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研究
内容摘要】弗朗茨?李斯特是浪漫主义后期的音乐
巨匠。
在他诸多类型的音乐创作中,改编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文章从钢琴改编曲的定义入手,就李斯特改编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等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使人们对改编曲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知。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改编曲整体认知
钢琴改编曲是钢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有着丰厚而
独特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在钢琴改编曲的发展过程中,李斯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创作出的大量改编曲目,使他的音乐创作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值得我们进行长期且深入的研究。
、钢琴改编曲的含义
所谓钢琴改编曲,是指将由他人或自己创作的器乐、声
乐作品改编为钢琴作品的形式和过程。
通俗来说,就是用钢琴的形式来演绎和表现非钢琴作品。
早在14 世纪,欧洲就出现了改编乐谱的文稿。
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很多名家如巴赫、莫扎特等,也都将自己或他人的作品在钢琴上进行了全新的表现。
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等人均有改编曲问世。
直到李斯特的出现,改编曲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创作概述
李斯特,1811 年10 月出生于匈牙利,自幼学习音乐,
并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他曾接受过奥地利钢琴家卡尔?车尔尼的长期指导,并受到了音乐家贝多芬的首肯。
从1838 年开始,李斯特开始以职业演奏家的身份在欧洲各地巡演,并在此期间创作出了大量的改编曲,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首先是器乐改编曲,主要包含六首《管风琴前奏曲与赋格》《g 小调管风琴幻想曲与赋格》等。
其次是交响乐或管弦乐改编曲,主要包含贝多芬的九部交
响乐、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等。
再次是艺术歌曲改编曲,主要包含舒伯特的《小夜曲》《圣母颂》,舒曼的《春之夜》,肖邦的《少女的祈祷》《春天》等。
最后是歌剧改编曲,主要包含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威尔第的《弄臣》等。
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都是其他音乐家难以企及的。
三、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创作背景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盛行
浪漫主义思潮是西方艺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它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具体到艺术创作中,该思潮主张将情感的抒发视为创作的最终目的,为此要在题材、结构、技法、表演形式等多方面进行
大胆的创新。
在李斯特看来,如果将一些经典作品改编为钢琴作品,可以借助于钢琴无与伦比的音乐表现力,进行更加充分地展现。
所以,李斯特以极大的勇气和精湛的技法对众多作品进行了改编,为钢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大众审美情趣的需要
19 世纪初,伴随着社会发展,音乐不再是宫廷贵族的专
属,它开始了大众化的历程。
各种音乐场馆的兴建以及音乐活动的开展,使普通民众迅速接触到了音乐。
人们对音乐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希望能多欣赏到那些全新且与众不同的音乐语汇。
在李斯特看来,无论是过去的经典作品,还是全新
的作品,从观众的审美标准来看,都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改编曲则成为了一种“折中”的方式。
通过
对一些经典作品的改编,拉近了观众与钢琴音乐之间的距离,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也推动了钢琴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三)钢琴制造工艺的发展
改编要面对的是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以及声乐、器乐
等,所以对于钢琴本身的性能有着极高要求。
如果钢琴在性能上达不到创作者的标准,那么改编也就成为了一种空谈。
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钢琴在形制上的巨大发展,无疑为李斯特的改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从木制支弦架到金属支弦架的转变,还是复震式击弦机的诞生,都让钢琴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更使李斯特的改编创作有了无限的可能。
(四)李斯特对炫技的追求
李斯特有着强烈的音乐表现欲望。
在他的音乐会上,人
们经常会看到他超炫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
各种炫技性的华彩段落更是层出不穷,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也正是因为他在钢琴演奏技巧上的极致追求,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于作品的全新创作,更加热衷于对已有作品的改编。
他通过改变原作的速度以及对乐句进行丰富等方式,充分表达了自己的音乐思想。
四、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点
(一)对原作的丰富和扩展
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绝不是仅仅对原作的照搬,而是
在对原作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的看法与理解,并以精湛的演奏技法将其表现出来,从而使之具有了新的内涵。
以歌剧《弄臣》第四幕中的重唱《赞美你,美丽的爱神》为例,李斯特在改编过程中,对原作的结构予以完整的保留,但在开头和结尾处加入了引子和尾声。
这两段旋律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于原作品旋律的变形,给人以似曾相识而又陌生的听觉效果。
在此基础上,李斯特还对众多乐句加入了华丽的经过句,在提升了作品演奏难度的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音乐表现力。
整个合唱因为这些创新元素的融入而更加动听和丰满。
在对舒曼艺术歌曲《献词》的改编中,李斯特深刻地认识到,舒曼的艺术歌曲有着极为丰厚的艺术内涵,能够真正将诗歌和旋律完美结合在一起。
所以李斯特对钢琴伴奏部分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处理,使其不再是简单的伴奏,而是一个包含前奏、间奏和尾声的完整乐曲,在实现原有伴奏功能的同时,更像是一首无词歌一样动听。
针对原歌曲中
些欢快、热情的旋律,李斯特还特意用其擅长的八度和弦进行伴奏,并将音型改为了三连音的形式。
由此可以看出,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绝不是将原作简单地移植到钢琴上,而是一种真正的再创造,这也是其改编曲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对演奏技法的探索和创造
李斯特是钢琴发展历史上成就最高的演奏大师之一。
从
另一个角度而言,正是在演奏技法上的绝对自信和高超实力,才使得他敢于对经典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改编。
反之,如果仅仅是改编,而不具备演奏技能,这样的改编便毫无意义。
首先,李斯特擅于运用轮指技法。
所谓轮指,是指在节奏相同的情况下,反复演奏同一个音,代替手指的一次性触键,其优势在于能够增强音乐的密集感,或更加连贯、或更加富含
歌唱性的听觉效果。
李斯特在《钟》《幻想交响曲》等作品中,都对该技巧进行了大量的运用。
其次,李斯特擅于运用华彩片段。
虽然之前和当时的各类音乐作品中均带有华彩片段,但李斯特却将其视为改
编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比如在《梅菲斯特圆舞曲》《钟》等作品中,都有多个华彩乐段。
李斯特坚持在最短的时间内运用最多音符的原则,获得了一种横扫整个键盘的听觉和视觉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双手交替敲击式技法、连续八度、柱式和弦的运用等,都是李斯特创造并完美运用的。
他的这些探索,使钢琴演奏技巧发展到了崭新高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对音乐美学的理解和表现
19 世纪初的欧洲音乐界,曾针对音乐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进行了热烈讨论,而且分为自律论和他律论两大阵营。
自律论认为,音乐本质只能在音响结构中去理解,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而他律论则认为,影响和制约音乐的法则和规律是音乐之外的,内容决定形式。
李斯特在当时的这场争论中并没有盲从,因为在他的艺术探索生涯中,始终坚持着对多种文化的学习,包含文学、历史、政治等,这使其能够以更为宏观的大文化视角来看待这场争论。
在他看来,自律论和他律论,即音乐的形式和内容并非对立统一,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
一方面,音乐固然是以情感抒发为本质目标;另一方面,这种情感抒发也必须借助于“形式”这个载体。
两者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关系。
所以在具体的改编创作中,其既不过分强调形式,也注重对内容的表现,真正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比如在对帕格尼尼小提琴作品进行改编时,李斯特注重对作品的诗意化表现。
而在对待舒曼的作品时,李斯特在保留原作主题的同时,重点在表现手法
进行了创新与探索,使作品能够为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李斯特用自己的行动完美诠释了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对当时和后世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一提到改编曲,多数人都存有一定的认识误
区,认为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改编,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作品。
其实虽然名为改编,难度却丝毫不亚于一部全新作品的创作,作品所呈现出的艺术价值与魅力,也是原作品中难以比拟的。
李斯特的作品正是其中优秀的代表,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全新创造,真正赋予了原作以第二次生命。
因此,在当今的钢琴演奏、教学和鉴赏中,
理应对改编曲有充分的重视,使它得到更好的理解、表现和传承,这也是我们对这位大师最好的缅怀。
参考文献:
[1] 尹新春.对李斯特钢琴音乐艺术特征及成因的探讨[J].
音乐创作,2010(4).
[2]刘小静.浅谈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及演奏技巧[J].江汉大
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