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总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彩陶
答: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底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制作精美,以泥质陶为主,质地细腻,因此既是实用器皿,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由于色彩绘于烧制前,故和陶器一起焙烧后,色彩和陶胎结合紧密,不易发生脱落。
2.昙曜五窟
答:昙曜五窟是指云冈石窟中的第16至第20窟,是云岗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
五窟六窟毗连成一组双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为云冈艺术之精华。
洞窟呈椭圆形平面设计,窟内宽敞,主要造像占去大部分面积。
窟内主要造像一般为三佛,其中本尊形体高大,占据了窟内大部分空间。
5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
3.米氏云山
答:米氏云山,又称米家山水,是宋代书画家米芾及其长子米友仁开创的一种画派。
米
氏父子运用简笔淡墨,表现烟云溟濛的意趣的新画风不仅在水墨山水技巧上有所贡献,也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
作品多描绘云烟掩映的江南山川景色,采用泼墨法,参以积墨和泼墨,又常用焦墨提神,其精妙在于见笔见墨,属水墨大写意画法,对水墨山水发展影响很大,是北宋中期山水画变革的主要形式之一。
代表作有《潇湘奇观图》《云山得意图》等。
4.元四家
答: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即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
他们的画风虽各有特点,但主要都是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善画山水,兼工竹石,以绘画作品表现其心境和生活情趣,代表作有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吴镇的《渔父图》、倪瓒的《六君子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
5.天津“泥人张”
答:天津“泥人张”是一种深得百姓厚爱的汉族民间艺术品,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
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
天津“泥人张”始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张明山。
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风格,其作品取材广泛,塑造人物生动,塑与绘的结合使作品更具生命力。
其艺术地位获得国际认可。
泥人张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俨然成为中国泥塑艺术的又一个高峰。
6.武侯祠石刻画像
答:武侯祠石刻画像是汉代画像石的典型代表,位于山东嘉祥,早在宋代即为金石学家所重视。
石像皆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成,作者擅长抓取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潮,
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代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得非常出色。
7.李思训
答:李思训,字建睍,一作建景,是唐代杰出画家。
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
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
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
在用笔方面,能曲折多变地勾划出丘壑的变化。
法度谨严、意境高超、色彩繁富,显现出山水画从小青绿到大青绿的发展与成熟过程。
它和同时期兴起的水墨山水画,都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有《江帆楼阁图》《九成宫纨扇图》等。
8.蚕头雁尾
答:蚕头燕尾是世俗对隶书横画起笔、横波收笔的形象说法。
比喻隶书的横画起笔和横波收笔,意谓一些长画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提,形如雁尾。
宋·赵佶《宣和画谱·颜真卿》为其出处。
9.金石学
答: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学生曾巩的《金石录》提出金石一词。
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
金石学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类考古学,是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前,以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前朝的铜器和碑石,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
金石学偏重于铭文的著录和考证,以证经补史为研究目的。
金石学保存下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0.书禅默证
答:书禅默证是中国当代书画家黄一鸣的创作理念。
在这里,“书”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书写、描绘”;“禅”意为“禅道、禅心”;“默”意为“无声”;“证”意为“修禅、悟道的过程”。
“书禅默证”的意思是:用书参禅,默然参悟。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发展的特点。
答:山水画最初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到魏、晋、南北朝时,山水画才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种。
(1)动乱的社会背景为各种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为绘画向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诗、书、画”开始成为独立自我的表现,山水画正在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以逐步兴起,并走向独立。
(2)玄学兴起,士族文人崇尚老庄,追求纵欲放达的生活,超然物外的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推动了山水观念的转换,使山水获得了新的美学意义。
(3)晋室南迁后,文人于山光水色之中发现了山水中蕴涵着美的意境,从而引起了山水画的独立,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山水画也成为画家较为主要的创作对象。
(4)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个体意识觉醒;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
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绘画艺术的提高。
如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
其中《画山水序》为第一篇山水画理论著作:
①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求真悟道”为山水画创作之目的;
②宗炳认为创作者要“写山水之神”;
③宗炳阐述了山水画“畅神”的功能,一变儒家以成教化、存鉴戒为功能的比德传统,
重新确立了山水画的审美体验功能。
(5)从谢灵运开始,玄言诗逐步走向山水诗,由于诗与画的特殊渊源关系,绘画题材发生转变,文人士大夫在赋诗之余开始了山水画创作。
(6)山水画表现技法上还处于稚拙阶段:当自然山水开始成为人的自觉描绘主题后,并不能一下子从原先的人物画中脱离出来。
①画面比例上表现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②笔法上近似人物画的游丝描,勾轮廓,刻画山石树干无皴擦,画水也全部用线勾水纹,用色晕染较工细,这与当时人物画并无区别。
2.简述林风眠的美术教育观。
答:林风眠,原名林凤鸣,出生于广东省梅县,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先行者,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他的美术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艺为救国”和“中西融合”。
(1)“艺为救国”
林风眠是深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新艺术运动与推行“艺为救国”的美育思想。
他作为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提倡调和中西艺术,兼收并蓄,并终身实践,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
他确信艺术是人生所有苦难的调剂品,要创造有生命力的新的艺术品来拯救国人,要以美育去引导国人恢复正常的人性。
他认为一些玩政治、战争等一切罪恶之源,都是“感情的失衡”,并深信调剂感情的唯一利器是艺术。
(2)“中西融合”
林风眠在固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将西方的审美观同中国的审美观结合在一起,融合中
西绘画各自的长处,创造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
在艺术创作中,林风眠的人物画多以“中”为主,着重墨线上的变化;山水画则以“西”为主,着重透视或明暗变化。
他成功地将陶瓷等民间工艺的艺术表现融入到绘画中,简洁有力的线性表现,大笔铺陈的水墨渲染,都成为他常用的画法。
在教学方法上,林风眠反对模仿和临摹古人的传统,而是采取“启发式”教学,告诉学生艺术道路应该怎样,过去的大画家是怎么样的,艺术的历史是怎样发展过来的,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写实还是抽象,西方的还是中国的,我们要掌握他的精神,理解其本质,不要追求表面的东西。
时至今日,这种“中西融合”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三、论述题(选做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以具体作品阐述南宋四家的艺术特征。
答:南宋四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合称,亦称“南宋四大家”,亦有“李刘马夏”之称。
以青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截景式构图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
南宋四家的艺术特征为:
(1)景物造型多大斧劈,笔力刚健,形象明确,对比强烈,水墨淋漓,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
①李唐其山水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与笔墨上均明显趋于简括,开创了南宋山水画之新风。
就用笔而言,笔锋尖锐,惜墨如金,其蟹爪式树枝画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山石的皴法上可见范宽的痕迹,但更注重景物的剪裁,山水形象也更鲜明突出,予人以强烈印象。
其《清溪渔隐图》,以截景的章法,恣肆的大斧劈皴表现坡石,浓淡水墨染出远近空间和林荫光影,具有鲜明的形象和诗的意境,体现了李唐晚年对山水画技法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