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在国学中的重要地位

合集下载

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最新7篇

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最新7篇

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最新7篇儒家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它如果能够把公权至上和私权至上的两种文化结合统一起来,创造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那就是人类社会万世长青的最大福祉。

为了让您对于儒家文化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山草香给大家分享了7篇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意义篇一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萌生以来,辗转流传了几千年。

并作为无数帝王治国依据的核心,以仁爱为本的儒家思想治国,最终都迎来了较好的盛世局面。

比如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迎来了汉朝最强大的时期。

唐宋时期虽然兵力悬殊,但是文人辈出,也是受到了儒家学风的积极影响。

孔子提出的君臣以礼相待,也成为了历代君王的道德约束标准。

唐太宗礼贤下士,魏征多次以死相谏却没有得到怪罪,表面反映的是唐太宗的帝王胸襟,其背后的深层因素,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影响。

当然,任何一种学说都不是绝对完美的。

儒家思想受到封建环境的限制,有些理论也是很受限的。

比如孔子认为男尊女卑,曾经提出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的言论。

言下之意就是贬低女性的地位。

再比如,孔子认为君贵民轻的思想,与人人平等的核心理论相违背,这都是受到了大环境影响所致。

但是不得不说,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新思想的萌生。

为之后封建社会的覆灭,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儒家思想发展至今,俨然成为了中国极具特色的文化思想,在无论是古今,儒家思想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时刻影响着我们。

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作用篇二(一)积极作用1、提升自身修养儒家文化中随处可见的对自身修养的要求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儒家文化提倡人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提倡人合理的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争取个人的合法权益,还提倡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为中国古代人的行为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和标准。

儒家文化重孝道,在儒家经典著作中众多关于“孝”的论述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文化中道德伦理的学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

精彩摘录
“国学者,乃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钱穆先生在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对国 学的理解,他指出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载 体。
精彩摘录
“国学之道,贵在持经达变。”钱穆先生在书中也提到了国学的方法论。他 强调了学习国学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变化。同时也要在实践中 运用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精彩摘录
“中国文化重道德不重权利。”在比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时,钱穆先生指 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重视道德和伦理,而不是重视权利和利 益。他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精彩摘录
“中国文化重传统不重变革。”钱穆先生也指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保守元素。 他强调了中国文化对于传统的尊重和传承,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同时他也指出中国文化不太注重变革和创新,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局限之一。
《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是一本由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所著的书籍, 它从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 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的国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钱穆先生以深厚的学术功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 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他通过对中国传统 文化和思想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以及它对世界文化 的贡献。他也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流畅,读起来非常容易理解。虽然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深奥, 但是钱穆先生的文字非常简洁、清晰,让人能够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和思想。同 时,这本书的注释也非常详尽,对于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
阅读感受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

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一、儒家文化的地位儒家文化从古至今在中国一直占据很强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甚至占了统治地位。

比如说,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

后取得官方地位。

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

儒家文化虽然在古代占据统治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它的统治地位是一成不变的。

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统治地位被取消。

五四运动虽然取消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但是在今天儒家文化仍然在我过占据重要的地位,原因是因为儒家文化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学派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

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

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

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

其创立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主张君王应行"仁政",这样才能使天下归心。

儒家思想在领主封建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受到许多统治者的尊重,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下,诸侯之间各为已利而崇尚武力,儒家的德政很难得以施行。

汉以后,儒家思想被尊为地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她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

《论语》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语》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语》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

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很深,不少句子被人们当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

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的《论语》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先后影响了中国社会、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达两千多年。

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思想上与学术上,但是,思想和学术的影响,都是通过语言表述来实现的。

《论语》语言同其思想和学术一样博大精深,它的影响同其思想和学术一样广泛深远。

一、《论语》影响中华民族巨大深远第一, 《论语》的语言影响同它的思想影响一样,遍及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等。

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与其他学派尚处于平等地位。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以后,儒学成为国学,其地位便一跃而在其他学派之上了。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清代末期。

民国以后,这种局面在我国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

四十年代末,尽管已开了新学的课程,讲堂上仍然供着孔夫子,学生到校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孔夫子鞠躬。

儒学成为国学,意味着它已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意识,左右着国家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的发展。

国学基础知识——诸子百家

国学基础知识——诸子百家

国学基础知识——诸子百家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

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

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

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百家争鸣,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其灿烂、其多彩,在我国学术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作文范文之儒家思想作文

作文范文之儒家思想作文

儒家思想作文【篇一: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摘要:儒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学派。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行为准则,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中的精华内容是教导人们道德行为规范的准则,对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大作用。

儒家思想对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是探讨和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纽带。

儒家在伦理道德、思想文化上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道德建设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儒学;仁;道德行为;民族精神;传承发扬;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儒家思想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儒学的一些思想是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呢吧对儒家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因此,在这里我们只谈积极方面的意义)。

但在当今社会,时代在变,思想也在不断变化,面对多元的文化交融与冲突,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它对当今社会又有什么样的影响作用呢?一、孔孟的思想以“仁”为核心,是今天“以人为本”的重大体现。

“从思考人的存在为出发点,强调“仁爱”和“贵和持中”的中庸思想。

孔子明确而坚定地主张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尊严是不可、也不能侵犯和予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从孟子“民为贵,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理念的提出,发展到当今的党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思想路线密不可分,是儒家思想“仁”的体现。

二、孔孟思想主张忠孝,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

精神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赖以生存的直接必要条件,是一个民族最直接的反映。

一个民族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儒学作为大一统的封建文化,既有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于封建制度的支撑作用,又有对中华大家庭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心理维系和文化延传作用。

”【2】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在形成中华民族这个稳定的共同体过程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发挥了任何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三、孔孟思想主张修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人们品质塑造、道德水平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论述国学体系总体或诸子百家的学术理解

论述国学体系总体或诸子百家的学术理解

论述国学体系总体或诸子百家的学术理解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史家论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学术流派的见解,司马谈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吕思勉认为“术数”、“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可算为十二家。

诸子百家简介: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国学基础知识2017

国学基础知识2017
6、《论语》核心内容是关于治国理政的讨论。( )
Y、对N、错
【正确答案】N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论语》核心内容是古代知识分子内在修养和外在事功的讨论。
7、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
12、《尚书》又称( ),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
A、《书》
B、《书经》
C、《礼书》
D、《四库全书》
【正确答案】AB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尚书》又称《书》、《书经》,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
13、下列选项中,属于五福的是( )。
A、长寿
B、富贵
C、安康
D、善始
【正确答案】AB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五福包括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A、医学
B、戏剧
C、星相
D、数术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
7、( )、兵法、纵横家、阴阳家、农家都为国学宗教、哲学其分枝。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韩非子
【正确答案】AB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道家、墨家、法家、兵法、纵横家、阴阳家、农家都为国学宗教、哲学其分枝。
Y、对N、错
【正确答案】Y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翻译为: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16、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

儒释道思想的现代意义

儒释道思想的现代意义

儒释道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学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进入现代社会,我们该怎样看待儒学?特别是在复兴中华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学能发挥哪些积极的作用?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是北京大学《儒藏》编撰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儒学研究,近年来多次到国外讲学。

在这里我们请他讲一讲儒学的现代价值,听一听儒学能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哪些有益的帮助。

一、儒学现代意义的两个重要原因“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儒学的现代意义”有两个:第一,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前夜,此时此刻,必须回顾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雅斯贝尔斯(1883~1969)曾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

他认为,在公元前500 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等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等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精神财富,而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最初并没有互相影响。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

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

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使欧洲文明重新发出新的光辉,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印度佛教文化冲击之后,再次回到孔孟而把中国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下是关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的论文,欢迎有兴趣的同学借鉴哦!摘要:文学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概念,文学自起源起,就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思维心理的重要反映。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学反映着思想,而思想反过来哺育着文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它虽然比文学产生晚,但它对中国文学发展以及成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中无不体现着儒家仁、义、礼、治的思想,无论是唐韩愈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还是现代国学教育的火热进行,都可见儒学思想在几千年的浮浮沉沉中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保存下来。

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了解儒家思想对于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围绕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深刻地揭示出儒家思想不仅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更是为文学立根。

关键词:文学;儒家;政治;忧患意识;仁早在几千年前,孔子论诗便指出诗有兴、观、群、怨之作用,可见儒家思想积极入世,重视实践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与其相符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但我们应知道的是,在文学诞生之初,它的种种社会功用是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只是人们口耳相传的,记录光怪陆离神奇之事,多是神的故事及英雄传说,但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王朝的建立,儒家思想的产生,原先的神话故事在儒家学子的改造下逐渐被理性化,原先的神变成了人,原先的英雄变成帝王将相,文学被人们重新认识、加工、包装,从此有了新的社会功用,就像统治者手里的权杖,指挥着社会的伦理道德,纲常教化。

那么儒家思想究竟对中国文学有怎样深刻的影响呢?那就不得不说以下三个方面1 、文以载道,为政治教化服务《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孔子十分重视学习与从政的关系,认为学而时习之后应关心国家政事。

可见儒家思想注重学以致用,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孔子所提出的文学标准,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十分提倡文学的社会实践功用的,而不仅仅是人们寓情于诗,借诗抒情的产物,这种社会公用与唐代提倡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作文害道等思想结合,不难看出儒家所提倡的文学是要经世致用,为政治教化服务。

国学包括什么内容?

国学包括什么内容?

国学包括什么内容?1、国学是一个国家治国、齐家、修身的所有学术、文化的总和。

含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门类;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在国家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

不但不可缺,还要不断创新,以便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2、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3、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4、国学,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

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

5、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

6、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

7、国学”大概是与“中文”相关的一个领域,比如儒、道、周易、八卦之类的东西,甚至包括古典文学如红学、金学之类8、“国学”,它的内涵与外延,质的规定性,学界至今尚无统一意见。

但普遍认为: 国学,就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学术;它是有别于西方学术,独具特点且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理念和认识方法。

钱穆先生《国学概论》“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应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孔孟儒学为核心,为主体。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十二道

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十二道

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十二道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国社会的精神基石。

其中,国学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哲学、文化、历史、经典等方面,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国学具有共同的文化特点,包含着许多精髓,下面将介绍国学的十二道精髓。

道一:儒学。

儒学作为国学的核心,强调仁爱之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克己复礼,礼为重要内容。

儒学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道二:诗词。

中国古代诗词受到崇高的地位,被视为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体。

诗词与文人骚客的情感和哲学思考相结合,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道三:书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一种以书写文字为主要形式的艺术。

书法注重笔画的造型和节奏感,通过墨与纸的柔韧性展示出中国人的内涵和智慧。

道四:古籍研究。

中国古籍研究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古代典籍的研究,挖掘、整理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以便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道五:经史子集。

中国的经典包含了很多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如《易经》、《黄帝内经》、《论语》等。

这些经典著作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智慧,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道六:哲学思辨。

中国古代哲学思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国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都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如儒学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道七:音乐艺术。

中国音乐艺术在国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表达音乐与人的和谐关系,通过音韵的流动,传递出文字背后的深层情感。

道八:礼仪文化。

中国有着丰富独特的礼仪文化,为中国古代社会和今天的社会秩序、伦理道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礼仪文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秩序,是国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九:考古学。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考古遗产的国家,考古学作为国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历史,发掘并保存了大量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当代对儒学的态度

当代对儒学的态度

当代对儒学的态度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然而人们对它的态度却是复杂多样的。

在一部分人眼中,儒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认为儒学强调的道德规范,如“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仁”所倡导的关爱他人、尊重生命,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义”所代表的正义、公正,能引导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坚守道德底线;“礼”所规范的社会秩序和人际交往准则,有助于营造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智”所追求的智慧和知识,激励着人们不断学习和进步;“信”所强调的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

这部分人认为,儒学中关于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观念也具有积极意义。

儒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家庭中,儒学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伦理关系,有助于维护家庭的和睦与稳定。

而且,儒学所蕴含的“和为贵”的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的诸多冲突和矛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然而,另一部分人对儒学则持有批判和质疑的态度。

他们认为儒学中的一些观念已经过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例如,儒学中强调的等级制度和礼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是平等、民主和自由,而这些与传统儒学中的某些观念存在冲突。

此外,还有人认为儒学在历史上曾经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压抑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而且,儒学过于强调道德的约束,而在法治方面的重视相对不足。

在现代社会,法治是保障社会公正和秩序的重要手段,仅仅依靠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实,即当代社会对儒学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

有些人将儒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打着儒学的旗号谋取私利。

例如,一些所谓的“国学班”“儒学讲座”,收费高昂,但其内容却良莠不齐,甚至存在误导大众的情况。

在教育领域,对于儒学的态度也存在分歧。

国学、儒学、经学、人学、仁爱、孝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国学、儒学、经学、人学、仁爱、孝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国学、儒学、经学、人学、仁爱、孝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国学、儒学、经学、人学、仁爱、孝敬之间是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由繁到简的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儒学是国学的核心,经学是儒学的核心,人学是经学的核心,仁爱是人学的核心,孝敬是仁爱的核心。

一、什么是国学?中华文化是相对独立的农耕文明,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一连绵不断具有5000年光辉历史的中华文明。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西方文化以及近现代科学技术慢慢传入中国。

资本主义西方文化即西学,所谓西学,就是西方之学、神灵之学、民主之学,所以,西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督教文化与民主政治文化两大块,并不包括近现代科学技术,因为近现代科学技术是超越时空、超越阶级、超越国界的全人类科技智慧的集体结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相对于西学,土生土长的中华文化就称之为国学。

所谓国学,就是中国之学、做人之学、道德之学,是中华民族在5000年光辉历史中创造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智慧,是中国人的道德文化,所以,国学并不包括探索自然奥秘的科技智慧,因为科技智慧是超越时空、超越阶级、超越国界的自然科学,并不属于国学范畴。

1、国学如果按内容划分:包括天文、历法、地理、职官、服饰、器物、玉文化、青铜文化、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美食、民俗、礼仪、婚丧、中医、草药。

2、国学如果按学科划分:包括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民俗学、伦理学、考据学、版本学;3、国学如果按传统图书类别划分:包括经、史、子、集四部;4、国学如果按发展顺序划分:包括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两汉经学、汉赋、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唐诗宋词、宋明理学、元曲、明清小说等等;5、国学如果按思想体系划分:包括儒、释、道三家。

二、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国学典籍汗牛充栋、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国学思想众说纷纭,因此,我们必须采撷国学的精华,提炼国学的精髓,把握国学的核心。

儒家文化就是国学的精华、精髓、核心。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综合文化,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从公元前134年开始儒家文化就成为主流文化、主体文化、主脉文化。

唐朝的宗教信仰儒释道三教的并存

唐朝的宗教信仰儒释道三教的并存

唐朝的宗教信仰儒释道三教的并存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时代。

在唐朝时期,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并存,相互影响、交融和竞争,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格局。

一、儒教在唐朝的地位和影响儒教作为中国的国学,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主流思想和信仰之一。

在唐朝时期,儒教的地位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当时的皇帝和士人阶层普遍崇尚儒教,儒学成为了制定政策、教育士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唐朝时期的士人多以儒学为中心,弘扬儒家经典,注重礼仪道德的培养和传承。

儒家的价值观在唐朝社会中影响深远,忠孝、仁爱、公正等儒家思想成为了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同时,儒教在唐朝也积极与其他宗教进行对话和融合,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一些观念和信仰,形成了唐代的新儒学。

这种融合的新儒学思想为儒、释、道三教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基础,也为唐代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二、佛教在唐朝的兴盛和传播佛教在唐朝期间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其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唐朝皇族和士人纷纷皈依佛教,大量的佛寺和寺院兴建,寺院成为佛教信众的栖身之所。

佛教的兴盛也使得许多外来文化得以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广泛影响了唐代文学艺术,塑造了唐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和创作风格。

同时,佛教也与儒学、道教进行相互交流和融合。

唐代的“折衷论”和“三教合一”思想,是佛教、儒教和道教相互融合的产物。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元素,融入自身教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

三、道教在唐朝的发展与影响道教在唐朝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推广。

唐代的皇室对道教持支持态度,不仅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许多道观,而且还加以赞扬和推崇。

道教的巫觋术士成为了唐朝宫廷的常见景象,道教的信仰和仪式也广泛流传于民间。

道教主张修行得道,追求长生不老、神仙之境。

在唐朝社会,道教的修行思想深深吸引了许多人,包括士人、文人和百姓在内的许多人都向往着通过修行实现个人的长寿和超凡脱俗。

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是谁提出来的

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是谁提出来的

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是谁提出来的
《孟子》的“儒学”和“经学”是中国晚期儒家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这两
种哲学思潮主要源自孟子,其影响深远。

古代家长和教师们经常将儒学和经学称作“孟子时代”与“经学时代”,区分学习中从道德目的角度出发的儒学学习与从技术材料入手学习经学内容。

孟子,古代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传统国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为周室的政治家,他研究和总结了许多经典经文,创立了儒学的基本思想。

他的哲学主张影响数千年,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孟子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的核心,将道德等高度和仁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从而奠定了儒家传统哲学的基础。

除了孟子,中国古代另一位重要哲学家——孔子,也对古代中国古代经学传统
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坚持以“学”为核心价值观念,融入传统崇尚“学”的景象之中,间接形成了经学思想。

孔子通过改进古代思想,培育仁义,建立了一个以形式自然共处,个性可以被培养和涵养的思想框架。

有了儒学和经学的普及,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发展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孟子
和孔子所提出的儒学和经学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所给予的重要性:儒学强调“仁”,做出了善良、正义和谦卑的贡献;而经学让技术锻炼成为可能,极大地帮助了后来的科技精进,使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孟子和孔子提出的儒学和经学,不仅被发扬光大,而且深刻地影响
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更是成就了今天的教育,深植在很多家庭的内心深处。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化的现代价值浅谈儒家⽂化的现代价值 ⽂化(汉语拼⾳wén huà,英⽂culture),是⼈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化和⾮物质⽂化。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浅谈儒家⽂化的现代价值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家! 浅谈儒家⽂化的现代价值篇1 孔⼦是我国历史上⼀位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缔造的儒学,⾃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

从先秦时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和朱熹),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岁⽉⾥,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别具⼀格的⽂化内涵。

⾯对全球化⽂化浪潮的冲击与融汇,对儒家⽂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

⼀、道德价值 作为儒家⽂化的创始⼈,孔⼦⾸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公德体系中居核⼼地位。

孔⼦说:“夫仁者,⼰欲⽴⽽⽴⼈,⼰欲达⽽达⼈。

”⼜说:“⼰所不欲,勿施于⼈”(均出⾃论语),这就表明,“仁爱”既是⼀种责任,也是⼀种义务,更是⼀种推⼰为⼈的利他风尚和助⼈为善的精神,要求⼈们做到“互利互惠”。

⼀⽅⾯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正当利益,另⼀⽅⾯⼜要惠及他⼈,利他益众。

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

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矗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传统⽂化的重要部分。

“孝”更是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

⼀个不“孝”的⼈,谈何为⼈,谈何做⼈,谈何道德品质?因此,儒家的孝道⽂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代代传承,发扬光⼤。

国学认知知识点总结归纳

国学认知知识点总结归纳

国学认知知识点总结归纳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学问,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孕育的精华。

国学主要包括儒学、道学、佛学和文学。

儒学注重人伦道德,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道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佛学则侧重解脱生死轮回,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脱;文学则是运用文字艺术表现人生哲理和审美情感。

在这些不同的学问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对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分别从儒学、道学、佛学和文学四个方面归纳国学的认知知识点。

一、儒学认知知识点总结1. 人伦道德:儒学强调人伦道德,主张人的行为应当以仁为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要表现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

儒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秩序的维系离不开仁、义、礼、智、信的指导。

2. 经典尊崇:儒家经典是儒学思想的根本,尊崇《四书五经》是儒学的重要内容。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包括《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

儒学认为,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可以使人明晰道德的本质和行为的原则,引导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3. 政治伦理:儒学对政治伦理有着深刻的思考。

儒家提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应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强调君臣之间的忠、孝、仁、义等关系,提出了“君子之道”、“君民之道”等政治伦理观念,这对人们理解政治和社会关系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4. 教育观念:儒学强调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注重以“敦诗书,修礼乐,足以成文明人”为教育目的。

儒家的教育观念主张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强调培养人的品德、智慧和审美情感。

这种教育观念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学认知知识点总结1. 天人合一:道学主张“天人合一”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当顺应自然、顺应天地之道。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以柔克刚”等观念,深刻阐发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个人与社会的认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护本2班41号罗潋雯
儒学在国学中的重要地位
所谓国学,就是中华传统治学方法,最初分为象数派自然科学和义理派人文学术,就是今天的自然国学和人文国学的雏形,道家和儒家分别是两大学派的代表和核心。

其中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那么首先,我们必须对儒学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有一个很鲜明的了解。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8)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9)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

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10)清初:
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如此可见,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然而,儒家的特征也很明显。

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而且,儒家思想也对人有很对的鉴借。

比如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已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已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已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等。

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值得人深思。

有人将儒学定位为“伦理本位主义”或“泛道德主义”,我是很不赞同的。

在十七年前出版的《儒家哲学片论——东方道德人文主义之研究》一书中有批评这些偏见的作者,从本质上把儒学定位为“确立普遍内在的人类道德主体性同时极为重视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肯定因而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

之所以要对儒学作这样的定位,是因为我认为儒学尽管重视外在的人际关系之理,但在本质上是道德的、人文的,而非伦理的。

在儒学系统中,伦理讲的是外在的人际关系秩序(所谓“伦者,序也”)。

道德则是一种内在于人的心理自觉,是发自内心的东西(所谓“为仁由己”),如三纲五伦是伦理,仁、义、忠、信,温、良、恭、俭、让等等是道德。

如果我们承认儒学在本质上是“道德人文主义”哲学,那么,我们就应当承认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并不在于“三纲五常”,而在于儒学“以德为体,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文精神。

在我看来,构成这一道德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四大范畴。

所谓“仁爱”,按照孔子、孟子的说法,就是“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强调人的道德自觉、普遍的仁民爱物精神,由此而发展出从民本走向民主的人文精神。

像明清之际文学家张岱说的“予夺之权,自民主之”,像同时代的思想家黄宗羲说的“天下(人民)为主,君为客”思想,就是先秦儒家“仁爱”精神的发扬光大,是朴素民主思想的体现。

“和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的共生、共处、共荣的精神。

这是对人类社会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人类永续性发展的生态需要。

《礼记礼运》宣传的“大同”理想,实质上是提倡“多元和谐”的“太和”社会理想。

因为儒家一向是重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

所谓“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谐境界。

正如《礼记中庸》所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诚信”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守信、守礼、守法的精神。

“诚”指的是真实无妄,“信”就是守这个“诚”。

儒家历来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而以“信”为德目之一,并且重视“诚信”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诚信”之德,对个人而言是立身之本,对企事业而言是立业之本,对国家而言是立国之本。

“民无信不立”,指的就是当政者要取信于民,才能成就大业。

东汉思想家王充的“实事疾妄”命题[4]就是典型的实事求是、批判虚妄的诚信思想。

所谓“中庸”,其实就是“用中”,即推行“中道”,强调的是不走极端,体现了公正、务实、协调的精神。

这种思想极为高明,走的是“执其两端,用其中”的道路,是一种辩证的、和谐的思想方法与工作作风。

但是,最能让我们陷入思考的是下面的一些有关儒学的情况。

众所周知,儒家之所以能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儒学有二千多年历史,至今海外犹有传人。

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梁任公曾指出:"......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饮冰室书话》〈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任公所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这话或者稍过了点,但中国几千年文化史是以儒学为主流则无庸置疑。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文化是以儒家做主的一个生命方向与形态"(《从儒家的当代使命说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牟宗三)。

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主体。

但五四运动以来,今人对儒家已是疏远地厉害,且有着一种莫名的反感,一些偏激谬论充斥于世并混淆视听,在社会上也渐趋形成了一种影响。

事实上,肯定儒家是国学主体,决不是只凭现代新儒家、某些学者的主观情感,而是有着客观依据的。

儒家之所以是为国学主体,是由儒学的基本精神、广博范围、历史发展客观地确定的,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

因此,再兴国学,可以说便是重振儒学。

而重振儒学却绝不是某些人所误解的"复古",更不是什么开倒车,而是本着马克思主义对待古代学说"批判地继承"的态度,去理性地解剖它,应用它。

儒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完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扬弃、赋予新解。

中国现代化还需要儒学,之因为任何一个民族,它之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有它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干;其次,我们今天要实现的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这个中国特色,当然少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色彩。

所以,儒学在经过历史的锤炼和现实的洗礼之后,虽然经历了一路的风风雨雨,但最终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支持,也让它在国学的领域中占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