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 苏科版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苏科版物理

[课题名称]: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自学以及通过尝试感悟到困难,提出问题,讨论解决。

教学难点:

1:引入力,感知力是维系宇宙万物的纽带;我采用观察图片,总结共同点,感受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2:得出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因为没有讲解过功,所以学生对能量难以察觉和理解,在这里我的处理是,前面曾经说过动能,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形变的物体可以让物体动起来,从而感受到弹性势能。

[教具和学具]:

学生用具:橡皮筋、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2个)、气球

教师用具:弹弓、橡皮泥、钢锯条、弹簧、其他测力计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投影:

1,太阳系,为什么星球会在自己的轨道上运动着。

2,动物行走,鸟类的飞翔。

3,人类的各种活动。

4,原子的结构。

是否能总结出他们共性的东西是什么?

大到星球小到原子,都在运动,现在你的心中是否有什么疑惑吗?

有没有同学能解答这个疑惑?

我们来感受一下一个活动。

我们让桌子运动起来。然后思考一下,物体怎么样才会运动。

当一棵嫩芽破土而出的时候,也必须要有顶起土壤的什么?

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维系宇宙万物的纽带-----力

板书:第八章:力

首先请大家先来做一个活动,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体会你的感受,然后谈谈你的发现。

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个概念

投影:

如果一个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改变,叫形变。

投影:

我们把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复原来的状态,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

教师:我们在刚才的活动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在刚才的过程中,通过你自身的感受,你是否能提出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呢?(如果提不出来,可以演示射箭的过程,再次启发。)

很好,你是否能设计一个实验来得到结论呢?

教师:很好,通过刚才你们的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利用这个特性,我们在实际中可以用做什么?

好,我们先来观察弹簧测力计的主要由什么构成的。

投影: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问题吗?

充电: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2,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秤的量程,使用时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

(2)观察弹簧秤的分度值

校正零点,将弹簧秤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

(3)放好,检查指针是否还在零刻度处,若不在,应调零。

(4)测量时,要使弹簧秤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观察你们的弹簧秤,说说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看好了以后,我们来判断一下,P43图8-5哪一种是正确的?其余的错误在哪里?

好,接下来我们就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一下桌子上钩码的重量?

问: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大家还记得吗?我们曾经学过,如果一个物体运动那么这个物体就具有什么?

投影四张图片,你是否知道,他能说明什么问题?

说的非常的好,我们把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弹性势能。

除了发现具有能量外,通过图片和你的日常生活的感受,你能否提出一个可以继续探究的话题呢?

很好,这个研究课题请你们课后去研究。

是的,这个你们可以留到课后去猜想探究一下。

作业:P44WWW 1,2,3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龙峰初级中学20 17 —20 17 学年度 第二学期教学案例(公开课、示范课) 课题:什么是力 授课人:陈泽伟 九年级物理科组 2019 年6 月1 日 什么是力?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 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八年级下册物理弹力教案

第2节弹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2.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弓(或弹弓)、钢尺(或废钢锯条)、弹簧、橡皮泥、橡皮筋、小车(带有弹簧)、拉力计、弹簧测力计、钩码、硬纸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教师出示弹弓,并用力拉弹弓上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用力拉橡皮筋时,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 师弹弓上橡皮筋的变化说明力可以产生什么作用效果? 生: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性质.

学生思考、讨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压缩弹簧,弹簧缩短. 师日常生活中类似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很多,如弓箭、钢尺、撑竿跳高的撑竿等.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弹性形变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 【进行新课】弹性和弹力 1.弹性 师请同学们就刚才看到的视频,结合观察教材P6页图7.2—1“撑竿跳高”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撑竿等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师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叫做弹性. 板书:弹性: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 2.弹力 师请同学们自己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或弹簧)来感受下,体会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师刚才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弹簧时,感受到钢尺、橡皮筋、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即钢尺、橡皮筋、弹簧也在拉手,这表明橡皮筋、弹簧等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了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弹力.我们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时,当超过了弹性范围后,弹簧被损坏(不能恢复原状)、橡皮筋被拉断,这时就不再是弹性形变.因此,我们把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板书:1.弹力: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2.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 3.塑性 师请大家捏、拉橡皮泥,并想一想,橡皮泥与橡皮筋有什么不同? 学生动手实验,并回答:橡皮泥用力捏(拉)后发生变形,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形. 师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塑性.塑性不同

【免费下载】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补充习题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补充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弦柱C.空气D.琴弦 2.下列关于某中学生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A.身高1.65m B.心脏跳动一次时间5s C.体温27℃D.步行速度8m/s 3.如图所示,是常见的交通标志牌,其中与声现象有关的是 4.2012年9月,中国的第一膄航母辽宁号服役,指挥员指挥航母的战斗机“歼—15”起飞的航母“style”动作令人振奋,选择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起飞的“歼—15”是静止的 A.“歼—15”上的飞行员B.大海 C.辽宁号航母D.航母上的指挥员 5.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 6.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7.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露水晶莹 C.秋天,薄雾缥缈D.冬天,瑞雪纷飞 8.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中,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于平面镜上,光线AO紧贴纸板射向镜面的O点,为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A.绕ON前后转动板E B.绕ON前后转动板F C.改变光线AO与ON间的夹角 D.改变光线OB与ON间的夹角 9.如图是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一个同学用一根小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 A.音调B.响度 C.音色D.音色和响度 10.摄影师抓拍到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B.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运动的 C.老鹰飞行时在地面上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老鹰的双翅展开的长度约为30cm 11.下图(甲)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力》教案

课标解读与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2、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的三要素。 4、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分析: 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 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三要素。 2、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3、会测力的大小。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和弹力的三要素。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时让学生经历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及图 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等方面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联系生活中力现象,拉近学生与力学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感悟,培养其 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的。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媒体教 具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6、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撤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撤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弹力的基本特征: ⑴、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不会发生弹力作用的。 ⑵.弹力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拉力,如橡皮筋、弹簧等;另一类是压力和支持力:如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和书本对桌面的压力。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物理答案.docx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唐玲出品 初二年级物理月考试卷(2009.03) 一、选择题 1—5 CCDBB 6—10 CBAAA 11—15 ABAAA 二、填空题 16、①kg ②t ③g ④g/cm 3 17、1.0×103kg/m 3 1m 3水的质量为1.0×103kg 18、质量 19、原子核 电子 扩散 加快 20、2.5×10-4 ,250 21、摩擦 吸引 摩擦 22、大,小,没有,没有 23、不变、变小、变大 24、15:8 25、密度 26、900 ,0.9; 2×10-4 27、12122ρρρρ+ ; 122 ρρ+ 三、解答题 28、BCD A 29、引力, 斥力, 分子处在运动中, 变小, 分子间有空隙 30、向左调平衡螺母;向左移游码或拿掉最小砝码 31、(1)141 ; 65 ; 1.2 ; (2)偏大 32、60; 20; 3×103 (2)偏小,烧杯倒入量筒时没有安全倒尽,导致M 含金偏小 33、(1)0.5 (2)正比 (3)不同的 (4)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34、③取出另一只小烧杯,装满煤油,用天平测出总质量 ;④ 122m m m m ρ--水 35、V 石=V 2-V 1=150ml -100ml=50cm 3 33140== 2.8/V 50m g g cm cm ρ=石石石 M 总=ρ石V=2.8×103kg/m 3×30m 3=8.4×104kg 36、 M 液=136g V 液=10cm 3 ρ液=13.6g/cm 3 37、M 金=678g V 金=60cm 3 ρ金=11.3g/cm 3

四、附加题 1、30kg/m3 2、0.8×103kg/m3~0.82kg/m3 初中物理试卷 灿若寒星制作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教 案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1.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来自于生产、生活。人们对力的认识也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 那么,什么是力它又是如何作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1、认识力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 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 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 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 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 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 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 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 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 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 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 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 车、折树枝……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 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 的作用。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老师做实验: (1) 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2) 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 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 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提问: 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观看实验:弹簧拉钩码时自 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 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 人自身也被向后推。分析:当弹 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 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 时,弹簧是受力物体。其他也是 这样。 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 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 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 物。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 现的。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概念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教案苏科版

力弹力 课题8.1力弹力(2) 课型新授课、习题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弹力及弹性势能。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会正确使用。 【情感与态度】: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弹簧弹簧测力计塑料尺铁丝橡皮筋(共5组)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第1课时)二次备课 一、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大家会鼓掌吗?请试一试。 师:若大家只用一只手,请鼓掌。 为什么听不到掌声呢?我们学习第八章以后大家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学生自学: (任务一)认识什么是力: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上P44的内容,重点观察图8-1真的四幅图片, 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具体的用力实例说明:什么是力?有力的作用至少要几个物 体?请解释“孤掌难鸣”。

2.请指出P44中图8-1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除课本上的用力的实例外,请你再举出2-3个用力的实例,并指 出其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任务二)认识形变和弹力: 一。观察与实验:利用手边器材进行下列实验:手压气球;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手弯铁丝。并仔细观察气球、弹簧、橡皮筋、铁丝有何变化。 分析与思考: 1.力作用在物体上,可能会对这个物体产生什么效果? 2. 气球、弹簧、橡皮筋和铁丝的形变撤去外力后能不能恢复原状? 探究结果:叫弹性形变。 二、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观察与实验:利用手边器材按照课本P45活动8.1的要求进行实验,用大小不同得力压塑料尺和拉弹簧,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与思考: 1.对比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并完成P45活动8.1的中的填空。 由此可见: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 2. 当你的手压塑料尺时,弯曲的塑料尺对你的手有力的作用吗?当你的手拉弹簧时,伸长的弹簧对你的手有力的作用吗? 3.什么是弹力?哪些力属于弹力? (任务三)认识弹簧测力计 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你手边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刻度盘,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完整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汇总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1、什么叫做质量? 答: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是m. 2、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如何换算? 答: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的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实验室常用什么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 答: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答: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2、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使用托盘天平时注意事项:1、首先要认真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称量)和标尺上的分度值(感量),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往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2、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 5、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6、若被测物体的质量小于标尺上的分度值(即天平的感量),该如何测量? 答:可采测多算少法(累积法)进行测量。(如邮票、大头针等m= m总/n) 7、常见物体质量的大约数值是什么? 答:一张邮票:50mg;一个成人:50kg;一只苹果:140g; 一元硬币:10g;一只鸡:1.5kg;一只鸡蛋:50g;一头大象:6t 8、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什么关系? 答:同种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9、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式及单位是什么? 答: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 ρ=m/V 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单位符号是:kg/m3 其它单位有:克/厘米3(g/cm3)、千克/分米3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一章《力》的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知识归纳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②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必有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③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一)、弹性和塑性 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施力物体:地球。 产生条件:①物体间有直接接触。②接触处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弹性限度: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大小:与物体发生的形变量(形变大小)有关。(还跟物体的材料有关) 方向: 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如果一个物体发生形变,对另一个物体产生弹力的作用,那么作用点就在另一个物体上(受力物体上)。 (三)、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伸长得就越长.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明确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前必须校零,检查指针和弹簧是否与外壳有摩擦。 (2)在实际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3)读数时,眼睛观察指针的视线应与弹簧测力计的刻线齐平。 (4)记录结果包括数字和单位。

完整word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二节弹力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基础研究方法之一是实验.自主学习,团结协作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2、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理念是让学生边探究边思考边试着应用,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的场合是很多的.这种科学探究精神和对未知事情的探索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3、教材地位分析 本章是在前一节学过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力学中常见的弹力、重力和摩擦力,本章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以杠杆、滑轮、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本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弹力的概念难已概括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并不难学,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4、学情分析 本节课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弹性形变是物体的一种特性,进而自主弹力概念,通过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尽量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从中学到规律性的东西,因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一个教学内容,同事还是一种精神---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并会使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服务于2.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弹簧伸长与受力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3.关注日常生活,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节弹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的探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过程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及使用。 【教法与学法】 1.教法:“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式的综合性教学法。 2.学法:学案导学自学、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 【探究新课堂】 【课前准备】 弹弓、气球、弹簧、橡皮泥、塑料直尺、弹簧测力计、钩码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教师让一个学生用弹弓打粉笔头,学生操作后,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力把粉笔头打出去?学生凭感觉回答,教师由此引入新课。 【新授课】 (一)认识弹性和塑性 1.学生体验:让学生分别挤压气球、拉伸弹簧、挤压橡皮泥等物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1)手施加的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2)撤去手上的力,物体的形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弹性和塑性。 2.弹性和塑性 弹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把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性,叫弹性。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注意: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形变就无法自动恢复,我们把这个限度叫作弹性限度。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二)认识弹力 1.学生体验:用手拉弹簧,弹簧发生形变,体验弹簧对手有力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接着提问: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观看撑竿跳的视频和再次体验用弹弓打粉笔头后回答。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产生的这种力叫弹力。 (2)分析定义:教师提出问题: 由定义可知: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弹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弹力的方向怎样? 在学生讨论分析后回答。 (3)认识拉力、压力、支持力 教师通过一个图片,如图,引导学生认识支持力和压力都是弹力,通过拉弹簧,体验、认识拉力是弹力。 教师强调: ①弹力的大小是随着物体形变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②对同一物体而言,发生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③具有弹性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弹力,弹性物体只有在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具有弹力。 (三)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作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单元测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一重为G的立方体放在水平面上,现对其上表面的中央沿竖直方向施加一个力,该力的大小为F(已知F

A.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是一样的 B.在同一受力图中,可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标度 C.标度可任意选取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 . 如图所示,将足球放在一块长木板上,木板和足球均发生了弹性形变,关于它们弹力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木板受到的压力就是木板产生的弹力 B.足球产生的弹力作用在足球上 C.木板形变是由于木板产生弹力造成的 D.足球产生的弹力就是足球对木板的压力 7 . 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图中的各种形变,如果力的大小F 1=F3=F4>F2,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是() A.图A和B B.图A和C C.图A和D D.图B和D 8 . 一壶冰水的质量是2.54 kg,放在炉子上烧开后称得其质量为2.4 kg,其原因是()。 A.由于温度升高了,所以质量变小了 B.质量不会变小,肯定是称量错了 C.质量变小,是因为水在沸腾过程中,部分水汽化的结果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 .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节 力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七章力 大地二中张清泉 本章介绍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然后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和弹力.在认识弹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弹力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大小.在认识重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重力的由来和它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本章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基础的一章,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等的基础. 本章共分3节: 1.第1节“力”,本节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2.第2节“弹力”,介绍了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本节中的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没有从定义概念出发先讲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通过这个实验探究不仅要求学生达到知识技能性的要求,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第3节“重力”,介绍了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的概念.在关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学习收集数据、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猜想,学习归纳法,学习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77705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 力》教学设计77705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11 《弹力》教案 河北省任丘市某中学物理组:滕薏泽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一个物体受到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下面请大家跟随老师 一起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层面出发做几个小实验。实验前请同学们听清 两个要求:一是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弹簧、橡皮筋、气球、橡皮泥、面团5种器材来 做实验;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 点。好,开始实验(按压器材……撤去力……)。 生:根据要求开始实验,并观察现象。

(三)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师:下面请同学展示你的实验操作。 生:(学生上讲台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撤去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2.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被拉长;撤去力,橡皮筋恢复原状。 3.用力压气球,气球变形;撤去力,气球恢复原状。 4.用力压橡皮泥,橡皮泥变形;撤去力,橡皮泥没有恢复原状。 5.用力压面团,面团变形;撤去力,面团没有恢复原状。 师:请各小组(每3人一组)讨论这几种实验现象分类,并说出分类时的特点。 生:第一类:弹簧、橡皮筋、气球特点:受到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原状。 第二类:橡皮泥、面团特点:受到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状。 师: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大家能给这种性质起个名称吗?(如学生想不 出来,可引导:用手按皮肤,皮肤凹陷;撤去力,恢复原状。这叫皮肤有) 生:弹性!(板书弹性定义) 师:像面团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叫做塑性。 弹性和塑性的应用非常广泛。请举出生活中应用弹性和塑性的例子。 生:弹性:弓箭、弹簧、蹦极、拉力器、跳跳床、弹簧门、跳板、撑杆跳、拍皮球…… 塑性:用橡皮泥捏小动物、揉面团、折纸、沙滩上留下脚印…… 师: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弹性。 师:请同学们拿好弹簧,听我的口令:拉长!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疼。说明伸长的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 师:为什么有力的作用呢? 生:伸长的弹簧要恢复原状。 师: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弹力》。(板书本节课标题)(板书弹力定义)师:再次拉动弹簧,分析总结两物体(弹簧与手)之间,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生: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板书弹力产生的条件) 师:分析:贴在墙壁上的球是否受到弹力(不受) 其实除了刚才说的弹簧、橡皮筋能产生弹力以外,我们平时说的推力、拉力、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同时具备产生弹力的两个条件)。 师:让学生轻轻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变化。再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变化。生:根据要求开始实验,并观察现象。 (教师补充: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因为听了老师的话用力拉弹簧,就把能用的最大的力都用上了。模拟实验。结果弹簧被拉直了,再也回不去了。属于搞破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师版教材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第1课时物体的质量 【基础巩固】 1.“物体”、“物质”、“质量”三个概念是不同的.课桌、凳子是_______,它们是由木头做成的,木头是_______,它们所用木头的多少不同,表明它们的_______不同.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太阳的质量约为2.0×1030 kg=_______t. (2)电子的质量为9.1×10-31 kg=_______ mg. 3.给下列数据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45_______.(2)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3×105_______. (3)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50_______.(4)一辆自行车的质量约为0.025_______. 4.用天平称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量,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发现测量值相等,这说明物体的质量与_______无关;将一小块冰放入杯中用天平称量总质量,当冰熔化成水后,再称水和杯的总质量,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发现测量值相等,这说明物体的质量与_______无关. 5.据CCTV报道,2012年5月25日美国发射的“龙” 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为空间站送去540千克的物资,成为 首艘造访空间站的商业飞船.以空间站为参照物,“龙”飞船是_______ (运动/静止)的;在运输的过程中物资的质量将_______(变大/变小 /不变). 6.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前,调节衡梁平衡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 A.将游码向左移动B.把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将游码向右移动D.把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进一些 7.小明做“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实验时,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左侧,要使天平平衡,他接着应该(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D.向右移动游码 8.下列是小明使用天平的几点做法,其中正确的是( ) A.测量前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调节横梁平衡时,游码可不在零刻度处 C.用手直接加减砝码D.所测物体质量可以超过天平最大测量值 【拓展提优】 9.在“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将_______移至标尺的“0”刻度线处;然后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若发现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左/右)端调节.图乙为一次正确测量时的情景,则被测物体的质量是_______g. 10.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量一只烧杯的质量时,当在右盘加上最小的砝码后,发现指针位置如图所示,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第七章 力 第1节 力 整体设计 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人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

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什么是力全套教案

第八章力 一、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二、力的描述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 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 知道力的单位; (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初二物理下册力 弹力 知识讲解

力弹力 撰稿:冯保国审稿:史会娜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 2、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4、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要点梳理】 要点一、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要点诠释: ①从字面上看“物体对物体”说明有力的存在时,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这就是力的物质性。“对”字前面的物体,我们常把它叫施力物体(因为它施加了力),“对”字后面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受力物体。有力存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人推车,人对小车施加了力,小车受到了力,所以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②物体间只有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会有力,若只有物体,没有作用,也不会有力。 例如:人踢球,使球在草坪上滚动,人踢球时,人对球施加了力,人是施力物体,球是受力物体,当球离脚之后,人不再对球施力,球也就不再受踢力。 要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两方面: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要点诠释: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三种情况: ①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例如:刚驶出站台的火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②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例如:匀速行驶的汽车拐弯了。 ③物体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同时发生改变。例如,向斜上方抛出的铅球,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变化。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如用力捏橡皮泥,使橡皮泥变成各种形状;用力拉弓,使弓张开;将尺变弯等。都是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要点三、弹力 概念: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力图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而对另一个物体产生力,这个力叫做弹

八年级物理下册 弹力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节弹力 镇海中学陈志海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严谨细致和爱护仪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 橡皮泥、气球、橡皮筋、弹簧、刻度尺、木板、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播放视频:蹦床、蹦极、撑竿跳高、跳水等场景。

思考:撑竿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弹性与塑性 1.活动: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1.用力压尺子,体会尺子对手的作用力,松手后,观察尺子的变化。 实验2.用力拉橡皮筋,体会橡皮筋对手的作用力,松手后,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实验3.用力捏橡皮泥,有何感觉?松手后,有何变化?用力握白纸呢? 问题:什么样的物体,在挤压时,会明显地感觉它对我们的手有作用力? 2.学生先动手实验,探究完毕,学生间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并分析弹性和塑性的区别。 演示实验:用力拉弹簧,簧会伸长,松手后,弹簧可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粗导线用力掰弯,松手后不能恢复原状。 归纳总结:(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筋、气球、弹簧等。 (2)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泥、粗导线等。 探究点二:弹力 活动: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发生弹性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定会产生弹力。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活动:取出废旧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观察发生形变后的变化。观察后一种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