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乡村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7)02-0051-05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赵庆海 费利群
〔摘 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既是对国际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改造的经验总结,也是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出路。

英、美、日、韩等国家在乡村改造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等,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我国应在科学规划、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以及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等方面,缩小城乡差距,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国外实践;策略选择;城市化〔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赵庆海(1972—),男,汉族,山东东平人,泰山学院助理研究员,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问题;费利群
(1955—),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山东大学马列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理论与现代化建设。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03JD790060)。

〔收稿日期〕 2006-09-16〔修回日期〕 2006-10-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立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从世界城市化进程和经验来看,对农村进行改革以建设新型农村,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在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实施的重要战略之一。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或经历了这个历史阶段,中国也必须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采取必要措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认识
1.国际视角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农村经济演变存在两种不同的趋向,即以刘易斯为代表的“二元经济论”和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传统农业改造论”[1]。

依据二元经济模型,受限于人口压力的农村传统经济部门,也就是小农经济,一方面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经济部门转移,另一方面引进资本与农业机械,向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方式转变,使传统的庄园农业发展为企业化农业。

传统改造模型则认为,只要完善市场机制,以价格方式调整农业生产中投入和产出,就能在不改变原有组织结构和生产关系的情况下,通过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和市场分工,使庄园农业和小农经济发展为规模性专业农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改造。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经验来看,以圈地运动为发轫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英国模式被证明是极度伤害农民利益,有违民主;拉美国家沿袭英国城市化模式虽然快速推进了城市化,但是出现了大量城市贫民。

以巴西为例,近20年来,巴西
 总第139期
城市问题2007年第2期 
城市人口增长了24%,贫民窟人口增长了118%,目前居住在城市贫民窟中的就有3500万人,占全国城市人口的25.4%[2]。

许多城市居民重新回到农村,陷入生存困难之中,社会发展停滞,甚至衰退;法国在其城市化过程中,实施传统农业改造的方针,小农经济在农业经济中长期保持着主导地位。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过程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自愿、主动的过程,农民整体的境遇变化不是很剧烈。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城市化扩展中,表现为工业园区兴建而起的新一轮“圈地运动”,使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面临英国式“二元经济”形态的危险。

每年数千万农民工的流动,也预示了我国城市化发展有可能面临拉美城市化问题。

在此形势下,如何选择城市化路径,以便既能避免拉美国家城市化后“发展的陷阱”,又能避免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所产生的遗落农村侧重城市的此抑彼扬的问题,是问题的关键。

据此,我国农村发展宜采取法国模式,也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保障农民权利,维持农村社会稳定,使农村改造与城市化同步发展。

所以现阶段我国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国内视角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3]。

过去,我们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贡献和农村的支持,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使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

但另一方面,也使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并日益强化,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

当前我国工业化发展到中期阶段,城市化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

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适时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非常紧迫的三农问题的方向提出来,这既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的要求,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然选择。

我国由于受长期形成的城乡差别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层面上,存在着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倾向。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产品绝对短缺阶段的结束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再加上政策原因,农业和工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这种状况如果再继续下去,不仅会影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而且会严重影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对于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在本世纪初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然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都在农村[4]。

这是因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同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住宅等建设凌乱无序,脏乱差现象严重,整体村容村貌落后,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等等。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和重大举措。

二 城市化进程中国外乡村建设的实践
建设新农村是带有普遍性的世界性问题。

在东亚、欧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他们针对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出现的问题,以国家投资为主导,以国家财政用于公共设施投入增加为主要手段带动农村的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投入、综合整治以改变农村的面貌。

这些国家农村建设的有益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和吸收。

在东亚的国家和地区中,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实施了世界闻名的“新村运动”,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造村运动”,我国的台湾省也已进行了50多年的农村建设运动。

其他的西方国家,如法国、德国、英国及美国等也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进行农村改革和建设[5]。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农村改革和农村建设中虽然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要积极倡导与大力推动农村建设。

从国际经验看,韩国的“新村运动”是政府针对工农业发展出现严重失调,城乡差距扩大的状况,决定通过开展新村运动来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倡导起来的。

日本“造村运动”的出发点是以振兴产业为手段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使逐渐衰败的农村重新振兴起来。

第二,对农村建设必须有科学的规划。

德国在基于土地整理的乡村更新计划中,由政府机构根据农业发展,乡村更新和公共建设等需要,依轻重缓急选择土地整理地区,构划先期规划,并在广泛征求、考虑公众意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规划[6]。

美国从1990年起,农业部向“全国农业开发合作”以及相关项目提供赞助,建立“州农村发展委员会”,要求每一个委员会必须有自己的战略规划,确立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第三,政府必须对农村建设提供制度和机制上的保障。

日本政府为扶持山区农村及人口稀疏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了《过疏地区活跃法特别措施法》、《山区振兴法》等;为促进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制定《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等,以法律制度的方式促进农村发展。

韩国政府为了支持新村运动,中央政府成立了由内务、农林、工商、建设、文教、邮电及经济企划院等部门行政官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道、直辖市、市、郡、面、邑、村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体系与相互协作机制。

第四,政府需要提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德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对落后的农业区采取投资补贴、拨款、农产品价格支持、低息贷款等措施,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法国政府为了农村改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经营者提供优惠贷款总额高达900亿法郎,利率比一般的利率低一半左右,同时对农业基本建设也给以直接或间接的投资支持。

2.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
发达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注重为农业发展提供所需的耕作、收获等机械,设法提高农业生产率。

美国在工业与城市化发展中,一直把发展农业放在重要地位,重视农业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7]。

美国农业发展一直比较顺利,为城市化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促进了乡村地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美国是一个以农村、农业开始其历史的国家,其农业发展也是在所有发达国家中发展最快的国家,城市化起步比欧洲国家晚,但城市化建设却不比任何国家逊色,1920年城市人口就超过了农村,1998年城市化率为76%。

美国的工业化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这种工业化特点使农业等基础产业发展较快,反过来又刺激了工业发展,农工协调促进了城市化的较快发展。

美国的农业发展不仅为城镇化解决了粮食问题,提供了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而且是美国城镇化初期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

而英国等欧盟国家以及日本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而导致农业人口向城市注入过快,一方面造成城市人口过于饱和出现“城市病”,另一方面造成农村地区的人口稀疏、农业衰退,文化水平落后,城乡差距迅速扩大的现象。

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开始重视推进城市化的同时促进农业现代化。

其主要做法为:一是增加对农业发展的投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使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

3.推广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韩国为了使新科技在农村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政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开办培训班,举办农业科技知识讲座,指导农民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我国台湾的农业发展科技贡献率高达60%;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法国大约用了15年的时间实现了农业的高度机械化,进入70年代以后,法国开始实现农业电气化的目标。

从农田灌溉、农作物防病虫害、农产品加工都基本上实现了电气化。

在实现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同时,大力发展化肥工业和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生物学、遗传学的新技术运用到农业领域。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70年代中期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大国。

4.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农村改革和建设中十分重视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法国1960年颁布了“农业教育指导法案”,建立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一批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学校,从事农业人才的培养。

同时,法国政府还确立了公立私立共同办农业的教育的体系,逐步实现农业教育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国家对获得毕业证书的人员,在安置、农业经营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在传统农业转变过程中,全国有25%的农场主接受过中等以上的专业培训。

韩国在1972年成立研修院,负责培训新村运动的骨干。

培训内容涉及地区开发、意识更新、经营革新、市民教养等内容。

我国的台湾地区也十
分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教育培训形式大体划分为农业科技培训、素质教育和家政服务教育等三大类。

5.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进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政府规划并实施了旨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别的“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

其内容包括村落、道路、上水道、排水设施、土地用途划分、工商设施、公共设施等建设计划。

示范工程建设主题为五个阶段:1973—1976年为缩小城乡生活环境设施建设差距阶段;1977—1981年为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定居社会阶段;1982—1987年为地区居民利用并参与管理各种设施阶段; 1988—1992年为建设自立又具有特色的区域阶段; 1993年以后为利用地区资源,挖掘农村潜力,提高生活舒适性阶段。

法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十分注重向小城镇与乡村道路建设的投入,提升城乡交通层次,促进城乡交流。

韩国新村运动初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改善农村公路、改善住房条件、改善农村水电设施、增加农民收入、兴建村民会馆等。

新村运动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生活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一系列工程建设,改变了农村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三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策略选择
欧美、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改革和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提高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缩小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有效平衡了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它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无疑是一笔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我国应在充分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采取适当策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统筹城乡,科学规划
政府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以城乡一体化规划、农村现代化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改革城乡规划编制办法,从规划上把农村和城市放在一起统筹考虑。

明确村庄建设的长远规划格局,实行定位、定性、定规模。

使乡镇、村庄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村镇规划相衔接。

从维护国家粮食、能源安全的高度,统筹城乡空间布局,集约节约用地,保护耕地,降低能源资源消耗。

统筹城市市区与郊区农村的规划与建设,促进城市市区与郊区农村的协调发展。

要注重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分类指导,区别大城市周边、县城镇和中心镇,区别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区别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不同产业支撑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和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小城镇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城镇[8]。

城市的规划建设,要统筹考虑进城务工农民对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

村镇规划要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使宅基地的利用更加合理化、集约化。

注重基础设施配套,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

2.重视基础实施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与完善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也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点。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城乡一视同仁,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步建设[9]。

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小城镇和村庄,改善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大中城市周边,要改善农村的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以改变城乡之间的时空格局,打破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改善城乡经济交流的频率和速度,加强农村和城市与外界的联系,有利于改善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配套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仅靠农民自身的力量难以办到,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逐步加大投入与支持力度。

要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村发展的财政支持,向规划发展的重点镇和村庄集中,发挥投资效益。

政府在逐步加大投入的同时,要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提高农民建设家乡的自觉性,以点带面推动小城镇和村庄建设。

3.城乡互动,加快农村产业升级
农业是基础产业,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单纯农业发展,很难取得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其他优势工业,是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村经济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第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缓解因加工业发展滞后对农业的制约瓶颈,增加农产品的储存性能,延长销售时间,便于长途运输和远距离大范围销售,拓展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突出资源优势,依据城乡工业类型错位互补的原则,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矿山及原材料生产、机械制造及零部件加工、农村
能源电力建设、建筑材料等适合于农村大力发展的工业部门。

发展农村工业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的科技进步,有利于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

4.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建设,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成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农民素质的提高:首先,需要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师质量,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和引导城镇教师到乡村执教[10]。

要加大城乡教育资源的交流,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其次,要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在吸纳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较多的重点行业或组织劳务输出较多的贫困地区,开展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要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的作用,实施农村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普及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最后,要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改变农村的各种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安居乐业、丰富多彩、和乐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总之,在推进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的乡村需要改造。

改造过程中处理好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是各个国家在城市化道路上面临的共同问题。

美、英、日、韩等国家的乡村改造的实践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但是,新农村建设也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在实践,贵在创新,这就要求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和统筹解决各个方面的问题,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Abstract】 The hist oric m issi on of building the ne w s o2 cialist countryside put f or ward by the Fifth Plenary Sessi on of the 16th CPC Central Comm ittee is not only the experience of rural transfor mati on in the p r ocess of internati onal urbanizati on,but als o the objective require ment f or s olving“agriculture,country2 side and peasant”p r oble m,f or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de2 vel opment and f or constructing well-off s ociety.I n the p r ocess of rural transfor mati on,the measures taken by B ritain,America,Japan and South Korea of giving full p lay t o the leading r ole of govern ment,stressing the positi on of agriculture as the founda2 ti on,p r omot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 ogy,strengthe2 ning the building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aying attenti on t o the educati on and training of far mers can p r ovide our ne w s ocial2 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 on with s ome i m portant experiences. China should p lan scientifically,invest more,i m p r ove infra2 structure constructi on,p r omote rural industrial upgrading,train and bring up ne w far mers in order t o narr ow the gap bet w een ur2 ban and rural areas and s olidly p r omote the constructi on of a ne w s 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 ne w s 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 on;f or2 eign p ractices;strategic choice;urbanizati on
参考文献
[1] 杨润高,李红梅.农村经济演变形势与城市化路径研究.云南
财贸学院学报,2005(2):77-80
[2] 李瑞林,李正升.巴西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及启示.城市问题,
2006(4):93-98
[3] 陈斐,康松.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和对策.求实,
2006(2):83-85
[4] 石运玲.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延边市委党校学报,
2005(4):7-10
[5] 冯书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中共
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3):8-11
[6] 陈晓华,马远军,张小林,梁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建设的国
外经验与中国走向.经济问题探索,2005(12):17-20
[7] 曾建民.发达国家农村城市化发展措施及效应.经济纵横,
2003(8):33-36
[8] 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城市规划学刊,
2005(4):1-3
[9] 石扬令.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思路和对策.生产力研究,
2003(4):12-13
[10] 翁之勇,向一丹.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农
村经济,2006(2):82-84
(责任编辑:宁海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