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专业: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调查评价表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与日剧增,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而社会向毕业生提供的岗位远远少于毕业生的数量。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和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国家的未来。当前毕业生就业难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现发展的阶段性现象,其背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更有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问题。只有理性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才能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对策,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社会适应性;对策
引言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性现象,其背后有比较复杂的内外部因素,只有理性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才能制定科学的策略。因此,我在2013年暑假期间,用15天的时间对河南理工大学的60名大学生进行了就业问卷调查。本课题旨在对河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找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个人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并对此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和对策,以达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贡献。
1、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已超过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未来劳动力资源的大幅增长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其次,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再者,庞大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群体也在寻求就业机会,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向城市靠拢。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另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于社会需要,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划分过细,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另外一方面,高校教育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与高等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以目前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分工来看,我们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或者说高级技术工人。我国现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只占全部工人总数的1/3,但我们的制度和观念导向使人觉得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是退而求其次,是不得已而为之,从而驱使人们花费更多成本追逐高等教育,进一步导致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同时存在;(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寻求信息观念不强,市场灵敏度低,就业指导观念落后,专业调整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还有就业市场的原因。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各基层企事业单位拥有越来越大的用人自主权,面对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他们已经意识到人才素质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一般会问到他们对做某事有无经验。因而企事业单位不会盲目被动地接受毕业生,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挑选一些有经验的,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者专业技术的人。而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所以就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
还有就是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在调查中发现,个人的发展前景、兴趣爱好等因素是影响毕业生确定工作单位的主要因素,毕业生对工作强度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较少考虑。调查显示,60%的毕业生确定工作单位时,觉得“个人的发展前景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因素有45%的毕业生选择,22%的毕业生认为“对社会的贡献”非常重要,17%的毕业生觉得“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因素非常重要。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时自主意识较强,比较考虑个人的发展,有吃苦精神,不求工作的舒适度。但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方面考虑比较少。
最后,大学生缺乏其本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能力是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有机综合体。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而竞争能力是当今社会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一种心理特质。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竞争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是高校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深化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基本要素的研究,对于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包括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求职能力、适应能力等基本要素,其中,专业能力是基础要素,职业能力是发展要素,创新能力是核心要素,求职能力是载体要素,适应能力是支撑要素。然而,对于那些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这些能力都比较薄弱,这也是毕业生难找工作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