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又称为稻瘟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可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歉收。
本文将主要探讨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环境条件:水稻恶苗病主要是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生的。
当气温在20-30摄氏度,湿度在85%以上时,是病原真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从而容易导致水稻恶苗病的大面积爆发。
2、病原真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真菌主要有稻瘟病菌属的种类。
这些真菌在水稻叶片上形成黑褐色的霉层,破坏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干枯、萎缩甚至死亡。
病原真菌可以通过风、水、病原携带的种子等途径传播,导致病害的扩散和发生。
3、水稻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病性有所不同,一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而一些品种则容易受到病害的侵扰。
种植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4、土壤条件:土壤中缺乏有机质和养分,以及土壤通风排水性差,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风险。
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水稻生长势弱,易受到病原真菌的侵害。
5、种植密度:水稻种植密度过大,导致植株间通风不良,光照不充足,水分蒸发不易,从而增加了水稻恶苗病的爆发风险。
2、合理施肥: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性。
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矿物肥和微量元素等,提高水稻植株的养分含量,增强免疫功能,降低发病风险。
4、良好的田间管理:及时除草、翻耕、松土等田间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通风排水性,减少病原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传播。
5、化学防治:在病害爆发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合理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多菌灵、敌草快、杀菌威等,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浓度,以免对水稻植株造成伤害。
6、生物防治:也可以通过利用一些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等制剂进行菌源防治、利用植食性寄生真菌等进行生物防治。
7、病后处理:在水稻恶苗病爆发后,及时收割、销毁病死植株和秸秆,清除病害源,有助于减少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8、科学田间排水:恶苗病主要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的,因此科学田间排水,保持田间的通风和干燥对于预防恶苗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害。
稻瘟病在水稻生长期间会对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非常重要。
一、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 病原特点稻瘟病的病原体是稻瘟病菌,属于真菌门、半知菌纲、稻瘟病菌科。
稻瘟病菌是一种寄生菌,主要侵染水稻植株的叶片和穗部,造成水稻叶片和穗部的病症。
2. 发病环境条件稻瘟病主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发生和传播。
气温在20-30摄氏度之间,湿度在80-90%时稻瘟病发病最为严重。
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稻瘟病菌生长速度快,侵染力强,有利于病害迅速扩散和发展。
稻瘟病主要侵染水稻的叶片和穗部,叶片上出现大片褐色或黄褐色的病斑,穗部出现病粒。
严重感染时,病叶枯黄、枯干,稔实率和产量大大降低。
二、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出一些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如云南珠翠、江阴浑白等,具有较强的抗稻瘟病能力,可通过选种这些抗病品种来预防稻瘟病。
2. 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对于预防稻瘟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合理施肥,保证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其次要及时灭除水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减少病害的传播源。
另外要适当增加秧龄,使水稻在病害发生的高峰期避开。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防治稻瘟病的方法,主要通过引入一些天敌或者施用一些微生物制剂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利用溶链霉素、木霉素等微生物来对抗稻瘟病菌的生长。
4. 农药防治农药防治是目前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稻瘟病防治农药有新草灵、福美双、琥甲锰锌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向喷洒方法来进行防治。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规定来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水稻稻瘟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对策
082023.6自2009年以来,各地相应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队,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执法工作是确保农业安全生产、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执法中,应对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条件对生产经营单位资格准入进行审查,把好农资资料投放生产第一关。
以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反映强烈的农资生产经营企业以及物流配送农资、订单农业专供农资等为重点单位,强化对化肥、种子等农资的监督抽查。
重点严查严打经营假劣化肥、无证经营、一证多用、冒用登记证;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化肥等;复混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等产品中有效成分不足。
建立农资经营户信息档案,进一步加大对农资市场的处罚力度,突出案件曝光率。
从而改变化肥使用无序及滥用的局面,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农业主管部门协同市场监管部门,要突出职能作用,充分发挥技术检测检验优势,加强对农资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检。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5 结束语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农业生产与发展是关乎国家命脉的大事情。
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战略提出的背景下,认清农业生产中土壤肥料问题,并制定合理的解决策略已是保护耕地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必然要求。
水稻稻瘟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对策杨 艳(大连市金普新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100)1 水稻稻瘟病概述1.1 稻瘟病的概念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本病在全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多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常见。
稻瘟病的产生、扩散与水稻的抗病性、栽培耕作及当地的气候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2 稻瘟病的危害时期水稻生长在何种阶段,都有可能出现稻瘟病,在北方通常每年6月初是叶瘟病发病的时期,7月初到8月上旬出现大规模的暴发;穗颈瘟主要是在8月上旬或者中旬出现,其在8月下旬到9月初将会出现大规模的发病。
1.3 稻瘟病的发病条件水稻固有的抗病特性、管理方式以及种植区域的气候等都可能是稻瘟病的诱发因素。
水稻稻瘟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稻瘟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话说那天,老李头正顶着大太阳,在自家那片绿油油的稻田里忙活。
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每一株水稻,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可突然,老李头的眉头紧锁了起来,他发现有几片稻叶竟然开始泛黄,还有些上面布满了奇怪的斑点。
老李头心里咯噔一下:“这不会是……水稻稻瘟病吧?”一、稻瘟病初现端倪,老李头心急如焚稻瘟病,这个让无数农民闻之色变的名词,此刻正悄悄地在老李头的稻田里蔓延。
那些斑点,正是稻瘟病的初期症状。
老李头心里那个急啊,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他开始回想,是不是最近天气太热,水分没跟上?还是施肥的时候,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二、稻瘟病重发原因,层层剖析1. 气候条件适宜,病菌肆虐话说这稻瘟病啊,它可是个“看天吃饭”的家伙。
最近气温高、湿度大,正是病菌生长繁殖的最佳条件。
老李头的稻田,又恰好处于低洼地带,通风不良,这更是给病菌提供了温床。
2. 品种抗病性差,雪上加霜老李头今年种的水稻品种,抗病性本来就不强。
再加上这恶劣的气候条件,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病菌就像是找到了软柿子捏,在老李头的稻田里肆虐起来。
3. 管理措施不当,雪上加霜老李头虽然是个老农民,但在管理稻田方面,还是有些地方没做到位。
比如,施肥过量导致土壤养分失衡,水分管理也不到位,这些都间接地增加了稻瘟病的发生几率。
三、防治对策,老李头智斗稻瘟病1. 选用抗病品种,打好基础老李头决定,明年一定要换种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
这就像是给稻田穿上了一层防弹衣,让病菌无机可乘。
2. 合理施肥,平衡养分施肥可是个技术活。
老李头开始研究起各种肥料的成分和用法,力求做到科学施肥。
他还学会了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来合理搭配肥料,让水稻吃得健康又营养。
3. 加强水分管理,通风透气水分管理可是稻田的“生命线”。
老李头开始严格控制稻田的水分,既不过多也不过少。
他还学会了定期排水晒田,让稻田保持通风透气,减少病菌的滋生。
4. 药剂防治,双管齐下当然了,单靠这些管理措施还不够。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首先,稻瘟病的发生与病原菌密切相关。
稻瘟病菌主要是通过种子、土壤和残体等途径传播。
因此,合理选择种子无病、无虫、无瘟病菌的种子,可以大大减少病害的发生。
此外,定期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能有效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对残体进行及时清理和深埋,可防止病害菌在残体上繁殖,从而减少次年病害的发生。
其次,病害环境也对稻瘟病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稻瘟病喜欢潮湿多雨、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因此,在种植水稻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合适的生态环境,避免水稻生长过旺盛,积极排淤控水,及时疏浚渠道,保持良好的水田排水条件。
在高温多湿的季节,可以及时采取适度的灌水降温措施,减少发病风险。
此外,水稻品种的选择也是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来说,选用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能够有效地降低发病风险。
现如今,育种工作已经研发出了许多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如台湾75号、京稻8号和恢恢两优等。
选择这些抗稻瘟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
另外,合理使用化学药剂也是防治稻瘟病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药剂有联苯菊酯、三环唑和苯甲酰甲氧酸等。
在发生稻瘟病的严重情况下,可以及时使用这些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处理,以阻止病害的继续发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化学药剂的使用应遵循安全用药、科学用药原则,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药剂,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
同时,加强田间管理措施也是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及时降低高密度播种,增强通风透光,减轻湿度;调整土壤肥力,适度施肥,以提高植物免疫力;灌水时避免叶面湿润,减少病菌的繁殖和传播;进行田间防病监测,密切观察病害的发展状况,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早期迹象,尽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主要与病原菌、病害环境和水稻品种等因素有关。
要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我们可以从选择无病种子、土壤消毒、清理残体、改善生态环境、选择抗病品种、合理使用化学药剂以及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入手。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致病菌性病害,在水稻中非常常见。
其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
个方面:
1. 病害发生时间早:稻瘟病一般在水稻拔节期或灌浆期发生,特别是在高温潮湿的
气候条件下容易发生。
2. 发病程度严重:稻瘟病病株叶片、茎秆都可能感染,其发病程度非常严重,一旦
发生大规模感染,可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3. 症状明显:稻瘟病的症状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灰褐色斑点,斑点大小、形态、数量不一,病害发展到后期,叶片、叶鞘、茎秆上出现泛白的霉层。
1. 种植抗病品种:在种植水稻时优先选择抗病优良的水稻品种,如超优杂交稻等。
2. 机械防治:及时清理水稻田间的病叶和病株,防止菌株的传播。
3. 化学防治:可选用有效的化学药剂,如三氯氧磷、硫酸锌等,进行病害的预防与
控制。
4. 病害防治措施结合:与基于微生物的生物技术防治相结合,采取多种方法对水稻
稻瘟病进行综合防控,更好地推动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1. 病害简介水稻稻瘟病(也称稻瘟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水稻病害,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
该病害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茎秆和穗部,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稻瘟病通常在潮湿和温暖的环境下发生蔓延,密植和缺肥也会加重病害的程度。
2. 预防措施2.1 良种选择选用具有抗病性的优良水稻品种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抗病品种具有较高的抗病能力,能够抵御稻瘟病菌的侵染并减轻病害损失。
因此,根据当地的病害流行情况,选择抗病性好、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2.2 种植布局合理的种植布局能够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种植时,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病害的传播方式,合理安排水稻田的间距和间隔。
适当的间距和间隔可以降低病菌传播的风险,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3 田间管理2.3.1 灌水管理稻瘟病菌生长繁殖需要湿润的环境,因此,合理的灌水管理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保持田间适度的湿度,避免积水,可以减少稻瘟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2.3.2 肥料管理适度的施肥可以增强水稻对病害的抵抗力。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调节土壤肥力平衡,提高水稻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抗病能力。
同时,注意避免过量施肥,以免造成病害发生的机会。
2.3.3 杂草管理及时、有效地控制杂草也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杂草为稻瘟病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容易成为病害的源头和传播媒介。
定期除草、清理田间杂草,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4 病害监测定期进行病害监测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病害流行季节和孕穗期间,及时巡视田间,观察病害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一旦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病害的进一步蔓延。
3. 防治方法3.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有效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通过利用植物本身抗病特性或利用其他生物控制稻瘟病的病原菌,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例如,利用植物提取物、生防菌、寄生菌等进行喷施或处理,可以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水稻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水稻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然而,由于气候、土壤、病原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稻容易受到各类病害的侵袭。
正确了解水稻病害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对于提高水稻产量、保护农民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稻病害的发生规律水稻病害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气候、土壤、病原菌和寄主植株等。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水稻病害及其发生规律。
1.水稻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上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由稻瘟菌引起。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稻瘟菌易于繁殖传播。
此外,水稻作物的抗病性差、种植密度过大等也是稻瘟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水稻纹枯病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水稻病害,多发生在气温较低的气候条件下。
土壤酸碱度、土壤湿度以及水稻植株的营养状况等都会影响纹枯病的发生。
此外,水稻的种植密度过大也是纹枯病易发的因素之一。
3.水稻纹枯病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水稻病害,多发生在气温较低的气候条件下。
土壤酸碱度、土壤湿度以及水稻植株的营养状况等都会影响纹枯病的发生。
此外,水稻的种植密度过大也是纹枯病易发的因素之一。
二、水稻病害的防治技术为了控制水稻病害的发生,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农民和科研人员采用了多种防治技术。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防治技术。
1.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是预防水稻病害的基础。
包括合理施肥、适时灌溉、合理调控田间水位等。
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植株的免疫力,抵御病原菌的入侵。
适时灌溉可以降低水稻受到病原菌侵袭的可能性。
合理调控田间水位可以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2.良种选择选择适应性好、抗病性强的水稻良种是有效预防水稻病害的重要手段。
良种选择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以及病害发生的历史数据进行综合考虑。
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可显著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水稻病害防治手段。
适当使用杀菌剂可以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扩散。
但化学防治要注意使用剂量和使用频率,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病原侵染范围广、易扩散蔓延以及传播途径多。
针对水稻稻瘟病的特点,综合防治措施包括耐病品种选育、科学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稻瘟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以下将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 病原侵染范围广: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菌引起的病害,该病菌寄生在水稻植株的叶片上,并通过梭孢子在潮湿的条件下进行传播。
稻瘟病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易于发生和传播,因此在气候湿热的季节,稻瘟病往往容易大面积爆发,导致严重病害。
2. 易扩散蔓延:稻瘟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梭孢子在水稻田间进行远距离的扩散传播,一旦发生病害,就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蔓延到整个水稻田间。
尤其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稻瘟病菌的传播速度更加迅猛,对水稻的危害也更加严重。
3. 传播途径多:稻瘟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风、雨水以及农田管理活动等多种途径。
这些传播途径使得稻瘟病的防治难度增大,同时也增加了病害的发生概率。
二、综合防治措施1. 耐病品种选育:为了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可以通过选育耐病品种来减轻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
目前,通过传统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手段,已经研发出了一些抗稻瘟病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
2. 科学田间管理:在日常的水稻田间管理中,要注意严格控制水稻的密植情况,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适当修剪水稻植株,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并且避免过度施肥和浇水,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
3. 化学防治:对于已经发生稻瘟病的水稻田间,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多菌灵、三唑酮等,这些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减轻病害对水稻的损害。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有益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阻止稻瘟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稻瘟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相对应的提高,并且在不断进步。
在传统的种植方面采取的一些农业种植方法已经逐渐被淘汰,一些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应用到了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水稻的种植模式也产生了相对应的变革,需要了解到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影响到水稻产量的一些病虫害问题并对其解决。
一、稻瘟病的具体发生原因1、稻瘟病的发生和水稻品种本身的抗病性较差存在关联性由于水稻品种在种植的过程中,通常采取单一性种植的模式,使一些原本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种逐渐丧失了抗病性。
稻瘟病本身的结构变化也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产生变化,导致丧失抗变性之后的水稻极容易感染稻瘟病,严重影响到水稻的种植效果以及水稻的产量。
与此同时,一些带病的种子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也会为稻瘟病的出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2、稻瘟病的发生和具体的气候环境存在关联性一般来说,稻瘟病的发生会在25℃~29℃达到巅峰,同时也对气候的湿度要求比较高。
在水稻抽穗之后,如果遇上了阴雨天气,气温急剧下降,环境的湿度升高,同时又缺乏阳光照射,也很可能会导致出现稻瘟病。
这个时期,雨水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稻瘟病的实际情况以及水稻的产量。
3、稻瘟病的发生和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具体方式存在关联性在水稻的种植以及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实际的种植密度进行严格的控制。
如果水稻种植的密度太大,就会导致在水稻的发育环节透气性以及透光性较差,容易使水稻的生长不良,进而引发稻瘟病。
与此同时,如果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不合理地使用氮肥,也很容易导致水稻本身的抗病性降低,使水稻感染稻瘟病的概率增加。
另外,如果在施肥的过程中过度地使用氮肥,也可能会将肥料集中于水稻的某一个区域,使水稻局部吸收了过多的氮元素,进而影响到水稻细胞内部的碳氮比例,使水稻的抗病能力受到影响。
4、稻瘟病的发生和疾病的防治时间不合理存在关联性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一些农民可能会缺乏专业性的认知,无法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能够及时地发现稻瘟病的实际病情发展,更加无法及时对稻瘟病进行相对应的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
意义。
然而,水稻生产中经常受到稻瘟病的侵害,给农民带来了很大
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保障水稻产量,实施综合的
防治措施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从优质种子选育、田间管理和化学控
制等方面,介绍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优质种子选育
1.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通过繁育、筛选,选育出对稻瘟病抵抗力
较强的水稻品种,提高整体的抗病性。
2.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对水稻种子进行处理,可以通过浸泡在5%的盐酸中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可
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二、田间管理
1. 合理地培育土壤:在田间管理中,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和通风性,为水稻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2. 清除聚集中的杂草:水稻生长期间,定期清除田间的杂草,减少
病害的传播途径。
3. 合理的灌溉控制:避免过度灌溉和积水,以减少稻瘟病菌的繁殖
和传播。
4. 种植制度轮作:通过轮作,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可与其他非稻瘟病作物进行轮作,如小麦、玉米等。
三、化学控制
1. 预防性喷药:在水稻生长期间,定期使用药剂进行喷洒,如代森锰锌等有防治稻瘟病效果较好的药剂。
2. 解毒剂的使用:当田间水稻确诊感染稻瘟病时,可以使用解毒剂进行喷洒,如硫酸锌等,将有利于水稻恢复生长和健康。
综上所述,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优质种子选育、田间管理和化学控制三个方面。
通过科学地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丰收对全球的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病害的出现使得水稻的减产和亏空日益加剧,尤其是稻瘟病。
稻瘟病害是造成水稻病害流行性危害最严重的病原之一,其引起的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了稻作物的产量。
因此,它的发生及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稻瘟病是由病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病原有大粒稻瘟、小粒稻瘟和黄稻瘟三种病原,它们都属于真菌类,科目为真菌,主要对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具有传播能力,所有形态都具有威胁作物安全的能力。
稻瘟病可以通过病毒携带物,以气候变化为说明,病毒和细菌会在病害发生季节发挥影响地域,或携带病原菌的空气悬浮物转移到另一区域。
当水稻植株受到稻瘟病的侵害时,它的叶片会逐渐变褐、变干,叶片两侧的沟口也会变深,最终叶片会变成金褐色,最后叶片会掉落。
另外,稻膜也会变得有腐烂的痕迹,米粒也会因稻瘟病而变得脆弱,失去弹性。
进而,水稻植株的穗也会变硬、梗变短,有时会发芽失败。
对于稻瘟病的防治,我们首先要实行田间管理措施,加强收割管理,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其次,可以采用化学喷药,使用杀菌剂或除草剂,可以有效地抑制稻瘟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此外,还可以运用生物防治方法,培育和放养天敌,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要有效控制稻瘟病,还可以采取种植抗病品种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以抵抗病虫害的侵害。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加强种子消毒处理,预防病害的发生。
同时,还应该注意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防止病虫害的蔓延。
综上所述,稻瘟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是确保水稻高产的关键,是提高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涉及到政府和农民的利害关系,需要加强政府与农民的沟通、政策的实施以及病害的科学控制。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常常给水稻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稻瘟病是由稻瘟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其防治技术对保障水稻产量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技术,帮助农民科学种植水稻,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1. 病害识别与监测水稻稻瘟病的防治首先需要有对病害的准确识别和及时监测。
农民应该学会辨别稻瘟病的症状,如叶片出现黄褐色斑点并呈现环状,后期叶片上会有黄色的孢子层等等。
农民还可以借助专业的勘测工具进行病害监测,及时掌握病情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做好准备。
2. 良种选择选择具有抗病性的良种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关键一步。
在良种选育中,科学家们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方法,研发出了一些高抗病品种,如超级杂交稻。
农民应当选择这些高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 田间管理良好的田间管理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农民应该注意合理施肥,保持土壤的适宜养分含量,促进水稻的健康生长。
此外,及时清除杂草,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合理控制灌溉水量,避免过湿和积水情况的发生,减少病害的发生。
4. 化学防治在病害严重的情况下,农民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推荐剂量进行使用,注意使用时遵守安全操作规范,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化学防治应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综合施策,提高防治效果。
5.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和益菌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例如,引入捕食稻瘟菌的蜘蛛或昆虫等天敌,或者使用具有抑菌功能的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形成天敌与病原菌之间的生物平衡,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进行综合防治。
通过病害识别与监测、良种选择、田间管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的有效配合,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由稻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上,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发生特点:1. 孢子传播途径广泛:稻瘟菌在水稻茎秆、叶片和土壤中都可以存在。
疫病初期,大量孢子随着风雨传播,易感品种遭受感染。
2.发病有规律:稻瘟病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规律,主要在水稻拔节至抽秆前期发病最为严重。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病更加迅速。
3.病害严重程度:发病期间,稻瘟病可造成稻粒颗粒数减少,灌浆不饱满,甚至导致秆折。
综合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稻瘟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首要措施,可以通过品种培育和选择育种的方法,培育出抗稻瘟病的品种,减少病害的发生。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提高水稻的免疫力。
适量施用氮肥、磷肥等营养元素,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提高水稻的抵抗力。
3.土壤消毒:稻瘟菌可以在土壤中长时间存活,进行土壤消毒可以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可以通过热水灌溉、石灰消毒等方法进行土壤消毒。
4.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田间管理可以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防止病原菌的扩散。
定期疏苗和返青,控制水分管理,避免过湿和缺水的情况。
5.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控制稻瘟病的发展。
常用的药剂包括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
但是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剂,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6.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制剂来防治稻瘟病也是一种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
可以利用一些寄生性真菌、细菌等有益微生物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
7.轮作休闲:合理的轮作休闲可以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将水稻和其他作物轮作,可以破坏病源传播的连续性,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和田间管理实际,采取综合手段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
该病菌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生长迅速,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褐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并汇合形成长条状或不规则形的病斑。
严重感染时,叶片呈焦枯、干瘪状,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菌入侵:病原体主要通过氛围孢子、分生孢子或腐生体进入植株。
氛围孢子主要通过水流或气流传播,进入植株后,侵入叶片上皮组织。
分生孢子直接通过叶片上皮组织透过,或通过伤口侵入植株。
腐生体则通过伤口侵入植株。
2. 病原体的生长:病原菌在寄主体内通过产生酶类和毒素等物质破坏植物组织,从而造成寄主的病症。
病原菌在寄主体内长出菌丝,通过菌丝无性生殖产生分生孢子,继续感染其他部位的植株组织。
3. 寄主抗性:水稻对稻瘟病具有一定的抗性。
抗性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实现:一是通过激发植物的免疫系统来抵抗病原菌的入侵;二是通过产生抗病物质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这些抗病物质包括化学物质、酶类和抗菌肽等。
为了控制和防治水稻稻瘟病,可以采用综合的防治技术:1. 遗传抗性:利用遗传工程的手段,选育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
通过基因转化或杂交选育,将具有抗稻瘟病基因的品种和优良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具有抗病性和高产性的新品种。
2. 病害监测:定期对水稻稻瘟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3. 种植健康种子:选用健康的种子进行播种,避免因种子携带病原菌而引发病害发生。
4. 配套栽培措施:合理的施肥和水分管理,保持植株的生长健壮,提高植物的抵抗病原菌的能力。
5. 农药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防治。
在病害发生的高发期,及时对叶面进行喷洒农药,防止病害的进一步扩散。
6. 病害防治措施:包括病田封堵、轮作、间作、深松土地等。
封堵病田可以防止病原菌扩散,轮作和间作可以减少病菌的数量,深松土地可以促进土壤通气和排水。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就是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寄生性病害,也是水稻上的主要危害性病害之一,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防治,将严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本文主要针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做一详细的探讨。
一、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环境因素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湿度过高、温度过低及光照不足等温、湿度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会使水稻易受到稻瘟病菌的侵袭。
2、土壤因素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肥力、酸碱度等因素也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过于富含氮、磷等肥料,会促进水稻生长,但也容易诱发稻瘟病菌的滋生,从而导致病害的爆发。
3、水稻品种因素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的耐受力也不同,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不同的地区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稻瘟病危害。
4、农业管理因素农业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也是影响水稻稻瘟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包括肥料施用、灌水、插秧、间种、整地等管理措施的不当,都会使水稻易受到稻瘟病侵袭。
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1、选育抗病品种选育、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是控制稻瘟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气候条件、水稻品种优势等,研制出相应的水稻抗病品种。
2、注意田间管理在水稻的田间管理中,要加强水肥管理和适时深翻等措施,以减少土壤中稻瘟病菌的滋生。
3、科学防治应该采用科学、综合的防治方法,包括使用化学药剂和天然植物提取物,同时结合机械清除等非化学手段,对水稻稻瘟病进行全面防治。
4、农民的日常管理农民应该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卫生习惯,控制田间蚜虫、花粉传播和贮藏等途径的病害传播,并及时进行病害防治。
总之,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工作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农民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
水稻稻瘟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张 仁 义
1 、 水稻稻瘟病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 ,具体可分为苗 瘟、 叶瘟 、 节瘟 、 穗颈瘟 和谷粒瘟等不 同类型 , 其 中以叶瘟 、 节瘟 、 穗颈瘟危害最为严 重。 苗瘟 : 由种子带菌造成 , 常发生 于 3叶前 。 受害后 , 苗基部变灰黑 , 上部变褐 , 若 田间湿度较 大, 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 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 叶瘟 : 根 据病斑 可分 为 4种类 型 , 即慢性 型 、 急性 型 、 褐点 型、 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 褐色带有 淡黄色晕 圈 , 中央灰 白色 , 由暗绿 色小斑扩 大为梭形斑 , 叶背有 灰色霉层 , 病斑 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 , 发展 较慢 ; 急性型病斑呈近 圆 形或椭 圆形 , 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 ; 褐点型病斑一般在 高抗 品种或老 叶上产 生针尖大小 的褐点 , 叶舌 、 叶耳 、 叶枕 等部位也可发病 ;白点型病斑在嫩 叶上产生 白色近圆形小 斑, 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 : 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 小点 , 后绕节扩 展 , 病部变黑 , 易折 断。穗颈瘟 : 穗颈部初现 褐色小点 , 造成枯 白穗和秕谷 。 2 、 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 病菌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 ,次年 借风雨传播至寄 主形成 中心病株 ,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 行再侵染 。 其在适温高湿 , 有雨 、 雾、 露 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 病 ,菌丝生 长适温 2 6 ~ 2 8 ℃,孢子形 成的适宜相 对湿度在 9 0 %以 上 , 生长适温 2 5 ~ 2 8 ℃, 孢 子 萌 发 需 有 水 存 在 并 持 续 6 8 h 。温度适宜 才能形成附着胞 并产生侵 入丝 , 穿透稻株 表皮 , 在细胞间蔓延 摄取养分 。阴雨连绵 , 日照不足或时晴 时雨 , 或早 晚 有 云雾 或 结 露条 件 , 病情扩展迅速 。 3 、 水 稻 稻 瘟 病 传 播 途 径 和 发 病 条 件 病 菌 以分 生 孢 子 和 菌 丝 体 在 稻 草 和 稻 谷 上 越 冬 。 翌 年 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 ,萌发侵入寄主 向邻近 细胞扩展发病 , 形成 中心病株 。病 部形成 的分生孢子 , 借风 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 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 。 适温高湿 , 有 雨 、雾 、露存 在条件下 有利 于发病 。菌 丝生长 温限 8 — 3 7 ℃,最 适 温 度 2 6 — 2 8 ℃。 孢 子 形 成 温 度 1 0 — 3 5 ℃ ,以 2 5 — 2 8 ' 1 2 最适 , 相对湿度 9 0 %以上 。 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 6 - 8 s J , H - , j 。 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 产生侵入 丝 , 穿透稻 株 表皮 , 在细胞间蔓延 摄取养分 。 阴雨连 绵 , 日照不 足或 时 晴时雨 , 或早 晚有 云雾 或结 露条件 , 病情扩展迅速 。品种 抗 性 因地 区 、 季节 、 种 植 年 限 和 生 理 小 种 不 同 而 异 。籼 型 品 种一般优于粳型 品种 。同一品种在不 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 不 同, 秧苗 4叶期 、 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 , 圆秆期发病轻 , 同一 器 官 或 组 织 在 组 织 幼 嫩 期 发 病 重 。穗 期 以始 穗 时 抗 病 性弱 。 偏施 过施 氮肥有利发病 。 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 差, 抗 病力 弱发病重 。 目前种植 的水稻 品种大部分抗病性较差 .由于种 植的 时间较长种 植 的品种单一, 品种 退化严重, 加 之稻瘟病 的生 理小种种群 已发生变 化。 弱势 小种上升为优 势小种. 容易造 成稻瘟病流行 。 4 、 水稻稻瘟病菌原 稻瘟病是 由稻梨孢菌 , 有性世代侵染所致 , 病原菌属半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老王正蹲在水稻田边,眉头紧锁地盯着那些微微泛黄的稻穗。
他自言自语道:“这水稻咋就突然病恹恹的了呢?难道是我这老骨头连给稻子看病都不会了?”这时,一只好奇的田鼠从旁边窜过,仿佛也在嘲笑老王的无奈。
别急,老王的故事,正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一、稻瘟病初体验:老王的水稻田风云(一) 稻穗泛黄,老王心慌老王的水稻田一直是村里的骄傲,但今年,稻穗却莫名泛黄,像得了黄疸病的娃娃。
老王焦急万分,毕竟这可是他一年的心血啊!(二) 稻瘟病现身,真相大白经过一番打听和查证,老王终于得知,原来这水稻得的是稻瘟病。
稻瘟病,听起来就像稻田里的“流行感冒”,一旦染上,麻烦可不小。
二、稻瘟病的深层揭秘:原因何在?(一) 天气因素:潮湿多雨是帮凶稻瘟病喜欢潮湿的环境,今年夏季雨水不断,为稻瘟病提供了温床。
老王的水稻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更是雪上加霜。
(二) 种子问题:自带病菌的“定时炸弹”老王今年用的种子,竟然是从去年发病的稻田里留的。
这些种子自带病菌,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三) 管理不当:施肥过多,通风不良老王为了让水稻长得更好,施肥过猛,导致土壤养分过剩,通风不良,这也为稻瘟病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稻瘟病的应对策略:如何打胜这场仗?(一)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老王决定从源头抓起,选择抗病性强的种子,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改善通风条件。
同时,他还定期喷洒农药,预防稻瘟病的发生。
(二) 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一旦发现稻瘟病的症状,老王立即采取行动,剪除病叶,销毁病株,防止病菌扩散。
他还用上了专业的杀菌剂,给稻田来了个“大扫除”。
(三) 请教专家,科学种田老王意识到,单凭自己的经验是不够的。
他开始请教农业专家,学习科学的种田方法。
通过专家的指导,老王的水稻田逐渐恢复了生机。
四、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老王的水稻田重获新生经过一系列的防治措施,老王的水稻田终于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一种严重病害,会给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带来很大的危害。
病原菌是稻瘟病菌,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和气溶孢的方式传播,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而要防治水稻稻瘟病,就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策略。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阐述一下这些内容。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1. 气候因素气温适宜、湿度高是稻瘟病发病的重要条件。
水稻稻瘟病病原菌在高湿环境下易于繁殖,而在高温下其孢子悬浮于空气中的时间较长,易于传播。
气候因素是稻瘟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土壤因素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密度、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稻瘟病的发病。
过高的土壤湿度和温度是稻瘟病发病的关键条件之一。
3. 水稻品种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病力也有影响,一般来说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相对较少受到稻瘟病的侵害,而抗病性较弱的水稻品种则更容易受到侵害。
4. 人为因素不良的耕作习惯和不合理的施肥、灌溉等措施都会增加水稻稻瘟病的发病风险。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水稻品种和人为因素。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发病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防治策略来进行防治。
二、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策略2. 合理施肥和改良土壤合理施肥和改良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通过科学施肥和改良土壤,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3. 控制病原菌传播对土壤中的病原菌进行控制可以减少稻瘟病的传播。
可以采取轮作种植、合理排水、浸种、覆膜等措施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传播。
4. 病害防治药剂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尤其是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下,及时喷洒杀菌剂对防治稻瘟病有一定的效果。
5. 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清除病害部位、病残体等,可以有效减少稻瘟病的传播,减轻病害程度。
6. 科学施药合理使用农药和杀菌剂,严格按照施药剂量和施药时间,不仅能减少稻瘟病的发病,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防治效果评估方法与标准
评估方法
采用田间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稻瘟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产量损失等进行定量评估。
评估标准
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包括病情分级、产量损失计算等,以便对防治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防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未来防治策略制定依据
稻瘟病发生规律研究
深入了解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包括病 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发病 条件等,为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 据。
抗病品种选育
环境因素分析
分析气候、土壤、水质等环境因素对 稻瘟病发生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 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从源头 上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02
稻瘟病发生规律
稻瘟病的发生条件
气候条件
温度、湿度、光照等气候因素对 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影
响。
品种抗性
不同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抗病性弱的品种容易感染稻瘟病 。
土壤条件
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等因 素对稻瘟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稻瘟病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气流传播
稻瘟病菌通过气流传播, 从发病稻田传播到其他稻 田。
未来防治策略实施计划与步骤
加强宣传培训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提高 他们对稻瘟病的认识和防治技 能。
实施化学防治
在关键时期进行化学防治,控 制稻瘟病的蔓延。
制定全面的防治计划
根据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和环境 因素,制定全面的防治计划, 包括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
推广抗病品种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引导农民种植抗病性强的品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與防治方法
稻瘟病屬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國各水稻產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一般導致水稻減產1 0%〜30%,嚴重時可導致絕收。
近年來,白城市水稻種植面積逐漸擴大,
稻瘟病發病率及發病程度逐漸增加,科學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
為水稻生產的重要環節,應引起充分重視。
1發生癥狀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個生育期造成危害,具體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和谷粒瘟等不同類型,其中以葉瘟、節瘟、穗頸瘟危害最為嚴重。
苗瘟:由種子帶菌造成.常發生于3葉前。
受害后,苗基部變灰黑,上部變褐,若田間濕度較大,則可產生灰黑色霉層(病原菌分生胞子梗和分生胞子)。
葉瘟:根據病斑可分為4種類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點型、白點型。
慢性型病斑邊緣褐色帶有淡黃色暈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綠色小斑擴大為梭形斑,葉背有灰色霉層,病斑較多時連片形成不規則大斑,
發展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圓形或橢圓形,葉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層;褐點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種或老葉上產生針尖大小的褐點,葉舌、葉耳、葉枕等部位也可發病;白點型病斑在嫩葉上產生白色近圓形小斑,一般不產生胞子。
節瘟:水稻抽穗后在稻節上產生褐色小點,后繞節擴展,病部變黑,易折斷。
穗頸瘟:穗頸部初現褐色小點,造成枯白穗和秋谷。
2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砲子在稻草和血上越冬,次年借風雨傳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胞子可進行再侵染。
其在適溫高濕,有雨、霧、露的氣候條件下利于發病,菌絲生長適溫26〜28°C,胞子形成的適宜相對濕度在9 0%以上,生長適溫25〜28°C,砲子萌發需有水存在并持續6~ 8h o溫度適宜才能形成附著胞并產生侵入絲,穿透稻株表皮, 在細胞間蔓延攝取養分。
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或時晴時雨,或早晚有云霧或結露條件,病情擴展迅速。
3發病原因
3. 1施肥不當
水稻生產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過多,造成葉片過嫩,水稻發棵猛,封行早,稻苗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發稻瘟病。
3. 2播期過晚
長江以南地區,若水稻播期推遲,則容易遇上平均氣溫20°C左右,多霧、天陰或陰雨連綿的天氣,容易導致稻瘟病的發生與流行。
3.3種植品種不當
不同水稻品種,其抗稻瘟病的能力不同,一般情況下粳稻比私稻、晚稻比早稻容易感染稻瘟病,即使同一品種,其不同生育期感染能力也不相同。
3.4稻田水分管理不當
稻田長期灌深水不排;漏水田管理不好,孕稻期、抽穗期缺水;山區直接引用冷泉水灌田。
在這3種情況下,水稻根部吸收養分的能力降低,葉組織薄弱,病菌容易侵入。
4防治方法
4. 1選用抗病品種
因地制宜選用2—3個適合當地種植的抗病品種。
選用無公害水稻品種,要把握4個原則,即適應性、豐產性、抗逆性和品質性。
對這些原則要進行綜合考慮,不可僅追求產量。
4.2無病田留種,處理病稻草,消滅菌源,稻草處理
水稻收獲后,應把稻草全部收回,不能留在田中,如要使用必須經過10—15 d高溫處理(50〜60°C),才能施在田里。
發病嚴重的稻草應燒毀。
4. 3種子處理
做到浸種選藥正確,徹底浸種消毒,可殺死種子上所帶病菌。
可用10%浸種靈乳油5000—6000倍液浸種5d左右,10mL可浸種30~40kg,注意一浸到底,不用清洗直接催芽;或用25%咪鮮胺乳油1袋(10mL)對水40〜50kg配成藥液,浸種60kg,視溫度浸5〜7d,每天攪動1~2次,一浸到底。
4.4加強肥水管理
按水稻需肥規律,加強肥水管理是預防稻瘟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根據水稻品種特性、地力水平科學配制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不能偏施氮肥,應增施硅肥。
水稻生長過程中,看苗追肥,使水稻在抗病較弱的3個險期落黃。
適度排水曬田,可以促使稻根新生根的萌發,增加根部的吸收能力;能控制肥效,促使正常落黃;使莖葉老健,增強抗病能力。
4.5化學藥劑防治
遵循“重在預防,早抓葉瘟,狠治穗瘟”的原則。
主要按3個步驟進行:第1步早期預防。
7月1日開始,在水稻拔節期,注意觀察天氣情況,如果陰天或下雨天連續2d 以上,應馬上施藥預防稻葉瘟。
預防用藥有三環哇、咪鮮胺
或其復配劑,視天氣情況連續預防2~3次,每5〜7d噴施1 次,可基本控制稻瘟病的發生,具體用量遵從植保人員的指導或按說明書嚴格使用。
第2步及時用藥。
在病害發生初期, 及時用藥控制病情,以防病菌擴散全田造成流行。
選用的藥劑有稻瘟靈、富士一號、50%氯渙異氯尿酸可溶性粉劑等,不可漏噴。
第3步看田施藥。
如果葉瘟和穗瘟發生已經很嚴重,每穴有30%以上的有效穗受害時,可根據水稻所處生育期采取2種解決方法:一是稻穗未到完熟期,葉片有20%保持綠色,這時要繼續施藥以控制病害擴散,而且必須先用強氧化劑先滅菌,然后用富士一號等進行后期保護。
二是稻穗已經達到完全成熟,粒皮黃色,稻粒干硬,這種情況就不必采取防治措施,因為即使不防治也不會進行再侵染和擴展。
在藥劑防治過程中,噴撒農藥時要求做到"五準”:一是病蟲診斷要準。
二是用藥要準,對癥下藥。
三是藥液配兌要準,按說明書劑量要求配藥。
四是面積要準,以便準確用量。
五是時間要準,把握病害發生的時期及時用藥,噴藥時間一般選擇15:
00以后噴藥,早上葉片有露水不宜噴藥,
GAGGAGAGGAFFFFAFAF
中午日照強,藥液揮發快,不宜噴藥。
若噴藥后8h內降雨, 藥液被沖洗,等雨后天晴還應補噴,或加入優質的增效劑,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念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