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学基础第九章农村劳动力政策

合集下载

农业政策学课件PPT(ppt58张)

农业政策学课件PPT(ppt58张)

二、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
二、政府1政.农策干预业的缺政陷 策问题具有相互依赖性
认识一项政策,从这三大维度去加以把
2.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客观性 开展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形式
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的限制下,农业政策方案的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 实现社会、经济、政治、
3.农业政策问题具有人为性性 农业政策对象的接受程度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既面临着难以预测的自然风 险,又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加上生产周期长导 致的农业科技进步缓慢、农业生产中要素的投入数 量受到限制等原因,决定了农业是一门弱质产业。
农业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其他一
切国民经济部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生 存之本,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满 足了人类生存的第—需要。农业剩余的出现是社会 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的先决 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
四、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农业政策目标
中国的农业政策目标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目标 美国农业政策的目标(徐更生:《美国农业政 策》) 欧盟农业政策的目标(赵昌文: 《欧盟共同农业 政策研究》)
第三节 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
可供选择的农业政策手段:
农业政策手段
经济手段,如财政 政策、货币政策
第一章 导 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政策与政策科学 第二节 农业政策学的本质与内涵 第三节 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
第一节 政策与政策科学
一、政策的涵义与要素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 实现社会、经济、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目标的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是在一定信念、价值观和目标基础上的有计 划的工作。它是政策背景、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的 统一体。认识一项政策,从这三大维度去加以把 握,就能得到一个比较深入、贴切而全面的理解。 这三大维度,就是政策的三要素。

农综-农业政策与法规

农综-农业政策与法规

农业政策与法规一、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农业政策实施的概念与特点(一)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P1农业政策是根据党的路线和方针,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制定的激励或约束其经济活动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农业政策从属于一般的经济政策,是部门经济政策。

在狭义上指农业部门政策,其主要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

农业政策是党和国家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推动农业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手段和措施。

涵义:农业政策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是党长期领导社会主义农业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党的集体和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二)农业政策实施的概念与特点P41、概念农业政策方案被批准并正式颁布之后,把农业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

2、特点具体性、灵活性、综合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目标的统一性和途径的多样性、决策的多层次性。

二、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农业政策与经济理论密切相关。

有什么样的经济理论,就有什么样的经济政策。

经济理论是对现实经济活动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经济政策科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指导经济实践活动和完善人们经济行为的基本原则。

因此,农业政策科学必须重视将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通过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贯彻到经济实践中。

(一)农业政策与经济理论P161、制定农业政策的基本经济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问题的分析置于政治研究领域,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政策决策问题。

它所关注的问题有政治个体的行为特征,以及由此引出的利益团体的行为特征对政策决策的影响等。

该理论有助于加深理解各种利益团体对农业政策制定和执行所产生的影响。

(2)经济政策动态学说该理论把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作为一个内生变量,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经济政策自身内在的演变轨迹。

它揭示了经济政策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日益复杂化趋势以及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扭曲变形原因,有助于认识政策扭曲的本质。

农业政策学课件

农业政策学课件

第四节 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
一、农业政策分析的相关经济理论
(四)福利变化的测度
政府对资源和收入的再分配政策会背离竞争决定的帕累 托最优状态。一般采用经济剩余方法度量可选择的政策手段 的福利效果。
经济剩余是指在市场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商品供 给和需求不断变化中实现均衡状态时获得的市场成本节约。 它包括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基础
第二节 农业与农业政策
一、农业的涵义、地位与作用
(四)农业的作用
1.为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2.为经济发展做出要素贡献; 3.为其它经济部门提供市场; 4.为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外汇; 5.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 农业与农业政策
二、农业政策及其重要性
(一)农业政策的涵义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 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和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 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本章主要内容
1 第一节 农业政策问题分析 2 第二节 农业政策目标确定 3 第三节 农业政策的制定程序 4 复习思考题与案例分析题
第一节 农业政策问题分析
一、农业政策问题的界定
(一)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 农业政策问题是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加以
解决的特定农业事项所存在的现实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 差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农业政策问题: 1.农业政策问题是一种能够被多数人认知的客观事实。 2.农业政策问题是由利益失衡和价值冲突引起的。 3.农业政策问题已经被政府纳入议程,并开始着手解决。
场政策等。
第一节 政策与政策科学
一、政策
(三)政策的逻辑体系
政策主要是由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三大要素组成 的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

农业政策学

农业政策学

《农业政策学》钟甫宁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导论(2学时)了解政策、政策科学、农业政策的概念,掌握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的关系。

1 •政策与政策科学:政策;政策科学。

2•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农业的概念、地位及作用;农业政策及其重要性。

3•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政府政策干预的U标及缺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

第二章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掌握农业政策分析的模型和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1.农业政策分析中的经济福利:制定农业政策相关的经济理论简介;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经济福利的概念及其内涵:帕累托最优及其实现条件:福利变化的测度。

2.农业政策分析模型: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系统模型;过程模型;精英模型。

3•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农业政策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农业政策分析的具体方法。

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

掌握农业政策目标及农业政策手段的相关内容。

重点掌握农业政策目标的含义与中国具体的农业政策目标。

1.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 农业政策问题的认定与论证;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方法。

2.农业政策LI标:农业政策I」标的基本含义;确定农业政策I」标的原则;确定农业政策LI标的基本思路与要求;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农业政策LI标。

3.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汁: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农业政策方案的设计。

4.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农业政策方案的比较论证;农业政策方案的决策;农业政策方案的修正与完善;农业政策方案的采纳与合法化。

第四章农业政策的执行过程(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执行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掌握农业政策具体执行的原则和要求、农业政策执行模型、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重点掌握农业政策执行模型、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农业政策学复习重点

农业政策学复习重点

1.政策及其要素逻辑关系政策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凭借其权力,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对社会经济的某些方面或环节采取得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政策三要素及其逻辑关系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2.农业政策的概念、内容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市场与价格政策:国内价格政策、外贸政策、市场结构政策▪农业结构政策:区域结构政策、部门结构政策和农场结构政策▪农村社会政策:农村人口政策、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农业环境政策1.什么是农业政策背景分析,有哪些方法?农业政策背景分析是指对农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现状、形成这种现状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各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方法1、实证研究的方法2、历史分析方法3、结构分析方法4、模型分析方法2.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程序是什么?选题;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研究报告3.对某一农产品市场分析应主要考虑哪几个方面?消费需求分析:人均消费量分析,消费支出结构分析,需求弹性分析,消费量地区差异分析,供求平衡表分析生产供给分析:产量变化过程及原因分析,人均占有量分析,产量地区差异分析,成本及地区差异分析对外贸易状况分析:某一农产品在外贸中的地位分析,进出口数量变化及原因分析,进出口结构分析,进口来源与出口去向分析价格分析:价格种类,各种价格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价格比较分析,价格波动分析营销状况分析:营销渠道分析,营销组织分析,营销设施分析政府现行政策分析:政府现行政策措施描述,政府现行政策措施效果评价第三章1.什么是农业政策目标?有什么基本特征?农业政策目标是政府通过农业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结果,它是农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本特征:1、层次性 2、时序变化性 3、相关性▪相互促进关系:即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农业政策与法规学习笔记

农业政策与法规学习笔记

农业政策与法规学习笔记农业政策与法规(学习笔记)1、农业政策的特点农业政策除具有政策的一般特点(阶级性、科学性、原则性、针对性、系统性、实践性、稳定性和阶段性)外,还具有如下特点:(1)内容上的纲领性;(2)工作范围的广泛性;(3)具体应用上的灵活性;(4)政策效力的有限性。

2、确定农业政策目标应遵循的原则(1)突出主要目标原则;(2)合理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准确性原则;(5)协调性原则。

3、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1)指导作用,通过农业发展的宏观方向,为微观主体提供宏观指导;(2)协调作用,协调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3)激励作用,通过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4)调控作用,通过各种政策实现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5)约束作用,政策对经营主体的行为所形成的某种限制。

4、农村改革20年的基本经验(1)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业政策的首要出发点;(2)必须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探索和完善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3)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4)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推进改革的伟大事业;(5)必须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使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5、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针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坚持:(1)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2)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3)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4)实施科教兴农;(5)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6)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7)切实减轻农民负担;(8)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9)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0)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

6、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的辩证统一关系农业政策与农业法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农业政策学复习重点修订版

农业政策学复习重点修订版

农业政策学复习重点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第一章1.政策及其要素逻辑关系政策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凭借其权力,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对社会经济的某些方面或环节采取得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2.农业政策的概念、内容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市场与价格政策:国内价格政策、外贸政策、市场结构政策▪农业结构政策:区域结构政策、部门结构政策和农场结构政策▪农村社会政策:农村人口政策、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农业环境政策第二章1.什么是农业政策背景分析,有哪些方法农业政策背景分析是指对农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现状、形成这种现状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各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方法1、实证研究的方法2、历史分析方法3、结构分析方法4、模型分析方法2.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程序是什么选题;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研究报告3.对某一农产品市场分析应主要考虑哪几个方面消费需求分析:人均消费量分析,消费支出结构分析,需求弹性分析,消费量地区差异分析,供求平衡表分析生产供给分析:产量变化过程及原因分析,人均占有量分析,产量地区差异分析,成本及地区差异分析对外贸易状况分析:某一农产品在外贸中的地位分析,进出口数量变化及原因分析,进出口结构分析,进口来源与出口去向分析价格分析:价格种类,各种价格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价格比较分析,价格波动分析营销状况分析:营销渠道分析,营销组织分析,营销设施分析政府现行政策分析:政府现行政策措施描述,政府现行政策措施效果评价第三章1.什么是农业政策目标有什么基本特征农业政策目标是政府通过农业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结果,它是农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本特征:1、层次性 2、时序变化性 3、相关性▪相互促进关系:即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

《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农业政策: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

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

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政策及其基本要素一、名词解释:政策目标: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政策手段: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政策对象:指政策所要调动或约束的力量。

二、简答题:1、简述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相关性;超前性;时效性;广泛性;主观性;鲜明的政治性;有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变通性;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统一。

农业政策学基础

农业政策学基础

第二章 农业政策的制定
Tips:变政治上的不可行为可行的方法
• 要提出新思想,至少是似乎过去没有过的思想,这些 思想最好是领导者过去未想到的,但又不与他的绝对 价值观和基本价值观相抵。
• 要避免与领导者顶撞
• 要尽量寻找历史上已有的成功
• 少谈大理论,多搞点试点
• 不要以不同的意见开始谈话




• 主体间:农民、供应商、消费者 • 跨地区: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 • 国际间:发展和食品援助 • 农户间 • 当代与后代:不可再生资源
• 稳定的消费品价格 • 稳定的生产价格 • 确保农业和粮食安全 • 收支平衡
• 加强农业的竞争地位 • 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农业政策 目标体系
28
第二节 确立农业政策目标
38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农业政策执行:一个简单介绍 第二节 农业政策执行的主要分析模型 第三节 影响农业政策执行的主要力量 第四节 农业政策执行的具体实施
39
第一节 农业政策执行:一个简单介绍
通过政策执行将现实状态反馈影响政策意图
政策意图
政策执行
现实状态
政策意图通过政策执行影响现实状态
40
• 有效执行是政策意图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必经之 路,执行的有效性是政策的预期意图得以实现 的前提;
引申目标法
首先以可能投入的政策手段、措施为依据,借助于综合分析,从而归纳 出可能实现的农业政策目标的空间,然后从这一政策目标空间中, 引申出具体的农业政策目标。
29
第三节 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
农业政策的两类基本目标:价格与收入、区域与结构
可供选择的农业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金融政策

农业政策学

农业政策学

《农业政策学》复习资料整理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的特点:①阶级性。

②正误性。

③时效性。

④表述性政策的三要素: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政策科学:人们对政策运动规律的总结.政策背景:是政策作用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现状农业政策: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政府对农业实行干预的内容包括:1、为农民提供直接补贴2、提供农业信贷服务3、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4、提供农业教育的科技服务5、对土地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6、建立农产品储备制度7、实行食物分配计划制定农业政策相关的经济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2。

委托一代理理论3。

组织行为理论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好到这种程度,以致于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得到好处而同时又不使另一个人受到损失。

农业政策分析的模型:一、理性决策模型二、渐进决策模型三、系统模型四、过程模型五、精英模型农业政策的目标: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

中国的农业政策目标:1、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3、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4、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美国农业政策目标: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增加和稳定农场收人(农产品补贴) 、3、增进社会福利、4、农村发展欧盟农业政策目标:1、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农业生产的合理化,农业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特别是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在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 增加农业从业者的收入3、稳定农产品市场4、保证食品安全供应(转基因食品)5、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农产品农业政策手段体系:经济性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行政管制手段:生产管制、价格管制和信用管制手段等法制手段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价格和收入政策手段农业发展政策或结构政策手段农业政策执行模型:1。

农业政策学 复习

农业政策学 复习

农业政策学复习整理PS:整理地比较细,大家如果要用的话可以适当删些,再打印出来,当然,以防考试编不出来,可以都看看,谢谢……第一章政策: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三要素:政策背景、政策手段、政策目标政策科学:人们对政策运动规律的总结。

主要研究政府行为本世纪连续九个“一号文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上个世纪五个“一号文件”: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基础地位《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统购派购——计划合同收1985《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延长15年《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理论肯定1983《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1982农业概念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之分。

狭义的农业,又称为“小农业”,仅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又称为“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狭义的农业专指动植物的产中部门,而广义的农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在内的农业产业系统。

农业最根本的特点: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农业的地位:农业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农业是社会分工和非农产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是蓄纳劳动力和稳定社会的重要部门农业是绿色产业农业的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为经济发展做出要素贡献(劳动力、资本、土地)为其他经济部门提供市场外汇贡献、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多功能性:环境保护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粮食安全功能,文化功能农业政策: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广义的农业政策也涉及农业、农民、农村和其他领域。

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PPT课件

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PPT课件
18
3.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呈衰减态势。
1979 ~1984年农村工业产值增加 1%,就业增加 0.6%, 1985 ~ 1992 年 产 值 每 增 加 1% , 就 业 仅,就业只增加0.12%①。1997年乡 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约400万人,而“八五”期间平均每 年吸纳719万人②。
6
农村第二产业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在20 世纪90年代中前期,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缓慢上升 了 2.6 个 百 分 点 , 1997 年 达 到 13.93% , 解 决 了 6300万人的就业。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工业吸纳 劳动力的能力有下降的趋势,1997年农村工业劳动 力比重就比1996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
3
表9-1:农村不同产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变化 (%)
项目


1981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5 1996 1997
农业产业人员
占社会从业人 69.4 67.8 64.2 41.5 59.5 60.2 58.6 53.3 52.2 50.5 49.9 员比重
农村中:
第 一 产 业 劳 动 力 由 1990 年 的 3.33 亿 人 下 降 到 1997年的3.24亿人,平均每年减少129万人;
第 二 产 业 劳 动 力 在 1997 年 达 到 6404 万 人 , 比 1990年增加了1652.5万人,年均增长5.1%;
第 三 产 业 劳 动 力 每 年 则 以 10.9% 的 速 度 增 长 , 1997 年 达 到 7297.3 万 人 , 较 1990 年 增 加 了 3375.7万人。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测算,1995~2000年,中国农村进 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将达到7600万人,以现有的农村劳动 参 与 率 ① ( 71% ) 计 算 , 新 成 长 的 农 村 劳 动 力 总 量 达 到 5400万人,平均每年新增1080万人,由于农业用地减少 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估计每年可能新产生农业剩余劳 动力600万人。据全国农业普查资料,1996年农村从业人 员5.6亿人,其中从事农业人员4.24亿人,从事非农业人 员1.36亿人,农业劳动力比统计年鉴上的统计数字多出 7000万人,76%的农村从业人员仍然集中在农业领域②。 这表明,在已有的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未来 几年内,中国每年还将新增1600万需要工作机会的农村 劳动力,中国农村面临充分就业的巨大压力。。

农业政策学考试

农业政策学考试

农业政策学考试一.名词解释:1、农业政策: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2、人力资源政策:政府在一定时期用来干预和调节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措施、方法和制度的统称。

3、农村人口政策: 国家制定关于农村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地区迁移、人口素质提高以及扶幼养老等方面的准则。

4.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立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5、农业金融政策:为实现一定的农业发展目标而调整货币流通和信用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

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市场透明度:指市场活动参加者对市场行情,既对供求数量、质量和价格的了解程度,也可理解为市场行情对各类市场参与者的明了程度。

8.WTO: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

9、农业结构: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产品等的构成及其比例,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的分配比例。

10、农村人力资源政策:政府在一定时期用来干预和调节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措施、方法和制度的统称。

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相应的也可以划分为人力资源数量政策和人力资源质量政策。

11、农业金融政策:是为实现一定的农业发展目标而调整货币流通和信用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

12.农业科学技术:是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在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又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每一阶段的进步都以科学技术发展作为前提。

二、单项选择题1.农业政策评估的内容包括(A)5A农业政策方案评估、农业政策执行评估、农业政策效果评估B农业政策科学性评估、农业政策客观性评估、农业政策准确性评估C农业政策学影响评估、农业政策成本评估、农业政策效率评估D农业政策定性评估、农业政策定量评估、农业政策效能评估2.可持续发展要以(A)为目的12A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B保护环境C保护生物的多样性D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3.(B)政策手段可以进一步细分限制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供给政策和刺激农产品需求增加政策。

农村政策学名词解释

农村政策学名词解释

农村政策学名词解释1.政策: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科学: 是人们对政策运动规律的总结。

3.农业: 农业是人类利用太阳能, 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机能以获取劳动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 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

4.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 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5.农业政策手段: 是实现农业政策目标的工具。

常用的主要手段有: 价格和收入政策手段, 农业发展和结构政策手段。

6.农业政策目标: 是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

7.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 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8.经济福利:指人们的各种欲望或需要所获得的满足和由此感受到的生理幸福或快乐9.社会福利函数: 如果社会能够把每一个可能的经济结构都分成等级, 我们就会有把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联系起来的所谓社会福利函数(SWF), 它是决定社会福利的一种实值函数, 其数值可以理解为取决于所有可能影响福利的变量, 包括每个成员购买的商品数量, 提供的要素数量及其他相关变量。

10.帕累托最优:是这样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好到这种程度, 一直任何人都可能再得到好处同时又不使另一个人受到损失。

是一种效率如此之高的状态, 以致不可能再通过对资源和产品进行再分配来使效率提高。

11.消费者剩余: 个人为一物品愿意付出最大的代价与他实际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差额。

12.生产者剩余: 是指生产者所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与市场实际价格之差。

13.经济剩余: 是指在市场条件下, 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商品供给和需求不断变化中实现均衡状态是获得的市场成本节约。

14.经济剩余方法:政府政策要么包含经济效率的损失, 要么包含背离竞争决定的资源配给和产品分配, 选择何种政策, 应该在既定的目标约束下, 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选的政策方案中, 比较政府所选方案的经济效率, 为了能够这样比较政策, 对于可选的政策手段的福利效果必须有某种量度, 这就是经济剩余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新增农村劳动力主要由二、三产业消化了。
➢ (二)农村劳动力的结构状况
➢ 1.农村劳动力的行业结构。
➢ 从农村劳动力的行业结构来看,农业仍然是中国 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就业产业,但其比重在就业结 构中呈现持续下降趋势。1990~1997年,农业劳 动力就业比重下降了将近9个百分点,但是到1997 年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仍然高达70.57%,显示务 农仍然是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去向。这 种近乎凝固的依赖农业型劳动力就业结构,是中 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正视的问题。
➢ 农村中:
➢ 第一产业劳动力由1990年的3.33亿人下降到1997 年的3.24亿人,平均每年减少129万人;
➢ 第二产业劳动力在1997年达到6404万人,比1990 年增加了1652.5万人,年均增长5.1%;
➢ 第三产业劳动力每年则以10.9%的速度增长,1997 年达到7297.3万人,较1990年增加了3375.7万人。
农村非农产业 劳动力占社会 4.5 6.5 8.7 10.2 16.3 15.7 16.8 19.5 18.4 18.9 19.4 从业人员比重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998,《'98中国农业发展报告》,第102页,中国农业出版 社,北京,第1版。
➢ 2.农村不同产业劳动力变化各异,第一产业劳动 力下降,二、三产业劳动力增加,但幅度不同。
➢ 表9-1:农村不同产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变化 (%)
项目


1981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
占社会从业人 69.4 67.8 64.2 41.5 59.5 60.2 58.6 53.3 52.2 50.5 49.9 员比重
➢ 二、农村劳动力政策的内容及目标
➢ (一)农村劳动力政策的内容
➢ 中国农村劳动力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我们是人 口大国、农业大国的国情。对农业和农村问题,我 们已经形成这样的看法,即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 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而农民小康是建立在农民富裕的基础上,农民的富 裕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可见,如何解决农 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 就业,提高作为资源的农村劳动力的利用率是我国 农村劳动力政策的基本内容。
➢ 劳动力素质的地区差异也比较明显。总体上看,西部地 区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较高。
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住户调查资料,1997年,
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比例,东、中、西部分别为
7.02%、8.52%和12.04%,全国平均为8.77%;有专业技术
职 称 的 人 数 比 例 东 、 中 、 西 部 分 别 为 1.98% 、 1.62% 和 1.88%,全国平均为1.82%。
➢ 农村第二产业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在20 世纪90年代中前期,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缓慢上升 了2.6个百分点,1997年达到13.93%,解决了6300 万人的就业。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工业吸纳劳动 力的能力有下降的趋势,1997年农村工业劳动力比 重就比1996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
➢ 农村第三产业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三产业由于投资少,见效快,成为吸纳农村劳动 力的重要载体。1990~1997年,农村第三产业劳动 力比重稳步上升,1997年达到15.5%,7年上升了6 个百分点,解决了近7300万人的就业,是今后解决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攻方向(表9-2)。
➢ 表9-3 1997年不同地区农村人口及劳动力构成(%)
地区
乡村人口 乡村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 非农业劳动力
东部地区 40.4
40.5
35.9
51.5
中部地区 35.2
34.1
35.6
30.5
西部地区 24.4
25.4
28.5
18.0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998,《1998中国农业发展报告》,第103页,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第1版。
➢ 表9-2:1990~1997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行业结构分布(%)


农林牧渔劳动力 工业劳动力 建筑业劳动力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劳动力 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劳动力 其它非农行业劳动力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年 79.35 7.69 3.62 1.51 1.65 6.18 79.35
农 业 政 策 学基础
第九章 农村劳动力政策
第九章 农村劳动力政策
➢⑴ 农村劳动力政策目标 ➢⑵ 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 ➢⑶ 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政策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政策目标
➢ (一)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数量
➢ 1.农村劳动力总量持续增长。 ➢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
中国农村劳动力伴随人口增长的惯性,继续保持 增长势头。1997年全国乡村人口9.15亿人,农村 劳动力为4.60亿人,较1990年增加了3592.2万人, 年均增长1.5%(表9-1)
11.31
9.34


1996年
71.23
8.87
5.09
2.27
2.79
9.75
71.23
13.96
14.81
1997年 70.57 8.77 5.16 2.30 3.01 10.19 70.57
13.93
15.50
资料来源:据《中国农业年鉴》(998)第295页计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北京
➢ 2.农村劳动力的地区分布。
➢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农村人口压力和劳动力压力 均超过中西部地区。1997年东部乡村劳动力占全国乡村劳 动力的40.5%,其次是中部地区,占全国的34.1%,西部地 区占25.4%。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各地农村就业结 构的差异。1997年,东部地区的非农劳动力就业率仍旧高 于中西部地区(表9-3)。主要是这个地区原有的经济水 平决定了其就业结构。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西部地区的农 村劳动力向东部地区流动的规模大,从而大大改变了中西 部地区的就业结构。但由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自身也在调 整自己的结构,发展速度有所减慢,加上一些地区对未来 劳动力就业实施了限制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吸收 能力下降。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短期内还无法改变 农村就业结构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