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研究

合集下载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分类及创作特征探究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分类及创作特征探究
也 改 编 了 同 名 钢 琴 曲等
2对 交响 乐或 管 弦 乐 的 改 编 .

般 音 乐 会 多 为 综 合 性 音 乐 演 出 : 器 乐 独 奏 、 乐 独 有 声
唱 或 器 乐合 奏 、 乐 合 唱 等 是 他 首 创 了器 乐 独 奏 音 乐 声
这 类 乐 曲本 是 由 交 响 乐 队 演 奏 出 来 .气 势 恢 弘 . 音 会 这 种 形 式 . 时 . 琴 独 奏 会 常 在 舞 台上 放 置 两 架 钢 那 钢 乐 感 人 至深 。 但 经 过 李 斯 特 的改 编 后 . 然 具 有 独 特 的 琴 , 替 演 奏 。 仍 交 魅 力 。 例 如 : 多 芬 的 9部 交 响 乐 , 辽 兹 的 《 想 交 响 贝 柏 幻 在 1 纪 . 琴 显 然 已成 为 无 所 不 能 的乐 器 由 于 9世 钢 钢 琴 改 编 曲 的盛 行 . 钢 琴 家将 其 他 音 乐 类 型进 行 改 编 使 成 为 一 种 流 行 趋 势 , 歌 剧 、 曲 、 内 乐 、 队 序 曲 及 如 歌 室 乐
更 多 样 。其 中 , 自己 的 作 品 , 有 大 量 其 他 作 曲 家 的音 乐 音 乐 语 言 、 为 多 变 的 音 乐 织 体 形 式 为 原 作 的精 神 表 达 有 也 锦 上 添 花 。这 类 作 品有 : 利 尼 的 《 教 徒 》 多 尼 采 蒂 的 贝 清 、 作 品 他 常 常 将 钢 琴 曲 改 编 成 为 管 弦 乐 或 是 交 响 乐 . 有
拉美 莫尔 的露 契亚》 威 尔第歌剧 《 臣》 游 吟诗人 》 、 弄 《 改 时也把其 他类 型的音乐作 品改编成 为钢琴 曲 当然 . 作 《 莫 唐 璜 《 改 瓦 为“ 琴 之王 ”“ 编之 王 ” 钢 、改 的李 斯 特 . 多 的 是 对 钢 琴 编 曲 、 扎 特 歌 剧 《 . 》 费 加 罗 的 婚 礼 》 编 曲 、 格 更

浅析李斯特改编曲《奉献》的音乐特征与演奏版本比较

浅析李斯特改编曲《奉献》的音乐特征与演奏版本比较

2019年10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Oct.2019第36卷第10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Vol.36㊀No 10浅析李斯特改编曲«奉献»的音乐特征与演奏版本比较张㊀艳(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ꎬ武汉430205)摘㊀要:李斯特改编舒曼的艺术歌曲«献词»ꎬ情感真挚动人ꎬ旋律质朴优美ꎮ李斯特恰如其分的钢琴改编ꎬ把这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巧妙的 移植 到钢琴上ꎮ高超器乐化的表现手法层层渲染ꎬ将真挚美好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ꎮ这首歌曲改编曲既有着舒曼浪漫音乐气质的 灵魂 ꎬ又披着一件带有典型李斯特风格烙印的 华服 ꎮ本文在研究作品艺术特点的基础上ꎬ收集比较了范克莱本㊁郎朗两种较有代表性的演奏ꎬ为李斯特改编曲的演奏作深入探讨ꎮ关键词:改编曲ꎻ李斯特ꎻ奉献ꎻ演奏版本㊀㊀收稿日期:2019-09-01㊀㊀作者简介:张㊀艳(1981-)ꎬ女ꎬ湖北武汉人ꎬ讲师ꎬ硕士ꎬ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与教学ꎮ中图分类号:J624.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 ̄344X(2019)10 ̄0057 ̄03㊀㊀弗朗茨 李斯特一生处于浪漫主义巅峰时期ꎮ他拥有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ꎬ在文学㊁戏剧㊁绘画等姐妹艺术上广泛涉猎ꎬ个性豁达创作大胆ꎬ因此在所创作的钢琴作品遍布各种体裁ꎮ其中根据其他作曲家作品进行再创造的钢琴改编曲ꎬ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ꎬ至今在各种音乐会上频繁上演ꎬ也是研究其丰富钢琴表现力的重要内容ꎮ«奉献»是其中改编得很成功的一首作品ꎬ它将舒曼浪漫的音乐语言和李斯特擅长的钢琴改编手法完美恰当地融合ꎬ具有较高的演奏及理论研究价值ꎮ一㊁舒曼浪漫的音乐语言罗伯特 舒曼是与李斯特同时期的一位作曲家㊁音乐评论家ꎮ从小良好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感染和熏陶ꎬ使他的音乐创作往往志趣高雅ꎬ具有浓郁的文学性和抒情性ꎮ他与克拉拉的恋爱经历波折ꎬ一直是他音乐创作的源泉之一ꎬ因此在他两百多首艺术歌曲中ꎬ美好的爱情是表现得最多的主题ꎮ这首«献词»选自著名歌曲集«金桃娘»ꎬ是舒曼献给克拉拉的新婚礼物ꎮ歌词中吐露出经过抗争获得爱情的欣喜与甜蜜ꎮ你是我的生命ꎬ是我的心ꎮ你是我的欢乐和痛苦ꎮ你是大地ꎬ我在那里生活ꎻ你是天空ꎬ我在那里飞翔ꎻ你是坟墓ꎬ在那里我永远将苦闷都埋葬歌词选自吕格特为自己与妻子喜结良缘时发表的诗集«爱之春»中的诗ꎬ运用极致的比喻ꎬ述说着他克拉拉无穷的爱恋ꎮ旋律亲切流动ꎬ气息悠长ꎬ诗意㊁旋律㊁节奏完美融合ꎬ宛如沉浸在爱河里伴侣间亲密的耳鬓私语ꎮ情绪从平静到激动ꎬ运用了离调和转调的手法ꎬ很好的兼顾了圣洁㊁庄肃㊁激情的情感ꎬ极具浪漫主义音乐特点ꎮ同时钢琴伴奏与歌曲曲调㊁歌词结合紧密ꎬ是其艺术魅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ꎮ«献词»第一段流动的分解和弦和第二段安静的柱式和弦的织体与歌词意境氛围完美融合ꎬ因此都被李斯特直接借用到钢琴改编曲中ꎮ见谱例1ꎮ75㊀㊀二㊁李斯特高度器乐化的处理手法李斯特对舒曼艺术歌曲«奉献»的改编在曲式结构㊁调性㊁织体上做了很大的保留借鉴ꎬ同时运用了丰富的钢琴变奏技巧铺垫拓展最后的高潮ꎬ使全曲情感表达更加充沛饱满ꎮⅠⅡⅢ(高潮)引子+A+A1B+连接段A2+A3+尾声1-3132-4848-74降AE-降A降A㊀㊀Ⅰ段李斯特将原声乐歌曲中的旋律和钢琴伴奏糅合为四声部的复调ꎬ既兼顾了分解和弦流动的背景效果ꎬ又在中高音乐轻柔地突出了旋律ꎮA部分1-15小节主题旋律在上声部温柔地吟唱ꎬA1部分16-31小节旋律出现在低声部ꎬ伴奏也加厚为双音分解和弦ꎬ情绪上更深沉醇厚ꎮ随着情绪的激动热烈ꎬ色彩和弦Ⅰ7出现在主题旋律的最高点上(第23小节)ꎬ双音分解和弦也是层层向上涌动ꎬ然后又急转直下ꎬ逐渐消失ꎬ为温柔抒情的第一段增添了新的色彩ꎮⅡ段歌词是 你是安静ꎬ你是和平 ꎮ在中声部安静的柱子式和弦的背景上ꎬ情绪转为庄严圣洁ꎮ李斯特在改编过程中ꎬ运用高度器乐化的多声部织体ꎬ若隐若现的低声部线性进行ꎬ更是增添了细腻的和声色彩ꎮ连接段从E大调又转回到降A大调后ꎬ梦幻似的琶音为高潮的第Ⅲ段做好了铺垫准备ꎮⅢ段在舒曼的艺术歌曲中只是对第一段的再现ꎮ然而李斯特通过高超的变奏改编手法ꎬ将这一段推向了全曲的高潮ꎮ前面一次又一次的激动的情感ꎬ在这里形成了发自肺腑的讴歌ꎮA2部分50-58小节力度为fꎬ旋律在低音区以和弦的形式在饱含深情歌唱ꎬ高声部上下飞扬翻滚的琶音如同跌宕起伏的心绪ꎬ表现出按捺不住㊁澎湃激扬的激情ꎮ到此李斯特的情感似乎还未得到完美的表达ꎬ于是在A3部分59-68小节又以fff的力度ꎬ以和弦形式ꎬ高亢地讴歌着这神圣高贵的爱情ꎬ气势磅礴摄人心魄ꎬ到达震撼心灵的美好境界ꎮ而后由一个fp转到平静的尾声直至结束ꎮ三㊁ 灵魂 与 外衣1.改编曲的类别繁多ꎬ对术语名称有不同的学术界定ꎮ有的认为arrangement和transcription完全一样ꎬ有的认为不能互换ꎮ«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认为transcription应该包含于arrangement之中[1]ꎮ而李斯特对于改编曲的创作中有明确的分类: 我是第一个把改编曲(arrangement)分为transcription和paraphrase的人ꎬ籍此来定义改编曲(arrangement)中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重要分项 [2]ꎮ按李斯特的分类标准ꎬ这首«奉献»属于钢琴改编曲(arrangement)中典型的transcriptionꎮ他在改编中高度重视舒曼的声乐原著ꎬ高度还原了原作品的旋律㊁曲式㊁和声㊁调式㊁伴奏织体等素材ꎬ忠实地保留了原作品浪漫诗意性的意境ꎬ保持了原作品的 灵魂 ꎮ这也是李斯特一贯的艺术审美追求 诗意与内心情感的共鸣 ꎮ2.李斯特在尽力保持原作品 灵魂 精髓的同时ꎬ也在不断尝试拓展钢琴的艺术表现力ꎬ其改编为原作品披上了华丽的 外衣 ꎮ第一㊁二段多声部的处理手法丰富多样ꎬ和声色彩变化细腻ꎮ第三段高潮部分ꎬA2段变奏50-58小节运用了即兴的琶音织体使主题华丽灵动ꎬA3段变奏59-68小节将主题旋律用八度和弦形式加厚ꎬ左手采用三连音的柱式和弦ꎬ意图在钢琴上再现交响乐队般的辉煌齐奏效果ꎮ这种层层铺垫渲染直至最高潮的发展手法ꎬ在«奥伯曼山谷»㊁«日内瓦之85钟»等作品也多次运用ꎮ这些器乐化的改编手法扩展了原作品的规模ꎬ加深了艺术表现力ꎬ带有李斯特一贯追求的辉煌乐队化㊁戏剧化效果特点ꎮ四㊁«奉献»不同演奏版本的研究«奉献»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得钢琴演奏家们的青睐ꎬ中外演奏版本都很多ꎮ笔者在多场音乐会中聆听过此曲ꎬ在优酷视频中比较常见的有如范克莱本㊁顾圣婴㊁郎朗㊁李云迪㊁陈萨等演奏版本ꎮ本文选用了演奏处理差异最大㊁最具代表性的范克莱本㊁郎朗两种版本进行比较分析ꎮ原声乐歌曲演唱时长大概是两分钟左右ꎬ经过钢琴改编后在作品规模上进行了扩充ꎮ两个演奏版本在演奏总时长上差异明显ꎮ由于浪漫派作品在演奏处理中rubato(弹性节奏)较多ꎬ所以本文从演奏时长上ꎬ进行了如下研究分析:Ⅰ段演奏时长(分钟)Ⅱ段演奏时长(分钟)Ⅲ段演奏时长(分钟)全曲演奏时长(分钟)范克莱本01:2800:4901:2703:44郎朗02:1300:5801:5705:07㊀㊀由上图可见ꎬ同一首作品两种版本在演奏时长上相差较大ꎮ范克莱本与原声乐作品的歌唱速度较接近ꎬ第Ⅰ段由中速开始ꎬ分解和弦伴奏流动亲切ꎬ旋律声部如同饱含深情的诉说ꎮ在第10-11ꎬ第23-24出现的离调和弦及几处渐慢(rit)ꎬ范克莱本演奏得都如行云流水一般ꎬ力度层次变化丰富ꎮ他将各段落间的衔接处理得紧凑而自然ꎬ第Ⅱ段庄重的柱式和弦由p开始ꎬ然后逐步激动过渡到第Ⅲ段ꎮ在第Ⅲ段ꎬ范氏无懈可击的演奏技巧完美地再现出洪流般的琶音和如交响乐队齐奏版的高潮ꎮ总体上说范克莱本的演奏情感真挚饱满㊁酣畅淋漓ꎬ带有明显的李斯特音乐风格标签ꎮ郎朗的演奏诠释虽然在速度上完全不受声乐歌曲影响ꎬ但其浪漫梦幻的细节处理则很好地把握住了舒曼音乐风格的精髓ꎮ与范氏相比ꎬ郎朗将第Ⅰ段演奏得更加细腻内敛ꎬ他以行板速度演奏ꎬ连奏的旋律声部舒缓得像弦乐一般ꎬ如同心底静静流淌的私语ꎮ在Ⅱ㊁Ⅲ段复杂的多声部段落中ꎬ不仅主题旋律突出ꎬ而且能听到演奏者有意在强调的隐伏支声部ꎬ如35-36小节ꎮ在情绪转换㊁段落衔接㊁离调色彩性和声和几处渐慢的拉伸处理上ꎬ郎朗演奏得更加自由ꎬ旋律线更加条气息悠长ꎬ更具梦幻的浪漫主义色彩ꎮ李斯特的改编曲«奉献»既保持了舒曼浪漫的音乐气质ꎬ又运用了丰富的钢琴变奏手法将主题提高升华ꎬ在篇幅规模上扩充创新ꎬ在音乐感染力上层层渲染ꎮ这是一首主题与形式完美融合㊁赋予魅力的优秀的改编作品ꎬ给人无限的美好遐想和强烈的心灵冲击ꎬ因此激发着更多演奏者们的演奏诠释探索!参考文献:[1]StanleySadie.TheGroveDictionaryofMusicandMusicians:arrangement&transcription[M].USA:OxfordUniversityPressꎬ2004:65ꎻ692.[2]AlanWalker.LisztandtheSchubertSongTranscriptions[J].TheMusicalQuarterlyꎬ1991ꎬ75(4).[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ꎬ2007:238.[4]施忠ꎬ韩思敏.重构与超越 李斯特-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改编曲探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ꎬ2014(3):72.[5]程媛媛.浅谈李斯特的改编曲«奉献»[J].戏剧丛刊ꎬ2014(5):62.责任编辑:彭雷生OntheFeaturesofLiszt sAdaptedMusicDedicationandComparisonofPerformanceVersionsZHANGYan(SchoolofArtandMusicꎬ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ꎬWuhan430205ꎬChina)Abstract:Schumann ssongDedicationadaptedbyLisztissincereꎬmovingꎬplainandmelodious.Lisztadapteditintopianomusicappropriately.Theexcellentvocalmusicworksisskillfullytransplantedtothepiano.Superbinstrumentalperformancetechniquesareusedtoaddtotheeffect.Sincereandbeautifulemotionsarefullyexpressed.ThissonghasbothSchumann sromanticismandLiszt sgorgeousness.OnthebasisoftheartisticfeaturesoftheworksꎬthispapercomparesVanCleburne sperformanceandLanglang stomakeanin ̄depthdiscussionontheperformanceofLiszt sadaptedmusic.Keywords:adaptedmusicꎻLisztdedicationꎻperformanceversion95。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的演奏分析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的演奏分析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的演奏分析【摘要】本文结合《弄臣》的时代背景和李斯特改编曲的由来,从触键、音乐情绪、速度与力度、节奏、指法、踏板等方面对其演奏进行阐述,浅谈如何更好地演奏钢琴改编曲《弄臣》。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演奏分析钢琴改编曲《弄臣》源自威尔第歌剧《弄臣》中第四幕著名的四重唱咏叹调《赞美你,美丽的爱神》,李斯特凭借其高超的钢琴演奏与改编技术,将四重唱咏叹调《赞美你,美丽的爱神》成功改编为一首极具艺术感染力的钢琴曲,用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重新诠释了威尔第歌剧中经典的一幕。

作为一首改编曲,却被全世界的钢琴家争相演奏,由此可见其改编之成功。

作为浪漫主义时期声名显赫的音乐家,弗朗兹·李斯特(1811-1886)不仅是钢琴家,同时还有着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教育家以及音乐社会活动家等称号。

作为一位钢琴家,其精湛的演奏技艺曾轰动一时,他极大地开发了钢琴这件乐器的潜力,对当时整个欧洲的钢琴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钢琴改编曲是李斯特钢琴作品的一大特色,歌剧、交响曲、室内乐,幻想曲、变奏曲、练习曲等体裁都曾被其改编过,可以说李斯特使钢琴这件“乐器之王”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在李斯特生活的时代,欧洲的歌剧发生了飞跃式的进步,伟大的歌剧作家与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

作为一位音乐家,李斯特对歌剧也有着非同寻常的热情,以歌剧作品为素材来创作钢琴改编曲变成了他的一大乐趣。

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李斯特进行了一个新层次的创作,将声乐作品器乐化,使得经过其改变的作品焕发了别样的魅力。

可以说,李斯特以歌剧作为素材进行改编的钢琴改编曲对当时歌剧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曲开头第1小节为连续八度的十六分音符,演奏时应注意情绪是活泼但又充满幻想的,八度均为跳音,且手不要抬得太高,手指尽量贴键盘,这样可以确保八度的准确性。

第2小节情绪激动不安,要注意掌握节拍,由于此小节为乐曲开始部分,一定要控制速度,为后面的演奏做准备。

李斯特的钢琴曲《弄臣》艺术特征浅析

李斯特的钢琴曲《弄臣》艺术特征浅析

李斯特的钢琴曲《弄臣》艺术特征浅析摘要:《弄臣》是一首备受大众喜爱的钢琴改编曲目,此首曲子属于是李斯特本人杰出的改编作品。

本文将立足于实际角度,对李斯特钢琴曲《弄臣》的艺术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述,希望借此剖析该作品中的创作手法及音乐美学色彩表现,并供业界同仁借鉴。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曲;《弄臣》;艺术特征;分析;研究李斯特出生在匈牙利雷汀,是世界卓明作曲家和钢琴家,他亦是伟大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更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为优秀的典型人物之一。

李斯特尤为擅长对异国情调加以描述,《弄臣》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在创作这首曲目时酌情增加了异国风味的旋律,这样更易引发受众共鸣。

本人认为:钢琴曲本身能够衬托出彼人物的生活情况,总的来说钢琴曲的创作初衷就应该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所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就显得至关重要,让更多受众可以了解真实的历史,而唯一可以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之一便是歌剧,李斯特的《弄臣》就如一颗闪亮的星,始终照耀在艺术的天空中。

一、《弄臣》的创作手法第一,色彩性与装饰性的处理。

《弄臣》曲目中出现的降六级音阶的运用,再加上由此出现的调性游移,我们能够从中审视出李斯特本人对待作曲改编的严谨态度,也就是关键的改动一定要有合理的解释才行。

曲目中对降六级音阶的重复使用,以及在调性上的呼应,我们便可得知其在整个作曲结构中的意义,也会被李斯特的创作技巧所折服。

第二,钢琴化与交响化处理。

在《弄臣》曲目中,公爵唱段渗透在整部作品中,属于是全曲的主线,此处和歌剧原著保持一致,但在听到吉尔达的痛哭和玛达莱娜的嘲讽以及里戈莱的仇恨之声后,这一段优美至极的情歌就被置于次要角色之中。

李斯特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针对公爵唱段并未增添其他内容,其中只有歌唱旋律和管弦乐部分的伴奏,并且在重复本唱段时增加了很多分解和弦,之后在此基础上也毅然决然的剔除了管弦乐伴奏。

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包含炫技成分的装饰性华彩,和整首曲目的旋律深入融合到了一起,使得旋律空间得以拓宽,让作品的艺术魅力被无限放大。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水上吟》是著名钢琴家和作曲家李斯特所改编的一首古曲,这首曲子也被视作李斯特改编曲中的代表作之一。

那么,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有哪些独特的音乐特色呢?
首先,李斯特在改编这首曲子时,采用了他自己的风格和创意,运用了音乐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方法,运用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技巧和效果,使原本平淡的古曲变得更加华丽且充满了情感和表现力。

其次,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中的节奏感非常强烈,每个音符都非常清晰明了,旋律通过充满节奏的对话交流和连续变换,呈现出多样化的音乐景象和丰富的变化。

此外,李斯特在改编曲中还加入了许多具有戏剧性和表现力的效果,例如演奏者可以使用另外的手轻抚琴键并在右手飞快地弹奏的同时,在左手喷发出多种多样的音乐元素,这样可以展现出音乐动态感非常强烈的效果。

也有些时候,演奏者可以使用一个手指弹奏一段旋律,然后再使用另一个或者多个手指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层次感和和谐性。

最后,在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中,我们还可以听到一些非常典型的李斯特式的技巧,例如使用复音和和音、加入各种各样的颤音、滑音和极度迅速的指法来体现出曲子中的丰富层次感和动态变化,也有时候将某些段落演奏的很缓慢,或者用更强烈的脉动感和力度来强调音乐情绪的变化。

总之,在《水上吟》这首曲子中,李斯特展现出了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及技能,在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同时,也通过创造性的改编进一步提高了这首曲子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浅析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的音乐特征

浅析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的音乐特征
改编 手 法 进 行 适 当创 作 ,扩 展 了 原 曲 的 内涵 , 表 现 出更 为 热 烈 、激 情 、 色彩 斑 斓 的情 绪 对 比 ,达 到 了与 歌 剧 原 作 同样 的戏 剧 性 效 果 。
同时还 向安东 尼奥 ・ 萨 列学 习作 曲。李 斯特在 1 8 2 2 年i 2 月i 日首次
=. ( ( 弄 臣》 的音乐结构和音乐特征分析
钢琴曲 《 弄 臣》S . 4 3 4( 也 可 以称 为 《 音 乐会 自由改编 曲》
P a r a p h r a s e d e c o n c e r t ), 其属于 李斯特 1 8 5 9 年 依 照 威 尔 第 歌 剧 《 弄 臣》 ( R i g o 1 e t t o )当 中第 四 幕 的 一 首 四重 唱 《 赞 美 你 , 爱 情

歌剧 《 魔鬼罗伯 》中 的 “ 地狱 圆舞 曲”改编 的钢琴 曲,根据瓦格纳
《 特里斯坦 与伊索尔德 》中的 “ 伊索尔德 的 ‘ 爱将死 ’ ”以及根 据
威 尔第 《 弄 臣》中的 “ 四重 唱 ”改 编 的钢 琴 曲 。李 斯 特 在 自 己 改 编 创 作 过 程 中 , 尽 量 展 现 出 自 由 、弹 性 的 结 构 与 抒 情 、 婉 转 的旋 律 ,
应 用 一 种 创 新 的 模 式 ,使 得 钢 琴 的 潜 能 得 到 充 分 的 发 挥 , 在 整 个 欧 洲 钢 琴 界创 造 了 一个 全 新 的钢 琴 世 界 。
曲的学 习 。1 9 2 4 年 ,在 帕埃 尔 的影 响 与指 导下 ,李斯 特创 造歌剧
《 唐 ・桑科》 ( S . 1 ) , 这部 歌剧顺利 的通 过 了歌剧 审稿委员会 ,是 李斯特首个 ,也是 唯一一 个歌剧。在1 8 2 5 年l O 月1 7 日,《 唐 ・桑科》 在 巴黎 连续进行 四天的上演 ,获得 了 巨大 的反 响 。尽管后来 人们认 为 《 唐 ・ 桑科 》这 部作品 的成熟度 不足 ,但对 于当时年仅 1 3 岁的李 斯特而 言, 《 唐 ・ 桑科》 已经充分证明 了李斯特 的才 华横 溢。 从钢琴家 的层 面来看 ,李斯特本身登 峰造 极、炉火纯青 的钢琴 能力使 得人们尊称其为 “ 钢琴之王 ” 。 从作 曲家 的层 面来看 ,李斯特

浅谈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狩猎》的创作风格与演奏分析

浅谈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狩猎》的创作风格与演奏分析

的演奏技巧,对李斯特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1831年,李斯特在听完帕格尼尼的演奏会后,被帕格尼尼高超的技艺、丰富的感情、华丽的演奏风格以及他的激情所感染,立志要成为和帕格尼尼一样出色的演奏家。

所以李斯特在《狩猎》这首作品中运用了许多炫技的手法,也始终保持着一种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给人塑造了画面感,如:作品第一乐段开始的旋律部分模仿长笛的音色,体现出音乐多元化的形象。

紧接着音区提高一个八度,旋律出现在高音区,音色明亮清脆、晶莹剔透。

描绘出一幅太阳刚刚升起阳光穿过树枝照到森林里,森林里不断传来小鸟清脆地叫声然后猎人们骑着马儿出现在森林里的场景。

在中音区旋律上,作曲家在和声上进行了填充,使伴奏丰富起来。

仿佛是狩猎者骑马时给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感觉,展现出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第五乐段中的“刮奏”是李斯特运用的不常出现的创作手法,他的这部分设计具有幻想色彩。

每一次刮奏音色不同,好像是凸显出这次狩猎的复杂。

一次刮奏代表一次的失败,虽然每次失败但猎人仍然坚持从头再来,说明了当时人们即使遇到困难,仍要战胜困难。

也表现出人民对自由、美好的向往。

李斯特曾说过,他改编曲子的目的就是要把各个时代优秀的音乐和歌曲作品更好地创新发展并传播下去,以便让人们更有兴趣地去了解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钢琴改编曲《狩猎》把原本作曲家的不同风格进行了提取与融合,使得这首作品不仅仅有旋律上的激情澎湃和跳跃,更具有他的炫技手法和浪漫主义的风格。

他也用音乐表达了对匈牙利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无限的憧憬。

(二)创新性的创作风格李斯特除有浪漫主义风格外,还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的创作风格。

在《狩猎》这首作品中,很容易发现他改善了和声在以往的曲子中偏弱的情况。

在西方传统音乐中,和声效果往往表现得比较弱,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和声的作用和效果。

李斯特创新出独特的和声表达方法,这种方法把简单的音乐效果复杂化,从而能更好地表现出多层次的音乐色彩使和声表现得更饱满,音乐节奏也更加自由。

李斯特钢琴音乐作品研究综述

李斯特钢琴音乐作品研究综述

李斯特钢琴音乐作品研究综述摘要:李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为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他的钢琴改编曲在中外钢琴音乐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他拓展了浪漫主义的音乐精神,使钢琴音乐具有了更重要的研究价值。

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正逐渐得到学术界真正的重视,并吸引了大批量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

本文对国内外音乐领域学者对李斯特钢琴音乐的研究进行概述和评价,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音乐;文献综述引言李斯特在钢琴音乐创作上体现出卓越的艺术才华,他在练习曲、匈牙利狂想曲、奏鸣曲、特性乐曲、改编曲等作品中都大量运用了精致的华彩乐段、宣叙调段落、颤音音型和高难度乐句等创作技法,这种诗意性和戏剧性的音乐表现力与其本人的辉煌演奏技巧是密不可分的,他以如此的艺术创造性和音乐想象力给听众带来了巨大震撼。

国内外学者也对李斯特钢琴音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将梳理当前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对有关李斯特钢琴音乐作品的相关研究做一下综述。

1关于李斯特钢琴音乐的演奏技巧研究李斯特不仅是一位作曲家,还是一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

当时他的钢琴演奏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任何乐曲信手拈来,高超的演奏技术以及对于乐理深刻的了解让他敢于在创作上进行自我突破。

Merrick P(2011)的研究中选取李斯特最具代表性的钢琴改编曲《钟》进行研究,这首作品是作曲家根据帕格尼尼《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钟声回旋曲》改编的一首钢琴作品,也成为李斯特在音乐会上演出最为频繁的一首钢琴作品。

在整部作品中,轮指技巧贯穿始终,快速敏捷的轮指伴随8度的跳进不仅在演奏技巧上令众多钢琴演奏者望而生畏,让那些能够驾驭的演奏者如大师般被人仰视。

Sigtia S(2015)在对李斯特的《帕格尼尼大练习区》研究中,发现李斯特将小提琴演奏艺术与钢琴艺术进行了结合,这种突破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水上吟》是著名作曲家李斯特改编自舒伯特的钢琴独奏曲《船歌》的一首钢琴独奏曲。

作为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曲目在音乐上具有许多独特和独创的特色。

李斯特通过改编,将原曲《船歌》的简单优美的旋律转变为浓郁复杂的音乐画面。

《船歌》以其简单的旋律和轻柔的音乐表达了船舶行驶的平和,而李斯特则通过增加对位法的运用、动态层次感的设置以及对和声和旋律进行适度改变等手法,丰富了曲目的音乐内涵和表现力。

李斯特增加了许多华丽的琶音和大跨度的和弦,使得整首曲子的音乐画面充满了波涛汹涌的气势和壮丽的画面感。

他通过交替声部和对位的运用,使得曲子在模拟船只航行的增加了曲目整体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李斯特在节奏与速度的处理上,赋予了曲目更加多变和富有冲击力的特色。

他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节奏变化和速度变化,使得音乐的节奏感更加强烈和扑面而来。

在曲子中有许多急促的强音和强烈的变速,这使得整首曲子具有了更加激烈和紧张的气氛。

在一些地方他还加入了许多即兴的即刻节奏改变,让整首曲子更加生动、富有活力。

这种节奏和速度的处理不仅使得曲目的表现力更加突出,也让听众在欣赏时更加震撼和有趣。

李斯特在演奏技巧和音乐效果的塑造上也有很大创新。

他在演奏中充分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技巧,如使用大量的琶音和三连音、变调、快速到慢速的大幅度指法变化等,使得整首曲子更加富于技巧性和表现力。

而他在音乐效果的塑造上,通过对细节的处理和强调,使得曲子在表现水面起伏、风浪滚滚的也增加了曲目整体的舒适感。

这种技巧和效果的处理,不仅更加符合音乐的情感表达,也提高了曲目演奏的难度和艺术性。

《水上吟》作为李斯特的著名改编曲之一,在音乐特色上具有许多独特和独创的地方。

通过丰富复杂的音乐画面、多变的节奏与速度处理以及富有技巧性和表现力的演奏技巧和音乐效果塑造,李斯特使得整首曲子更加丰富多样、富有冲击力和表现力,成为了浪漫派音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

传承歌剧经典_展现钢琴特色——从《弄臣》的艺术分析中探索李斯特歌剧改编曲的写作风格

传承歌剧经典_展现钢琴特色——从《弄臣》的艺术分析中探索李斯特歌剧改编曲的写作风格

传承歌剧经典 展现钢琴特色——从《弄臣》的艺术分析中探索李斯特歌剧改编曲的写作风格杨 妮摘 要:李斯特是举世闻名的伟大音乐家,他更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极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是其音乐创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的歌剧改编曲《弄臣》是李斯特结合威尔第的同名歌剧改编而成的,它是一个世界知名的乐曲,被后人奉为经典。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斯特歌剧改编曲《弄臣》像键盘上的咏叹调,有李斯特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因此结合这样的情况,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李斯特歌剧改编曲《弄臣》的写作风格和其中的美学内涵等相关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李斯特;歌剧改编曲;《弄臣》;写作风格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杨妮(1981-),女,在读博士,广西艺术学院讲师。

引 言在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李斯特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他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他既是钢琴家,同时更有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教育家,以及音乐社会活动家等相关角色。

当然最让人敬佩,且称道和认可的身份就是钢琴家这样的称号。

李斯特作为伟大的钢琴家,他的钢琴技艺炉火纯青,演奏技巧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因此他也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和骄子。

他的钢琴技巧具有极大的表现力,对于整个欧洲钢琴演奏,甚至世界钢琴演奏都有了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他所改编的《弄臣》,有着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和表现力,用一种全新的钢琴语言使其潜能得到进一步的挖掘,甚至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据此,有必要深入探究李斯特歌剧改编曲《弄臣》的写作风格和美学内涵等相关内容。

一、李斯特和相对应的歌剧改编曲《弄臣》的相关概述李斯特作为钢琴家、作曲家有着极其卓越的贡献,同时在歌剧的推广和歌剧的改编等相关方面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歌剧的发展过程中,李斯特可以说用钢琴的形式对其发展和壮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波助澜的效用,其中他所改编的歌剧改编曲《弄臣》就是极为典型的代表。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水上吟-船歌》的音乐情感表达与演奏分析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水上吟-船歌》的音乐情感表达与演奏分析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水上吟-船歌》的音乐情感表达与演奏分

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水上吟-船歌》源自德国卡尔·费迪南德·格拉夫·冯·费尔德巴赫所著的同名小说。

这首钢琴曲融合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技巧性的演奏,将小说中梦幻、缥缈、荒诞的意象转化为音乐的形式,充满了戏剧性和抽象的意味。

下面进行具体的音乐情感表达和演奏分析。

1. 主题的表现
旋律起伏跌宕,充满了磅礴的气势和运动的力量,象征着大海波涛的汹涌,表现了人类的壮丽和勇气。

音乐中大量的音阶和跳音描绘了海浪起伏的效果,激烈的和弦变化则点缀着旋律的起伏。

另一方面,钢琴演奏中用到的压弦、滑音等特色处理技巧,更加强了音乐情感的层次感和表现力度。

2. 中段的表现
中段以凄美的旋律描绘了主人公被洪水卷走的情景,音乐情感开始温柔而柔弱,充满了无助和悲伤。

这部分音乐中,钢琴演奏中明暗交替的强度和速度变化以及深度奏鸣的共鸣效果,让人感受到了仿佛置身于海中的感觉,时而轻浮轻快,时而陷入深邃的漩涡。

3. 终曲的表现
此时音乐渐渐回归到起始的能量,开始有力地向前推进。

钢琴
演奏中快速的音符、强烈的和弦交响,展现出海浪翻涌、风帆扬起的壮丽景象。

随着旋律度过逐渐递减、缓慢而又荒凉的音乐变化,以及中间弱化的部分,最后宣告情感的达到高潮,这使这首钢琴曲达到了它最美的音乐表现。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李斯特(Franz Liszt)是19世纪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音乐作品影响了整个音乐界。

他不仅以自己的作品闻名,还以对其他作曲家的改编曲而闻名。

他改编的《水上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曲子结合了浑厚的音乐风格和精湛的技巧,展现出了李斯特独特的音乐特色。

《水上吟》原曲出自德国作曲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歌曲《Die Forelle》,是一首描述清澈湖水和游动于其中的鲑鱼的情景的歌曲,充满了轻快欢快的气氛。

李斯特根据这首曲子进行改编,将其改编为钢琴曲,并赋予了更丰富的音乐特色。

李斯特在改编这首曲子时注重了对旋律的诠释和发挥。

他巧妙地运用了钢琴的音色和技巧,将原曲中清澈湖水的流淌和鲑鱼的欢快游动通过钢琴音乐生动地呈现出来。

通过琴键上的技巧运用和音乐的动态变化,他将原曲中的欢快和轻快发挥到了极致,让人仿佛置身于湖水旁边感受到清澈的水流和欢快的鲑鱼的游动。

李斯特在改编曲中添加了丰富的旋律和和声的变化。

他不断地运用琴键技巧和音色的转换,使得曲子的变化丰富多彩。

在他的改编曲中,我们可以听到原曲中的清澈湖水、快乐的鲑鱼以及湖边的美丽景色。

他通过将旋律和和声巧妙地结合,让原曲中的音乐风景更加生动立体,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体现在对旋律的诠释和发挥、丰富的旋律和和声的变化以及丰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上。

这首曲子以其浑厚的音乐风格和精湛的技巧,展现了李斯特独特的音乐艺术魅力,成为他音乐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对于音乐爱好者还是对于钢琴音乐的研究者来说,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是不可多得的音乐珍品。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的音乐处理教学研究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的音乐处理教学研究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的音乐处理教学研究ﻭ1 剧情及人物形象分析1.1选段剧情ﻭ这首四重唱出现在歌剧《弄臣》的第三幕,始于玛达蕾娜在客栈应付公爵的,公爵在说出要与玛达蕾娜后,开始了四重唱的精髓,即公爵对玛达蕾娜示爱的歌曲《赞美你爱之女神》,此时吉尔达在窗外看到他们悲伤至极,哭诉着公爵曾也对她说过同样的话,站在吉尔达身边的黎戈莱托极力劝说女儿不要再对公爵痴情,愤怒地表示一定会为她复仇.ﻭ 1.2人物形象及其主题改编分析1.2.1玛达蕾娜(Maddalena)玛达蕾娜是一名女中低音角色,具有清新、活泼、机警的个性,能轻易识破公爵的并且对其不屑一顾.李斯特在改编曲中,使用歌剧中断唱的十六分音符构成,在钢琴曲中这段主要素材也为跳音(谱例2—1):ﻭ谱例2—11.2.2 吉尔达(Gilda)ﻭ吉尔达是弄臣的女儿,善良、单纯、痴情,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当她发现自己被公爵欺骗后,依然对公爵痴情,甚至在知道父亲公爵的复仇计划后,地代替公爵被刺客,并且在死前还希望父亲不要怪罪于公爵。

钢琴改编曲中选用的吉尔达演唱素材是一段下行的瀑布型旋律,由十六分音符和十六分休止符构成(谱例2—2):ﻭ谱例2-2ﻭ1.2。

3曼图亚公爵(Duca)ﻭ曼图亚公爵是歌剧《弄臣》中的男高音主角.他玩世不恭、机智聪明,能快速地洞悉别人的心理,讲出令对方心花怒放的情话,充满活力与热情,似乎保持着最好的状态随时准备作弄任何女人的情感。

ﻭ李斯特在改编歌剧《弄臣》时,保留了公爵充满虚情假意,热情地对玛达蕾娜示爱与挑逗的独唱片段《赞美你爱情的女神》,这段旋律十分优美,深富歌唱性与引诱性(谱例2-3):谱例2-31.2.4 黎戈莱托(Rigoletto)ﻭ黎戈莱托是一名驼背、身体有残疾的男中低音角色,也是全剧的核心人物。

在宫廷里,黎戈莱托是一名时刻都讨好公爵,给公爵制造欢乐、协助公爵作恶,身份地位卑微的小丑形象。

在吉尔达身边,黎戈莱托是一位慈祥、体贴、温柔、疼爱女儿的父亲。

对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的分析与研究

对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的分析与研究

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对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的分析与研究姓名:白雪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张蓓荔20071114摘要I摘要李斯特的《帕格尼尼练习曲》以艰深的技术和鲜明的形象著称。

作为改编曲,李斯特一方面尊重了帕格尼尼原作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将自己的音乐观念和艺术表现融入其中。

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对这部练习曲进行分析与研究。

第一部分叙述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的创作背景,力求凸现出李斯特的社会环境与生活经历给他的创作观念、创作风格带来的影响。

第二部分对这部练习曲的演奏技术和演奏术语进行详细地论述与分析,揭示了李斯特偏爱炫技的特点以及追求钢琴艺术形象化的特征。

第三个部分将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与其他作曲家根据《帕格尼尼随想曲》改编的作品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李斯特的改编一方面尊重了帕格尼尼原作追求炫技与艺术表现力的意图,另一方面体现了李斯特追求钢琴交响化的音乐风格。

第四部分对这部练习曲的乐谱版本与音响版本进行分析比较,力图从多角度、多侧面去了解李斯特的创作意图;彰显李斯特音乐的生动性。

结论部分评述了《帕格尼尼练习曲》在练习曲发展过程中占有的地位。

这部练习曲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作品中所包容的炫技的技巧、充满狂热的激情,多变的色彩,丰富的文化内涵使这部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恐怕也正是它一百多年来在世界各地被上演的原因,同时也是众多钢琴演奏大师青睐于它的原因。

关键词:创作背景演奏技法艺术价值版本比较AbstractIIAbstractLiszt’s Grandes Eetudes De Paganini is famous for its difficul ttechniques and clear profile.As adaptation, Liszt not only respected Paganini’s original creation intention on his worksbut also added into them his own music opinion and art performance.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o analyze and study this set of studies. The first partdescribes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for Grandes Etudes De Paganini, purposed to reflect theeffect of Liszt’s social environment and life experience to his creation idea and characters.The second part gives a detailed an alysis on this studies’ playing techniques andnomenclatures, reflecting Liszt’s characters to show off his techniques and visualize the artof piano .The third part compares Liszt’s Grandes Etudes Ee Paganini with othercomposer’s adaptations Paganini 24 Caprices, and concludes that Liszt’s adaptation on onehand respects Paganini’s original intention to show off techniques and art performance, onthe other hand shows Liszt’s music style to symphonize the piano. The fourth part comparesthis studies’ versions of music notations and audio/video, trying to understand Liszt’screation intention from different angles, so as to show the vividness of Liszt’s music. Theconclusion values and analyzes Grandes Etudes De Paganini’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studies. The studies have inventions while succeeds the tradition. Its colorful culturalconnotations, mutable colors, charming rhythm, passion all make this work with specialartistic charm, which maybe the reason why it has been played for more than one centuryand many piano masters favor it. .Key words: Creation background, Playing Techniques, Artistic Value, Versions’comparison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钢琴改编曲,《弄臣》赏析

钢琴改编曲,《弄臣》赏析

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赏析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 )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一位享有特殊地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与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教育家以及音乐社会活动家等名号相连。

但最先给李斯特带来名声、名望的当属“钢琴家”的称号。

作为钢琴家他那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演奏技巧使其成为了时代骄子,他极大地开发了钢琴技巧的表现力,对当时整个欧洲钢琴界的演奏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钢琴作曲家,他用一种全新的语言来挖掘钢琴的巨大潜能,在这件“乐器之王”身上塑造出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音乐世界,使钢琴成为“万能乐器”。

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主要分为独创曲与改编曲两大类,他的钢琴改编曲范围包括歌剧、交响曲、室内乐,幻想曲、变奏曲、练习曲等等。

而大量优秀的钢琴改编曲的问世为李斯特赢得了“改编大师”的美誉。

李斯特生活在一个歌剧高度繁荣并不断追求变革的时代,在他人生的75 年时光中,欧洲伟大的歌剧作曲家群星灿烂,优秀的歌剧作品层出不穷,如韦伯有《自由射手》,瓦格纳《汤豪舍》,古诺《罗密欧与朱丽叶》,比才《卡门》,威尔第《里格莱托》《茶花女》《阿依达》等。

这些优秀的歌剧作曲家和歌剧作品,使歌剧艺术空前繁荣。

作为钢琴创作和钢琴演奏上有杰出贡献的音乐家,李斯特也深受歌剧影响并一直保持着对歌剧的狂热兴趣。

为了制造轰动的演出效果,李斯特经常在音乐会中作即兴演奏。

而人们提供给他即兴演奏的旋律多为歌剧旋律。

通过对人们熟知的歌剧旋律进行系统改编或创作,会使作品更具打动人的力量和强烈的亲切感。

这样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音乐的意境,就会顺利地跨越时空与演奏者、作曲家心灵碰撞而产生共鸣,由于以上原因,李斯特根据歌剧主题进行改编的工作一直持续到他的晚年。

李斯特用钢琴为当时歌剧推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李斯特的钢琴就是一部戏剧艺术的钢琴李斯特是一位改编大师,在他手中改编过的经典曲目不计其数,而经过他所改编的曲子也都成为了经典。

浅谈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艺术魅力

浅谈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艺术魅力

义的音乐 艺术通常侧重表现个人 的主观感受 ,新 的创作理念得 以萌发 。 浪漫主义作 曲家存这一时期更加关 注音乐 的表现性 , 而 不是其结构和性质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代表着 1 9世纪音乐创作的一种新类型 ,
在李斯特的改编中 ,不仅将男女主人公 的经典原作旋律保
留, 更 在旋律 中的每个音的节拍 内加入和弦和副声部 , 不冉是原
他本人也不喜欢空洞无 味的华 丽技巧 ,但在 自己的钢琴作 品中 却从避讳炫技 。他坦率地为作 品注入 了毫不刻意炫耀做作 的炫 技, 对他而言更像是一种 自然的气质流露 。从上文的分析 , 让我
更 加感受到 每一首李斯特钢琴改编曲都 是构思精巧 , 技巧丰 富, 结 构严谨 的优秀作品 , 是李斯特创作理念 的集 中表现 , 具有 很高 的演奏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纵观李斯特的钢 琴改编 曲 , 它们不 仅展示 了李斯特独一无二的创作和演奏才华 ,更 体现了他 对其 他作曲家和优秀作品 的艺术评价与判断 ,对 整个 钢琴 创作发展 史都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 ,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添上浓墨重彩 的
与此 同时 , 古诺 、 威尔第 、 瓦格纳 的歌剧也成 为李斯特改 编
行 了交 响化 的处理 , 在作品 中尽量涵盖七个 半八度的整个键盘 ,
全键盘 和声 ” 这 种最 丰厚 的织体来体现交响乐 队气势恢宏 曲的灵感来源 。《 浮 士德 圆舞 曲》 一对古诺歌剧《 浮士德》 第 二幕 运用“ 结尾群舞场面的舞曲音乐的改编; 《 爱之死》 一对瓦格纳歌剧《 特 的音乐效果 。 与此 同时 ,李斯 特在改编过程 中也注重将原作 品的色彩 与 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第 幕终 曲的改编 ; 《 弄 臣》 一对威 尔第歌剧
钢琴 明亮 的高音 区, 则让人们联想起高亢激昂的乐队小号 、 小 提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李斯特(Franz Liszt)是19世纪中期最重要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涵盖了各种风格和形式。

他的改编曲《水上吟》(Au bord d'une source)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才华。

《水上吟》是李斯特根据弗朗兹·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百灵鸟》(Die Forelle)创作的。

这首曲子以清新的旋律、优美的和声和细腻的情感而闻名,李斯特巧妙地将其改编成了一首适合钢琴演奏的曲子。

李斯特在《水上吟》中运用了大量的琶音和装饰音,增强了曲子的流畅感和水的感觉。

从曲子最开始的琶音和谐声开始,就让人感受到了轻柔流动的水流,通过琶音的连续运用,整个曲子仿佛就是一条优美的小溪一般,流淌着向前。

李斯特在和声上展示了他的独特才华。

他采用丰富的和弦进行和声变化,使得曲子在音色上更加丰满和饱满。

尤其是在转调部分,他运用了许多增强音和削弱音的处理,给人一种深情脉脉的感觉,仿佛在倾诉某种情感。

李斯特还在节奏和速度上做了一些巧妙的处理。

他运用了快速的指法和灵活的节奏变化,使曲子的速度忽快忽慢,这样一来,曲子更加生动活泼,真实地再现了水流的起伏和变化。

特别是在结尾的部分,李斯特运用了急速的琶音和令人震撼的和声,给人一种高潮迭起的感觉,仿佛水流已经变成了湍急的瀑布一般。

《水上吟》展现了李斯特作为作曲家和钢琴家的独特才华和音乐特色。

他巧妙地运用了琶音和装饰音、丰富的和弦进行、灵活的节奏和速度变化,让曲子充满了流动的水的感觉和深情脉脉的情感。

这首曲子既展示了李斯特卓越的技巧和创造力,又给人以愉悦和感动。

它不仅是李斯特音乐创作的杰作,也是西方古典音乐中一部重要的作品。

李斯特的钢琴曲《弄臣》艺术特征分析

李斯特的钢琴曲《弄臣》艺术特征分析

7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0整首曲子就会简单不少。

在《弄臣》里的中段部分用的便是像圣咏那样的和弦演奏,这样的曲子就显得从容有威严,释放出曲子中力量,在内心上给人巨大震撼。

二、作品的艺术演奏特色(一)演奏特点进行《弄臣》弹奏时,不但要双手协调,同时也要关注“足下功夫”,也就是对踏板的使用。

全曲中通过右手去弹奏其主旋律的装饰音,维持咏唱的叹调,与此同时左手也有一样的伴奏状态,可以说要双手一起弹奏。

伴奏恰到好处地协助主旋律,这样就会有默契并且张弛适当。

不过主旋律跟伴奏也会有音色和音响的区别,增加感情色彩。

李斯特虽然偶尔存在和声调转,不过也有自然的和声的处理。

《弄臣》最后部分则显得华丽悠长,这很好的让此曲情感达到最高点,如曲子末倒数第三个长的小节就很特殊,其为钢琴的高音区,看到的是许多的热烈且振奋人心的音符,并且当中十二个装饰串音是一样的,旋律由增强变弱,但是真正弹奏时,却可以根据自身改变不受十二个装饰音影响,这些装饰音使得听者产生活跃的思维。

弹奏尾声时则采用大三和弦并且用其内音来达到稳定的旋律的效果,其音响逐渐变弱,在这种温馨和静谧的气氛中完成曲子,让听者陷入其中。

(二)演奏时踏板特点可以说《弄臣》里采用踏板跟他所有的特点很相符。

曲子最初是弱音,左手开始首个音时就有踩下踏板,也就是说“同时踏板”;当左手首个分解和旋弹完后并没有松开踏板,而当在第二个和弦首音符弹下后,虽然短时松开踏板但是又踩下去了即“切分踏板”。

可以说这样的踏板运用只有李斯特才有,同时对音响和色调有略微调整,来让乐曲还有和声织体变得复杂。

当乐曲的回旋音旋律在弹奏时缓慢增强时,就会使用踏板,倘若保持强音时则将踏板松开;当回旋音变强,若拖长则可用踏板;若想右手的旋律持续连音,则按需要用“切分踏板”。

《弄臣》末则有华彩性且“散板奏法”的乐句,当弹奏时,要自然地对华彩部分进行弹奏,同时还将低音的和弦给体现,在弹奏此钢琴曲里华彩部分时用“颤音踏板”,并且同时低音时用踩踏板。

琴键上的咏叹调—论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的艺术特色

琴键上的咏叹调—论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的艺术特色

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引言 (3)第1章绪论 (4)第2章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介绍 (5)第2.1节改编曲基本概况 (5)(1) 李斯特改编曲的创作 (5)(2) 李斯特改编曲的类型 (5)(3) 歌剧艺术对李斯特钢琴改编作品的影响 (6)第2.2节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的诞生 (6)(1) 威尔第的歌剧《弄臣》简介 (6)(2) 李斯特改编为钢琴作品《弄臣》 (7)第3章李斯特的改编创作风格及特点在《弄臣》中的体现 (11)第3.1节改编曲《弄臣》的风格特征 (11)(1)炫技性的创作风格 (11)(2) 音乐情感风格 (11)(3) 技术和音乐相结合 (112)第3.2节改编作品《弄臣》相对于歌剧《弄臣》的独创性 (13)(1)原作精神的保留 (13)(2)钢琴技巧的多方位展现 (134)第4章李斯特改编曲《弄臣》的成功对其音乐的深刻影响 (17)结论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摘要李斯特是欧洲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和钢琴家,其在创造和改编钢琴乐曲上的造诣无人能及,对于世界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以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为研究对象,系统、全面的分析了这一改编钢琴曲具有的艺术特色。

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了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绪论,简要概述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性;第二部分是对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的系统介绍;第三部分是对《弄臣》中所体现的李斯特改编创作风格及特点的具体分析;第四部分研究了改编曲《弄臣》的成功对于李斯特的音乐造成的影响;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论。

通过对于李斯特改编钢琴曲《弄臣》的深入研究,希望能够给观众对李斯特改编作品中蕴含的个人理念与精神的理解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演奏者准确掌握《弄臣》钢琴曲的演奏精髓,作出更为深入的诠释。

关键词:弄臣;钢琴改编曲;创作风格;独创性AbstractLiszt is Europe's great romantic composer and pianist in the creation and adaptation of piano music attainments and the world piano music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the Liszt Piano Jester >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adapted piano music is the artistic feature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background,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innovatio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Liszt Piano Transcriptions Jester > system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third part Of Liszt Rigoletto < > as embodied in the creative adaptation of the style and features of the specific analysis; the fourth part studies the < arranger Jester's success for Liszt's music caused by the impact;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Through the Liszt Piano < Jester > in-depth study, hope to be able to give the audience of Liszt works contain personal philosophy and spiritual understanding to provide some help, simultaneously also is helpful to performer accurately grasp the essence of < Jester > piano playing, make a more in-depth interpretation.Keywords: Rigoletto; piano; writing style; originality引言弗朗茨·李斯特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派系中的代表艺术家,超高难度的钢琴演奏技巧与独具个人魅力的创作编曲风格,使得李斯特对世界钢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析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以李斯特改编舒伯特的《小夜曲》为例

浅析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以李斯特改编舒伯特的《小夜曲》为例

浅析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以李斯特改编舒伯特的《小夜曲》为例乔晓宇(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改编曲在西方钢琴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整个西方音乐艺术的成就达到最顶峰的浪漫主义时期,改编曲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

本文以李斯特改编舒伯特的钢琴小品——《小夜曲》为例,让我们了解这首作品,分析李斯特在改编曲中的创作特点,探寻这位音乐大师创作乐曲背后的含义。

【关键词】李斯特,浪漫主义;改编曲;钢琴乔晓宇:浅析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中图分类号:J 647.41文献标志码:提到李斯特这个名字,大家应该并不陌生。

他是一位善于运用钢琴的音响效果,在音乐思想上与听众拥有共鸣的创 作天才。

本文将以李斯特改编舒伯特的作品《小夜曲〉〉为例, 从调性,力度,速度,表情符号,音响效果等方面具体分析 李斯特的创作特点。

_、李斯特的音乐和钢琴李斯特•弗朗兹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匈牙利 音乐家、作曲家、教育家。

19世纪到20世纪是欧洲民主运 动和民族运动高涨的特殊时期,新颖的音乐创作和独特的时 代背景相结合,引起人们的共鸣。

李斯特经过不断学习和创 作,用其独特的音乐思想,弓丨领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

值 得一提的是,他把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宗教音乐真真切切的融 人自己的作曲中,这使他的创作在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 时,还向世界传达了匈牙利的民族音乐。

李斯特作为钢琴艺术史中的杰出音乐家,他的创作是绝 对离不开钢琴的。

这位钢琴明星在用髙超的琴技和迷人的魅 力吸引了无数钢琴爱好者的同时,也抓住机遇向钢琴制造家 们提出了改革和精制的看法。

因此,在以他为主的演奏大师 们的要求下,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结构经过不断改良,日趋 完善,音域扩大到了七个半八度,音量上能够产生变化,制 作也更加精细。

二、 李斯特在改编曲方面的贡献在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过程中,改编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研究
内容摘要】弗朗茨?李斯特是浪漫主义后期的音乐
巨匠。

在他诸多类型的音乐创作中,改编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文章从钢琴改编曲的定义入手,就李斯特改编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等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使人们对改编曲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知。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改编曲整体认知
钢琴改编曲是钢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有着丰厚而
独特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在钢琴改编曲的发展过程中,李斯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创作出的大量改编曲目,使他的音乐创作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值得我们进行长期且深入的研究。

、钢琴改编曲的含义
所谓钢琴改编曲,是指将由他人或自己创作的器乐、声
乐作品改编为钢琴作品的形式和过程。

通俗来说,就是用钢琴的形式来演绎和表现非钢琴作品。

早在14 世纪,欧洲就出现了改编乐谱的文稿。

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很多名家如巴赫、莫扎特等,也都将自己或他人的作品在钢琴上进行了全新的表现。

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等人均有改编曲问世。

直到李斯特的出现,改编曲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创作概述
李斯特,1811 年10 月出生于匈牙利,自幼学习音乐,
并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他曾接受过奥地利钢琴家卡尔?车尔尼的长期指导,并受到了音乐家贝多芬的首肯。

从1838 年开始,李斯特开始以职业演奏家的身份在欧洲各地巡演,并在此期间创作出了大量的改编曲,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首先是器乐改编曲,主要包含六首《管风琴前奏曲与赋格》《g 小调管风琴幻想曲与赋格》等。

其次是交响乐或管弦乐改编曲,主要包含贝多芬的九部交
响乐、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等。

再次是艺术歌曲改编曲,主要包含舒伯特的《小夜曲》《圣母颂》,舒曼的《春之夜》,肖邦的《少女的祈祷》《春天》等。

最后是歌剧改编曲,主要包含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威尔第的《弄臣》等。

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都是其他音乐家难以企及的。

三、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创作背景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盛行
浪漫主义思潮是西方艺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它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具体到艺术创作中,该思潮主张将情感的抒发视为创作的最终目的,为此要在题材、结构、技法、表演形式等多方面进行
大胆的创新。

在李斯特看来,如果将一些经典作品改编为钢琴作品,可以借助于钢琴无与伦比的音乐表现力,进行更加充分地展现。

所以,李斯特以极大的勇气和精湛的技法对众多作品进行了改编,为钢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大众审美情趣的需要
19 世纪初,伴随着社会发展,音乐不再是宫廷贵族的专
属,它开始了大众化的历程。

各种音乐场馆的兴建以及音乐活动的开展,使普通民众迅速接触到了音乐。

人们对音乐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希望能多欣赏到那些全新且与众不同的音乐语汇。

在李斯特看来,无论是过去的经典作品,还是全新
的作品,从观众的审美标准来看,都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改编曲则成为了一种“折中”的方式。

通过
对一些经典作品的改编,拉近了观众与钢琴音乐之间的距离,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也推动了钢琴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三)钢琴制造工艺的发展
改编要面对的是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以及声乐、器乐
等,所以对于钢琴本身的性能有着极高要求。

如果钢琴在性能上达不到创作者的标准,那么改编也就成为了一种空谈。

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钢琴在形制上的巨大发展,无疑为李斯特的改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从木制支弦架到金属支弦架的转变,还是复震式击弦机的诞生,都让钢琴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更使李斯特的改编创作有了无限的可能。

(四)李斯特对炫技的追求
李斯特有着强烈的音乐表现欲望。

在他的音乐会上,人
们经常会看到他超炫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

各种炫技性的华彩段落更是层出不穷,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也正是因为他在钢琴演奏技巧上的极致追求,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于作品的全新创作,更加热衷于对已有作品的改编。

他通过改变原作的速度以及对乐句进行丰富等方式,充分表达了自己的音乐思想。

四、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点
(一)对原作的丰富和扩展
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绝不是仅仅对原作的照搬,而是
在对原作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的看法与理解,并以精湛的演奏技法将其表现出来,从而使之具有了新的内涵。

以歌剧《弄臣》第四幕中的重唱《赞美你,美丽的爱神》为例,李斯特在改编过程中,对原作的结构予以完整的保留,但在开头和结尾处加入了引子和尾声。

这两段旋律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于原作品旋律的变形,给人以似曾相识而又陌生的听觉效果。

在此基础上,李斯特还对众多乐句加入了华丽的经过句,在提升了作品演奏难度的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音乐表现力。

整个合唱因为这些创新元素的融入而更加动听和丰满。

在对舒曼艺术歌曲《献词》的改编中,李斯特深刻地认识到,舒曼的艺术歌曲有着极为丰厚的艺术内涵,能够真正将诗歌和旋律完美结合在一起。

所以李斯特对钢琴伴奏部分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处理,使其不再是简单的伴奏,而是一个包含前奏、间奏和尾声的完整乐曲,在实现原有伴奏功能的同时,更像是一首无词歌一样动听。

针对原歌曲中
些欢快、热情的旋律,李斯特还特意用其擅长的八度和弦进行伴奏,并将音型改为了三连音的形式。

由此可以看出,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绝不是将原作简单地移植到钢琴上,而是一种真正的再创造,这也是其改编曲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对演奏技法的探索和创造
李斯特是钢琴发展历史上成就最高的演奏大师之一。


另一个角度而言,正是在演奏技法上的绝对自信和高超实力,才使得他敢于对经典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改编。

反之,如果仅仅是改编,而不具备演奏技能,这样的改编便毫无意义。

首先,李斯特擅于运用轮指技法。

所谓轮指,是指在节奏相同的情况下,反复演奏同一个音,代替手指的一次性触键,其优势在于能够增强音乐的密集感,或更加连贯、或更加富含
歌唱性的听觉效果。

李斯特在《钟》《幻想交响曲》等作品中,都对该技巧进行了大量的运用。

其次,李斯特擅于运用华彩片段。

虽然之前和当时的各类音乐作品中均带有华彩片段,但李斯特却将其视为改
编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比如在《梅菲斯特圆舞曲》《钟》等作品中,都有多个华彩乐段。

李斯特坚持在最短的时间内运用最多音符的原则,获得了一种横扫整个键盘的听觉和视觉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双手交替敲击式技法、连续八度、柱式和弦的运用等,都是李斯特创造并完美运用的。

他的这些探索,使钢琴演奏技巧发展到了崭新高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对音乐美学的理解和表现
19 世纪初的欧洲音乐界,曾针对音乐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进行了热烈讨论,而且分为自律论和他律论两大阵营。

自律论认为,音乐本质只能在音响结构中去理解,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而他律论则认为,影响和制约音乐的法则和规律是音乐之外的,内容决定形式。

李斯特在当时的这场争论中并没有盲从,因为在他的艺术探索生涯中,始终坚持着对多种文化的学习,包含文学、历史、政治等,这使其能够以更为宏观的大文化视角来看待这场争论。

在他看来,自律论和他律论,即音乐的形式和内容并非对立统一,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

一方面,音乐固然是以情感抒发为本质目标;另一方面,这种情感抒发也必须借助于“形式”这个载体。

两者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关系。

所以在具体的改编创作中,其既不过分强调形式,也注重对内容的表现,真正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比如在对帕格尼尼小提琴作品进行改编时,李斯特注重对作品的诗意化表现。

而在对待舒曼的作品时,李斯特在保留原作主题的同时,重点在表现手法
进行了创新与探索,使作品能够为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李斯特用自己的行动完美诠释了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对当时和后世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一提到改编曲,多数人都存有一定的认识误
区,认为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改编,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作品。

其实虽然名为改编,难度却丝毫不亚于一部全新作品的创作,作品所呈现出的艺术价值与魅力,也是原作品中难以比拟的。

李斯特的作品正是其中优秀的代表,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全新创造,真正赋予了原作以第二次生命。

因此,在当今的钢琴演奏、教学和鉴赏中,
理应对改编曲有充分的重视,使它得到更好的理解、表现和传承,这也是我们对这位大师最好的缅怀。

参考文献:
[1] 尹新春.对李斯特钢琴音乐艺术特征及成因的探讨[J].
音乐创作,2010(4).
[2]刘小静.浅谈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及演奏技巧[J].江汉大
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高薪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