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
浅谈盾构施工过程中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处理

浅谈盾构施工过程中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处理作者:王彪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40期摘要:加强盾构隧道管片上浮控制是确保隧道线型符合设计要求和隧道建筑限界的关键,本文主要对盾构掘进过程中管片产生上浮的现象、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控制措施。
关键词:盾构;管片上浮;原因;措施Abstract: strengthening of shield tunnel segment buoyancy control is to ensure that the tunnel line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sign and the key of tunnel clearance, this paper segments in the shield tunneling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uoyancy of the phenomenon, causes, and the control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 shield; Segments floating; The reason; measures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盾构隧道施工过程管片上浮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控制管片上浮、确保隧道线型符合设计要求,是盾构隧道施工的重要环节。
对于管片上浮,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与研究,引起管片上浮的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壁后注浆、管片接头形式、盾构姿态、隧道坡度、盾构直径、隧道覆土厚度等。
但多是根据具体工程经验,分析管片上浮的具体原因或单一原因。
管片上浮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管片上浮的原因。
一、管片上浮的因素分析1、管片上浮的外部条件1.1衬背环形建筑空间盾构机的切削刀盘直径D与隧道衬砌管片的外径d有一定的差值,即△D = D-d 。
浅谈盾构隧道施工管片上浮的控制

浅谈盾构隧道施工管片上浮的控制摘要:盾构隧道管片出现连续上浮的问题,进行了原理分析和技术讨论,并针对成都地铁一号线三期南段土建2标地铁隧道施工过程所出现的管片上浮范例展开讨论,其中着重以区间地层全断面中风化砂岩地质作为特例,实际施工过程,区间地下水量丰富,并普遍受地下裂隙水制约影响。
关键词:盾构施工;富水地层;管片上浮;掘进参数控制;同步注浆:预防措施1隧道工程概况广州路站~兴隆湖站区间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蜀州路西侧,线路出广州路站后向南行进,下穿货运外绕线、鹿溪河泄洪通道及蜀州路下穿隧道后接入兴隆湖站。
区间主要位于中风化砂岩层及中风化泥岩层。
区间隧道采用单层管片衬砌,材料为钢筋混凝土。
管片内径5400mm、外径6000mm,厚度为300mm。
采用六分块方案:三块标准块,两块邻接块,一块封顶块。
封顶块拼装时,径向先搭接2/3再纵向推入1/3。
管片组合方式为直线环+左右转弯环,拼装方式为错缝拼装。
管片接头采用弯螺栓。
1.1地质概况区间主要位于中等风化泥岩、砂岩,偶夹砾岩:紫红色、灰白色、灰红色夹青灰色、灰黄色,中~厚层状,砂岩呈砂状结构,部分地段泥质成份略重,泥岩呈泥质结构,钙质胶结,砾岩呈碎屑结构,钙质胶结,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呈柱状、短柱状,砂岩、砾岩质地硬,锤击声脆。
泥岩普遍含钙质团块及灰绿色粉砂质条带。
部分地段差异风化明显,本次钻探未揭穿。
根据室内试验,天然极限抗压强度4.81~58.50MPa,标准值16.56MPa。
其中,砾岩岩质坚硬,天然极限抗压强度最大值达58.50 MPa,天然饱和极限抗压强度最大值达33.67 MPa。
1.2水文地质(1)地表水本段工程线路主要穿越的河流有鹿溪河、人工湖、堰塘、沟。
地表河流均属川西平原岷江水系,具丰富的地表径流,是本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换的主要途径和渠道。
(2)地下水根据成都地区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已建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资料,按照各段不同的地下水赋存条件,沿线地下水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赋存于粘土层之上的上层滞水,二是第四系孔隙水,三是基岩裂隙水。
盾构管片错台及上浮处理

盾构管片错台及上浮处理8月31日在下行线盾构掘进第32环完成时,隧道从25环到32环共计8环管片突然全部发生不同程度的错台。
经过测量确认最大错台量接近2.5cm(27mm),此8环管片相对于原拼装位置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上浮其最大上浮量为7cm(27环)。
1原因分析(1)我部对现场管片拼装质量每环都有专门的值班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当时25至31环在拼装完成后检查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且螺栓均进行了2次复紧。
局部出现突然性的错台,而且主要集中在隧道底部,可以确定隧道管片在底部应该受到较大的外力作用,造成管片上浮错动,初步分析可能在此区段存在岩层裂隙(中山西路站底板施工过程中就出现过岩层突水的情况),地下水通过裂隙及水头压力进入隧道底部,从而造成较大的浮力,造成管片错台。
因为当盾构向前掘进出该区段后,后续管片就再未出现错台超限的情况,另外原来错台的管片发生了回弹,错台情况有回落的趋势,可能是盾构向前掘进后地层内的空间变大该区段的应力集中得到了释放。
2管片浮力计算选取下行线26环管片附近的地层作为计算的对象。
该段掘进区域内的地层主要有细砂、圆粒、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和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地下潜水位表面局隧道顶部距离约为5.85m左右。
图2-1 下行线第26环附近地层剖面图对于盾构隧道拼装的管片, 主要受到浮力及其自重的影响。
对单位长度管片进行计算,盾构隧道管片所受浮力按照隧道排出的水的体积计算:2-1管片自重:2-2可见,管片混凝土自重小于其所受浮力,当管片处于地下水中时会出现上浮的现象。
同时,隧道同步注浆浆液采用单浆液,初凝时间需8~10小时,低强度浆液不仅无法对管片提供约束, 相反管片可视为浸泡在液体之中而提供了上浮力。
(2)部分管片壁后注浆量不够,富水砂砾层稳定性较差,且水=228.9F gV kN 浮22()F=134.2354D d kN混压较高,盾尾壁后注浆腔口容易被外界砂砾石给堵塞,给注浆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在下行线掘进期间,同步注浆系统常出现堵管等问题,使得浆液不能及时充填管片间隙。
关于盾构管片上浮、中线偏差、管片破裂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简介

关于盾构管片高程偏差、管片破裂原因及解决方法简介2012年9月11日作者:风流无情在盾构隧道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盾构姿态问题。
中线偏差,以及高程偏差。
我自己认为中线偏差一般不会出现什么过大的偏差,这个以后再论。
从8月16日大连地铁某区间左线始发到现在80环处,前后两次出现高程偏差较大,而且伴随着管片破裂。
通过这两次管片姿态测量和对管片破损程度的观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管片拼装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管片破裂其实就是力学问题,管片之所以会破裂,是因为他所受的力超过了其最大强度,从而导致管片破裂。
此次破裂有几个特点,一、管片破裂主要沿左侧连续破裂;二、左侧管片错台严重,错台现象为管片中间凸起而两边平整;三、管片破裂伴随着管片上浮;四、中线偏差基本正常首先,我从力学方面分析。
管片受力破坏有如下几个原因;一、因液压千斤顶推力过大而导致破裂;二、液压千斤顶两侧推力差较大,导致管片偏心受压,从而导致推力小的管片内侧因挤压而破坏;三、由于盾尾间隙过小,管片脱离盾尾时,由于盾尾刷的挤压而破坏;四、管片拼装成为鸡蛋形状,管片左侧受拉,右侧受压。
当盾构机掘进时,根据单轴抗压分析,受拉的管片极易破碎,从而导致管片边角以及边崩裂。
第一第二两种情况可以从盾构机推进参数上直接得出,无需多讲,而第三种情况也可通过每一环掘进完后用钢尺量出气盾尾间隙。
关键是第四种情况的分析,管片为何能拼装成如此形状。
第一种情况通过量测盾尾间隙基本排除,因为盾尾间隙左侧大而右侧小,随着管片拼装左侧有增大局势,右侧有减少局势,而管片连续破碎是在左侧。
且管片两侧盾尾间隙之和在减小,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一点管片拼装成了椭圆形。
要是椭圆形,那么管片不会只有一侧破裂,而且是盾尾间隙较大的一侧,且是连续破裂。
所以,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拼装成了如图1.我自己认为拼成这种图形的起因是右侧某一块标准块朝外有个角度,也就是右侧在人为因素下拼装成外八字,而左侧管片在右侧拼装成外八字前提下被动的被一环一环的拉长,从而造成管片左侧的连续错台,而且是管片两侧必须压低中心凸出,管片左侧整体受拉的情况。
李玲: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

13 6
23
68~091 0
缓和曲线
13 7
24
62~087 0
缓和曲线
13 8
26
57~090 0
缓和曲线
13 9
24
59~091 0
缓和曲线
14 0
25
58~089 0
缓和曲线
14 4
30
58~082 0
缓和曲线
16 4
40
51~078 0
缓和曲线
17 1
177
33
70~0900 缓和曲线
179
22
57~0890 缓和曲线
186
49
59~0890 缓和曲线
189
102 60~0750 缓和曲线
190
103 60~0750 缓和曲线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分析总结出如下:(忽略人为因素和其他影响)
在直线段,管片上浮最大值为 12㎜1,最小值为 21㎜,综合稳定范围为 60
117
65
57~0890 直线
118
66
65~0900 直线
119
65
60~0870 直线
120
63
48~0780 直线
121
60
45~0800 直线
122
60
50~0700 直线
(7)(8)126 127
37 21
58~0810 直线 56~0870 直线
75~0850 缓和曲线
161
7
75~0850 缓和曲线
162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发表时间:2019-04-11T11:41:16.6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作者:肖政伟[导读] 摘要:主要依托大连地铁2号线工程西安路站~交通大学站盾构区间富水硬岩地层施工,结合其他盾构隧道施工经验,通过对地质特性、盾构掘进姿态、浆液性能及注浆工艺等造成管片的上浮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过程控制方法与事后处理措施,成功地控制管片上浮,确保了成型隧道质量。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主要依托大连地铁2号线工程西安路站~交通大学站盾构区间富水硬岩地层施工,结合其他盾构隧道施工经验,通过对地质特性、盾构掘进姿态、浆液性能及注浆工艺等造成管片的上浮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过程控制方法与事后处理措施,成功地控制管片上浮,确保了成型隧道质量。
关键词:盾构隧道,富水硬岩,管片上浮,应对措施1前言管片上浮是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管片上浮会直接导致管片破裂、管片拼装困难及防水隐患等工程质量问题,因此,管片上浮控制是确保隧道线型符合设计要求、满足隧道建筑界限及保障成型隧道质量的关键。
以大连地铁2号线工程西安路站~交通大学站盾构区间富水硬岩地层施工为背景,对盾构掘进过程中管片产生的上浮现象、原因及施工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多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为制定控制管片上浮的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2工程概述大连地铁2号线工程西安路站~交通大学站盾构区间工程右线长1648.262m,左线长1707.939 m。
盾构区间平面线路出西安路站后沿南北向向南,通过半径为300m的曲线转入偏东西方向,再通过半径450m曲线接入黄河路,到达交通大学站。
右线隧道从始发井至中间风井均穿越中风化钙质板岩,中间风井至交通大学主要穿越强、中风化辉绿岩,局部为中风化钙质板岩。
左右线隧道全隧顶板均在水位线以下,全隧穿越地层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中风化岩层中,略具承压性,水量丰富。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8 8 丨工程机械与维修
及 时 填 充 空 隙 ,就 会 出现管片上浮现象。 2 . 3 衬砌背后注浆质量
对 管 片 衬 砌 结 构 进 行 壁 后 注 浆 时 ,随着注浆压力提高上 浮 现 象 也 逐 渐 明 显 。衬 砲 背 后 注 浆 主 要 目 的 有 三 :一是防止 地 层 变 形 ,二 是 确 保 管 片 受 力 均 匀 和 变 形 的 稳 定 ,三是提高 随道的抗渗性。及时填充管片背后环形建筑空隙是解决管片 位 移 的 关 键 。管 片 脱 出 盾 尾 后 ,管片一边受到 盾 尾 的 约 束 不 能 上 浮 ,另一边受到凝固的壁后注浆的约束也不能上浮。管 片 脱 出 盾 尾 后 ,若 同 步 注 浆 压 力 不 足 或 者 注 浆 强 度 不 能 达 标 , 管片在浆液浮力作用下仍会产生上浮现象。 2 . 4 掘进参数及姿态控制
大 量 的 蛇 形 运 动 增 加 了 盾 构 前 进 的 “抬 头 ”及 “栽 头 ” 现 象 ,同 时 过 量 超 挖 形 成 了 一 定 空 间 。有 关 文 献 131研究表 明 :一 般 在 软 岩 地 层 中 管 片 上 浮 较 小 ;在 黏 土 、硬质地层 中 隧 道 上 浮 较 大 。通 常 地 下 水 发 育 的 硬 质 地 层 ,下坡处的 管片上浮现象往往更加明显。 2 . 2 管片与围岩间建筑空隙
盾 构 法 隧 道 的 管 片 成 型 安 装 质 量 的 好 坏 ,直接影响到 随 道 线 型 是 否 满 足 设 计 轴 线 和 建 筑 界 限 的 要 求 m 。盾构施 工 过 程 中 会 受 地 质 、水 、同 步 浆 液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管片脱 出 尾 盾 后 ,经 常 会 发 生 管 片 向 上 位 移 现 象 ,即所谓的管片 上 浮 |21。管 片 上 浮 会 造 成 成 型 姿 态 超 限 ,严重时影响线路 设 计中隧道的高程、走 向 和 净 空 ,同时增加施工成本。
盾构隧道施工阶段管片上浮的力学分析

材料与设备
盾构隧道施工的主要材料包括管片、衬砌、防水材料等。其中,管片是盾构 隧道施工的关键组成部分,通常由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制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 耐久性。在施工过程中,管片需要与盾构机配合使用,通过拼装成环来形成隧道 的主体结构。
盾构机是盾构隧道施工的核心设备,主要由刀盘、盾构壳、拼装机等组成。 在施工过程中,盾构机的刀盘切削土体,盾构壳保护开挖面,拼装机则负责将管 片拼装成环。此外,还需要通风设备、给水设备、起重设备等辅助设备来完成盾 构隧道施工。
参考内容
一、引入
盾构隧道是一种常见的地下工程建设形式,其隧道衬砌通常由一系列管片拼 接而成。管片接头作为隧道衬砌的关键部位,其抗剪力学性能直接关系到隧道的 稳定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因此,研究盾构隧道管片接头抗剪力学性能具有重 要意义。
二、抗剪力学性能分析
盾构隧道管片接头抗剪力学性能主要包括抗剪承载力和剪切变形两个方面。 抗剪承载力是指管片接头在受到剪切力作用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是评价接头 性能的重要指标。而剪切变形则反映了管片接头在受到剪切力作用时的变形程度, 其大小直接影响着隧道的整体稳定性。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实验模拟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铁路盾构隧道管片结构 接缝的力学行为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实验模拟获取管片接缝在不同荷载条件下 的变形、开裂、疲劳等性能数据;其次,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 分析,探讨管片接缝力学行为的规律和特点;最后,结合实际工程实践,对实验 结果进行验证和应用。
4、改进管片连接方式:采用更加可靠的连接方式,提高管片的整体性和稳 定性,降低上浮的可能性。
5、增加止水措施:在掘进过程中加强止水措施,降低地下水压力对管片的 作用。
结论
盾构隧道施工阶段管片上浮是一个常见的力学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 以通过优化掘进参数、加强地表沉降控制、增加管片配重、改进管片连接方式和 增加止水措施等手段来降低管片上浮的可能性。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 种因素,制订合理的施工方案,以确保工程质量。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作者:张智勇来源:《价值工程》2018年第06期摘要:地铁盾构施工时的管片上浮问题非常棘手,难以处理。
本文依托长沙地铁盾构区间管片上浮的问题,从水文地质情况、盾构作业影响、管片后压浆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及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管片上浮的处理措施及施工对策。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the pipe float-up during subway shield construction is very tricky and difficult to handle. Based on this problem of Changsha Metro, the reasons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from the aspects of hydrogeology, the influence of shield operation and grouting after the segment of the shield, and some treatment and construction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关键词:地铁;盾构施工;管片上浮;原因研究;控制措施Key words: metro;shield construction;pipe float-up;cause study;control measures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6-0143-030 引言地铁盾构掘进施工过程中,管片上浮问题比较突出,部分项目甚至严重到需设置调坡以适合线路设计,造成了较大的工期及经济损失。
为了确保地铁隧洞线型满足设计及保证工程质量,需将管片上浮位移量控制在规定的合理范围内。
盾构掘进时管片的上浮主要是因为管片抗浮能力不足所引起,管片上浮问题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掘进工法及工艺措施、管片构造、管片后压浆等。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工程中遇到的管片上浮问题 �主要从盾构机械� 壁后注浆 �盾构姿态等方面查找原因并进行分析研究 � 提出了相应的控制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的技术措施 � 实践证明所制定的措施是可行 � 有效的 �并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 关键词 � 盾构隧道 � 管片上浮 �同步注浆 �盾构姿态 �控制 中图分类号 � 455. 43 文献标志码 � B 文章编号 �1 00 9� 7767 �2 01 0 �03� 012 3� 0 3
� � � � 道的 抗渗 性 要达 到上 述目的 关 键问 题是 选择 的注 降低 浮力 此方� 法造 成部 分管 片出 现破 裂且 与设 计轴
� � � 浆浆液应满足 1 )必须具有充填性 )应具有一定的 线不 符 无 法真 正解 决管 片的 上浮 问题
� � 管 片上 浮原 因分 析 � 和易 性且离 析少 )应 及早 凝固 且有 一定 的早 期强 度
20 1 0 年第 3 期 (5 月 )第28卷
12 3
隧道与地下工程
T & E
0� 0图 1 所示破 Nhomakorabea 严重部 分管 片测 量的 相对 上浮 量如
盾构 隧 道出 现 管片 上 浮后 采 取压 低 盾 构 推进 轴
壁 后注 浆
� � 壁后注 浆的 目的 主要 是 一是防 止地 层变 形 二是 线方 法 控制 隧 道上 浮 量 在设 计 轴线 范 围之 内 并对 部 分 上浮 较 大 管 片 采 取 打 开 � 底部管片拼装孔泄压方法 确保 管 片的 稳 定 (位 移变 形 )和 受 力均 匀 三 是 提 高隧
控制 等 方面 分 析管 片 上 浮的 原 因� 并提 出 了 控 制管 片 上浮 的针 对性 措施 � 属中 压 缩 性土 � 该场 地 类别 为Ⅲ 类 � 场地 土 类 型 为中 软 土 �场 地 饱 和 的 粉 土 和 砂 土 均 不 液化 �该 区 间 隧 道 结构 在地 下稳 定水 位以 上� 该 工 程 隧 道 管 片上 浮 区 段 地 层 主 要 为 �层 粉 质 黏土 和�1 层 粉 土 及�2 层 粉细 砂 �属 中 压缩 性 土 �地 下稳 定水 位在 隧道 结构 以下 � �右 线 长 度 1 8 72. 057 �
盾构隧道施工中,对于刚脱离盾尾的管片,经常会出现局部或整

摘要盾构隧道施工中,对于刚脱离盾尾的管片,经常会出现局部或整体上浮,已经被众多的工程实际所证实。
表现为管片错台、裂缝、破损,乃至轴线偏位等现象,尤其是在穿越河底浅覆土时,该问题尤为突出,已经引起了一定关注。
本文主要针对施工期盾构隧道存在的上浮问题产生机理及控制计算展开研究:提出将盾构管片上浮力分为“静态上浮力”和“动态上浮力”。
“静态上浮力”是由泥浆、注浆浆液或者地下水包裹管片,造成局部管片浸泡在液态环境中,从而产生的上浮力;“动态上浮力”是伴随着盾尾管片壁后注浆的施工过程而产生的可能引起管片上浮、局部错台、开裂、压碎或其他破坏形式的力。
分析研究了注浆浆液在管片壁后的扩散过程。
将管片壁后注浆的扩散过程归纳为充填注浆、渗透注浆、压密注浆及劈裂注浆等4个阶段。
认为渗透注浆和压密阶段是对管片产生注浆压力,形成动态上浮力的主要阶段。
通过引入等效孔隙率替代土体本身的孔隙率,即将管片脱离盾尾后形成的建筑间隙折算为土体本身的孔隙率,来考虑建筑间隙的影响,分别基于magg球面扩散公式和柱面扩散公式,在假定半球面扩散和弧面扩散的前提下,对盾构隧道壁后注浆的渗透范围及因注浆而对管片造成的注浆压力进行了理论推导,得到了考虑建筑间隙影响的浆液扩散半径及对管片产生的压力大小计算式。
实例分析表明,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的扩散半径及对管片产生的压力与注浆压力、注浆时间、浆液粘度、土体渗透率、建筑间隙厚度、注浆管半径等众多因素有关。
并针对具体工程实际,通过给定部分施工和土性参数,讨论了盾构隧道壁后注浆的扩散半径及对管片产生的压力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局部抗浮计算模式”——研究一块(数块)或一环(数环)管片在上浮力的作用下,管片、螺栓,乃至上覆土对其上浮的影响。
并分别从单一管片抗浮角度和整环(或数环)管片抗浮角度提出了管片局部抗浮计算的计算式。
单一管片抗浮计算式是针对上浮力(主要是因注浆产生的动态上浮力)集中于局部管片背部,产生了较大集中力,进而可能造成单块管片出现错台的抗浮验算;整环管片错动分析计算式是将动态上浮力考虑作用于整环管片(主要是刚脱离盾尾的管片),考虑该环在动态上浮力作用下的受力和与上覆土的作用效应。
盾构隧道硬岩段施工管片上浮超标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

盾构隧道硬岩段施工管片上浮超标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2.广东建科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引言城市地铁隧道的掘进大量采用盾构法进行施工,盾构工法相较明挖及矿山法作业有明显的优势,如盾构工法征地拆迁少、对复杂地质适应性强、施工速度快、安全性高、技术成熟等。
但盾构施工也存在一些施工难点及质量通病,如在施工过程中不加以重视及控制往往会对隧道区间的验收及运营造成不利影响。
在盾构法施工中盾构管片上浮的控制是盾构法施工控制中的重中之重,一但盾构管片上浮超标,将严重影响隧道区间的施工质量,甚至造成隧道局部区间限速。
1盾构管片上浮的应对措施盾构法施工质量控制的核心就是盾构管片轴线的误差控制,即把盾构管片的实际施工轴线与设计轴线的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根据GB50299-2018《地下铁道工程施工验收规范》规定:管片拼装后,隧道轴线的高程和水平位移不得超过±50mm,成型隧道验收要求的隧道轴线的高程和水平位移不得超过±100mm。
在盾构管片安装直至盾构管片趋于稳定的过程中,盾构管片存在一定的高程及水平方向的位移,这些位移要通过一定的措施加以控制,否则盾构管片的施工轴线很容易偏位超标,盾构管片轴线偏位超标最常见的情况即是管片上浮。
管片上浮的因素很多,一般受隧道区间地质情况、地下水情况、管片同步注浆浆液情况、管片二次补浆情况及盾构掘进参数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管片上浮量主要发生在盾构管片脱出盾尾后24h~36h范围,之后的管片上浮量一般趋于稳定。
根据管片上浮的因素及权重制定控制管片上浮的措施,施工中常采用的措施有管片拼装时施工控制轴线下压、拼装管片采用垫片、施作止水环、采用半堕性同步浆液、合理控制盾构掘进参数、脱盾尾管片加重物压载等多种方式。
在实际工程案例中往往会选取以上多种控制方式的组合以达到预期控制效果。
2工程实例基本情况广州市轨道交通七号线二期大沙东站~姬堂站区间,区间隧道埋深10.21~29.06m,区间左线长2695.41m,右线长2693.50m。
盾构隧道上浮解决措施

盾构隧道上浮解决措施
(1)问题分析
在隧道掘进施工中,拼装后的成形隧道或多或少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根据施工经验隧道产生的上浮现象比较常见,而隧道的上浮会对隧道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分析其成因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本工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2)总结以往施工经验,该现象产生的成因有如下几点:
①对于盾构掘进后的建筑空隙浆液没有及时填充;
②由于建筑空隙的存在致使地下水、裂隙水的涌入造成隧道上浮;
③浆液凝固时间长;
④盾构掘进速度过快;
(3)施工技术措施
为了减少隧道的上浮量,使隧道尽快稳定,控制隧道可能会发生上浮的现象,确保隧道的稳定。
因此采取下列措施:
①施工期间严格控制隧道轴线,使盾构尽量沿着设计轴线推进,每环均匀纠偏,减少对土体的扰动。
②均衡施工,必要时减慢隧道掘进速度,让填充的浆液有充足的时间凝固,确保拼装好的管片稳定性。
③根据推进监测的结果对注浆方案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如调整注浆部位、注浆量、配制快凝及提高早期强度的浆液等。
④为了正确观测隧道纵向变形,消除潮汐对隧道的影响,正确地判断隧道是否稳定,必要时采用连通管进行纵向变形监测。
⑤加强对管片的监测工作,以指导盾构机姿态调整,如果出现管片上浮和下沉量突变,则应加大监测频次,并采取二次压注双液浆的方法对管片进行稳定,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
⑥在盾构刚始发掘进时,由于盾构处于试推进阶段,所以盾构掘进较慢,有利于隧道的稳定。
另外,由于试推进本身的目的就在于摸索盾构对本标段地层的适应性,所以在掘进此段时,可以通过加强监测,制定相应的对策如壁后二次注浆、调整浆液配比、调整注浆位置等措施来解决此问题。
盾构施工过程中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处理技术

盾构施工过程中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处理技术【摘要】本文以成都地铁施工案列为基础,对盾构隧道施工中管片上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同步注浆、管片姿态等方面提出控制及处理隧道管片上浮的针对性措施,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盾构;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处理随着时代的进步,安全、环保意识得加强,盾构法施工以其影响面小、安全、快速等优点,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首选。
盾构施工过程中,拼装完成的管片不时会出现局部或整体上浮。
本文结合成都地铁2号线二期工程土建03标盾构隧道工程实例,就施工期间盾构隧道管片上浮机理及控制进行研究探讨,力求为解决同类型盾构施工中管片上浮问题提供一些方法借鉴和建议。
0.工程概述成都地铁2号线二期工程03标“保安村~龙泉东站”盾构区间长1490.108m,隧道埋深8.6m~17.40m;区间线路从保安村站以20‰坡度下坡至YDK54+100.00,随后以28‰坡度上坡至YDK55+050.00,最后再以2‰坡度下坡至龙泉东站。
本线路穿越地层均为成都地区典型的砂卵石地层,地下水位高、水量丰富、补给性强。
施工过程当中,隧道左、右线在里程YDK53+300.00~330.00、YDK53+420.00~435.00处下坡段掘进时,管片均不同程度上浮7~9cm,导致隧道管片局部接缝出现错台超限、破损严重现象,对工程外观和实体质量均造成不良影响。
1.盾构管片上浮的原因分析盾构管片上浮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
就本工程本区段而言,产生盾构管片上浮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1地下水作用力概述中已经提及,成都地区地层含水量丰富,且本文所述地铁施工里程正好位于区间线路的下坡地段,在下坡段的掘进施工中,地下水由于自身向低处流淌的特性,大量汇集于盾构机作业位置。
盾构机械设计制造时,为保证顺利掘进和管片拼装空间,盾构机的切削刀盘直径D与隧道衬砌管片的外径d有一定的差值(14cm),这就导致管片在脱出盾尾后,其实际处于四周无约束的状态。
盾构推进施工过程中隧道管片上浮问题分析

盾构推进施工过程中隧道管片上浮问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地下工程需要被建造。
在地下工程中,隧道的建造是常见的一种情况。
而在隧道建设中,盾构施工是一种常用的施工方式。
但是,在盾构推进施工过程中,隧道管片上浮问题却时有发生。
下面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盾构施工。
盾构是一种用于隧道施工的机械化设备。
在盾构施工中,隧道开挖是由推力装置推进钻杆和刀具的机械,主体结构较为稳固的“盾构机”实现的。
盾构推进的同时,施工人员会在盾构机尾部安装和拼装预制的环形混凝土管片,使隧道得以保持稳固。
盾构推进施工中,隧道管片上浮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其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量注浆,另一种则是隧道管片的缺陷。
先来看看过量注浆的情况。
在盾构推进施工中,注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可以起到加固土层和隧道管片的作用。
但是在注浆时如果过量,就会使注浆剂溢出管片,在管片下方形成空洞,导致管片上浮。
除此之外,过量注浆也会增加隧道压力,导致隧道失稳。
另外一种原因是隧道管片的缺陷。
隧道管片是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它需要满足特定的强度和成品质量要求。
但是,在生产和运输管片的过程中,管片有时会出现破损、变形或者内外侧面有厚薄不一等问题。
如果这些缺陷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在管片安装后,就会造成管片上浮。
针对隧道管片上浮问题,有一些预防和解决措施可以采用。
首先,注浆时一定要控制好注浆量,避免过量。
同时,还需要在施工中严格按照管片质量要求选用管片,并进行全面质量检查。
如果发现管片有问题,应及时更换。
此外,隧道装配管理也是避免管片上浮的重要措施。
在装配管片时,要安装准确、牢固,避免缝隙和空洞产生,影响施工质量。
总之,隧道管片上浮问题是盾构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我们需要在施工前提前预防,而在施工时采取措施解决,以确保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
盾构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盾构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盾构隧道管片位移控制是确保隧道线型符合设计要求、满足隧道建筑限界的关键,在盾构掘进过程中,隧道管片位移多数情况下表现为管片上浮,主要受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衬背注浆质量、盾构姿态控制等方面下的影响;在盾构掘进过程中,管片上浮多数情况下是发生在硬岩地段,尤其在坡段,跟踪测量结果显示,在脱出盾尾后24小时(掘进12环左右)内管片上浮值就可以达到80~100mm,在随后的时间里管片上浮速度有所减慢,在36小时后管片上浮量基本达到稳定。
管片上浮主要受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管片衬砌注浆质量、盾构机姿态控制等方面的影响。
位移严重者不得不通过调整线路来解决问题。
《GB50299-199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验收规范》规定:管片拼装后,隧道轴线的高程和水平位移不得超过±50mm。
此文结合拟建的TJ09标盾构隧道工程,对地层性质、覆土厚度、注浆材料等因素对管片上浮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管片上浮的根本原因,可为制定控制管片上浮的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1、管片上浮原因分析(1)盾构机切削刀盘直径D与隧道管片外径d有一定的差值,当管片脱出盾尾后,管片与地层间产生一环形建筑空间。
不及时填充此空间,就给管片提供了上浮条件。
(2)所有管片运动都与受力不平衡有关。
(3)根据力学原理可知,衬砌环脱出盾尾时的衬砌环受力处于不平衡状态,衬砌环有发生运动的趋势。
对软弱地层中的隧道,衬砌环脱出盾尾时受到地层作用,当地层向上作用力的合力与衬砌白霞的差值大于地层对衬砌环的摩擦力时,衬砌环将发生上浮。
衬砌环上浮的结果引起地层应力的再次重分布,表现为隧底地层凶应力释放而产生向上的位移,同时隧道顶部地层应力增加,上方覆土也随之隆起。
随着地层应力的调整,衬砌环受到的竖向合力,逐渐减小,最终衬砌结构和地层达到了新的平衡而停止运动,可见软弱地层中管片上浮的发生是(4)施工过程中地层应力重分布的结果。
由于在土质地层中,地层应力释放、调整的过程较为缓慢,所以盾构管片的上浮从脱出盾尾开始,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才会结束。
盾构施工中常见问题分析及防治措施

盾构施工中常见问题分析及防治措施盾构施工过程中,管片上浮、管片错台、管片渗水三类问题是严重影响成型管片的质量与美观。
本文结合施工过程中,对管片错台、管片上浮、管片渗水产生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以提高盾构隧道的使用效果和延长隧道使用寿命。
一、管片上浮管片上浮是指管片脱离盾尾后,在受到集中应力后产生向上运动的现象。
《规范》规定盾构掘进中线平面位置和高程允许偏差为±50mm。
管片拼装偏差控制为±50mm。
隧道建成后,中线允许偏差为高程和平面为±100mm,且衬砌结构不得侵入建筑限界。
由此推算管片上浮允许值与盾构姿态、管片姿态密切相关,因此均应限制在±30mm以内才能保证不侵限,并使管片外侧得到均匀的注浆回填。
1、上浮的原因及分析结合在合肥轨道交通一号线望湖城至葛大店盾构区间的施工经验,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管片上浮的原因。
(1)同步注浆不饱满,从而存在上浮空间盾构区间圆形隧道(管片)外径6.0m,内径5.4m,管片厚度300mm,管片宽度1.5m,分块数为6块(管片由一块封顶块、两块邻接块、三块标准块构成)。
盾构机与管片之间存在着150㎜的建筑空隙,如果同步注浆不饱满,使管片外侧与土层之间的间隙没有及时有效地充填,就必然出现管片上浮的空间。
其次,在同步注浆不饱满时,地层土软硬不同,产生的管片上浮情况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软地层不容易上浮,而硬地层却有空间导致管片上浮。
这是因为在掘进过程中,对于软地层,上部松软地层土的自稳性差,会因为自重、存在空隙而有相对的下沉,从而使因注浆不饱满造成的管片和土层之间的剩余空隙基本消失。
硬地层由于自稳能力强,完整性好,能很好的控制自身沉降。
使管片有足够的上浮空间和时间,且地层越硬,管片上浮的情况越严重。
(2)过量超挖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的隧道轴线与理论轴线有一定的差值,在掘进过程中时时在调整盾构机的姿态,盾构机走的线形是“蛇形”。
谈谈盾构隧道管片若干问题的处理措施

谈谈盾构隧道管片若干问题的处理措施引言在盾构施工中,盾构管片是盾构施工的主要装配构件,是隧道的最外层屏障,承担着抵抗土层压力、地下水压力以及一些特殊荷载的作用。
盾构管片质量直接关系到隧道的整体质量和安全,影响隧道的防水性能及耐久性能。
盾构管片的受力分析是盾构隧道设计和施工的技术难题。
在盾构施工中,常常会遇到盾构管片结构开裂、上浮、错台等问题,给拼装带来困难并对防水构成隐患,直接影响盾构工程的正常施工及安全运营。
由于盾构隧道的管片开裂、上浮、错台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随着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和技术标准的发展,管片上浮对施工质量和运营的问题以及错台引起的管片开裂、拼装困难和防患等问题对施工和运营的影响开始凸现出来,甚至管片的开裂和接头的渗水问题,不仅增大了施工和维护的困难,而且影响了工程质量和隧道安全合理的管片计算模型能有助于更好的研究管片的结构受力。
本文将分析管片开裂、上浮、错台等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以后的盾构施工提供参考。
1.管片开裂原因及处理措施1.1管片开裂原因1)管片受力不均当纠偏、管片拼装质量差、环缝夹泥时,管片环面不佳,引起管片受力不均,从而导致应力集中部位的管片破碎。
盾构推进时推进力通过油泵衬垫传递到管片上,油泵衬垫与管片接触部位是应力集中区,如果衬垫面不平整或者衬垫面与管片环面存在夹角,就会造成管片破碎。
2)管片螺栓连接不当在盾尾脱出管片,管片螺栓连接的过程中也会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管片的破损,开裂。
3)曲线掘进时的“卡壳”现象在曲线段的掘进过程中,管片环心与盾构无法保持同心,当管片环面与盾构推进方向存在夹角时,其合力作用方向部位的管片容易破碎。
盾构推进过程也是不断纠偏过程。
该区间隧道进入曲线段后,管片外弧与盾尾内壁间的距离沿环向分布不均匀,造成一侧间距很小,而另一侧间距较大,这时易产生“卡壳”现象,即两者碰在一起。
盾构机一推进,就会造成管片一定部位破碎。
软土地层盾构机施工管片上浮原因及控制措施

盾构法施工具有对地面影响小、机械化程度高、安全性好、劳动强度低、进度快等优点,已在我国城市地铁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盾构隧道管片局部或整体上浮是长期存在且较难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托北京地铁隧道工程实例,分析管片上浮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1、工程概况北京市轨道交通17号线某盾构区间长4 557.248 m,线间距为12~26.5 m,最小曲线半径600m,隧道顶部覆土厚7.4~26 m,中间设9处联络通道。
本区间盾构施工范围内主要土层为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砂质粉土,局部夹杂部分粉细砂层,地下水资源丰富,水位线基本位于隧道底板上方。
本区间施工采用 6660土压平衡盾构机,管片外径6 400 m m,内径5 800 m m。
总结以往施工监测资料发现管片在脱出盾尾后6 h左右上浮量达到最大,最大上浮为40~60 m m,而本区间隧道局部地段最大上浮量达110 m m以上。
2、管片上浮情况统计在本区间施工过程中,对已完成的隧道段进行上浮量统计,其中左线区间隧道830~850环上浮量最大,最大上浮量达到114 m m,多环管片成型隧道姿态超出规范要求。
此时区间隧道处于17.5‰上坡阶段,发现出现管片上浮后,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会对整条隧道的质量产生难以补救的后果。
发现管片上浮后,即对上浮段的管片进行实时监测,对管片上浮情况进行研究。
3、管片上浮的危害考虑到本区间管片并非个别管片上浮而是整段隧道均有上浮现象,且随隧道顶部覆土厚度减少,管片上浮趋势变大,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如下影响:(1)会使盾构推进过程中千斤顶顶力分布产生变化,易造成管片破损,影响隧道质量;(2)会导致管片间错台变大,使纵向连接螺栓受到额外的剪力,可能会造成管片破损,影响隧道安全;(3)会影响环与环之间的防水胶条接触密实,进而引起隧道渗漏水现象;(4)会影响成型隧道的轴线偏差,并引起管片侵入隧道的建筑限界;(5)会破坏地层稳定,严重者还可能导致地面或管线沉降超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1、前言在盾构掘进中,管片上浮是一个非常棘手、非常令人头痛的问题。
造就一条外观完美、曲线圆滑的好隧道,控制管片上浮是我们地铁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2、管片上浮的限制与危害管片上浮是指管片脱离盾尾后,在受到集中应力后产生向上运动的现象。
《规范》规定盾构掘进中线平面位置和高程允许偏差为±50mm。
管片拼装偏差控制为±50mm。
隧道建成后,中线允许偏差为高程和平面为±100mm,且衬砌结构不得侵入建筑限界。
由此推算管片上浮允许值与盾构姿态、管片姿态密切相关,因此均应限制在±30mm以内才能保证不侵限,并使管片外侧得到均匀的注浆回填。
管片上浮的危害:一是造成盾构隧道的“侵限”。
二是在管片的端面产生剪切应力,造成管片的错台、开裂、破损和漏水,降低管片结构的抗压强度和抗渗压力。
3、管片上浮的环境特征⑴、从地层地质情况来看,管片在硬地层﹤8﹥岩石中等风化带,﹤9﹥岩石微等风化带容易上浮,且地层越硬上浮情况越严重。
其次,在上软下硬地层中引起的管片上浮也比较严重。
⑵、从线路特征来看,在变坡点、上坡段、反坡点,尤其是在竖曲线的最低点,管片上浮比较严重。
⑶、从管片上浮影响范围来看,一般是10~15环连续出现上浮情况。
⑷、从管片上浮的速率和快慢来考虑,在开始上浮的第一天,数值一般可以达到稳定值的2/3,第二天上浮值为稳定值的1/4~1/3,到第三天、第四天管片就不再有上升的趋势,逐步稳定下来。
⑸、从其他方面,比如注浆不饱满且水大时;上下千斤顶推力差过大时;螺栓未拧紧时;受浆液性质的影响时;管片由于螺栓的影响而自身带有的特性等都或多或少的会引起管片的上浮。
4、管片上浮的原因结合在广州三号线客大盾构区间的施工经验,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管片上浮的原因⑴、同步注浆不饱满,从而存在上浮空间本工程拟采用一台德国HERRENKNECHT公司设计与制造的φ6250mm 复合式盾构机进行施工。
盾构机设备总长为73 m,刀盘的外径设计为6280mm,。
盾构区间圆形隧道(管片)外径6.0m,内径5.4m,管片厚度300mm,管片宽度1.5m,分块数为6块(管片由一块封顶块、两块邻接块、三块标准块构成)。
盾构机与管片之间存在着140㎜的建筑空隙,如果同步注浆不饱满,使管片外侧与土层之间的间隙没有及时有效地充填,就必然出现管片上浮的空间。
其次,在同步注浆不饱满时,地层土软硬不同,产生的管片上浮情况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软地层不容易上浮,而硬地层却有空间导致管片上浮。
这是因为在掘进过程中,对于软地层,上部松软地层土的自稳性差,会因为自重、存在空隙而有相对的下沉,从而使因注浆不饱满造成的管片和土层之间的剩余空隙基本消失。
硬地层由于自稳能力强,完整性好,能很好的控制自身沉降。
再者同步注浆采用凝结时间为5h~7h的砂浆,使管片有足够的上浮空间和时间,且地层越硬,管片上浮的情况越严重。
另外,土层软硬不均现象,包括软硬交接面的倾斜度、长度、上覆土层情况等都能影响管片的上浮。
尤其在上软下硬地层中,管片上浮情况最为严重。
由于存在相对的软硬情况,容易引起前一管片的上浮!具体情况可见下表的数据:(下列表格数据来源于广州市地铁三号线客大盾构区间左线隧道的第93~206环管片的施工记录)对上表三种地层下管片上浮的情况进行比较:在〈7〉岩石强风化带和〈8〉岩石中等风化带地层交接处,管片上浮的情况最严重,平均上浮值为38.9㎜>30mm;在〈7〉地层中,管片上浮值最小,平均上浮值为12㎜<30mm;且在〈7〉地层持续掘进越久,管片上浮可完全得到控制(线路特征相同和推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⑵、管片在受力的情况下上浮在盾构施工中,管片在克服自重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上浮,也就是管片所受力的向上分力必须大于自重。
①盾构机千斤顶的推力与管片的环向轴力不平行时,向上的分力克服重力就引起管片的上浮。
另外,当盾构机千斤顶上下推力差过大时,形成的反力偶也对图中的A点取距时,由推力差引起的反力偶W f1-f2=3(f1-f2)t·m ,为逆时针方向。
由重力引起的力偶为W G=20×0.75=15 t·m,为顺时针方向。
根据力偶平衡 W总=3(f1-f2)-15=0,(f1-f2)=5t,f1>f2。
对图中的B点取距时,由推力差引起的反力偶W f2-f1=3(f2-f1)t·m ,为顺时针方向。
由重力引起的力偶为W G=20×0.75=15 t·m,为逆时针方向。
根据力偶平衡 W总=3(f2-f1)-15=0,(f2-f1)=5t,f2>f1。
由此可见,上下千斤顶的推力差控制在5t之内为佳,否则将分别引起管片前端和后端上浮。
②地下水的浮力。
地下水位高低及土层渗透系数,地下水补给来源,隧道埋深大小等地层本身的状态也会影响管片的上浮。
盾构隧道所穿过的﹤5-1﹥可塑或稍密状残积土(Q el),﹤5-2﹥硬塑或中密状残积土(Q el),﹤6﹥岩石全风化带,﹤7﹥岩石强风化带,﹤8﹥岩石中等风化带,﹤9﹥岩石微等风化带六个岩层中的﹤5-1﹥,﹤5-2﹥,﹤6﹥,﹤9﹥是不透水层至微透水层,岩体中基本无水,可视为隔水层,﹤7﹥,﹤8﹥是基岩强风化、中等风化层,为弱~中等透水层,渗透系数0.11~0.22m/d,隧道洞身地下水不甚丰富。
例如:(假设管片只受地下水的作用)在从客村~大塘的左线隧道掘进的第121环处为﹤7﹥和﹤8﹥地层,水位为地面以下0.6米,隧道埋深为23米,则地下水的浮力为F=1000×9.8×(23-0.6)=2.1952×105KN,管片的重力为G=2.5×8×9.8=1.96×105KN。
F>G,地下水的浮力引起管片上浮。
③相邻管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从新拼管片B传递过去的力不垂直后一管片A的环面时(掘进方向为A→B),也可能导致管片的上浮。
同时,前一管片的反作用力导致后一管片相对下沉(与后面的变坡点计算类似)。
⑶、隧道的线路特征隧道的线路特征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影响管片上浮。
具体影响程度如下表数据: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分析总结出如下:(忽略人为因素和其他影响)在直线段,管片上浮最大值为121㎜,最小值为21㎜,综合稳定范围为60㎜~65㎜>30mm,超限;缓和曲线段的管片上浮最大值为103㎜,最小值为22㎜,综合稳定范围为32㎜~40㎜>30mm,超限。
另外,在隧道线路的变坡点、反坡点,特别是在曲线最低点,管片上浮的情况更为严重。
从下图(以变坡点为例)可以看出:作用于A管片的总推力F通过传递作用于B管片,并与B管片的轴线成一个夹角。
由F产生的分力F1是促因此当θ≥2.5473°时,管片就开始上浮了。
⑷、其他影响因素。
包括管片螺栓不紧固,未形成整体;测量不及时,措施滞后;管片选型不对的影响。
总之,管片上浮并不是只由其中一个因素独立产生的,而是一个各方面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5、控制措施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我们采取了各种方法,效果不错。
总的原则是:⑴、在上坡段掘进时,适当增大盾构机下部油缸的推力;在下坡段掘进时,适当增大盾构机上部油缸的推力;在左转弯曲线段掘进时,适当增大盾构机右部油缸的推力;在右转弯曲线段掘进时,适当增大盾构机左部油缸的推力;在直线段掘进时,尽量消除各组千斤顶的推力差。
在均匀的地质条件时,保持所有油缸推力一致,在软硬不均匀的地层掘进时,根据不同地层在断面的具体分布情况,遵循硬地层一侧推进油缸的推力和速度适当加大,软地层一侧推进油缸的推力适当减小的原则。
⑵、当发现管片上浮速率偏大时,应停止推进,减小推力亦即减小上浮的分力F1,使之小于管片的自重力,并利用管片的自重力使管片下沉,可作为控制管片上浮的首选措施。
⑶、及时同步注浆及二次注浆。
①浆体的要求a、具有能充分填满间隙的流动性;b、注入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硬化,一般在硬土地层凝固时间控制在3~4小时内为好;c、保证管片与周围土体的共同作用,减少地层扰动;d、具有一定的强度,浆体28天抗压强度在2~2.5Mpa以上;e、产生的体积收缩小;f、受到地下水稀释不引起材料的离析等。
②注浆一定要及时、足量。
③及时二次注浆。
双液浆的凝固时间<30~40s最佳。
⑷、封水①注浆饱满,封住后方管片背后来的水。
②分区,也就是每隔十环注一次双液浆截水。
⑸、螺栓进行二次复紧,提高管片整体抗拉浮能力。
可通过三次紧固来实现:在盾壳内(拼装时)进行第一次紧固;脱离盾尾后进行第一次复紧;进入1号台车前进行第二次复紧。
⑹、千斤顶的推力差原则:能顺利推进时,尽量注意不要采用较大的推力差。
油压保证小于50bar。
⑺、及时测量,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①每天必须测一次,当发现管片上浮时,加紧管片测量密度。
可以每5环测一次或者每2环测一次。
②设立警戒值。
当管片上浮的速率>30mm/d,可视为警戒,当管片上浮的速率>50mm/d,立即停机,实施二次注浆。
⑻、在变坡点处,应注意两点:①盾构机的推进速率不应太快。
②管片应选好型,避免因选型失误造成上浮内力。
6、结语⑴、管片上浮可以控制,但在硬地层、软硬交接处、变坡点处需要特别注意;2、处理要及时,关键是测量应及时,措施要果断;3、建议:a、减小管片外侧建筑空间,不易过大。
b、实施同步双液注浆方案。