁荣的时代,北宋时期,以周敦颐为代表的五子创立了理学。
理学,或称道学,亦称义理之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
理学分两大流派:一称程朱理学,以“二程”、朱熹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一称陆王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理学各派宗旨各异,对“本体论”、“自然哲学”、“心性伦理”和“政教方案”等方面的研究也各有侧重。
本文主要通过对宋代理学代表人物的理学思想的分析,述论其理学思想中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北宋五子哲学理学宇宙本体论精神修养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使更多的士大夫能够在文化思想领域从事工作,雕版印刷业的发达,各地大批出版书籍,使学术思想交流成为比较容易的事情。
这些都为宋代理学、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真正奠定了宋代理学中哲学的坚实基础,被称为“北宋五子”,成为理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
一、北宋理学概述理学是以儒学理想为基础,兼容批判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
而北宋中期的周教颐、邵雍、张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从而为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瑗提倡“明体达用”,主张把儒家经典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据;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为统一的封建国家作论证;石介倡言“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万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他们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
到北宋时期,以周敦颐为代表的五子创立了理学。
北宋五子是指: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宋明理学

(二)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 朱熹(集大成者) 2.理论来源: 二程+张载 3.主张和成就: (1)理气关系论(哲学思想): 先有理后有气,理气浑然一体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理学的修养论 强调“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个人修养): 强调 “仁”(社会责任心) (3)社会政治理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依据 ——道统论 (道——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统——指圣贤相传之传统)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核心 ——“正君心” 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酷吏以法杀人,后 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 之者;死于理,其谁怜 之?”——清〃戴震 翻开中国的历史一 看,上面尽写着两个字 “吃人”!
——鲁迅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 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 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性) 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 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 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 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修养的方法强调“知行合一”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 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 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 易,破心中贼难”。
材料中“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的意思 是什么?王阳(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 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元代开始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 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程朱理学::“二程”、朱熹
目的: 主要思想 重建儒家信仰 ①“理”是万物的本原,是伦理道德。 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③道德修养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北宋五子理学体系的问题

解析北宋五子理学体系的问题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1 更新时间:2011年08月27日摘要:今世论述宋明理学史的著作,可分两类。
第一类是理学家评传类,这类著作为了求全,一般都很注意揭示传主的理学体系。
第二类是宋明理学史之类的通史性著作,虽然多是人物评传的简单排列,但对传主的理学体系不太重视,不少重要学说和贡献被割弃。
不重视宋代理学的思想体系,其研究论述必然缺乏整体性,必有片面化、孤立化的缺失。
重视理学家的思想体系,而不重视其体系的原典真象,难免脱离实际地凿空立论,以讹传讹。
重视理学家的原有理学体系,是科学探讨理学史的必由之路。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我们说邵雍的理学体系是严密的,北宋理学五子的思想见解具有系统性,也是相对而言。
冯友兰先生和张岱年先生都认为:“中国哲学虽无形式上的系统,而有实质上的系统。
”[10](第二卷《中国哲学大纲?自序》,P2)张岱年先生还指出,“中国哲学书,向来没形式上的条理系统”[10](第二卷《中国哲学大纲?序论》,P4)“,中国哲学家的文章常是断片的”[10](第二卷《中国哲学大纲?序论》,P9)。
这种特点和概括,仍然适用于北宋理学五子。
但其“自定体系”和“他定体系”毕竟是客观存在、载诸文献的,毕竟比那些支离破碎的注疏类著作更具有形式上和本质上的系统性。
“最要紧的工作却正在表出其系统”[10](第二卷《中国哲学大纲?序论》,P4),并且,必须是根据原典原文,正确表出其系统。
关键词:北宋,五子,理学体系中国古代自秦代以来,受孔子“述而不作”主张的消极影响,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
因此,著述虽多,甚至可号称汗牛充栋,但理论创新较少,自成体系者更少,大都显得支离破碎。
不过,这种情况,在宋代有所改变,高明的学者多特别主张“自出义理”[1](P274)[2](第三章第四节)并付诸实践,因此在学术理论体系的创建方面获得比较突出的成绩。
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思想史界对宋代思想史的研究,存在两大缺陷:一是“从思想到思想”,脱离社会历史实际,忽视思想赖以产生和变化的历史条件与环境。
宋代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创新

宋代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创新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其哲学思想被称为“宋明理学”。
而在文学方面,宋代诗歌开创了“唐宋八大家”的时代,同时也催生了“词派”的发展。
这篇文章将探讨宋代人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创新,以及它们对当代生活的启示。
宋代哲学思想的特色宋明理学的形成,离不开前代儒学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佛学和道家的影响。
宋代的哲学思想特色在于重视经世之学,即强调知行合一、道德修养与实践结合,不仅重视理论研究,更强调实践和体验,使得哲学思想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宋代的哲学思想也贯穿了一种“实用主义”的精神,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精神要求家国情怀与道德修养相结合,总体上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宋代的文学创新宋代的文学非常丰富多彩,它的诗歌和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这个时期开创了唐宋八大家的时代。
与此同时,宋代的词也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宋词以婉转、清新、含蓄的风格著称,能够通过微妙的词藻表现出词人的内心感受与情感体验。
宋词也强调“墨臣章句,点缀其间”,即注重文学创作中的意境和象征性语言。
宋代的文学创新还体现在小品文方面,宋代小品文也是文学史上的重要门类之一。
宋代的小品文既有警世、讽刺、谴责等社会批判的作品,又有描写日常生活、记述风景和人情风物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内容丰富,形式上也比唐代更加多样化。
小品文的诞生也促进了文学语言的变革,使文学逐渐走向了白话文的方向。
宋代哲学思想与文学创新对当代的启示宋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创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它们中强调实践、注重体验和关注当下的思想和文学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开拓创新和把握当下的思路。
同时,宋代的文学也强调“点缀其间”的意境和象征性语言,这给我们启示:在任务压力和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要寻求良好的心灵空间,并通过细致入微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感受,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谈谈宋代朱熹理学的哲学思想主要著述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谈谈宋代朱熹理学的哲学思想主要著述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谈谈宋代朱熹理学的哲学思想主要著述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囗林三桥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一、大理学家朱熹的生平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生于尤溪县。
14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
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
荣登进士榜。
他一生为官九年,先后担任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湖南潭州知州、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焕章阁待制、侍讲(皇帝的老师和顾问)、知福建漳州等职。
庆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初九,逝世于考亭,归葬于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大林谷。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
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理 学

理学理学(北宋时期形成的哲学思想)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1] 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元朝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五子、南宋的杨时、朱熹、陆九渊、林希逸以及元朝吴澄、许衡、刘因、郝经、姚枢,廉希宪,张文谦,刘秉忠、赵汸、汪克宽、华幼武、吴海、戴良、李祁、张宪、梁寅、苏天爵、张昶等等、明朝湛若水、王阳明、朱得之等,广义上包含三苏、王安石、司马光等人。
他们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
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官方正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也涌现出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家,如二程、张载、周敦颐、邵康节而被称为“北宋五子”理学,或称道学,亦称义理之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
理学,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理而名。
道学,以当时流行称谓、且《宋史》有《道学传》而名。
又因其始兴于宋代,又称宋学,与汉学相对。
理学分两大流派:一称程朱理学,以“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朱熹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一称陆王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今人又有三派之说:气本论一派,以张载为代表;理本论一派,以程朱为代表;心本论一派,以陆王为代表。
理学各派宗旨各异,对“本体论”、“自然哲学”、“心性伦理”和“政教方案”等方面的研究也各有侧重。
理学,则概括了宋元明儒学之共总特点[2]宋明六百年儒学之发展,世人称之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之“理”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道理、理论或义理。
对其若不中肯定位,即显空泛,而难以抓住其实质,更不能了然其与先秦儒家之关系。
宋明理学是“性理之学”,它是亦道德亦宗教,道德与宗教的合一。
北宋五子

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
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四年,即公元1011年,卒于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岁。
他生于河北范阳,后随父移居共城,晚年隐居在洛阳。
邵雍,虽然不象三国的诸葛孔明那样家喻户晓,但是,无论从才干和品德来讲,他都不亚于诸葛亮。
只不过,因为长期隐居,名字不被后人知道而已。
宋朝理学鼻祖之一的程颢曾在与邵雍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人称“邵夫子”、“家先生”。
葬洛阳市伊川县平等乡西村西2公里处,墓地1964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等有邵夫子社恢复安乐书院,在常安镓老师的倡议下,成立伊川县邵雍研究会,今年是邵雍千年诞辰,将举办大型活动。
目前,安乐佳城(墓地)前开辟广场,硬化道路,广植树木,引入水源,民众广泛关注。
少年时,邵雍就胸怀大志,发愤刻苦读书,于书无所不读。
据《宋史.邵雍传》记载:邵雍"始为学,即坚苦自励,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后来,为了增长见识,他还游学四方,越黄河、过汾河,涉淮水、渡汉水,到过齐、鲁、宋、郑等各地,回来后,说道"道在是矣。
”于是就不再云游。
当时有高人李挺之,见其好学不倦,就传授了他《河图》、《洛书》、《伏羲八卦》等易学秘奥。
以邵雍的聪颖才智,他融会贯通、妙悟自得,终于成为一代易学大师,风靡遐迩的鸿儒。
他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独特的宇宙观,对于天地运化、阴阳消长的规律了如指掌。
《宋史》记载道:他对于"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都能"深造曲畅”,通达不惑,而且"智虑绝人,遇事能前知”。
北宋理学的另一位始祖程颐说他:"其心虚明,自能知之”。
于是,他著书立说,撰写了《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等著作共十余万言。
他认为历史是按照定数演化的。
他以他的先天易数,用元、会、运、世等概念来推算天地的演化和历史的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五子理学中的哲学思想述论[摘要]:西汉武帝“罢黜百家”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思想。
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道教、佛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在回应佛、道挑战时,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宋代是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哲学思想另一个繁荣的时代,北宋时期,以周敦颐为代表的五子创立了理学。
理学,或称道学,亦称义理之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
理学分两大流派:一称程朱理学,以“二程”、朱熹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一称陆王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理学各派宗旨各异,对“本体论”、“自然哲学”、“心性伦理”和“政教方案”等方面的研究也各有侧重。
本文主要通过对宋代理学代表人物的理学思想的分析,述论其理学思想中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北宋五子哲学理学宇宙本体论精神修养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使更多的士大夫能够在文化思想领域从事工作,雕版印刷业的发达,各地大批出版书籍,使学术思想交流成为比较容易的事情。
这些都为宋代理学、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真正奠定了宋代理学中哲学的坚实基础,被称为“北宋五子”,成为理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
一、北宋理学概述理学是以儒学理想为基础,兼容批判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
而北宋中期的周教颐、邵雍、张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从而为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瑗提倡“明体达用”,主张把儒家经典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据;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为统一的封建国家作论证;石介倡言“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万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他们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
到北宋时期,以周敦颐为代表的五子创立了理学。
北宋五子是指: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是理学开创者。
北宋五子的基本理论是:(1)周敦颐建构了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依据;(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挂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3)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4)程颢、程颐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为“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
二、宇宙发生论(一)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周敦颐是第一个讲宇宙发生论的哲学家。
号濂溪先生(1017一1073年),道州人。
作《太极图说》。
他指出:“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将生成论与本体论相结合,认为太极作为天地万物之始基,在阳变阴合之中化生万物,有作为天地万物之本体,构成了天地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
“易传”的《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图说》就是这个观念的发展。
它虽然很短,却为后来的宇宙发生论奠定了基础,这成为后来朱熹的宇宙发生论的基本提纲。
周敦颐还是宋代理学的发展方向并制订抽象思维和伦理学雏形的理学奠基人(二)邵雍的宇宙发生论另一个讲宇宙发生论的新儒家哲学家是邵雍,号康节先生(1011一1077年),今河南省人。
他的宇宙发生论,也是由《易经》发展而来,也是利用图解说明他的理论。
邵雍是宋代最奇特、最有创造性、自成一个宏大体系的思想家。
其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
在《易纬》中,有所谓“卦气”说,认为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在一年中各有一段时间“用事”。
按照卦气说,十二月的每一月,各在几个卦的管辖之下,其中有一卦是“主卦”,又名“天子卦”。
这十二卦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循环。
阴达到极盛,下一卦的第一天便出现阳。
阳逐步上升,一月一月地、一卦一卦地越来越盛。
一直达到极盛。
于是下一卦的第一爻又出现阴,逐步上升而达到极盛。
接着又轮到阳生,一年内的循环,各卦的循环,又重新开始。
这样的循环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进程。
邵雍关于宇宙的理论,进一步阐明了关于十二主卦的理论。
为了说明这个过程,邵雍画出如下的图:太柔太刚少柔少刚少阴少阳太阴太阳柔刚阴阳静动图的第一层或最下层,表示两仪。
在邵雍的系统中,两仪不是阴阳,而是动静。
第二层,与第一层连着看,表示四象。
在邵雍的系统中,阳不是以一条连线“─”表示,而是以两条一连结“=”表示。
四象中的阴不是“──”、而是“==”。
全部八卦的顺序为:乾三,兑三,离三,震三.巽三,坎三、艮三,坤三。
八卦各代表一定的原则或势力。
这些原则,实体化为天、地及宇宙万物。
邵雍说;“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
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
静之始则柔生焉。
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
”这就是邵雍的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第一层下面的空白就象征着太极。
邵雍写道:“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
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三)、张载的宇宙发生论张载,号横渠先生(1020一1077年),今陕西省人。
在他的宇宙发生论里,特别强调“气”的观念,它在后来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和形上学的理论中,越来越重要。
在新儒家的哲学中,“气”宇的意义有时候很抽象,有时候很具体,随着具体的哲学家们的不同系统而不同。
张载说的“气”,是它的具体的意义,是指物理的物质,一切存在的个体的物,都是用它造成的。
张载,同前人一样,以“易传”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句话为其宇宙发生论的基础。
但太极不是别的,就是气。
他的主要著作《正蒙》中写道:“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太和是气的全体之名,又被形容为“游气”。
浮、升、动之性都是阳性;沈、降、静之性都是阴性。
气受到阳性的影响,就浮、升;受到阴性的影响,就沈、降。
这就使得气永远在聚散。
气聚,就形成具体的万物;气散,就造成万物的消亡。
在《正蒙.西铭》中,张载以为,由于宇宙万物都是一气,所以人与其他的物都是同一个伟大身躯的一部分。
我们应当事乾(天)如父,事坤(地)如母。
把一切人当作自己的兄弟。
我们应当推广孝道,通过事奉宇宙的父母(即乾坤父母)而实行孝道。
事奉宇宙的父母也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每一个道德行为,只要对它有觉解,就是一个事奉宇宙的父母的行为。
《西铭》,将儒家对人生的态度,与佛家、道家、道教对人生的态度,清楚地区别开来。
他既不求在此过程以外,如佛家那样追求破除因果,结束生命;又不求长生不老,如道教那样追求修炼身体,尽可能地长留人世。
所以他只求过正常的生活。
他活着,就做作为社会一员和作为宇宙一员的义务需要他做的事;一旦死去,他就安息了。
他做每个人应该做的事,但是由于他的觉解,他做的事获得了新的意义。
二、“二程”的哲学思想程颢,字伯淳,(1032~1085)号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1033~11070号伊川先生。
程氏兄弟是今河南省人,为周敦颐的两个学生。
主要著作有《遗书》,《易传》、《经说》、《粹言》等。
北宋公元11世纪下半叶,新儒家分成两个主要的学派,创始人即为程颢、程颖,他们号称"二程"。
弟弟程颐开创的学派,由朱熹完成,称为程朱学派,或"理学"。
哥哥程颖(开创的另一个学派,由陆九渊继续,王守仁完成,称为陆王学派,或"心学"。
这两个学派争论的主题乃是哲学的根本问题,用西方哲学的术语来说,这个问题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人心(或宇宙的心)创制的。
(一)、唯心主义天理观1、二程"理"的观念道家的"道"是统一的最初的"一",由它生出宇宙的万物。
"易传"的道则是多,它们是支配宇宙万物每个单独范畴的原则。
正是从这个概念,程颢推导出"理"的观念。
"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两个名词,源出"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在程朱的系统中, "理"是"形而上"的"道",也可以说是"抽象"的;"器",程朱指个体事物,是"形而下"的,也可以说是"具体"的。
照程颐的说法,理是永恒的,不可能加减。
"形而上"的世界中没有具体事物,"万象森然",因为其中充满全部的理。
全部的理都永恒地在那里。
2、理——气——物的哲学体系二程认为,万物都由气生成,气是构成万事万物的质料。
但理才是世界万事万物最后的根据。
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
理决定气,气从属于理。
宇宙的模式是按理——气——物的形式建立的,在这一模式中,理是宇宙的本体,它通过气的运动变化来生成万事万物。
万物产生于气,而以理为最终极的原因和根据,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自然观。
3、格物穷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在二程以理为万物之本的哲学思辨结构中。
“理”这个绝对精神本体就是马克思所指斥的“无人身的理性”,理跟自己的“对置”,即这一哲学体系中理与万物的关系。
由于万物一理,故对于本体自己跟自己对置的客体的认识,也即可以返回到它的本源。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本体的“自己跟自己结合”,也即是二程格物穷理认识的实质,包含以下方面:格物致知。
要具体去认识万事万物,才能获得事物之理;穷理。
二程格物致知的目的便是穷理。
所谓穷理,简单地说即穷究事物的道理。
在二程那里,其意义却不止如此。
他们说的穷理有两层意义:探究事物的规律和本体。
;穷理的第二方面内容即穷究天地人物共同的本性;知行观:知本行末。
“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终之,须以知为本。
“;知先行后。
“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明”。
三、心性及伦理佛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佛。
怎样成佛,是那个时代的人最关心的问题。
新儒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为儒家的圣人。
佛家的佛与儒家的圣人,区别在于,佛必须在社会和人世间之外提高精神修养,圣人则必须在社会关系之内提高精神修养。
(一)周敦颐之“无欲”、“静虚”、“动直”"主静"就是"无欲"的状态。
照新儒家的说法,心无欲,则如明镜,总是能够立即客观地反映面前的任何对象。
镜的明,好比心的"明";镜的立即反映,好比心的"通"。
心无欲,则对于外来刺戟的自然反应,落实在行动上都是直的。
由于直,所以"公";由于公,所以一视同仁,也就是"溥"。
这就是周敦颐提出的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也就是像禅僧的方法一样:自然而生,自然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