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流通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
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及我国特点的分析关于货币流通速度,许多经济学家都有不同主张。费雪看到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变的,认为仅基于技术的提高而促使运输成本降低一项,便可以得出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长期上升的趋势。但是他认为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很小,在其现金交易方程式的分析中假定其为常数(费雪,1911)。现金余额说代表人庇古认为货币收入有多种用途,且相互排斥,当觉得保持现金所得收益大于其损失时,则必定会增加现金余额,这就意味着流通中现金的增加,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庇古,1923)。凯恩斯将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塑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实际国民收入与货币需求的比例,它是实际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函数,实际收入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通过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起作用的。一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要慢于收入变化。并且利率上升将减少实际货币需求,从而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凯恩斯,1933)。弗里德曼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虽然不是一个常数,但却与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利率有着十分稳妥的函数关系。但是,这个结论在70年代末受到了挑战。随着金融创新和制度的变迁,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越来越大,它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大量的研究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一般特征是不稳定的。
这里我们用我国1994—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
对于货币的流通速度的计算,其理论依据不外乎传统的交易型货币数量公式MV = PT 和收入型货币数量公式MV = Y ,其中M 为货币数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 P 为交易商品的价格, T 为商品交易量, Y 为名义收入。我们收入用GDP代替,货币量分别M1、M2,并计算流通速度。
年份M1(亿元) M2(亿元) GDP(亿元)V(M1)V(M2) 1994 20540.70 46923.50 48197.90 2.346458 1.027159
1995 23987.10 60750.50 60793.70 2.534433 1.000711
1996 28514.80 76094.90 71176.60 2.496128 0.935366
1997 34826.30 90995.30 78973.00 2.267625 0.86788
1998 38953.70 104498.50 84402.30 2.166734 0.807689
1999 45837.30 119897.90 89677.10 1.956422 0.747946
2000 53147.15 132487.52 99214.60 1.866791 0.74886
2001 59871.59 152888.50 109655.20 1.831506 0.717223
2002 70882.19 183246.94 120332.70 1.697644 0.65667
2003 84118.81 219226.81 135822.80 1.614654 0.619554
2004 95971.01 250802.79 159878.30 1.665902 0.637466
2005 107279.91 296040.13 183217.40 1.707844 0.618894
2006 126028.05 345577.91 211923.50 1.681558 0.613244
2007 152519.17 403401.30 257305.60 1.687038 0.63784
2008 166217.13 475166.60 300670.00 1.808899 0.632768
2009 221445.81 610224.52 340507.00 1.537654 0.558003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货币的流通速度并不是一个常数,而且呈现出总体向下,有一定的波动,而且M1的波动大于M2的特点。而且通过如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数据相比较,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明显要低,而且波动大。
这里我们选取用M2计算出来的货币流通速度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因为我国目前将M2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而且这16年间用M2计算出来的货币流通速度的方差只有0.0205,远小于M1计算出来的0.1003,所以,用M2算出的数据更具有代表性和指向性。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有许多力量系统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例如,货币增长率的加速增长最初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低于其长期趋势),但是当现金持有者调整其持有的资产到合意水平时,货币流通速度将上升,并且可能超过原来水平。如果这样的模式处于运转状态,货币流通速度将会和货币增长率的突变保持一致连续的、反向的互动关系。一个引起名义收入上升而并不引起货币需求上升的总需求冲击,将连续地在几个时期内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上升,作为结果,货币流通速度呈现出正向的序列相关。当货币流通速度上升是可以观测的,那么它自身上升对于流通速
度未来的升降并不提供任何信息。所以,过去流通速度的变化不能用来预测未来流通速度的变化,但是没有任何理由表明,那些系统地影响流通速度的其他变量的先前信息不能为预测流通速度的未来变化提供帮助。
其中,主要有经济因素和心里因素两个方面,当然,经济因素是最今本、最主要因素。经济因素重要包括:
(1)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2)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其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有这些方面发生变化,都会相应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快慢不等的变化。
(3)经济单位数量和金融市场发达状况的影响。参与经营及收入分配的个人和企业数量越多,社会整体效益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就加快,否则货币流通速度就慢。金融市场越发达,商品交易之外的货币交易占用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相对加快。
(4)财务及结算制度的影响。如一定时期中分多次支付工资,每项支付期短,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金融业发达,能采用多样灵活的结算方式,减少资金占用时间,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和对信用货币及纸币的信任程度。心理因素包括人们的支付习惯、消费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对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变动的预期,还包括对政府的重大政策变化和其他政治因素的预期等。心理预期导致的行为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时甚至是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储蓄和购买行为,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对于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特点分析
(1)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这可能与GDP增速的放缓和我国货币化的不断加大有关。我国的经济在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开始腾飞,随后经济依旧保持高增长,但随着基数的不断增大,增速却总体来时再放缓,已经很难再出现92、93年那样超过14%的增长了。并且,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不久,市场的货币化程度还不是很大,货币化在中国的进程还远远没有结束。而随着货币化程度的提高,每年被吸引入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数量是递减的(谢平,1996;张杰,1997;易纲,1996)。表现为货币的需求大于GDP的增长,所以,货币的流通速度在不断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