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望色
中医基础望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望诊知识点总结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望诊包括望色、望舌、望脉、望面、望态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望诊信息,可以为中医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下面将就中医望诊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望色望色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唇色、舌色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在中医看来,面色鲜明红润、气血充足的人属于健康状态,而面色苍白、唇色苍白、舌色苍白则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此外,面色发黄可能与湿热内郁有关,而面色发青可能与寒邪内盛有关。
2. 望舌望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舌体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舌体胖大柔软者,表气虚体肥;舌体瘦长者,表气虚体瘦;舌体红肥者,表气热;舌体淡瘦者,表气虚;舌体无力者,表气虚无力;舌体胖大泛胀者,表肥胖症等。
舌苔薄白者,表正气不振;舌苔厚腻者,表内有痰湿;舌苔黄者,表肝胆有热;舌苔白腻者,表肺有痰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的性质。
3. 望脉望脉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脉、沉脉、数脉、缓脉、弦脉、散脉、滑脉等多种类型,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浮脉多见于表证、外感病;沉脉多见于实证、内伤病;数脉多见于实证、阳病;缓脉多见于虚证、阳亏;弦脉多见于实证、肝郁等。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类型和疾病的性质。
4. 望面望面是通过观察患者面部的表情、眼神、皮肤状态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面部表情活泼、眼神明亮、皮肤润泽者,体内气血充足,体质健康;面部表情呆滞、眼神无神、皮肤干燥者,体内气血不足,体质虚弱。
此外,面部出现痤疮、黄褐斑、皱纹等情况,也可以反映体内的气血状态和疾病情况。
5. 望态望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站、坐、行、卧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体态端正、行走自如、坐卧舒适、精神饱满者,属健康状态;体态不端、行走困难、坐卧不安、精神呆滞者,属病态状态。
中医诊断学二、望色
(一) 原理
1.望色诊病的原理 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
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 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出来。另外面部 皮肤薄嫩外露,易于观察。
人体的肤色随精气的充养而光彩于 外,而精气又是由脏腑的功能活动 产生。皮肤的光泽是脏腑精气盛衰 的表现。
《望诊遵经》:“有气不患无色,有 色不可无气也”。
临床上不论出现哪种色,凡有色有 气,表示脏腑精气内藏未衰;若有 色无气,表示脏腑精气泄露衰败。
五色之中,凡明润含蓄为气至,晦 暗暴露为气不至。
气与色比较,气的盛衰有无,对判 断病情轻重和预后吉凶比色更重要。
(二)色与泽的意义
望面色
颜色 光泽
生理:脏腑精气外荣 病理:脏腑精气盛衰
病情轻重和预后 例如
面色润泽--精气未衰 晦暗枯槁--精气已衰
(三)常色与病色
特点:红黄隐隐, 明润含蓄
☆常 色 正常生
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意义:精充神旺
1、 主色
与生俱来 基本不变
2、 客色
季节 气候 环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病色
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特点: 晦暗 暴露 1、善色---光明润泽
(血液) (精气)
色--- 色调变化(属血)分青赤黄白 黑五种
属性——阴 意义
生理:血液盛衰 运行情况 病理:疾病性质 脏腑疾病
例如《灵枢 ·五色》:
青黑为痛 黄赤为热 白为寒 五色分属五脏,当五脏有病时,
可显露相应的颜色。
泽——光泽、明度变化(属气)指肤 色的荣润与枯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望色
考试——中医望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望患者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色即皮肤的颜色,分为青、黄、白、赤、黑五种,简称五色;泽即皮肤的光泽,是指肤色的荣润和枯槁。
面部血络丰富,皮肤薄嫩,体内气血盛衰变化,最易通过面部色泽变化显露出来,所以望色以观察面部色泽为主。
皮肤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故望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识别病邪的性质,确定病变部位,预测疾病转归。
1.常色人体在生理状态下出现的面部色泽变化,即健康人面部常见色泽,称为常色。
我国大部分人属黄种人,其正常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这是精气内充、脏腑气血调和的外在表现。
但由于体质禀赋、季节、气候、环境不同而有差异,有时也可能偏红、偏黑、偏白等,但不论何色,总以明润含蓄为正常。
2.病色指人体在疾病状态下面部出现的异常色泽,称为病色。
病色可分青、黄、赤、白、黑五种,分别提示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这种根据患者面部五色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亦称“五色主病”。
(1)青色主寒证,瘀血证,痛证,惊风证。
青为经脉瘀阻,气血不通之色。
面色苍白淡青,多属寒邪外袭;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闷痛或刺痛,为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小儿高热,鼻柱、眉间及口唇周围出现青色,常为惊风或惊风先兆。
(2)黄色主脾虚,湿证。
黄为脾虚湿盛,或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肌肤失养所致。
面色淡黄,枯槁不泽,称为萎黄,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面色淡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多因脾虚湿盛所致;身、面、目俱黄者为黄疸,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多为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多为寒湿。
(3)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赤为血液充盈于脉络的表现,但也可见于虚阳浮越于表。
邪热亢盛使血行加速,面部血络扩张,故见面色红赤。
满面通红,为实热证;两颧潮红,为虚热证;久病重病之人,面色苍白,两颧却时时泛红如妆,为虚阳外浮的戴阳证,属真寒假热之危候。
(4)白色主寒证,虚证,失血证。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
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诊和全身五色诊称望色,但由于五色的变化,在面部表现最明显,因此,常以望面色来阐述五色诊的内容。
望面色要注意识别常色与病色。
常色: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所谓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肤色、面色。
由于民族、禀赋、体质不同,每个人的肤色不完全一致。
我国人民属于黄色人种,一般肤色都呈微黄,所以古人微黄为正色。
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较黑、稍红等差异;人与自然环境相应,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
例如,随四时、昼夜、阴晴等天时的变化,面色亦相应改变。
再如,由于年龄、饮食、起居、寒暖、情绪等等变化,也可引起面色变化,也属于客色。
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明亮润泽、隐然含蓄。
病色:可以认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颜色都属病色。
病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种。
现将五色主病分述如下: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
青色为经脉经阻滞,气血不通之象。
寒主收引主凝滞,寒盛而留于血脉,则气滞血瘀,故面色发青。
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痛也可见青色。
肝病气机失于疏泄,气滞血瘀,也常见青色。
肝病血不养筋,则肝风内动,故惊风(或欲作惊风),其色亦青。
如面色青黑或苍白淡青,多属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血瘀阻,血行不畅;小儿高热,面色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明显,是惊风先兆。
黄色:主湿证、虚证。
黄色是脾虚湿蕴表现。
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
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中医考研(望诊 :望神,望色)知识点总结
中医考研(望诊:望神,望色)知识点总结(一)望神1.得神含蓄不露2.少神晦滞,乏神,少华,不振●精神不振,思维迟钝,面色少华,暗淡不荣;两目晦滞,目光乏神,运动迟缓;肌肉松软,倦怠懒言,语声低微3.失神●精亏神衰(虚)●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面色无华,晦暗暴露,表情淡漠或呆板,语言错乱;两目晦暗,瞳孔呆滞,动作艰难,强迫体位,反应迟钝,手撒遗尿;呼吸气微或喘促,骨枯肉脱,形体羸瘦。
●邪盛神乱(实)●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猝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4.假神●戴阳证●两颧泛红如妆●除中●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5.神乱●神志错乱失常●癫,狂,痴,痫,脏躁●焦虑恐惧●脏躁●猝然昏倒(口吐涎沫,醒后如常)●痫病(肝风夹痰上逆)●淡漠痴呆●癫病,痴呆(痰浊扰神、禀赋不足)●狂躁不安●狂病(暴怒,痰火)(二)望色1.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2.平人●有华无病●如白裹朱、如鹅羽、如罗裹雄黄、如苍俾之泽,如重漆色●无华将病●如赭、如盐、如黄土、如蓝、如地苍(较短)3.病人●有华主生(善色)●如鸡冠、如豚膏、如蟹腹、如翠羽、如乌羽(动物)●无华主病●如衃血、如枯骨、如枳实、如草兹、如炲4.五色主病●赤色●热证●实热●满面通红●虚热●午后两颧潮红●戴阳证●久病、重病,泛红如妆●白色●虚证(气血阳),寒症,夺气,失血●血虚、失血●淡白无华●阳虚●㿠白●阳虚水泛●㿠白而虚浮●大失血,阳气暴脱,阴寒内盛●苍白●黄色●脾虚,湿证●脾胃气虚●萎黄(淡黄,枯槁)●脾虚湿蕴●黄胖(黄而虚浮)●湿热●黄疸:阳黄(鲜明,橘皮色)●寒湿●黄疸:阴黄(晦暗,烟熏色)●青色●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青黄●肝郁脾虚●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心阳暴脱,心血瘀阻(真心痛)●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心气、心阳衰微,血行瘀阻●肺气闭塞,呼吸不利●黑色●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病人面色发黑●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因剧痛,脉络拘急,血行不畅●面黑暗淡或黎黑●肾阳虚●面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面色黎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青风寒滞痛瘀,黑肾饮寒痛瘀,赤热戴,黄脾湿,白气血失阳虚寒(三)望形体1.体强不易生病2.体弱抗病力弱,容易患病3.肥胖肥人多痰,多湿4.消瘦瘦人多火(四)望小儿食指络脉1.三关测轻重2.浮沉分表里3.红紫辨寒热●鲜红●外感表证、寒证●紫红●里热证●青色●疼痛、惊风●淡白●脾虚、疳积●紫黑●血络瘀闭,危重4.淡滞定虚实。
中医诊断学课件-第一节望诊2望色
(二)望 色
色诊
观察全身皮肤颜色(色调)和光泽 (明亮度)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颜色:青、赤、黄、白、黑 五色诊
光泽:肤色的荣润(有华) 或枯槁(无华)
面部色诊的原理 1、面部血脉分布丰富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2、面部皮肤薄嫩 3、方便医生观察
善色:五色明亮润泽、含蓄不露。有气之色
“气至色不至者生”
--脏腑气血充足,精神健旺,能够上荣于面
“有气不患无色”
精气未衰,病轻易治,预后多良
恶色:五色晦暗枯槁、真色暴露。无气之色 --脏腑气血匮乏,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
“色至气不至者死” “有色不可无气”
精气已衰,病重难治,预后多差
谢谢欣赏!
--胸痹、心阳暴脱、肺气壅塞 小儿高热,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惊风或惊风先兆
面色青黄 肝郁脾虚,气血瘀阻
口唇紫黑
面色青紫
(2)赤 色 是火热较盛,鼓动气血充盈脉络的气色
颜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五行 五脏
主病及机理
主 实 热则血行加快络脉
红
火
心热 虚
血液充盈
戴阳证
虚阳外越
特点 满面通红 颧部潮红 面红如妆
(3)黄 色
面色苍白 大失血
面色白光白 面淡白而虚浮 阳虚或阳虚水泛
崩漏 (黄白相间--鸡皮色)
气血双亏
(5)黑 色
为阴寒水盛之色 肾阳虚衰,血失温养,脉络拘急,血行不畅 或肾精亏虚,面部失荣
颜色 黑
五行 五脏
主病及机理
主寒
主 阳虚 肾
阴虚 水 肾虚
血失温养 血行不畅
中医望色十法口诀
中医望色十法口诀中医望色十法口诀,是古代中医在治病诊断中使用的一种望诊方法,是一种通过观察人体外部的生理现象,来了解内部病理情况的方法。
该口诀是中医医师在望诊时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包含了眼部、面部、肌肤、唇舌等方面的观察内容,可以帮助医师做出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一、目色诊察,看眼珠子的颜色、大小、运动等情况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
二、鼻色嗅察,观察鼻头、鼻翼、鼻孔的颜色,感受鼻息等来判断身体加病情况。
三、唇色观察,观察唇色的深淡、滋润度、红润度等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
四、舌象摸察,观察舌质、舌苔、舌色等来判断身体内部病变情况。
五、头面上色,观察头面的色泽,判断出血液循环、经络、气血方面的问题。
六、须髯发指,观察须髯、鬓发、头发、手指甲等,可推断诸多疾病。
七、声音闻察,听病人说话的语调、音调、哽咽等情况,判断病人的体质健康水平。
八、发汗出风,观察皮肤出汗状况、出汗部位、出汗量等,来判断身体是否健康。
九、目系根源,通过观察眼神、眼泪、睫毛、眼球在眼眶中的位置等来推断身体状况。
十、肌肤凝神,观察肌肤的厚薄、光泽度、皮肤弹性等情况,来判断身体内部气血状况。
以上十法,是中医医师在诊断中用到的基本方法,十分精准、简单易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观察身体的外部状况,来判断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身体问题,提前预防或治疗疾病。
比如,在观察唇色时,如果发现唇色偏暗,可能是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可以通过膳食调理、中草药生腌制的饮食法来帮助调节体内气血;如果观察舌象,发现舌苔颜色较白,可能是湿热内盛的症状,可通过中草药的排毒和祛湿来改善症状。
总之,中医望色十法口诀是中医学经典知识之一,对于中医医师诊断和治疗疾病有很大帮助。
对于日常人们来说,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关注自己身体状况,及时预防和治疗疾病,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望诊常用知识点总结
望诊常用知识点总结一、望色1. 面色:根据面色来判断病人的气血状况,如面色苍白、面赤、面黄等,进而分析病人体内气血的盛衰。
2. 眼白色:正常为洁白,若出现有黄色、赤色或灰白色,常与肝火或肝郁有关。
3. 唇色:正常为红润,若出现苍白、紫绀等情况,可能与气血不足相关。
二、望神志1. 眼神:通过观察病人的眼部表情和眼神,可以了解其精神状态和疾病情况。
2. 病态:如眼目幽沉无神,眼部出现水肿等病态表现,可能与湿热或气血不畅相关。
三、望舌1. 舌质:通过观察舌体的形态和颜色,可以反映出病人的基本状况,如舌体苍白、红绛、紫暗等,不同舌质可能与不同的疾病有关。
2. 舌苔:观察舌面的舌苔情况,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如舌苔黄腻、白腻、苔色薄等,每种情况都可能反映出不同的病理变化。
四、望色色、望动态1. 望色色:观察身体局部的皮肤颜色、血管情况等,可以了解病人的气血状况,如皮肤苍白、发绀、静脉充盈度等。
2. 望动态:观察病人的步态、姿势、手足的舞动等动态表现,可以了解病人的气血状况和身体的协调性。
五、望声1. 气音:通过病人的呼吸音和呼吸声,可以了解其呼吸系统的状况,如呼吸急促、气息粗、气息微弱等反映出不同的病理情况。
2. 胸鸣:观察病人的胸部是否有鸣声、咳嗽声等,可以了解其肺部状况。
以上是望诊常用的知识点总结,望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病人的面色、舌象、眼底、肢端等进行观察,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体质状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以此为依据,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人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对于广大患者来说,也能够通过望诊的方法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及时进行调理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因此,掌握望诊的常用知识点,对于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全身望诊——望色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全身望诊——望色同学们上午好,现在上课。
首先把上一次讲课的内容简单复习一下。
我们上一次主要是讲望神,神是精气的外露,神以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神是整个生命活动的总体状态的一种总评估,总的概括。
望神主要是从眼睛、神情、色泽和体态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观察,两目、面色、神情和体态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观察。
神,我们把它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和神乱五种类型。
得神是一种好的表现,说明精气充沛,身体健康,即使患病也比较轻,预后比较好。
少神讲的(是)神气不足,说明精气虚衰,精气不足,脏气虚弱,患病多半指的虚弱证。
失神是病情很严重,有两种情况的失神,一种是精亏神衰而失神,精亏神衰,精气衰竭了,神气要衰亡;第二种是邪盛神乱的失神,是由于邪闭心神所导致的神志昏迷。
第四种是讲的假神,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一些假象,暂时的精神“好转”,要见亲人,想吃饮食,想活动等等,是一种假象,我们叫做“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要注意鉴别假神和真正的重病的好转。
神乱就是讲的精神错乱,神情不正常,主要包括了焦虑恐惧、淡漠痴呆、狂躁妄动、突然昏倒,等等这样一些表现。
应当注意比较一下,神志错乱和邪盛神乱而失常的区别,邪盛神乱是讲的全身病情严重,邪气很重,邪闭了心神;这个神志错乱是讲的暂时性的精神不太正常,一般来说不是神志昏迷,而是错乱,当然痫病它也出现昏迷。
它整个全身情况不像邪盛神闭的那样的以神志昏迷为突出表现。
在望神的时候,我们应当要注意,要学生注意一些问题,一个是要“一会即觉”。
我们俗话说是一见钟情,我们应该是一见、一望就能够知神,病人进来,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有神无神,还是少神还是失神。
要(有)一种迅速敏捷的综合判断的这样一种观察判断能力,就是第一印象。
一见钟情就是第一印象,并没有经过认真地详细地考验。
那我们观察病人的时候也是,一进来以后,给他(形成)一个总的印象。
病人也可能没说话,也没有描述病情,但我们给他(形成)一个总印象。
望诊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望诊的相关知识点总结一、望色望诊的第一个要点是望色。
望色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观察,一个是望面色,另一个是望目色。
望面色是指观察病人面色的一般情况。
中医认为面色是反映人体气血运行状况的窗口,通过人的面色可以初步判断出病人的气血状况。
举个例子,面色苍白可能表示病人气血不足,而面色潮红可能表示病人气血亢盛等等。
望目色是指观察病人眼睛的颜色和神采。
中医认为眼睛是心窍之府,对心神情况的变化尤为敏感。
通过观察瞳孔和眼晴的颜色以及神态表情,可以初步判断一个人的心情和精神状态。
比如,眼底微黄可能表示病人有湿热内盛的情况,而眼神呆滞可能表示病人气血不足等等。
二、望舌苔望舌苔是望诊的第二个要点。
中医认为舌苔是人体的肠胃情况的直接反映,通过观察病人的舌头颜色、形态以及舌苔的厚薄和颜色等,可以初步判断出病人的肠胃情况。
比如,舌头发胖且舌苔较厚可能表示病人有湿热内盛的情况,而舌头较瘦并且舌苔比较薄可能表示病人气血不足等等。
三、望脉息望脉息是望诊的第三个要点。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主要经络,脉搏是经络气血的表现。
望脉息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情况来判断其病情。
望脉时需要注意脉象的频率、力度、节律和深浅。
比如,脉象弦细可能表示病人风寒外袭,而脉象沉弱可能表示病人气血不足等等。
四、望形态望形态是望诊的第四个要点。
它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体态和病征的表现来判断其病情。
病征包括病人的行走方式、姿势和表情等等,通过观察这些可以初步判断出病人的疾病类型和程度。
五、望诊的应用望诊可以在很多疾病的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感冒、咳嗽、腹泻、风湿病等疾病的诊断中,望诊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面色、眼神、舌苔、脉象以及体态,可以有效地判断出病人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望诊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面色、眼神、舌苔、脉象以及体态等,可以初步判断出病人的病情和病程,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望诊在中医诊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诊断——中医望“色”的方法及所主
中医诊断——中医望“色”的方法及所主概论:1.定义望色:是指观察人体皮肤色泽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又称“色诊”。
色:颜色,即色调变化。
泽:光泽,即明亮度。
2.内容:皮肤色泽,体表黏膜、排出物等颜色3.重点:面部皮肤的色泽。
(一)望色的原理与意义1.望色、泽的意义(1)颜色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2)光泽皮肤的光泽是脏腑精气盛衰的表现。
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2.望面色的原理①面部的血脉丰富,脏腑气血充盈而为之所荣;②面部皮肤色泽变化易于观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出来。
3.面部脏腑分候《素问·刺热》——额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颏部候肾。
(二)常色定义:指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
特点: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1)红黄隐隐:面部红润之色隐现于皮肤之内,由内向外透发,是胃气充足、精气内含的表现。
(2)明润含蓄:面部皮肤光明润泽,神采内含,是有神气的表现,说明人体精气充盛、脏腑功能正常。
内容:包含主色和客色两部分。
1.主色个人生来所有、一生基本不变的肤色称为主色,属个体肤色特征。
2.客色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的肤色,称为客色。
(三)病色定义: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称为病色。
表现:①晦暗枯槁:即面部肤色暗而无光泽,是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的表现。
②暴露浮现:即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于外,是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
分类:根据病色有无光泽,分为善色与恶色。
1.病色善恶(1)善色定义: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亦称“气至”。
意义: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见于新病、轻病,其病易治,预后较好。
(2)恶色定义:凡五色晦暗枯槁者为恶色,亦称“气不至”。
意义: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多见于久病、重病,其病难治,预后不良。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专家讲座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
第1页
二、望 色
(一)面部色诊原理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2、手足三阳经上行头面,血脉丰盛。 3、面部皮肤薄嫩外露,易于观察。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
第10页
二、望 色
(三)常色与病色 面色可分为常色和病色两类 1、常色:即正常、健康时面色。 常色特点是明润、含蓄。 中国人属黄种人,其正常面色(即 常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
第11页
常色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
第12页
二、望 色
(三)常色与病色 1、常色:常色可分为主色和客色两种。 主色:因为先天个体差异,偏于以某色 为 主,生来就有,基本不变。 客色:因各种非疾病原因影响而发生改 变 面色。如气候、昼夜、情绪,饮 食饥饱等。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
第28页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
第29页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
第30页
主脾虚、湿证。
病人面色发黄,多由脾虚机体失养,或 者湿邪内蕴、脾失运化所致。
萎黄-脾虚气血不足;黄胖-脾虚湿盛 黄疸-阳黄-鲜如桔色-湿热
阴黄-晦暗如烟熏-寒湿 面色苍黄-肝郁脾虚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
第31页
肝心脾肺肾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
第6页
二、望 色
2、面部分候脏腑 依据脏腑在颜面部相关对应部位
进行判断。其划分方法有两种: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
第7页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望色
望诊归纳总结
望诊归纳总结1. 引言望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望诊能够帮助医生初步确定患者的病症,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对望诊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包括望色、望舌、望目、望汗、望毛发等方面。
2. 望色望色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人的面色能够反映出体内脏腑的状况。
例如,苍白的面色可能表明气血不足,黄色的面色可能表明肝胆病变,红色的面色可能表明血热等。
望色时需要注意面色的整体情况,同时还需要观察面色的细节部位,如目眶、鼻尖、口唇等。
3. 望舌望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舌质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舌苔和舌质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体内病理变化的情况。
例如,舌苔厚腻可能表明湿热内蕴,舌质红绛可能表明火热病变等。
望舌时需要注意舌苔的颜色、形态、厚薄、湿燥程度等,同时还需要观察舌质的颜色、纹理、形态等。
4. 望目望目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睛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眼睛是外窗,能够反映出体内病理变化的情况。
例如,目赤可能表明火热病变,目黄可能表明湿热内蕴等。
望目时需要注意眼睛的颜色、明亮度、血丝等情况,同时还需要观察眼睑的肿胀、眼球的凸出等情况。
5. 望汗望汗是通过观察患者的汗液情况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汗液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体内病理变化的情况。
例如,大汗淋漓可能表明阴虚出汗,无汗则可能表明阳气不足等。
望汗时需要注意汗液的量、颜色、气味等情况。
6. 望毛发望毛发是通过观察患者的毛发情况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毛发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体内病理变化的情况。
例如,毛发稀疏可能表明气血不足,毛发油腻可能表明湿热内蕴等。
望毛发时需要注意毛发的数量、密度、干湿程度等情况。
7. 结论望诊是中医诊断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舌质、眼睛、汗液和毛发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望诊能够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综合分析各项望诊指标,结合患者的主诉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中医诊断学望色
中医诊断学望色1.望色:通过观察患者面部及全身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血管丰富,为脏腑气血之外荣;面部皮肤薄嫩外露,色泽变化易于观察;面色可以反映身体的阴阳。
3.面部色诊以望面部色泽为主,色泽颜色: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属阴光泽:属阳望色与察泽必须结合,但对预测病情转重和转轻,泽比色更有意义。
(因为阳为能量,阴为物质,无阳有阴此人为死人,故生命活动由阳来主导。
)4.面部色诊的意义:判断气血盛衰,识别病邪性质,通过五色与五脏对应关系(五行)/面部脏腑分布划分法/《素问刺热》分候法来确定病变部位,预测疾病轻重预后。
5.《素问刺热》分候法:适用于外感热病/部分内伤病。
额部候心,鼻部候脾,部候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
6.面部脏腑分布划分法:适用于脏腑杂病/内伤疾病脑门正中间——天庭——面首紧贴于肺靠上一点——阙上——咽喉两眉中间——阙——肺整个鼻子——明堂鼻根——山根/下极——心(此处若有重横纹,则心有问题;有竖纹是因为皱眉头;按压若酸胀,则可能经络不通)鼻梁——肝(鼻梁不挺则可能是肝有先天性问题,要么过弱,要么过强)鼻尖——准头/面王——脾(鼻头红肿生疖则可能脾胃有问题)脾的两边——胃(若此处经常起痘痘,则中焦脾胃有热,胃火大;此处皮肤粗糙,比较红,毛孔大,则脾胃湿热,日久熏蒸导致)肝的两边——胆颧骨——小肠颧骨下方——大肠(若颧骨、颧骨下方、甚至连鼻翼也一起起痘痘,则胃肠湿热,胃中有火,与长期饮酒或过食辛辣有关,此时应一同关注其大便情况)两颊即腮帮子——肾(若此处甚至连下颌一起起痘痘,痘痘颜色偏暗,则下焦湿热)仁中——子宫和膀胱“明”,指有光泽,为阳“晦暗”,指阳气不足明润“润”,指滋润细腻有弹性,为阴“枯槁”,指阴气不足含蓄:指精气内含“暴露”,指精气外泄8.善色:面色发生改变,但光泽尚在,虽病但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数新病、轻病、阳证,易于治疗,预后较好。
9.恶色:面色改变且晦暗枯槁,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多数久病、重病、阴证,不易治疗,预后较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寒内盛
血失温养
脉络拘急
血行不畅
a
52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黑暗淡
肾阳虚
a
53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黑干焦
肾阴虚
a
54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眼眶周围黑
肾阳虚水饮内停 寒湿带下
a
55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a
18
病色交错中生克顺逆
色生病:吉中之顺:
生 病色交错中,
克 相生为顺
病生色:吉中小逆
顺
逆
病克色:凶中之顺
病色交错中,
相克为逆
色克病:凶中之逆
a
19
病色交错简表(1)
肝病(木)
白(肺金)凶中之逆 黄(脾土)凶中之顺
青(肝木)正病正色 黑(肾水)相生之顺 赤(心火)相生之逆
a
20
病色交错简表(2)
▪ 长夏季客色——稍黄
▪ 脾病真脏色——面黄暴露、枯槁晦暗
▪肾 病 难 治——面黄无华
a
44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青 色 】
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经 脉 阻滞 气 血 不通
a
45
面色淡青或青黑
阴寒内盛、痛剧
a
46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色与口唇青紫
心血瘀阻或心阳暴脱
a
47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心心
气血不能上充
a
34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
血虚证或失血证
a
35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色 白
气虚或阳虚水泛
a
36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色苍白
阴寒内盛或阳气暴脱
a
37
▪ 金形人主色——稍白
▪ 秋 季 客 色——稍白
▪ 肺病真脏色——面白暴露、枯槁晦暗
▪ 肝 病 难 治——面白无华
的《内经》中就有望色诊病的详细记载。
a
4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a
5
1、色与泽的意义 与关系
1、面部皮肤颜色——属血、属阴,主要 反映血液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在病理状态下 则反映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疾病。
• 2、面部皮肤光泽——属气、属阳,是脏 腑精气外荣的表现,主要反映脏腑精气的盛 衰和病情轻重、预后。
阳
暴阳
脱
暴 脱
a
48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惊风或欲作惊风
a
49
▪ 木形人主色——稍青
▪ 春 季 客 色——稍青
▪ 肝病真脏色——面青暴露、枯槁晦暗
▪ 脾 病 难 治——面青无华
a
50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黑 色 】
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a
51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肾阳虚衰
a
8
3、面部分候脏腑
a
9
《灵枢·五色》划分法
庭——首面 阙上——咽喉 阙中(印堂)——肺 阙下(下极、山根)——心 下极之下(年寿)——肝 肝部左右——胆 肝下(鼻端,准头、面
王)——脾
a
10
方上(即鼻翼)——胃 中央(颧下)——大肠 挟大肠(颊部下方)— —肾 面王以上(即鼻端两旁 上方)候小肠 面王以下(即人中部位) 候膀胱、胞宫
• 就色与泽而言,泽的多少与有无,对判断病 情轻重和预后比色更为重要。
a
6
2、望面色的诊断意义
• 1、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 皆上行于头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 脏腑气血之所荣。
• 2、 面部皮肤薄嫩,其位最高,其色泽 变化易于外露。
• 3、易于观察。
a
7
• 1. 可以判断气血的盛衰 • 2. 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 • 3. 可以确定疾病的部位 • 4. 可以预测疾病的轻重与预后
a
11
《素问·刺热》篇划分方法
前额—庭、 颜 眉间——阙 鼻——明堂 颊侧——藩 耳门——蔽
a
左颊——肝 右颊——肺 额——心 鼻——脾 颏——肾
12
(四)常色与病色
常色 即正常的、无病的面色。 特点是明润、含蓄中国人属黄种人,其 正常面色(即正色)是红黄隐隐、明润 含蓄。
病色 指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 特点是晦暗、暴露。病色可反映不同性 质的疾病和不同脏腑的疾病。
a
15
善色
恶色
a
16
常色与轻病面色(善色)、重病 面色(恶色)鉴别表
五色
正常面色
青 如以缟裹绀
赤 如以缟裹朱
黄 如以缟裹栝萎实
白 如以缟裹红
黑 如以缟裹紫
轻病面色(善色) 重病面色(恶色)
如翠羽
如草兹
如鸡冠如衃血如蟹腹Fra bibliotek如枳实
如豕膏
如枯骨
如乌羽
如炲
a
17
病色交错
【概念】正病正色——病与色相应。 病色交错——病色不相应。
五 正病 色生病 脏 正色 (吉中之
顺)
肝青
黑
心赤
青
脾黄
赤
肺白
黄
肾黑
白
病色交错
病生色 (吉中小 逆)
病克色 色克病
(凶中之 (凶中之
顺)
逆)
赤
黄
白
黄
白
黑
白
黑
青
黑
青
赤
青
赤
黄
a
21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五色主病
a
22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五色组成】
青红
黄 白黑
a
23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临床意义】
五
a
38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黄 色 】
脾虚、湿证
脾虚机体失养 湿 邪 内蕴
a
39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色萎黄
脾胃气虚
a
40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黄虚浮
脾虚湿胜
a
41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黄疸
阳黄
a
阴黄
42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面色苍黄、腹筋起而胀
脾虚肝郁 血瘀水停
a
43
▪ 土形人主色——稍黄
中医诊断学
于涛
a
基础医学院 1
中医诊断学
第一章 望诊
第一节 望神 第二节 望色
a
2
望色
a
3
•
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
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颜色和光
泽的变化,用以诊察病情的方法。可按此 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病性的寒
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
色诊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
a
13
常色可分为主色和客色
• 主色: 由于先天个体差异,偏于以某色 为主,百岁不变。
• 客色: 因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而发生 正常变化的面色。如气候、昼夜、情绪, 饮食饥饱等
a
14
病色可分为善色和恶色
• 善色 :面色光明润泽者,说明虽病而脏腑 精气未衰,属新病、轻病、阳证,易治
• 恶色:凡面色枯槁晦暗者,说明脏腑精气 已变,属久病、重病、阴证,难治
脏腑 色
病性
a
24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灵枢·五色》
肝
肺
心
脾
肾
a
25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青黑 黄赤
白
a
痛 热 寒
26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赤 色 】
热证,亦可见戴阳证
面部脉络扩张 气血充盈
虚阳上越
a
27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满面通红
实热证
a
28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a
29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午后两颧潮红
阴虚证
a
30
a
31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久病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
戴阳证
下元虚衰 真阳上越
病重
a
32
▪ 火形人主色——稍赤
▪ 夏 季 客 色——稍赤
▪ 心病真脏色——面赤暴露、枯槁晦暗
▪ 肺 病 难 治——面赤无华
a
33
中医诊断学-五色主病
【白 色 】
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气虚血少
阳虚寒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